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

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

一、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任雪羽[1](2019)在《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木槿(Hibiscussyriacus Linn.),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落叶灌木,是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针对国内木槿种质创新及育种工作起步较晚现象,以木槿种子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和EMS浸渍法,探索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最佳诱变组合。对诱变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学鉴定,筛选出变异植株;再进行生理指标测定,预测变异株的抗性变化方向。从而为木槿园林应用提供创新材料。同时,从分子学角度为木槿在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方面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木槿秋水仙素诱变育种中,以清水浸泡0h时木槿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65%。结合种子的致死率、成苗率及变异率,确定种子萌发2天后,0.2%秋水仙素浸泡12h为秋水仙素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株高矮化、茎段增粗、节间距缩短、叶基角α及叶片的长宽比增大、叶片退绿黄化和皱缩等变异现象。叶片气孔形态差异显着,细胞呈现多倍体的巨大性;气孔数目相对减少55.90%,气孔密度明显下降。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增加而增加。从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上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出有效变异。变异株叶绿体色素含量随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明显上升,叶片表现为深绿色;变异株细胞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倍性的增加逐渐降低,推测秋水仙素诱变加倍后,植株抗逆性有所增强。木槿EMS诱变育种中,以种子萌发2天后,0.2%EMS浸泡12h为EMS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了矮化、增粗、节间缩短,叶片退绿黄化、卷曲、叶脉明显等变异现象。在分子学上,建立了木槿ISSR-PCR(25μl)最佳反应体系:10×buffer(Mg2+ free)2.5μl、Tag酶0.75U、Mg2+ 2mmol/L、dNTPs0.1mmol/L、模板DNA 100ng、引物0.5μnol/L,退火温度50.0℃。筛选出6条引物的多态带百分率为95.08%。在ISSR-PCR扩增中,诱变株条带表现为缺失位点,新增位点,既缺失又新增3种情况。遗传相似性(SM)平均值为0.885,平均遗传距离(GD)为0.142。UPGMA聚类结果在遗传距离系数0.85时,将诱变株分为三大类,与形态学初步分类的三大类存在一致性,表明ISSR-PCR分子鉴定法是对木槿EMS诱变的可靠鉴定手段。变异株中叶绿体色素含量对应叶色的深浅变化;变异株的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大多上升,推测经过EMS诱变后,植株抗性有所减弱。

孟钰程[2](2019)在《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是桑科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一种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生态型树种。桑树种质资源的创新是培育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倍体桑树品种不仅丰产、优质,还具有适应范围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选育多倍体桑种已成为桑树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蒙桑种质资源(2n=4x=28)为材料,诱导培养蒙桑组培苗,建立蒙桑不定芽诱导体系,用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素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蒙桑多倍体,从混倍体植株分离纯化获得倍性稳定的多倍体植株(2n=8x=56),并对多倍体蒙桑性状变化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下测量加倍川桑(2n=4x=28)的性状变化,对其抗性进行初步鉴定。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取蒙桑种质资源的冬芽进行不定芽诱导,筛选得到蒙桑组织培养条件为M535(含有硫酸腺嘌呤)+1.0 mg/L 6-BA+30 g/L蔗糖+7 g/L琼脂,以此增殖快繁。获得蒙桑组培苗后,分别以1.0 g/L和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对蒙桑进行多倍体诱导,各自处理16 h、24 h、48 h和24 h、36 h、48 h、60 h、72 h。结果发现在1.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受到的毒害较小,而在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发生了大量的死亡,不适用于蒙桑组培苗的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诱导后,得到多个混倍体植株,采用连续切割分离的方法,筛选得到3个蒙桑多倍体植株(2n=8x=56)。2.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对倍性稳定的蒙桑多倍体(2n=8x=56)和川桑多倍体(2n=4x=28)进行气孔、叶片结构的观察,并对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蒙桑植株和川桑植株在染色体加倍后,叶片增厚,下表皮气孔增大,单位叶面积的气孔密度减少,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3.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以0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浓度的氯化钠对川桑及川桑多倍体植株进行盐胁迫处理。15天后对照组长势较好,盐胁迫组长势较差,叶片表现出黄化。对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后,结果发现川桑多倍体中,有助于抵抗胁迫的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提升而增加,且均高于川桑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同时川桑多倍体的丙二醛含量低于川桑植株,在盐胁迫下叶片受到损害较小。综上,川桑加倍体在盐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翟秀明,唐敏,邬秀宏,罗红玉,侯渝嘉[3](2018)在《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与快速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茶树多倍体诱导效率的影响,寻求最佳琼脂浓度、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组合条件,研究并确定多倍体快速鉴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琼脂套包裹法对春季茶树腋芽进行多倍体诱导处理,比较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茶树多倍体诱导率先增加后下降,0.3%的秋水仙素处理4 d的诱变效果最佳,诱变率高达40%。诱导获得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材料有明显的形态差异,通过细胞学观察统计发现,二倍体与四倍体茶树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差异达极显着水平(t=27.34),且两者之间的比例符合其染色体数目之比2∶1。【结论】在实际运用中采用3%的琼脂包裹0.3%的秋水仙素处理4 d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茶树多倍体诱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结合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鉴定茶树染色体倍性的方法是一种直观、快速、可行的方法。

邵冰洁[4](2018)在《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广义菊属植物是菊科春黄菊族中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广义菊属植物中具有优良抗性和良好饲用前景的重要种质,通过收集、保存、扩繁、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的方式对广义菊属植物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和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小滨菊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5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MS+0.5 mg/L 6-BA+0.2 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0.3 mg/L NAA。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 mg/L 6-BA+0.5 mg/L NAA,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的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NAA。2.以蒙菊、线叶菊种子为外植体的组培快繁结果为:蒙菊诱导愈伤和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0.2 mg/L 6-BA+0.2 mg/L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 NAA;线叶菊种子的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2 mg/L NAA,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 NAA。3.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蒙菊、太行菊、甘菊的萌动种子,诱导多倍体的生成。测定诱导后代的形态学指标,并通过染色体压片法和流式细胞法对后代进行倍性鉴定。蒙菊在处理时间6 h,秋水仙素浓度500 mg/L的条件下,变异率最高,达到6%。对蒙菊诱导后代的鉴定结果发现,叶片下表皮气孔的大小和密度可以快速辨别植株倍性,并通过此法鉴定出太行菊和甘菊的多倍体后代。4.以蓍状亚菊、灌木亚菊、星毛短舌菊等野生牧草资源和课题组内的优良杂交后代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设计杂交组合58个,共杂交花序392个,杂交小花数6253个,收获种子395粒,获得发芽植株73株,经形态学和细胞学两种方式鉴定了杂交种14株。初步的杂交结果为:蓍状亚菊×太行菊(3株)、蓍状亚菊×甘菊(1株)、(铺散亚菊×太行菊)× ’金色穹庐’(3株)、(小山菊× ’万代风光’)×灌木亚菊(1株)、’金色穹庐’ ×(铺散亚菊×太行菊)(3株)、朝鲜菊×’太行龙湫’(1株)、’金色穹庐’×朝鲜菊(2株)。5.选取四个杂交亲本和七个杂交后代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饲料常规成分的检测。对这些材料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整体的饲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行龙湫’、小山菊杂种1号花蕾期材料为良好牧草资源,太行菊等十五种植物材料为中等牧草资源,大部分材料花蕾期和花后均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可作为天然牧场的补充草种,增加天然牧场的植物多样性和营养丰富性。

翟秀明,唐敏,罗红玉,邬秀宏,侯渝嘉[5](2018)在《茶树倍性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茶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茶树育种一直是中国茶树研究工作的重点。为了给茶树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取得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笔者从多倍体的获得和鉴定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茶树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要加强多倍体诱导效率和新型诱导剂的研究,指出嵌合体是目前多倍体育种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茶树离体再生频率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对于茶树嵌合体的分离及茶树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并分析了茶树多倍体研究的优点和未来发展前景。

梁月荣,石萌[6](2015)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任羽[7](2013)在《石斛兰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及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斛兰(Dendrobium)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花卉,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石斛兰产业中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石斛兰新品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斛兰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则是育种工作的基础,遗传图谱构建有助于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目前,石斛兰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和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较少,制约着石斛兰育种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对所收集的包括目前国内外主要品种在内的石斛兰资源进行植物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种质创新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为今后的石斛兰资源评价和育种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学评价根据《石斛兰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对39个石斛兰品种的11个植物学性状进行了评价,得出参试品种株高、花朵数量、花朵长度、宽度都在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花序长度在中等水平:大部分品种的花期长度在25-40天之间,最短18天,最长的64天;根据花瓣的主要颜色把39个品种的石斛兰划分为红花系(16个);绿花系(5个);紫花系(4个);白花系(7个);复色花系(7个)。对39个石斛兰品种的的11个植物学性状基于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22.5时,将石斛兰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包括8个品种,主要是花期较长、植株较高的品种;第Ⅱ类包括31个品种,包括两个亚类,第一个亚类主要是红色、白色花为主的品种,第二个亚类主要是红色花和绿色花为主品种。2、细胞学评价对6个石斛兰品种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色火焰(Den.Mangosteen)、粉红2号(Den.Burana Pink No.2)、蓝色星辰(Den. Burana Star Blue)、翱翔(Den.Sunrise Crame)、奥克施美人(Den.Buranan BeautyxD.Toraohash)5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是2n=76,而品种铜王(Den. Copper King)的染色体数目是2n=40。3、分子生物学评价为了摸清石斛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以Nei&Li相似系数为基础,按UPGMA法进行聚类,对石斛兰资源进行了研究,为石斛兰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依据。利用RSAP标记对33个石斛原生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系数在0.081-0.442之间,在相似系数0.181处可将33个石斛原生种分为6类,分类结果与中国植物志的分类基本一致,同时也揭示出石斛原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RAP标记对42个石斛兰栽培品种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系数在0.332-0.936之间,下垂翔兰与翱翔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白羚羊与羚羊17号之间亲缘关系最远。在相似系数0.667处将42个石斛兰栽培种分为5类,品种聚类与其花形、花色表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与植物学性状的聚类存在差异。4、石斛兰种质资源的创新杂交方法:根据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的评价结果和育种目标,配组了80个杂交组合,其中29个组合结果,10个组合萌发:根据杂交结果显示:按组合结果率和单个组合结果率排列:品种组内杂交组合>组间杂交组合>原生种之间杂交组合>品种与原生种间杂交组合;正反交杂交组合的结果率存在差异。获得石斛兰新种质5份:已有开花植株的组合两个:RY1024、RY1132;小苗期组合3个:RY4-7、RY7-10 RY6-5.诱变方法:采用不同辐照剂量(10、20、30、40 Gy)的60Coγ射线处理088、166、168三个石斛兰品种幼苗(1.5寸穴盘苗),结果显示半致死剂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168品种的半致死剂量为35.44 Gy,确定35 Gy作为168品种的最佳辐射剂量;166品种的半致死剂量在30-40 Gy之间,088品种的半致死剂量在40 Gy以上。通过观测辐照对成活率、株高、假鳞茎长、叶片长、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辐照剂量对植株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30 Gy、40 Gy的辐照剂量对株高、假鳞茎长、叶片长抑制作用明显,但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而不同辐照剂量对叶片宽度影响不明显。5、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根据上述资源评价的结果,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Den.0942 (Den. Mangosteen)和Den.32 (Den.Burana Pink No.2)为父母本,杂交F1代的19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双假测交”作图策略,利用SSR、SRAP、RSAP和I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图谱构建研究。以扩增出的25个SSR位点,346个SRAP位点,31个RSAP位点,51个1SSR位点为基础,利用JoinMap4.0软件作图,构建了石斛兰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括29个连锁群(LGs)(至少有4个标记),14个三联体和6个连锁对,由274个标记构成(1]个SSR标记,213个SRAP标记,23个RSAP标记,27个ISSR标记)。连锁标记覆盖的总图距为142.1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9.56 cM,连锁群的长度分布在8到101 cM之间,每个连锁群所包含的标记数在4到18之间,其中包含标记最多的连锁群是LGl连锁群,共有18个标记,连锁群最长的是LG3连锁群,长度为101cM,平均每个连锁群所包含的标记数为7.45个:连锁群中标记间最大的遗传距离是33 cM,分布在连锁群LG21上;连锁群总长度为1842 cM,框架图覆盖率为71.9%,总图谱覆盖率为93.2%。这为今后的石斛兰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周玥玥[8](2012)在《五节芒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多倍体的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系芒属(Miscanthus Andresson)的一个重要种,具有生物质产量高、燃烧值高、灰分含量低和生态适应性强等显着优点,被作为颇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能源植物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因此,本试验以5种不同基因型的五节芒为材料,探索其愈伤组织途径的高频离体再生体系和多倍体诱导技术体系,旨在为五节芒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节芒愈伤组织途径的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以五节芒的幼穗为外植体,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间的不同组合和浓度配比,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再分化。五节芒愈伤组织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4mg/L2,4-D+0.1-0.2mg/L6-BA,其诱导率可达到95.65%。五节芒愈伤组织分化适宜培养基为MS+2mg/L6-BA,分化率最高可达到89.67%。五节芒丛生芽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或1/2MS+1.0mg/L CCC+1mg/LIAA+0.1mg/L IBA,其生根率最高为91.80%。当五节芒再生苗具3-4片叶,2-3条根时即可出瓶移栽。炼苗后,移入营养土与珍珠岩(1:1)的基质中先弱光培养7d再移到大棚,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2.五节芒多倍体诱导技术体系的建立。将五节芒的愈伤组织浸泡在秋水仙碱溶液中,其中秋水仙碱浓度设定了0.05%、0.1%、0.15%、0.2%四个水平,处理时间分别为24h、48h、72h,其中以0.1-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48-72h效果较好,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到20%。五节芒的再生丛生芽为处理材料,将其浸泡在添加了1%的二甲基亚砜的秋水仙碱溶液中,其中秋水仙碱浓度设定了0.1%、0.2%、0.3%三个水平,处理时间分别为24h、48h、72h,其中五节芒的再生丛生芽只在0.2~0.3%秋水仙碱处理72h能诱导出四倍体,四倍体诱导率可达到6.67%。3.五节芒多倍体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首先,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染色体计数法检测供试植株DNA含量及染色体数目,其次从形态上将五节芒多倍体植株与其二倍体亲本植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疑似四倍体植株叶片DNA含量约为对照二倍体DNA含量的两倍,进一步通过染色体制片技术对DNA含量加倍的植株进行染色体数目及倍性分析,证实该类植株染色体为2n=4x=76(x=19),其核型分析表明,该类植株为正常的四倍体。最后在显微镜下比较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气孔保卫细胞,发现四倍体的气孔保卫细胞长短径和气孔密度与二倍体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

曾艳[9](2012)在《几种水仙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及崇明水仙的六倍体诱导》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上海和漳州的两个地区水仙品种进行收集,利用AFLP分子标记手段对收集到的崇明水仙、漳州水仙、状元水仙、洋水仙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为水仙属种源资源的起源和保护提供分子依据;中国水仙品种单一,长期来没有新品种的培育,试验通过体细胞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处理尝试了崇明水仙多倍体的诱导,为寻求诱导崇明单瓣水仙多倍的最适诱导条件,对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温度和时间进行了3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本研究对水仙属植物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建立了水仙属植物的AFLP反应体系。AFLP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崇明水仙与漳州水仙的亲缘较近;状元水仙与漳州水仙、崇明水仙的亲缘较近;中国水仙与洋水仙亲缘关系较远。AFLP分子标记与ISSR标记比较发现,AFLP标记多态性高于ISSR标记,发现了能有效揭示洋水仙各品种间遗传变异的特异性标记。(2)本实验建立了崇明水仙组织培养体系。组织培养结果表明:短时间的灭菌处理,不能有效灭菌,而长时间升汞灭菌处理又对外植体产生毒害,且污染率仍较高;崇明水仙不同外植体的诱导分化能力是不同的,依次为:带鳞茎盘的双鳞茎>花梗>子房,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优外植体是带鳞茎盘的双鳞茎;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外植体的诱导影响也是不同的,KT、2,4-D较之BA、NAA更利于鳞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最适培养基MS1为MS+KT1.0mol/L+2,4-D0.5mol/L;最优增殖培养基MS2为:MS+BA1.0mol/L+2,4-D0.2mol/L; MS+BA3.0mol/L为最优分化培养基MS3; IBA和NAA对诱导崇明水仙鳞茎生根均有效,但NAA对诱导崇明水仙鳞茎生根和粗壮根系更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MS4培养基为1/2MS+NAA0.5mg/L+AC0.3%。(3)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表明,3个实验因素对诱导崇明水仙多倍体影响的重要性顺序为:秋水仙素浓度>温度>处理时间;A1、B1、C2分别为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和温度的优水平。因此,在本试验中,A181C2水平组合为崇明水仙诱导多倍体的最优水平组合。(4)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了234个愈伤组织,共得到63个小植株,对其中49株再生苗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进行统计,发现秋水仙素能引起根尖染色体的广泛变异;崇明水仙六倍体的诱导率较低,非整倍体变异率高,其中有18.4%(9/49)的植株仍为三倍体,根尖染色体数为30;有4.1%(2/49)的植株由三倍体变为六倍体,根尖染色体数为60;有77.6%(38/49)的植株根尖染色体发生了非整倍性变异,根尖染色体数由13到51不等。

梅辉,王莉,宋兆建,王维,张献华,陈冬玲,何玉池,蔡得田[10](2011)在《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掌握人工诱导四倍体毛泡桐保持多倍体特性情况及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笔者以5a生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为材料,对截干再生苗的倍性、出芽数、生长速率、叶片特性、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能很好地保持其多倍体倍性,相对于二倍体来说,出芽数较少,生长较缓慢;气孔增大,气孔密度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但光合速率增大。叶片形状二者也有很大差异,四倍体为锯齿状卵圆形而二倍体为全缘五边形。另外,嵌合体很少见,显现了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的优势。而且多倍体毛泡桐节间变短、叶圆厚和花增大的特点很有利于园林观赏乔木花卉的培育。

二、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2.1 诱变育种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诱变育种的材料
        1.2.3 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1.2.4 化学诱变育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1.3 木槿育种研究进展
        1.3.1 木槿种质资源基本概况
        1.3.2 木槿育种的主要目标
        1.3.3 木槿育种的主要方法
        1.3.4 木槿育种的发展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木槿种子秋水仙素诱变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水浸泡时长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2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2.2.3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2.2.4 细胞学鉴定结果分析
        2.2.5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木槿种子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育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3.2.2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3.2.3 ISSR分子学鉴定结果分析
        3.2.4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司100条ISSR引物序号及序列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树种质资源现状
    1.2 桑树多倍体研究现状及育种意义
    1.3 多倍体育种
        1.3.1 多倍体育种诱导方法
        1.3.2 诱导材料的选择
        1.3.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3.4 混倍体的分离纯化
    1.4 桑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使用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3.1.4 主要使用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2.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2.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3.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3.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使用试剂
        4.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4.1.4 主要使用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气孔观察
        4.2.2 叶片结构观察
        4.2.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气孔观察
        4.3.2 叶片结构观察
        4.3.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使用试剂
        5.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5.1.4 主要使用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川桑及多倍体植株的盐胁迫处理
        5.2.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盐胁迫处理下的表型变化
        5.3.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综合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3)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与快速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琼脂浓度选择
        1.2.2 多倍体诱导
        1.2.3 多倍体观察鉴定
        1.2.4 二倍体与四倍体观察比较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最佳条件组合研究
        2.1.1 琼脂浓度的选择
        2.1.2 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茶树腋芽成活率和形态变异的影响
        2.1.3 不同组合条件对茶树腋芽多倍体变异率的影响
    2.2 茶树倍性快速鉴定
        2.2.1 叶绿体数目鉴定茶树倍性
        2.2.2 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宽鉴定茶树倍性
3 讨论
    3.1 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最佳条件组合研究
    3.2 茶树倍性快速鉴定

(4)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广义菊属牧草植物分布概况
    1.2. 广义菊属植物野生牧草资源
    1.3. 广义菊属植物组培快繁相关研究进展
    1.4. 广义菊属植物多倍体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4.1. 广义菊属植物的染色体数
        1.4.2. 多倍体育种常用途径
        1.4.3.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育种相关成果
        1.4.4. 多倍体育种的鉴定方法简介
        1.4.5. 多倍体育种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1.5.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5.1. 杂交育种方法相关研究
        1.5.2. 广义菊属远缘杂交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5.3. 杂交后代的鉴定方法
    1.6. 牧草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的收集
3.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组织培养研究
    3.1. 小滨菊快繁及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蒙菊、太行菊组织培养相关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外植体的选择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4. 广义菊属种质资源多倍体育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2.2. 太行菊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2.3. 甘菊多倍体诱导和鉴定结果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秋水仙素对广义菊属诱导效果的相关讨论
        4.3.2. 秋水仙素诱导后代鉴定方法的相关讨论
5. 广义菊属牧草资源杂育种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杂交亲本的选择
        5.1.2. 杂交授粉及播种方法
        5.1.3. 杂交后代的鉴定
        5.1.4. 数据统计和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以亚菊属野生种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2. 以亚菊属杂交种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3. 以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4. 以短舌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5. 以小甘菊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2.6. 以女蒿属为亲本的杂交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植株倍性对杂交的影响
        5.3.2. 关于杂交不亲和原因的讨论
        5.3.3.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育种形态学性状遗传规律的相关探讨
        5.3.4. 广义菊属植物杂交后代鉴定方法的相关讨论
6. 优质牧草资源的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广义菊属材料的各项牧草指标测定结果
        6.2.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牧草相关指标测定的讨论
        6.3.2. 关于牧草相关指标分析方法的讨论
        6.3.3. 不同时期牧草营养指标含量的动态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茶树倍性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茶树多倍体的获得
    1.1 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
    1.2 物理诱导
        1.2.160Coγ射线
        1.2.2 激光诱导
        1.2.3 N+离子注入
    1.3 化学诱导
    1.4 其他诱导方法
2 茶树多倍体鉴定
    2.1 形态鉴定法
    2.2 细胞学鉴定法
    2.3 染色体计数法
    2.4 分子水平的鉴定法
3 茶树多倍体育种的问题
    3.1 嵌合体问题
    3.2 新型诱导剂的使用
    3.3 多倍体诱导机理研究
    3.4 离体诱导茶树多倍体技术

(6)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材料的创新
    1.1 杂交
    1.2 化学和物理诱变
    1.3 转基因
2 育种鉴定技术的发展
    2.1 品质鉴定
    2.2 产量和抗性鉴定
3 育种目标的发展
4 育种程序的发展和育种成果
5 良种繁育与推广

(7)石斛兰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及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石斛兰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石斛属植物的植物学分类研究
        1.1.2 石斛兰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
    1.2 石斛兰的园艺分类
    1.3 种质资源评价
        1.3.1 种质资源植物学评价
        1.3.2 种质资源细胞学评价
        1.3.3 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评价
    1.4 DNA分子标记
        1.4.1 SSR标记
        1.4.2 SRAP标记
        1.4.3 ISSR标记
        1.4.4 RSAP标记
    1.5 植物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5.1 构建遗传图谱的理论依据
        1.5.2 图谱构建的步骤
        1.5.3 构建遗传图谱的分子标记
        1.5.4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构建
        1.5.5 作图群体的大小
        1.5.6 花卉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1.5.7 石斛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6 种质创新研究
        1.6.1 石斛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6.2 诱变育种
        1.6.3 基因工程
    1.7 研究目的意义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石斛兰植物学性状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石斛兰植物学性状分析
        2.2.2 石斛兰植物学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
3 石斛兰细胞学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染色体数目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石斛兰分子生物学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和设备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样本的检测
        4.2.2 石斛兰RSAP反应体系的建立
        4.2.3 石斛兰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4.2.4 聚类分析
    4.3 讨论
        4.3.1 RSAP分子标记分析石斛兰原生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4.3.2 SRAP分子标记分析石斛兰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5 石斛兰种质资源的创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方法
        5.2.2 诱变方法
    5.3 讨论
        5.3.1 杂交方法
        5.3.2 诱变方法
6 石斛兰遗传图谱构建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作图群体
        6.1.2 引物来源
        6.1.3 石斛兰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6.1.4 反应体系
        6.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6.1.6 引物筛选
        6.1.7 标记命名与数据统计
        6.1.8 遗传图谱的构建
        6.1.9 遗传图谱的参数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引物筛选
        6.2.2 作图群体的检测
        6.2.3 四种标记的分离分析
        6.2.4 遗传图谱的构建
        6.2.5 基因组长度和图谱覆盖率
    6.3 讨论
        6.3.1 作图群体的亲本的选择
        6.3.2 分子标记的选择
        6.3.3 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6.3.4 遗传图谱的构建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五节芒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多倍体的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芒属植物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1 芒属植物的简介
        1.2 外植体的选择
        1.3 愈伤组织途径的研究
        1.4 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
    2 芒属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
        2.1 多倍体的特征
        2.2 诱导多倍体的途径
        2.2.1 多倍体的物理诱导
        2.2.2 多倍体的化学诱导
        2.2.3 多倍体的化学诱导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2.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2.3.1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2.3.2 染色体数目鉴定法
        2.3.3 形态学鉴定法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五节芒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植物材料的灭菌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1.2.3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1.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1.2.5 再生苗的移栽
        1.3 数据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材料的灭菌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五节芒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配比对五节芒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配比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2.5 光照强弱对五节芒再生苗移栽的影响
    3. 讨论
        3.1 外植体的选择对五节芒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3.2 不同激素对五节芒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3.3 基因型的差异对五节芒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褐化问题
    4 小结
第三章 五节芒多倍体诱导技术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多倍体的诱导
        1.2.2 多倍体的鉴定
        1.3 数据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碱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2.2 多倍体的鉴定
        2.2.1 DNA含量鉴定
        2.2.2 染色体数目鉴定
        2.2.3 形态学性状鉴定
    3 讨论
        3.1 诱导材料的选择
        3.2 秋水仙碱浓度与处理时间的确定
        3.3 多倍体鉴定方法
        3.4 存在的其他问题
    4 结论
参考文献

(9)几种水仙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及崇明水仙的六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水仙属植物的分类概况
        1.1.1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分类系统
        1.1.2 德国Wehrhahn分类系统
    1.2 水仙属植物的遗传学研究概况
    1.3 AFLP分子标记
        1.3.1 AFLP技术原理及流程
        1.3.2 AFLP在观赏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组织培养
        1.4.1 外植体
        1.4.2 外植体灭菌
        1.4.3 预处理
        1.4.4 培养基
        1.4.5 激素
    1.5 多倍体育种
        1.5.1 多倍体观赏植物特征
        1.5.2 多倍体的诱变途径
        1.5.3 多倍体的鉴定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1 分子标记主要试剂及配制
        2.2.2 组织培养主要试剂及配制
        2.2.3 染色体检测主要试剂及配制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设计及方法
        2.4.1 种质资源的确定
        2.4.2 体细胞培养
        2.4.3 多倍体诱导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仙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3.1.1 AFLP标记分析
        3.1.2 遗传相似性分析
    3.2 崇明水仙六倍体的诱导
        3.2.1 崇明水仙愈伤组织的诱导
        3.2.2 秋水仙素处理对崇明水仙多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3.2.3 多倍体的鉴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水仙种质资源的确定
    4.2 崇明水仙体细胞培养状况
        4.2.1 灭菌处理
        4.2.2 外植体选择
        4.2.3 激素的影响
    4.3 多倍体植物的诱导
    4.4 秋水仙素诱导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崇明水仙六倍体培养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倍性鉴定
        1.2.2 截干出芽数及生长速率测定
        1.2.3 叶片相关性状比较
        1.2.4 叶绿素含量比较
        1.2.5 光合特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倍性鉴定
    2.2 截干出芽数及生长速率
    2.3 叶片形态特征
    2.4 气孔大小和密度
    2.5 叶绿素含量
    2.6 光合特性
3 结论与讨论

四、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D]. 任雪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D]. 孟钰程. 西南大学, 2019(01)
  • [3]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与快速鉴定方法研究[J]. 翟秀明,唐敏,邬秀宏,罗红玉,侯渝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 [4]广义菊属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初步研究[D]. 邵冰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茶树倍性育种研究进展[J]. 翟秀明,唐敏,罗红玉,邬秀宏,侯渝嘉. 中国农学通报, 2018(07)
  • [6]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梁月荣,石萌. 茶叶科学, 2015(02)
  • [7]石斛兰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及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D]. 任羽. 海南大学, 2013(09)
  • [8]五节芒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多倍体的诱导研究[D]. 周玥玥.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9]几种水仙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及崇明水仙的六倍体诱导[D]. 曾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研究[J]. 梅辉,王莉,宋兆建,王维,张献华,陈冬玲,何玉池,蔡得田. 湖北林业科技, 2011(03)

标签:;  ;  ;  

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