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相关疾病的关系

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相关疾病的关系

一、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程军涛,李芳,高源[1](2021)在《TPP、FM、CRP/HDL-C与LVEF关系及预测桥内血栓形成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单体(FM)、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RP/HDL-C)与冠脉搭桥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关系及预测桥内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68例冠脉搭桥术患者,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有桥内血栓形成分为观察组(n=31,有桥内血栓)、对照组(n=437,无桥内血栓),比较两组一般资料、TPP、FM、CRP/HDL-C、LVEF,分析TPP、FM、CRP/HDL-C与LVEF的相关性及各指标预测桥内血栓形成的效能。结果术后1 d TPP、FM、CRP/HDLC与术后1 d LVEF呈负相关,术后7 d TPP、FM、CRP/HDL-C与术后7 d LVEF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HDL-C降低、术后1、7 d TPP、FM、CRP/HDL-C均与桥内血栓形成相关(P<0.05);术后7 d TPP、FM、CRP/HDL-C预测桥内血栓形成的AUC均大于0.8,呈现出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TPP、FM、CRP/HDL-C异常是冠脉搭桥术后桥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不同时间其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密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完善术后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郭新响,张勇[2](2020)在《TpP、Fg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hrombosome precursor protein,TpP)、血纤维蛋白原(fFibrinogen,Fg)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SYNTAX积分将患者分为三组,低危组(SYNTAX积分为1~22分)54例、中危组(SYNTAX积分为23~32分)40例、高危组(SYNTAX积分≥33分)26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四组临床资料及TpP、Fg水平,并分析TpP、Fg与SYNTAX积分、Gensini得分相关性。结果四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H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t=24.27,P <0.05)。四组Fg、Tp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高危组Fg及TpP水平>中危组>低危组>对照组(F=15.97、20.50,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g水平、TpP水平与Gensini得分、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0.26~0.47,P <0.05)。结论 TpP和Fg水平与CHD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随TpP和Fg水平升高而增加。

赵桂琴,郭振峰[3](2018)在《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血栓前体蛋白(TpP)与冠心病(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5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冠脉病变程度采用SYNTAX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3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同严重程度CHD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及Fg、TpP等指标,分析各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SYNTAX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g、T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TC、LDL-C、Fg、T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Fg、Tp P、LDL-C与SYNTAX积分呈显着正相关(r=0. 559、0. 258、0. 212,P <0. 05)。结论 CHD患者血液中Fg、Tp P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且Fg、TpP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蔡韵[4](2013)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态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44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Ox-LDL和血浆TpP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Ox-LDL、Tp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和血浆TpP均较对照组升高,急性期组Ox-LDL及TpP显着高于恢复期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浆TpP浓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Ox-LDL浓度高低与NIHSS评分无关(P>0.05);脑梗死组Ox-LDL与TpP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血浆TpP表达上调,且其水平随临床病程不同而发生变化,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TpP可能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相关,或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刘世[5](2013)在《DVT患者中Tp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选取创伤及手术患者血清样品分为血栓形成组,血栓未形成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利用双向点泳、质谱分析技术初筛三组样品间的差异蛋白。2.选取部分差异蛋白,运用Elisa技术定量检测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表达。[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人血清DVT预测蛋白标记物的筛选及相关蛋白功能的分析1.选取创伤及手术患者,按DVT诊断标准筛选出血栓形成组、血栓未形成组。选取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最终将采集的90例血清样本分三组:正常对照组(30例)、血栓未形成组(30例)、血栓形成组(30例)。血栓未形成组和血栓形成组均按《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NICE指南》规范处理。三组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其中血栓未形成组于骨折术后动态采血并观察2周无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栓形成组于确诊后采集,严格按照各组采血时间点采集血液标本。2.将收集的血样标本,进行血液常规检测,同时对样本可溶性蛋白进行提取,处理好的样本置于-80℃待用。3.将待用的血液样本进行等电点聚焦,聚焦后行Immobiline DryStrip gel胶条平衡10分钟,立即转移至第二向SDS-PAGE垂直电泳。电泳结束后将凝胶转移到染色缸染色,将染色后的凝胶使用高精度ImageScanner扫描进入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比对,获得差异蛋白点。4.对血液样本中检测得到的蛋白差异点进行MALDI-TOF-MS分析,确定其来源和性质。观察他们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第二部分ELISA检测人血清中TpP表达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在A、B、C组中各随机抽取10例血清样本;2、分析不同组别中TpP的表达变化情况:3、应用SWISS-PORT等相关数据库对差异蛋白定性,分析TpP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人血清DVT预测蛋白标记物的筛选及相关蛋白功能的分析1、三组样本共鉴定出10个差异蛋白点,其中血栓组(A组)较血栓未形成组(B组)及正常对照组(C)有4个蛋白差异点被成功鉴定。质谱测序结果显示2个蛋白点在血栓组中表达量上调,它们分别是:TpP, C4binding protein;2、经NCBI数据库查询,仅在血栓形成组中出现或上调的蛋白功能与抑制纤溶性、促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相关。第二部分ELISA检测人血清中TpP表达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TpP的ELISA检测结果为:在血栓形成组(A组)表达升高,而在未形成血栓组(B组)及正常人组(C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TpP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血栓形成的生物学过程相符合。[结论]1、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和鉴定血清蛋白,血栓组相对于血栓未形成组血清存在差异蛋白,这项技术为寻找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血清标志物提供了方法学基础。2、MALDI-TOF-MS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前体蛋白(TpP)在血栓形成组较血栓未形成组及正常人组表达均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3、TpP在血栓形成组表达升高,可能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何艳[6](2013)在《血栓前体蛋白和抗凝血酶-III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precursor protein,TpP)浓度与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III,AT-III)活性。2.探讨TpP浓度变化和AT-III活性的改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糖尿病伴发脑梗塞之间的关系。3.分析TpP浓度变化和AT-III活性的改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病科住院的101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的TpP浓度。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A-7000型检测AT-III的活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研究组间TpP浓度、AT-III活性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TpP、AT-III、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等指标与脑梗塞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Tp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Wilcoxon秩和检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AT-III活性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Wilcoxon秩和检验)。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Fib、D-二聚体、PT、APTT、HCY、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coxon秩和检验、t检验)。3.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按是否合并脑梗塞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脑梗塞组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未合并脑梗塞组两个亚组,与对照组相比,TpP浓度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升高,且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脑梗塞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与对照组相比,AT-III活性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中明显下降,且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脑梗塞组中AT-III活性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中发生脑梗塞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TpP浓度升高、AT-III活性下降、年龄的增加和D-二聚体浓度升高与脑梗塞的发生独立相关,差异有统计学(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而PT、APTT、HCY、Fib、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等改变差异无相关性。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按糖尿病病程分为病程<10年与病程≧10年两个亚组,TpP浓度与AT-III活性在两个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这两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0.05,q检验)。6.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按HbA1c的水平分成HbA1c≤7%与HbA1c>7%两个亚组,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亚组之间,TpP浓度与AT-III活性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这两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检验)。7.分析所有研究对象中TpP浓度变化与AT-III活性改变的相关性,从散点图可以看出,随着TpP浓度的升高,AT-III的活性有下降趋势,但TpP浓度的变化与AT-III活性的变化不呈线性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检验:r=-0.17,P=0.051)。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TpP浓度明显升高,AT-III活性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TpP浓度升高和AT-III活性下降,说明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联合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TpP浓度和AT-III活性的改变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刘军锋,王雪艳,贾克刚,刘运德,邱丽[7](2013)在《血栓前体蛋白监测在冠脉搭桥术后血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血栓前体蛋白(TPP)动态监测冠脉搭桥(CABG)术后血栓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支持。方法 33例行CABG病例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1、3、7 d及20例对照者准确采集静脉血标本4.7 ml,用日本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5项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Sysmex公司配套试剂;应用日本Sysmex CA-550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Siemens公司配套试剂;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imer)用ELISA方法测定,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Inc产品。结果术前病例组患者D-dimer及TPP明显升高;与其他参数相比,术后TPP与PLT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大,在术后第7天持续升高至新水平;术后各期TPP与D-dimer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TPP、D-dimer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子,并通过ROC曲线显示TPP对诊断CABG术后血栓病变有较高的价值;用COX回归分析9例重新入院不良事件各指标,TPP对术后不良事件无预示作用,术后1 d的MPV和术后3 d的PDW成为患者不良事件的预示指标。结论 TPP是CABG术后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TPP在诊断CABG术后各阶段血栓形成,血栓发展趋势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明阳[8](2012)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水平,以了解血浆Fg、TpP水平有无差异;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时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Gensini积分,探讨CHD患者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有无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心脏内科住院病人,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诊断标准和CA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28例,正常者35例,共有163例入选。分为4组,其中AMI组58例、UA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组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变、心肌病、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深部静脉栓塞、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血浆Fg、TpP浓度的各种因素。血浆Fg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Tp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并纪录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浆Fg水平为2.72±0.53g/L,SAP组血浆Fg水平为3.69±1.00g/L,UA组血浆Fg水平为3.53±0.98g/L,AMI组血浆Fg水平为4.67±1.2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SAP组、UA组、AMI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A组与SA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SAP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②正常对照组血浆TpP水平为0.97±0.18mg/L, SAP组血浆TpP水平为1.39±0.42mg/L,UA组血浆TpP水平为2.23±0.29mg/L,AMI组血浆TpP水平为2.91±0.28mg/L,其血浆TpP水平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③按AMI后心衰Killip分级:Killip Ⅰ级组血浆TpP水平为2.77±0.17mg/L,Killip Ⅱ级组血浆TpP水平为2.81±0.16mg/L, KillipⅢ级组血浆TpP水平为3.18±0.53mg/L,KillipⅣ级组血浆TpP水平为3.37±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Killip Ⅰ级组与KillipⅡ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KillipⅢ级组和KillipⅣ级组与Killip Ⅰ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KillipⅣ级组与KillipⅢ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④将C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按冠脉病变支数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其血浆Fg水平为2.72±0.31mg/L,单支病变组40例,其血浆Fg水平为3.73±1.24mg/L,双支病变组42例,其血浆Fg水平为4.02±1.19mg/L,多支病变46例其血浆Fg水平为4.45±1.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比较有统计学意差异;⑤将CHD患者和对照组按冠脉病变支数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血浆TpP水平为0.96±0.18mg/L,单支病变组血浆TpP水平为2.25±0.75mg/L,双支病变组血浆TpP水平2.36±0.63mg/L,多支病变组血浆TpP水平为2.39±0.6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三个亚组的Tp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三个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各组Gensini积分为:正常对照组0.8±0.76、单支病变组15.68±10.67、双支病变组25.02±15.75、多支病变组30.20±1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q检验),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血浆Fg、TpP与冠脉病变支数做相关性分析,求得r=0.309,P<0.05;r=0.08,P>0.05,说明血浆Fg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血浆TpP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⑧将血浆Fg、TpP与Gensini积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得r=0.764,P<0.05;r=0.289,P<0.05,说明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⑨将血浆Fg水平和血浆Tp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求得r=0.572,P<0.05,提示血浆Fg水平与血浆Tp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HD患者的血浆Fg、Tp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血浆水平的高低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血浆Tp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

刘路,万琳琳,申福新,徐丽颖[9](2012)在《血栓前体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对TpP指标的监测可以为临床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实施临床早期抗凝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TpP不仅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常见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上显示出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半衰期长的优点,在其他一些相关疾病领域,也开始得到重视。随着TpP在临床诊断领域意义的逐步显现,将会有更多相关的研究开展起来,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李明阳,王启贤[10](2012)在《血栓前体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的多聚体,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反映循环中凝血酶的活性。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相互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TpP是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人体血浆中TpP水平的升高表明有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血浆TpP水平检测对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控有一定的价值。

二、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TPP、FM、CRP/HDL-C与LVEF关系及预测桥内血栓形成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TPP、FM、CRP/HDL-C、LVEF比较
    2.3 TPP、FM、CRP/HDL-C与LVEF的关系采
    2.4 桥内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
    2.5 预测桥内血栓形成的价值
3 讨论

(2)TpP、Fg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四组基础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2.2 四组Fg和Tp P水平比较
    2.3 Fg和Tp P水平与Gensini得分、SYNTAX积分相关性
3 讨论

(3)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不同严重程度CH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各指标与SYNTAX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病例分组
    2 试剂与器材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器材
    3 实验方案
        3.1 标本采集
        3.2 检测步骤及试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ACI组(急性期)、对照组血清Ox-LDL与血脂类临床指标的比较
    2 ACI组(急性期)、对照组血浆TpP与凝血类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3 ACI组(急性期)与对照组Ox-LDL、TpP比较
    4 ACI恢复期与急性期、对照组Ox-LDL、TpP的变化
    5 Ox-LDL、TpP与NIHSS评分的关系
    6 ACI患者Ox-LDL与TpP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2 血栓前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3 Ox-LDL与TpP在ACI中的关系
    4 本研究中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DVT患者中Tp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
    二.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现状
    三.DVT研究历史和现状
    四.本研究拟釆用的技术手段及意义
第一部分:人血清DVT预测蛋白标记物的筛选及相关蛋白功能的分析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临床资料收集
        4.观测指标
        5.血样收集和处理
        6.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筛选的差异蛋白点
        7.MALDI-TOF/MS质谱分析
        8.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和观察结果
        2.血栓形成组、血栓未形成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双向电泳结果及蛋白质点的比较双向电泳结果
        3.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
        4.研究对象血常规、凝血和生化指标统计
        5.彩色多普勒超声图片,直接从超声仪拷备或从报告拍照记
        6.血清样本浓度测定
        附图表
第二部分 ELISA检测人血清中TpP表达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二.ELISA实验步骤
        三.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
        一.ELISA法测血样品中的TpP蛋白水平
讨论
    一.创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DVT当前的研究热点一血栓形成早期分子调控机制对预诊尤为重要
    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与TpP的关系
    四.本研究中所蹄选到的部分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五.血栓前体蛋白(TpP)功能及作为DVT早期诊断候选分子标记的优势
    六.TpP与凝血的关系
    七.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读书期间基本情况
致谢

(6)血栓前体蛋白和抗凝血酶-III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糖尿病合并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血栓前体蛋白监测在冠脉搭桥术后血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抗凝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病例组术前与对照组相关参数的比较
    2.2 病例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及变化
    2.3 手术前后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4 CABG术后血栓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5 CABG术后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
    2.6 CABG术后预后COX分析
3 讨 论

(8)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刊文章
致谢

(9)血栓前体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Tp P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关系
2 Tp P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3 Tp 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4 Tp 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5 Tp P与深部静脉栓塞的关系
6 Tp P与糖尿病的关系
7 Tp P与肿瘤的关系
8 Tp P与脓毒症的关系
9 Tp P与肾病综合症的关系
1 0 Tp P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 1 结束语

(10)血栓前体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pP的形成机制
2 血栓前体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1 TpP与ACS的关系:
    2.2 TpP与SA的关系:
    2.3 TpP与AF的关系:
    2.4 TpP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的关系:
    2.5 TpP与DVT和PE的关系:
    2.6 TpP与ACI的关系:

四、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TPP、FM、CRP/HDL-C与LVEF关系及预测桥内血栓形成价值[J]. 程军涛,李芳,高源.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3)
  • [2]TpP、Fg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 郭新响,张勇.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01)
  • [3]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 赵桂琴,郭振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22)
  • [4]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D]. 蔡韵. 浙江大学, 2013(12)
  • [5]DVT患者中Tp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的临床研究[D]. 刘世.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6]血栓前体蛋白和抗凝血酶-III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何艳. 川北医学院, 2013(09)
  • [7]血栓前体蛋白监测在冠脉搭桥术后血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刘军锋,王雪艳,贾克刚,刘运德,邱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7)
  • [8]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明阳.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9]血栓前体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刘路,万琳琳,申福新,徐丽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0]血栓前体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李明阳,王启贤. 临床医学, 2012(02)

标签:;  ;  ;  ;  

血栓前体蛋白(TpP)与血栓相关疾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