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设计一堂“重核裂变轻核聚变”课程

利用互联网设计一堂“重核裂变轻核聚变”课程

一、利用互联网设计“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一课(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平平[2](2020)在《UO2/Mo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弥散型核燃料作为事故容错燃料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是把含有裂变物质的燃料相颗粒均匀地弥散分布在性能优良的非裂变基体相中而得到的燃料。尤其是以钼为弥散介质的的弥散型核燃料性能更为优异,钼拥有超高的热导率与高熔点,并且还是加速器次临界系统(ADS)的备选材料。但是这种弥散型核燃料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核燃料微球与弥散介质的界面相容性,以及核燃料芯块的事故容错性。传统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方法是将核燃料微球直接分散在惰性的介质中,但是由于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使得核燃料微球与弥散介质的界面不能很好地融合,出现间隙,从而使整个芯块的热导率降低。在本文中通过对核燃料微球进行表面电性修饰,使得弥散介质的纳米颗粒在电性引力作用下吸附在燃料微球表面,然后再将表面吸附了弥散介质纳米颗粒的核燃料微球与弥散介质混合,使得核燃料微球与弥散介质的界面相容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得核燃料芯块的热导率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以钼等金属基质构成的弥散型核燃料有着最优异的性能,但是在事故条件下,金属材料会和水蒸气反应产生氢气,大大降低了核燃料芯块的安全性。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探讨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不同密度和尺寸的微粒在三维旋转混合器中混合时的偏析现象,实现了核(U308-Mo-SiC)-壳(SiC)结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原位制备。这一研究有助于降低以金属为弥散介质的弥散核燃料在事故条件下与水蒸气的反应性,提高核燃料的事故容错性能。

朱立志[3](2020)在《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偏滤器在托卡马克受控磁约束聚变装置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避免主等离子体与装置边界物理材料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降低杂质溅射及渗透,进一步也有助于提高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可以说,偏滤器位形是托卡马克实现高约束模式(H-Mode)的一个关键。目前世界上几个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如JET、EAST、HL-2A、DIII-D、KSTAR、ASDEX-U等,都选择了偏滤器位形。未来的托卡马克试验堆,如ITER和CFETR,也将在偏滤器位形下运行。因此,实现偏滤器位形,是解决未来聚变堆的关键物理和工程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J-TEXT(Joint Texas EXperimental Tokamak)托卡马克装置为研究平台,开发了偏滤器位形重建程序,并以程序计算的结果为指导,在J-TEXT装置的实验中首次实现了偏滤器位形的运行。偏滤器位形的实现是J-TEXT装置的一大突破,为将来实现H-Mode并研究聚变堆相关的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J-TEXT的偏滤器位形的运行及控制,本文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在软件方面,在J-TEXT上建立了两套位形重建程序:平衡重建程序和电流丝边界重建程序。获得了J-TEXT托卡马克上不同放电位形的磁面分布。针对不同位形的给定平衡,通过反演模式得到的最外层闭合磁面与给定的一致,验证了平衡重建程序的自洽性。固定边界平衡的计算表明外部磁测量对等离子体内部电流分布不敏感,这为电流丝边界重建方法的使用提供了依据。采用固定电流丝模型对J-TEXT的不同位形进行了边界重建,研究发现单电流丝在圆截面限制器位形下的边界重建精度明显高于偏滤器位形,多根电流丝可以提高偏滤器位形的边界重建精度。适当增加电流丝个数,减小电流丝分布的半径,可以提高边界重建精度。使用电流丝法对J-TEXT的偏滤器位形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可能影响偏滤器位形形成的各种因素及运行区间。结果表明限制器位置能明显影响偏滤器位形的形成,将限制器位置外移有助于形成偏滤器位形;当等离子体位置靠近高场侧时,双零位形的运行区间较大,靠近低场侧时,中间单零位形的运行区间较大。通过对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确定了偏滤器线圈电源所需要的大致参数运行范围,并为J-TEXT的偏滤器位形运行策略提供了思路。在硬件方面,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靶板的建设和用于位形诊断的硬件的建设。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X点位于高场侧,打击点在高场侧,为了避免损坏装置的第一壁,在真空室的高场侧进行了石墨靶板全覆盖。诊断方面,建设了专门用于位形重建的矩形磁探针阵列。该阵列由分布在真空室内壁上的26个二维磁探针组成,探针的有效面积使用赫姆霍茨线圈进行了标定。此外,还建设了位移测量探针和逆磁测量系统。位移测量探针可以用于J-TEXT的等离子体位置测量及控制,逆磁测量系统补偿了J-TEXT的纵场线圈扩散的影响,可以用于测量等离子体的储能,极向β,能量约束。在靶板、电源、诊断等各个子系统建设完成并经过调试之后,在J-TEXT上成功实现了高场侧中间单零偏滤器位形的放电,取得了高场侧中间单零偏滤器位形的初步实验结果并基于平衡反演程序进行了分析。并在该位形下,尝试了高密度放电实验和ECRH加热实验,获取了一些典型炮。

孙璇[4](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李阳[5](2018)在《CFETR集成设计平台文档及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CFETR)是我国正在研究设计的新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其借鉴了 EAST和ITER等装置的设计经验,对未来实现商用聚变堆的设计和建造有重要意义。CFETR目前已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为了支持CFETR的设计工作高效可靠地开展,CFETR集成设计平台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CFETR集成设计平台由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组成。硬件平台提供了高性能、稳定的硬件支持;软件平台则可分为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任务管理系统和集成设计框架,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设计环境。本文着重介绍了软件平台的建设过程。项目文档管理系统管理项目的文档结构,保证用户能随时获取所需的文件。首先,本文提出了 CFETR的装置分解结构(PBS),并在该结构中管理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文档。其次,本文提出了设计包的概念。设计包是一种数据结构,封装了设计过程中关联的文档。接着,本文提出了依赖管理算法,并在项目文档管理系统中实现了设计依赖管理,从而有效保障了设计的自洽性。最后,在设计包和依赖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设计包管理程序。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管理设计任务的生命周期。设计任务管理系统具备定义项目成员、成员角色以及成员权限的功能。此外,由于较小粒度的任务更具可执行性,且更方便进度管理,系统允许项目主管对任务进行分解和分派。通过对任务定义工作流,确保任务按一定的流程执行、审批和完成。集成设计框架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完善的设计开发环境。集成设计框架由工程设计框架、物理设计框架和主程序组成。工程设计框架和物理设计框架规范了 CFETR关键部件的设计、分析流程,并提供了参数化设计、迭代优化等功能。作为CFETR集成设计平台的重要入口,主程序实现了和项目文档管理系统及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同时,主程序为工程设计模块和物理设计模块提供了可视化界面,并建立了规范化的模块间接口,从而保障了各模块间设计文件交互的准确性。本文最后对平台中各系统进行了功能性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金丽萍[6](2018)在《基于VR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这个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更新,自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以来,其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许多基于VR技术教学资源的出现,致使书本上原本的以文字、图片的二维形式来呈现知识的方式,向三维虚拟的方向转变,其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公平的现象。V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大的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对教育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借助虚拟手段制作的虚拟教学资源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论文主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和实现虚拟教学资源,从知识可视化的角度,以高中物理中聚变裂变这个知识点为例,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更好的整合。论文的工作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和需求以及可行性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问题,从而确定教学资源设计的内容。其次进行本篇文章中最重要也更难的任务是通过Maya和After Effects软件强大的三维设计功能,实现适合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虚拟视频资源,并且阐述视频资源设计与实现的一般过程。最后从教师的角度,课件评价的不同维度对虚拟教学课件进行评价,再以设计的关于聚变裂变的教学资源设计案例,结合情境学习理论、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足以改进。通过对开发实现的三维虚拟视频课件的评价,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虚拟教学资源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第二,基于VR的虚拟视频课件能够将抽象知识进行可视化,提供虚拟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逻辑更加清晰。第三,可视化的虚拟视频课件使得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化,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刘思彤[7](2017)在《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对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的整合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课改的重要主题,物理学科的主要任务便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媒体课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对进行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课题——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的问题提出,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介绍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列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了相关书籍与大量文献了解了关于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研究相关动态,并从国外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发展,国内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这四部分来进行说明。根据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自己设计制作了四个多媒体物理课件,简要说明了设计制作的过程,并对其中的两个课件《核裂变》、《几种常见的磁场》在实习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在课堂上认真观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后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了解了高中实际使用物理多媒体课件的情况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后学生的真实感受。针对《核裂变》、《几种常见的磁场》这两节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课进行案例分析,并经过笔者的实践观察和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并开阔视野,将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学生希望物理教师能够将多媒体课件教学完美的与传统教学融合到一起。虽然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理念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了,但是部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将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优,促进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物理教师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教学,然后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时应该做到: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物理课程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学生为中心,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同时提高物理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能力并建立全新的物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库。

康红兵[8](2017)在《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统整策略的研究 ——以江苏省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的多样性发展一直是困扰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千校一面的发展窘境不仅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更直接使得素质教育步履蹒跚。作为谋求教育转型的一种意识、一项策略和一种手段,课程统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诉求。本研究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把学习作为一种关系的存在,以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作为个案,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课程评价的重构三个课程统整的维度,探析学习场域实践建构的条件和路径。学习场域是以文化资本的习得与占有为目的、以有形与无形的整体集合和各种力量的不断重组为形态、以学习为中心的各类要素之间关系时空的总和。实践建构学习场域是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愿景,借助于改变学习场域内核心要素权力结构的变化、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育的转型是其建设目标。学习场域中的课程内容具有整体性、建构性和整合性等特点。空无课程、默会知识、情境学习等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R高中的情境英语课程基地以主题统整的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重建学习过程中的信任关系、关注课程实施中的班级规模和重视场域中的“非共识性”交往,加强课程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建构学习共同体,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学习场域课程评价的起点,情境设计与体验学习是学习场域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R高中重视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评价方法、过程和结果的使用,关注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情境设计与体验学习,检测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感知与情境性把握,评鉴学习场域实践建构的社会性支持,推动各关系主体形成行动的合力。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见证了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课程统整的理念与行动促进了学习情境的意义建构。在学习场域的实践建构中,社会支持增了学习场域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在学习场域的持续实践建构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重视学习场域的课程领导力,积极发挥各种力量对学习场域建构的作用,创设务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塑造虚实相融、具有实践合理性的学习场域;要持续加强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提升学习场域主体的行动力。

丁颖[9](2017)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这种简单、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为多数人喜欢。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微课”、“微学习”也随之兴起,成为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影响的一种学习资源的补充。本文首先从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开始,总结了国内外微课的发展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次对目前已有的微课进行分类,总结出微课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高中物理微课设计的主要原则;随后构建了高中物理微课设计的一般流程,在此基础上对高中物理的近现代物理部分进行了微课开发,且将所开发的物理微课在扬州某高中进行了实践应用。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反思了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本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微课研究的现状,并对研究方法作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微课、微课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着重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视野下微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论述了应用微课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了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设计。结合微课的特点与物理学科的特点,分析微课的教学对象、教材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第五部分:高中物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笔者利用中学实习的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教学实践,本论文分别给出课前预习、课内嵌入以及课后复习的微课教学案例。第六部分: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对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微课在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模块中的作用。第七部分: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宋婧[10](2014)在《面向先进反应堆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与程序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先进反应堆对于缓解世界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极强的探索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以蒙特卡罗(蒙卡)方法为核心的核过程模拟具有显着优势并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然而对于反应堆模拟而言,临界计算裂变源收敛问题、计算速度慢成为蒙卡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国际研究热点。现有蒙卡程序对于反应堆应用而言在程序功能及结构扩展性方面存在不足,特别对于先进反应堆而言不易实际应用及快速发展以适应新的需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包括:(1)基于指数迭代中子输运方程开展有效增殖因子的三个估计因子组合估计方法研究。提出自适应叠加网格香农熵源收敛诊断方法并通过1/4堆芯基准源收敛例题Inp24正确性校验。相比于传统香农熵诊断方法,该方法将网格划分与物理关联起来,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评估裂变源抽样是否充分的问题,网格的自动划分提高了复杂几何和材料问题计算时程序的易用性。在分析现有源收敛加速方法思路的基础上,转变源收敛加速的角度,提出根据物理特性预先进行裂变区域抽样的源收敛加速方法,使Inp24例题收敛速度提升约31.8%。(2)将云计算引入反应堆蒙卡模拟中,设计了基于C/S框架和Socket通信技术的云计算网络框架及基于任务及资源监控的并行任务协同调度方法,使得用户可通过网络智能地进行反应堆模拟的分布式任务协同计算;提出了固定源问题基于粒子并行计算中负载动态调整方法,可根据资源与任务实际情况进行弹性云计算。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基准模型设计案例进行测试,该负载调整方法使任务计算效率提高42.99%,并保障结果的一致性。(3)结合先进反应堆的需求与发展趋势,设计了耦合多物理并基于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蒙卡程序功能架构。对粒子径迹与计数结构、中/光子输运流程、几何描述方式与结构进行了定义和设计,使得程序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定义统一的XML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以实现集几何与物理自动建模、中/光子输运计算、过程与结果可视化于一体,从而克服了难以描述及分析复杂先进反应堆的困难。采用基于上述方法与设计开发的超级蒙特卡罗计算软件SuperMC,从原始CAD模型开始开展ITER基准模型的第一壁、偏滤器、TF线圈、赤道口处分析,结果表明SuperMC在复杂几何描述与处理方面相比于MCNP具有优势。

二、利用互联网设计“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一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互联网设计“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一课(论文提纲范文)

(2)UO2/Mo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能的发展
    1.2 核燃料循环
        1.2.1 核燃料循环简介
        1.2.2 嬗变装置简介
    1.3 核燃料的类型和特点
        1.3.1 金属型核燃料
        1.3.2 陶瓷型核燃料
        1.3.3 弥散型核燃料
    1.4 事故容错燃料
        1.4.1 事故容错燃料简介
        1.4.2 事故容错燃料的要求
        1.4.3 事故容错燃料的发展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2章 表面纳米钼修饰的核燃料微球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核燃料微球表面修饰原理
    2.3 正电性核燃料凝胶微球的可控制备
        2.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3.2 凝胶微球的粒径控制
        2.3.3 凝胶微球的表面电性
    2.4 负电性纳米金属钼的制备
        2.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4.2 制备参数对纳米钼粒径的影响
        2.4.3 纳米钼的表面电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钼基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制备及其界面相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弥散型核燃料芯块制备与表征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方法
    3.3 核燃料芯块的微观结构
        3.3.1 核燃料微球吸附纳米钼的微观结构
        3.3.2 核燃料芯块截面的微观结构
    3.4 核燃料芯块的导热性
        3.4.1 红外激光法测量核燃料芯块的热导率
        3.4.2 瞬态表面热源法测量核燃料芯块的热导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核壳结构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原位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原理
    4.3 核壳结构弥散型核燃料粗胚的壳层尺寸控制
        4.3.1 实验材料及步骤
        4.3.2 混合时间对壳层厚度的影响
        4.3.3 物料密度对壳层厚度的影响
    4.4 核(U_3O_8-Mo-SiC)-壳(SiC)结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原位制备
        4.4.1 实验材料
        4.4.2 核(U_3O_8-Mo-SiC)-壳(SiC)结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粗胚的制备
        4.4.3 核(U_3O_8-Mo-SiC)-壳(SiC)结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制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托卡马克简介
    1.3 限制器与偏滤器
        1.3.1 限制器
        1.3.2 偏滤器
    1.4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重建和控制
        1.4.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重建
        1.4.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位形控制
    1.5 J-TEXT托卡马克与偏滤器位形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安排
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边界重建方法综述
    2.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平衡理论
        2.1.1 Grad-Shafranov方程
        2.1.2 几个物理量
    2.2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边界重建方法
        2.2.1 平衡重建法
        2.2.2 电流丝法
        2.2.3 环向多极矩展开法
        2.2.4 局部场展开法
        2.2.5 光学重建法
        2.2.6 函数参数化法
    2.3 本章小结
3 J-TEXT位形重建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3.1 平衡重建程序
        3.1.1 J-TEXT极向场线圈及真空室
        3.1.2 J-TEXT的铁芯模型
        3.1.3 J-TEXT不同位形的平衡重建程序检验
        3.1.4 固定边界平衡计算
    3.2 电流丝边界重建程序
        3.2.1 单电流丝模型
        3.2.2 多电流丝模型
    3.3 J-TEXT偏滤器位形的模拟
        3.3.1 影响偏滤器位形放电的因素
        3.3.2 各因素对偏滤器位形的影响模拟
        3.3.3 偏滤器位形实验指导
    3.4 本章小结
4 J-TEXT偏滤器靶板和磁诊断系统的研制
    4.1 偏滤器磁体系统分析
    4.2 高场侧靶板系统研制
    4.3 偏滤器位形运行相关磁诊断系统研制
        4.3.1 位移测量探针
        4.3.2 罗柯线圈阵列
        4.3.3 矩形磁探针阵列
        4.3.4 逆磁测量系统
    4.4 其它相关诊断简介
    4.5 本章小结
5 J-TEXT偏滤器位形运行的实现
    5.1 偏滤器位形的实现
    5.2 基于平衡重建程序的等离子体参数分布分析
        5.2.1 结合芯部等离子体参数测量的平衡重建程序研究
        5.2.2 偏滤器位形下等离子体参数分布分析
    5.3 偏滤器位形下的高密度放电
    5.4 偏滤器位形下的ECRH加热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J-TEXT极向场线圈位置和匝数

(4)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一、用工矛盾
        二、“机器换人”矛盾
        三、收入分配矛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CFETR集成设计平台文档及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人类社会的能源现况
    1.2 聚变能及托卡马克装置介绍
    1.3 聚变装置管理系统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平台架构设计
    2.1 平台需求分析
        2.1.1 项目文档管理需求
        2.1.2 设计任务管理需求
        2.1.3 工程/物理设计管理需求
    2.2 平台架构
    2.3 平台流程
    2.4 技术选择
        2.4.1 硬件选择
        2.4.2 开发语言
        2.4.3 ENOVIA介绍
        2.4.4 设计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文档管理系统开发
    3.1 项目文档管理系统的架构
    3.2 基础文档管理
        3.2.1 文档结构的定义
        3.2.2 文档的基本操作
    3.3 设计包管理
        3.3.1 设计包的定义
        3.3.2 设计包数据库的设计
        3.3.3 设计包管理程序的设计
    3.4 依赖管理
        3.4.1 设计包和依赖关系的形式化表示
        3.4.2 依赖冲突检测算法
        3.4.3 依赖冲突检测算法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搭建
    4.1 项目管理
    4.2 项目团队管理
    4.3 工作分解结构
    4.4 任务生命周期管理
    4.5 任务交付物管理
    4.6 任务审批管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设计框架的开发
    5.1 集成设计框架与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集成
        5.1.1 系统接口开发
        5.1.2 设计业务流程
    5.2 用户图形界面技术
        5.2.1 JavaFX中的控件和事件
        5.2.2 布局控件
        5.2.3 UI控件
        5.2.4 事件
    5.3 主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5.3.1 登录界面
        5.3.2 主界面
        5.3.3 项目中心
        5.3.4 任务中心
        5.3.5 设计框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功能验证
    6.1 测试环境
    6.2 项目文档管理系统功能验证
        6.2.1 创建PBS结构测试
        6.2.2 文档基本操作测试
        6.2.3 文档权限测试
    6.3 设计全流程验证
        6.3.1 建立项目
        6.3.2 项目工作分解
        6.3.3 主程序新建设计
        6.3.4 TF参数化设计
        6.3.5 提交交付物
        6.3.6 审批
        6.3.7 创建设计包
    6.4 设计包管理功能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性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程模块接口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VR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虚拟现实技术相关概念及内容
    2.2 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2.2.1 教学资源概念
        2.2.2 视频教学资源概念
    2.3 基于VR的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2.4 相关理论依据
        2.4.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经验之塔学习理论
        2.4.4 E-learning学习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VR教学设计与分析
    3.1 VR引入高中物理学习的价值
        3.1.1 教学内容三维立体化
        3.1.2 能进行仿真实验教学
        3.1.3 教学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3.2 教学资源内容的确定
        3.2.1 需求分析
        3.2.2 可行性分析
    3.3 3D视频资源教学分析
        3.3.1 教学目标分析
        3.3.2 学习者特征分析
    3.4 3D视频资源的设计
        3.4.1 教学资源基本框架
        3.4.2 3D教学资源风格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VR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实现
    4.1 3D视频教学资源的实现平台
        4.1.1 Autodesk Maya 2012
        4.1.2 AdobeAtrer Effects CS6
        4.1.3 Adobe Premiere Pro CS6
    4.2 虚拟视频课件的制作流程
        4.2.1 3D视频课件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4.2.2 3D视频课件贴图的设计与实现
        4.2.3 3D视频课件的动画实现与渲染
        4.2.4 3D视频课件的后期合成与特效实现
    4.3 原子核裂变课件的3D设计与实现
        4.3.1 原子裂变课件3D模型设计与实现
        4.3.2 原子裂变课件3D贴图的设计与实现
        4.3.3 原子裂变课件3D动画的实现
        4.3.4 原子裂变课件的后期合成与特效实现
    4.4 原子核聚变课件的3D设计与实现
        4.4.1 原子核聚变课件3D模型设计与实现
        4.4.2 原子核聚变课件3D贴图的设计与实现
        4.4.3 原子核聚变课件3D动画的实现
        4.4.4 原子核聚变课件的后期合成与特效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5.1 3D视频资源的评价
    5.2 3D视频课件的教学模式
    5.3 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5.3.1 3D教学课件的设计
        5.3.2 3D教学课件的实施
    5.4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5.5 3D视频课件不足与改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需要多媒体课件
        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统计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相关动态
    第一节 国外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研究
        一、国内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优势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改变传统教学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二、现代教育理论
    第四节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符合课程所需、实用性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突出重点内容
        四、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章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核裂变》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几种常见的磁场》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牛顿第一定律》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圆周运动》多媒体课件制作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核裂变》的教学实践
        二、多媒体课件《几种常见的磁场》的教学实践
第五章 多媒体课件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情况
        一、《核裂变》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效果
        二、《几种常见的磁场》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效果
    第二节 问卷调查分析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现状
        二、对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的感受
        三、对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物理教学的态度
    第三节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四节 部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存在问题
    第五节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物理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物理教师应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提高物理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能力
        四、更新扩充物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总结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统整策略的研究 ——以江苏省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对教育转型中课程统整思潮的关注
        (二) 对课程变革中教学关系愿景的憧憬
        (三) 对课程实施中“学的课程”的追问
        (四) 对课改推进中项目实验进展的审视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 课程统整及其相关研究
        (二) 学习场域及其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个案研究法
    六、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个案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背景追问
    一、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深度转型
    二、“学的课程”需要拓展课程实施的途径
    三、社会境脉对学习活动的关系性意蕴
        (一) 学习活动的社会境脉
        (二) 对学习活动的再认识
        (三) 作为文化实践的学习活动
        (四) 课程基地建设,从关系说起
    四、个案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性探索
        (一) 依据校情选择特色发展的主题
        (二) 依据教育转型的需要选择特色发展的策略
        (三) 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特色发展的路径
第二章 学习场域:课程基地的隐喻和愿景
    一、学习场域的自组织
        (一) 学习场域自组织的形成条件
        (二) 学习场域自组织的表现形式
    二、学习场域的他组织
        (一) 学习场域他组织的形成条件
        (二) 学习场域他组织的表现形式
    三、学习场域的“非学校化”方略
        (一) 把学习的责任和权力还给学生
        (二) 建立交互帮助的学习网络
        (三) 开放课程的权力市场
        (四) 充分利用学习场域的社会支持
    四、学习场域的课程改造
        (一) 学习场域的课程领导
        (二) 学习场域的技术控制
        (三) 学习场域中的学生、学校与学习
        (四) 学习场域实践建构的愿景
第三章 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表征
        (一) 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二) 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建构性
        (三) 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二、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 从空无课程看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 从默会知识看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 从情境学习看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学习场域中课程内容的统整策略
        (一) 内容相关策略
        (二) 逻辑相关策略
        (三) 价值相关策略
    四、个案学校课程内容的主题统整模式
        (一) 由一则课例说起
        (二) 课程内容主题统整的内涵
        (三) 课程内容主题统整的步骤
        (四) 课程内容主题统整设计实例
第四章 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实施的变革
    一、学习场域中课程实施的价值追求
        (一) 发生·发育·发展
        (二) 共享·共创·共赢
        (三) 整体设计·整体对象·整体发展
    二、学习场域中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 重建学习过程中的信任关系
        (二) 关注课程组织实施变革中的班级规模
        (三) 重视学习场域中的“非共识性”交往
    三、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 “做中学”与“创中学”
        (二) 小组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
        (三) 建构学习场域中的学习共同体
    四、学习场域中课程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 学习场域中的家庭、学校与社会
        (二) 学习场域中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 学习场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与学习活动
第五章 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评价的重构
    一、核心素养:学习场域中课程评价的价值旨归
        (一) 核心素养及其特征
        (二) 在学习场域中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 核心素养视野中学习场域的课程评价
    二、情境设计和体验学习:学习场域中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 学习场域中的情境设计
        (二) 学习场域中的体验学习
    三、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评价的特征
        (一) 反映学习场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二) 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感知
        (三) 评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境性把握
        (四) 评鉴学习场域实践建构的社会性支持
    四、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评价的使用
        (一) 学习场域中评价方法的使用
        (二) 学习场域中评价过程的使用
        (三) 学习场域中评价结果的使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 课程基地见证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二) 课程统整提升学习情境创设的效度
        (三) 社会支持影响学习场域的实践建构
    二、建议
        (一) 努力建构基于学校情境特征的学习场域
        (二) 持续加强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三) 积极提升学习场域主体的行动力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访谈提纲
    附录三:“江苏省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四:“江苏省R高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学习价值观”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1.3 学科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微课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2.1.1 微课的概念
        2.1.2 微课的特点
        2.1.3 微课的分类
        2.1.4 微课与微课程
    2.2 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负荷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4 高中生的发展特点
第3章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 高中物理微课应用的现状调查
        3.1.1 高中物理微课应用的调查与统计
        3.1.2 高中生应用微课学习物理现状分析
        3.1.3 高中物理教师应用微课现状分析
    3.2 微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2 微课应用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4.2 教学内容分析
        4.2.1 高中物理学科特点
        4.2.2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4.3 教学策略设计
    4.4 教学过程设计
    4.5 教学评价设计
第5章 高中物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
    5.1 高中物理微课的制作
        5.1.1 高中物理微课的制作原则
        5.1.2 高中物理微课的制作
    5.2 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
        5.2.1 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
        5.2.2 微课应用于课内嵌入
        5.2.3 微课应用于课后复习
    5.3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案例
        5.3.1 《重核的裂变》微课教学设计
        5.3.2 《重核的裂变》微课导学案设计
        5.3.3 《重核的裂变》微练习设计
第6章 高中物理微课的实践与反思
    6.1 微课在不同课型中的实践
        6.1.1 微课应用于概念学习
        6.1.2 微课应用于规律学习
        6.1.3 微课应用于实验学习
        6.1.4 微课应用于复习学习
    6.2 微课在高中物理选修模块中的实践
    6.3 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反馈
        6.3.1 对教师应用微课的访谈及分析
        6.3.2 对学生应用微课的访谈及分析
    6.4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面向先进反应堆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与程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先进反应堆的重要性
        1.1.2 反应堆中子输运理论概述
        1.1.3 先进反应堆中子输运模拟的复杂性及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应堆蒙特卡罗程序
        1.2.2 临界计算及源收敛问题
        1.2.3 反应堆蒙卡粒子输运高性能计算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反应堆中子、光子蒙卡输运理论与方法
    2.1 数学基础
        2.1.1 概率分布函数
        2.1.2 逆向方法
        2.1.3 拒绝技巧
        2.1.4 表分布抽样
    2.2 粒子跟踪
        2.2.1 自由程抽样
        2.2.2 有限几何区域中粒子射线跟踪方法
    2.3 中子反应
        2.3.1 吸收反应
        2.3.2 弹性散射
        2.3.3 非弹性散射
    2.4 反应堆物理参数估计
        2.4.1 体/面通量估计方法
        2.4.2 其他固定源参数估计方法
    2.5 结果统计与误差估计
        2.5.1 结果统计方法
        2.5.2 精度估计
        2.5.3 置信区间
第三章 有效增殖因子计算及源收敛诊断与加速方法研究
    3.1 理论基础及现有方法概述与分析
        3.1.1 理论基础
        3.1.2 源收敛诊断和加速方法概述与分析
    3.2 基于组合估计的有效增殖因子估计方法
        3.2.1 方法描述
        3.2.2 数值验证与总结
    3.3 自适应叠加网格香农熵诊断方法
        3.3.1 方法描述
        3.3.2 数值验证与总结
    3.4 基于裂变区域抽样的源收敛加速方法
        3.4.1 方法描述
        3.4.2 数值验证与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堆蒙卡粒子输运云计算框架及负载动态调整弹性云计算方法研究
    4.1 蒙卡粒子输运云计算框架
        4.1.1 基于C/S及Socket网络通信技术的云计算框架设计
        4.1.2 基于监控的并行任务协同调度方法
    4.2 固定源问题并行计算负载动态调整弹性云计算方法
        4.2.1 蒙卡粒子输运基于粒子的并行方法概述
        4.2.2 固定源问题计算负载动态调整方法
        4.2.3 伪随机数序列调整方法
    4.3 测试校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先进反应堆的蒙卡程序设计研究
    5.1 SuperMC程序功能架构初步设计及SuperMC2.1主要功能
        5.1.1 SuperMC程序功能架构初步设计
        5.1.2 SuperMC2.1程序主要功能
    5.2 粒子径迹与计数结构设计
        5.2.1 粒子径迹数据点定义及其逻辑关系
        5.2.2 统一的计数数据存储结构及计数探测点设计
    5.3 中、光子输运流程封装设计
    5.4 基于体的几何描述方式与树形层次结构设计
    5.5 通过统一数据交换语言XML实现集成建模与可视化分析
        5.5.1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及其在蒙卡程序中应用
        5.5.2 SuperMC中模块数据交换方式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uperMC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上应用研究
    6.1 ITER基准模型介绍
    6.2 模型转换过程与计算说明
    6.3 分析计算
        6.3.1 包层第一壁中子壁负载
        6.3.2 偏滤器中子通量、总核热沉积
        6.3.3 内侧TF线圈核热沉积
        6.3.4 赤道口通量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内容总结
        7.1.2 贡献(创新)之处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利用互联网设计“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一课(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UO2/Mo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研究[D]. 王平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J-TEXT托卡马克偏滤器位形的模拟与实现[D]. 朱立志.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5]CFETR集成设计平台文档及设计任务管理系统的开发[D]. 李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2)
  • [6]基于VR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实现[D]. 金丽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7]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D]. 刘思彤.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8]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课程统整策略的研究 ——以江苏省R高中情境英语课程基地的建设为个案[D]. 康红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丁颖. 扬州大学, 2017(02)
  • [10]面向先进反应堆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与程序设计研究[D]. 宋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标签:;  ;  ;  ;  

利用互联网设计一堂“重核裂变轻核聚变”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