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人工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一、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资料库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炳麟[1](2021)在《基于检索式和生成式相结合的聊天机器人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高速的发展。深度学习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文分词技术、词向量技术等领域。同时大量的智能音箱和在线客服进入人们的生活。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受欢迎,拥有极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当前在聊天机器人的开发模型设计中,最普遍的深度学习设计方案就是Seq2Seq模型,但是用传统的Seq2Seq模型直接设计聊天机器人,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无法进行多轮次对话、经常产生无意义的“安全回复”等缺陷等各种问题。对传统模型方案Seq2Seq出现的不足,构建一个全新的聊天机器人对话模型,将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 LSTM)、注意力机制(Attention)、传统Seq2Seq模型和Beam Search算法相结合得到的新的聊天机器人对话模型,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个检索式对话模型。通过生成式对话模型可以跟用户进行日常的闲聊,而检索式模型可以对用户的消息进行检索相似度最好的句子来进行准确的回复。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中文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和词向量等各种关键知识。在对词语进行表达时,如果两个词语之间意思非常接近,那么简单的采用传统的方式很容易形成歧义。当面对处理数量极大的数据时,会出现向量维度过大的问题。通过自动分词最大限度的消除词语的歧义带来的误差。并使用语言模型将用户输入的文本信息转换成词向量,使得词向量带有语义信息。然后分析了传统Seq2Seq模型在处理长序列问题时丢失部分语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注意力机制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过去的模型中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只使用一个长度固定的向量。通过应用注意力机制将编码器输入的消息的中间输出结果保留下来,让模型有选择的学习,当模型进行信息输出时关联输入和输出序列,这样即使是较长的问题依然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在最后结合Beam Search算法减少无意义的“安全回复”,让回复更加有效、多样。同时对比LSTM与Bi LSTM得出,如果采用Bi LSTM可以实现语义的双向预测,这样也可以有效的解决了部分语义丢失。而LSTM无法对信息从后到前进行编码。同时在生成式回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一个检索式回复模型,针对高校相关信息回复,检索式回复模型更加准确。使聊天机器人同时兼顾日常闲聊和特定领域的信息获取功能。最后实现了一个运行在微信公众号的聊天机器人。将本文提到的模型接入到微信公号平台中去,能够让用户操作方便,符合平时使用习惯。只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同聊天机器人进行相关的信息获取和日常闲聊的交流。

赵虎[2](2020)在《PC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型的老牌行业之一,为我国带来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建筑行业亦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管理模式上由于受传统粗放模式的影响,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及破坏等问题,严重阻碍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主流思想下,人们开始通过预先制作好相应的建筑构配件,再运至现场组装,这一方式称为装配式。装配式施工方法的出现,对于缓解传统建设工程工期长、建材浪费和环境污染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方式的出现,为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成为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研究方向。而将最先进的BIM建筑技术运用于PC装配式建筑中,则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可以通过利用BIM信息数据共通的特点和可视化的优势来进行装配式建造,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本文主要内容是就现阶段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式,探讨采用BIM技术之下的PC装配式建筑是否能够顺应我国发展趋势,达到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笔者作为某大型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从事多年施工管理工作,其中不乏预制装配式建筑。通过其对经历的工程实例和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厘清了BIM技术与PC装配式建筑各自的优势以及不同特点,探寻BIM技术与PC装配式建筑结合的优越性,并阐述了BIM技术在PC装配式建筑各建造阶段所起的主要作用,最终提出标准化设计、数控化生产的建筑施工新模式。文末以抚州市某小区A区6#楼项目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在PC装配式建筑中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的具体实践,并根据实践结果阐述BIM技术与PC装配式建造在不同建造阶段的结合意义和发展效益。

吴曼茜[3](2020)在《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地铁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方案,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城市地铁的建设工作。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整个地铁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地铁车站工程往往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建设过程中涉及多专业,多工种交叉作业,不确定性因素多,环境多变,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往往会导致其进度和投资失去控制,远远超出其计划目标,因此亟需一种能对进度和投资进行控制的方法来更全面、更细致地对进度和投资进行管理。本文以地铁车站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的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查阅文献找出对其维护成本及进度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收集了以往类似工程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后建立地铁车站历史数据库,为车站的进度和投资目标预测提供支持,并根据历史数据建立地铁车站进度及投资的原因对策数据库。然后建立了地铁车站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和控制模型。运用余弦相似度法从历史数据库中筛选出相似案例,并用BP神经网络对地铁车站的进度及投资目标进行了预测。运用挣值法对地铁车站建设的进度及投资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其偏差情况,并根据偏差程度建立了地铁车站进度及投资预警响应体系,结合PDCA对地铁车站的进度和投资循环控制,然后提出开发地铁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和控制系统的思路,让地铁车站建设过程中的进度投资控制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将此模型运用于成都地铁X号线Y车站,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开发了地铁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有两个功能:一、对地铁建设进度及投资目标进行智能预测;二、对地铁车站的建设过程中的进度和投资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其进度和投资进行动态控制。使管理者能够更为便捷地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进度和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大大提升地铁建设进度和投资管理效率和水平,为有效提升地铁建设投资和进度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决策支持和建议。

马夏妮,张达文,李敏勋[4](2016)在《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库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库主要是根据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历史资料,结合梅州市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人文因素等,采用J2EE 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整合架构而成。该库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填补了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空白,实现了素材资料增文因素等,采用J2EE 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整合架构而成。该库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填补了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空白,实现了素材资料增值和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服务。

谢军[5](2014)在《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气象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气象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历史气象资料的管理挖掘,更好的利用大量宝贵的历史气象资料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气象资料的管理更加系统化,部分台站也曾开发过气象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系统,但由于功能简单,界面不够友好,从而降低了应用价值。鉴于目前气象部门自身及相关行业对气象资料的使用需求,以及当前地面气象资料查询软件存在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套查询分析地面气象资料的系统。本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以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信息为基础、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为依托、气象信息和灾情查询分析系统为核心的“气象信息分析查询系统”。本系统主要用于气象台站针对历史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相应的查询,并对查询结果做出相应的分析,特别适合做针对当地的气象灾害的统计分析工作,为气象预报业务及政府机关提供快速、准确的各种历史地面气象资料。本系统的主要工作有,对现有气象资料库进行规范整理、维护扩充,将增加现有数据库的资料入库时间等重要特征要素,建立数据可移植机制。建成系统包括基于C/S的单机版和基于B/S的网络版,其中基于C/S的单机版侧重于灾害性天气气候查询分析,主要使用者为市局决策服务人员使用,基于B/S的网络版侧重于网络客户端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控、查询分析以及产品生成和应用,供一般预报业务人员使用,同时提供图像化和图表产品供气象对外服务使用,系统开发采取模块化结构,分为资料入库模块、灾害性天气、气候资料查询分析模块和产品生成输出模块,系统由后台入库程序和客户端数据查询统计及产品生成处理软件组成,资料入库模块包括站点管理、历史灾害性天气和历史气象灾情追加、实时气象灾害及灾情信息追加、历史气象资料和实时气象资料的追加,气侯资料查询分析模块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特殊天气、灾害性天气、气象灾情等方面的统计、查询检索和分析,产品生成输出模块包括自动生成产品和检索查询分析产品。本系统使用方便、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能为气象决策服务、科研学习方便及时地提供气象数据信息、气象灾害信息的分析、查询、管理和空间显示,提高气象信息处理和查询的工作效率,为指挥抢险救灾、气象决策服务、灾情统计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薛建军[6](2012)在《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人工影响天气是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和投入力度均居世界首位。自1956年以来,气象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理论和装备的研究,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成果以推广,“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气象发展规划(2012-2015)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这一复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SOA的框架方案,开发设计一种能够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和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当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的业务需求,给出系统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利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Web Service技术,设计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业务平台基础框架,进行该框架在WebGIS平台上开发与集成,完成大系统的体系结构、业务流程设计,探讨了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详细功能模块和WebService设计。2.利用ArcGIS9.3系列软件,在.NET下使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实现:①研究实时气象资料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提出实时与非确定时和多线程优化处理的方法,完成对常规台站资料、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进行高效综合处理,设计开发了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②研究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表达、数据分析、作业派车调度、通信指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开发省级决策指挥子系统;③研究总结了统计检验回归试验的要点,设计开发基于统计检验的效果评估子系统;④研究制定各子系统基于WebGIS平台开发集成方案,实现了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原型系统。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子系统已投入到国内部分气象部门试运行,实际运行效果良好。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于宏君,严宏志,纪家伦,孙彦富[7](2011)在《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兴安盟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经验,提出具有共性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开发思路,人工天气影响综合业务平台都应具备天气监测、数据采集加工、天气预报和预警、作业指挥、信息传输和作业管理等业务功能。但是,各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业务内容不同,所以,业务系统组合方式和平台设计思想也不完全相同。研制开发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用性强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并加以完善,不仅是高质量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保障,也是各级气象部门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程一帆[8](2011)在《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高技术战争使得军事气象保障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水平,更好地为军事任务提供气象保障,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就变得尤为必要。本文根据军事科研项目的具体需求,以天气预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综合使用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提出了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由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中长期天气预报制作子系统、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和业务运行控制子系统组成,提供了自动化的4~15天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的制作、集成和显示功能,可满足军事气象保障工作的特殊要求。结果如下:(1)资料下载与传输的稳定和高效是保障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设计的子系统实现了国家气象中心T213 L31、T639 L60中期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和国家气候中心的T63 L16全球模式的初始场资料的自动下载和传输功能。(2)设计完成了具有气象信息的存储、调用和综合分析功能的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它包括环渤海地区逐日历史资料库、自动站资料库、地面常规测站资料库、高空测站资料库、军内测站资料库、预报结果数据库及预报初始资料库七个气象信息数据库,为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3)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研发了中长期预报制作子系统,该子系统由“另类途径”预报模块、数值预报产品订正与延伸模块、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模块、动态相似预报模块和动力降尺度要素预报模块组成,是制作4-15天的形势预报和要素预报的核心。(4)根据系统整体设计要求,研发了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实现了预报结果的集成和基于GIS的显示,可更为直观和方便的服务于军事气象保障。(5)根据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的保密性和自动化要求,研发了基于防火墙和虚拟网技术的业务运行控制子系统,可保障中长期军事预报业务系统安全稳定的业务化运行。在完成上述研发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并于2010年12月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投入业务试运行。相关验收专家认为:该系统整体设计思路新颖,结构合理,自主研发了多项新技术,为进一步提升军事气象保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陈敏,施红,陈辉,阴俊,潘文伟[9](2008)在《上海地区霾的观测标准探讨及统计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上海浦东地区的观测资料为例,详细探讨了"霾"天气的不同观测标准及在提高相对湿度阈值后"霾"天气的统计方法及分布演变特征。并详细分析了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值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的差异特征,首次尝试将新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应用到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库。结果表明:1.由于判别标准的不确定、不统一以及相对湿度阈值的明显偏低,大量的"霾"被记成了轻雾或雾,吴兑等提出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将相对湿度阈值提高到80%~95%更有理论依据。2.维萨拉FD12P型能见度仪观测值明显偏小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在上海地区"霾"天气现象发生的1~10公里能见度范围内,人工观测对能见度仪观测值的平均调整比例在2倍左右。3.将新的"雾、轻雾、霾"观测标准按试验确定的统计标准应用到自动站逐时历史资料库提取的霾样本日及其统计特征分布是合理的。

陈敏,施红,陈辉,阴俊,潘文伟[10](2007)在《上海地区霾的观测标准探讨及统计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上海浦东地区的观测资料为例,详细探讨了“霾”天气的不同观测标准及在提高相对湿度阈值后“霾”天气的统计方法及分布演变特征。并详细分析了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值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的差异特征,首次尝试将新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应用到自动站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库。结果表明:1.由于判别标准的不确定、不统一以及相对湿度阈值的明显偏低,大量的“霾”被记成了轻雾或雾,吴兑等提出的“雾、轻雾、霾”的观测标准将相对湿度阈值提高到80%~95%更有理论依据。2.维萨拉FD12P型能见度仪观测值明显偏小于人工能见度观测值,在上海地区“霾”天气现象发生的1~10公里能见度范围内,人工观测对能见度仪观测值的平均调整比例在2倍左右。3.将新的“雾、轻雾、霾”观测标准按试验确定的统计标准应用到自动站逐时历史资料库提取的霾样本日及其统计特征分布是合理的。

二、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资料库的设计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资料库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检索式和生成式相结合的聊天机器人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聊天机器人的分类
        1.2.1 开放域聊天机器人
        1.2.2 特定域聊天机器人
    1.3 聊天机器人的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聊天机器人技术
    2.2 自然语言相关技术
        2.2.1 中文自动分词
        2.2.2 词性标注
        2.2.3 词向量
        2.2.4 语言模型
    2.3 神经网络
        2.3.1 循环神经网络(RNN)
        2.3.2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2.3.3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 LSTM)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eq2Seq的生成式模型
    3.1 Seq2Seq 模型
    3.2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3.3 Beam Search算法
    3.4 生成式回复模型构建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
        3.5.2 实验数据
        3.5.3 语料数据处理
        3.5.4 训练词向量
        3.5.5 LSTM和 Bi LSTM模型对比
        3.5.6 结合注意力机制模型对比
        3.5.7 添加 Beam Search 算法的回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检索式的回复模型
    4.1 文本相似度算法
        4.1.1 TF-IDF算法
        4.1.2 余弦相似度
    4.2 检索式回复模型框架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准备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检索式和生成式相结合的聊天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聊天机器人总体设计
    5.2 功能设计
    5.3 系统工作流程
    5.4 系统实现和测试
        5.4.1 运行环境
        5.4.2 系统功能实现
        5.4.3 系统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2)PC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技术和PC装配式建筑的理论研究
    2.1 BIM技术
        2.1.1 BIM概述
        2.1.2 BIM平台数据流通
        2.1.3 BIM实现信息数据互通的依据
        2.1.4 其他技术与BIM结合的运用
    2.2 PC装配式建筑
        2.2.1 PC装配式建筑概述
        2.2.2 PC装配式建筑分类
        2.2.3 PC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背景
    3.1 PC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3.1.1 标准体系不健全
        3.1.2 管理模式及认识不到位
        3.1.3 产业链不完整
        3.1.4 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3.2 PC装配式建筑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3.3 PC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结合的发展前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技术在PC装配式建筑中的一体化运用
    4.1 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的标准化设计
        4.1.1 BIM构件库的创建及优化
        4.1.2 装配式预制构件模块的深化设计
    4.2 装配式构件基于BIM技术的数控化生产
    4.3 装配式构件基于BIM技术集成化管控
        4.3.1 预制构配件精细化管理
        4.3.2 场地布置和施工进度控制
        4.3.3 关键施工质量控制点的模拟
    4.4 装配式构件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装修
        4.4.1 一体化装修的优势
        4.4.2 一体化装修的工艺流程
    4.5 装配式建筑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管理
        4.5.1 设备管理信息化
        4.5.2 空间管理信息化
        4.5.3 应急决策管理信息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BIM技术在某装配式住宅小区的应用实践
    5.1 工程概况
    5.2 装配式建筑BIM模型建立
    5.3 结构及装修构配件的生产
    5.4 PC装配式构件模拟施工
    5.5 设备与空间信息化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拟达到的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进度和投资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进度和投资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人工智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BP神经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和控制模型研究
    3.1 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相关概念
        3.1.1 地铁车站的定义
        3.1.2 地铁车站的分类
        3.1.3 地下车站的施工方法介绍
        3.1.4 地铁车站工程结构分解
        3.1.5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控制原始资料库
        3.1.6 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3.2 构建案例数据库与对策数据库
        3.2.1 建立已完工程进度及投资案例资料库
        3.2.2 建立地铁车站进度及投资问题原因对策数据库
    3.3 构建地铁车站进度及投资预警系统
        3.3.1 进度预警分级及响应机制
        3.3.2 投资预警分级及响应机制
    3.4 构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进度及投资目标预测模型
        3.4.1 基于余弦相似度方法选取已完类似工程
        3.4.2 预测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目标
    3.5 构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进度及投资动态控制模型
    3.6 构建地铁建设进度及投资计算机智能预测和控制系统
        3.6.1 智能查询和预测系统
        3.6.2 智能动态控制系统
第四章 模型应用
    4.1 成都地铁Y车站工程简介
        4.1.1 工程概况
        4.1.2 工程具体特征
    4.2 BP神经网络预测Y车站工期及投资目标
        4.2.1 构建进度及投资案例资料库
        4.2.2 影响因素类目量化
        4.2.3 选取地铁车站已完类似工程
        4.2.4 进度及投资目标预测
    4.3 Y车站工程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控制
        4.3.1 建立Y车站进度及投资统计分析报表体系
        4.3.2 建立PDCA循环控制系统
第五章 地铁建设进度及投资计算机智能预测和控制系统研究
    5.1 系统简介
    5.2 数据库管理
    5.3 智能预测和查询系统
    5.4 智能动态控制系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库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
2 应用效果
    2.1 实现素材资料的高效利用和增值
    2.2 实现公共气象精细化服务
3 改进设想

(5)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象科学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1 资料入库及维护功能
        2.3.2 灾害性天气分析与查询功能
        2.3.3 气候综合分析查询功能
        2.3.4 产品生成输出功能
        2.3.5 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
    2.4 需求用例分析
    2.5 数据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设计目标
        3.1.2 建立系统模型
        3.1.3 系统模块框架
    3.2 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的E-R模型
        3.2.2 气象资料库数据表设计
        3.2.3 灾情库数据表设计
    3.3 系统工作环境设计
        3.3.1 硬件环境
        3.3.2 软件运行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1 数据入库模块
        4.1.1 技术难点
        4.1.2 功能实现
    4.2 数据维护模块
    4.3 数据查询模块
        4.3.1 数据查询项目
        4.3.2 功能实现
        4.3.2.1 表格查询方式设计
        4.3.2.2 图形查询方式设计
    4.4 灾害查询模块
        4.4.1 表格查询方式实现
        4.4.2 分布图查询方式实现
    4.5 统计查询模块
    4.6 历年资料模块
    4.7 系统配置模块
    4.8 产品生成与导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测试
    5.1 系统测试流程
    5.2 测试环境
    5.3 系统界面及模块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关键理论技术介绍
    2.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2.2 WebGIS技术
        2.2.1 GIS与WebGIS
        2.2.2 WebGIS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2.3 WebGIS开发平台
    2.3 SOA和Web Service
    2.4. NET下Web Service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框架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系统设计工艺
    3.4 基于SOA的人工影响天气平台框架分析与集成
    3.5 WebGIS平台下基础框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影响天气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 实时气象资料处理研究
        4.1.1 实时与非确定时处理策略
        4.1.2 实时资料多线程优化处理
    4.2 气象常规报文资料处理
        4.2.1 常规报文资料格式
        4.2.2 常规报文资料处理方法
    4.3 气象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
        4.3.1 多普勒雷达数据格式
        4.3.2 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方法
    4.4 探空资料处理
        4.4.1 探空资料格式
        4.4.2 探空资料处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ebGIS某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2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5.1.3 系统数据管理与表达
    5.2 系统详细设计
        5.2.1 系统逻辑结构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系统的WebService设计
        5.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实时资料处理子系统
        5.3.2 决策指挥子系统
        5.3.3 效果评估子系统
        5.3.4 WebGIS平台系统集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
        1.1.1 国外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2 中国的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发展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气象对军事活动与军事气象保障的影响
        1.2.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思想
    2.2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3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主要技术
第三章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3.1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需要获取的数据
        3.1.1 T213 L31模式及其预报场资料简介
        3.1.2 T639 L60模式及其预报场资料简介
        3.1.3 T63L16模式及其初始场资料简介
    3.2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研发的技术背景
        3.2.1 子系统的开发环境选择
        3.2.2 网络IP地址和端口与其在C#语言中的使用
        3.2.3 进程和线程概念及其在C#语言中的操作
        3.2.4 C#语言中使用TCP传输协议的编程步骤
        3.2.5 解决TCP的无消息边界问题
        3.2.6 C#语言中的流
    3.3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设计
        3.3.1 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3.3.2 资料下载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3.3 资料转发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3.4 资料接收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4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实现
        3.4.1 资料下载程序的实现
        3.4.2 资料转发程序的实现
        3.4.3 资料接收程序的实现
第四章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4.1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需要存储的数据
    4.2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研发背景
        4.2.1 气象信息的存储方式
        4.2.2 关系数据库系统及MS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4.2.3 .NET环境下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4.2.4 ASP.NET动态网页技术简介
    4.3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
        4.3.1 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4.3.2 数据层的详细设计
        4.3.2.1 文件存储方式的设计
        4.3.2.2 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的设计
        4.3.3 业务逻辑层详细设计
        4.3.3.1 结构性气象信息的提取及入库
        4.3.3.2 非结构性气象数据的分发功能
        4.3.4 表示层的详细设计
    4.4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实现
第五章 中长期预报制作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5.1 中长期预报子系统的功能及组成
    5.2 "另类途径"预报模块
        5.2.1 模块的功能
        5.2.2 模块的研发
    5.3 数值预报产品订正与延伸模块
        5.3.1 模块的功能
        5.3.2 模块的研发
    5.4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模块
        5.4.1 模块的功能
        5.4.2 模块的研发
    5.5 动态相似预报模块
        5.5.1 模块的功能
        5.5.2 模块的研发
    5.6 动力降尺度要素预报模块
        5.6.1 模块的功能
        5.6.2 总体设计思路
        5.6.3 硬件环境设计
        5.6.4 软件环境设计
        5.6.5 并行运算环境设计
        5.6.6 WRF模式的并行化编译
        5.6.7 业务运行流程设计
        5.6.8 运行命令接收功能的实现
        5.6.9 FTP下载上传程序设计
        5.6.10 动力降尺度模式的运行
        5.6.11 预报结果的生成
第六章 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6.1 预报结果的集成
        6.1.1 形势预报集成
        6.1.2 要素预报集成
    6.2 预报结果集成的实现
    6.3 基于地理信息背景的预报结果显示
        6.3.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开发平台的选择
        6.3.2 SharpMap简介
        6.3.3 基于SharpMap的预报结果地图显示的原理
        6.3.4 地理信息数据的生成
        6.4.5 SharpMap对预报结果的显示
第七章 业务化运行控制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7.1 系统网络安全
        7.1.1 防火墙简介
        7.1.2 防火墙的建立
        7.1.3 用户权限控制的实现
        7.1.4 虚拟网(VPN)技术简介
        7.1.5 虚拟网的建立
    7.2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流程自动控制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和下一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资料库的设计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检索式和生成式相结合的聊天机器人研究与实现[D]. 刘炳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2]PC装配式建筑中BIM技术应用研究[D]. 赵虎. 南昌大学, 2020(02)
  • [3]地铁车站建设进度及投资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D]. 吴曼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梅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素材资料库设计与应用[J]. 马夏妮,张达文,李敏勋. 广东气象, 2016(05)
  • [5]艾谷地面气象资料查询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基于WebGIS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薛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7]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建设探讨[J]. 于宏君,严宏志,纪家伦,孙彦富. 内蒙古气象, 2011(04)
  • [8]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 程一帆. 兰州大学, 2011(05)
  • [9]上海地区霾的观测标准探讨及统计特征分析[A]. 陈敏,施红,陈辉,阴俊,潘文伟. 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8
  • [10]上海地区霾的观测标准探讨及统计特征分析[A]. 陈敏,施红,陈辉,阴俊,潘文伟.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人工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