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团特异性亲和配体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基团特异性亲和配体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一、组特异性亲和配基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恒磊[1](2021)在《基于大孔聚合物金属螯合层析介质的制备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通过一种简便的氧化还原接枝法开发了一种高镍含量的聚合物层析介质。以大孔聚丙烯酸酯类微球为基质,亚氨基二乙酸改性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作为功能单体(GMA-IDA),通过Ce4+引发其在微球表面及孔道内部进行接枝共聚。以单体接枝量为性能指标,分别对Ce4+接枝共聚反应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发现随着GMA-IDA浓度(0.075-0.4 mol/L)、Ce4+浓度(0.0075-0.025 mol/L)、H+浓度(0.2-0.4 mol/L)、反应温度(30-60℃)的增加,单体接枝量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当GMA-IDA浓度超过0.32 mol/L时,接枝聚合反应体系中均聚反应增加,使得微球表面单体接枝量减少;当Ce4+浓度超过0.32 mol/L时,过多的Ce4+会造成终止反应速率增加,使得微球表面单体接枝量减少;当H+浓度超过0.3 mol/L时,会抑制Ce4+引发自由基活性位点的产生;当反应温度超过45℃后,使得自由基终止反应速率大于引发速率,不利于单体在微球表面的接枝共聚。当反应时间超过4.5 h后,单体基本消耗完毕,单体接枝量基本保持不变。最终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2 g聚丙烯酸酯类微球,改性单体GMA-IDA浓度0.32 mol/L,Ce4+浓度0.0225 mol/L,H+浓度0.3 mol/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5 h。基于此制备方法所得镍螯合层析介质的螯合配基量可达0.20 mmol/m L,镍含量可达180μmol/m L。采用红外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微球官能团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以牛血红蛋白作为模型蛋白,测得PGMA-IDA-Ni(接枝GMA-IDA单体且螯合Ni2+的大孔聚丙烯酸酯类微球)介质的静态载量122.5 mg/m L。对PGMA-IDA-Ni介质进行色谱性能表征,流速为1 m L/min时,对牛血红蛋白(1 mg/m L)的动态载量(10%流穿)为17 mg/m L,性能优于商品IDA型聚合物层析介质(12 mg/m L)。同时考察了螯合不同金属离子(Cu2+、Zn2+、Co2+)PGMA-IDA微球的蛋白载量,结果表明螯合铜离子的介质蛋白载量最高,静态载量为174.4 mg/m L,动态载量为24.5 mg/ml。以金属螯合层析介质常用流动相磷酸缓冲液洗脱PGMA-IDA-Ni介质,洗脱100个柱体积后,其镍含量仅下降2.3%。经十次循环再生测试,介质镍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此介质可以反复多次使用。此外,对四齿配基乙二胺二乙酸和五齿配基亚氨基琥珀酸进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改性,在大孔聚丙烯酸酯类微球表面采用Ce4+引发接枝四齿、五齿类改性单体,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四齿和五齿改性单体微球进行化学官能团、表面形貌表征,对Ce4+接枝多齿改性单体进行了初步探索。选用不同GMA-IDA单体接枝量的PGMA-IDA-Ni介质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六聚组氨酸标签重组麦芽糖结合蛋白和六聚组氨酸标签SL11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表明无论从蛋白回收率还是纯化样品的纯度均优于同类商品介质。

刘莹莹[2](2021)在《基于“巯-烯”点击化学制备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选择性分离纯化抗体》文中提出治疗性抗体药物是全球制药行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药物,在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抗体产品一般需要经过细胞培养、抗体表达和分离纯化等步骤获取,其中抗体的分离纯化成为制约抗体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步骤。疏水电荷诱导层析法(HCIC)是可同时兼顾成本和选择性的新型混合模式层析法,能够替代传统蛋白A层析法用于抗体的分离纯化。然而,抗体纯化过程中存在步骤繁琐耗时、分离纯化周期长及成本高等问题,而固相萃取技术可以对料液实现快速分离富集,并且它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好、富集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论文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和HCIC原理,以氧化石墨烯(GO)为基底,采用“巯-烯”点击化学方法,设计合成了对抗体具有高度亲和作用的新型固相萃取吸附材料,以人免疫球蛋白(Ig G)为抗体模型,建立了抗体分离纯化新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简要综述了抗体的结构、功能和生产现状,常用的抗体分离纯化方法;石墨烯的性质、合成、功能化及其在固相萃取方面的应用;巯-烯点击化学的原理、特征及其在材料表面修饰中的应用。第二章选择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氧化石墨烯(GO)表面进行修饰,引入双键基团,得到GO-MPS复合材料。然后再利用巯-烯点击反应将2-巯基咪唑(MI)、2-巯基-1-甲基咪唑(MMI)和4-吡啶乙硫醇盐酸盐(MEP)分别共价键合至GO-MPS复合材料表面,成功制备了三种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GO-MPS-MI、GO-MPS-MMI和GO-MPS-MEP复合材料。采用FT-IR和TGA等手段对三种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三种复合材料对Ig G的吸附行为,探究了p H、盐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复合材料均表现出疏水电荷诱导配基的典型特性—p H依赖性和盐非依赖性,可在较短时间(20 min)达到吸附平衡。比较三种复合材料对Ig G的吸附选择性发现,含有MEP配基的GO-MPS-MEP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表明MEP配基更适用于抗体的选择性分离纯化。然而,由于复合材料表面亲和配基键合密度低,无法有效克服材料的非特异吸附。第三章针对上一章存在亲和配基键合密度低、非特异性吸附强的问题,选择八巯丙基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SH8)对氧化石墨烯(GO)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包含大量巯基的GO-POSS-SH复合材料。然后再利用巯-烯点击反应将4-乙烯基吡啶(VP)共价键合至GO-POSS-SH材料表面,成功制备了高密度仿MEP亲和配基功能化的GO-POSS-S-VP复合材料。采用FT-IR、TGA、TEM和XPS等手段对GO-POSS-S-VP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基于仿MEP配基与Ig G之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以及复合材料表面的高密度亲和配基,GO-POSS-S-VP复合材料对Ig G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与此同时,其他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得到了有效抑制(吸附效率低于27%)。吸附在复合材料表面的Ig G可通过醋酸盐缓冲液(0.05 mol L-1,p H 3.5)有效回收,洗脱效率约为55%。将GO-POSS-S-VP复合材料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抗体的分离纯化,SDS-PAGE和MALDI-TOF-MS的鉴定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实现复杂样品中抗体的高选择性分离,且得到的抗体纯度较高。

刘晓歌[3](2020)在《融合蛋白AG的高效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融合蛋白AG(Recombinant Protein AG,r-PAG)包含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Protein A)的抗体Fc结合域和链霉菌蛋白G(Protein G)的抗体Fc结合域,同单独的蛋白A和蛋白G相比,具有更广泛的抗体结合范围,在抗体纯化、免疫共沉淀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目前国内的r-PAG存在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为此,本论文将在优化r-PAG基因表达序列的基础上,构建其高效表达菌株,并对菌株的表达r-PAG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重组表达的r-PAG的进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r-PAG用于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以期为r-PAG的高效、低成本生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1)通过优化r-PAG基因序列,进行r-PAG基因的合成,成功构建了r-PAG重组表达质粒pET28a-r-PAG。将质粒转化至四种不同的宿主细胞(E.coli BL21(DE3)、E.coli BL21(DE3)p Lys S、E.coli Rosetta(DE3)、E.coli Over Express C43(DE3))中,发现重组菌株E.coli Rosetta(DE3)-pET-28a-r-PAG的目的蛋白表达量和生长情况表现更好。因此,确定该菌株为r-PAG的最优表达菌株,所表达的r-PAG分子量约为57 k Da,与理论大小相符,且其表达的r-PAG可溶性良好。(2)在摇瓶发酵中,进行E.coli Rosetta(DE3)-pET-28a-r-PAG表达r-PAG的条件优化,发现在优化条件下(温度25℃,IPTG浓度0.1 mmol/L,诱导时机为菌体密度OD600为0.6,诱导时间9 h),菌体r-PAG的表达量占全菌蛋白百分比为39.8%,每升菌液中含重组蛋白0.2 g。在发酵罐上进行r-PAG的制备中,发现与LB培养基发酵培养相比,复合培养基发酵培养中的菌体生长和蛋白表达情况均具有优势。采用pH-stat法控制流加补料的方式,控制pH为7.2,培养温度为37℃,转速200-650 r/min,溶氧量在10%以上,在培养14 h后加入IPTG至0.1 mmol/L开始诱导,最终菌体密度OD600可达62,r-PAG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比例约为30%,每升发酵液中含r-PAG 6.1 g。(3)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r-PAG,应用咪唑浓度线性洗脱的方式优化纯化,当咪唑浓度达到200 mmol/L,即可洗脱出r-PAG,在该洗脱条件下,r-PAG纯度可以达到为95.8%,蛋白回收率为60.5%。考察了制备介质的过程中介质对配体的装载量,经计算,1g r-PAG亲和层析介质可装载1.09 mg的r-PAG,偶联效率为27.63%,得到的亲和层析介质的摩尔配基密度为1.93×10-8mol/g。进一步将介质与纯化后的r-PAG偶联,得到的亲和层析介质的配基密度为1.09 mg/g,摩尔配基密度为1.93×10-8mol/g。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制备的层析介质对小鼠IgG、IgM、IgA等抗体的吸附性能,发现介质仅对小鼠IgG有吸附效果,饱和吸附量Qm为1.17×10-7mol/g,说明该介质可有效纯化和检测小鼠单克隆IgG抗体,而不受IgA、IgM的干扰。

张超[4](2020)在《基于两种纳米抗体的亲和标签识别体系构建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亲和色谱法作为一种基于生物分子识别原理的纯化工具,可一步纯化得到高纯度和高收率的重组蛋白。然而,对于大多数重组蛋白而言,往往难以获得合适的亲和配基。为了发展一种广谱、通用的亲和纯化技术用于重组蛋白高效纯化,本论文探索了纳米抗体的肽标签免疫识别系统作为亲和层析平台的可行性。本论文通过原核表达制备了两种能够特异性识别肽标签的纳米抗体(BC2-nb和Syn2-nb),将两种纳米抗体通过氨基固载的方式固定在琼脂糖凝胶上,eGFP-BC2T和eGFP-EPEA为模型蛋白,考察并比较了两种纳米抗体免疫亲和柱的静态吸附性能、柱吸附和洗脱行为,同时探讨了不同pH条件和不同盐浓度对eGFP-BC2T和eGFP-EPEA吸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两种纳米抗体及模式蛋白的表达纯化与亲和力测定:成功地将融合His6-tag的BC2-nb和Syn2-nb纳米抗体转化至E.coli ShuffleT7(DE3)中,并且可溶表达,目标蛋白的产量为8090 mg/L发酵液,纯度可达85%以上。eGFP-BC2T和eGFP-EPEA两种可溶的模式蛋白约占细胞破碎液中总蛋白含量的11%,IMAC纯化后纯度大于85%,最终产量为150 mg/L发酵液。利用Biacore进行BC2-nb和Syn2-nb的亲和力检测。Biacore测得BC2-n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1.40*10-99 M,Syn2-n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6.26*10-88 M。(2)两种纳米抗体亲和介质的制备及性能表征:BC2-nb固载量为11.5 mg/mL,偶联率为38.3%。相较之下,Syn2-nb的固载量为7.0 mg/mL,偶合率为23.3%。10 mM NaOH作为两种免疫亲和柱最优的洗脱缓冲液条件。BC2-nb免疫亲和介质在100 mM PBS(pH 7.4)的上样缓冲液溶液条件下的动态结合载量(Dynamic capacity,DBC)为21.4 mg/mL,固载后的纳米抗体活性保持率为83.1%。Syn2-nb免疫亲和介质在100 mM PBS(pH 7.4)的上样条件下的DBC为5.8 mg/mL,固载后的纳米抗体活性保持率为42.9%。通过拟合计算得出100mM PBS(pH 7.4)的上样条件下,BC2-nb免疫亲和介质的饱和吸附容量为23.0 mg/mL,平衡解离常数为1.316*10-66 M。Syn2-nb免疫亲和介质的饱和吸附容量为6.5 mg/mL,平衡解离常数为8.92*10-66 M。(3)两种纳米抗体亲和亲和介质的使用效果评价:两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免疫吸附介质从细胞破碎上清液中一步纯化目标蛋白,使用HPLC确定目标蛋白的纯度大于90%,明显优于IMAC的纯化效果。通过使用免疫亲和色谱法将IMAC纯化后的目标蛋白进行精纯,目标蛋白纯度进一步提高。但研究发现,在多个循环中,BC2-nb和Syn2-nb免疫亲和介质DBC持续下降。结合容量的损失可能与碱性洗脱条件的使用有关。上述结果表明,纳米抗体作为亲和配基具有良好的亲和分离效果,以BC2-nb为配基的亲和介质具有更优的吸附载量,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较高的结合强度,普遍存在洗脱条件苛刻的问题,影响吸附介质的重复使用性,未来可通过定点突变调控纳米抗体与短肽标签的亲和力以提高免疫亲和介质的整体性能。

王建忠[5](2020)在《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对抗体的分离纯化研究》文中指出抗体在癌症治疗和免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抗体药物作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有着广阔的市场。目前,蛋白A亲和层析(Protein 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用于抗体纯化最常用的色谱技术平台,但其存在配体造价高昂、重复使用性差、洗脱条件苛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抗体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oly amidoamine,PAMAM)在生物医药和免疫吸附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证明将树枝状大分子用作间隔臂是提高配基密度和吸附容量的有效手段。而基于温敏聚合物开发的温敏色谱(Temperature-responsiv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TRAC)则可在纯水作为流动相的条件下,通过响应温度变化调节填料表面的亲疏水性质,实现对目标物有效分离和提纯。基于此,本论文将树枝状聚合物和温敏色谱的特点相结合,制备了一种用于抗体分离纯化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介质,使用纯水作流动相,仅通过改变温度,以更温和的方式(40℃上样,5℃洗脱,p H 8.0)实现了抗体蛋白的分离纯化,并且大大提高吸附容量。分离过程绿色环保,高效安全,克服了当前抗体纯化过程中酸性条件洗脱易导致蛋白失活聚集的问题。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γ-球蛋白(γ-globulin)作为模型蛋白,探究了温度、盐浓度和p H对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介质色谱性能和吸附性能的影响,讨论了抗体蛋白的分离机理,优化了色谱和吸附条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文献综述对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工业生产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评述了现阶段用于抗体蛋白分离纯化的色谱方法。介绍了树枝状聚合物、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和温敏色谱在免疫吸附和蛋白纯化方面的优势和应用。2.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表征以温敏树枝状聚合物(PAMAM-PNIPAM)为间隔臂,选择经济廉价、特异性强的功能小分子4-乙烯基吡啶(4-Mercaptoethyl Pyridine,MEP)为配基,以硅胶为基质成功制备了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Si O2-G2.0@PNIPAM-MEP。对制备的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进行色谱表征,使用纯水作为流动相,以BSA和γ-球蛋白为模型蛋白,40℃上样,5℃洗脱,仅通过调节温度可实现对混合蛋白的一步分离纯化,抗体纯度可达99%,质量回收率大于90%。在此基础上,探究和讨论了温度、盐浓度和洗脱p H对抗体蛋白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和洗脱p H对分离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和p H的降低,色谱峰重叠,分离度变差;随着盐浓度增加,BSA保留时间增长,γ-球蛋白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配基非盐依赖性的特征。3.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吸附性能研究及实际样品应用以γ-球蛋白为模型蛋白,研究了温敏亲和色谱介质的吸附性能,探究了在不同温度、盐浓度和p H条件下温敏亲和色谱介质对γ-球蛋白吸附特征的影响,计算不同条件下亲和介质的饱和吸附容量Qm和解离常数Kd,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优化了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和p H可以增强抗体蛋白与配基之间的亲和力和疏水作用力,盐浓度的改变对吸附容量的影响不大。之后对其动态吸附行为、吸附选择性和重用性进行了研究,亲和介质在2 h之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优化条件下的饱和吸附量为140.8 mg/g,选择性和重用性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应用温敏亲和色谱于人血清和鸡蛋黄中分离纯化Ig G及Ig Y,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温敏亲和色谱成功从实际样品中分离了Ig G和Ig Y,纯度均可达到98%以上,显示出从复杂料液环境中纯化抗体蛋白的巨大潜力。

傅秋霞[6](2019)在《静电纺纳米纤维基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在食品工程、日化化工、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极为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为保证蛋白质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应用领域特别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对蛋白质的纯度具有极高的要求。在蛋白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分离与纯化步骤直接决定了目标蛋白质的纯度和生物活性,且其消耗的费用占整个生产成本的近80%以上。因此,如何实现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是蛋白质制品发展的关键。在众多分离纯化方法中,吸附分离法因其分离纯化效率高、操作方便、处理量大、可连续化生产等特点,在蛋白质分离纯化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目前,蛋白质吸附分离主要是由微米颗粒型吸附介质填充的层析柱来实现,其内部多孔结构导致其面临蛋白质传质阻力大、保留时间长的不足;此外,微米颗粒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被压实而堆积得更加紧密,导致其面临分离纯化处理通量小、速率低、阻力压降大、能源消耗量大等局限性,限制蛋白质分离和纯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能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高技术纤维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纤维聚集体结构可调性好等结构优势,以及纺丝过程可控性好、原料种类丰富等制备方法技术优势,在蛋白质吸附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已有大量的科研人员以静电纺纳米纤维为基材来制备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关键瓶颈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纤维本体结构和改性方法未能得到协同优化,且纤维膜理/化结构与其蛋白吸附分离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当前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分离膜材料的应用性能普遍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当前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均为二维膜材料,纤维紧密堆积的层状结构极大的阻碍了蛋白质分子的快速传质和液体介质的快速流通,从而导致纳米纤维材料的蛋白质吸附分离容量和处理通量难以得到大幅度同步提升。为此,本文首先通过优化纤维本体结构、改性方法及改性工艺参数,制备了表面改性和共混改性羧基化纳米纤维膜,有效提升了纤维膜的蛋白质吸附性能。进一步,针对当前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面临的结构瓶颈,我们首次通过将纳米纤维气凝胶结构成型技术与原位共混改性方法相结合,制备了羧基化和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同步提升了纳米纤维材料的蛋白质吸附容量和处理通量。具体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表面浸渍涂覆-热诱导酯化接枝改性方法,制备了柠檬酸(CCA)接枝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羧基化纳米纤维膜。研究了CCA改性对纤维膜形貌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力学性能和润湿性的影响,并分析了CCA加载量对羧基化纤维膜蛋白质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蛋白质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缓冲液性质与羧基化纤维膜吸附分离性能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纤维膜的表面润湿性和拉伸力强度均得了到显着提升,所得羧基化纤维膜的最优蛋白质吸附容量可达284mg g-1、饱和动态吸附量可达250mg g-1,且具有良好选择性、解吸附和循环使用性能。(2)通过结合静电纺丝与原位共混-热诱导酯化接枝改性技术,制备了丁烷四羧酸(BTCA)共混改性EVOH(BTCA@EVOH)羧基化纳米纤维膜。探究了BTCA加载量对纤维膜形貌结构、孔结构、表面润湿性和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系统研究了所得羧基化纤维膜的静/动态蛋白质吸附性能,深入分析了缓冲液性质对纤维膜蛋白质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TCA加载量为3wt%时,BTCA@EVOH纤维膜的形貌结构、表面润湿性、力学强度达到最佳协同效果,此时羧基化纤维膜具有最优蛋白质吸附能力(716mg g-1)。此外,所获羧基化纤维膜可从蛋清中高效的(353mg g-1)提取出溶菌酶,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耐酸碱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3)首次通过将纳米纤维气凝胶的体型构建与原位羧基化改性方法相结合,以柔性二氧化硅(SiO2)纤维为构筑基元、聚乙烯醇(PVA)为黏结剂、CCA为交联改性剂,制备了具有类蜂巢结构的羧基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由柔性SiO2纤维和羧基化交联PVA黏结层组成的复合多层次胞腔结构赋予了羧基化纤维气凝胶超轻质特性和超强的水下压缩回弹性,经千次水下压缩循环后塑性形变0%,表现出优异的水下抗压缩疲劳性能,且润湿后的羧基化气凝胶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功能和可裁剪加工性能。得益于其连通的羧基化纤维胞腔结构、良好的亲水性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所得羧基化纤维气凝胶的静态蛋白质吸附容量可达2.9×103mg g-1、动态吸附容量可达1.7×103mg g-1,重力驱动下的缓冲液通量可达2.17×104L h-1 m-2,综合性能优于已报道的纳米纤维和商品化纤维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此外,所得羧基化纳米纤维气凝胶还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简单的可操作性和再生循环性能,并可以组装成各种尺寸和规格的蛋白质吸附分离层析柱,由其填充的吸附分离层析柱可直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层析系统,并且仅在重力驱动下就能连续的从蛋清溶液中分离提取出溶菌酶,展现了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4)以柔性SiO2纤维为构筑基元、EVOH为黏结剂、多聚磷酸(PPA)为改性剂,通过结合静电纺丝、低温诱导相分离调控和共混磷酸酯化改性技术,制备了具有各向同性结构的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PPA与EVOH的加载比对气凝胶冷冻成型过程中EVOH相分离路径的影响规律,明晰了气凝胶理/化结构与其力学性能和蛋白质吸附分离性能间的内在关联,并初步探究了其实际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磷酸酯化纤维气凝胶具有优异的水下压缩回弹性,千次水下压缩循环后塑性变形0%,并在空气环境和超低温液氮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力学性能。此外,气凝胶具有显着提升的静态(3.3×103mg g-1)和动态(1.8×103mg g-1)蛋白质吸附性能,重力驱动压力下缓冲液通量可达1.5×104L h-1 m-2。磷酸酯化纤维气凝胶还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耐有机溶剂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并可从蛋清中高效快速的提取出溶菌酶,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

尤星力[7](2019)在《禽白血病及鸡白痢检测用标准物质的纯化及稳定》文中提出由禽白血病病毒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是两种严重的禽类传染病,不仅造成禽类大量死亡,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感染人体,影响健康。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目前主要通过诊断淘汰病鸡,净化鸡群来达到防控的目的。快速、准确的诊断检测对禽病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物质,诊断试剂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判断。将诊断标志物研制成标准物质,对现有的诊断技术或诊断试剂盒等进行标定,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溯源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对禽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禽白血病病毒抗原蛋白P27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抗体是这两种疾病诊断检测的重要标志物。为此,本论文建立了针对该两种禽病诊断用标准物质的纯化及稳定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用于禽白血检测的抗原蛋白P27,利用组氨酸标签建立了两步Ni亲和层析纯化工艺:首先通过吸附式Ni亲和层析纯化大肠杆菌重组表达带有His-tag的P27蛋白,经酶切去除标签后再次进行穿透式Ni亲和层析进行精制。最终P27纯度达到99%,ELISA活性回收率为30%。利用Tricine电泳及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CE-SDS)对纯化过程中P27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80℃保存能有效抑制原料液中P27末端His-tag的脱落,加入酶抑制剂和咪唑能有效抑制酶切过程中的蛋白裂解。最终精制得到的P27蛋白分子质量与理论分子量完全相符,可溯源性和纯度均能满足标准物质的制备要求。(2)针对用于鸡白痢沙门氏菌检测的抗体,构建了 Q-XL阴离子交换层析一步纯化鸡白痢沙门氏菌兔抗血清获得高纯度多抗IgG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建立了 IgG的快速分析和定量方法,并利用多抗IgG与杂蛋白等电点的差异性指导阴、阳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种类和pH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阴离子交换介质Q-XL在pH 5.5条件下,能够去除所有杂蛋白,纯度达99%,回收率为67.5%。进一步采用差示扫描荧光进行稳定剂快速筛选,其中20%(w/v)山梨醇稳定效果最佳,使裂解温度T71和Tm2分别提高5.52和8.84℃,在70℃加速稳定性中效果显着。最终制备的兔抗血清多抗IgG具有高纯度、高收率及高稳定性,且制备工艺简单,可作为标准物质,促进鸡白痢的防控。(3)考察了利用提取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提取O-抗原多糖,制备超大孔亲和介质用于纯化特异性IgG,以及用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诊断鸡白痢的可行性。经等温滴定量热仪检测,通过酸解法提取出的O-抗原与多抗IgG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亲和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抗原成功接枝到环氧活化的超大孔微球上,静态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亲和介质能特异性吸附IgG蛋白,载量为0.46 mg/g-介质。将O-抗原包被用于鸡白痢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结果表明检测具有特异性,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40μg/mL,IgG最低检测限为46.92 ng/mL,从而为鸡白痢的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薛莹莹[8](2019)在《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来源于纳豆,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溶栓性能,安全无副作用,有着很好的临床用药应用前景。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ZI125,为将其产酶能力提高到工业发酵生产菌株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菌株的产酶性能。本研究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组改组的方法获得高产、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并通过制备磁性壳聚糖亲和吸附剂,实现了纳豆激酶从发酵粗酶液中的一步式分离纯化。1.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XZI125进行紫外诱变和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ARTP)诱变,选育高产纳豆激酶的突变菌株。通过计算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确定紫外诱变最佳条件:功率20 W,照射距离25 cm,诱变时间5min;ARTP诱变的最佳条件:功率为100 W,气流量10 SLM,载片与气流端口距离为2 mm,处理时间90s。通过2种诱变处理,并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方法,共获得4株NK含量较原始菌株提高的突变菌株,平均提高24.3%。2.对枯草芽孢杆菌XZI125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灭活及融合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genomeshuffling)选育NK高产菌株。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酶浓度1mg/mL,酶解时间30 min,菌体培养时间6 h;紫外灭活最佳条件为:功率20 W,照射距离25 cm,照射时间8 min;热灭活最佳条件为:100℃,水浴50s。原生质体融合最佳条件为:40%PEG6000,37℃水浴融合10 min。在上述原生质体处理条件下,通过对前期诱变筛选到的4株NK高产菌株进行基因组改组,共得到3株高产菌株G91、2G34、2G42,纳豆激酶酶活力分别达到3257IU/mL,3277 IU/mL,3304 IU/nmL,与原始菌株(2490IU/mL)相比酶活力分别提高了 30.8%,31.6%,32.7%。3.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乳化交联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MCTS),经环氧氯丙烷活化,以6-氨基己酸为间隔臂偶联配基对氨基苯甲脒,制得磁性壳聚糖微球,用于纳豆激酶粗酶液的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其对纳豆激酶的吸附和解吸附动力学。通过优化磁性壳聚糖的制备条件,选取合适的配基接枝浓度,使得吸附剂在10 min内即可达到纳豆激酶的吸附平衡,20 min内即完成酶的解吸附,酶活回收率为62%,纯化倍数为10.6,纳豆激酶纯度经电泳分析为一条带。

葛佳[9](2019)在《针对抗体亲和配基筛选的STD-NMR方法学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医药领域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单克隆抗体下游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用于抗体纯化的蛋白A亲和配基,存在价格昂贵、配基脱落造成二次污染、配基稳定性差等问题。探索新型高品质亲和配基已成为抗体纯化亟待突破的瓶颈。多肽亲和配基可以弥补蛋白A配基的缺陷性,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但其设计方法属于虚筛,存在漏选、假阳性等问题。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配基精准筛选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饱和转移差谱(Saturation transfer differenc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STD-NMR)具有可在真实吸附环境中实现筛选、蛋白大小不受尺寸限制等优点。因此,本文将该方法用于仿生多肽配基特异性的筛选方法建立,并以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和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从热力学和吸附层分子排布形式对STD-NMR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所筛选出的多肽亲和配基应用于抗体亲和介质的制备和抗体的纯化。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区分配基和蛋白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吸附的方法。通过STD-NMR、ITC和QCM-D等一系列方法来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间的差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特异性吸附时,STD信号强度(International signal intensity,ISTD)随配基浓度增加呈线性增长,并伴随着较高的ΔH、较低的ΔS和相对少的吸附量,而非特异性吸附则随配基浓度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并伴随着较低的ΔH、较高的ΔS和相对多的吸附量。利用已建立的STD-NMR评价方法,对实验室前期设计出的仿生多肽配基RGWLC以及FYEILHC进行了甄别和评价,结果表明,FYEILHC较RGWLC具有更好的特异性,更适合后续亲和介质的制备。2.以筛选出的仿生多肽配基FYEILHC为亲和配基,以葡聚糖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Dextran-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Dextran-PGMA)超大孔微球为基质,制备出用于单克隆抗体纯化的仿生多肽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以扫描电镜表征微球表面形貌,以AKTA蛋白纯化系统对Dextran-PGMA超大孔亲和介质进行柱上评测。结果表明,偶联仿生多肽配基的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具有成本低、传质性能好、化学稳定性强以及可从血清中纯化抗体的巨大潜力。综上所述,本文首次建立了一种可以用于筛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配基的新型STD-NMR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偶联特异性仿生配基的Dextran-PGMA超大孔亲和介质,为抗体纯化介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制备思路。

朱鸿运[10](2019)在《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制备与抗体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上游抗体细胞表达技术的提高和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抗体药物的高纯度要求和分离纯化工艺的复杂性,蛋白A亲和层析作为下游抗体捕获的平台技术,因价格昂贵、洗脱苛刻、介质利用率低等不足限制了其在抗体大规模分离纯化的应用。短肽仿生亲和层析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体分离层析技术,因其低成本、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高选择性和洗脱条件温和等优点,是潜在的蛋白A亲和层析的替代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短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动态结合载量,引入葡聚糖接枝制备高载量的葡聚糖接枝型短肽亲和层析介质以提高介质对目标蛋白的平衡吸附容量和传质速率是改善介质性能的新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制备及其抗体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并对比非接枝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实验结果,分析葡聚糖接枝对短肽仿生层析的影响,为短肽仿生层析介质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首先以Ac-YFRH为功能配基,交联葡聚糖琼脂糖基质Bestarose XL为基质,采用HATU法制备了不同配基密度的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Ac-YFRH-XL,考察了介质对hIgG、BSA和Fc融合蛋白的静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c-YFRH-XL介质对hIgG的吸附是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共同主导,在pH 9.0时吸附容量可达133 mg/g介质,在pH 5.0无吸附,同时对氯化钠和辛酸钠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Ac-YFRH-XL介质对BS A的吸附主要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在pH 5.0时非特异性吸附最高。相同配基密度的Ac-YFRH-XL介质对Fc融合蛋白比hIgG有更高的吸附容量和结合能力,符合前期基于配基和抗体Fc片段间主要结合位点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引入葡聚糖接枝可以增加介质的配基偶联密度从而提高其对抗体的吸附容量和结合能力,较非接枝四肽层析介质有优势。接着考察了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Ac-YFRH-XL对hIgG和BSA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介质在pH9.0时对hIgG的动态结合载量(Q10%)可达36.8mg/mL,约2.5倍于非接枝Ac-YFRH-4FF介质的14.9 mg/mL,同时该条件下介质对BSA无吸附。Ac-YFRH-XL介质在低盐条件(NaC1≤0.2 M)下对抗体有较好的结合能力,高盐条件下几乎无吸附,耐盐性弱于非接枝层析介质。此外,在高于非接枝介质的最大偶联密度的一定配基密度范围内,葡聚糖接枝Ac-YFRH-XL介质对抗体的结合载量随之增加,显着增加了介质在更大规模分离中的应用潜力。最后探究了葡聚糖接枝Ac-YFRH-XL介质对实际料液体系的分离性能。在pH9.0条件下从混合蛋白(hIgG:BSA=1:4)体系中分离hIgG得到抗体的纯度和收率分别为98.7%和89%;在pH9.0条件下从CHO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单抗得到单抗纯度和收率分别为93.0%和84.7%,相较于非接枝Ac-YFRH-4FF介质具有相似的分离效率,但葡聚糖接枝Ac-YFRH-XL介质能达到更高的处理量,显示了其在更大规模体系中的分离潜力。

二、组特异性亲和配基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特异性亲和配基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孔聚合物金属螯合层析介质的制备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蛋白纯化方法
        1.2.1 沉淀法
        1.2.2 离心法
        1.2.3 电泳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层析法
    1.3 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
        1.3.1 IMAC基本原理
        1.3.2 IMAC层析介质组成
        1.3.3 IMAC的应用
        1.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 金属螯合层析介质制备方法
        1.4.1 偶联小分子配基法
        1.4.2 接枝聚合物长链配基法
    1.5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表面接枝法制备三齿镍螯合层析介质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金属螯合层析介质的制备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3.3 红外光谱测试
        2.3.4 GMA-IDA单体接枝量测定
        2.3.5 镍含量的测定
        2.3.6 耐压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GMA-IDA-Ni微球的制备过程分析
        2.4.2 Ce~(4+)引发GMA-IDA接枝共聚的影响因素考察
        2.4.3 接枝单体前后微球形貌分析
        2.4.4 红外分析
        2.4.5 PGMA-IDA-Ni介质Ni~(2+)螯合量的研究
        2.4.6 接枝PGMA-IDA前后微球耐压性对比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GMA-IDA固定金属离子介质色谱性能考察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静态载量的测定
        3.3.2 动态载量的测定
        3.3.3 化学稳定性测试
        3.3.4 接枝不同齿类功能单体
        3.3.5 螯合铜(Ⅱ)、锌(Ⅱ)、钴(Ⅱ)离子的方法
        3.3.6 微球螯合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螯合配基量 PGMA-IDA-Ni 介质对静态蛋白载量的影响
        3.4.2 不同螯合配基量 PGMA-IDA-Ni 介质对动态蛋白载量的影响
        3.4.3 螯合不同金属离子PGMA-IDA介质蛋白载量的对比
        3.4.4 PGMA-IDA-Ni 介质化学稳定性考察
        3.4.5 四齿、五齿类改性单体的接枝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GMA-IDA-Ni 介质在分离实际混合蛋白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流动相的配制
        4.3.2 细胞破碎
        4.3.3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4.3.4 SDS-PAGE凝胶电泳
        4.3.5 凝胶过滤柱测定蛋白纯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六聚组氨酸标签重组麦芽糖结合蛋白(6His-MBP)的纯化
        4.4.2 六聚组氨酸标签重组 6His-SL11 蛋白的纯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2)基于“巯-烯”点击化学制备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选择性分离纯化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抗体简介
        1.2.1 抗体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1.2.2 抗体的生产制备
    1.3 抗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蛋白A亲和层析法
        1.3.3 离子交换层析法
        1.3.4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法
        1.3.5 疏水电荷诱导层析法
    1.4 石墨烯
        1.4.1 石墨烯简介
        1.4.2 石墨烯的功能化
        1.4.3 石墨烯在固相萃取方面的应用
    1.5 巯-烯点击化学
        1.5.1 巯-烯点击化学简介
        1.5.2 巯-烯点击化学在材料表面修饰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巯-烯”点击化学制备三种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对抗体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
        2.2.4 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分离蛋白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3.2 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对抗体的分离纯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巯-烯”点击化学制备高密度仿MEP亲和配基功能化POSS-石墨烯复合材料高选择性分离纯化抗体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GO-POSS-S-V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GO-POSS-S-VP复合材料的表征
        3.2.4 GO-POSS-S-VP复合材料分离蛋白质
        3.2.5 GO-POSS-S-VP复合材料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抗体的分离纯化
        3.2.6 MALDI-TOF-MS质谱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O-POSS-S-VP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2 GO-POSS-S-VP复合材料对抗体的分离纯化研究
        3.3.3 人血清样品中抗体的选择性分离纯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融合蛋白AG的高效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体
        1.1.1 抗体分子的结构特征
        1.1.2 抗体的应用
    1.2 抗体的纯化制备
        1.2.1 层析法
        1.2.2 非层析法
    1.3 r-PAG概述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1.3.2 链球菌蛋白G
        1.3.3 r-PAG及其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r-PAG载体的构建与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AG基因序列的设计及密码子优化
        2.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表达载体的筛选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r-PAG基因序列的优化
        2.4.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4.3 宿主细胞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组大肠杆菌表达r-PAG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摇瓶培养中r-PAG的诱导表达优化
        3.3.2 发酵罐培养中r-PAG的诱导表达
        3.3.3 分析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摇瓶培养中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4.2 发酵罐培养中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PAG的纯化与抗体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PAG的纯化
        4.3.2 蛋白质偶联方法
        4.3.3 自制亲和层析介质性能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r-PAG纯化条件的优化
        4.4.2 r-PAG的纯化
        4.4.3 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4)基于两种纳米抗体的亲和标签识别体系构建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抗体药物分离纯化
        1.1.1 概述
        1.1.2 抗体药物的纯化过程
        1.1.3 抗体纯化的一般方法
    1.2 免疫亲和层析技术
        1.2.1 免疫亲和层析介质
        1.2.2 免疫亲和层析配基
        1.2.3 亲和标签
        1.2.3.1 蛋白标签
        1.2.3.2 短肽标签
    1.3 纳米抗体
        1.3.1 纳米抗体概述
        1.3.2 纳米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1.3.3 纳米抗体的应用
        1.3.4 BC2-nb和 BC2T亲和标签识别体系简介
        1.3.5 Syn2-nb和 EPEA亲和标签识别体系简介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2 两种纳米抗体和亲和标签识别体系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BC2-nb和 Syn2-nb重组序列构建
        2.3.2 e GFP-BC2T和 e GFP-EPEA重组序列构建
        2.3.3 重组质粒的转化
        2.3.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5 菌体的破碎
        2.3.6 SDS-PAGE电泳
        2.3.7 IMAC纯化目标蛋白
        2.3.8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
        2.3.9 蛋白质纯度的测定方法
        2.3.10 纳米抗体亲和力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BC2-nb和 Syn2-nb的表达与纯化
        2.4.2 e GFP-BC2T和 e GFP-EPEA的表达与纯化
        2.4.3 纳米抗体的亲和力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免疫吸附柱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两种免疫亲和介质的制备
        3.3.2 洗脱条件的优化
        3.3.3 两种免疫亲和介质的动态结合载量测定
        3.3.4 吸附等温线测定
        3.3.5 蛋白质定量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两种免疫亲和介质的制备
        3.4.2 洗脱缓冲液的优化
        3.4.3 动态结合载量测定
        3.4.4 等温吸附曲线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免疫亲和介质的实际使用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及耗材
    4.3 实验方法
        4.3.1 从细胞破碎液中一步纯化目标蛋白
        4.3.2 目标蛋白精制纯化
        4.3.3 两种免疫亲和介质的循环使用次数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从细胞破碎液中一步纯化目标蛋白
        4.4.2 目标蛋白精纯
        4.4.3 免疫亲和柱循环使用次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纳米抗体及模式蛋白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对抗体的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抗体简介
        1.2.1 抗体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1.2.2 抗体的生产制备
    1.3 抗体的分离纯化
        1.3.1 蛋白A亲和色谱
        1.3.2 混合模式色谱
        1.3.3 疏水电荷诱导色谱
        1.3.4 短肽仿生亲和色谱
        1.3.5 其它色谱方法
    1.4 树枝状大分子
    1.5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
    1.6 温敏色谱
        1.6.1 温敏亲和色谱
        1.6.2 温敏色谱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2.4 材料表征
        2.2.5 色谱柱的装填
        2.2.6 抗体蛋白保留行为的测试
        2.2.7 抗体蛋白保留特征的测试
        2.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对IgG的分离纯化
        2.3.3 温度对抗体蛋白保留的影响
        2.3.4 盐浓度对抗体蛋白保留的影响
        2.3.5 洗脱pH对抗体蛋白保留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吸附性能研究及实际样品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蛋白吸附动力学测定
        3.2.4 蛋白吸附等温线测定
        3.2.5 蛋白吸附特征的测试
        3.2.6 温敏亲和色谱介质的重复使用性
        3.2.7 人血清和鸡蛋黄的预处理
        3.2.8 色谱柱的装填
        3.2.9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动力学
        3.3.2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盐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4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5 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吸附选择性
        3.3.6 温敏亲和色谱固定相的重复使用性
        3.3.7 对实际样品的分离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静电纺纳米纤维基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蛋白质概述
        1.2.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2.2 蛋白质的应用领域
    1.3 蛋白质分离纯化
        1.3.1 蛋白质分离纯化原理
        1.3.2 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
    1.4 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研究现状
        1.4.1 微球类吸附分离材料
        1.4.2 纳米粉体类吸附分离材料
        1.4.3 纤维类吸附分离材料
    1.5 蛋白质分离用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研究进展
        1.5.1 亲和型纳米纤维吸附分离膜
        1.5.2 疏水作用型纳米纤维吸附分离膜
        1.5.3 离子交换型纳米纤维吸附分离膜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表面改性羧基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静电纺EVOH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3 EVOH-CC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蛋白质吸附性能测试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VOH-CCA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化学结构分析
        2.3.2 CCA加载量对纤维膜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
        2.3.3 离子强度对纤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2.3.4 等温吸附过程和吸附动力学过程研究
        2.3.5 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2.3.6 选择吸附性能及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2.3.7 基底膜结构对纤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共混改性羧基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BTCA@EVOH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3 蛋白吸附分离性能测试
        3.2.4 耐酸/碱性测试
        3.2.5 溶菌酶提取性能测试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TCA@EVOH纤维膜的形貌与化学结构调控规律
        3.3.2 BTCA加载量对纤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缓冲液性质对BTCA@EVOH纤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3.3.4 BTCA@EVOH纤维膜的耐酸/碱性研究
        3.3.5 选择吸附性能及应用性能比较分析
        3.3.6 实际应用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下超弹羧基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构筑及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3 羧基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
        4.2.4 羧基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4.2.5 蛋白吸附分离性能测试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羧基化纤维气凝胶的形貌结构及化学结构分析
        4.3.2 羧基化纤维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弹性机制研究
        4.3.3 气凝胶的静态蛋白质吸附性能分析
        4.3.4 气凝胶的动态蛋白质吸附性能分析
        4.3.5 气凝胶的实际应用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下超弹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
        5.2.3 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5.2.4 蛋白质吸附分离性能测试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气凝胶冷冻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相分离的调控规律研究
        5.3.2 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形貌及结构研究
        5.3.3 磷酸酯化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5.3.4 蛋白质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5.3.5 实际应用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等情况
致谢

(7)禽白血病及鸡白痢检测用标准物质的纯化及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鸡白痢和禽白血病流行及检测用标准物质
        1.1.1 禽病现状及特点
        1.1.2 鸡白痢的简述及流行病学
        1.1.3 禽白血病的简述及流行病学
        1.1.4 鸡白痢和禽白血病的防控
        1.1.5 禽病的诊断方法及进展
        1.1.5.1 鸡白痢的诊断方法和进展
        1.1.5.2 禽白血病的诊断方法和进展
        1.1.6 标准物质重要性
        1.1.7 鸡白痢及禽白血病标准物质研发现状
    1.2 蛋白质纯化方法
        1.2.1 抗体的纯化策略
        1.2.1.1 沉淀法
        1.2.1.2 离子交换色谱
        1.2.1.3 亲和色谱
        1.2.1.4 疏水作用色谱
        1.2.1.5 其他色谱方法
        1.2.2 带标签重组蛋白的纯化策略
    1.3 蛋白质稳定性研究
        1.3.1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及策略
        1.3.1.1 赋形剂
        1.3.1.2 干燥法
        1.3.1.3 定点突变
        1.3.1.4 化学修饰
        1.3.2 蛋白质稳定性研究技术
        1.3.2.1 差示扫描荧光技术
        1.3.2.2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
        1.3.2.3 尺寸分析技术
        1.3.2.4 活性分析技术
    1.4 本文研究及意义
第2章 禽白血病P27抗原蛋白的纯化制备与稳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培养及诱导表达
        2.3.2 菌体破碎获取P27原料液
        2.3.3 吸附式Ni亲和层析
        2.3.4 酶切去除组氨酸标签
        2.3.5 穿透式Ni亲和层析精制P27
        2.3.6 纯度测定
        2.3.7 活性测定
        2.3.8 分子量测定
        2.3.9 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菌体发酵培养
        2.4.2 原料液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裂解行为
        2.4.3 原料液保存条件对亲和层析的影响
        2.4.4 酶切条件的优化和裂解机理分析
        2.4.5 酶切后P27蛋白的精制
        2.4.6 毛细管电泳鉴定
        2.4.7 P27蛋白标准物质纯度和活性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兔抗血清多抗IgG标准物质的纯化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多抗IgG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定量
        3.3.2 等电点及蛋白浓度测定
        3.3.3 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血清中IgG
        3.3.4 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血清中IgG
        3.3.5 Protein A亲和层析
        3.3.6 IgG纯度测定及Western Blot检测
        3.3.7 抗体活性检测
        3.3.8 稳定剂型快速筛选及加速稳定性试验
    3.4 实验结果
        3.4.1 多抗IgG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及定量方法的建立
        3.4.2 纯品分析鉴定
        3.4.3 阳离子交换层析介质和pH的筛选
        3.4.4 阴离子交换层析介质和pH的筛选
        3.4.5 Q-XL一步纯化效率
        3.4.6 IgG蛋白保存稳定剂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O-抗原的提取及应用于在抗血清纯化与诊断的探索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O-抗原糖链的提取与纯化
        4.3.2 LPS的提取与纯化
        4.3.3 样品中糖、蛋白、核酸的浓度测定
        4.3.4 ITC测定提取O-抗原及LPS与多抗IgG相互作用
        4.3.5 GPC计算样品中多糖分子量
        4.3.6 LPS的银染检测
        4.3.7 O-抗原接枝到超大孔介质上
        4.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接枝情况
        4.3.9 特异性亲和介质静态吸附实验
        4.3.10 制备ELISA包被板及IgG滴度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O-抗原提取与GPC测定分子量范围
        4.4.2 ITC检测O-抗原与多抗IgG的相互作用
        4.4.3 LPS提取及ITC测定
        4.4.4 激光共聚焦检测O-抗原的有效接枝
        4.4.5 静态吸附测定亲和介质特异性
        4.4.6 O-抗原与LPS包被及ELISA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纳豆激酶
        2.1 纳豆激酶的结构
        2.2 纳豆激酶的酶学特性
        2.3 纳豆激酶的溶栓功能
        2.4 纳豆激酶的药理功能
        2.5 纳豆激酶的毒性评估
        2.6 纳豆激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2.7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2.8 NK研究的展望
    3 微生物诱变技术
        3.1 物理诱变
        3.2 化学诱变
    4 基因组改组技术
        4.1 基因组改组技术概述
        4.2 基因组改组的过程
    5 研究目的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诱变选育枯草芽孢杆菌高产纳豆激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XZI125的生长曲线
        2.2 尿激酶标准曲线
        2.3 紫外诱变
        2.4 ARTP诱变
        2.5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因组改组选育枯草芽孢杆菌高产纳豆激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的选择
        2.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2.3 融合条件研究
        2.4 基因组改组
        2.5 2G42的遗传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磁性壳聚糖微球亲和吸附剂对纳豆激酶分离纯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MCTS制备的因素
        2.2 MCTS的表征
        2.3 吸附动力学
        2.4 吸附等温线
        2.5 离子强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
        2.6 解吸附动力学
        2.7 磁性亲和吸附剂对NK分离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针对抗体亲和配基筛选的STD-NMR方法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
    1.3 抗体亲和配基的发展现状
        1.3.1 蛋白配基
        1.3.2 化学合成配基
        1.3.3 仿生多肽配基
    1.4 配基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4.1 核磁共振饱和转移差谱(STD-NMR)
        1.4.2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1.4.3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1.5 立题依据和目标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目标
第2章 建立STD-NMR配基筛选方法学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核磁共振实验条件
        2.2.4 等温滴定量热法实验条件
        2.2.5 石英晶体微天平实验条件
        2.2.6 多肽配基的STD-NMR非竞争性滴定实验
        2.2.7 仿生多肽琼脂糖微球的制备
        2.2.8 亲和层析中多肽配基的非特异性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配基取向筛选的实验
        2.3.2 竞争性STD-NMR实验
        2.3.3 非竞争性STD-NMR滴定实验
        2.3.4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热力学差异
        2.3.5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吸附层分子排布形式差异
        2.3.6 将STD-NMR非竞争性滴定方法用于仿生多肽配基的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肽配基亲和介质分离纯化性能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仿生多肽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的制备
        3.2.4 仿生多肽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的评价
        3.2.5 仿生多肽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的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仿生多肽超大孔Dextran-PGMA微球的制备
        3.3.2 亲和介质的色谱性能评价
        3.3.3 分离实际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制备与抗体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抗体
        1.2.1 抗体的结构
        1.2.2 抗体的应用
    1.3 抗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1.3.1 层析法
        1.3.2 非层析分离方法
    1.4 短肽仿生层析
        1.4.1 蛋白A替代配基
        1.4.2 短肽仿生配基的设计和筛选
    1.5 聚合物接枝层析介质
        1.5.1 葡聚糖接枝
        1.5.2 聚乙烯亚胺接枝
        1.5.3 小分子单体聚合物接枝
    1.6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制备和静态吸附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
        2.2.3 氨基密度测定
        2.2.4 四肽配基密度测定
        2.2.5 2eta电位测定
        2.2.6 吸附等温线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基活化密度和四肽配基密度测定
        2.3.2 Zeta电位测定
        2.3.3 吸附等温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亲和层析介质的动态吸附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
        3.2.3 动态结合载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和流速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 盐浓度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配基密度对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分离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亲和层析介质的制备
        4.2.3 Ac-YFRH-XL层析柱中抗体的洗脱
        4.2.4 混合蛋白中分离hIgG
        4.2.5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单抗
        4.2.6 SEC-HPLC分析
        4.2.7 还原SDS-PAGE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c-YFRH-XL层析柱中抗体的洗脱
        4.3.2 混合蛋白中分离hIgG
        4.3.3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单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组特异性亲和配基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孔聚合物金属螯合层析介质的制备与评价研究[D]. 侯恒磊.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2]基于“巯-烯”点击化学制备HCIC亲和配基功能化石墨烯选择性分离纯化抗体[D]. 刘莹莹. 西北大学, 2021(12)
  • [3]融合蛋白AG的高效制备研究[D]. 刘晓歌. 浙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两种纳米抗体的亲和标签识别体系构建及其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D]. 张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对抗体的分离纯化研究[D]. 王建忠. 西北大学, 2020(02)
  • [6]静电纺纳米纤维基蛋白质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D]. 傅秋霞. 东华大学, 2019(05)
  • [7]禽白血病及鸡白痢检测用标准物质的纯化及稳定[D]. 尤星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 [8]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D]. 薛莹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针对抗体亲和配基筛选的STD-NMR方法学构建[D]. 葛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 [10]葡聚糖接枝型四肽仿生层析介质的制备与抗体分离纯化的研究[D]. 朱鸿运. 浙江大学, 2019

标签:;  ;  ;  ;  ;  

基团特异性亲和配体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