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经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以农经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一、以农经网为重点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彭雪昶[1](2018)在《关于贵州农经网综合门户网站改版的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了解传统门户网站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门户网站版本升级中的设计思路及一些行业前沿的特色功能

刘旖旎[2](2017)在《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全球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信息技术业。信息技术业可以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凭借其具有的属性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农业也是如此。由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可知,“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构成生产力的三个最基本要素,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运用会达到提高生产力的效果。信息化作为科学技术的一种,其在农业方面的运用能起到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及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但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信息化机械使用率低、农业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等问题。因此,积极研究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切实有效的优化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在阅读大量以农业信息化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及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后,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推广渠道建设、农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对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在对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做理论分析之后,具体测算贵州2003年—2015年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由于当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权威的,能全面测量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学者测量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波拉特法分别测量贵州农业第一信息部门和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水平,并通过加总得到贵州农业信息部门总的信息水平,从而实现对贵州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贵州2003年—2015年农业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故分析近年来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于全面评价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是有必要的。因此,基于测算出的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农业信息化效益评价模型,测量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发现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16)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15]5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2月9日(此件公开发布)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

胡玉福[4](2013)在《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上升到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了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效、持续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四川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输不畅,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回顾,明确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农业信息传输平台、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对四川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第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分析和量测了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业信息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第四,在前面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四川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信息传输平台、服务组织体系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框架设计,明确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方案,探讨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投资运行机制。第五,以提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为指导,对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六,基于前述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四川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川在农业信息传输平台、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农业信息协同传输平台,现有信息传输平台集成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缺乏专家服务队伍支撑,功能单一,信息传输应用成本较高;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存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管理体制不合理,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服务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信息开发利用存在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实用性差,指导性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2)四川农户急需的农业信息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信息、作物及畜禽新种品信息、土壤施肥管理信息、畜禽养殖及病虫害防治信息、农业实用新技术信息和特色种养殖信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其总体信息需求强度相对较高,而且对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更加偏好。四川大部分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具有支付意愿,其比例占受访农户的78.94%,但农户的支付意愿水平整体较低,其中对农业短信服务和农业电话咨询服务的支付意愿水平分别为1.63元/月和0.22元/分钟。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受到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农户年龄在10%水平上呈显着负相关;与农户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类型、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家庭年收入、所在地电视及通信网络条件、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状况、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等因素分布在1%、5%或10%水平上呈显着正相关。(3)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三方面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三位一体”基本框架,三大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完成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其中,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是农业信息分服务的基础,发挥着“水库”和“蓄水池”的作用;农业信息传输体系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桥梁”和“渠道”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的组织保障。(4)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公共品的基本特性,但不同农业信息服务类型非排他和非竞争性质和程度不同,从而具有不同供给机制选择。公益型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和商业型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均存在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两种投资运行机制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投资运行机制,才能为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5)实证研究表明,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以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知识库、农业科普视频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为支撑,以集电话、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传输技术为一体的协同传输平台为信息传输手段,以省-市-县-乡4级组织运行体系为保障,以专家队伍为支撑,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传输技术的集成、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创新,推动了农业信息的传输和应用,提高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为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开辟了新的途径。构建的政府投资为主、企业赞助为辅、适当有偿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投资运行机制,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6)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的特色和创新如下:(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农户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实地调研,在此找准问题、摸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基本框架,并开展了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实证研究。研究不仅丰富了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也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参考。(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创新。论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从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三方面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大体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农业信息传输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了农业信息的传输和应用效率,促进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的有效解决。(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投资运行机制创新。论文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实地调查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投资、企业赞助为辅和适当有偿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长效投资运行新机制和模式,为有效破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王艳[5](2012)在《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探析》文中提出本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背景进行了简要阐述,通过分析贵州省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情况,总结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贵州省实际情况,明确未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政策建议。

王敏,贺洪明[6](2012)在《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遵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以遵义市调查为例,旨在通过对遵义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提出建议,为加速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参。

王华丽[7](2011)在《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信息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疆作为我国西部边陲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需不断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从整体上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是新疆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结合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系统分析了新疆的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综合评价了新疆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了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影响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科学选择与新疆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着重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首先,从三个方面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选择。一是在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上,新疆应结合各地实际,围绕有效组织、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二是在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上,提出现阶段新疆应围绕投入、组织、技术、信息传播服务四个方面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多方参与和多方联动的模式;三是提出新疆应把电子农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服务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施农村信息化“三务合一”模式。其次,构建了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撑体系。该体系涵盖信息化技术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化资金投入体系、信息化人才体系、信息化组织体系、信息化政策保障体系以及信息化风险防范体系七个方面。然后,针对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借鉴国内外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首次从全疆层面对新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新疆农村信息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实现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涛[8](2011)在《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文中提出农村信息化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五部分通过一定的内在运作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现状;以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为例介绍了国外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可借鉴之处;对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作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钻石”服务的新模式;最后对新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农村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相关理论的文献梳理,确立本文的理论基础,界定了相关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服务型、商业主导型三种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究其优势、缺陷、机遇与挑战,更加清晰的展现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瓶颈和动力,为各地政府推进或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了清晰地蓝图;通过梳理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其运作模式、组织机构及其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川渝两地的具体案例比较,进一步发掘统筹城乡过程中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这种案例分析法更具针对性,说服力也更强。根据SWOT分析每种主体的服务模式,借鉴国外的模式的经验,笔者认为在统筹城乡的时期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特定区域适应的模式,而是选择一种充满优势和机遇的服务模式,由于笔者在分析模式之后,将政府、协会、企业的优势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为农户服务,完善的模式图形如同钻石形状,故称其钻石服务模式,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政府、协会、企业都是服务模式的参与者,不再是某一个主导,而是由政府引导,共同参与,核心就是位于钻石顶端的农户,一切为农户。钻石模式反应的思想是共同参与,共同服务,也就是以城乡统筹为指导思想发展下的一种路径选择。这种模式包含了投入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四种核心要素。每一种参与主体本身又是一种模式,都含有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提供者(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内容、信息传播载体及其基本关系的描述。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当前学界主要集中研究农村信息化,研究内容宽泛,深度不足;对于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研究也仅限于模式本身,未作新的理论探索。本文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分析对比研究各种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性提出“三位一体”钻石模型,这些都是对相关研究的填补。其次通过对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相关理论的文献梳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素材。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分析总结,梳理其现状,运用SWOT分析,形象客观的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为今后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各方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电信运营商、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如何作为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笔者提出的“三位一体”钻石服务模式,是集合了三种典型的模式的优点,并克服了相应缺点完善起来的,因而其实践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论文写作的视角较为新颖,即选择了统筹城乡的视角分析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切合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二是分析方法实现了创新,即运用了公共政策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之法;三是创新性的提出“三位一体”钻石服务模式,对今后各地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一是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尤其川渝两地信息化服务典型模式的现状、特点及不足,找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新思路。二是总结国外农村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提供有益路径。三是探索建立高效益、高效率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三位一体”钻石服务模式,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四是提出保障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顺利运行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指导各方参与主体,特别是各级政府今后如何作为。

徐智慧,候宣[9](2009)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加快贵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针对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提出加快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齐力[10](2009)在《电子政务在公众服务中数字鸿沟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性,造成或拉大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不同文化程度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受数字鸿沟的影响,电子政务在面向公众服务中所遵循的“普遍服务”、“泽被全民”的公平原则受到严峻的挑战,对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制约作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较多地对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以及如何缩小数字鸿沟提出对策和建议,没有意识到数字鸿沟问题犹如社会贫富差距一样会始终存在,只能逐步缩小而不能彻底消除,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数字鸿沟问题将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长期存在。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所处的特殊环境。本文分析了中国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现状,以及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数字鸿沟问题对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影响,电子政务与公众服务,电子政务与社会公正,电子政务与信息和谐社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立足于数字鸿沟将长期存在这一客观条件下,提出通过开展数字援助和信息扶贫,更好地实现和改进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功能,以期对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在信息化社会中建立“信息和谐”机制,尤其是对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以农经网为重点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农经网为重点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贵州农经网综合门户网站改版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突出问题
    2.1 页面设计不美观, 不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要求
    2.2 功能设计不完整
    2.3 数据利用效率低
3 改版任务
    3.1 解决现有问题
    3.2 增加特色功能
4 结语

(2)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界定
    2.2 农业生产力与农业信息化
        2.2.1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2.2.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3 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价——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 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贵州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3.2 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
        3.2.1 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3.2.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3.2.3 农业信息服务推广渠道呈现多元化
        3.2.4 农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初具规模
4 贵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效益评价
    4.1 贵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4.1.1 测度方法——波拉特法
        4.1.2 第一信息部门信息水平测算
        4.1.3 第二信息部门信息水平测算
        4.1.4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4.2 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价
        4.2.1 模型说明及变量选取
        4.2.2 模型回归
    4.3 结果分析
5 贵州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农业信息化主体信息文化水平低
    5.2 网络信息设施建设落后
    5.3 信息化机械使用率低
    5.4 农业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
    5.5 农民资金欠缺
    5.6 农村物流建设落后,阻碍农业产后信息化发展
6 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改进对策
    6.1 提升农民信息文化水平
    6.2 完善网络信息设施,丰富农民信息获取渠道
    6.3 成立农村合作社,实现统一购置信息化机械
    6.4 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发布平台
    6.5 利用互联网金融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6.6 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农村物流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1.1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综述
        1.2.1.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2.1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综述
        1.2.2.2 国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动态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
        2.1.2 农业信息
        2.1.3 信息服务
        2.1.4 农业信息服务
        2.1.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生产力理论
        2.2.1.1 信息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2.2.1.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2.1 系统理论的内涵
        2.2.2.2 系统分析法及其特征
        2.2.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分析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3.1 公共物品的特性及供给机制
        2.2.3.2 农业信息服务的公共品特性
        2.2.3.3 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机制
        2.2.3.4 农业信息服务投资运行机制
        2.2.4 农业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4.1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涵
        2.2.4.2 农业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5 管理活动相对封闭原理
        2.2.5.1 相对封闭原理的内涵
        2.2.5.2 相对封闭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2.5.3 农业信息服务活动相对封闭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 四川省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
        3.1.3 农业基本概况
    3.2 农村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现状
        3.2.1 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3.2.2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3.2.3 农业信息网络传输平台初具规模
        3.2.4 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发展较快
        3.2.5 电视广播传输平台建设继续推进
    3.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3.3.1 农业信息服务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3.3.2 农业信息组织服务机构逐步健全
        3.3.3 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3.3.4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向基层延伸
    3.4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1 初步建立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采集系统
        3.4.2 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取得一定成效
        3.4.3 初步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服务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传输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农村信息传输基础设施薄弱
        4.1.2 信息传输平台集成共享性差
        4.1.3 信息传输平台信息单向流动
        4.1.4 信息传输平台低成本问题亟待解决
        4.1.5 信息传输平台缺乏专家支撑,实用性差
    4.2 农业信息组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4.2.2 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协调分工不明确
        4.2.3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健全
        4.2.4 服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2.5 配套政策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3.1 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4.3.2 农业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资源缺乏
        4.3.3 信息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对接
        4.3.4 信息实用性较差,指导性不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户视角的信息需求
    5.1 四川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农户的信息意识
        5.1.3 农户的农业信息需求类型和强度
        5.1.3.1 农户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
        5.1.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3 不同生产经营规模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4 不同家庭收入农户的信息需求
        5.1.3.5 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信息需求
        5.1.4 农户的农业信息来源
        5.1.5 农户的农业信息获取渠道
        5.1.5.1 农户拥有的信息设备
        5.1.5.2 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5.2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5.2.3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支付意愿
    5.3 农业信息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假设及模型选择
        5.3.2 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
        5.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框架设计
    6.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6.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
        6.2.1 系统性原则
        6.2.2 政府主导原则
        6.2.3 易用性原则
        6.2.4 针对性原则
        6.2.5 时效性原则
        6.2.6 效益原则
    6.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6.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6.4.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6.4.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6.4.2.1 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
        6.4.2.2 农业信息传输体系
        6.4.2.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6.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投资运行机制
        6.5.1 公益型投资运行机制
        6.5.2 商业型投资运行机制
        6.5.3 混合型投资运行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7.1 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1.1 农业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7.1.1.1 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7.1.1.2 农业专家知识数据库
        7.1.1.3 农业科普视频数据库
        7.1.1.4 农业专家系统开发
        7.1.2 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
        7.1.2.1 农业信息声讯传输平台
        7.1.2.2 农业信息短信传输平台
        7.1.2.3 农业信息视频传输平台
        7.1.2.4 农业网络传输平台
        7.1.3 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7.1.3.1 省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
        7.1.3.2 市、县农业科技110指挥分中心
        7.1.3.3 乡镇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站
        7.1.4 投资运行机制构建
    7.2 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服务方式和效果
        7.2.1 服务范围和方式
        7.2.1.1 农业信息服务范围
        7.2.1.2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
        7.2.2 服务效果
        7.2.2.1 咨询访问量
        7.2.2.2 社会效益
        7.2.2.3 经济效益
    7.3 服务体系的综合评价
        7.3.1 评价模型选择
        7.3.2 模糊综合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8.1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1.1 明确政府在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8.1.2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组织调控职能
        8.1.3 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制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8.1.4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服务创造良好政策和法规环境
    8.2 建设快速、高效的农业信息传输平台
        8.2.1 完善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8.2.2 加强多技术集成的农业信息传输协调平台建设
    8.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8.3.1 建立需求导向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8.3.2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8.3.3 注重农业信息质量,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实用性
        8.3.4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数据库
        8.3.5 开发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
    8.4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8.4.1 健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8.4.2 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8.4.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和激励机制
    8.5 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
        8.5.1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8.5.2 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四川农户对农业信息需求及支付意愿问卷调查表
    附表二:四川“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主体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致谢

(5)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
2 农村信息化推进情况
    2.1 发展现状
    2.2 存在问题
3 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建议
    3.1 强化现有信息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3.2 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通信网络覆盖率
    3.3 开发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提高农村用户使用的兴趣
4 农村信息化推进政策建议
    4.1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2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优化信息服务体系
    4.4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4.5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6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6)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遵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成效
    1.1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 成为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
    1.2 各乡村建起了农家书屋, 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阵地
    1.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遵义模式”, 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惠民工程、致富工程”
    1.4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现, 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5 贵州农经网在遵义市入村入户, 广泛拓展农民致富渠道
    1.6 遵义市农委“四个建设”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重要手段
2. 问题及原因
    2.1 乡镇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 认识不到位
    2.2 农民素质不高,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2.4 乡镇政府农村信息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缺位
    2.5 农业信息的采集体系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2.6 农村专业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的缺乏
3. 政策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 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是带动农民利用好信息的关键
    3.3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强化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3.4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5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机制
    3.6 大力培养农村专业信息服务技术人才

(7)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研究综述
    2.2 农村信息化理论基础
第3章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评价
    3.1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3.2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特点
    3.3 新疆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状况
第4章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影响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5章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分析
    5.1 新疆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分析
    5.2 新疆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
    5.3 新疆农村信息化“三务合一”模式分析
第6章 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实施支撑体系构建
    6.1 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
    6.2 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
    6.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6.4 农村信息化资金投入体系
    6.5 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
    6.6 农村信息化政策保障体系
    6.7 农村信息化风险防范体系
第7章 促进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建设
    7.2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
    7.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多元化投入与运营机制
    7.4 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装备水平
    7.5 加快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7.6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意识
    7.7 加快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
    7.8 树立农村信息化典型,加快农村信息化试点的普及与推广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
附录: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案例一:昌吉州玛纳斯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伊犁州直伊宁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三: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本文的相关概念
        2.1.1 农村信息
        2.1.2 农村信息化
        2.1.3 农村信息化服务
        2.1.4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2.2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3 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意义
        2.3.1 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2.3.2 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2.3.3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4 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
        2.3.5 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
        2.3.6 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3.1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3.1.1 “政府+示范点+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3.1.2 “政府+服务点+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3.1.3 “政府+科技特派员+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3.1.4 “企业+协会十农户”型信息服务模式
        3.1.5 “农业信息服务超市”型信息服务模式
        3.1.6 “三电合一”型信息服务模式
    3.2 对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
        3.2.1 政府主导型模式
        3.2.2 中介组织服务型模式
        3.2.3 商业主导型模式
    3.3 川渝两地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介绍
        3.3.1 四川农经网信息服务模式与乡镇信息服务站模式
        3.3.2 重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三农”模式
    3.4 川渝两地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3.4.1 政府主导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4.2 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
        3.4.3 资金投入方式单一
        3.4.4 良性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3.4.5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统筹协调管理体制
4. 国外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
    4.2 德国
    4.3 日本
    4.4 印度
    4.5 韩国
    4.6 国外信息化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5. 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5.1 指导思想与完善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完善目标
    5.2 完善原则
        5.2.1 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5.2.2 强化服务,注重实效
        5.2.3 政府引导,合力推进
        5.2.4 积极探索,鼓励创新
    5.3 三位一体的“钻石”服务模式
        5.3.1 主体构架
        5.3.2 投入机制
        5.3.3 利益协调机制
        5.3.4 共享机制
        5.3.5 激励约束机制
6. 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
    6.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各方参与的投资方式
        6.2.1 调整政策资金的筹措力度
        6.2.2 鼓励社会化信息服务组织发展,丰富投资主体
        6.2.3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入资
    6.3 重视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6.3.1 加快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构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6.3.2 加大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多层次信息资源开发体系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技普及应用
        6.4.1 培养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善用信息的农村信息化指导人员
        6.4.2 培养一支专门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服务人才
        6.4.3 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加快贵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1.1 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比较完善, 组织化功能显着增强
    1.2 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 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凸显
    1.3 农业网站及数据库建设规模扩大, 信息服务功能显着增强
    1.4 涉农信息资源整合进展顺利, 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增强
    1.5 注重利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2 贵州农业信息化的载体——农经网、新农村网
    2.1 贵州农经网
    2.2 贵州新农村网
3 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3.1 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3.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3.1.2 信息服务网站、平台建设
        1) 贵阳市农经网建设。
        2) 贵阳·农村网建设。
        3) 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网建设。
        4) 贵阳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1.3 初具规模的应用系统和完善的数据库建设
        3.1.4 丰富的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3.1.5 信息服务终端建设
        3.1.6 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效益
    3.2 进一步推进贵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3.2.1 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3.2.2 进一步加快信息服务终端建设
        3.2.3 进一步加强培训
        3.2.4 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10)电子政务在公众服务中数字鸿沟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分析
    2.1 数字鸿沟定义
    2.2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2.2.1 中国与世界的“数字鸿沟”
        2.2.2 中国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2.2.3 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2.3 我国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分析
    2.4 数字鸿沟与贫富差距的相互关系
    2.5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的相互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3.1 电子政务的涵义
        3.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3.1.2 电子政务的类别
        3.1.3 电子政务的意义
    3.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3 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3.3.1 电子政务发展的本质
        3.3.2 面向公众服务的理念
        3.3.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鸿沟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影响分析
    4.1 电子政务与公众服务
    4.2 电子政务与社会公正
        4.2.1 电子政务对促进社会公正的意义
        4.2.2 数字鸿沟问题对社会公正带来的影响
    4.3 电子政务与信息和谐社会建设
    4.4 数字鸿沟问题对信息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4.5 弥合数字鸿沟对于促进信息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弥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及对策研究
    5.1 数字援助政策与信息扶贫
    5.2 农村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5.2.1 电子政务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5.2.2 新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探讨
    5.3 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信息化发展道路
    5.4 案例分析
        5.4.1 贵州农经网建设
        5.4.2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羊昌乡黄土桥村农业信息服务站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以农经网为重点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贵州农经网综合门户网站改版的经验探讨[J]. 吴海,彭雪昶. 信息通信, 2018(10)
  • [2]贵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 刘旖旎. 贵州财经大学, 2017(02)
  • [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1)
  • [4]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四川农业科技110为例[D]. 胡玉福.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4)
  • [5]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探析[J]. 王艳. 科技信息, 2012(35)
  • [6]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遵义市为例[J]. 王敏,贺洪明. 电子世界, 2012(17)
  • [7]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 王华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1(11)
  • [8]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D]. 张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3)
  • [9]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加快贵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 徐智慧,候宣. 贵州农业科学, 2009(11)
  • [10]电子政务在公众服务中数字鸿沟问题及对策研究[D]. 齐力.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以农经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