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星达纸业有限公司总裁董颖

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星达纸业有限公司总裁董颖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总裁董鹰(论文文献综述)

闫东[1](2007)在《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先级竞争优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虽然政府及企业都对企业信息化投入了很大的关注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全面取得成功的案例仍然相对较少,因此,对在企业信息化改革中的典型成功企业的成功要素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并得出可供其他企业学习借鉴的经验与结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围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斯达的信息化成功案例选取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角度展开研究。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与企业其他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都是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发挥作用,因而,本文首先从组织动力学角度对斯达信息化改革中的主要组织动力因素及其对信息化成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具备了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信息化的成功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来实现,论文的第三章集中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并基于ARIS思想体系及建模工具建立了斯达信息化系统业务流程模型,目的在于为斯达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其他企业在借鉴斯达经验时作为参考、模拟、改进的基础,并对笔者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在对斯达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详细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组织循环系统,因此,论文第四章运用超循环理论基础上的组织循环模型从另一角度寻找斯达信息化成功的原因,并将理论与斯达实践经验结合提出其它企业实施信息化时可以借鉴的几点经验。本文研究角度有别于多数斯达信息化研究选取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一把手在信息化中的关键作用等,而是运用组织动力模型、面向过程的ARIS建模思想体系与工具以及组织循环模型等理论工具,对斯达信息化改革成功案例的成功原因及其深层次的理论依据进行探索,力求为我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模型、结论和建议。

耿文莉[2](2007)在《中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林产工业企业在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其处理信息量日益增加,因此林产工业企业需要加快实现信息化,信息化包括生产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研究。由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其实现过程就更加困难,许多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因考虑不周,最后导致实施失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又因为林产工业企业面对的是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特性,决定了其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也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初、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对林产工业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系统规划。结合林产工业企业相关理论,采用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方法,在5W1H的逻辑分析基础上,设计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物理体系结构框架。物理体系中包含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不同层面,主要有功能层面、技术支持层面、组织层面和保障信息化实现的措施层面等,为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分步骤地阐述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过程。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了管理信息化需要的基本技术模式;从组织层面分析了企业组织流程再造与业务流程再造。其次从功能层面设计了管理信息化实现的主要功能模式;从保障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措施层面指出了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本文研究了林产工业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具体方法,即:螺旋、模态式的信息化实现方法和利用Excel等工具为企业建模的方法。明确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高级阶段,即:企业应采用虚拟手段进行管理、建立虚拟供应链、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知识管理、应用电子商务。提出了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评价问题,设计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状况进行SWOT分析,为企业完善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分析并评价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效果,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完善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建议,指出政府在宏观上对林产工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政策扶持、建立标准化体系、进行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等;从微观上,企业应提高信息化意识,建立数据编码标准体系,实现林业产业一体化的数据集中管理等。最后,以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为例,阐述其在实施管理信息化前后的变化,及其信息化的实现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对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丁娅琳[3](2006)在《斯达模式次时代》文中研究指明斯达模式是斯达造纸成功的昨天和今天。跨国的林场、生产基地管理;企业不断成长对于信息化的考验;在企业层面上应用JIT技术;……都是对斯达新一轮的考验。斯达造纸即将走出几年前那个“斯达模式”的光环,迎来斯达模式次时代。

臧毅[4](2006)在《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变得重要,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充满信息的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时刻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应用。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能力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信息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开始起步的,主要表现为引入计算机技术,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各项计算机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成功率不高,这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十分不利。 黑龙江省信息化建设起步于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受环境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从文章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出发,概要地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全球形势、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概况以及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概况。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概况,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实现方法等等。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整体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在理论基础部分,综述信息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构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在研究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状况作了简述,之后对黑龙江省信息化的建设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得出黑龙江省在我国信息化整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具体情况,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论文核心部分首先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将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适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人员素质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出

翟华明[5](2006)在《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日益变得重要,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充满信息的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时刻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应用。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能力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信息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开始起步的,主要表现为引入计算机技术,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各项计算机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成功率不高,这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十分不利。 和谐管理就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理论将系统视为基于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强调各子系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和谐,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重视系统自身的职能、以规则和奖惩机制引导子系统向整体最优的方向发展。 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迫切的需要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来指导,而和谐管理理论正是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样,将二者结合就变得非常必要。因此,本文将和谐管理理论引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以和谐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现。 本文从文章写作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出发,概要地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全球形势、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概况以及和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概况,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实现方法等等。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整体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在理论基础部分,综述信息经济学理论、企业信息化理论和和谐管理理论,构成本文的理论框架。在研究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战略之前,对我国信息化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了简述,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了解我国企业信息

肖玉玲,重斌[6](2005)在《信息化谁说了算?》文中指出

李馥财,李庆军,张胜存[7](2005)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双矿集团为实例,探讨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将要遇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其他刚要启动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观念、管理、体制、人员素质、资金预算、实施技措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企业有所借鉴。

谭丽[8](2005)在《价值链会计 ——一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管理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模式,仅仅拘泥于企业内部的核算与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处在价值链条上的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的将是融合内外因素于一体的、对企业战略具有指导作用的分析方法与报告模式,即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价值链会计。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价值链的基本理论,指出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接下来从竞争战略的视角构建价值链会计的概念结构体系,对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假设前提、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概念和要素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价值链会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在实务操作部分,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环境下形成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的战略途径,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价值链会计的报表体系。文章最后是斯达公司实施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案例分析,介绍了斯达公司价值链的改造过程,对其改造前后的价值链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优化,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施建忠[9](2005)在《他们“如此包装”2005年CIO明星“秀”》文中指出或为名,或为利,或被迫,或从容,联想王晓岩、明基赵素娟、宝供物流唐友三、双汇刘小兵、斯达造纸董鹰等明星CIO与绝大多数办事风格内敛的CIO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今天已经成为各个IT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通过分析这些明星CIO的言行,人们可以发现一些玄机。

费振波,吴利红[10](2005)在《携手斯达浩普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文中指出编者按 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企业来说,恐怕“最贵的”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企业管理之中,因为竞争的内力已汇聚于信息化上。斯达浩普(集团)的精英们,远见卓识,看到这一发展趋势,提供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具有“斯达模式”特色、?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总裁董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总裁董鹰(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斯达信息化成果及信息化建设动力因素分析
    2.1 斯达信息化管理建设成果综述
        2.1.1 斯达信息化的背景
        2.1.2 斯达改革与流程重组概述
        2.1.3 斯达改革取得的效益
    2.2 斯达信息化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分析及启示
        2.2.1 组织动力模型概述
        2.2.2 斯达信息化改革中的主要组织动力因素分析
        2.2.3 基于斯达经验的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动力因素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IS的斯达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与改进
    3.1 ARIS思想体系
        3.1.1 ARIS建模体系概述
        3.1.2 基于ARIS建立斯达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模型的意义
    3.2 斯达成本管理系统的ARIS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与改进
        3.2.1 斯达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思路分析
        3.2.2 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ARIS模型建立及优化意见
    3.3 斯达生产管理系统的ARIS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与改进
        3.3.1 生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3.2 生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ARIS模型建立及优化建议
    3.4 斯达采购与仓储管理系统的ARIS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与改进
        3.4.1 采购与仓储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4.2 采购与仓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ARIS模型建立及优化建议
    3.5 斯达销售管理系统的ARIS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与改进
        3.5.1 销售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5.2 销售管理系统业务流程ARIS模型建立及优化建议
    3.6 斯达以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为基础的科学化决策流程
        3.6.1 斯达科学决策总体流程
        3.6.2 斯达科学化决策的分析与经验总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循环系统在斯达信息化中的作用及启示
    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4.2 组织循环系统模型
        4.2.1 基本单元的自复制模型
        4.2.2 两个单元间的二元催化
        4.2.3 同层次系统的交叉超循环
        4.2.4 异层次系统的交叉超循环
        4.2.5 组织循环系统的创建条件
    4.3 斯达公司的组织循环分析
        4.3.1 斯达公司的结构循环
        4.3.2 斯达公司的制衡循环
        4.3.3 斯达公司的管理与控制循环
        4.3.4 斯达公司的成本控制循环
        4.3.5 斯达公司的资金管理循环
    4.4 从斯达经验看企业建立组织循环系统的关键问题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相关理论
        2.1.1 企业
        2.1.2 林产工业企业
        2.1.3 企业组织理论
        2.1.4 企业组织结构理论
    2.2 管理信息化相关理论
        2.2.1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2.2.2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2.2.3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2.2.4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技术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3.1 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普遍重视
        3.1.1 企业管理信息化环境得到改善
        3.1.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2 我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2.1 信息化意识落后
        3.2.2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3.2.3 组织结构落后
        3.2.4 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
        3.2.5 企业管理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
        3.2.6 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3.3 本章小结
4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划
    4.1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地位及原则
    4.2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步骤
    4.3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规划
        4.3.1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概念
        4.3.2 国际通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4.3.3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
        4.3.4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物理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准备
    5.1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平台设计
        5.1.1 计算机技术平台的构建
        5.1.2 信息化系统安全控制技术平台的选择
    5.2 林产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流程再造
        5.2.1 组织结构流程再造
        5.2.2 业务流程再造
    5.3 本章小结
6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6.1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式的实现
        6.1.1 基于 ERP 的功能集成模式
        6.1.2 基于 SCM 的功能模式
        6.1.3 基于 CRM 的功能模式
    6.2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方法
        6.2.1 传统的实现方法
        6.2.2 现代常用方法
    6.3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的保障
    6.4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建设
        6.4.1 建立虚拟供应链,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
        6.4.2 建立虚拟企业,实行虚拟化经营
        6.4.3 建立高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
        6.4.4 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业务处理国际化
    6.5 本章小结
7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评价
    7.1 确定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目标
    7.2 建立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7.2.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7.2.2 企业信息化国家评价指标
        7.2.3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
    7.3 评价方法
        7.3.1 SWOT 分析法
        7.3.2 效益评估法
    7.4 本章小结
8 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8.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机制创新
        8.1.1 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8.1.2 构建基础数据体系
        8.1.3 实行林业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8.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8.2.1 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
        8.2.2 构建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8.2.3 完善标准化体系
        8.2.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3 本章小结
9 林产工业企业信息化实证分析
    9.1 斯达企业信息化前的企业状况
        9.1.1 组织结构不合理
        9.1.2 产购销环节控制不力
        9.1.3 数据失真,有效信息不足
    9.2 斯达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9.2.1 信息化规划
        9.2.2 适合企业计算机系统构架
        9.2.3 重新划分企业管理部门
        9.2.4 选择适合企业的模块结构
    9.3 斯达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绩效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1 信息化产生与发展
        1.1.2 黑龙江省的信息化建设
    1.2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写作的目的
        1.2.2 论文写作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信息经济学理论
        2.1.1 信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2 信息资源的涵义、类型与特征
        2.1.3 信息经济系统
    2.2 管理学理论
        2.2.1 管理的内涵、特征和职能
        2.2.2 管理原理
        2.2.3 企业管理的原理
    2.3 企业组织理论
        2.3.1 组织
        2.3.2 企业组织
        2.3.3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2.3.4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3.2.2 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3.2.3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4 信息法制建设
    3.3 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3.3.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3.3.2 黑龙江省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4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企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3.4.2 观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
        3.4.3 信息管理水平不高
        3.4.4 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不够,水平低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机理研究
    4.1 信息化的涵义、特征与内容
        4.1.1 信息化的涵义
        4.1.2 信息化的特征
        4.1.3 信息化的内容
    4.2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内容、层次与范围
        4.2.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
        4.2.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4.2.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
        4.2.4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范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
    5.1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5.2 黑龙江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5.3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5.4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重点
        5.4.1 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5.4.2 振兴电子产品制造业
        5.4.3 实施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5.5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与模式
    6.1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6.1.1 产品设计信息化
        6.1.2 制造过程信息化
        6.1.3 管理信息化
        6.1.4 基于网络的企业信息化
    6.2 黑龙江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模式设计
        6.2.1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模式设计的必要性
        6.2.2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模式设计的目标
        6.2.3 黑龙江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府组织模式设计
        6.2.4 适合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组织模式
    6.3 黑龙江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模式设计
        6.3.1 设计制造集成化信息化模式
        6.3.2 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
        6.3.3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息化模式
        6.3.4 网络企业信息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7.1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概述
        7.1.1 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7.1.2 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
    7.2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特征的分析
    7.3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1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7.3.3 指标的涵义
    7.4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
        7.4.1 评分标准
        7.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3 绩效评价的计算方法
    7.5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8.1 培育良好的宏观环境体系
        8.1.1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政策环境的建设
        8.1.2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服务体系
        8.1.3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网络环境
    8.2 正确认识与管理信息化人才
        8.2.1 信息化人才的构成与职责
        8.2.2 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8.2.3 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对策
    8.3 明确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策略
    8.4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8.4.1 多渠道筹措和合理使用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4.2 合理架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8.5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8.5.1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
        8.5.2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8.5.3 重视业务流程重组,改造数据流
    8.6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8.6.1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8.6.2 塑造现代企业文化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9.1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案例
        9.1.1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概况
        9.1.2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改革的历程
        9.1.3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信息化经验的主要内容
    9.2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9.2.1 信息背景分析
        9.2.2 基础建设指分析
        9.2.3 总体建设分析
        9.2.4 应用状况分析
        9.2.5 人力资源分析
        9.2.6 效益情况分析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1.1 全球信息化的兴起
        1.1.2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
        1.1.3 和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2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写作的目的
        1.2.2 论文写作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写作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信息经济学理论
        2.1.1 信息经济
        2.1.2 信息资源
        2.1.3 信息产业
    2.2 企业信息化理论
        2.2.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2.2.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2.2.3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2.2.4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技术内容
        2.2.5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结构
    2.3 和谐管理理论
        2.3.1 和谐性的概念
        2.3.2 和则与谐则及和谐主题
        2.3.3 和谐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
        2.3.4 和谐管理理论的“双规则”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和谐分析
    3.1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3.1.1 我国信息化现状
        3.1.2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3.2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3.2.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3.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实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3.3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和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机制的构建
    4.1 企业信息化的和谐要素分析
        4.1.1 和谐主题分析
        4.1.2 企业信息化的谐则分析
        4.1.3 企业信息化的和则分析
    4.2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框架
    4.3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过程中的“双规则”机制
        4.3.1 信息化准备
        4.3.2 总体规划
        4.3.3 基础设施建设
        4.3.4 业务流程再造
        4.3.5 组织管理变革
        4.3.6 信息系统的建设
        4.3.7 信息化的评价
        4.3.8 企业信息化的扩展
    4.4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整体“双规则”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模式及选择
    5.1 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模式
        5.1.1 企业—行业互动模式
        5.1.2 挑战—反应模式
        5.1.3 雁形模式
        5.1.4 地区互动模式
    5.2 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
        5.2.1 敏捷制造
        5.2.2 精益生产
        5.2.3 并行工程
        5.2.4 大规模定制
    5.3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模式
        5.3.1 设计制造集成化信息化模式
        5.3.2 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
        5.3.3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息化模式
        5.3.4 网络企业信息化模式
    5.4 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开发模式
        5.4.1 自主开发模式
        5.4.2 外包开发模式
        5.4.3 合作开发模式
        5.4.4 整体引进模式
        5.4.5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
    5.5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的模式选择
        5.5.1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5.5.2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适用性
        5.5.3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和谐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信息化的和谐性分析
    6.1 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内涵
        6.1.1 系统和谐性概念的分析
        6.1.2 和谐度的概念
        6.1.3 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内涵
    6.2 和谐度的计算方法
    6.3 指标体系的设计
    6.4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判断矩阵的构造
        6.4.3 层次总排序及检验
    6.5 企业信息化和谐程度的判定
    6.6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和谐度的测评
        6.6.1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概况
        6.6.2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改革的历程
        6.6.3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的和谐分析
        6.6.4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谐度的测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7.1 正确认识和管理信息化人才
        7.1.1 信息化人才的构成
        7.1.2 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7.1.3 信息化人才智能体行为模型的构建
        7.1.4 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对策
    7.2 提高构成和谐性的对策
        7.2.1 多渠道筹措和合理使用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7.2.2 选择适用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7.2.3 合理架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7.3 提高组织和谐性的对策
        7.3.1 谨慎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7.3.2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
        7.3.3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7.3.4 重视业务流程重组,改造数据流
    7.4 提高内部环境和谐性的对策
        7.4.1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7.4.2 重视沟通,加强协作
        7.4.3 塑造现代企业文化
    7.5 提高外部环境和谐性的对策
        7.5.1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7.5.2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
        7.5.3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服务体系
        7.5.4 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网络环境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价值链会计 ——一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2章 价值链理论概述
    2.1 价值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2.1.1 传统价值链阶段
        2.1.2 产业价值链阶段
        2.1.3 虚拟价值链阶段
        2.1.4 价值网阶段
    2.2 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2.2.1 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原理
        2.2.2 价值链分析方法
    2.3 价值链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价值链会计
        2.3.1 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和挑战
        2.3.2 价值链会计:理论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第3章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概念结构体系
    3.1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分析
        3.1.1 价值链会计的内涵
        3.1.2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3.1.3 价值链会计与价值链管理的关系
    3.2 价值链会计的假设前提
        3.2.1 决策本位假设
        3.2.2 资源分配的效率差异假设
        3.2.3 比较能力优势假设
        3.2.4 价值链结构柔性假设
    3.3 价值链会计分析的基本原则
        3.3.1 以作业为基础进行价值分析的原则
        3.3.2 整体价值增值原则
        3.3.3 竞争能力导向原则
        3.3.4 风险管理原则
    3.4 价值链会计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概念
        3.4.1 基本概念
        3.4.2 要素概念
    3.5 价值链会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5.1 价值链分解与战略外包
        3.5.2 价值链的内部整合——协同效应
        3.5.3 价值链整合与战略联盟
第4章 价值链会计实务操作
    4.1 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
        4.1.1 价值链分析
        4.1.2 成本动因分析
        4.1.3 寻求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
        4.1.4 成本管理的实际运用
    4.2 价值链会计差异分析
        4.2.1 价值链会计管理差异化战略的形成
        4.2.2 差异化的成本分析
        4.2.3 持续维持差异化优势
    4.3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方法
        4.3.1 我国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4.3.2 基于价值链会计构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4.4 价值链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
        4.4.1 财务报告的改进对价值链会计信息披露的启示
        4.4.2 价值链会计报表体系
第5章 斯达造纸有限公司实施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说明
    5.2 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概况
    5.3 斯达公司价值链构成分析
        5.3.1 斯达公司的生产类型
        5.3.2 斯达公司传统的价值链构成
    5.4 斯达公司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改造
        5.4.1 斯达公司价值链管理供应过程改造
        5.4.2 斯达公司价值链管理生产过程改造
        5.4.3 斯达公司价值链管理销售过程改造
    5.5 斯达公司改造后的价值链管理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总裁董鹰(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分析研究[D]. 闫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2]中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 耿文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3]斯达模式次时代[J]. 丁娅琳.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6(44)
  • [4]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 臧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5]企业信息化和谐发展研究[D]. 翟华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6]信息化谁说了算?[J]. 肖玉玲,重斌. 企业管理, 2005(12)
  • [7]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A]. 李馥财,李庆军,张胜存. 全国工矿企业电力安全与节能技术优秀论文集, 2005
  • [8]价值链会计 ——一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管理模式[D]. 谭丽. 中南大学, 2005(06)
  • [9]他们“如此包装”2005年CIO明星“秀”[J]. 施建忠. 信息系统工程, 2005(05)
  • [10]携手斯达浩普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N]. 费振波,吴利红. 黑龙江日报, 2005

标签:;  ;  ;  ;  ;  

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黑龙江星达纸业有限公司总裁董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