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及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及变化趋势

一、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与变动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余燕[1](2021)在《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及其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改进与发展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推动基金长期平衡能够实现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逐步提升城乡人口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小,地方财力明显不足,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比例高,由此导致了其偏低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与有待完善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使得老年人口无法及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公平与效率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就甘肃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确定及其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与其相关的现行政策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全面总结,实证分析了甘肃省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研究发现:第一,甘肃省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相对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第二,甘肃省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积累有限,总体待遇偏低;第三,省内各市州的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财政支持能力存在差距,且这种差距分布大致与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契合;此外,财政支持能力较低,养老金调整动力不足。综合考虑,在借鉴国外典型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制度化建设,建立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个人账户积累,提升总体待遇水平;提高地方财政支持能力,激发养老金调整功能。

李梦媛[2](2021)在《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福利作为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其不但是人民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开展的落脚点。近年来,伴随着收入的提升和物价的相对稳定,居民的各种投资规模不断增大,投资收益率对居民福利的影响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物价和投资收益率波动的视角来研究居民福利提升路径调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物价与投资收益率波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据此,本文拟通过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研究,来探讨居民福利提升的调节政策与措施,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对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形成机制、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机制、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构建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及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模型,并经数据搜集与整理、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开展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变动趋势,近三十年来我国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有近1/3的时期处于不合理状态;我国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不合理的年份较少,而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不合理性较为严重;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也均对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变动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合理标准,近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货币供给量偏高、利率偏低。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货币价值的调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使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升;第二,多措并举,压缩货币供给规模,使得货币供给量尽可能接近其合理发展水平;第三,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促使市场利率适当提升,从而提高居民投资收益率,提升居民福利水平。

陈宗胜,张杰[3](2021)在《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文中提出本文尝试用基尼系数系统估算新中国前30年居民收入差别的总体程度及各主要侧面的变动情况,并与1978年改革开放后收入差别变动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描述194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动轨迹及趋势,探讨长时段中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基本影响因素,即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及二者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给出解释和分析。本文是首次以统一的、可以与国际比较的基尼系数指标,对新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做出大致的全景描述。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熊惠君[5](2020)在《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要以收入分配改革为主基调。要以税负公平为基点,通过税制改革,更科学地设置税种、税率,进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税收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在于税收矫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此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又会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社会福利衡量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程度。在税收环境下,如何设计税收制度,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效率损失最小化,同时尽可能兼顾社会公平,是现代税收制度构建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问题。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广,其以价格为载体,通过消费流转,直接影响居民实际购买力,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因此,对我国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研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单位,利用增值税实际税率,研究分析我国增值税本身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搜集国内外有关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文献,并基于搜集到的已有文献从增值税自身和增值税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并进行总结。其中,国外文献从年收入视角、终生收入或消费支出视角、社会福利视角对增值税自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从扩大增值税范围、税率调整、税收优惠、综合改革对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国内文献从增值税本身、增值税转型、增值税扩围以及增值税税率简并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从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概述增值税相关理论。其中,关于增值税与收入分配,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税负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核心理念和最低标准、累进税制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工具等结论。再围绕增值税的内部因素,理论分析增值税对税负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关于增值税与社会福利,先对新旧福利经济学不同学派的福利理念和福利标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效用是衡量社会福利大小的基本工具、社会福利较多关注交换的效率和生产的效率、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重视穷人的效用)的结论。再基于帕累托福利经济学,进一步分析效率损失的产生和测算,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再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采用增值税实际税率,测算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分别从年收入和终生收入视角,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年收入视角下,增值税具有明显累退性,终生收入视角下,累退性减弱。第二,年收入视角下,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终生收入视角下,食品烟酒累退性最强。第三,城乡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要大于组间收入差距,且农村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更大。关于增值税本身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占支出的比率、平均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对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具有较大负向影响,对我国高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负向影响较小,高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差距约为2倍。第二,食品烟酒对社会福利影响最大,其次是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对社会福利影响也逐渐增加。第三,低收入家庭的效率损失最大,但近年来,上述情况逐渐有所转变,呈现出高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要略微超过低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然后,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构建增值税CGE模型,测算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具有明显的正向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缩小各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第二,交通运输、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改征增值税和增值税结构四档并三档加剧了增值税的累退性。第三,增值税税率下调有助于降低增值税的累退性。第四,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和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尤以农村家庭改善效果最好。第二,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对高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大,低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小。最后,分析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关于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先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设置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理论影响,再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征税范围越广,增值税的调节范围越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统一征收范围的征税制度。我国从1984年正式开征增值税以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至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后,我国增值税征收范围已覆盖至所有行业所有环节。第二,税率结构是通过税率档次和税率水平两方面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其中,税率档次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非一致性,而税率水平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基本一致。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采取1~3档的税率模式。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为“13%+9%+6%”三档,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增值税税率结构相比,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但从标准税率和低税率重要程度和适用范围来看,我国生活必需品适用税率偏高,一些现代服务业因为“营改增”的原因适用6%低税率,低税率适用范围不合理。第三,对生活必需品实施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会破坏抵扣链条,引发效率损失,不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制品均是各国减免税的首选项目。与国际上减免税适用范围相比,我国减免税范围较小,生活必需品免税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对部分食品和医药制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极小,远远低于其他各国。我国若对药品、乳制品实施免税可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和增加居民福利。第四,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设置均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从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的国际经验来看,绝大数国家设置了起征点,我国既设置增值税起征点,又设置了小规模纳税人,与国际相比,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明显偏高。关于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建议,基于以上税制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体如下:第一,减并税率档次,将增值税税率档次三档并两档。第二,对生活必需品适用低税率。第三,将非生活必需品且不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适用税率调高至标准税率。第四,将标准税率下调至10%,低税率下调至4%。第五,在财政资金预算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医药制品实施免税,其次考虑对乳制品免税。第六,适当降低增值税起征点。第七,适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先将小规模纳税人占比控制在50%左右,后面持续降低至30%。第八,对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进行实时调整,以保持标准的合理性和可预见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上。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是增值税的第一大职能,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均属于增值税的辅助职能。而关于增值税的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增值税的资源配置效应展开,较少涉及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内容更加新颖。第二,研究视角上。年收入波动性要高于终生收入,相比年收入,终生收入更能衡量居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而国内关于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前期研究大多基于年收入视角展开,从终生收入视角展开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同时基于年收入视角和终生收入视角,研究我国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第三,研究方法上。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具有税负转嫁的本质特征,通过商品流转可以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要素市场相对价格变动。而国内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研究方法大多为投入产出法。实际上,投入产出法难以将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完整考虑在内,因此,在模拟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模拟上述增值税引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动,反映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需要借助CGE模型。本文构建增值税CGE模型,利用弹性系数模拟商品和要素间的勾稽关系,结合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测算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王紫鹦[6](2020)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正逐渐成为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发展通过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成本,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互联网发展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流通渠道和购买方式,使得消费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消费结构的研究,找到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存问题与障碍,为未来消费结构优化寻找切实有效的路径与对策。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对居民消费结构在互联网发展下的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问题,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入效应、成本效应、匹配效应剖析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城乡居民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差异。在实证部分,本文收集整理了2005-2016年30个省份(港澳台、西藏除外)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岭回归的方法,检验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区分城镇与农村的不同情况,并在全样本分析基础上,从分时段样本、恩格尔系数两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多的发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2005-2016年互联网发展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则影响不大。第二,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第三,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影响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第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40%的居民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消费结构提升程度更大。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快互联网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建议。

王岐昌[7](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城镇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但其传统发展模式,却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建设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雏形,即“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有序发展[1]。自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逐渐席卷全国。青岛市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2005~2018年的十四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4.53%上升至73.67%,年均增速2.5%;住宅销售均价从3466元/平方米上涨到12373元/平方米,年均增幅达18.36%。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速度,引致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从而促进了城镇住房市场的繁荣发展,推高了城镇住宅价格。同时,城镇住宅价格的持续高涨,给城镇原住居民和新进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沉重负担,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保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进程中城镇居民能够“住有所居”,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稳定城镇住宅价格异常波动的态势,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镇住宅价格的协调发展,是目前亟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以及吸收合理成分基础上,形成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基于青岛市新型城镇化与城镇住宅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一方面,从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角度探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从城镇住宅市场的建设、投资、销售、建造成本以及住宅价格等因素探析了城镇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依此预测了未来新型城镇化以及城镇住宅价格的发展前景和变化趋势。其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分解下不同指标与城镇住宅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图,从理论层面分析人口、产业、经济等单一因素以及综合因素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再次,基于新型城镇化角度构建了影响城镇住宅价格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对城镇住宅价格影响的系统模型,仿真预测城镇住宅价格、城镇住宅供给量及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模拟实验,探析城镇住宅价格对新型城镇化分解下人口、经济等不同调控政策的敏感程度,以此为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供准确依据。文章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以青岛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与统计学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分解下不同因素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程度。理论分析发现:(1)城镇人口、流动人口、青岛市GDP、人均GDP、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与城镇住宅价格存在高度正相关,均对城镇住宅价格的波动具有显着影响。(2)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略有不同,尤以20~35岁阶段群体影响更为显着;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其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较强,是推动住宅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3)土地价格、土地协议价格、土地“招拍挂”价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与城镇住宅价格存在紧密的非线性关系,其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略有差异;不同土地供应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各有不同,尤以高档住宅最为凸出。实证分析发现:(1)青岛市GDP、城镇人均收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土地价格、城镇人均居住面积都上调或下浮10%时,城镇住宅价格的波动异常显着,其波动幅度基本维持在2%~15%左右,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青岛市GDP、城镇人均收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土地价格、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都存在一定滞后影响。(3)由城镇人口和土地价格组成的综合政策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同时下调城镇人口和土地价格对抑制城镇住宅价格具有显着效果。

高翔,聂赟彬,李秉龙[8](2019)在《我国羊肉价格变动的空间效应》文中认为为了解我国羊肉价格的变动是否存在空间效应,基于2001—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从地理学角度出发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并进一步利用杜宾空间模型对我国羊肉价格的长期趋势变动和周期循环变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羊肉价格不是简单随机分布,而是有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杜宾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羊肉价格及其变动除了受本区域相关因素的影响,也会对邻域羊肉价格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并且随时间迁移呈现不断加强趋势。空间分解效应表明,羊肉产量、牛肉价格、猪肉价格和购买力可以有效影响羊肉价格的长期趋势变动,而羊肉价格的周期循环变动仅与模型中的牛肉价格和购买力相关。

田雅娟[9](2019)在《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科学测度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为目标,从扶贫工作取得的减贫、脱贫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两个方面对效果测度展开了方法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对减贫、脱贫效果的测度研究中,分别从微观和中观视角上,对扶贫工作在家庭单元和省份单元上取得的减贫效果进行了测度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和迈向共同富裕发展两方面内容对扶贫的社会发展效果进行宏观视角上的测度研究。与一有研究相比,本文主要有四方面的贡献:一是,在研究内容上,从直接成效和间接成效两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基于普适性原则选取具体的测度内容;二是,在研究视角上,分别从家庭、省域和社会视角对精准扶贫取得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上的效果进行了全面测度;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设计满足科学性原则的测度模型和测度指标,构建满足精准性、有效性原则的效果测度方法。四是,通过应用分析,揭示了扶贫效果对地区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为差异化扶贫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结论支持。本文依照从直接效应到间接效应、从微观视角到宏观角度的顺序展开对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研究。首先,以居民家庭贫困状况的改善效果为内容进行测度方法设计和实证研究,从微观视角上反映了精准扶贫实施在家庭脱贫中取得的直接成效。然后,分别选取财政专项扶贫、旅游产业扶贫和城镇化发展三种普适性政策的减贫效果为内容进行测度模型设计和实证研究,从中观视角上反映了精准扶贫实施在地方减贫中取得的直接成效。最后,本文从社会宏观视角出发,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效果和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效果进行了测度方法设计和应用研究,对精准扶贫产生的间接社会效应予以了反映。综合上述几部分内容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扶贫开发在提升居民家庭经济福祉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在生活福祉以及主观福祉的提升效果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2)财政专项扶贫的减贫效果对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增长和扶贫资金投入规模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而经济环境的差异导致扶贫资金减贫效果存在门槛效应。(3)旅游业发展受产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4)城镇化借助人口流动和对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农村贫困从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施加了积极影响,且影响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5)精准扶贫在促进贫困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水平变化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综合性给出提升扶贫工作效果的政策建议。

吴依曼[10](2019)在《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住房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要研究住房问题,必须考虑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中人口结构又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在对人口结构与住房需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家庭结构、人口城乡结构是影响住房需求的主要人口结构因素,不仅会影响住房需求的总量,还会影响住房需求的结构。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层面,探析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首先对人口结构与住房需求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以生命周期理论和住房供需理论为理论基础,定性分析人口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其次根据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家庭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以及住房需求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人口结构和住房市场需求变化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找出当前四川省住房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住房供需失衡,总量和结构存在矛盾;二是老龄化程度加重,养老型住房供需结构不合理;三是家庭结构核心化,中小户型住房供需差距较大;四是城镇化加快,新增城市人口住房需求难以被满足。然后建立人口结构与住房需求的ARDL模型和ECM模型,研究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动态影响,得出:第一,随着少子化趋稳和老龄化的日渐加剧,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弱;第二,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化保持平稳,四川省人口家庭结构对住房需求的负向影响趋于稳定;第三,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四川省人口城乡结构对住房需求的正向影响会进一步扩大。最后本文结合结论和当前四川省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引导开发商进行合理的住房投资,引导政府制定有效的住房政策,从而推动四川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与变动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与变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1.2 养老保险待遇
        2.1.3 养老金调整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与效率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
第三章 甘肃省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现状
    3.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与阶段
    3.2 现行保障待遇确定与调整政策
    3.3 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
        3.3.1 甘肃省城乡居保待遇水平确定
        3.3.2 甘肃省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调整
    3.4 甘肃省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现存问题
        3.4.1 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相对滞后,可操作性不强
        3.4.2 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积累有限,总体待遇偏低
        3.4.3 财政支持能力较低,养老金调整动力不足
第四章 甘肃省城乡居保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实证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法
        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内涵及其应用
        4.1.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数据来源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过程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2 数据检验
        4.3.3 主成分的提取与确定
        4.3.4 计算得分与排序
    4.4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国外养老金待遇确定与调整实践及启示
    5.1 零支柱国家养老金待遇确定与调整实践
    5.2 典型发达国家养老金待遇确定与调整
    5.3 经验启示
第六章 甘肃省城乡居保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的优化建议
    6.1 加快待遇确定与调整机制制度化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6.2 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个人账户积累,提升总体待遇水平
    6.3 提升地方财政支持能力,激发养老金调整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居民福利的研究
        1.2.2 关于货币价值的研究
        1.2.3 关于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研究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内容结构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货币价值理论
        2.1.1 费雪的货币价值理论
        2.1.2 庇古的货币价值理论
        2.1.3 凯恩斯的货币价值理论
    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1 福利的概念
        2.2.2 福利的测度
        2.2.3 福利的评价
        2.2.4 福利的增进
    2.3 局部均衡理论
        2.3.1 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2.3.2 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3 机制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居民福利内涵
        3.1.2 货币价值内涵
        3.1.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内涵
    3.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形成机制分析
    3.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机制分析
    3.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3.4.1 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3.4.3 基于货币供给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3.4.4 基于利率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4 模型的构建
    4.1 相关变量的符号定义
    4.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4.2.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4.2.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4.2.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4.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4.3.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4.3.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模型的构建
        4.4.1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4.4.2 基于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4.4.3 基于利率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5 实证分析
    5.1 相关变量的定义与数据整理
        5.1.1 模型变量的统计定义
        5.1.2 货币价值波动的福利效应的数据整理
    5.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
        5.2.1 货币价值的测算
        5.2.2 居民福利水平的测算
        5.2.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测算
    5.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合理性评价
        5.3.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5.3.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5.3.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5.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4.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4.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5.5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政策分析
        5.5.1 劳动生产率调节政策分析
        5.5.2 货币供给量调节政策分析
        5.5.3 利率调节政策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3)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资料来源、公式及方法
二、1949—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三、1949—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四、1949—1978年城乡间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五、1949—1978年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六、1949—1978年中国城乡内部、城乡间及总体收入差别
七、改革开放前后居民收入差别比较及其趋势
    (一)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轨迹及今后10年简短预测
    (二)1949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基本特征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增值税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值税与收入分配
        2.1.1 收入分配理论
        2.1.2 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2 增值税与社会福利
        2.2.1 社会福利理论
        2.2.2 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第3章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分析
    3.1 研究假设、研究单位及样本指标
        3.1.1 研究假设和研究单位
        3.1.2 样本数据及测算指标
    3.2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3.2.1 年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3.2.2 终生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3.3 增值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3.3.1 模型构建及政策指标
        3.3.2 福利效应的测算流程
        3.3.3 实证结果分析
    3.4 研究小结
第4章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
    4.1 我国增值税改革概述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4.2.1 研究假设
        4.2.2 CGE模型构建及测算指标
        4.2.3 CGE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4.2.4 样本数据选取及测算流程
    4.3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4.3.1 增值税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
        4.3.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4.4 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4.4.1 增值税转型的福利效应分析
        4.4.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4.5 研究小结
第5章 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
    5.1 征税范围
        5.1.1 理论影响
        5.1.2 国际经验
    5.2 税率结构
        5.2.1 理论影响
        5.2.2 国际经验
    5.3 税收优惠
        5.3.1 理论影响
        5.3.2 国际经验
        5.3.3 食品和医药制品免税的实证分析
    5.4 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
        5.4.1 理论影响
        5.4.2 国际经验
    5.5 研究小结
第6章 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税率结构
    6.2 优化减免税政策
    6.3 严控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经典消费理论
        二、理性预期的消费理论
        三、消费行为理论
        四、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
        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互联网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居民消费现状
        一、居民消费总量增速渐缓
        二、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一定差距
    第二节 居民消费结构问题
        一、供给端中高端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
        二、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需求层次错位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现状
        一、网络消费不断增加,下沉市场网络消费增长空间大
        二、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多样化,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三、消费需求不断被重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机理及消费差异
    第一节 互联网发展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传导路径
        一、收入效应
        二、成本效应
        三、匹配效应
    第二节 城乡居民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差异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之间的消费效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三、回归与结果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城镇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住宅价格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住宅价格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城镇化与城镇住宅价格的理论概述
    2.1 新型城镇化基本概论
        2.1.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2.1.2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
        2.1.3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2.2 城镇住宅价格基本概论
        2.2.1 住宅价格的定义
        2.2.2 住宅价格的基本特征
        2.2.3 住宅价格的相关理论
    2.3 新型城镇化与城镇住宅价格相关性理论
    2.4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论
        2.4.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4.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2.4.4 系统动力学在住宅价格研究方面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与城镇住宅市场的基本概况
    3.1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基本概况
        3.1.1 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3.1.2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3.1.3 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前景
    3.2 青岛市城镇住宅市场基本概况
        3.2.1 城镇住宅市场演变历程
        3.2.2 城镇住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2.3 未来城镇住宅价格的变动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城镇住宅价格的理论分析
    4.1 人口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1.1 人口数量变动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1.2 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1.3 人口教育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2 经济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2.1 经济产值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2.2 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3 产业集聚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3.1 第一产业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3.2 第二、三产业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4 土地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4.1 土地供应量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4.2 土地出让方式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4.3 土地供应结构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
    4.5 城镇人居环境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6 综合因素对城镇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城镇住宅价格的实证分析
    5.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1 确定系统边界
        5.1.2 系统因果回路图的建立与分析
        5.1.3 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
        5.1.4 主要变量的解释说明
        5.1.5 变量关系的确定方法
        5.1.6 主要参数方程和变量赋值
    5.2 模型仿真与检验
    5.3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5.3.1 城镇住宅价格仿真结果分析
        5.3.2 城镇住宅供给量仿真结果分析
        5.3.3 城镇住宅需求量仿真结果分析
    5.4 宏观调控政策模拟实验
        5.4.1 单一指标政策模拟实验
        5.4.2 综合指标政策模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人口政策
        6.2.2 经济政策
        6.2.3 产业政策
        6.2.4 土地政策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6.3.1 论文不足之处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我国羊肉价格变动的空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述评
2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2.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2.2 空间相关性的检验
3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3.1 模型设定
    3.2 变量选择
    3.3 数据来源
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1 空间计量估计结果
    4.2 空间效应分解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含义
        第一,关注羊肉价格空间效应,寻求区域间羊肉价格联动协调机制。
        第二,加强重点区域监控,因地制宜施策。
        第三,加大肉羊产业扶植力度,调动农牧民养殖积极性,增加羊肉供给。

(9)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中国居民家庭贫困状况的改善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家庭贫困的界定标准
    2.3 收入贫困视角下居民家庭的贫困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多维贫困视角下居民家庭的贫困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主观贫困视角下居民家庭的贫困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6 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测度的比较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测度方法及应用
    3.1 引言
    3.2 我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
    3.3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测度设计
    3.4 我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扶贫政策减贫效果的测度方法及应用——以旅游业为例
    4.1 引言
    4.2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4.3 旅游减贫效应的测度模型与方法
    4.4 旅游产业发展的减贫效果测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镇化发展减贫效果的测度方法及应用
    5.1 引言
    5.2 城镇化农村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
    5.3 城镇化农村减贫效应的测度方法
    5.4 城镇化农村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测度研究
    6.1 引言
    6.2 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情况的测度方法
    6.3 基于样本的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指数的估算方法
    6.4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迈向共同富裕发展的测度研究
    7.1 引言
    7.2 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与回顾
    7.3 迈向共同富裕发展的评价标准
    7.4 迈向共同富裕发展的测度方法
    7.5 迈向共同富裕发展的实证测度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SST贫困指数计算及绘图的R代码
附录B 动态变系数模型估计、模拟和检验的R代码
附录C 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指数测度分析的相关R代码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关键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人口结构
        2.1.2 住房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住房供需理论
    2.3 人口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2.3.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2.3.2 人口家庭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2.3.3 人口城乡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分析
3 四川省人口结构与住房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3.1 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3.1.1 人口规模变化分析
        3.1.2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析
        3.1.3 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3.1.4 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分析
    3.2 四川省住房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3.2.1 住房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3.2.2 住房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3.3 四川省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住房供需失衡,总量和结构存在矛盾
        3.3.2 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型住房供需结构不合理
        3.3.3 家庭结构核心化,中小户型住房供需存在差距
        3.3.4 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人口住房需求难以被满足
4 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住房需求的理论模型推导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3 平稳性检验
    4.4 ARDL模型的构建基础
        4.4.1 适用性分析
        4.4.2 建立步骤
    4.5 实证分析及结果
        4.5.1 ARDL模型实证结果
        4.5.2 ECM模型实证结果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与变动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研究[D]. 余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2]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D]. 李梦媛.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J]. 陈宗胜,张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2)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D]. 熊惠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紫鹦.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城镇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王岐昌.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8]我国羊肉价格变动的空间效应[J]. 高翔,聂赟彬,李秉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11)
  • [9]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方法研究与应用[D]. 田雅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10]四川省人口结构变动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D]. 吴依曼.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及变化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