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一、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雁南[1](2021)在《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于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入院后接受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7例(88眼),根据手术切口大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术中制作6mm长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和3.5mm×3.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改良组制作3.5mm×1.5mm大小的“L”型结膜瓣和2.5mm×2.5mm大小的等腰三角形板层巩膜瓣。比较两组术后1d、1w、1mon、3mon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手术成功率、滤过泡情况、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眼别、性别、平均年龄、术前平均眼压、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各类型青光眼数量、抗青光眼手术史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术后3mon时的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降眼压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除术后3mon时,其余各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较常规组在术后1d-1mon期间最佳矫正视力有更显着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术后眼压在组间和组内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组间术后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各随访时期的手术成功率均>80%,改良组均>90%,且改良组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大于常规组。结论:两组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相比常规组,改良组手术操作更简便、眼组织创伤更小,中短期(术后3mon)降眼压效果更好。

阮晓婷[2](2018)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2.报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处理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构成、性别分布。2.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1例152眼,记录其年龄、性别、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虹膜有无粘连等。统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与未发生浅前房患者之间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ACG患者人数为141人,平均年龄为62.88±8.95岁,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106人(75.18%),平均年龄为61.64±8.89岁,男性患者人数为35人(24.82%),平均年龄为65.63±8.77岁。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的比例为1:3.03。29岁以下人数为1人,30至39岁人数1人,40至49岁人数7人,50至59岁人数37人,60至69岁人数54人,70至79岁人数38人,80岁以上人数3人。PACG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例数为37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4.34%。术后浅前房原因有滤过过强29例(78.38%)、结膜瓣渗漏3例(8.11%)、脉络膜脱离2例(5.41%)、恶性青光眼1例(2.70%)、2例原因不明(5.41%)。常规保守综合治疗35眼好转,1眼行结膜瓣修补术,1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前房成形术。3.浅前房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年龄大于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眼压高于30mm Hg、虹膜粘连、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在50至79岁之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常见原因有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大多经保守治疗能好转。3.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PACG类型、术前眼压、虹膜粘连、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中央前房深度。

葛红卫[3](2016)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原因处理及预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112眼青光眼行滤过术进行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4月)。观察96例112眼青光眼滤过术发生原因眼数所占的比例。结果 30例32眼发生浅前房。滤过过强的眼数有27眼,占总比的(24.11%),脉络膜脱离的眼数有18眼,占总比的(16.07%),结膜瓣漏水的眼数有22眼,占总比的(19.64%),恶性青光眼即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眼数有25眼,占总比的(22.32%),睫状环阻滞与瞳孔阻滞的眼数有20眼,占总比的(17.86%)。结论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控制眼压,一旦发生滤过术后浅前房,针对发生原因,合理治疗,大多数可取得满意结果。

罗春红[4](2014)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分析住院患者青光眼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青光眼的预防、治疗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二、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总结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一、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3年5月31日我院住院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二、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2013年5月31日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回归分析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手术方式、眼球解剖结构等因素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一、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类型构成情况五年共有906例青光眼患者,其中原发性青光眼629例(69.43%);继发性青光眼272例(30.02%);发育性青光眼5例(0.55%)。二、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一)、青光眼类型与浅前房发生情况五年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712眼,术后浅前房95眼,总体发生率13.34%。原发性青光眼617眼,浅前房79眼(12.80%)。继发性青光眼手术91眼,浅前房15眼(16.48%)。发育性青光眼4眼,浅前房1眼(25.00%)。(二)、手术方式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改良小梁切除术浅前房发生率12.80%。改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处理术浅前房发生率18.29%。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浅前房4.41%。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浅前房发生率12.5%。X2检验表明使用MMC与术后浅前房无显着相关性。X2检验表明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低。(二)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入院眼压>50mmHg,术前眼压>30mmHg,眼轴长度<21.00mm,前房深度≤1.75mm与术后浅前房显着相关。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住院患者的青光眼类型以原发性青光眼为主。改良小梁切除联合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低。2、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入院眼压>50mmHg,术前眼压>30mmHg,眼轴长度<21.00mm,前房深度≤1.75mm,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显着相关。丝裂霉素C的使用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鉴于年龄>60岁为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之一,改良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改良小梁切除术要低,今后可在年龄>60岁并发白内障的患者中推广该术式,以减少浅前房发生率。3、本研究受回顾性病历资料的限制未能将晶体厚度、房角状态等公认的危险因素纳入,危险因素的设置不够完善,还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胡杨,赵鸣,丁洁[5](2014)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临床治疗》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并探讨处理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134例共151只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后出现浅前房45例的术前术中原因及术后临床处理和治疗。结果占总眼数的29.80%的45例术后浅前房中,滤过过强的原因占46.6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占24.45%,结膜瓣渗漏占17.78%,恶性青光眼占6.67%,其他原因的占4.45%。45只眼中的28只眼(62.22%)发生术后浅前房的时间在术后1 d,10只眼(22.22%)发生在术后2 d,4只眼(8.89%)发生在术后3 d,其他的发生在4 d及4 d以上。通过及时治疗均恢复前房,半年随访眼压控制良好。结论注重手术各个环节,可使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降低。术眼的前节变化及眼压的异常波动是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关键。

农作宝[6](2013)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研究对象22例,为我院眼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经滤过术治疗且术后发生浅前房青光眼患者,分析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 22例浅前房患者发生原因分别为:滤过过强14例,占总例数63.64%,结膜瓣渗漏7例,占总例数31.82%,恶性青光眼1例,占总例数4.55%;Ⅰ°18(81.82%)例,Ⅱ°3(13.64%)例,Ⅲ°1(4.55%)例,14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给予手术治疗,其中滤过过强5例,结膜瓣渗漏8例,恶性青光眼1例。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前、术中、术后合理预防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术后早期应对处理,可有效提高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

李翔骥[7](2013)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光眼是可致盲性眼病,至2010年全球大约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6050万,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7960万。近年来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明显增加,青光眼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明显增加。随着抗青光眼药物、手术、激光等治疗手段的进步,青光眼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是,并发症仍不容忽视。了解近年来住院青光眼病人青光眼类型构成、年龄分布特点、手术方法选择及并发症情况,对青光眼预防、临床治疗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思。滤过手术由19世纪发展至今,目前仍然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术后浅前房是滤过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容易产生角膜内皮丢失、虹膜前粘连、并发性白内障以及睫状体环阻滞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最终可能导致手术失败视功能丧失。近年来滤过手术方式不断发展,小梁切除手术不再是唯一选择,青光眼引流阀、青光眼引流器(Ex-press)植入术以及抗代谢药物的应用使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5年在我科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住院病例,总结近年来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疾病类型变化、抗青光眼手术类型构成、主要术后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分析与术后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今后抗青光眼手术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和浅前房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目的:一、研究近年来青光眼住院病人青光眼类型构成和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青光眼的预防、治疗以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二、分析近5年我院青光眼滤过手术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研究与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三、根据前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对2012年住院需行抗青光眼手术的病人按术前风险预测,通过改变手术方式和常规手术技巧的改良,检验是否能够有效的预防术后Ⅲ度浅前房的发生。方法:一、回顾性临床研究。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光眼类型构成、年龄、性别等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二、回顾性临床研究。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住院的青光眼滤过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比率。回归分析不同青光眼类型、手术方式、年龄、术前眼压等危险因素对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程度。三、前瞻性临床研究。1.对2012年收治的需行抗青光眼手术的病人,术后浅前房发生风险评估具有多个危险因素,且视力低于0.05,视野≤10°的青光眼住院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行二极管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手术。其余选择青光眼滤过手术;2.将随机收治经临床及浅前房评估,需行小梁切除的青光眼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3,逻辑回归分析,增加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手术后,影响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危险因素变化。结果:一、青光眼住院患者青光眼类型构成情况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因青光眼入院患者共2744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1705例(62.14%);继发性青光眼883例(32.18%);先天性青光眼58例(2.11%),其它类型98例,约占全部病例的3.57%。原发性青光眼中开角型青光眼422例,闭角型青光眼1156例。两者之比:1:2.7。继发性青光眼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67例,占继发性青光眼30.24%;外伤性青光眼437例,占继发性青光眼的49.49%。二、滤过手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情况(一)青光眼类型与浅前房发生情况详情见表1。2007-2011年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2179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91眼,总体发生率4.18%。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1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3眼(0.64%);闭角型青光眼(PACG)手术1076眼,Ⅲ度浅前房39眼(3.62%),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手术300例,Ⅲ度浅前房12眼(4%);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手术77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7眼(发生率3.48%)。继发性青光眼手术445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34眼(发生率7.64%),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18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8眼(发生率15.05%);其他类型继发性青光眼237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6眼(发生率2.5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手术22眼,无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先天性青光眼手术66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眼(发生率1.52%)。残余性青光眼手术115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4眼(发生率12.17%)。混合型青光眼6眼,无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二)手术方式与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详情见表2.共实行小梁切除术1729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5眼(发生率2.60%)其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MC)处理924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1眼(发生率2.27%)。共行青光眼阀植入术317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1眼(发生率12.93%);其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MC)处理201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23眼(发生率11.44%)。滤过手术联合晶体摘除或玻璃体切除术等手术133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5眼(发生率3.76%)。三、发生Ⅲ度浅前房相关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Ⅲ度浅前房为因变量,选择临床常见的29个因素为自变量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开角型青光眼与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呈负相关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残余性青光眼、青光眼阀植入术、青光眼阀植入+MMC术、青光眼阀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年龄>60岁、入院眼压>50mmHg7个因素均会对Ⅲ度浅前房产生显着影响。Ⅲ度浅前房发生的概率:p(Y=1)=(λz)/(1+λz)Z=-1.322*开角型青光眼+0.69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077*残余性青光眼+*1.341青光眼阀植入术+1.417*青光眼阀植入+MMC术+1.405*青光眼阀植入+玻璃体切除术+1.191*年龄>60岁+0.508*入院眼压>50mmHg-4.516四、手术方式改变与手术技巧改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情况2012年共行抗青光眼手术509例,344眼行小梁切除术,50眼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41眼行滤过手术联合晶体或玻璃体切除术,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78眼。(一)、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4例,实际发生率为2.75%,低于2007-2011年度Ⅲ度浅前房发生率4.18%。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4眼,发生率为8.70%。残余性青光眼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1眼,发生率为3.70%均较2007-2011年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二)、随机收治经临床及浅前房评估,需行小梁切除的青光眼患者,由作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83眼,1例术后发生Ⅲ度浅前房,发生率约1.20%,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三)、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少,无浅前房发生。(四)、2012年滤过手术浅前房危险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增加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手术方式后,危险因素数量从7个下降为3个。结论:1、原发性青光眼仍是住院青光眼病人中的主要类型,PACG在原发性青光眼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继发性青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尤其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外伤性青光眼。2、我院2007-2011年2179眼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Ⅲ度浅前房的总体发生率是4.18%。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05%)、残余性青光眼(12.17%)发生率高于总体发生率,是滤过手术后Ⅲ度浅前房发生的主要青光眼类型。3、小梁切除术仍是目前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术式(79.35%)。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较小梁切除术更易发生Ⅲ度浅前房。4、入院眼压>50mmHg、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Ⅲ度浅前房产生显着相关。滤过手术中丝裂霉素的使用与术后Ⅲ度浅前房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残余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类型,可选择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可降低抗青光眼手术浅前房发生的风险。6、本研究因受到回顾性病历资料的限制,未将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球轴长等公认的危险因素纳入,危险因素的设置不够完善,还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赵春梅[8](2013)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8例66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30例33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28例33眼),其中试验组4例5眼因经济条件较差未同意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对照组,对照组3例3眼因经济条件较好要求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均切除深层巩膜瓣并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后1天、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成功率、滤过泡、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并发症及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月试验组有22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眼发生虹膜阻塞引流管口,1眼经毛果芸香碱点眼缩瞳解除虹膜阻塞眼压恢复正常,1眼于术解除虹膜阻塞。有6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84.8%;术后随访6月对照组病例有14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5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57.6%,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各时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眼压比较:术后1天及7天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眼压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术后1天、7天及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术后1天及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月、3月及6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均未见低回声暗区。术中试验组4眼,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出血,术后7天内血液均自行吸收。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7天内各4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促进出血吸收药物治疗及拆除可调节缝线处理均降至正常。试验组5眼(15.2%)出现浅前房,其中4眼伴有低眼压,1眼术后早期发生Ⅲ度浅前房。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8眼(24.2%)出现浅前房,其中5眼伴有低眼压,无Ⅲ度浅前房发生。对照组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恢复正常。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方法;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切除深层巩膜瓣对减少滤过道瘢痕化及更有效地降低眼压有积极作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减少引流管口阻塞及保持滤过道通畅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术后早期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王洁[9](2012)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过去74例(90眼)青光眼患者的治疗经过,针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90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22眼(24.44%),主要原因为滤过道引流过畅、房水渗漏、脉络膜脱离和恶性青光眼,均经相应处理后前房恢复。结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密切观察眼压和前房,只要及时治疗和处理恰当,必要时手术,预后很好。

陈宏民[10](2011)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7例(38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83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38眼(5.5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18眼,结膜瓣渗漏3眼,脉络膜脱离11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5眼,其他原因1眼。治疗采用的药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固醇等和/或手术,包括:结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联合前房注气术等,32眼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6眼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前房形成。结论 38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84.22%的术后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形成前房,只有15.78%需要手术治疗。

二、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术前检查
    1.4 围手术期及个体化治疗
    1.5 手术指征
    1.6 手术方式
    1.7 观察项目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眼压
    2.2 BCVA
    2.3 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
    2.4 手术成功率
    2.5 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
3 讨论
    3.1 两种联合手术的有效性分析
    3.2 两种联合手术的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青光眼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致谢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术前准备
    2.1.4 术前检查
    2.1.5 手术过程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所用仪器与设备
    2.2.2 研究分组
    2.2.3 观察内容
    2.2.4 患者基本情况
    2.2.5 眼压的测量
    2.2.6 眼前节解剖参数的测量
    2.2.7 术后浅前房诊断及分级
    2.2.8 浅前房的处理及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PACG患者年龄构成及性别分布
3.2 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发生时间、程度、原因及处理
3.3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3.4 两组PACG类型比较
3.5 两组术前眼压的比较
3.6 两组虹膜粘连比较
3.7 小梁切除术后两组眼前节解剖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PACG房角关闭机制
4.2 PACG的年龄构成、性别分布
4.3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4.4 术后浅前房的处理
4.5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性别、年龄
    4.5.2 PACG类型、术前眼压
    4.5.3 虹膜粘连
    4.5.4 眼前节解剖参数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青光眼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眼部检查
        1.2.2 手术方式
        1.2.3 并发症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眼压监测结果
    2.2 术后浅前房原因分布
    2.3 浅前房处理
3 讨论

(6)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浅前房诊断标准及分级[2]
    1.3 方法
2 结果
    2.1 浅前房形成原因及分级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3 讨论

(7)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2007-2011 年青光眼住院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预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章
致谢

(8)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青光眼类型
        1.1.3 术前眼压
        1.1.4 术前视力
        1.1.5 角膜内皮细胞数
    1.2 设备和材料
        1.2.1 检查设备
        1.2.2 手术设备
        1.2.3 术中药物
        1.2.4 植入材料
    1.3. 手术治疗过程
        1.3.1 术前检查
        1.3.2 术前准备
        1.3.3 手术方法
        1.3.4 术后处理
        1.3.5 随访时间
        1.3.6 滤过泡分型
        1.3.7 手术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附图
3 讨论
    3.1 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3.2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3.3 手术疗效评价
    3.4 手术方法的创新
        3.4.1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3.4.2 深层巩膜瓣的切除
        3.4.3 雷珠单抗(Lucentis)的应用
        3.4.4 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3.4.5 丝裂霉素C的应用
    3.5 并发症
        3.5.1 术中并发症
        3.5.2 术后早期并发症
    3.6 展望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样本)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D]. 张雁南.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D]. 阮晓婷. 吉林大学, 2018(01)
  • [3]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原因处理及预防[J]. 葛红卫. 中外医疗, 2016(26)
  • [4]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D]. 罗春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临床治疗[J]. 胡杨,赵鸣,丁洁. 当代医学, 2014(02)
  • [6]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J]. 农作宝. 中国医学工程, 2013(11)
  • [7]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防研究[D]. 李翔骥. 第三军医大学, 2013(S2)
  • [8]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D]. 赵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9]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 王洁.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34)
  • [10]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及治疗[J]. 陈宏民.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07)

标签:;  ;  ;  ;  ;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