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的近期研究现状

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的近期研究现状

一、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欧士钰[1](2021)在《钙结合蛋白S100A16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又称大肠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据前列,在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死亡率分居第三位和第四位,一直以来都在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是个多因素多步骤且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其分子基础和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严重影响其治疗及预后。钙结合蛋白S100A16(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16,S100A16)是一种小分子酸性Ca2+结合蛋白,其在肿瘤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证实S100A16可以促进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的进展,而却抑制口腔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提示S100A16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一且较为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S100A16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S100A16表达越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更短。但是,S100A16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旨在:1.研究S100A1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2.探讨S100A16在结直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可能的作用;3.探讨S100A16在结直肠癌作用中可能的分子通路及机制。通过以上研究更深入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为临床诊治、预后判断及可能的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免疫组化检测S100A16在70例配对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104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100A16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应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Transwell 和 Western blot 实验评估S100A16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S100A16对移植瘤生长成瘤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敲低S100A16后的结直肠癌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4.在S100A16敲低的结直肠癌细胞加入相关通路抑制剂后,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通路、EMT关键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S100A1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P<0.01),并且其低表达程度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S100A16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着高于S100A16低表达的患者(P<0.05)。2.体外实验显示敲低S100A16的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1),过表达S100A16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表明S100A16可以抑制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3.敲低S100A16后,结直肠癌细胞中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蛋白明显增高(P<0.01),E-cad 表达明显降低(P<0.01),N-cad、Vimentin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4.JNK/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处理敲低S100A16的HCT116结直肠癌细胞后,JNK/P38 MAPK信号通路升高的磷酸化蛋白、EMT相关蛋白的表达较S100A16敲低组明显恢复(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试验提示抑制剂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的迁移、侵袭能力较S100A16敲低组减弱(P<0.01)。结论1.S100A1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明显相关。2.S100A16对结直肠癌细胞株体外增殖、迁移、侵袭具有抑制作用。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提示S100A16有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3.S100A16可能通过抑制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介导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杨婧[2](2020)在《P53、VEGF和PARP-1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聚酰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1,PARP-1)分子在正常输卵管伞端(Umbrella of normal fallopian,UNF)、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OSBT)及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igh 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HGSOC)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情况,从而探究它们在HGSO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1.标本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8年01月-2019年12月手术切除的卵巢肿瘤病例共纳入114例,依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的卵巢浆液性肿瘤诊断标准:其中有OSBT14例、HGSOC100例,另选取UNF23例做正常对照。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Envision法分别检测P53、VEGF和PARP-1蛋白在UNF、OSBT及HGSOC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分析蛋白表达强度。3.应用下一代测序法(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10例UNF、14例OSBT、38例HGSOC中p53基因、vegf基因和parp-1基因的突变情况。4.结合随访资料分析HGSOC中P53、VEGF和PARP-1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5.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ANOVA,两组独立样本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按照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53、VEGF、PARP-1蛋白在UNF、OSBT、HGSOC中的表达及强度:P53在UNF、OSBT、HGSO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8.6%、94.0%,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53阳性表达逐渐增高(P<0.05)。VEGF在UNF、OSBT、HGSO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71.4%、92.0%,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VEGF阳性表达逐渐增高(P<0.05)。PARP-1在UNF、OSBT、HGSO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64.3%、91.0%,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ARP-1阳性表达逐渐增高(P<0.05)。P53在UNF、OSBT、HGSOC中的MOD值分别为0.01、0.04、0.14,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53蛋白表达强度逐渐增强(P<0.05)。VEGF在UNF、OSBT、HGSOC中的MOD值分别为0.02、0.07、0.17,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VEGF蛋白表达强度逐渐增强(P<0.05)。PARP-1在UNF、OSBT、HGSOC中的MOD值分别为0.02、0.09、0.15,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ARP-1蛋白表达强度逐渐增强(P<0.05)。2.p53、vegf、parp-1基因在UNF、OSBT、HGSOC中的突变情况:p53、vegf、parp-1基因在UNF、OSBT中突变率均为0。在HGSOC中p53、vegf、parp-1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7.4%、2.6%、10.5%。p53及vegf突变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及parp-1突变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parp-1突变率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GSOC中p53基因的突变类型为体系突变,其突变位点为第4外显子、第5外显子、第6外显子、第7外显子、第8外显子以及第4内含子、第6内含子,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第5外显子为29.7%(11/37),突变方式为错义或移码突变。parp-1基因的突变类型为体系突变,其突变位点为第7外显子、第9外显子及第15外显子,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第7外显子为50.0%(2/4),突变方式为错义突变。vegf为基因拷贝数异常(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没有明确的突变位点。因此,本研究中HGSOC的p53基因突变率最高,其次是parp-1基因,vegf为CNV。3.P53、VEGF及PARP-1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在HGSOC中相关性分析及Kappa一致性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P53蛋白与VEGF蛋白表达的相关系数r=0.702,呈正相关,示P53蛋白阳性表达越高则VEGF阳性表达越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与PARP-1蛋白表达的相关系数r=0.509,呈正相关,示P53蛋白阳性表达越高则PARP-1阳性表达越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P-1与VEGF蛋白表达情况没有相关性,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一致性检验示:38例HGSOC同时行了NGS测序和IHC检测。p53基因:κ=1.000,P<0.05,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存在一致性,一致性好。vegf基因:κ=0.003,P>0.05,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parp-1基因:κ=0.020,P>0.05,提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4.P53、VEGF及PARP-1在HGSOC中的蛋白表达、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53、VEGF及PARP-1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的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P<0.05)、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P<0.05),即三种分子的阳性表达越高,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越高且FIGO分期越高,但是均与患者年龄、腹膜转移及化疗耐药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38例HGSOC患者中p53基因突变与患者FIGO分期有关(P<0.05),发生p53突变的患者的FIGO分期比未发生p53突变患者的分期高,p53突变情况与患者其他病理特征无关(P>0.05)。vegf及parp-1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5.P53、VEGF及PARP-1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与HGSOC患者预后的关系:HGSOC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36.4%(28/77),5年生存率为12.5%(4/32)。Kaplan-Meier生存分析:P53蛋白阳性表达与HGSOC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P53蛋白阳性的患者其总生存时间比P53蛋白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短。而VEGF、PARP-1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HGSO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arp-1基因突变与HGSOC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发生parp-1基因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未发生parp-1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短。而p53、vegf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53、VEGF及PARP-1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HGSOC发生发展的过程,且还可能有助于辅助HGSOC诊断及鉴别诊断。2、P53分别与VEGF、PARP-1蛋白在HGSOC中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P53与VEGF、PARP-1蛋白在HGSOC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3、P53在HGSOC中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均与患者的FIGO分期有关,且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提示P53可用以评价HGSOC患者的预后。P53蛋白应用IHC检测即可作为p53突变的替代标记物。4、VEGF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有关,提示VEGF可能与HGSOC的高侵袭性有关。5、HGSOC中发生parp-1基因突变的患者,其总生存时间比未发生parp-1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短,parp-1基因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陈越[3](2020)在《生物钟基因Bmal1通过ATM/ATR通路调控放疗后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构建Bmal1基因不同表达状态的鼻咽癌细胞株CNE1,对比放疗前后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放疗后生物钟基因Bmal1能否通过ATM/ATR通路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鼻咽癌细胞株CNE1,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构建Bmal1基因过表达组,其空载体转染为对照组,在过表达组中加入ATM/ATR通路抑制剂KU55933作为抑制剂组,将未做处理的CNE1细胞株作为空白组。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Bmal1基因与ATM/ATR通路检查点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mal1基因在蛋白水平过表达的效果及ATM、ATR、chk1、chk2、p-chk1、p-chk2、P53、P21、CDC25A、CDC25C、WEEL、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1、CDK1、CDK2、CDK4、CDK6等ATM/AT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B结果表明,相比于空白组、对照组,过表达组中Bmal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空白组和对照组中Bmal1基因表达无显着差异性(P>0.05)。Co-iP证实放疗前后Bmal1基因与ATM/ATR通路检查点ATM、ATR、chk1、chk2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相比于空白组、对照组,放疗前过表达组中ATM/ATR通路上游基因ATM、ATR、chk1、p-chk1、p-chk2、P5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k2蛋白表达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放疗后过表达组中通路上游基因P53、P21、p-chk1、p-chk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下游基因CDC25A、CDC25C、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1、CDK1、CDK2、CDK4、CDK6、WEEL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过表达组和抑制剂组发现当ATM/ATR通路被抑制剂KU55933阻断后,上游基因P53、P21、p-chk1蛋白表达降低,下游基因CDC25A、CDC25C、Cyclin B1、Cyclin D1、Cyclin E1、CDK1、CDK2、CDK4、CDK6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hk2、WEEL蛋白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组、对照组、过表达组中p-chk1蛋白表达在放疗后显着高于放疗前(P<0.05),而三组中P53、p-chk2蛋白表达在放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al1基因能够上调P53、P2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放疗可通过激活ATM/ATR通路使Bmal1基因过表达从而上调ATM/ATR通路上游基因P53、P21、p-chk1、p-chk2的表达,同时使CDC25A、CDC25C磷酸化失活而抑制下游Cyclin-CDK复合物活性,达到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

郁强[4](2018)在《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以往认为在国外流行,在国内属于罕见病,近年来由于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减肥、排毒、美容、医源性等),MC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MC是如何发病的,及是否会发展为结肠肿瘤,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一方面通过临床研究分析MC患者检出率、年龄、性别、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合并结肠息肉、合并结肠癌情况及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MC的发病与泻药种类、泻药剂量和时间、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总结MC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临床部分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4780例肠镜检查报告,统计分析MC、结肠息肉、结肠癌、MC合并息肉、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MC患者年龄、性别、主诉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分析MC患者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478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MC患者225例,检出率为4.71%;女性比例(66.22%)高于男性(33.78%),与全部肠镜检查中男女比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检出的MC病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60.84±13.40)岁;女性患者MC检出率(5.24%)高于男性(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MC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40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三组检出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MC结肠黑变部位以右半结肠及回盲部出现比例最高(43.11%),其次为左半结肠及横结肠(34.67%)、全结肠(13.78%)及直肠(8.45%);MC患者的主诉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为便秘、腹痛、检查、便血、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等;83.42%的MC患者合并有便秘,76.17%的MC患者服用过蒽醌类泻药或含有蒽醌类成分的药物、保健品;便秘病程越久、泻药使用时间越长,MC的检出率越高;MC患者中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46.22%)高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26.49%),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C患者中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4.88%)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癌检出率(4.2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气虚质51例(26.42%),阴虚质36例(18.65%),痰湿质 23 例(11.92%),湿热质 21 例(10.88%),气郁质 19 例(9.84%),阳虚质19例(9.84%),血瘀质15例(7.77%),特禀质6例(3.118%),平和质3例(1.55%),按年龄、性别分组,M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出现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的肠镜检出率为4.71%,发病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绝大多数伴有便秘及蒽醌类泻药服用史,MC的发病与结肠息肉存在相关性,而与结肠癌的相关性还不能确定。MC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实验部分1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与实验动物种类的组合,制定一种合理MC造模方法。方法:将32只SD大鼠、32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大黄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大黄豚鼠组,每组16只。正常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均采用常温水2mL/d灌胃,正常大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54g/kg · d剂量灌胃,正常豚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16g/kg · d剂量灌胃,灌胃4周、8周每组分别处死半数实验动物,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盲肠与近端、中端、远端结肠黏膜黑变程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评分统计。结果:大黄大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0.05),大鼠粪便先为稀便,1周后逐渐变为干结,精神状态较正常组焦躁,灌胃4周、8周后,分别只有小部分大鼠结肠出现黑变,结肠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可见微绒毛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其他异常,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黑色素染色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豚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粪便先为稀便,约10天后逐渐变得干结,精神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欠活泼,灌胃4周、8周后,全部豚鼠结肠黏膜均出现黑变,黑变颜色由暗褐色到深褐色不等,黑变范围以盲肠,近端、中端结肠为主,甚至全结肠均出现黑变,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相比,结肠黏膜黑变颜色进一步加深,黑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评分进一步升高,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黑色素染色后可见:数量不等的吞噬黄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色素颗粒大小不一,无折光性;色素颗粒颜色深且多,灌胃4周、8周黑色素染色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黄粉成人最大剂量换算实验动物剂量、以大黄粉水溶液灌胃8周方法,可以成功建立MC豚鼠模型,采用相同办法无法获得理想的MC大鼠模型。2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将6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大黄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分别以各自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灌胃,麦冬以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的5倍剂量灌胃,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2g/kg·d、4g/kg·d、8g/kg·d剂量灌胃,灌胃时间均为8周。观察各组豚鼠结肠大体组织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同时以TUNEL法行细胞凋亡检测、ELISA法行TNF-α含量检测。结果:灌胃结束,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豚鼠大体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测得细胞凋亡OD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番泻叶组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果导片组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麦冬组豚鼠只有小部分豚鼠盲肠、近端结肠出现轻微色素沉着现象,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细胞凋亡OD值、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大黄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非蒽醌类泻药(果导片)、含蒽醌成分中药(麦冬)均可引起豚鼠发生MC,但是程度上存在差异。MC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有关,与TNF-α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3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MC与结肠癌相关性。方法:将16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模型组采用实验一方法制备MC豚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大体组织学观察、HE染色、黑色素染色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豚鼠结肠组织中结肠癌相关基因C-myc、K-ras、p53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myc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K-ras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并不支持MC的发病与结肠癌有关的观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许新才[5](2014)在《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RAGE在胃癌组织、癌旁胃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研究靶向抑制RAGE后胃癌细胞中与侵袭、浸润转移相关的基因AKT、PCNA、MMP-2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及靶向抑制RAGE后胃癌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最后研究RAGE对胃癌细胞中HP菌株的粘附性的影响及HP感染对胃癌细胞中RAGE表达的影响,以及HP感染及RAGE表达对胃癌细胞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180例胃癌组织、18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RAGE蛋白表达并对比其表达差异,研究RAGE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其次通过构建重组的m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阻断RAGE信号的表达:1.根据不同处理因素将胃癌细胞分为实验组(Lv-shRAGE组)及对照组(NC组),其中实验组胃癌细胞通过慢病毒载体进行RAGE靶向抑制,而对照组胃癌细胞不加任何干预;2.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RAGE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3. PCR法及WB法检测各组细胞PCNA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性实验(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4.PCR和WB方法测定各组细胞MMP-2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变化;最后通过WB法和CFU计数法观察研究RAGE与HP之间的相互影响来明确二者与胃癌的关系:1.以MKN45(RAGE表达阴性)作为对照组,使用RAGE激动剂HMGB1和AGE预处理MKN74(RAGE表达阳性)细胞,WB法观察细胞中RAGE蛋白表达,再于上述各组细胞中滴加细菌HP悬液,CFU计数法观察两组细胞HP的粘附性差异;2.以不滴加HP悬液的MKN74细胞为对照,WB法观察在MKN74细胞中滴加不同浓度的HP悬液后孵育24h后,以及在MKN74细胞中滴加相同浓度100μM的HP悬液孵育不同时间后,各组细胞中RAGE蛋白表达情况;3.以纯MKN74细胞为对照组,分别加入100μMHP滴液,RAGE激动剂及同时加入二者,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及IL-8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RAGE表达的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为70.0%(126/180),在癌旁胃组织为45.0%(81/180),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为40.0%(12/30),三者存在显着差异(P=0.0000),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胃癌组织中RAGE的表达比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增强(P=0.0000,P=0.0000),而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7551);而在研究RAGE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中发现:按组织学分级,人胃癌组织中,其RAG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高分化胃癌57.8%(33/57),中分化胃癌66.7%(32/48)、低分化胃癌81.3%(61/75),随着其分化程度的降低RAGE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213);按胃癌TNM分期,可分为T1至T4四期,其中RAGE阳性表达率为T1+T2期62.3%(53/85),T3+T4期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76.8%(73/95),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42);通过比较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RAG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RAGE阳性表达率78.0%(103/132),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RAGE阳性表达率47.9%(23/48),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RAGE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P=0.0002);按有无远处转移,可分为两组,其中无远处转移143例,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65.7%(94/143),有远处转移37例,其RAGE阳性表达率为86.5%(32/37),有远处转移者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P=0.024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靶向抑制RAGE基因后,1.Lv-shRAGE组RAGEmRNA和AKT mRNA在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2.Lv-shRAGE组PCNA mRNA在Lv-shRAGE组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MTT法测得Lv-shRAGE组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低于NC组(P<0.05);3. Lv-shRAGE组MMP-2mRNA在的表达水平低于NC组,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与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Lv-shRAGE组通过基底膜的细胞数水平明显低于低于NC组(P<0.05);4.流式细胞分析确定Lv-shRAGE组胃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动力学显示,相对于NC组,Lv-shRAGE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第三部分研究结果:1. MKN74细胞加入配体HMGB1、AGE-BSA预处理后,再滴加HP细菌悬液后,RAGE蛋白含量增加了53%-79%,HP对MKN74细胞粘附性增加了65%-70%,此现象在MKN45细胞中未观察到(P<0.05),RAGE蛋白水平的增加与HP粘附性的增加是平行的,CFU计数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一致;2. WB法检测MKN74细胞中RAGE蛋白水平,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蛋白为内参照后发现:与对照组(100.00%±6.24%)相比,加入10μM HP可观察到RAGE蛋白表达量增加(28.82%±3.09%),加入50μM HP时RAGE蛋白表达量也有所增加(44.13%±7.70%),加入100μM HP时RAGE蛋白表达量(76.37%±16.54%),加入250μM时RAGE表达量(82.45%±9.25%),蛋白电泳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P<0.05),选用100μM作为最佳浓度,在HP培养6、12、24、48小时后RAGE蛋白表达分别:140.39±15.06、145.49±4.14、174.07±18.63、186.97±13.27,蛋白电泳与上述结果一致(P<0.05);3.不加入HP和HMGB1时,细胞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mRNA水平均较低(分别为2.31±0.182,2.02±0.071),加入HP悬液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均有所提高(分别为16.72±0.451,12.17±0.622,P<0.05),单独加入HMGB1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也提高明显(分别为12.79±0.632,14.65±0.783,P<0.05),同时加入HP和HMGB1后,细胞内IL-1β和IL-8mRNA水平均显着提高(分别为25.74±1.644,30.43±1.362,P<0.05)。结论:在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均存在着RAGE蛋白的表达,且在胃癌组织中RAGE的表达显着增高,三者组织中RAGE蛋白表达程度存在着差异,其表达的程度与患者与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关指标如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相关;靶向抑制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RAGE基因后,可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可以降低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有关的AKT、PCNA、M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胃癌细胞的侵袭性生物学特性;RAGE可促进HP对胃癌细胞的粘附性,同时HP可促进胃癌细胞中RAGE的表达,二者可能通过协同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而强化致癌作用。

黄宁[6](2010)在《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早期筛查,发现卵巢癌的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XCL1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其表达和卵巢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接着构建了CXCL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CXCL1在卵巢癌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研究。第二章CXCL1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目的:探讨CXCL1 (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 (melanoma growth stimulating activity, alpha)基因mRNA在卵巢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80例卵巢恶性肿瘤,40例卵巢良性病变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XCL1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CXCL1mRNA在卵巢癌中表达量比在卵巢良性病变中明显升高(P值<0.01);卵巢恶性肿瘤晚期(Ⅲ-Ⅳ)患者组织CXCL1表达量显着高于早期(Ⅰ~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CXCL1基因表达与其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未显示CXCL1表达量是独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CXCL1mRNA水平显着高于良性及正常对照组,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第三章CXCL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目的:采用第二代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了CXCL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CXCL1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通过BLAST检索,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荧光显微镜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CXCL1-pWPI测序结果经BLAST,与CXCL1基因的同源性达99%。结论:成功的构建了CXCL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系统。为今后的CXCL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CXCL1基因介导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目的:了解CXCL1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CXCL1在卵巢癌生长以及浸润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成功提取含有CXCL1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后,将其感染无CXCL1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A2780,经荧光显微镜和RT-PCR鉴定确认获得稳定转染的A2780细胞株。然后进行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周期变化、黏附能力的实验。结果: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XCL1基因的卵巢癌细胞株。MTT法检测表明,CXCL1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有显着差异,CXCL1组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CXCL1组的克隆形成率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对A2780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侵袭能力有影响。结论: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CXCL1能够增强卵巢癌A2780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对A2780细胞的迁移能力无影响。

杨莹珠[7](2009)在《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卵巢恶性肿瘤以其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早期发现率低以及生物学特性错综复杂,加之术后易复发,5年生存率徘徊在25%至30%,而成为目前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威胁最大的疾病。目前CA125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实践表明单一指标对于早期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仅能达到25~30%,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物仍然无法替代CA125的诊断效果。而各种影像学检查和外科手术存在费用高、创伤大等缺点,对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妇女诊断率低。故寻找一种更加可信的肿瘤标志物,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急需。趋化因子配体18是一种炎性趋化性小分子分泌蛋白,但新近的研究表明,CCL18可以起着局部抗肿瘤免疫调节因子的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先期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结合IMAC-Cu和WCX-2蛋白质芯片分析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与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出31个潜在血清标志物蛋白,其中被鉴定为CCL18的标志蛋白对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体外细胞实验对CCL18与人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学术进展:1、通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1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14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14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CL18的表达量,发现CCL18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分析CCL18的表达量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联系,结果均无明显相关。2、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PET SUMO-CCL18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获得趋化因子配体18的重组成熟肽段。进一步将此肽段作为标准品,使用LCM联合免疫磁珠及MALDI-TOF检测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表达情况,发现卵巢恶性肿瘤上皮细胞确实表达CCL18蛋白,且表达阳性率高(9/10),良性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表达率50%,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无明显CCL18蛋白表达。3、检测各种体外培养的卵巢上皮癌细胞株发现有CCL18基因的表达。构建CCL18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体外实验了解CCL18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SKOV3-CCL18组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为32.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CCL18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区别;SKOV3细胞在转染前后的侵袭能力、粘附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有明显增加(p<0.05)。4、构建CCL18的RNAi真核载体,转染卵巢上皮癌细胞株SKOV3后测定细胞功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变化;干扰组细胞周期中处于增殖状态(S+G2+M)的细胞明显减少;侵袭、迁移、粘附实验均发现干扰组细胞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卵巢上皮癌细胞及冰冻切片的卵巢上皮癌细胞中均发现有CCL18表达,且其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CCL18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的浸润转移也有明显相关。表明CCL18有潜力成为卵巢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分子靶点。

刘芳[8](2008)在《胃癌c-K-ras、组织蛋白酶B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临床上约有60%的胃癌患者虽然经过有效的治疗,但最终死于复发和转移,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该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癌基因c-K-ras是ras家族的成员之一,定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除此之外,ras家族还有H-ras和N-ras,共3种类型。Ra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1KD(21千道尔顿),故将ra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p21蛋白,p21ras或Ras蛋白。c-K-ras基因编码蛋白质由189个氨基酸组成,分布于胞质内,并以细胞膜内侧面较多,具有与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结合能力和GTP酶活性,是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的主要物质,向细胞内传递外界信号刺激,参与传导细胞增殖信号的调控系统,调控细胞生长与分化。Ras基因被致癌因素激活时,DNA无控制地复制,其编码蛋白通过影响转录信号的传递过程而干扰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使细胞恶性生长,造成肿瘤形成或恶变。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是人正常细胞溶酶体内的一组半胱氨酸蛋白酶,但在恶性细胞中表达更高。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简称CB)是组织蛋白酶的一种,存在于哺乳类动物和人体细胞的溶酶体中,是细胞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可降解Laminin、Fibronectin、Ⅳ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继而破坏一系列组织屏障,参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目前有关胃癌组织c-K-ras、CB的研究大多分开报道,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K-ras、CB在胃癌组织、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分期、预后中的作用,为胃癌的诊治提供新的帮助。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05年10月~2006年8月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3例。分别采集胃癌组织标本、正常胃粘膜(距肿瘤边缘>5.0cm)。全部胃癌病例术前均未行化疗或放疗,病理证实均为腺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正常胃粘膜中c-K-ras和CB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所有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癌组织中c-K-ras的阳性表达率为43.84%,高于正常胃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6.85%,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胃癌组织中CB的阳性表达率为42.47%,高于正常胃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82%,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 c-K-ras在胃癌癌灶≥5.0cm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9.20%,高于<5.0cm组的阳性表达率27.27%,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5);在大体分型中,浸润型胃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4.35%,高于局限型组的阳性表达率25.93%,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化程度中,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6.41%,高于高/中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29.42%,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浸润深度中,T3+T4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8.44%,高于T1+T2组的阳性表达率11.11%,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9.0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20.69%,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分期中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8.70%,高于I-Ⅱ期组的阳性表达率6.94%,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 CB在胃癌癌灶≥5.0cm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0.98%,高于<5.0cm组的阳性表达率22.73%,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大体分型中,浸润型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4.35%,高于局限型组的阳性表达率22.22%,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化程度中,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3.60%,高于高/中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41.18%,二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853>0.05);在浸润深度中T3+T4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6.68%,高于T1+T2组的阳性表达率11.11%,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4.5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24.14%,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分期中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4.35%,高于I-Ⅱ期组的阳性表达率22.22%,二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胃癌组织中c-K-ras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均无关(P>0.05),CB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部位均无关(P>0.05)。6胃癌组织中c-K-ras与CB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s=0.263,P=0.024<0.05)。结论:1胃癌组织中的c-K-ras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胃粘膜升高,说明了c-K-ras基因的激活参与了胃癌的发生;C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说明了胃癌组织中CB表达增高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2胃癌组织中c-K-ras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增高;CB的表达随着癌灶的增大而明显增强。c-K-ras和CB的高表达提示胃癌的恶性度增加。3胃癌组织中c-K-ras的表达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高;CB的表达随着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强。c-K-ras和CB的高表达提示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而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反映患者预后,故胃癌组织中c-K-ras、CB的表达升高间接提示患者预后差。4胃癌组织中c-K-ras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均无关;CB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5胃癌组织中c-K-ras与CB表达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提示胃癌发生和侵袭转移过程中两个因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综上所述,胃癌组织中c-K-ras、CB表达的失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个指标检测在胃癌侵袭转移的预测、预后评估及指导合理的综合治疗方面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为以后胃癌分子生物学分期提供依据。

苏越[9](2006)在《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的溶瘤机制及其对非允许细胞NIH3T3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曾经报道构建了一株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插入凋亡抑制基因(神经毒基因)icp34.5位点使之失活的选择性复制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mtHSV,它能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死正常细胞。mtHSV的这种选择性溶瘤效果,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瘤内注射的荷Hep3B的裸鼠模型上得到了证实,然而,它的溶瘤机制尚未确定。Farassati F.等研究证明,HSV-1易感染转染了癌基因v-erbB、激活了sos或者ras基因的NIH3T3细胞。这意味着HSV-1通过Ras信号途径进入细胞。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RTN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RTN3(RTN3即HAP,ASYIP, ASY的同源相互作用蛋白)是内质网应激反应的靶基因,过表达的RTN3能导致内质网超载反应。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显示RTN3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定位在内质网上,但是关于RTN3与Ras的关系以及与mtHSV感染Hela细胞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着眼于研究mtHSV选择性溶瘤的分子机制,即mtHSV侵染Hela细胞与Ras和RTN3的关系。研究表明,HeLa细胞能被mtHSV有效杀死。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tHSV感染HeLa细胞48小时后,随着内质网中RTN3蛋白上调,细胞质膜上的Ras蛋白明显下调,而细胞中的Ras蛋白总量没有变化。用人法尼基转移酶的α亚基的siRNA抑制剂siFTa和RTN3的siRNA抑制剂siRTN3分别转染HeLa细胞48小时后,细胞质膜上的Ras蛋白和细胞中的Ras蛋白总量分别被下调,siFTa和siRTN3能有效地杀死HeLa细胞,有效地抑制mtHSV感染HeLa细胞。我们进一步用激光共聚焦和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了Ras和RTN3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as和RTN3能在内质网上相互作用,Ras/RTN3是mtHSV侵染HeLa细胞的一个重要因素。Ras和RTN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Ras和RTN3在mtHSV感染HeLa细胞过程中功能的理解。为了进一步研究mtHSV侵染Hela细胞与P53以及细胞凋亡的关系,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mtHSV感染Hela细胞后24h,P5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DNA ladder分析、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表明:mtHSV不诱导Hela细胞早期凋亡。在Hela细胞中,p53基因序列正常,HPV-16被整合到Hela细胞中,P53蛋白功能失常,因此mtHSV不诱导Hela细胞早期凋亡。上述结果表明:mtHSV引起Hela细胞死亡与P53无关,mtHSV通过裂解细胞导致Hela细胞死亡。为了进一发现mtHSV进入细胞的入口,以便透彻理解mtHSV侵染细胞的分子机制。用mtHSV去筛选噬菌体十五肽文库,经过四轮淘洗,筛选到一个特异性很强的十五肽片段。经推断出的氨基酸序列APFSRLLFPDFRSFV与RasGRP2具有84%的同源性。构建了重组质粒AcBacmid-RasGRP2和重组AcNPV vAc-RasGRP2,在昆虫Sf9细胞中表达了RasGRP2蛋白,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约为68KD。生物软件"DAS"– Transmembrane Prediction server对RasGRP2蛋白的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RasGRP2蛋白是跨膜蛋白,RasGRP2蛋白297-314处连续有18个疏水氨基酸(LGVHLKDLVALQLALPDW),为RasGRP2蛋白的跨膜区。为了确定mtHSV的相互作用蛋白RasGRP2在mtHSV和HSV-1感染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能表达RasGRP2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AdtrackCMV RasGRP2 ,以gfp作(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道基因,以确定RasGRP2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用pAdtrackCMV RasGRP2转染mtHSV和HSV-1的非允许细胞系NIH3T3 48小时后,分别用mtHSV和HSV-1感染NIH3T3细胞。病毒吸附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表达RasGRP2蛋白的NIH3T3细胞可以被mtHSV和HSV-1感染。Stone JC等报道:RasGRP2位于Ras信号通路上且位于Ras的上游,我们关于mtHSV的相互作用蛋白RasGRP2介导mtHSV和HSV-1对非允许细胞NIH3T3感染的研究结果同时证明了,RasGRP2是mtHSV和HSV-1进入细胞的新的入口,Ras信号途径是mtHSV进入细胞的重要门户。上述研究结果将为mtHSV用于癌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王红钢[10](2006)在《前列腺癌与增生组织中PTEN、Ha-ras和MnSOD的表达及MnSOD克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 前列腺癌在许多西方国家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该肿瘤的特点是潜伏性癌,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上药物难以进入癌组织,确诊病例因病灶多已转移而治疗效果较差。传统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是减少激素法,这种方法对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很有效,而无法有效治疗非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多年来,虽然各国学者对前列腺癌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其病因还不清楚,因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愈后监测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改变,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异常和突变是各种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国外学者从基因水平对肿瘤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了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产物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加深了对肿瘤本质的认识,为开辟肿瘤分子生物学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经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广泛研究,已确定部分基因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跃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三位,仅次于膀胱肿瘤和肾脏肿瘤。我国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由于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较低、前列腺癌切除例数相对较少以及取材和收集标本的困难,因而对前列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PTEN基因是1997年由美国3个独立科研小组先后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定位于人类常染色体10q23,3,全长200kb,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编码一段由40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PTEN是第一个具有脂质和蛋白

二、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钙结合蛋白S100A16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结直肠癌研究近况
    2.S100蛋白家族
    3. S100A16的分子结构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4.结直肠癌与MAPK信号通路
    5. S100A16与MAPK信号传导通路
    参考文献
第1章 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16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1.1 实验材料
        1.1.1 临床组织样本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2.1 免疫组织化(IHC)
        1.2.2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S100A16在结直肠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3.2 S100A16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3.3 S100A16表达水平异常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分析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S100A16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3 免疫印迹法
        2.2.4 细胞转染
        2.2.5 CCK-8实验
        2.2.6 Transwell实验
        2.2.7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2.8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结直肠癌细胞系RKO、LOVO、SW620、SW480、HCT116中S100A16 mRNA、蛋白的表达情况
        2.3.2 S100A16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2.3.3 S100A16敲低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2.3.4 S100A16过表达对结直肠细胞致瘤能力的影响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S100A16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耗材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3.2.2 细胞转染
        3.2.3 免疫印迹法
        3.2.4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3.2.5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敲低S100A16对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3.3.2 敲低S100A16对EMT的影响
        3.3.3 阻断p38和JNK信号通路对S100A16介导EMT的影响
        3.3.4 阻断p38和JNK信号通路对S100A16介导迁移、侵袭的影响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缩略词
致谢

(2)P53、VEGF和PARP-1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物钟基因Bmal1通过ATM/ATR通路调控放疗后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钟Bmal1基因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新思路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诊治结肠黑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肠黑变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RAGE 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抑制 RAGE 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胃癌细胞中 RAGE 与 HP 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2.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2.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以及临床验证情况
        2.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2.4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3.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3.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1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2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3 血清HE4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4 其它血清抗原抗体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4 肽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4. 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4.1 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2 抑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3 生长因子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4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5. CXCL1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
        5.1 CXCL1基因的发现、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5.2 CXCL1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现况
        5.3 CXCL1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分子机理
        5.4 CXCL1基因作为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可能价值
    6. 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XCL1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标本
        1.1.2 载体及菌株
        1.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试剂
        1.1.5 部分试剂的配置
        1.1.6 用具处理
        1.1.7 引物的设计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2.1 卵巢组织总RNA提取
        1.2.2 cDNA合成
        1.2.3 CXCL1及GAPDH基因扩增(RT—PCR)
        1.2.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1.2.5 回收的PCR产物与EZ-T载体连接
        1.2.6 检测连接是否成功
        1.2.7 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的制备
        1.2.8 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DH-5α
        1.2.9 挑选阳性克隆
        1.2.10 质粒DNA小提
        1.2.11 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1.2.12 制备标准品
        1.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14 数据整理
        1.2.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CXCL1基因和重组GAPDH基因质粒构建结果
        2.2 阳性标准品实时荧光扩增标准曲线
        2.3 CXCL1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熔解曲线
        2.4 各类卵巢组织中CXCL1mRNA表达量比较
        2.5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CXCL1mRNA表达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CXCL1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XCL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
        1.2 CXCL1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实验方法
        1.3.1 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2. 结果
        2.1 重组质粒CXCL1-PWPI PCR电泳结果
        2.2 重组质粒CXCL1-PWPI PCR测序结果
        2.3 CXCL1-PWPI转染293T细胞结果
        2.4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XCL1基因介导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1.1.2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慢病毒介导的细胞CXCL1表达
        1.2.2 慢病毒介导A2780细胞CXCL1表达前后细胞生物学功能测定
        1.2.2.1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1.2.2.2 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1.2.2.3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1.2.2.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1.2.2.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慢病毒转染A2780细胞转染效率
        2.2 CXCL1(+)-PWPI-A2780细胞CXCL1mRNA表达结果
        2.3 CXCL1(+)-PWPI-A2780细胞CXCL1蛋白分泌检测结果
        2.4 CXCL1基因表达对A2780细胞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
        2.6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2.7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2.8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7)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略写缩语列表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2.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
        2.2 激素类标志物
        2.3 酶类标志物
        2.4 肽类标志物
        2.5 多指标联合应用的应用价值
    3、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3.1 癌基因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3.2 抑癌基因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3.3 生长因子检测做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3.4 细胞DNA及RNA含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3.5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4、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4.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4.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4.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5、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
        5.1 CCL18基因概述
        5.2 CCL18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5.3 CCL18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5.4 CCL18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可能价值
    6、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卵巢肿瘤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条件建立
        2.2 趋化因子配体18的荧光定量PCR条件建立
        2.3 各类卵巢组织中的CCL18基因mRNA比较
        2.4 卵巢癌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2.5 利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
        2.6 卵巢癌组织中CCL18基因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趋化因子配体18重组成熟肽段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CCL18成熟蛋白表达序列的克隆
        2.2 重组质粒PET SUMO-CCL18的构建
        2.3 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
        2.4 MALDI-TOF-MS验证重组融合蛋白表达
        2.5 重组CCL18成熟肽段的表达
    3 讨论
第四章 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在卵巢肿瘤细胞中的定位及定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资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方法
    2 结果
        2.1 LCM捕获各类细胞的条件建立及捕获效果
        2.2 免疫磁珠联合MALDI-TOF检测各种细胞中CCL18的表达情况
        2.3 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的定位
        2.4 不同卵巢上皮细胞中CCL18蛋白的初步定量
    3 讨论
第五章 CCL18过表达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卵巢上皮癌组织中CCL18 cDNA全长PCR扩增结果
        2.2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2.3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结果
        2.4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测序结果
        2.5 重组质粒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SKOV3 CCL18表达测定结果
        2.6 CCL18过表达对体外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2.7 CCL18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8 CCL18过表达对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粘附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RNA干扰卵巢上皮癌细胞系CCL18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CL18 SiRNA有效片断筛选结果
        2.2 CCL18 RNA干扰载体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
        2.3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mRNA表达测定
        2.4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介导的生长曲线比较
        2.5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生长周期比较
        2.6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侵袭能力测定
        2.7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迁移能力测定
        2.8 卵巢上皮癌细胞CCL18 RNA干扰前后其外粘附能力测定
    3 讨论
全文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胃癌c-K-ras、组织蛋白酶B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胃癌c-K-ras、组织蛋白酶B 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K-ras、组织蛋白酶B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9)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的溶瘤机制及其对非允许细胞NIH3T3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第一章 单纯疱疹病毒与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1.1 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2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1.2.1 非复制型1 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载体
        1.2.1.1 扩增子
        1.2.1.2 复制缺陷型载体
        1.2.2 复制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溶瘤病毒载体)
        1.2.3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应用
    第二章 溶瘤病毒与肿瘤基因治疗
        2.1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2.2 溶瘤病毒(复制型溶瘤病毒)
        2.2.1 溶瘤病毒概述
        2.2.2 理想的溶瘤病毒的特征及来源
        2.2.3 溶瘤病毒杀灭肿瘤细胞的一般机制
        2.2.4 溶瘤病毒特异增殖的机制
        2.2.4.1 溶瘤病毒的肿瘤选择性感染
        2.2.4.2 溶瘤病毒的肿瘤选择性复制
        2.2.4.3 采用肿瘤/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病毒复制
        2.2.4.4 其它的肿瘤靶向策略
        2.2.5 溶瘤病毒抗癌特异性
        2.2.6 病毒溶瘤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
        2.2.7 溶瘤病毒技术进展
        2.2.7.1 溶瘤病毒治疗同传统的化疗或放疗联合
        2.2.7.2 携带细胞毒性基因提高溶瘤病毒效率
        2.2.8 常见的几种溶瘤病毒及应用
        2.2.8.1 条件复制型溶瘤腺病毒
        2.2.8.2 条件复制型溶瘤单纯疱疹病毒 HSV-1
        2.2.8.3 条件复制型溶瘤痘病毒
        2.2.8.4 新城疫病毒 NDV
        2.2.8.5 溶瘤呼肠孤病毒
        2.2.8.6 其它的溶瘤病毒
        2.3 结语
    第三章 本研究的已有基础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关于mtHSV 的研究成果
        3.1.1 关于mtHSV 的构建以及细胞和小鼠水平的杀瘤效应
        3.1.2 关于mtHSV 对荷人肝癌 Hep-3B 裸鼠的杀瘤实验
        3.2 关于腺病毒的研究成果
        3.2.1 关于非复制型腺病毒的研究成果
        3.2.2 关于复制型腺病毒的研究成果
        3.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工作
    第四章 Ras/RTN3 介导溶瘤单纯疱疹病毒mtHSV 侵染 HeLa 细胞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毒、菌株、细胞和试剂
        4.2.2 载体
        4.2.3 细胞培养
        4.2.4 细胞冻存
        4.2.5 细胞复苏
        4.2.6 质粒 DNA 的制备
        4.2.6.1 质粒 DNA 的小量制备
        4.2.6.2 质粒 DNA 的大量提取
        4.2.7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回收 DNA 片段
        4.2.8 DNA 操作
        4.2.8.1 DNA 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4.2.8.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4.2.8.3 质粒 DNA 的转化
        4.2.9 菌种的保存
        4.2.10 菌落 PCR
        4.2.11 质粒 DNA 转染
        4.2.12 亚细胞组分的制备:从细胞中分离细胞质膜和内质网组分
        4.2.13 人法尼基转移酶(FTase) siRNA 靶序列的选择
        4.2.14 MTT 分析
        4.2.15 细胞表面蛋白的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
        4.2.16 激光共聚焦荧光定位
        4.2.17 免疫共沉淀
        4.2.18 Western blot 分析
        4.2.19 抗体的制备
        4.2.20 免疫荧光分析
        4.2.21 统计学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载体的构建
        4.3.1.1 载体siFTa,siFTb,siFTc 的构建
        4.3.1.2 载体pASRed2C1-RTN3 的构建
        4.3.1.3 载体pAdtrackCMV-ras 的构建
        4.3.1.4 载体pCMVTa928-ras 的构建
        4.3.2 mtHSV 能有效裂解 HeLa 细胞
        4.3.3 mtHSV 感染的 Hela 细胞中 Ras 和 RTN3 的表达
        4.3.4 mtHSV 感染 Hela 细胞后 Ras 和 RTN3 在细胞质膜和内质网上的表达.
        4.3.5 Ras 和 RTN3 蛋白的共定位
        4.3.6 Ras 和 RTN3 蛋白的相互作用
        4.3.7 siRNA 沉默了 Hela 细胞中 Ras 和RTN3 蛋白的表达
        4.3.8 siFTa and siRTN3 能有效的杀死 Hela 细胞
        4.3.9 siFTa and siRTN3 有效抑制了mtHSV 对 Hela 细胞的侵染
        4.4 讨论
    第五章 mtHSV 引起 HeLa 细胞死亡:凋亡?裂解?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病毒、菌株、细胞和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细胞冻存
        5.2.4 细胞复苏
        5.2.5 Hoechst 33258 染色
        5.2.6 DNA 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5.2.7 Annexin V/PI 双染法
        5.2.8 细胞表面蛋白的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
        5.2.9 Western blot 分析
        5.2.10 激光共聚焦蛋白质免疫荧光定位
        5.2.11 统计学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mtHSV感染Hela细胞后P53蛋白的表达
        5.3.2 mtHSV感染后P53蛋白在Hela和Hep3B细胞内的定位
        5.3.3 mtHSV 感染 Hela 细胞不诱发 Hela 细胞核形态改变
        5.3.4 mtHSV 感染 Hela 细胞不诱发 Hela 细胞 DNA 片断化
        5.3.5 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相互作用蛋白 RasGRP2 的筛选、克隆及功能鉴定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病毒、菌株、细胞和试剂
        6.2.2 文库
        6.2.3 病毒的增殖、分离和提纯
        6.2.3.1 病毒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6.2.3.2 病毒空斑测定
        6.2.4 噬菌体文库筛选
        6.2.4.1 噬菌体十五肽文库的扩增
        6.2.4.2 从培养液中提纯病毒粒子
        6.2.4.3 制备饥饿态细胞
        6.2.4.4 筛选过程
        6.2.4.5 滴定
        6.2.4.6 ELISA
        6.2.5 PCR
        6.2.5.1 巢式 PCR
        6.2.5.2 菌落 PCR
        6.2.6 质粒 DNA 的制备
        6.2.6.1 质粒 DNA 的小量制备
        6.2.6.2 质粒 DNA 的大量提取
        6.2.7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回收DNA 片段
        6.2.8 重组质粒的构建
        6.2.9 重组质粒DNA 的转座
100kb)的提取与制备'>6.2.10 重组 Bacmid DNA(>100kb)的提取与制备
        6.2.11 RasGRP2 的真核表达及纯化
        6.2.12 SDS-PAGE 电泳
        6.2.13 Western blot 分析
        6.2.14 DNA 操作
        6.2.15 细胞培养
        6.2.16 质粒DNA 转染
        6.2.17 RasGRP2 蛋白的跨膜区预测
        6.2.18 病毒吸附感染
        6.3 研究结果
        6.3.1 病毒的增殖、分离和提纯
        6.3.2 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6.3.3 载体和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6.3.3.1 载体pAdtrackCMV-RasGRP2 的构建
        6.3.3.2 载体 AcBacmid-RasGRP2 和重组 AcNPV vAc-RasGRP2 的构建
        6.3.4 RasGRP2 蛋白的表达
        6.3.5 RasGRP2 蛋白的跨膜区预测结果
        6.3.6 转染pAdtrackCMV RasGRP2 的NIH3T3 细胞可以被mtHSV 和 HSV-1 感染
        6.4 讨论
研究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前列腺癌与增生组织中PTEN、Ha-ras和MnSOD的表达及MnSOD克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前列腺癌与增生组织中PTEN、Ha-ras和MnSOD的表达及MnSOD克隆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前列腺癌基础研究的现况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专业词汇
致谢

四、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钙结合蛋白S100A16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欧士钰.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P53、VEGF和PARP-1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的意义[D]. 杨婧.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3]生物钟基因Bmal1通过ATM/ATR通路调控放疗后鼻咽癌细胞CNE1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机制[D]. 陈越.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4]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郁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RAGE对胃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许新才.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6]CXCL1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D]. 黄宁. 广西医科大学, 2010(10)
  • [7]趋化因子配体18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研究[D]. 杨莹珠.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胃癌c-K-ras、组织蛋白酶B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D]. 刘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9]重组单纯疱疹病毒的溶瘤机制及其对非允许细胞NIH3T3感染的研究[D]. 苏越. 武汉大学, 2006(01)
  • [10]前列腺癌与增生组织中PTEN、Ha-ras和MnSOD的表达及MnSOD克隆分析[D]. 王红钢. 郑州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ras基因P~(53)基因与胰腺癌的近期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