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高速公路反季节育苗技术初探

柳州高速公路反季节育苗技术初探

一、柳高速公路反季节植苗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雷显跃[1](2019)在《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广西桂林的永福县是罗汉果的发源地和主产地。近十年来,在永福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罗汉果产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近年产业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找出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促进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以罗汉果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永福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表明:永福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罗汉果种植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深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罗汉果已成为永福的一张名片。永福罗汉果具有在科技创新、农业气候、品种资源、销售、专业人才、技术保障六大方面的优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影响严重;罗汉果收购价格不稳定;受到沙糖桔产业冲击;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品种老化严重;罗汉果品质难以保障。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应问题的对策如下:一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二是做好产品流通工作,鼓励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发展砂糖桔与罗汉果产业。四是加强罗汉果产品开发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加工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推广永福优良品种。六是培育优质种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品品质。

唐桂梅[2](2017)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理性的城市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催生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得到身心再生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倾向,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引导未来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农业公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广大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业公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平台,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端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单元,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按照功能和特性的不同将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分为植物、动物、山、石、建筑和水等资源类型;从资源特点、农业生产内容、功能特点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类型;从规划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实施的技术手段。(3)面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导致的农村生态危机,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指导,提出两种农业公园规划新模式,即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以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4)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实际,提出农业生产为本、形式丰富多样、农耕文化为魂、功能叠加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公园规划策略。围绕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前期论证体系、项目策划体系、基础配套体系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农业公园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公园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体系,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将农业公园分为地文风貌型、农业生产型、艺术人文型以及复合型四种类型,其目的是指导农业公园规划项目的方案提升和修编,确定农业公园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做到分步开发和有序实施,对已建成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评价分级,指导农业公园以及同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能够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的提出以及农业公园规划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期望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成为农业公园规划技术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农业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龚晓康[3](2015)在《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建设变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品质。目前,随着我国园林化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市政园林绿化建设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施工建设难度的增大和要求的提升,加强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建设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市政园林绿化建设质量管理的规范程序,是进一步推进园林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关键。首先,本文针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市政园林绿化行业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论述了如何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科学的反季节栽植措施的方式方法及内容,解析了其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和意义。再次,本文结合以亲身负责的吴江黎里揽桥荡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以下统一简称为“LQD”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为案例,结合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质量影响因素,开展了项目的质量策划(研究),明确了项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及施工组织设计;对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控制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并对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了讨论。针对当今园林绿化行业的基础差、起步晚,入行门槛低且企业质量管理的未形成体系,提出从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现今为了某些因素或尽快呈现工程效果而赶工期,苗木栽植不按科学的方法和时间种植,造成苗木成活率不高甚至于死亡的痼疾提出了相关苗木的反季节种植措施,经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最后本文总结了注重对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只有通过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从而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本文还总结了科学的建立适合现今苗木反季节栽植的方法和措施。

杜斯川[4](2013)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动态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历时三十载风雨之路,截止2012年,通车总里程达到了9.6万公里,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为高速公路为主体工程锦上添花的附属工程之一的景观绿化工程其地位日趋重要,这与国家的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思想、社会、民众对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客观事实:高速公路绿化不同于其他市政景观绿化工程,存在战线长、多个部门施工交叉、工作面不明确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为最终的实施效果买下隐患,必须通过全程跟踪的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修整原设计,是之为动态设计。设计终究是要通过施工反映、再优秀的设计终究要通过良好的施工去付诸实践。然而高速公路景观完成后与最初设想与愿景差距较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人员思想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对景观认知的偏差导致设计思维不能通过施工过程实现最优化效果。如何整合动态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在其基础上可否探索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克服上述弊端,得到最佳效果,是值得专门探讨的。鉴于此,笔者通过湖北杭瑞高速公路景观施工四标段通山互通施工过程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跟踪调研、展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互动过程、罗列高速公路景观动态设计与施工关系的现状,分析业主、设计方、施工单位三者间互相磨合的过程,提炼出动态设计的理念及原则。系统分析高速公路动态设计与施工间体系关系,总结设计、施工、甲方间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动态设计体系特点、动态施工实施过程分析、动态设计对施工的作用方式等方面论述观点,最终针对于这些现状探索出高速公路绿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这一思考。

曾维渊,薛帅征,张朋飞,卢中阳[5](2013)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综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随着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产生了大量裸露边坡,不仅加剧了生态的退化,还可能对人民生活生产带来危害。阐述了边坡的生态防护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根据边坡不同的立地条件,总结出了目前主要的生态防护技术,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黄先智[6](2013)在《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着衰退的问题。传统产业的衰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有序更替的必然结果,符合产业从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的客观规律。蚕桑产业是我国最为悠久的传统产业,我国目前生丝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2%,在世界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在技术、市场、产业组织等方面己经相当成熟的蚕桑产业,面临着产业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无法有效扩大,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产业收益率相对下降,生产要素流出本行业等诸多问题,具有相对衰退产业的典型特征,面临着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蚕桑产业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管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业内部思想僵化,技术体系相对封闭。同时,由于蚕桑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平衡,政府对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重新构建其产业链条,又是极其复杂的问题。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技术路径,实现传统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为其他进入相对衰退期的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提供借鉴;我国关于现代蚕桑产业的转型问题多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关于从产业层面上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方向、发展路径,国内外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本论文研究传统蚕桑产业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产业转型,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本论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多学科融合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转型的预期效果评价、转型后的科技研究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论文通过考察世界蚕桑产业中心的变迁历史,研究蚕桑产业社会经济功能的演化,分析影响蚕桑产业兴衰的因素;研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蚕桑产业在发展模式与技术特征、产品结构和消费市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在生产、市场、技术、产业社会经济功能方面存在的困难,探讨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问题。(2)论文将研究日本在蚕桑产业衰退期振兴蚕桑产业的技术路径,蚕丝纤维的特性及其消费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发展市场空间、区域空间,结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和蚕桑产业自身的资源和产业技术特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最有利方向进行比较、选择,并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路径以及发展模式等问题。(3)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比较我国蚕桑产业转型中形成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蚕桑产业转型后的生态经济效果;根据蚕桑产业转型后科技创新目标的变化,提出我国蚕桑产业转型后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问题。二、主要结论本论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1)世界蚕桑产业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世界蚕桑产业的中心是动态变化的,并受需求、科技和效益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市场和社会需求是蚕桑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技进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比较效益是影响产业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2)当前我国蚕桑产业存在消费市场无法有效扩大、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发展迟滞,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弱化的严重问题,产业已进入相对衰退期,迫切需要转型。(3)日本在20世纪后叶蚕桑产业进入衰退期时从提高蚕桑生产效率,拓展蚕丝纤维的新用途二个方面来振兴蚕桑产业,但收效甚微。本论文研究证明蚕丝作为纤维产业的小品种,由于化学纤维的激烈竞争,其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增长速度缓慢,依靠增加蚕丝纤维的消费量这一路径很难保持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增长。(4)由于我国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弱化,蚕桑产业转型后必须寻找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功能。而以多元化产品为核心的多元化蚕桑产业,在市场发展空间、区域发展空间方面都优于传统蚕桑产业,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要素,是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最有利方向。(5)我国转型后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功能定位为:在生态治理基础上的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路径为:发挥桑树在生态治理方面的优势,将桑树作为干旱、盐碱、沙汉、荒汉等脆弱生态、长江上游流域生态防护林树种,融入国家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中去,建立多元化蚕桑产业系统工程;以饲料桑、果桑、桑叶食品、生态旅游为主导重构产业链,融入大农业、食品加工等大产业。发展模式包括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桑-畜复合生态模式,桑-农复合生态模式,生态治理模式等。在发展次序上,应以生态桑作为突破口。(6)多元化蚕桑产业在桑园光能利用率、桑树干物质转化率、经济效益方面都优于传统蚕桑产业。传统蚕桑产业桑园利用光能约为2.5%,通过发展桑园间作套种,可将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2%。传统蚕桑产业从桑园产物到蚕茧的物质转化率约为15.5%,通过桑枝、蚕沙、剩余桑叶的利用,可以将桑园的生物转化率提高到34.66%,提高幅度达到123.61%;桑园初级产物的价值提高182.22%。(7)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外延性生态功能。参照阔叶林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丰产期桑园土壤保护价值为1516.39元/hm2.a,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41.97元/hm2.a,空气废物处理价值1771.89元/hm2.a,固碳减排价值为18528元/hm2.a,据此不完全的估算,桑园的外延式生态总价值34413.94元/hm2.a,其中最高是固碳减排的价值,约其估算生态价值的90%。单位桑园的生态价值高于我国传统蚕桑产业生产提供的蚕茧的平均产值。(8)蚕桑产业转型后,其发展方向、路径,涉及的领域都与传统的蚕桑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也需要进行调整。三、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有三点:(1)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率先从世界蚕业中心迁移与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强弱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蚕桑产业的兴衰,提出了我国蚕桑产业已进入相对衰退期,迫切需要转型的问题。(2)通过分析日本蚕业振兴的技术路径和蚕丝纤维消费市场特征,论证了从拓展蚕丝纤维用途的产业转型路径很难保持蚕桑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同步增长。尽管蚕丝技术短期突破性进步难、蚕丝纤维消费市场萎缩、农村劳动力短缺、养蚕比较效益下降,但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并且桑树具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性,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潜在优势突出,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要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我国蚕桑产业转向的最有利方向是,由以蚕丝生产为核心的蚕桑产业转向以发挥桑树生态治理优势为中心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突破了依靠技术进步扩大蚕丝消费量,维持蚕桑产业发展这一传统思维的约束,是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改变。(3)本文运用系统原理分析了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生产过程及行成机理,指出其发展路径是融入国家生态治理工程,发挥桑树生态治理优势;以饲料桑、果桑、桑叶食品、生态旅游为主导重构产业链,融入大农业、食品加工等大产业;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特点,可以采取现代蚕业、桑-农复合、桑-畜复合、生态治理等多种发展模式,进而用生态学方法对多元化蚕桑产业预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提出了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这为未来我国蚕桑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刘新宇[7](2012)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商务部联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本研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倡中国企业在境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森林培育活动,遵守国际公约和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对企业境外人工造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也提出科学的建议,并由此建立指导今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森林培育活动的示范性模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在境外的森林培育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自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及法律;编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境外进行可持续森林培育活动的中国企业应做到: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包括:遵守森林培育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遵守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正确把握该国的政治、经济、林业及法律发展走势,争取投资利益最大化。2制定科学的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森林培育活动目标,包括调查资源结构和优化培育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森林特别是高保护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限制因素、土地利用及所有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发展与主导需求、森林培育活动沿革,以及邻近土地的概况;林业生产的总体布局;森林培育体系和营林措施,包括种苗生产、更新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等;森林采伐和更新规划,包括年采伐面积、采伐量、采伐强度、出材量、采伐方式、伐区配置和更新作业等;森林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的控制,以及林地占用等;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特别是珍稀、受威胁及濒危物种;多种经营和林产品加工规划设计;重要非木质林产品培育、保护与利用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基本建设和林道规划;森林培育活动效益和风险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措施;与森林培育有关的必要图表;应符合所在国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3重视生态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森林培育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森林保护,包括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监测。4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本地化;处理好劳工关系;保障社区对森林及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刘红[8](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李凌姜[9](2009)在《黄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生存与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加强,国家己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如果我们不考虑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在人力和经济上遇到大的损失,还将严重影响公路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同时对环境产生极大破坏,边坡柔性防护技术是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有机结合的新型防护方法,它充分利用工程防护深层加固和植物浅层固坡及生态环保的特点达到工程建设与环保及生态恢复兼顾的目的,现在边坡柔性防护技术已成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一种趋势,代表着边坡防护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甘肃地区黄土公路边坡病害类型和产生机理出发,以甘肃省平(凉)~定(西)高速公路黄土高路堑边坡防护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降雨冲刷试验对比无防护、植物纤维护坡、植被板护坡这三种方式的防护效果并结合土工格室护坡室内降雨冲刷试验,研究了降雨冲蚀影响因素及其三种防护形式对边坡稳定性的作用程度,探讨了植物纤维护坡、植被板和土工格室这三种柔性防护方式的加固机理,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说明了柔性防护技术对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治理与防护的作用,同时对柔性防护方式技术进行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分析,为黄土地区的公路边坡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黄土地区公路边坡防护所借鉴。

梁玉君[10](2009)在《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技术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城乡建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而且逐渐成为热潮。园林绿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不少重大工程都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而此时早已错过了树木移植的最佳时期,因此,非适宜季节移植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违背了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一般并不提倡,但是非适宜季节绿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大大延长了绿化施工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研究探讨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保活技术,最大限度提高新植大树的成活率和移栽质量,避免因树木死亡造成资源和人财物力的浪费,实现移入地和移出地的生态双赢,就成为了新形势下广大农林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其理论和应用上的双重意义自不待言。本文就如何提高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成活率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世界和我国非适宜季节移植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非适宜季节移植技术的理论基础出发,就树木移植前的准备、树木移植挖运种三工序的技术措施及移植后的养护管理工作等方面,探讨、分析和总结了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技术要点,并对提高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成活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及政策建议。文章在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保活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影响树木移植成活的内外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保活是围绕以树为中心的栽植环境的变迁和以水分代谢为主的树势旧平衡的破坏和新平衡的建立并延续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质在于以树为中心,以水分代谢平衡为主的新旧动态平衡的交替和延续。2.影响树木移植成活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包括树木种类特性、年龄特点和生长状况;外因主要包括土壤、气候和施工操作等因素。3.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与大树移植相比,其共同特征就是追求快速的绿化效果,因而在施工操作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非适宜季节的特点就是季节的因素会极大的影响树木的成活率,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4.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与正常季节树木移植相比,主要矛盾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新的小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在移植前对树木原生地的周围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二是树体的水分吸收与散失平衡,移植后短期内不能及时建立新的平衡,理论上主要从减少蒸腾和促进水分吸收两方面加以考虑,具体可在施工环节和操作措施上加强管理,提高移植后树木的成活率。文章研究目的旨在提高城市园林树木移植成活率和景观效果,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树木的生态作用。

二、柳高速公路反季节植苗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高速公路反季节植苗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方法
        1.1.3 创新之处
        1.1.4 研究理论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罗汉果种质资源情况
        1.2.2 罗汉果种植面积及产量
        1.2.3 罗汉果育苗技术及组培苗科研情况
    1.3 其他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之处
        1.3.1 百色田东县芒果产业
        1.3.2 玉林容县沙田柚产业
        1.3.3 产业对比及借鉴之处
    1.4 罗汉果的价值及开发前景分析
2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的现状分析
    2.1 永福县区域概况
        2.1.1 经济稳定增长
        2.1.2 区位条件突出
        2.1.3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2.1.4 水利基础良好
        2.1.5 土地资源丰富
    2.2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基本情况
        2.2.1 永福罗汉果生产、加工发展情况
        2.2.2 永福罗汉果加工新工艺应用情况
        2.2.3 永福罗汉果品牌建设情况
        2.2.4 永福罗汉果市场情况
        2.2.5 永福罗汉果近期项目建设情况
    2.3 永福罗汉果文化
        2.3.1 罗汉果节、福寿节
        2.3.2 罗汉果特色小镇
        2.3.3 罗汉果起源及传说故事
    2.4 现状分析小结
3 永福罗汉果产业相关案例分析
    3.1 永福部分罗汉果加工案例分析
        3.1.1 桂林“莱茵生物”案例分析
        3.1.2 传统型加工企业案例分析
        3.1.3 桂林“实力科技”案例分析
    3.2 罗汉果产业生态创新联盟
        3.2.1 联盟成立背景
        3.2.2 联盟的作用及主要任务
    3.3 永福罗汉果试验站
        3.3.1 试验站简介
        3.3.2 试验站部分科研成果
        3.3.3 龙江一号罗汉果观察试验
    3.4 广西罗汉果产业化工程院
4 永福罗汉果产业优势
    4.1 科技创新优势
    4.2 农业气候优势
    4.3 品种优势
    4.4 销售优势
    4.5 专业人才优势
    4.6 技术保障优势
5 永福罗汉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受病害影响严重
        5.1.1 根结线虫病
        5.1.2 病毒病
    5.2 罗汉果收购价格不稳定
    5.3 受沙糖桔产业冲击
    5.4 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5.5 品种老化、种苗杂乱
    5.6 罗汉果品质难以保障
6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
    6.2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商模式
    6.3 处理好罗汉果与砂糖桔产业协同发展关系
    6.4 加强罗汉果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6.5 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推广永福县优良品种
    6.6 培育优质种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品品质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资源与环境危机突出
        1.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病”
        1.1.3 社会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农业公园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1.3.2 农业公园研究进展
        1.3.3 我国农村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公园关联性分析
        1.3.5 其他规划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农业项目现状调研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2.1 园区的基本情况
        2.2.2 游客的基本情况
    2.3 调查样本典型特征分析
        2.3.1 景观风貌呈现
        2.3.2 乡土文化表达
        2.3.3 项目产业特色
        2.3.4 生态安全分析
        2.3.5 园区功能布局
        2.3.6 综合配套服务
第三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3.1 农业公园的内涵和资源分类
        3.1.1 农业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3.1.2 农业、休闲农业、公园与农业公园
        3.1.3 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设分类
        3.1.4 农业公园规划及生产实施技术手段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发展战略
        3.2.1 农业生产为本:物质基础及产业环境
        3.2.2 形态丰富多样: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3.2.3 农耕文化为魂:记忆和乡愁的承载
        3.2.4 功能叠加拓展:农业与公园功能衍生
        3.2.5 产业融合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3.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创新规划模式
        3.3.1 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
        3.3.2 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
        3.3.3 案例分析——以金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为例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产业规划体系
        3.4.1 农业公园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调查与分析
        3.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项目策划体系
        3.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基础配套体系
        3.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沙市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
    4.1 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的特色与理念
        4.1.1 规划流程特色
        4.1.2 项目规划理念
    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期论证体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4.2.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2.2 生态资源与现场调查
    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策划体系:景观多样与产业融合
        4.3.1 规划目标
        4.3.2 项目布局
        4.3.3 产业发展
        4.3.4 效益分析
    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产业配套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
        4.4.1 农业生产规划
        4.4.2 旅游产业规划
        4.4.3 景观风貌控制
        4.4.4 植物景观规划
        4.4.5 场地竖向规划
        4.4.6 交通游线规划
        4.4.7 土地利用规划
        4.4.8 生态保护规划
        4.4.9 其他配套建设
    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后评价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讨论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3)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第二章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理论综述、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综述
        2.1.1 项目与项目质量管理
        2.1.2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2 项目质量管理中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特性
        2.2.1 工程施工面积大,产品相对固定
        2.2.2 施工过程中存在不可预见性
        2.2.3 工程具有长期性
        2.2.4 施工范围广、内容多,工期紧,投入量大
        2.2.5 工程有其独特性
        2.2.6 工程追求艺术美,有艺术性特征
    2.3 项目质量管理中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人员的因素
        2.3.2 机械设备的因素
        2.3.3 材料的因素
        2.3.4 方法的因素
        2.3.5 环境的因素
第三章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制定
    3.1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3.1.1 作为新兴行业,市政园林绿化行业质量管理未形成完整体系
        3.1.2 缺乏科学的反季节栽植措施
    3.2 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制定
        3.2.1 建立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中
        3.2.2 建立适应项目施工的反季节苗木栽植措施
第四章 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的创新应用 (案例)
    4.1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策划
        4.1.1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工程概况
        4.1.2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特点和重难点
        4.1.3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组织机构
    4.2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4.2.1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4.2.2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各施工阶段的控制
    4.3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保证
        4.3.1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保证措施
        4.3.2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
        4.3.3 LQD市政园林绿化工程绿化反季节种植措施
    4.4 项目实践阶段性总结
    4.5 实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亮点和不足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动态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调研对象施工实施过程
    2.1 调研对象概况
    2.2 三方工作流程
    2.3 施工流程剖析
第三章 动态设计与施工实施过程分析
    3.1 动态设计的设计原则
    3.2 动态设计与原有设计的关系
    3.3 动态设计对施工的技术原则
    3.4 动态施工技术原则的文化含量
第四章 动态设计与施工的体系探讨
    4.1 现有动态设计体系的基本特点
    4.2 动态设计中种植设计的创新
    4.3 现有施工体系的基本问题
    4.4 施工体系需要完善的方面
    4.5 施工体系的市场定位
    4.6 动态设计体系与施工体系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问题
    5.1 动态设计的“边缘化”处境
    5.2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设计施工一体化
    5.3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综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3 边坡生态护坡的主要形式
    3.1 土质边坡的生态防护
        3.1.1 香根草篱法
        3.1.2 铺草护坡
        3.1.3 植生带法
        3.1.4 液压喷播法
    3.2 岩质边坡的生态防护
        3.2.1 喷混植生法
        3.2.2 三维植被网法
        3.2.3 飘台法
        3.2.4 阶梯法
4 边坡生态防护存在的问题
5 边坡生态防护发展趋势

(6)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技术创新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理论启示
第三章 世界蚕桑产业中心迁移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中国的蚕桑产业
        3.1.1 古代中国蚕桑产业的概况
        3.1.2 蚕桑产业社会经济功能的演化
        3.1.3 蚕桑产业的管制
        3.1.4 蚕桑产业的科学技术
    3.2 欧洲蚕桑产业的兴起
    3.3 日本蚕桑产业的突起
    3.4 世界蚕桑产业中心迁移的动因分析
        3.4.1 市场与社会需求
        3.4.2 技术进步
        3.4.3 比较效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4.1.1 产业发展规模与布局
        4.1.2 主要模式及技术特征
        4.1.3 产品结构和消费市场特征
    4.2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纤维市场竞争激烈
        4.2.2 蚕桑产业科技创新不足
        4.2.3 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受限
        4.2.4 蚕桑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弱化
        4.2.5 蚕桑产业已进入相对衰退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5.1 20世纪后叶日本蚕桑产业振兴路径与启示
        5.1.1 20世纪后叶日本蚕桑产业振兴的路径分析
        5.1.2 日本蚕桑产业振兴路径的启示
    5.2 蚕丝纤维消费特性及理论消费量的估算
    5.3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发展空间
        5.3.1 发展生态桑产业的政策导向
        5.3.2 多元化蚕桑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
        5.3.3 多元化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5.4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5.4.1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方向
        5.4.2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5.4.3 多元化蚕桑产业系统工程的构建
    5.5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模式
        5.5.1 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5.5.2 桑-畜复合生态模式
        5.5.3 桑-农复合生态模式
        5.5.4 桑树生态治理模式
    5.6 多元化蚕桑产业发展次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预期效益评价
    6.1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内延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6.1.1 桑园干物质转化率
        6.1.2 桑园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6.2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外延生态功能评价
        6.2.1 桑树对环境适应性
        6.2.2 桑树的生态作用
    6.3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外延生态价值估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科技问题
    7.1 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科技基础
        7.1.1 现代蚕桑产业科学技术进展
        7.1.2 家蚕、桑树基因组计划
        7.1.3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7.2 多元化桑产业科技的重点问题
        7.2.1 适应多元化发展的桑树资源和品种筛选
        7.2.2 适应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桑树的种植技术
        7.2.3 适应不同用途的桑树的栽植技术
        7.2.4 桑树的生态学和抗逆性研究
        7.2.5 桑树的多元化利用技术
    7.3 多元化蚕业科技的重点问题
        7.3.1 蚕蛹的多元化开发
        7.3.2 家蚕的生物反应器
        7.3.3 蚕丝生物材料
        7.3.4 适应多元化要求的家蚕的遗传改良
        7.3.5 超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附件: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2 国际森林可持续发展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
        2.1.1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近况
        2.1.2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境外森林培育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森林培育相关法律法规
    3.1 国际公约和协议
    3.2 中国政府关于企业(林业)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和法规
    3.3 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3.4 案例
        3.4.1 国外林业相关法律法规
        3.4.2 光大木业森林采伐权权益置换模式
    3.5 讨论
4 森林培育
    4.1 案例
        4.1.1 东宁在俄罗斯兴建木材工业园
        4.1.2 中非林业合作
        4.1.3 内蒙古森工集团与俄罗斯林业开发贸易
        4.1.4 日本企业海外造林
        4.1.5 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
        4.1.6 广垦境外橡胶加工
        4.1.7 山东阳信欧亚木器海外发展
        4.1.8 云南孟连农场缅甸替代种植
    4.2 讨论
        4.2.1 种苗培育
        4.2.2 造林
        4.2.3 抚育
        4.2.4 更新
5 生态保护
    5.1 案例
        5.1.1 巴西、美国林业生态保护
        5.1.2 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防火
        5.1.3 金光集团投资中国遭"毁林"质疑
        5.1.4 德国的森林监测
        5.1.5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环境影响评价
    5.2 讨论
        5.2.1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5.2.2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对策
        5.2.3 采取森林保护措施
        5.2.4 进行森林监测
        5.2.5 反面教材
6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6.1 案例
        6.1.1 太阳纸业老挝种植金合欢林
        6.1.2 "安信"在巴西投资森林
        6.1.3 西双版纳在老挝进行替代种植
        6.1.4 尼泊尔棕榈藤社区管理
        6.1.5 云南境外替代发展
        6.1.6 巴西的中国企业处理劳工关系
    6.2 讨论
        6.2.1 人力资源本地化
        6.2.2 处理好劳工关系
        6.2.3 尊重当地的森林、相关资源的法定权益
        6.2.4 发展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关系
7 结论
    7.1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2 制定可持续森林培育方案
    7.3 重视生态保护
    7.4 促进当地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9)黄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黄土边坡治理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黄土公路边坡病害类型及冲蚀破坏机理
    2.1 概述
    2.2 黄土公路边坡病害类型
        2.2.1 坡面雨水冲刷侵蚀破坏
        2.2.2 边坡浅层滑坍
        2.2.3 坡体滑塌破坏
    2.3 黄土公路边坡冲蚀破坏机理
        2.3.1 坡面雨水冲刷侵蚀机理
        2.3.2 边坡体浅层滑坍破坏机理
        2.3.3 坡体滑塌破坏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冲刷试验
    3.1 概况
    3.2 植物纤维护坡现场降雨冲刷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3.3 植被板防护现场降雨冲刷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3.4 土工格室护坡室内冲刷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设计
        3.4.3 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技术
    4.1 植物纤维护坡技术
        4.1.1 概述
        4.1.2 加固机理
        4.1.3 工程性状数值分析
        4.1.4 设计与施工
        4.1.5 小结
    4.2 植被板防护技术
        4.2.1 概述
        4.2.2 加固机理
        4.2.3 工程性状数值分析
        4.2.4 设计和施工
        4.2.5 小结
    4.3 土工格室防护技术
        4.3.1 概述
        4.3.2 加固机理
        4.3.3 工程性状数值分析
        4.3.4 设计与施工
        4.3.5 小结
    4.4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4.1 经济效益分析
        4.4.2 社会效益分析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技术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非适宜季节
    1.2 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特点
        1.2.1 成活困难
        1.2.2 移植成本高
        1.2.3 能尽快取得绿化效果
    1.3 国内外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发展概述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1 提高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活率,节约和保护树木资源
        2.2.2 降低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本,节约资金
        2.2.3 保证移植后树木的树势恢复,提高绿化景观质量
        2.2.4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条件
    2.3 研究对象
第三章 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理论基础
    3.1 树木移植保活原理
        3.1.1 近似生境原理
        3.1.2 树势平衡原理
    3.2 影响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活的因素
        3.2.1 影响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活的外因
        3.2.2 影响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活的内因
第四章 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技术研究
    4.1 施工前准备
        4.1.1 精心策划,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的配套移栽方案
        4.1.2 土壤的处理
        4.1.3 苗木的选择
    4.2 移植
        4.2.1 断根处理
        4.2.2 移植前修剪
        4.2.3 挖掘
        4.2.4 栽植
    4.3 栽植后的养护管理
        4.3.1 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
        4.3.2 树体保护
    4.4 提高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成活率的人为因素研究
        4.4.1 建立专门的园林机构
        4.4.2 制订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技术规范
        4.4.3 控制苗木规格质量
        4.4.4 狠抓树木的移植质量
        4.4.5 强化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力度
        4.4.6 强化施工监理
        4.4.7 采取新技术保证移栽成功
        4.4.8 加强园林业防治
        4.4.9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4.5 大树的非适宜季节移植
    4.6 几种常见树木的非适宜季节移植要点
        4.6.1 香樟的非适宜季节施工要点
        4.6.2 雪松夏季如何移植
        4.6.3 桂花的非适宜季节移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柳高速公路反季节植苗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雷显跃. 广西大学, 2019(01)
  • [2]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D]. 唐桂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龚晓康.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3)
  • [4]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动态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关系研究[D]. 杜斯川.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7)
  • [5]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综述研究[J]. 曾维渊,薛帅征,张朋飞,卢中阳. 绿色科技, 2013(09)
  • [6]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 黄先智. 西南大学, 2013(02)
  • [7]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模板研究[D]. 刘新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6)
  •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黄土公路边坡柔性防护技术试验研究[D]. 李凌姜. 长安大学, 2009(12)
  • [10]非适宜季节树木移植的技术研究与探讨[D]. 梁玉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柳州高速公路反季节育苗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