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溶栓与轻度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

大鼠脑溶栓与轻度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

一、大鼠脑血栓溶解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强[1](2020)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托伐普坦在大鼠脑出血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残率居各类卒中首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健康。由于脑出血致病机制复杂,且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指导,其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疗效亦不令人满意。有效清除血肿以减轻血块直接机械作用造成的原发性脑损伤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目前清除血肿主要靠外科手段,然而传统的开颅手术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常常带来二次损伤,疗效并不明确。微创手术结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纤溶治疗脑出血,操作简易,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损伤小,具有广大前景。但其血肿清除效力不佳,纤溶效率亟待提高。有文献报道,在脑缺血血栓中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其可通过网状结构粘附纤维蛋白,增强血栓对t PA的纤溶抵抗,影响溶栓疗效。而脑出血后是否有NETs存在、NETs是否干扰脑出血后t PA纤溶、降解NETs是否可提高纤溶疗效以使脑出血患者受益均不清楚,有待实验验证。除了原发性损伤,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防治也是其治疗的重点。脑水肿作为脑出血后最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可引起患者颅内压增高、加重缺血缺氧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针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脱水及辅助治疗,其疗效并不明确。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脑水肿,手术减压可获得一定疗效,但手术本身往往又可造成二次损伤。脑出血后脑水肿治疗至今仍是难题。临床中发现,一旦患者下丘脑受损,其脑水肿往往持续而严重,提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了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下丘脑作为神经内分泌的中枢环节,可释放多种激素,发挥多种作用,其中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可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稳态。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患者血浆中AVP水平与其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提示AVP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有临床个案报道,给予颅脑外伤患者AVP拮抗剂托伐普坦(tolvaptan)口服,可显着减轻其脑水肿进展,改善预后。tolvaptan有望成为治疗脑水肿的新选择。于是,课题组设计动物实验以验证tolvaptan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一旦动物实验疗效确切,或可开展临床试验,为脑出血后脑水肿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课题组分别针对清除血肿和减轻脑水肿两个方面,以动物模型为基础,探索脑出血后NETs的分布及其对t PA纤溶的影响,观察tolvaptan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并研究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做出参考。一、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大鼠脑出血后纤溶治疗中的作用目的采用大鼠自体血诱导脑出血模型,观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分布情况,并探索NETs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纤溶治疗脑出血的影响,为提高t PA纤溶效力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在脑出血后0.5 h、1 h、1.5 h,取大鼠脑组织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脑出血后NETs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vehicle组、DNAse 1组、t PA组、t PA+DNAse1组。sham组为假手术组,其余四组分别在脑出血术后1 h给予5μl的生理盐水、DNAse1(400 IE/μl)、t PA(4μg/μl)、t PA+DNAse 1(t PA,4μg/μl,DNAse 1,400 IE/μl)血肿内纤溶治疗。3天后,行MRI及行为学检测,以评价纤溶疗效,并取脑组织标本,通过TUNEL染色,观察血肿周围细胞坏死情况。第三部分,脑出血大鼠随机分为4组:vehicle组、DNAse 1组、t PA组、t PA+DNAse1组。在脑出血造模3天后,取颅内血肿,进行体外纤溶检测。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 h即可在血块及血肿周围观察到NETs存在。2.分析磁共振成像图片,发现:t PA纤溶治疗显着促进了血肿清除、降低了脑肿胀指数(t PA vs vehicle,p<0.05);单独使用DNAse1降解NETs并未对血肿体积及脑肿胀指数产生明显影响,但将DNAse1与t PA联合使用,可显着提高t PA的纤溶疗效,进一步促进了血肿清除、缓解了脑组织肿胀(t PA vs t PA+DNAse1,p<0.05)。3.行为学结果显示,t PA纤溶治疗有效缓解了脑出血引起的前肢放置缺陷,改善了动物神经功能预后,而联合使用DNAse1可进一步促进功能改善。4.脑出血3天后血肿旁坏死细胞(TUNEL阳性)明显增多,给予t PA纤溶后,坏死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t PA vs vehicle,p>0.05),而t PA与DNAse1联合治疗进一步减少了血肿旁细胞坏死(t PA+DNAse 1vs vehicle,p<0.05)。5.称重法和分光光度计法均发现,t PA有效地促进了颅内血块体外纤溶,尽管单独使用DNAse 1对体外纤溶无明显影响(DNAse 1vs vehicle,p>0.05),DNAse 1与t PA联合使用可进一步促进t PA体外纤溶效力(t PA+DNAse 1 vs t PA,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NETs的存在干扰了t PA纤溶效力,利用DNAse 1降解NETs可增强t PA纤溶疗效:促进血肿清除、减轻脑肿胀、减少血肿周围细胞坏死、改善大鼠功能预后。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增加t PA纤溶抵抗的机制研究目的采用大鼠自体血诱导脑室出血模型,验证细胞游离脱氧核糖核酸(Cell-free DNA,cf DNA)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增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纤溶抵抗的关键原因。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脑室出血后血块中cf DNA的时空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Blood组、cf DNA组、Blood+cf DNA组。sham组为假手术组,其余3组分别于侧脑室注射等体积(200μl)动脉全血、cf DNA溶液(2μg)、全血+cf DNA(2μg)混合物。术后检测脑室扩张程度、动物行为学变化及患侧脑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以评估外源性cf DNA对大鼠脑室出血的影响。第三部分,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vehicle组、t PA组、t PA+DNAse 1组、t PA+cf DNA组。vehicle组、t PA组和t PA+DNAse 1组在自体全血诱导脑室出血1 h后分别给予2μl生理盐水、t PA(10μg/μl)、t PA+DNAse 1(t PA,10μg/μl,DNAse 1,1000IE/μl)脑室内纤溶治疗。t PA+cf DNA组采用自体血+cf DNA(2μg)混合液诱导脑室出血,1 h后给予2μl t PA(10μg/μl)脑室内纤溶治疗。观察指标同上,以评估cf DNA对脑室出血后t PA纤溶治疗的影响。第四部分,脑室内注射全血或全血+cf DNA(2μg)混合液,3天后取颅内血肿,进行体外纤溶实验,以进一步体外验证cf DNA对t PA纤溶作用的影响。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脑室出血后1 h即可观察到血块中有cf DNA结构。2.单纯cf DNA(2μg)脑室内注射对大鼠脑室体积(磁共振)、行为功能(m NSS、前肢放置试验)及脑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免疫荧光)无明显影响(sham vs cf DNA,p>0.05),而将cf DNA(2μg)混入全血中脑室内注射可造成血肿清除延缓、加重大鼠脑室出血损伤(Blood vs Blood+cf DNA,p<0.05)。3.t PA纤溶可显着缓解脑室扩张(磁共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 NSS、前肢放置试验)、减少脑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免疫荧光)(t PA vs vehicle,p<0.05),而加入cf DNA或DNAse 1(以降解cf DNA)可分别减弱或增强t PA纤溶疗效,提示cf DNA阻碍了大鼠脑室出血后t PA纤溶。4.将全血或全血+cf DNA混合物脑室内注射,发现混入cf DNA可延缓血块降解(Blood vs Blood+cf DNA,p<0.05),且在体外纤溶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纤溶抵抗(Blood+t PA vs Blood+cf DNA+t PA,p<0.05)。结论实验性脑室出血中,cf DNA是NETs增加t PA纤溶抵抗的关键,使用DNAse 1降解cf DNA可增强t PA的纤溶疗效,改善脑室出血大鼠的预后。三、托伐普坦对大鼠脑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利用大鼠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观察给予口服托伐普坦(tolvaptan)治疗后,大鼠脑水肿、行为学及血脑屏障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明确tolvaptan的疗效,并在大鼠颅脑外伤模型上进一步验证tolvaptan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大鼠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观察tolvaptan的安全性及其对大鼠脑水肿、行为学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vehicle组和tolvaptan组。术后12 h、36 h、60 h,对照组和给药分别给予1.5 ml饮用水或tolvaptan药液(10 mg/kg)灌胃处理。利用磁共振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检测药物对脑水肿的影响,并对动物进行改良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前肢放置试验及转角试验,以评价动物神经功能预后。第二部分,建立大鼠胶原酶诱脑出血模型,观察tolvaptan对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分组及药物处理同上,术后利用伊文斯蓝(Evans blue,EB)渗透试验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对血脑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建立大鼠颅脑外伤模型,观察tolvaptan对大鼠颅脑外伤后脑水肿及行为学改善的作用:分组、药物处理及观察指标同第一部分。结果1.通过检测给药前后大鼠生命体征,发现tolvaptan对正常(假手术组)及脑出血大鼠体重及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2.通过磁共振图像分析及BWC测定,发现tolvaptan可显着减轻脑出血后脑肿胀指数及患侧半球BWC(vehicle vs tolvaptan,p<0.05),提示tolvaptan有效减轻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此外,通过m NSS、前肢放置试验及转角试验评分,发现tolvaptan可显着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3.Tolvaptan可减轻脑出血导致的EB染料经微血管外渗出,增加血脑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同时下调脑出血后MMP-9的表达(vehicle vs tolvaptan,p<0.05),提示tolvaptan对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4.Tolvaptan显着减轻了颅脑外伤后大鼠脑肿胀指数及患侧半球BWC,改善了动物m NSS评分(vehicle vs tolvaptan,p<0.05),提示tolvaptan对颅脑外伤后脑水肿同样有效。结论托伐普坦可有效减轻脑出血及颅脑外伤后脑水肿,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机制可能与其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有关。

熊晶[2](2020)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中约30-40%的患者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只有7%的患者存活到出院。大多数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这是一个复杂的全身多器官衰竭,包括脑损伤、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和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心肌功能障碍是复苏后循环衰竭的重要原因,可能导致ROSC术后早期死亡。它被定义为在没有冠状动脉闭塞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心肌顿抑而导致的可逆性整体功能障碍。ROSC术后血流动力学非常复杂,虽然可能有稳定的循环,但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的缺血、缺氧和代谢状态。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整体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持续的组织缺氧仍可能导致器官损伤。改善微循环血流量的临床干预措施仍然非常有限。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于2002年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冠心病指南中提出,已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装置由环绕小腿、大腿和大腿上部的充气袖带组成。袖带在舒张期从低到高依次挤压,迅速挤压,同时在收缩开始时放气。调节该装置的机制是基于心电图。该装置产生的动脉血流动力学模拟主动脉内球囊泵的血流动力学,产生逆行动脉波脉冲。然而,与主动脉内气囊泵不同的是,它还会产生逆行静脉脉搏,从而增加静脉回流。逆行动脉波脉搏导致冠状动脉流量增加,而静脉回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和降低氧耗(VO2)。EECP的收缩期收缩/舒张期膨胀序列导致收缩期卸荷和舒张期增大,导致血流量的搏动性增加。EECP已被证明能够增加血流的切应力,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改善微循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ROSC后的EECP治疗改善Beagle犬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舒张因子NO-1的释放,并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然而,体外反搏是否能改善心肺复苏(CPR)后的心肌血流量(MBF)仍不清楚。PiCCO2是一种连续心输出量测量设备,结合心脏预负荷容量、血管外肺水(EVLW)以及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Pulsion PiCCO2利用改进的动脉脉搏轮廓分析算法,连续计算心输出量。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是通过经肺热稀释测量来校准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冷的或室温的丸剂(例如,0.9%的生理盐水)。热稀释曲线由动脉热稀释导管记录,该导管也用于压力监测。除PCCO校准外,经肺热稀释还可通过整体舒张末期容积(GEDV)和估计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来产生心脏前负荷。此外,PiCCO2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连续测量校准后的ScvO2,并可连续计算氧输送(DO2)和组织耗氧量(dVO2)。因此,PiCCO2除能监测血流动力学外,还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是ROSC术后理想的监测工具。增强型体外反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复杂的,PiCCO2系统是评估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工具。首次使用PiCCO2系统监测EECP对犬ROSC后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ECP对比格犬ROSC后心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比格犬CA-CPR模型,首次运用PICCO技术来评价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观察EECP能否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和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观察EECP对ROSC后比格犬心肌自噬的影响,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自噬在CA/ROSC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期待能够为EECP对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24只健康成年雄性比格犬(体重12.6-15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体外反搏组,每组12只。诱发心室颤动12min,心肺复苏2min。接受EECP治疗(EECP组)或不接受EECP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4h。用PiCCO2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分别于基础状态、ROSC后1、2、4h测定血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用18F-flurpiridaz PET心肌灌注显像测定ROSC术前和术后4h的心肌血流量(MBF)。用超声心动图评价ROSC术前和ROSC后4h心功能,心肌电镜检查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OGD(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明确EECP对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比格犬的基本情况:24小时内记录动物存活时间,所有动物均成功诱发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均获得ROSC。两组动物的基本生理和CPR相关参数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中的3只动物(3/12)和EECP组的7只动物(7/12)存活24小时。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2(4、24)小时,明显短于EECP组的19.7(8、24)小时(P=0.026)。2.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ROSC后,对照组出现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HCO3-浓度降低,碱剩余减少和血液乳酸水平升高,而EECP组的代谢性酸中毒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3.血流动力学结果: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两组动物之间的心率无显着差异。EECP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对照组。EECP组的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略高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EECP组的CPP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ROSC后比格犬的心肌收缩力降低、最大压力增加速率(DPMX)、心排出量(CO)、整体射血分数(GEF)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CCO)降低,但EECP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EECP组的DPMX,CO,GEF和PCCO值显着高于对照组。ROSC后EECP组的GEDV和ITBV显着升高,表明EECP促进血液回流到胸部和心脏。EECP组的SVR值明显较低,表明EECP可以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并增加每搏出量(SV)。两组的血管外肺水(EVLW)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在ROSC后的每个时间点均增加,表明ROSC后可能存在肺损伤,但EECP组的EVLW和PVPI显着降低。EECP组中,ROSC后每个时间点的SCVO2和DO2值均显着较高,而VO2值却相反,这表明EECP可以增加DO2并降低组织VO2。这一结果与以前的EECP降低ROSC后血液乳酸水平的结果一致。4.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ECP组ROSC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受温度、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5.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EECP组的MBF在静止和多巴酚丁胺应激条件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MBF与比格犬的生存时间高度相关。MBF值越高,比格犬的存活时间越长(P<0.001)。6.超声心动图结果:VF前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为62(50,75)%,EECP组为61(52,79)%,P=0.494。ROSC后1、2、3和4小时,对照组EF值显着降低,分别为40(34、45)%,38(31、59)%,42(27、57)%和41(26、55)%。EECP组分别为46(38,58)%,46(39,68)%,50(45、53)%和52(45、58)%。EECP治疗可显着改善ROSC后比格犬左心室功能(1h:P=0.023,2h:P=0.024;3h:P=0.015;4h:P=0.027)。EECP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但收缩末期容积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EECP可增加左心室每搏输出量。7.心肌电镜检查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心肌线粒体膜不完整,线粒体变形、肿胀、溶合或破裂,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并出现断裂、溶解及空泡,线粒体中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存在较多致密的颗粒;EECP组中心肌细胞膜、核膜及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的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排列规整而丰富,仅有少量断裂,线粒体中糖原颗粒含量较丰富,仅见少许致密的颗粒。观察心肌细胞自噬泡形成情况,23500倍视野下,每组任选3只动物,每只动物选取10个细胞,计算胞浆内自噬泡数量,EECP组自噬泡数量明显多于Control组。8.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表达结果: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的蛋白水平。9.q-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EECP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的表达。10.体外实验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可导致的52.2±0.4%的心肌细胞死亡,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心肌细胞死亡数下降至39.5±1.9%,而用3-MA阻断自噬后增加心肌细胞的死亡,死亡率为58.8±2.9%,表明激活自噬可促进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存活。给予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后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如ATG5、ATG7、LC3-Ⅱ等都明显升高。Rapamycin对大多数自噬基因表达都上调,激活自噬Rapamycin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1.EECP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改善ROSC后比格犬的心脏功能,增加CCP和MBF从而保持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最后增加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注;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从而增加SV和CO。EECP改善血液流变性,并有助于改善包括心肌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微循环血流。EECP增加ROSC后心肌自噬,是EECP对ROSC后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2.PiCCO2系统是非常出色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可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心肌收缩力、心脏功能、外周血管阻力,评估器官功能和组织氧代谢状态,以及全面评估ROSC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诊断心肺复苏后综合征。3.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模拟缺血缺氧6小时和再灌注4小时后Rapamycin激活自噬减少心肌细胞死亡。

顾亚会[3](2020)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相关蛋白和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h组、溶栓6h组、溶栓9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针刺+溶栓9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人中”及双侧“内关”,留针30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溶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处理。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24h检测完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增加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PARP1、AIF、Endo-G 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相比,其余各组的PARP1、AIF、Endo-G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4.5h溶栓时间窗内的PRAP1、AIF、Endo-G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介入的后PARP1、AIF、Endo-G表达下调均较单纯溶栓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时间窗外,与模型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PRAP1和AIF的表达下调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6h组AIF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外在6h时,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下调PARP1、AIF表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9h组、针刺+溶栓9h组PARP1AIF、Endo-G的表达未见明显下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Endo-G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的PARP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AIF和Endo-G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4.5h溶栓时间窗内,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降低PARP1、AIF、Endo-G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6h组比较,针刺+溶栓6h组的AIF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9h组比较,针刺+溶栓9h组Endo-G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梗死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针刺及时介入,具有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③针刺能够下调脑缺血组织中PARP1、AIF和Endo-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张新昌[4](2020)在《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脑梗死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超早期溶栓,但须在4.5h时间窗内实施,否则极易破坏血脑屏障(BBB)而出现脑水肿及颅内溶栓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高,如能探寻到延长时间窗的方法,将会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机会。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公认,然而早期针刺能否提高溶栓安全性,进而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其次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延长溶栓时间窗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改良的自体血栓栓塞性脑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rtPA为静脉溶栓手段。实验一: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观察针刺干预对各组大鼠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BBB通透性、颅内溶栓出血性转化及脑水肿的影响,以明确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实验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IF)检测ERK1/2信号通路指标(MEK1/2、ERK1/2)、跨膜蛋白(Claudin5)、胞浆黏附蛋白(ZO-1)、细胞骨架蛋白(MAP-2)以及MMP9的蛋白表达;采用 Real time-PCR、Western blot 检测 NF-κB p65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BBB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实验三: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h溶栓组、6h溶栓组+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RK1/2、MMP9、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实验二、三,明确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作用机制。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治疗后24h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窗外溶栓组(6h溶栓组、9h溶栓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改善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比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1,P<0.05);针刺+6h溶栓组与6h溶栓组比,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表明针刺可减小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梗死体积。3、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较,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超时间窗外溶栓会显着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针刺+6h溶栓与6h溶栓比,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单纯溶栓大鼠的脑出血性转化。4、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时间窗内4.5h溶栓组Evans blue(EB)含量降低;时间窗外6h、9h溶栓组EB含量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EB含量降低;针刺+9h溶栓组EB含量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6h溶栓与6h溶栓比,EB含量降低(P<0.05)。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单纯溶栓大鼠的BBB通透性。5、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脑含水量均显着降低(P<0.01);时间窗外6h溶栓组、9h溶栓组脑含水量显着增加(P<0.01)。针刺+6h溶栓组与6h溶栓组比,脑含水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含水量。6、各组大鼠BBB超微结构的改变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BBB超微结构内皮细胞及基底膜明显肿胀变形且不规则,内皮细胞层间连接疏松,紧密连接遭到破坏。6h溶栓组BBB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肿胀变形进一步加重,大量空泡及胞饮小泡形成,紧密连接断裂,BBB超微结构严重破坏。针刺+6h溶栓组BBB超微结构破坏减轻,其内皮细胞及基底膜肿胀减轻,形态有规则基本连续完整,紧密连接破坏明显减轻,表明针刺可改善脑梗死溶栓大鼠BBB超微结构的破坏。7、针刺对脑梗死溶栓大鼠ERK1/2信号通路的作用WB、IF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比,p-MEK1/2/t-MEK1/2、p-ERK1/2/t-ERK1/2均显着增加(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6h溶栓组、模型组相比,p-MEK1/2/t-MEK1/2、p-ERK1/2/t-ERK1/2均显着降低(P<0.0 1)。表明针刺可抑制时间窗外溶栓大鼠E Rκ1/2信号通路的激活。8、各组大鼠MMP9的表达比较WB、IF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MMP9表达增加(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MMP9进一步增加(P<0.05);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MMP9表达显着降低(P<0.01)。提示针刺可下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MMP9的蛋白表达。9、各组大鼠ZO-1、Claudin5、MAP-2的表达比较WB、IF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ZO-1、Claudin5、MAP-2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ZO-1、Claudin5、MAP-2的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ZO-1、Claudin5、MAP-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ZO-1、Claudin5、MAP-2 的蛋白表达。10、各组大鼠NF-κB p65的表达比较WB、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NF-κB p6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下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1、各组大鼠TNF-α和IL-1β的含量比较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 β含量显着升高(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TNF-α、IL-1β含量进一步升高(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TNF-α、IL-1 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1 β的含量。12、ERK1/2信号通路对MMP9、NF-κB p65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6h溶栓组p-ERK1/2、MMP9、p-NF-κB p65表达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6h溶栓组比,6h溶栓+U0126组大鼠p-ERK1/2、MMP9、p-NF-κB p65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表明ERK1/2信号通路位于MMP9、NF-κB p65的上游,能够调控其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针刺及时介入,能够减轻溶栓并发症,提高溶栓安全性,发挥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2、针刺能够抑制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下调MMP9以及NF-κB p65的表达,上调大鼠血脑屏障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MAP-2)的表达,并降低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 β)的含量,改善血脑屏障的破坏,表明针刺是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刘晶[5](2019)在《中风病瘀血阻络证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综合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中医汤剂及西医基础治疗为基点,分别让其与中药针剂、中医外治法、针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通过比较临床疗效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四个临床疗效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常规、血常规、心肌酶等不良反应指标评估各联合组之间的安全性,从而探讨并初步筛选出中西医联合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可为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明晰其治疗急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上更好更安全的发挥联合用药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他协同疗效,并可为今后临床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缺血提供新型干预及其他脑血管疾病进行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借鉴。方法:选择湖南省各大医院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瘀血阻络证诊断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三组试验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用中药针剂、中医外治法、针刺治疗方案,具体如下:对照组:A组:西医基础治疗+中医汤剂组,试验组:B组:西医基础治疗+中医汤剂+中药针剂组,C组:西医基础治疗+中医汤剂+中医外治法组,D组:西医基础治疗+中医汤剂+针刺组,每组各120例。观察比较四组病例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率、临床总疗效积分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不良反应等情况。柱状统计图采用Excel分析,数据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各组疗效指标(临床总疗效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疗效指标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三组试验组比较,三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试验组之间两两比较,D组均明显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之间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较少,说明中西医联合综合方案安全性较好。结论:1.相较于应用以中医汤剂及西医基础治疗为基点的急性脑梗死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中,加用中药针剂、中医外治法、针刺方法后形成的联合方案,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中医汤剂+西医基础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可显着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安全性评价良好。2.在加用中药针剂、中医外治法、针刺方法后形成的联合方案组中,以西医治疗+中医汤剂+针刺组治疗效果最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可为今后应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缺血及其他脑血管疾患提供进一步临床理论依据。

陈乐[6](2018)在《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大鼠脑组织miRNA181及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CIR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mi RNA181及其相关靶基因Cacnb2、Epha4及Arrb2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联合亚低温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的效应机制。方法: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良方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亚低温组及针刺联合亚低温组6组,连续治疗72h后,对MCAO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mi RNA181、Cacnb2、Epha4及Arrb2的表达水平。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各造模组(模型组、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成功。治疗72小时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脑梗死面积: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各造模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均明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经过72h治疗之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及亚低温组比较,针刺联合亚低温组梗死面积比值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脑组织中mi RNA-18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能降低mi RNA-18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及亚低温组比较,针刺联合亚低温组虽能下调mi RNA-181表达,数值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侧海马组织Cacnb2、Epha4及Arrb2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均能下调Cacnb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亚低温组相比,针刺联合亚低温组能明显下调Cacnb2的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均能下调Epha4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亚低温组、针刺组相比;针刺联合亚低温组有下调Epha4表达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联合亚低温组均能下调Arrb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亚低温组相比,针刺联合亚低温组虽有下调Arrb2表达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组、亚低温组、针刺组及针刺联合亚低温组可降低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一定程度上减少脑梗死面积,从而可发挥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2、针刺联合亚低温对脑组织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38MAPK通路上mi RNA181、Cacnb2、Epha4及Arrb2的水平来实现的。

潘青波[7](2017)在《亚低温联合异氟醚后处理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对STAT3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p-STAT3的表达情况以及实施亚低温和异氟醚处理后的变化,探讨亚低温和异氟醚联合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SDrats)5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仅切开皮肤,不留置线栓;模型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线栓法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亚低温组(mild hypothermia,MH组)、异氟醚后处理组(isoflurane,Iso组)分别术中持续头部亚低温至再灌注结束、缺血再灌注后异氟醚治疗1小时。亚低温异氟醚联合治疗组(MH+Iso组)联合两种治疗方法。于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NFC),各组取5只大鼠处死,取脑组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另外每组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缺血皮层,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情况,并测定p-STAT3和t-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I/R组比较,MH组、Iso组、MH+Iso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1),p-STAT3/t-STAT3明显减少(P<0.01)。2)与MH组、Iso组相比,MH+Iso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缩小(P<0.05),p-STAT3/t-STAT3明显减少(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异氟醚后处理能显着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效果优于单独亚低温或异氟醚后处理治疗,其机制可能是亚低温联合异氟醚后处理抑制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JAK2)/转录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随后抑制星型胶质细胞或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增殖,起到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

徐金凤[8](2012)在《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治疗脑血栓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ICAM-1、IL-1β、 TNF-a含量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假手术组为正常饲料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后两组动物分别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灌胃,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灌胃7天,末次灌胃后1h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清及脑组织中IL-1β、TNF-α的含量,ICAM-1的活性,并取部分样本进行脑组织病理标本的观察。结果:(1)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治疗组此项指标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1)。(2)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的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ICAM-1的活性较假手术组均有提高,而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治疗组以上生化指标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有降低,较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且疗效与对照组步长脑心通相近,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后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CAM-1、IL-1β、 TNF-α、的级联性表达有关。

李飞[9](2010)在《亚低温后适应对树鼩局灶性脑缺血VEGF表达及神经元抗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树鼩血栓性脑缺血亚低温后适应对神经元、神经元微环境及其对皮层梗死面积的影响,研究缺血亚低温后适应对脑缺血保护效应,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thelial vascular growth factor,VEGF)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及受体在树鼩脑缺血以及低温后适应中的作用,揭示VEGF的表达调控在脑缺血亚低温后适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局灶性脑缺血,建立动物模型,在造模后6h采用局部降温的方法,使树鼩脑部温度降至31±0.5℃,并维持1h以建立树鼩局灶性脑缺血亚低温后适应组;使用外源性VEGF抗体分别在脑缺血造模结束后即刻、6h后注入树鼩小脑延髓池,以复制树鼩局灶性脑缺血VEGF抗体注射模型,如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则可建立脑缺血VEGF注射后亚低温后适应(Hypothermia Post Condition,HPC)模型,分别应用TUNEL(Terminal deoxynucleotidy transferase-mediated uridine5’-triphosphate-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法、HE染色、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海马区微透析技术探讨缺血组、缺血后亚低温后适应组、缺血VEGF抗体注射组的缺血VEGF注射后亚低温后适应组各脑区神经细胞死亡改变、皮层梗死面积的变化及海马区神经元微环境的改变;应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技术,研究VEGFmRNA、VEGF蛋白质及其受体在脑缺血后亚低温后适应中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缺血组与VEGF抗体组、HPC组及联合使用VEGF抗体及HPC组的VEGFmRNA、VEGF蛋白、VEGF受体(VEGFR-1\VEGFR-2)及海马CA1区、皮层神经细胞坏死与凋亡、海马局部神经元微环境及皮层梗死面积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VEGFmRaNA检测中提示:海马VEGFmRNA含量较皮层高(P<0.05),脑缺血后HPC使皮层VEGFmRNA于24h时含量明显增加(P<0.05),72h时表达下降,而使用VEGF抗体组VEGFmRNA于72h时明显增加(P<0.05);海马VEGFmRNA含量则表现为,HPC组缺血侧mRNA含量24h时低于缺血组(P<0.05),并持续至72h;VEGF抗体组能明显减少对侧VEGFmRNA的含量;VEGF在海马及皮层中含量的检测提示:在脑缺血后皮层和海马中,VEGF的含量24h时均明显增加(P<0.05),随时间延长有所下降(P<0.05),HPC组在缺血后24h时显着增(P<0.05),72h时下降与缺血组72h时无差异(P>0.05),VEGF抗体组能明显抑制HPC及缺血所致的VEGF含量增加;TTC染色显示:VEGF抗体组皮层梗死面积显着增加(P<0.05)达80%,HPC可显着降低皮层梗死面积(P<0.05)达19.67%;海马局部微透析液离子分析提示:缺血后海马局部神经元细胞外液中Na+浓度显着下降(P<0.05),K+浓度明显上升(P<0.05),Ca2+显着下降(P<0.05);HPC在24h有助于抑制上述变化(P<0.05),72h使上述变化加剧(P<0.05)。HE染色提示: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坏死数明显增加(P<0.05),HPC于24h时可使坏死细胞数显着下降(P<0.05),但可增加72h的坏死细胞数,VEGF抗体组则在24h、72h均可增加缺血侧坏死细胞数;缺血同样可以使皮层缺血区神经细胞坏死数显着增加(P<0.05),但对侧区除VEGF抗体组,神经细胞坏死仅出现于72h,其中24h时HPC可明显减少皮层神经细胞坏死,但72h可增加神经细胞坏死。TUNEL染色提示:脑缺血后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24h时显着增加(P<0.05),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减少,但HPC组72h时神经元凋亡增加,72h HPC缺血+VEGF抗体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显着低于HPC缺血组(P<0.05);皮层神经细胞表现为:HPC可显着减少缺血后24h皮层神经细胞凋亡(P<0.05),但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P<0.05),而缺血组,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P<0.05)。ELISA检测VEGFR-1含量结果显示:缺血后VEGFR-1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缺血侧低于对侧(P<0.05);同时,VEGFR-1的含量于24h达高峰,HPC可增加缺血后VEGFR-1的含量。VEGFR-2含量检测结果示:缺血后VEGFR-2含量在脑和海马组织中显着增加(P<0.05),并随时间延长持续增加(P<0.05),HPC可显着增加VEGFR-2的含量(P<0.05)。[结论]①树鼩局灶性脑缺血HPC早期具有上调VEGF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和坏死以及减少梗死面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VEGF通过多条途径维持和改善神经元微环境的脑保护效应有关。②VEGF蛋白与VEGFmRNA的相互关系表明,HPC组缺血早期VEGF表达增强,而HPC后期VEGF表达下降可能是VEGF合成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以致胞浆内mRaNA转录减少。③抑制VEGF作用可改变脑缺血后HPC的脑保护作用,证实HPC的脑保护作用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

李飞[10](2006)在《不同脑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脑温(亚低温、常温及高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时脑温对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缺血性脑损伤后的低温后处理的脑保护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皮层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6小时采用局部恒温控温装置维持脑温在亚低温(31~32℃)、常温(36~37℃)和高温(39~40℃)三种不同温度状态持续1h。于缺血后24h及72h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海马CA1区VEGF表达的不同强度;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缺血后24h及72h海马内质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局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表达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其中以72h时31℃组VEGF的表达下降最为明显(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坏死情况表现为:24h时随着温度的减低,海马CA1区神经元坏死减少;31℃组缺血侧呈现随时间延长坏死细胞增多;40℃组随时间的变化缺血侧坏死细胞先增多后减少,对侧则出现相反改变;其缺血侧超微结构显示:随时间的延长超微结构的改变加重。结论:在脑缺血后早期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直接发挥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其次低温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在脑缺血的早期有明显意义,而在缺血的晚期则可能加重脑缺血的损伤,低温脑保护的意义在于延长脑缺血治疗时间窗。

二、大鼠脑血栓溶解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脑血栓溶解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托伐普坦在大鼠脑出血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大鼠脑出血后纤溶治疗中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增加tPA纤溶抵抗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托伐普坦对大鼠脑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出血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O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1.3 IHCA(in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的流行病学情况
    1.4 心脏骤停的救治现状
        1.4.1 生存链的作用
        1.4.2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处理
        1.4.3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
    1.5 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CPR后心功能
        1.5.1 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增加脑血流改善神经功能
        1.5.2 EECP改善微循环血流
    1.6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评估ROSC后血流动力学异常
    1.7 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1.8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中所用药品
    2.3 实验对象
    2.4 动物麻醉
    2.5 气管插管
    2.6 留置右颈内静脉管,分离右侧胫骨前动脉,置入6-F动脉测压管,连接PiCCO2 监护仪
    2.7 诱发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CPR
    2.8 实验分组
    2.9 PiCCO2 监护仪的准备
    2.10 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18F-flurpiridaz PET MPI
    2.11 超声心功能评价
    2.12 血液流变学监测
    2.13 心肌电镜检查
    2.14 心肌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
        2.14.1 体内实验
        2.14.2 体外实验
    2.1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动物基本情况和CPR结果
    3.2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
    3.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
    3.4 EECP增加ROSC后比格犬心肌血流
    3.5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心功能
    3.6 EECP减轻ROSC后心肌损伤
    3.7 EECP增加比格犬心肌细胞LC3-Ⅱ的蛋白水平,降低P62 的蛋白水平,增加自噬基因Beclin-1、ATG5、ATG6、ATG7、ATG12、PINK、BNIP3 的表达
    3.8 体外实验结果
        3.8.1 心肌细胞培养
        3.8.2 免疫荧光鉴定心肌细胞
        3.8.3 激活自噬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死亡
        3.8.4 Rapamycin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自噬基因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本研究发现
    4.2 PiCCO2 评估EECP对 ROSC后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4.3 EECP改善ROSC后比格犬血液流变学和改善微循环
    4.4 EECP增加ROSC心肌血流
    4.5 EECP促进ROSC心肌自噬的增加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病名及历史沿革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
        1.3 中风病的证治概要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3. 脑梗死的治疗
        3.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2 神经保护剂治疗
        3.3 溶栓治疗
        3.3.1 缺血半暗带理论
        3.3.2 溶栓时间窗
        3.3.3 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局限性
        3.4 细胞凋亡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3.4.1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3.4.2 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
        3.5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及机制
        3.5.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3.5.2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3.6 本研究的科学假说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3. 相关指标的选择
    4.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分析
    5.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分子机制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急性脑梗死概述
        1、流行病学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溶栓疗法及局限性
    二、血脑屏障破坏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1、血脑屏障结构
        2、血脑屏障破坏与溶栓并发症
    三、调控ERK1/2信号通路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路径
        1、ERK1/2信号通路
        2、ERK1/2信号通路与脑梗死
    四、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及针刺治疗概况
        1、病名溯源
        2、病因病机
        3、古代针灸治疗
        4、现代针灸治疗方法及机制
    五、本研究科学假说
第二部分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一、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 主要试剂
    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性模型制备
        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4. 神经行为学评分
        5. 干预方法
        6. 脑梗死体积测定
        7. 脑含水量的测定
        8. BBB通透性的测定
        9. 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10.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4.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5. 各自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6.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四、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 主要试剂
    二、方法
        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 侧脑室注射
        3.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性模型制备
        4.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5. Western Blot检测
        6. Real-time PCR检测
        7. ELISA检测
        8. 免疫荧光检测
        9. 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
        10.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各组大鼠BBB超微结构的改变
        2. 针刺对脑梗死溶栓大鼠ERK1/2信号通路的作用
        3. 各组大鼠MMP9的表达比较
        4. 各组大鼠ZO-1的表达比较
        5. 各组大鼠Claudin5的表达比较
        6. 各组大鼠MAP-2的表达比较
        7. 各组大鼠NF-κB p65的表达比较
        8. 各组大鼠TNF-α和IL-1β的含量比较
        9. ERK1/2信号通路对脑梗死溶栓大鼠MMP9表达的影响
        10. ERK1/2信号通路对脑梗死溶栓大鼠NF-κB p65表达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二、针刺方案选择
    三、针灸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探讨
    四、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机制探讨
    五、本研究的创新性
    六、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中风病瘀血阻络证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综合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不良事件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测指标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1.1 性别情况
        1.2 年龄情况
        1.3 各组治疗前的临床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1.4 各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2 疗效观察
        2.1 各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尼莫地平法)
        2.2 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情况
        2.3 各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2.4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2.5 各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急性脑梗死的西医病理机制认识及治疗局限性的分析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瘀血阻络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针刺疗法的优越性
    4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临床观察表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6)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大鼠脑组织miRNA181及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及模型的判断标准
        2.3 取穴及针刺方法
        2.4 亚低温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标本采集
        2.7 检测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针刺联合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2 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大鼠脑梗死面积比值的影响:
    3 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大鼠缺血侧海马组织miRNA181及Cacnb2、Epha4、Arrb水平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与脑缺血损伤
        1.1 中医学对脑缺血损伤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督脉与脑相关的认识
        1.3 选穴依据
    2 西医学与脑缺血损伤
        2.1 西医学对脑缺血的认识
        2.2 西医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与脑缺血损伤
    4 MAP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
    5 miRNA18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6 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模型大鼠治疗效应的分析
        6.1 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6.2 对脑梗死面积比值的影响
        6.3 对miRNA181表达水平的影响
        6.4 对Cacnb2、Epha4、Arrb2的影响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亚低温联合异氟醚后处理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对STAT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药物、试剂及设备
        2.1.3 主要液体配置方法
        2.2 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神经功能学缺陷评分
        2.2.3 脑梗死体积的测定
        2.2.4 脑组织缺血皮层p-STAT3和t-STAT3蛋白表达的检测
        2.2.4.1 脑组织取材
        2.2.4.2 缺血皮层蛋白的提取
        2.2.4.3 BCA蛋白浓度测定
        2.2.4.4 Western Blot
    3.统计方法
结果
    1. 神经功能学缺陷评分结果
    2. 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缺血面积比较
    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蛋白表达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治疗脑血栓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2.1 药物
        2.2 试剂
    3. 器材与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动物模型建立
        4.2 动物分组及给药
        4.3 标本采集与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亚低温后适应对树鼩局灶性脑缺血VEGF表达及神经元抗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亚低温后适应对树鼩局灶性脑缺血不同脑区VEGF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亚低温后适应对树鼩局灶脑缺血VEGF、VEGFmRNA表达的调控及其抗凋亡机制的探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脑缺血后海马透析液离子及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表2 脑缺血后VEGF及其受体含量之间相关关系
第三部分 综述:低温后适应与缺血脑保护
已刊用文章目录
致谢

(10)不同脑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不同脑温对树鼩脑缺血海马 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引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二、综述:脑温对脑缺血的影响
三、致谢

四、大鼠脑血栓溶解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托伐普坦在大鼠脑出血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 谭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2]增强型体外反搏改善心肺复苏后比格犬心功能的机制研究[D]. 熊晶. 南昌大学, 2020(08)
  • [3]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D]. 顾亚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D]. 张新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中风病瘀血阻络证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综合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D]. 刘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针刺联合亚低温对CIRI大鼠脑组织miRNA181及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陈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亚低温联合异氟醚后处理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对STAT3表达的影响[D]. 潘青波.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8]维药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治疗脑血栓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徐金凤.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9]亚低温后适应对树鼩局灶性脑缺血VEGF表达及神经元抗凋亡机制的研究[D]. 李飞.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10]不同脑温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李飞. 昆明医学院, 2006(01)

标签:;  ;  ;  ;  ;  

大鼠脑溶栓与轻度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