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宝汽车自行熄火

绅宝汽车自行熄火

一、绅宝轿车自行熄火(论文文献综述)

谭永浩[1](2019)在《喷射策略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因为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近年来在乘用车领域广受青睐的缸内直喷汽油机,凭借其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而逐渐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相比于气道喷射式发动机,缸内直喷汽油机的油气混合时间更短,因此,优化喷射策略以形成更好的油气混合物,有利于点火和火焰传播,对于提高直喷汽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以及降低排放物浓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一台车用增压直喷汽油机在常用转速和负荷工况下开展喷射策略试验,通过调节单次喷射模式下的喷射时刻和喷射压力、二次喷射模式下的分配系数和第二次喷射结束时刻,分析喷射策略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性能和排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单次喷射实验,300°CA bTDC是本次实验的最佳喷射时刻,此时有效热效率达到35.17%,有效燃油消耗率最高值下降8.79%。随着喷射时刻的推迟,CA50逐渐靠近上止点,燃烧持续期缩短。THC、CO和NOx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喷射时刻在300°CA bTDC时,各项排放物浓度处于较低值。对喷射压力进行扫描实验,该工况的最佳喷射压力为12 MPa,此时有效热效率最高,达到34.35%。对于二次喷射实验,随着第一次喷射分配系数的减小,CA50逐渐远离上止点且燃烧持续期逐渐延长,有效热效率(BTE)逐渐降低,平均指示压力循环变动率((1)和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逐渐升高。CO浓度逐渐升高,NOx和THC浓度逐渐减小,但当分配系数减小至40%时,THC浓度显着上升。对第二次喷结束时刻进行扫描实验,发现随着第二次喷射结束时刻的推迟,CA50逐渐远离压缩上止点,燃烧持续期逐渐延长,BTE逐渐减小,BSFC逐渐增加。NOx浓度逐渐降低,CO和THC浓度逐渐升高,且推迟的喷射时刻越靠后THC浓度越高。

刘航[2](2014)在《变速器内部换挡机构仿真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是在手动变速器(M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只需要在MT基础上加装能够自动完成换挡执行动作的机构就可以,其不仅具有手动变速器效率高等特点、而且还具备了自动变速器的操作简便等全部优点;同时,我国具有广泛的手动变速器(MT)生产能力,因此借助该生产能力发展AMT,提高换挡品质、整车舒适性是一种既方便又可行的方法。在将MT改为AMT时,内部换挡机构结构变化较大,其设计依靠传统的“设计-样件制作-试验-改进-再试验”的方式,给厂方带来时间、成本上的巨大浪费。因此,本论文在某企业手动变速器(MT)改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改进开发过程中,为变速器换挡机构的改进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进而提高设计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①换挡过程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通过对换挡过程的介绍,了解了换挡过程的特点;以倒挡换挡机构为例,建立了其动态仿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仿真结果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对边界条件进行修改;通过对修改模型的结果评价找到了满足分析要求的仿真模型。②倒挡机构运动仿真性能分析根据实际中运动的要求,建立了倒挡机构动态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零件应力分布、各接触对接触力和机构上各点的位移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原倒挡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各个零件强度不足;整个机构上受到的力是倒挡阻力的4.3倍,受力偏大;拨叉组件1到倒挡齿轮接合套之间的零件存在严重的变形,会影响倒挡换挡的流畅性。③倒挡机构受力分析及结构改进通过对倒挡机构中各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发现了拨叉组件2由于其结构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了整个机构上受到的阻力被放大,使整个机构应力都很大;根据各零部件的受力情况,建立了静强度校核模型;通过静强度分析,对存在问题的零部件进行了加强、改进或者优化;最终得到的倒挡换挡机构中的所有零件均满足静强度分析要求。④改进后的倒挡机构结果分析与评价根据之前修改后的零件,重新建立动态仿真模型;通过改进前后的应力、传力、传递位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各零件应力从最大应力到主流应力,都比原结构要好很多,并且每个零件都满足了强度要求;改进后结构在应力、传力、传递位移方面均有显着改善;操纵换挡手柄的电机作用角度更小,作用时间减短,换挡更加迅方便迅速。综上,本文针对内部换挡机构运动仿真的问题,以整个倒挡机构为例,考虑到机构的换挡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受力特点、和结构非线性柔性特点,依次对原倒挡机构展开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问题零件的优化和强度验证分析,改进模型的性能分析以及改进前后的机构的性能对比分析的阐述,实现了在设计阶段对零部件的性能的提前预测的想法,并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机构中设计不合理和强度不足的问题,缩短了从MT变为AMT时,内部换挡机构的设计周期,加快了其开发进程。

马驰原[3](2012)在《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电控离合器系统开发》文中指出电控离合器的执行机构是离合器动作的执行者,作为电控离合器系统的最底层机构,电控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在双离合器式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中,电控离合器安装于发动机总成与电机总成之间,其主要作用即实现车辆驱动模式的切换。电机驱动式离合器执行机构以直流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和转动方向,实现对离合器执行机构接合、分离过程的控制。将课题与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所参与项目相结合,在学习了不同执行机构的特点以及本课题对电控离合器的主要功能要求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电控离合器系统的开发工作。(1)介绍研究背景,电控离合器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分析离合器的接合过程特性,介绍离合器接合品质的评价指标。(3)设计电控离合器的控制策略,即根据离合器接合过程的特点,选取发动机输出转速和ISG电机输出转速为控制参数,采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制定离合器接合规律。(4)完成电控离合器系统的驱动直流电机、传感器、执行机构等硬件的选型与设计工作。(5)对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开发,根据控制算法编写控制程序;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开发监测程序,以观察和保存试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保障。(6)搭建试验台架,利用试验台架对电控离合器系统实物进行测试,通过监测程序对控制系统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保存数据并分析。

施青平[4](2010)在《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节能性、安全性及环保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提高这些性能的产品——自动离合器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的应用。自动离合器是在手动变速箱基础上,取消了离合踏板,实现自动离合的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它顺应了功能完善与价格低廉的产品发展趋势,不仅使得驾驶操控更为简单方便、起步换挡加速快以及驾驶舒适;同时具有造价便宜、容易维护、使用经济等优点。本文结合微型汽车的特点,研究自动离合器接合过程及位置跟踪的控制策略,并以N1型微型汽车为实验载体,研究自动离合器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离合器动力学及摩擦学性能。在离合器动力学模型研究过程中,针对微型汽车离合器的分离力过大或预紧力不足等问题,分析离合器关键参数对其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离合器参数设计方法。针对离合器起步抖动问题,通过实验研究离合器滑摩速度对其摩擦磨损的影响,提出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来控制微型汽车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的接合速度。(2)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控制方式的离合器接合过程总体控制策略。为了实现离合器“快—慢—快”的接合规律,本文采用“比例—模糊—PID”多模控制方式。在空载滑动阶段采用比例控制满足其快速性,滑摩工作阶段采用模糊控制提高其抗阻尼特性,同步运转阶段采用PID控制以克服模糊控制带来的稳态精度问题。仿真表明,多模控制充分发挥了各种控制方式的优点,较其它任何单一控制有更好的控制效果。(3)研究离合器驱动机构位置跟踪控制系统。好的控制策略能否达到一个良好的运行效果,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执行机构的控制。本文提出了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实现对离合器位置跟踪系统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能够很好地实现位置跟踪控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对系统参数的变化表现出了良好的鲁棒性,且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4)研究离合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以ATmegal6高性能单片机为核心,针对微型汽车Nl车型设计了自动离合器控制器,设计并实现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及接口电路及其控制软件。根据微型汽车各电子控制装置的特点,研究了基于K总线的信号获取方法。研究K线通讯协议,开发了应用程序,采用这种简便可靠的新方式实现了将信号采集由复杂的硬件完成简化为直接读取数字信号。(5)对系统进行了台架实验与装车实验。在实验台架上模拟了不同油门开度下及不同的坡度下的起步情况。经试验经台架实验采集数据和曲线拟合,说明车辆起步时不仅能充分体现驾驶员意图,并且起步顺利、平稳,发动机转速波动小。目前样车行驶已装车运行,系统运行良好,车辆舒适性和安全性均达到要求,整个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陆刚[5](2010)在《轿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检修10例》文中研究说明介绍10例轿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及采取的措施。

任礼英[6](2005)在《一种新型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合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的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适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大多数汽车采用的是手动摩擦式离合器,具有工作效率高、结构简单等优点,其缺点是操纵复杂、柔性低;而高级汽车大部分采用液力变矩器,具有操作方便、起步平稳等优点,其缺点是效率低、结构复杂。本文在分析上述两类离合器的优缺点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压自动离合器,即将摩擦式离合器的手动执行机构改为由液压缸旋转式配油的执行机构;同时,为了使自动离合器系统结构集成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压控制阀—数字复合阀,该阀集节流阀、换向阀和溢流阀于一体,因而具有节流、换向、卸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动力学模型方法建立了适合离合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 软件对系统的稳定性能、瞬态性能和误差特性进行了详尽地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此外,本文还对该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建立了完整的PLC 硬件控制系统,通过PLC 与组态王的交互式通讯接口,模拟仿真了离合器系统在不同信号下的工作过程。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案合理可行,能较好地满足汽车对离合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为自动离合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王尚义[7](2004)在《绅宝轿车自行熄火》文中指出

李东江[8](1998)在《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万用表检测(续十一)》文中研究表明 在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检测过程中除测试程序中特殊指明者外,一般不能用指针式万用表测试电子控制系统的部件,而应使用高阻抗的数字式万用表(内阻10 MΩ以上)。但是,由于指针式万用表有指针会摆动的特点,所以在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中它也常有应用。它主要用于读取故障代码和进行氧传感器输出信号电压的测试。指针式万用表在氧传感器输

二、绅宝轿车自行熄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绅宝轿车自行熄火(论文提纲范文)

(1)喷射策略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缸内直喷汽油机发展概况
    1.3 涡轮增压技术研究概况
    1.4 乙醇汽油燃料的研究与发展
    1.5 喷射策略研究现状
        1.5.1 单次喷射策略研究现状
        1.5.2 二次喷射策略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喷射策略实验设计与台架搭建
    2.1 实验样机介绍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发动机磨合实验
        2.2.2 单次喷射实验设计
        2.2.3 二次喷射实验设计
    2.3 发动机台架实验平台搭建
        2.3.1 实验设备介绍
        2.3.2 主要测量参数及其传感器布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理论
    3.1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2 缸内热力学平衡方程
        3.2.1 能量守恒定律
        3.2.2 质量守恒方程
        3.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2.4 气体内能方程
    3.3 描述燃烧的特征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次喷射策略对直喷汽油机燃烧以及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4.1 单次喷射时喷射时刻对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4.2 单次喷射时喷射时刻对排放的影响
    4.3 单次喷射时喷射压力对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4.4 单次喷射时最佳喷射时刻与喷射压力随工况的变化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次喷射策略对直喷汽油机燃烧以及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5.1 二次喷射时第一次喷射分配系数对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5.2 二次喷射时第一次喷射分配系数对排放的影响
    5.3 二次喷射时第二次喷射结束时刻对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5.4 二次喷射时第二次喷射结束时刻对排放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成果
    (一)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二)获软件着作权
致谢

(2)变速器内部换挡机构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AMT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换挡过程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AMT 换挡过程简介
    2.2 换挡机构的要求
    2.3 换挡过程仿真策略
    2.4 倒挡换挡机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4.1 网格划分
        2.4.2 材料参数设置
        2.4.3 边界条件设置
    2.5 计算结果分析及问题分析
    2.6 位移和阻力加载曲线修改
        2.6.1 加载曲线修改 1
        2.6.2 加载曲线修改 2
    2.7 本章小结
3. 倒挡机构运动仿真性能分析
    3.1 倒挡机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3.2.1 应力分析
        3.2.2 机构传力
        3.2.3 传递位移
    3.3 本章小结
4. 倒挡机构受力分析及结构改进
    4.1 倒挡机构受力分析
        4.1.1 拨叉组件受力分析
        4.1.2 其它机构受力分析
        4.1.3 综合分析
    4.2 倒挡机构改进优化
        4.2.1 拨叉组件
        4.2.2 其它结构
    4.3 本章小结
5. 改进后的倒挡机构结果分析与评价
    5.1 改进后的倒挡换挡机构模型
    5.2 改进结果及性能分析
        5.2.1 应力分析
        5.2.2 机构传力
        5.2.3 传递位移
    5.3 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5.3.1 应力对比
        5.3.2 传力对比
        5.3.3 位移传递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电控离合器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控离合器的发展历史
    1.3 电控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离合器接合过程研究
    2.1 离合器接合过程研究分析
    2.2 离合器接合品质评价指标
        2.2.1 冲击度
        2.2.2 滑磨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控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3.1 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模式分析
    3.2 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分析
        3.2.1 反馈控制
        3.2.2 数字 PID 控制
        3.2.2.1 数字 PID 控制算法
        3.2.2.2 数字 PID 控制算法的改进
        3.2.2.3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离合器系统硬件设计
    4.1 电控离合器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4.2 电控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分类及各自优缺点
    4.3 电控离合器系统执行机构设计
        4.3.1 驱动电机的选取
        4.3.2 传感器的选取
        4.3.3 执行机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控离合器系统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2 LabVIEW 监测程序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控离合器系统试验研究及分析
    6.1 台架试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6.1.1 试验台架搭建
        6.1.2 试验数据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自动离合器应用现状
        1.2.3 自动离合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离合器性能研究与参数优化设计
    2.1 离合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2.1.1 离合器的作用
        2.1.2 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离合器动力学性能研究及优化
        2.2.1 膜片弹簧的动力学分析
        2.2.2 离合器参数的动态优化设计
    2.3 滑摩速度对离合器摩擦性能影响的研究
        2.3.1 不同滑摩速度下离合器的摩擦性能比较
        2.3.2 摩擦系数的变化与起步抖动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3.1 离合器接合规律的研究
        3.1.1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3.1.2 离合器接合过程研究
        3.1.3 离合器接合的性能评价
    3.2 离合器接合过程多模控制策略研究
        3.2.1 发动机目标转速的改进
        3.2.2 离合器接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3 最大接合速度的确定
        3.2.4 基于多模控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总体控制方案的确定
    3.3 基于模糊理论的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
        3.3.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3.3.2 驾驶员驾驶意图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3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器
    3.4 仿真研究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离合器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系统构成及原理
        4.1.1 ACS构成及原理
        4.1.2 离合器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4.2 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4.2.1 供电电路设计
        4.2.2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4.2.3 显示电路设计
        4.2.4 K线通信模块
    4.3 传感器及其信号特征
        4.3.1 传感器类型
        4.3.2 AD转换相关电路
    4.4 软件系统设计
        4.4.1 电机运转按键扫描程序调试模块
        4.4.2 AD转换模块
        4.4.3 显示模块
        4.4.4 K线通信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离合器位置控制系统的研究
    5.1 自动离合器驱动机构的研究
        5.1.1 驱动机构总体设计
        5.1.2 螺杆螺母参数的确定
        5.1.3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5.1.4 操纵机构数学模型
    5.2 位置跟踪系统控制器的选择
        5.2.1 常规PID控制器
        5.2.2 离合器位置跟踪系统中控制器的选择
    5.3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位置双闭环系统的设计
        5.3.1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位置双闭环系统的总体设计
        5.3.2 模糊自适应PID位置环控制器的设计
    5.4 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动离合器系统实验研究
    6.1 台架实验的数据记录及分析
        6.1.1 同一坡度下不同油门开度的起步情况
        6.1.2 同一油门开度下不同的坡度起步
        6.1.3 分析与结论
    6.2 装车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6)一种新型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汽车从手动操纵到自动操纵的意义
    1.2 离合器的发展概述
    1.3 自动离合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常开式液压离合器及其系统方案设计
    2.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功用及要求
        2.1.1 基本原理
        2.1.2 功用和要求
    2.2 液压离合器系统方案设计
        2.2.1 系统机械机构的方案设计
        2.2.2 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液压离合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3.1 液压离合器结构的设计
        3.1.1 离合器结构的确定
        3.1.2 离合器的执行机构——液压缸的设计
        3.1.3 基本参数的计算
    3.2 数字复合阀结构设计
        3.2.1 数字复合阀结构的确定
        3.2.2 步进电机的计算与选型
        3.2.3 数字复合阀的设计计算
        3.2.4 数字复合阀的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性能分析
    4.1 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4.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2.1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数学模型
        4.2.2 数字复合阀的数学模型
        4.2.3 离合器油缸的数学模型
        4.2.4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3 系统性能分析
        4.3.1 稳定性判定
        4.3.2 系统特性分析
    4.4 误差分析与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液压离合器控制系统的研究
    5.1 PLC 概述
    5.2 PLC 的选用
    5.3 PLC 控制系统基本组件
        5.3.1 PLC 部分
        5.3.2 电源
        5.3.3 系统输入/输出部分
        5.3.4 编程软件
    5.4 PLC 控制系统设计
        5.4.1 输入模块
        5.4.2 输出模块
        5.4.3 PLC 的I/O 接口
    5.5 PLC 控制程序设计
        5.5.1 控制要求
        5.5.2 PLC 控制程序框图
        5.5.3 液压离合器系统PLC 的I/O 地址分配
    5.6 自动离合器系统模型的动态仿真试验
        5.6.1 仿真软件概述
        5.6.2 仿真模型
        5.6.3 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绅宝轿车自行熄火(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射策略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D]. 谭永浩. 湖南大学, 2019(07)
  • [2]变速器内部换挡机构仿真分析研究[D]. 刘航. 重庆大学, 2014(12)
  • [3]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电控离合器系统开发[D]. 马驰原. 吉林大学, 2012(10)
  • [4]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D]. 施青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5]轿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检修10例[J]. 陆刚. 中国设备工程, 2010(02)
  • [6]一种新型自动离合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任礼英. 重庆大学, 2005(08)
  • [7]绅宝轿车自行熄火[J]. 王尚义.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4(01)
  • [8]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万用表检测(续十一)[J]. 李东江. 汽车维护与修理, 1998(05)

标签:;  ;  ;  ;  ;  

绅宝汽车自行熄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