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纯金属基底髌骨假体的翻修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纯金属基底髌骨假体的翻修

一、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论文文献综述)

区永亮[1](2021)在《数字技术在国人膝置换术中精准股骨髓内定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数字技术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寻找国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中股骨髓内定位杆的最佳进针位置和最佳插入方向及深度。方法:连续收集85例中国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的双下肢全长CT平扫及膝关节MRI薄层扫描数据。膝关节OA男性患者39例,膝关节OA女性患者46例。应用数字技术依次进行CT股骨三维重建、建立标准三维空间坐标系、MRI股骨髁软骨三维重建及股骨髁骨-软骨拟合,最终获得了最佳拟合股骨髁软骨的全段股骨三维图像。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寻找国人膝关节OA患者TKA术中股骨髓内定位杆最佳进针位置,并模拟股骨髓内定位杆的插入,获得股骨髓内定位杆的最佳插入方向及深度。结果:1、本研究分别测量了膝关节OA男性患者及膝关节OA女性患者应用逆向工程技术获得的股骨髓内定位杆最佳进针点(E点)分别至股骨髁间窝顶点(AIN)、Whiteside’s线(WL)和手术通髁轴(sTEA)的垂直距离。在膝关节OA男性患者中,E点至AIN、WL及sTEA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3.52±4.34mm、4.72±2.51mm及21.00±3.03mm;在膝关节OA女性患者中,E点至AIN、WL和 sTEA 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15.86±2.25mm、-0.33±4.10mm 及 21.71±24.47mm。在上述三个测量参数的两性比较中,膝关节OA男性患者E点至WL的垂直距离大于膝关节OA女性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4,p=0.023);而两者的E点至AIN及sTEA的垂直距离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646,p=0.134;t=-0.756,p=0.469)。2、本研究分别测量了膝关节OA男性患者及膝关节OA女性患者不同插入方向及深度的模拟髓内定位杆与股骨机械轴在矢状面上的夹角。在男性膝OA患者中,各组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TC200中,夹角在0°-5°范围及0°-3°范围的比例分别高达90%及97%。在女性膝OA患者中,TA200在0°-3°范围和0°-5°范围中的比例分别高达91%和96%。结论:1、应用数字技术获得覆盖股骨髁软骨的全段股骨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准确地定位股骨髁各骨性标志点,并测量相关参数,针对中国成人膝关节OA患者TKA手术中精准股骨髓内定位提供了一个准确的位置描述以及可靠的测量方法。2、逆向寻找国人膝关节OA患者TKA术中股骨髓内定位杆最佳进针点,为股骨远端截骨的精准化及个性化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并针对国人提出了一个更可靠、准确、实用及可重复性高的进针位置。3、本研究描述了一种快速、简单地确定TKA术中股骨髓内杆矢状面插入方向及深度的创新方法,它可以优化TKA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对准,并针对国人提出了一个更可靠、准确以及可重复性高的股骨髓内定位杆矢状面插入方向及深度。

余铭[2](2021)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金属病并不多见,但确是公认的并发症,尤其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或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KA)后,国内外的文献对此疾病报道较少。单纯的检测全血细胞计数、血清化学、红细胞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血清值并不能明确金属病的诊断。通过对手术中取出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能够证实这一诊断。膝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病是一种罕见的、可能被低估的并发症。系统的诊断方法对于及时和正确的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确诊后应早期进行彻底清创术和(部分)全滑膜切除术、关节翻修手术。

徐长波[3](2020)在《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保留髌骨TKA疗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TKA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106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单侧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均使用同一品牌假体(美国强生假体),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手术,术中所有患者的髌骨均未置换,进行髌骨成形和去神经化处理。采用Lwano分类系统,根据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Ⅰ~Ⅱ期)和重度组(Ⅲ~Ⅳ期)。轻度组53例,左侧27例,右侧26例,男22例,女31例,年龄54-79岁,平均65.34±7.62岁,体重指数为20.28-35.52 kg/m2,平均体重指数26.74±2.45 kg/m2。重度组53例,左侧28例,右侧25例,男20例,女33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年龄为66.28±6.37岁,体重指数为22.15-32.54 kg/m2,平均体重指数为25.48±4.29 kg/m2。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随访,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临床评估资料和影像学评估资料。临床预后评估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影像学评估采用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髌骨移位距离、髌韧带比值。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研究,检验水准α=0.05,检验效能1-β=90%,研究开始前对样本量进行估计。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7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过清创后愈合;一例患者术后1年不慎跌倒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经过内固定后愈合良好假体无松动;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膝前疼痛;无感染翻修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轻度组和重度组比较膝关节临床评分、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髌骨移位距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髌韧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和重度组术后3月、6月、1年膝关节临床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髌骨倾斜角、适合角、髌骨移位距离、髌韧带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度组和轻度组术后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评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表明重度髌股关节炎行髌骨成形和去神经化的保留髌骨TKA不会影响临床效果。2.重度组和轻度组术后的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评估无明显差异,表明重度髌股关节炎的患者行TKA仍可以不置换髌骨,通过髌骨成形和去神经化,获得和轻度髌股关节炎一样的优良效果。3.重度组和轻度组对患者术后膝前疼痛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别,均能明显减轻术前的膝前疼痛,表明重度髌股关节炎做髌骨成形和去神经化的保留髌骨TKA,不会引起明显的膝前疼痛。4.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不应作为TKA髌骨置换的标准。

高见[4](2020)在《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骨关节科采用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18例(18髋)患者,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48-78岁,平均64.1岁。使用Paprosky标准分型对髋臼缺损进行分类,3A型11例,3B型7例。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旋转中心变化、双下肢长度变化及宿主骨的骨长入情况,并随访其相关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4年(平均3.2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1.6±8.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83.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8例为优良,5例较好,5例尚可。术前髋关节旋转中心为(39.2±7.2)mm,术后恢复到(18.8±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患侧平均短缩(22.9±13.6)mm,术后患侧平均缩短(3.2±7.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没有病例表现出髋臼周围骨质溶解,宿主骨-臼杯界面及宿主骨-填充块界面骨长入良好。随访期间18例患者均无假体脱位、伤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骨小梁金属填充块可增大假体表面积,优化骨小梁金属和宿主骨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宿主骨量,有效填补严重的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初始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谢辉[5](2019)在《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发病率逐年提高,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股骨头坏死病变进展到中晚期,伴随股骨头软骨下微骨折及骨量的缺失,将导致股骨头塌陷,退变将不可逆。在保留股骨头手术方案中,骨科医生需要对即将失去完整结构、塌陷的股骨头进行修复及重建。传统经典的方法是采用自体带或不带血运髂骨或游离腓骨进行移植修复,但仍存在修复后生物力学强度不够及分布不均,再次塌陷不可避免。随着生物组织工程技术进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有望为股骨头坏死后保髋治疗提供新的方式。基于组织工程技术三大要素,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具备稳定化学特征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体液无炎症反应:(2)支架材料具有与骨结构类似的力学性能,从而避免应力遮挡,特别是在弹性模量上与相应骨组织(0.01~30 GPa)越接近越好,同时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3)在空间结构上与骨组织类似,可为种子细胞提供有利的生长空间和物质交换场所。目前常用医用生物金属材料面临弹性模量高、孔隙率低、接触面摩擦系数低、易出现应力遮挡,造成宿主骨相应骨折及内植入物失效等问题。多孔钽金属(Porous tantalum)具有类似骨小梁结构,平均孔径在400~600μm之间,整体孔隙率为75%~85%,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结构相近,能更好地减少植入后应力遮挡,有利于骨重建及塑形。其相关产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但多孔钽金属材料制备技术被垄断,应用价格高昂,因而实现多孔钽金属国产化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多孔碳化硅材料为支架,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并进行初步的生物性评价;开展了多孔钽金属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综合评价新型多孔钽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1.以多孔碳化硅为支架材料应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将钽金属沉积在其表面形成国产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察碳化硅支架材料在涂层前后表面金属形态特征,及扫描电镜和EDX能谱分析确定钽金属涂层厚度及钽元素能谱分析证实新型多孔钽金属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新型国产多孔钽金属。制备过程证实了最佳的氢气流量为150mL/min,最佳基体反应温度为900℃,沉积时间为10小时。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技术能够将钽金属均匀沉积到多孔碳化硅支架孔隙表面,涂层与碳化硅基体的结合力良好。新型多孔钽金属不仅具备理想的孔隙率率及三维互通的网状结构,有具有与骨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2.通过原代提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分离、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细胞表面CD45、CD44及CD34蛋白,进行BMSCs特异性抗原鉴定。分别将BMSCs与钽金属浸提液、正常培养基及多孔钽金属材料共培养7天,分别观察1、3、5、7天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发现1、3、5天三组间无明显差异,7天时钽金属共培养组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TT法测定三组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反映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及增值情况,联合培养至第7d,相邻细胞间突触交织融合,粘附爬行相互连接,多孔钽金属表面完全被细胞所覆盖,并可见多孔钽金属孔隙内部充满细胞,并分泌基质覆盖在材料表面。另外将多孔钽切割制作成直径为0.5cm、长0.7cm大小的圆片状,植入兔背部筋膜及肌肉处,观察多孔钽植入后与周围结缔组织纤维相容性。12周后,发现多孔钽被结缔组织包围,局部没有红肿、破溃、流脓等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Van Gieson染色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多孔钽完全整合到结缔组织中,无免疫排斥反应。证实了新型多孔钽支架材料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而可为下一步进行骨植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针对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潜力和特性,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多孔钽形成复合体,植入兔股骨坏死区域,观察其改善成骨以及骨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体外实验我们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多孔碳化硅、多孔钛金属和自制新型多孔钽金属共同培养,7天培养后与多孔钽支架组的细胞增殖均高于Ti合金和SiC支架组(P<0.05);通过细胞的成骨诱导,并经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钴钙法染色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取、培养的细胞符合干细胞具有成骨分化的特性;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多孔钽支架复合培养,细胞数量随着复合培养的天数也不断增加。两周后,可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多孔钽金属复合培养组的骨钙素、骨桥蛋白表达增高,证实了多孔钽金属具有一定促进骨生成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制备成激素型骨坏死模型并多孔钽金属及复合细胞后植入修复骨坏死,进行植入物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骨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BMP-2和VEGF表达,在骨髓、微血管周围及周围骨组织内可见黄褐色颗粒,其中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深染,表达较明显,12周时强烈表达,多孔钽金属联合BMS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单纯植入多孔钽12周后,多孔钽的孔隙几乎全部被新生的类骨质所填充,多孔钽联合BMSCs共培养组,可见再生的骨小梁(红色)在多孔钽的内部。通过此次试验再次证明了新型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骨植入材料的基本要求;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多孔钽金属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治疗中晚期骨坏死提供一些思路和选择。4.应用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方法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了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在明确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多孔钽金属棒具有诱导骨生长及生物力学支撑的情况下,研究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对中晚期的年轻股骨头坏死病人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多孔钽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有效的清除了股骨头内坏死骨,促进了股骨头内新骨再生,提供了可靠的血供及生物力学支撑,预防塌陷的进一步发生,并且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安明[6](2019)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方式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终末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已为世界所公认。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骨的固定形式主要有骨水泥固定、非骨水泥固定2种形式,且以前者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理想的假体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由于骨水泥固定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长达20余年的假体使用寿命,髌骨、股骨和胫骨假体骨水泥固定已成为TKA的假体安装金标准。然而,由于骨水泥与人体骨组织界面缺乏良好的生物学重塑能力,两者的粘合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另外TKA假体磨损也影响着骨水泥固定假体的远期寿命,特别是在年轻及爱好运动的患者中。理论上非骨水泥假体可以通过骨长入提高假体的固定牢固性从而降低假体松动率、提高假体的长期生存率,且具有减少应力遮挡、缩短手术和止血带时间、降低潜在的假体磨损及保存骨量等诸多优点。因此,虽然非骨水泥假体价格较高,但在年轻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初次TKA时仍可作为首选。非骨水泥假体存在早期松动的并发症,尤其是在胫骨和髌骨假体中。然而,随着更多新型假体的出现和手术技术的提高,非骨水泥假体在术后15年的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尽管非骨水泥假体的远期效果不错,但是,在早期随访中通过放射指标发现非骨水泥假体较骨水泥假体有明显的移位。如果骨长入后进行随访,未发现两种固定方式间存在明显优劣。此外,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胫骨假体运用两种固定方法的研究。新型非骨水泥胫骨假体由多微孔金属组成,具有与松质骨相似的高体积孔隙率和良好的骨长入特性。目前,已有将整体设计钽假体与骨水泥固定假体进行比较,两者在中期随访中有相似的结果。目前两种固定方式的优劣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两种固定方式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评价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方式在初次TKA中使用效果,对比分析并寻找TKA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通过检索策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9期)、EMbase、CNKI、VIP、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所有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根据纳入标准,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17项研究,并对其报道的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其中9项研究报道了置换术后5年内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发现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组间生存率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RR=1.02,95%CI:1.00-1.05,p=0.02),但5年后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之间并无显着统计学差异(RR=1.01,95%CI:0.97-1.04,p=0.75)。术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RR=0.97,95%CI(0.75,1.27),p=0.84]。影像学指标,除过术后两组间胫骨组件位置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偏移度数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其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骨水泥组的植入组件发生偏转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两组术后假体生存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相似,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非骨水泥固定的术后效果是可接受的。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评价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的长期生存率、安全性、临床及放射指标的优劣,还需进一步研究。

梁浩东,潘建科,谢辉,黄和涛,韩燕鸿,林炯同,刘军[7](2018)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骨缺损的处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骨缺损是手术医师经常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合理的处理方法才可以保证修复手术的效果。目的:分析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翻修骨缺损处理的文献资料,分析及总结不同类型骨缺损的最优处理策略。方法:搜索CNKI、万方、维普、Pub Med、Medlin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全膝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翻修,骨缺损,骨丢失"、"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tal knee replacement,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bone loss,bone defect,bone deficiency,management"等检索词检索,最后对所获得的文献中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62篇关于全膝关节置换骨缺损的文献,针对骨缺损分型尚无公认的标准,AORI分型的使用最为广泛;(2)术前的详细评估,包括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准确的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胫骨、股骨骨缺损的处理策略相似,髌骨骨缺损的分型及处理尚无统一标准;(4)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使用延长杆效果更优;(5)结果提示,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骨缺损分型,根据不同策略的特点和患者年龄、生活需求进行选择,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叶灿华[8](2017)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获得27例患者入院进行非感染性翻修手术。根据非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对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评估。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KSS评分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7例(29膝)患者入院进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4膝[48.3%(14/29)],其中6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8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7膝[24.1%(7/29)],其中5膝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另有2膝行部分膝关节翻修术;初次置换术后有2膝[6.9%(2/29)]出现垫片脱位而行垫片置换手术;2膝[6.9%(2/29)]出现严重的垫片磨损,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假体周围骨折的2膝[6.9%(2/29)]行全膝关节翻修术;关节腔异物1膝[3.5%(1/29)],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3.5%(1/29)],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66.7%(8/12)的膝关节力线不良在翻修术后得到恢复,术后平均纠正7.9± 1.7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5),膝关节功能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1.1 ±7.4)分,较术前(54.5± 17.1)分改善明显(t=-4.520,P=0.001)。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病因是综合性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48.3%)、关节僵直(24.1%)。翻修术中面对严重的骨缺损,使用垫块修补缺损并加用延长杆是保证假体稳定性的重要手术策略。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假体周围骨折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覃澍[9](2016)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以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膝关节假体置换的214例术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骨肉瘤136例,巨细胞瘤49例,动脉瘤样股囊肿1例,梭形细胞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软骨肉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1例,软骨细胞瘤1例,转移癌4例,其他骨肿瘤3例;根据位置分类,发生于股骨远端150例,胫骨近端64例。患者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假体生存情况及患肢功能。结果187例随访16122个月,平均47个月。并发症发生4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13%。早期感染及切口不愈合15例,腓神经损伤3例;5例晚期感染,假体松动15例,假体断裂4例,假体周围骨折5例。术后3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术后35年并发症发生率为5.35%,术后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8.02%。其中股骨远端发生率为21.01%,胫骨近端发生率为34.69%。结论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无菌性松动、切口不愈合、假体断裂、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周围感染等;无菌性松动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失败和翻修的主要原因;定制型肿瘤假体断裂的发生率为2.2%5.8%;假体深部感染是肿瘤型假体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2.7%。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胫骨近端高于股骨远端。

陈曦,吕厚山,孙铁铮[10](2015)在《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期随访结果》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期随访结果,研究不同翻修策略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北京地区45例(47膝)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39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时年龄3177岁,平均(62±11)岁。患者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综合状态评估、精神心理评估及影像学评估。完成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评分、满意度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将患者按照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适应证是否为感染分为感染组(33例,34膝)和非感染组(12例,12膝)。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组内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1年2个月至17年,平均随访8年3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66.9±28.0)和(44.4±37.6)分]较术前[(25.4±24.2)和(10.0±24.8)分]有明显提高(£=7.043和3.797,均P=0.001)。感染组患者术前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社会功能显着低于非感染组(t=2.225、3.520和2.885,P=0.035、0.002和0.007)。感染组行二期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术后KSS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健康总评、WOMAC功能评分、WOMAC总评分与行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3.268,P=0.0040.042)。患者假体1、2、6、17年生存率分别为83.6%、78.7%、62.1%、44.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可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后的疼痛及膝关节活动困难,也可部分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无感染患者手术效果优于有感染患者。有感染患者二期翻修效果优于一期翻修。一期与二期翻修均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解决方案。

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技术在国人膝置换术中精准股骨髓内定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段股骨三维重建及股骨髁软骨重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精确定位股骨髁各骨性标志点并测量相关参数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逆向寻找国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髓内定位杆最佳进针位置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国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髓内定位杆矢状面最佳插入深度和方向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2)膝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病的发病原因
2 金属病的临床表现
3 金属病的诊断
4 手术治疗
5 结论

(3)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保留髌骨TKA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KA术中关于髌骨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功能评价
    2.3 影像学评价
3 讨论
    3.1 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
    3.2 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3.3 髋关节假体稳定性
    3.4 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多孔钽金属在骨科中的应用
        1.2.2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
        1.2.3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与病因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4 性能检测
        2.4.1 不同H_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分析
        2.4.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4.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表征
        2.4.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表征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征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4.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测定
    2.5 结果
        2.5.1 不同H2流量下样品表面显微形貌
        2.5.2 多孔钽生物形貌观察
        2.5.3 超景深三维数字显微系统观测
        2.5.4 SEM测量涂层厚度及EDX能谱分析
        2.5.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6 多孔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5.7 涂层与基体结合力
    2.6 讨论
    2.7 小结
3 新型多孔钽金属材料初步生物相容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多孔钽材料制备及消毒
        3.3.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3.3.3 兔BMSCs培养及鉴定
        3.3.4 BMSCs与多孔钽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3.3.5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3.3.6 扫描电镜观察兔BMSCs在新型多孔钽生长增殖情况
        3.3.7 多孔钽支架材料体内组织相容性观察
    3.4 结果
        3.4.1 多孔钽支架材料的观察
        3.4.2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鉴定
        3.4.3 BMSCs与多孔钽材料支架共培养后形态特征观察
        3.4.4 MTT法检测多孔钽支架材料对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
        3.4.5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BMSCs在多孔钽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情况
        3.4.6 体内相容性观察
    3.5 讨论
    3.6 小结
4 新型多孔钽金属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体外实验
        4.3.1 兔成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与鉴定
        4.3.2 BMSCs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及分组
        4.3.3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
        4.3.4 BMSCs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3.5 成骨细胞基因PCR检测
    4.4 体内试验
        4.4.1 实验动物分组及对照设计
        4.4.2 麻醉方法
        4.4.3 激素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4.4.4 植入手术方式
        4.4.5 取材与硬组织切片
        4.4.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4.7 硬组织切片
        4.4.8 推出实验
    4.5 统计学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
        4.6.2 成骨细胞的鉴定
        4.6.3 MTT法检测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
        4.6.4 骨髓基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
        4.6.5 PCR检测成骨基因
        4.6.6 激素性兔股骨髁坏死模型的评估
        4.6.7 手术过程及术后观察
        4.6.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9 硬组织切片
        4.6.10 推出实验
    4.7 讨论
    4.8 小结
5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
    5.3 评估工具
        5.3.1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3.2 髋关节Harris评分
        5.3.3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5.3.4 三维步态测量与分析
    5.4 方法
        5.4.1 新型多孔钽金属棒的设计
        5.4.2 骨髓基质干细胞提取与培养
        5.4.3 手术技术
        5.4.4 术后处理和随访
        5.4.5 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
        5.4.6 髋关节Harris评分
        5.4.7 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的计分方法
        5.4.8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典型病例
    5.7 讨论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方式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膝关节的解剖功能概述
    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 非骨水泥假体应用进展
    4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骨缺损的处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的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术前评估
    2.2 骨缺损分型
    2.3 骨缺损的处理策略
        2.3.1 初次膝关节置换
        2.3.2 膝关节置换翻修
        2.3.3 髌骨的骨缺损
3 总结Summary

(8)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的获得
    2.2 分析方法
三、结果
    3.1 导致翻修的病因
    3.2 初次翻修手术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间隔时间
    3.3 处理方案
    3.4 翻修前后关节力线评估
    3.5 翻修术后功能评估
    3.6 典型病例
四、讨论
    4.1 非感染性翻修的病因分析
    4.2 非感染性翻修的一般手术处理
    4.3 研究的不足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病因分析与翻修策略
    参考文献
缩略语/符号说明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研究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及部位
    (三)化疗及术前准备
    (四)手术方式
    (五)假体应用
    (六)术后处理
    (七)随访
    (八)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并发症发生情况
    (二)并发症处理
四、讨论
    (一)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切除重建
    (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常见并发症
        1.无菌性松动
        2.假体深部感染
        3.假体周围骨折
        4.假体断裂
        5.假体脱位
    (三)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术后罕见并发症
        1.腓神经损伤
        2.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3.肺脂肪栓塞
    (四)胫骨近端与股骨远端
    (五)结语
五、参考文献
六、致谢
七、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技术在国人膝置换术中精准股骨髓内定位的应用研究[D]. 区永亮.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膝关节置换术后金属病的研究进展[J]. 余铭.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2)
  • [3]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保留髌骨TKA疗效的研究[D]. 徐长波. 郑州大学, 2020(02)
  • [4]骨小梁金属填充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疗效观察[D]. 高见.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新型多孔钽金属的制备及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D]. 谢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方式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安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骨缺损的处理策略[J]. 梁浩东,潘建科,谢辉,黄和涛,韩燕鸿,林炯同,刘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15)
  • [8]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的回顾性分析[D]. 叶灿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1)
  • [9]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D]. 覃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期随访结果[J]. 陈曦,吕厚山,孙铁铮. 中华外科杂志, 2015(10)

标签:;  ;  ;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纯金属基底髌骨假体的翻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