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讯视觉控制编程方法研究

串行通讯视觉控制编程方法研究

一、串行通信可视化控件编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庆[1](2020)在《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烯裂解炉是石化企业中的重要装置,炉管为其核心部件,乙烯裂解炉炉管的运行情况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行与生产成本。在国内外乙烯裂解炉使用过程中,炉管渗碳损伤问题频发,目前却缺乏对服役炉管的渗碳区内外组织与性能定量分析的方法,同时难以以一种无损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查。本文对乙烯裂解炉炉管进行渗碳损伤定量评价,同时探究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磁力传感器开发一种针对乙烯裂解炉炉管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1.乙烯裂解炉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定量关系研究。通过对长时间服役的乙烯裂解炉炉管进行金相检测试验、扫描电镜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探究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在炉管渗碳层内外的微观组织与其对应的力学性能上寻找出一种定量关系。同时,对课题中的试验炉管进行失效损伤机理讨论,并利用三种对应性及适用性较高的寿命评价方法对课题中的试验炉管进行简单的寿命评估与分析。2.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研究。结合金相试验与力学性能测试等,通过两种磁性检测试验(磁性矫顽力检测与磁力检测)探究乙烯裂解炉炉管磁性与其渗碳情况的对应关系,比较两种磁性检测试验的优劣以及应用前景。3.基于PLC与磁力传感器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开发。利用存在渗碳损伤问题的服役炉管以及磁力检测原理,开发出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层磁力检测软硬件系统,从传感器选择、PLC选型与通信设置以及基于Visual Basic 6.0的PC端监控界面编程与设置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介绍,通过试验验证本系统能够满足实际检修工况下的检测任务。

李旺[2](2020)在《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上各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产生着海量的日志数据,如何对海量的文本日志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已经成为了日志处理领域日益严峻的课题。由于Web应用日益复杂,通常按照功能将应用拆分为多个子服务,使得日志内容被分割成多个日志文件。在对日志信息进行提取时,通常需要将多个日志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拼接,进而获取完整的日志信息。分布式计算引擎具有优秀的水平拓展能力,相比于传统的信息提取技术更加适用于海量文本日志信息提取的业务场景。Flink作为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引擎,为实时流数据分析和批量数据处理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模型和执行引擎。但是Flink在执行多表连接计算时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对多表连接作业进行有效优化,导致多表连接作业性能较差。在分布式计算中,虽然已有相关工作用于优化多表连接计算,但是大部分都是基于MapReduce,无法直接应用于Flink。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并优化Flink的多表连接作业,提高Flink多表连接作业的执行效率。本文依托现有的研究背景,对平台中的多表连接作业进行了优化,从而可以高效的提取海量日志信息。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Flink分布式计算引擎、分布式表连接算法和已有的多表连接优化算法。2.基于已有的连接顺序优化算法,提出了可以优化Flink多表连接作业执行效率的Multi Bushy Tree算法和用于优化星型连接的Star Semi Join 算法。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

莫皓[3](2020)在《基于C#的功率放大器芯片电流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功率放大器芯片在现代通讯中运用相当广泛,对于功率放大器芯片的可靠性测试,尤其是寿命测试显得越来越重要。军用的功率放大器芯片可靠性要求更加严格,每款功率放大器芯片都要在极端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可靠性寿命验证。传统的可靠性测试依靠人工记录与监测,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并且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不适用与长时间的寿命试验。为了达到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及时,一套高效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本文基于C#语言,为自主研发的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了一套电流自动监测系统。针对芯片的试验条件与测试需求,运用PCB板、多种通信总线、芯片夹具、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测试设备搭建测试平台。结合虚拟仪器软件结构、SCPI指令、虚拟仪器技术、关系型数据库、动态WEB应用技术以及窗体应用技术开发测试程序。使用面向对象和接口的方式编程,能够匹配多种型号的试验仪器,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同时运用三层软件架构和MVC设计模式,使代码通用性很高,并且易于扩展和维护。程序设计为多线程模式,保证了操作流畅度,部分地方使用了单例模式,有效地保留程序运行中的数据。该系统实现了试验数据自动记录与分析,并随时随地可查看,试验仪器一键设置,试验结果图形化展示。本文对抽样芯片进行了三个长时间的高温寿命试验,经过检验该电流监测系统拥有实时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以及数据查看方便等优点。

蒋乐锴[4](2020)在《基于北斗的偏远地区天然气井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是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种较为清洁的化工原料,在所有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低。随着气田数字化、智能化的逐步推进,对气田各项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应用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研究基于北斗的偏远地区流量计数据传输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针对气田开发与生产的特点,分析气井数据传输的现状,确定了偏远地区气井的数据传输方式。本篇论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监测中心三个方面来构建系统。气井数据的采集由位于现场的流量计完成,流量计集成了 DL-110E型多参量差压变送器,可采集气井运行状态的各项数据;数据传输利用北斗终端完成数据的接收与发送,采用北斗透传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监测中心集成了 C/S端安全以及B/S端方便维护的特点,针对企业需求设计了 C/S端和B/S端的程序。C/S端程序对北斗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解析、存储,建立本地数据库,并用图表、曲线的方式展示数据;B/S端程序能够显示气井位置、管理企业人员信息、在移动端查看数据。本文设计的基于北斗的偏远地区天然气井数据传输系统在宁夏新银河仪表厂进行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系统实现了气井数据的采集、无线卫星传输、数据显示等功能。数据传输准确率在98%以上,满足监测气井运行状态的需求,该系统方案可以为类似需求的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秀岗[5](2020)在《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大国,当前我国的土壤侵蚀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地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可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然而传统的水土流失监测手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基于现有的土壤侵蚀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利用前沿的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实现一套功能完善的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对于定量揭示土壤侵蚀的过程和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对进一步指导水土保持建设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刘宝元等学者提出的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a Soil Erosion Equation,简称CSLE)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土壤侵蚀的过程和机理,并基于用户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不依赖于任何商业软件的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此外,以计算统一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简称CUDA)为技术手段,分析了克里金插值算法的原理和流程,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CUDA的并行克里金插值算法,并且将该算法与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集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系统数据处理的效率。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如下:(1)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了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本文以国内外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各个模型的建模思路和建模方法,然后以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为出发点,从业务、功能和性能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2)构建了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本系统主要实现了用户管理、模型数据管理、数据预处理、模型计算、数据可视化和日志管理这6大核心功能模块。此外,从系统的高可用性出发,本文实现了基于CUDA这一并行架构的克里金空间插值算法,并且将该算法集成到系统数据预处理功能模块,解决了系统数据预处理中空间插值过程效率低下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数据预处理的效率。(3)测试了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本文使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测试了系统所有的功能模块,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均可以满足系统设计要求,且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通过使用该平台实行长期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高许[6](2020)在《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提升机是由多种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个部件的工作状态都影响提升机的安全运行。目前,许多部件的工作状态仅由人工定期检测,甚至没有配置相应的监测手段,为了提高矿井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对生产运输设备的管理,论文研究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并应用到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中。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对提升机辅助状态的监测现状。从现有监测系统存在的不足出发,在介绍矿井提升机系统的总体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机系统中闸瓦间隙、制动盘的温度、电动机的温度、减速器的温度和滚筒两边的轴承的温度对其运行状态的影响,给出了这些辅助状态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意义。其次论文完成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详细分析了硬件的选型、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信号采集方案、通信方式、现场监测系统方案以及现场抗干扰措施。再次论文基于python语言、采用PyQt5框架进行提升机监测系统上位机各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应用。软件包括系统管理模块、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显示模块及数据库管理模块,它们共同实现提升机监测系统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功能。最后探究提升机主轴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结合信息融合技术,总结了基于集成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的故障模型和实现策略。该研究可以提高故障诊断分类的准确率,用于指导提升机系统部件的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工作。论文设计的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弥补了现有监测系统的不足,将辅助系统纳入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提升机可靠运行,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员投入,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论文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88篇。

张友迅[7](2019)在《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快速筛选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占0.8%,尽早筛查与诊疗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与婴儿病死率。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孕妇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先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支持先心病普查工作,辅助医生实现先心病快速、准确筛查,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快速筛选仪。根据先心病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本文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并行特征表征技术三者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快速筛选仪。筛选仪硬件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平台与应用程序都构建在此硬件体系上,该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有四通道心音传感器、光电血氧传感器、基于ARM处理器的Exynos4412核心板、电源管理等部分;软件系统包括软件平台与应用程序两个部分。软件平台搭建主要介绍了BootLoader移植、系统内核配置、根文件系统构建与交叉编译环境配置等。应用程序通过Qt-C++编程实现信号采集子系统、动态显示子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数据传输以及实时分析子系统等;针对四通道同步心音信号,提出基于多通道心音信号的并行特征表征。首先根据多通道信号背景噪声基本一致的特点,采用小波分层去除噪声干扰,然后提取心音的四通道能量熵系数作为串行特征,最后计算四通道心音皮尔森相关系数与互信息作为并行特征。多通道心音信号比单通道涵盖更多关于总体的特征,弥补了在实际识别中单通道心音数据携带信息量很有可能不充分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多通道串行/并行特征相较于单通道特征的可分度提高了24.95%与30.54%。综上所示,筛选仪一方面使用并行听诊简化筛查过程,另一方面利用智能算法提高筛查速率,其特点在于设计简洁、使用方便、筛查时间短、诊断准确率较高,对家庭、社区和基层医院都有推广应用价值。

王福林[8](2019)在《物流无人机智能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人机因其机动灵活,使用不受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等优势,在不同领域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如航拍、搜救、军事侦察、地形勘测等。同时,无人机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将难免使得无人机零部件出现各种各样异常或者故障,无人机零部件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将直接决定无人机能否正常运行。作为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监控系统也面临着应用场景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挑战。因此,对于无人机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有着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无人机物流运输这一应用场景,设计了一套具备前端显示、电子地图、航线管理、数据存储以及故障诊断等功能的无人机智能监控系统,并详细介绍了无人机电机故障诊断的功能设计与实现。该监控系统总体上采用了分层结构设计:通讯层、数据层、应用层。首先,采用串口通信相关原理与技术实现了无人机与地面监控系统之间的无线通信方案;其次,使用windows下的WPF界面框架来设计监控系统的前端界面,采用C#语言编写后台逻辑代码搭建整个系统的软件框架;然后,基于Java Script脚本调用谷歌地球API接口,实现了监控系统电子地图导航、飞机航迹显示以及操作地图等功能;接着,基于MVVM数据框架实现了前后端数据解耦,采用软件设计模式思想对收发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显示飞行状态数据、发送控制指令数据、操作航线数据以及数据存储等。然后,本文引入了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设计了故障诊断模型。针对故障样本不平衡的问题采用SMOTE算法对其进行数据扩展,根据集成编程的思想以电机的五个监测量作为故障诊断模型的输入,在监控系统上实现了对电机运行状态的监控及报警功能。监控系统监测到故障会自主将故障信息上报给无人机控制系统,无人机控制系统将做出飞行策略调整,实现了智能监控功能。最后,经过与物流无人机实际试飞联调,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物流无人机智能监控系统的有效性,其运行可靠、兼容性高,提高了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张光临[9](2019)在《基于Labview的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系统可视化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水下机器人是探测海洋资源的重要工具。在海底复杂多变的海况会严重影响水下机器人的工作状态。为了保证水下机器人在不同海况下稳定地工作,需要对水下机器人姿态进行良好的控制。因此,研究水下机器人运动时姿态的可靠性与实时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根据水下机器人这一基本需求设计了姿态监控系统,同时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了水下机器人姿态的三维可视化显示。首先对水下机器人的姿态解算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修正卡尔曼滤波算法,尝试采用一种卡尔曼互补滤波算法融合水下机器人的姿态角。该算法利用三轴陀螺仪和三轴加速度计对姿态数据进行采集。先由卡尔曼滤波对其姿态数据进行滤波、积分得到第一姿态角,再采用适当比例对第一姿态角、陀螺仪积分得到的姿态角和加速度计解算的姿态角进行融合得到最终输出姿态角。前述融合比例是按照各种方式解算得到姿态角方差大小的不同来进行分配,其分配原则是:方差越大,融合比例越小。然后基于水下机器人电子仓的体系结构,确定了水下机器人姿态检测系统下位机总体方案,并按系统结构设计了模块化的姿态监控系统下位机。下位机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下位机硬件设计主要是基于硬件电路的最小系统电路、惯性姿态检测模块和推进器驱动模块的工作原理,对电路进行原理分析与设计同时也完成了对元器件的选型。在下位机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完成主控芯片程序初始化、基于MPU6050姿态传感器的姿态检测程序设计、串口通讯以及PWM驱动程序设计。最终完成了主控芯片对数据的发送、处理和接收,使下位机的各个硬件模块建立了通讯联系。最后,基于Labview建立了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系统可视化界面。该界面设计主要包括上位机与下位机实时通讯设计、三维姿态可视化再现设计、姿态控制设计和故障报警设计等。该界面实现了数据可视化、三维模型可视化和人机之间信息交互,也使水下机器人姿态可视化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整体。最后通过实验对姿态可视化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证明该系统能够完成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和可视化的基本要求。

蔡金峰[10](2019)在《面向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游乐机、擦鞋机等小型自助服务设备因为行业微利、技术薄弱、分布零散等特点,仍然采用传统的投币支付。这严重制约了自助设备市场的发展。虽然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能够提供移动支付,但是不能控制自助设备,所以需要开发面向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管理系统。早在2015年,国内已有企业推出了此类支付平台,但是发展状况不尽人意,部分平台已退出市场。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平台在技术层面存在诸多不足。例如需要安装APP、支付操作繁琐、系统功能与消费者和设备运营商户需求存在差距、自助设备响应速度慢、接口信号兼容性差、特别是吞币和折币现象导致消费纠纷时有发生。针对现有支付平台的不足,本设计对系统结构进行了重组和优化。系统采用物理连接层、网络传输层、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其中物理连接层即云模块,连接自助设备和传统投币器,读取投币脉冲,实现自助设备联网控制;网络传输层即TCP服务器负责通信报文的收发和数据库操作;消费者通过应用层即Web客户端进行扫码支付;经营商户通过Web客户端对设备和资金进行管理。移动支付的实现是云模块与Web客户端通过TCP服务器实现远程交互访问的过程,设计涉及无线通信、单片机控制、计算机及网络、电子设计等多领域技术,同时对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等具有较高的要求。设计内容主要包含:数据库设计;通信报文和TCP服务器软件设计;云模块硬件设计、单片机程序及云模块设置监测软件开发;手机Web客户端软件设计等四个部分。本设计采用Web客户端实现支付,并采用MVC编程结构,通过API函数调用、COM组件引用、支付页面分类设计提高Web访问速度并节约Web服务器资源,同时增强了系统管理服务功能,使用户体验更便捷化、人性化。通过精简和优化TCP报文结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缩短设备响应延时。云模块硬件采用超宽电压、低功耗设计;软件运用前台查询与后台中断结合从而保证多个任务实现的协调性和实时性。并通过自适应技术的应用,对投币接口信号进行采样,然后驱动输出,从而解决硬件接口的兼容性难题。针对数据传输丢包导致的吞币现象和指令被重复执行导致的折币现象,本设计通过时间戳技术解决因GSM数据收发时延不一致导致的报文队列错乱问题;通过报文超时重发技术解决数据丢包问题;通过通信事件缓存技术,解决因报文重发导致指令被重复执行的问题。论文详细介绍了各部分设计过程,并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对数据库、TCP服务器软件、云模块及Web系统的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测试表明:本设计能够实现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并且保留了投币支付功能;Web访问快捷,流水账单完备;系统成本达到设计要求。面向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系统为消费者、自助设备生产商、运营商提供了第三方支付和管理平台。只需配置云模块就可以实现自助设备移动支付和远程管理,并保留传统的投币功能。这将促进自助设备的产业升级,因此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二、串行通信可视化控件编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串行通信可视化控件编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乙烯裂解炉及炉管使用情况与背景
        1.1.2 乙烯裂解炉炉管失效损伤形式及研究背景
    1.2 渗碳损伤对乙烯裂解炉炉管组织性能影响
        1.2.1 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研究
        1.2.2 炉管组织与性能关系相关研究
        1.2.3 乙烯裂解炉炉管评价方法概述
    1.3 乙烯裂解炉炉管检测技术研究
        1.3.1 炉管常用的检测方法概述
        1.3.2 炉管磁性检测原理
        1.3.3 本课题检测系统采集及监控模块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意义
        1.4.1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2 乙烯裂解炉服役炉管渗碳层组织与性能定量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2.2.1 试验管材情况概述
        2.2.2 检测及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金相组织观察结果
        2.3.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
        2.3.3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2.3.4 化学成分分析
        2.3.5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2.4 试验结果讨论
        2.4.1 管壁内外侧(渗碳区与非渗碳区)碳化物定量变化规律
        2.4.2 管壁内外侧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
        2.4.3 试验炉管可能的失效损伤形式讨论及寿命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磁性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3.2.1 试验管材情况概述
        3.2.2 检测及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炉管外径及壁厚测量结果
        3.3.2 金相检测结果
        3.3.3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3.3.4 磁性检测试验
    3.4 试验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LC与磁力传感器的渗碳层厚度检测系统开发
    4.1 引言
    4.2 采集系统硬件选用
        4.2.1 磁力传感器
        4.2.2 采集控制系统选型
    4.3 系统Omron PLC软件主要设计
        4.3.1 PLC软件编程主要设计
        4.3.2 PLC与上位机的通信设计和连接
    4.4 基于Visual Basic 6.0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4.4.1 磁力传感器输出信号采样分析
        4.4.2 采集界面软件编程及主要控件
    4.5 试验验证磁力信号采集及炉管渗碳层检测结果分析
        4.5.1 模拟试验过程
        4.5.2 初步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Flink介绍
        2.1.1 Flink系统架构
        2.1.2 Flink时间和窗口
        2.1.3 Flink中State实现
        2.1.4 Flink编程模型
        2.1.5 Flink批计算
    2.2 分布式计算中表连接算法
        2.2.1 Repartition Join
        2.2.2 Sort Merge Join
        2.2.3 Boradcast Join
        2.2.4 Semi Join
    2.3 多表连接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2.3.1 执行计划优化
        2.3.2 执行框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
        3.1.2 非功能性需求
    3.2 总体设计
        3.2.1 应用架构
        3.2.2 技术选型
        3.2.3 交互流程
        3.2.4 控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ink的多表连接计算性能优化算法
    4.1 连接树模型
        4.1.1 查询图
        4.1.2 连接树
    4.2 代价评估模型
        4.2.1 Semi join开销
        4.2.2 Repartition join开销
        4.2.3 多表连接计算开销
    4.3 Multi Bushy Tree算法
        4.3.1 构建较优连接树
        4.3.2 寻找局部星型连接
        4.3.3 执行连接计算
    4.4 Star Semi Join算法
        4.4.1 算法简介
        4.4.2 算法实现
        4.4.3 算法有效性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和数据集
        4.5.2 计算并行度分析
        4.5.3 作业运行时间分析
        4.5.4 网络IO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实现
    5.1 业务层实现
    5.2 引擎层实现
        5.2.1 图解析引擎
        5.2.2 逻辑作业生成模块
        5.2.3 逻辑作业优化模块
        5.2.4 物理作业生成模块
    5.3 执行层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测试
    6.1 测试数据和目标
    6.2 测试环境部署
        6.2.1 部署环境
        6.2.2 部署方案
    6.3 测试方案
        6.3.1 功能性测试
        6.3.2 非功能性测试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C#的功率放大器芯片电流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芯片结构与待监测电流
    2.1 功率放大器芯片结构
    2.2 待监测电流
第三章 监测系统的硬件构成
    3.1 主控硬件
    3.2 环境条件控制
    3.3 芯片工作条件控制
    3.4 供电硬件
    3.5 芯片装架
    3.6 服务器设备
第四章 监测系统程序开发基础
    4.1 虚拟仪器
    4.2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
    4.3 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
    4.4 编程语言对比选择
        4.4.1 Lab VIEW
        4.4.2 Visual Basic
        4.4.3 C#编程语言
第五章 监测系统的软件开发
    5.1 监测系统的软件构成
        5.1.1 Winform应用程序与WPF应用程序
        5.1.2 关系型数据库
        5.1.3 ASP.NET
    5.2 软件运行流程介绍
        5.2.1 软件使用流程
        5.2.2 上位机运行流程
        5.2.3 WEB应用运行流程
    5.3 程序设计
        5.3.1 面向对象的类设计
        5.3.2 面向接口的类设计
        5.3.3 高内聚与低耦合设计
        5.3.4 多线程模式
        5.3.5 单例设计模式
        5.3.6 MVC设计模式
        5.3.7 三层软件设计架构
        5.3.8 数据存储表设计
        5.3.9 数据库存储过程设计
第六章 试验结果对比
    6.1 试验数据准确性对比
    6.2 试验数据及时性对比
    6.3 试验效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北斗的偏远地区天然气井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无线通讯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公共4G网络
        1.2.2 无线电台传输
        1.2.3 自建微网传输
        1.2.4 卫星通讯传输
    1.3 远程数据传输实现功能
    1.4 本文总体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企业现行方案不足极其系统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物联网架构
        2.2.2 方案设计
    2.3 通信方案设计
        2.3.1 C/S通信模型
        2.3.2 B/S通信架构
        2.3.3 通信方案设计
    2.4 系统功能概述
    2.5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2.5.1 北斗卫星通讯及北斗短报文技术
        2.5.2 HTTP通讯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及其通信协议介绍
    3.1 硬件总体架构
    3.2 差压变送器简介
    3.3 北斗通讯模块简介
    3.4 光伏供电模块
    3.5 通讯协议介绍
        3.5.1 RS-485通讯简介
        3.5.2 数据格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软件及服务器端设计
    4.1 数据库设计
        4.1.1 数据库简介
        4.1.2 数据库设计
    4.2 数据库通信程序设计
        4.2.1 C#同SQL语言
        4.2.2 功能需求分析
        4.2.3 数据库通信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主程序设计
        4.3.1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4.3.2 CRC校验
    4.4 系统监测可视化
        4.4.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4.4.2 系统基础界面设计
        4.4.3 动态曲线界面设计
        4.4.4 实时表盘显示界面
    4.5 本章小绪
第五章 云端软件设计
    5.1 JavaScript语言简介
    5.2 Web后端程序的设计
        5.2.1 云端通信功能设计
        5.2.2 数据库的设计
        5.2.3 登录模块的设计
        5.2.4 账户管理模块设计
    5.3 Web前端程序设计
        5.3.1 主界面设计
        5.3.2 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展望
    6.1 串口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6.2 数据库存储测试
    6.3 数据展示及管理测试
    6.4 系统应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
        1.2.2 土壤侵蚀模型与空间插值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壤侵蚀模型理论基础
    2.1 土壤侵蚀模型概述
    2.2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简介
    2.3 土壤侵蚀因子及侵蚀模数计算
        2.3.1 土壤侵蚀因子计算
        2.3.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2.3.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2.3.1.3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
        2.3.1.4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
        2.3.1.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E
        2.3.1.6 耕作措施因子T
        2.3.2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2.4 克里金插值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应用
        2.4.1 克里金插值算法原理
        2.4.1.1 普通克里金插值基本原理
        2.4.1.2 变差函数的概念
        2.4.1.3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2.4.2 克里金插值算法流程
    2.5 GPU并行计算技术
        2.5.1 并行计算技术简介
        2.5.2 GPU体系架构
        2.5.3 CUDA编程模型
        2.5.3.1 主机与设备
        2.5.3.2 线程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需求
        3.1.1.1 用户管理需求
        3.1.1.2 数据管理需求
        3.1.1.3 数据预处理需求
        3.1.1.4 模型计算需求
        3.1.1.5 数据可视化需求
        3.1.1.6 日志管理需求
        3.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3.1.2.1 易操作性需求
        3.1.2.2 高稳定性需求
        3.1.2.3 高安全性需求
        3.1.2.4 易维护性需求
        3.1.2.5 可扩展性需求
        3.1.3 设计约束
    3.2 系统设计
        3.2.1 系统环境设计
        3.2.1.1 系统开发环境
        3.2.1.2 系统运行环境
        3.2.2 系统架构设计
        3.2.2.1 数据访问层
        3.2.2.2 业务逻辑层
        3.2.2.3 视图层
        3.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2.3.1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3.2.3.2 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3.2.3.3 数据预处理功能模块
        3.2.3.4 模型计算功能模块
        3.2.3.5 数据可视化功能模块
        3.2.3.6 日志管理功能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UDA的克里金插值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克里金插值算法在土壤侵蚀模型中的应用
    4.2 克里金插值算法的总体实现思路
        4.2.1 克里金插值算法流程
        4.2.2 克里金插值算法的串行实现
    4.3 克里金插值算法的并行实现
        4.3.1 基于OpenMP的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实现
        4.3.2 基于CUDA的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实现
        4.3.3 算法性能分析
        4.3.3.1 实验条件
        4.3.3.2 实验结果
        4.3.3.3 算法性能分析
    4.4 结果验证
        4.4.1 实验区概况
        4.4.2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实现
    5.1 系统主界面
        5.1.1 标题栏
        5.1.2 菜单栏
        5.1.3 工具栏
        5.1.4 工作显示区
        5.1.5 状态栏
    5.2 用户管理功能
        5.2.1 用户管理
        5.2.2 权限管理
    5.3 数据管理功能
        5.3.1 模型输入参数管理
        5.3.1.1 区域边界设置
        5.3.1.2 计算起止时间设置
        5.3.1.3 模型投影和几何信息设置
        5.3.2 模型输入地理要素管理
        5.3.2.1 模型动态监测区域设置
        5.3.2.2 降雨数据管理
        5.3.2.3 土地利用数据管理
        5.3.2.4 土壤数据管理
        5.3.2.5 DEM数据管理
    5.4 数据预处理功能
        5.4.1 区域边界数据预处理
        5.4.2 降雨数据预处理
        5.4.3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预处理
        5.4.4 土壤类型数据预处理
    5.5 模型计算功能
        5.5.1 土壤侵蚀因子计算
        5.5.2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5.6 数据可视化功能
        5.6.1 地图数据可视化
        5.6.2 属性数据可视化
    5.7 日志管理功能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环境
        6.1.3 测试流程
        6.1.4 软件测试
        6.1.4.1 用户管理功能测试
        6.1.4.2 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6.1.4.3 数据预处理功能测试
        6.1.4.4 模型计算功能测试
        6.1.4.5 数据可视化功能测试
        6.1.4.6 日志管理功能测试
        6.1.4.7 系统性能测试
        6.1.5 测试结果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矿井提升机及辅助状态监测
    1.2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提升机组成及辅助状态参数分析
    2.1 提升机系统的组成
    2.2 制动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2.3 主轴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组成与结构
    3.2 闸瓦间隙测量模块
    3.3 温度测量模块
    3.4 通信模块
    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提升机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基于PyQt的提升机监测系统软件的功能及架构
    4.2 数据管理模块
    4.3 监测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的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5.1 集成神经网络
    5.2 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5.3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快速筛选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1.3 人体生理信号产生机理
        1.3.1 心音信号
        1.3.2 血氧饱和度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与设计方案
    2.1 筛选仪需求分析
    2.2 开发平台介绍
        2.2.1 嵌入式系统
        2.2.2 Qt/Embedded简介
    2.3 系统设计方案
        2.3.1 筛选仪硬件系统
        2.3.2 筛选仪软件系统
        2.3.3 并行特征表征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筛选仪硬件系统
    3.1 硬件概述
    3.2 传感器设计
        3.2.1 心音传感器
        3.2.2 血氧传感器
    3.3 嵌入式电路系统
        3.3.1 Exynos4412 核心板介绍
        3.3.2 串口通信电路
        3.3.3 网络通信电路
        3.3.4 电源电路设计
    3.4 硬件系统规格
    3.5 仪器电气安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筛选仪软件系统
    4.1 筛选仪软件平台
        4.1.1 BootLoader移植
        4.1.2 系统内核配置
        4.1.3 根文件系统构建
        4.1.4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4.2 应用软件实现
        4.2.1 总体流程设计
        4.2.2 Q~(wt)图形插件扩展
        4.2.3 信号采集子系统
        4.2.4 数据库管理系统
        4.2.5 网络数据传输
    4.3 实时分析子系统
        4.3.1 能量熵特征提取
        4.3.2 支持向量机分类
        4.3.3 分析流程与实现
    4.4 系统测试与分析
        4.4.1 采集效果测试
        4.4.2 系统功能性测试
        4.4.3 可靠性测试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通道心音的并行特征表征
    5.1 算法背景
    5.2 心音采集与预处理
    5.3 特征提取
        5.3.1 串行特征
        5.3.2 并行特征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并行特征分析
        5.4.2 特征可视化分析
        5.4.3 特征值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物流无人机智能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人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无人机地面站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3 无人机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无人机地面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无人机系统基本组成
    2.2 无人机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2.1 地面站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2.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2.3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2.4 小结
第3章 无人机地面监控系统实现
    3.1 地面站航线功能管理模块
        3.1.1 航迹点属性介绍
        3.1.2 无人机航线规划
        3.1.3 航迹跟踪与显示
        3.1.4 航点管理及航迹回放
    3.2 地面站通讯模块
        3.2.1 串口通信方式
        3.2.2 串口通信的实现方法
    3.3 地面站导航模块
        3.3.1 电子地图技术
        3.3.2 Google-Earth原理及介绍
        3.3.3 谷歌地图的加载与操作
        3.3.4 无人机图标的导入
    3.4 地面站数据处理模块
        3.4.1 数据流介绍
        3.4.2 数据帧协议
        3.4.3 飞行状态数据显示
        3.4.4 飞行状态数据存储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无人机故障监测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无人机执行器介绍
        4.2.1 无人机执行器结构分析
        4.2.2 无人机执行器故障类型说明
    4.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执行器故障诊断
        4.3.1 故障诊断方法流程
        4.3.2 DNN算法原理
        4.3.3 对执行器历史数据的处理及训练模型
        4.3.4 评估故障诊断模型的泛化能力
    4.4 小结
第5章 无人机地面监控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实际飞行验证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Labview的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系统可视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技术
        1.2.1 姿态传感器
        1.2.2 多传感器姿态融合研究现状
    1.3 姿态可视化技术应用现状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2 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原理
    2.1 姿态的描述与表示
        2.1.1 常用坐标系介绍
        2.1.2 姿态旋转矩阵
    2.2 姿态角解算算法
        2.2.1 欧拉角法
        2.2.2 方向余弦法
        2.2.3 四元数法
    2.3 多传感融合解算
        2.3.1 加速度计测姿态角的原理
        2.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2.3.3 Mahony互补滤波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水下机器人监控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3.1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2 监控系统上位机硬件平台设计
        3.2.1 主控单元
        3.2.2 惯性姿态检测单元
        3.2.3 推进器驱动单元
    3.3 水下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监控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3.3.2 主控单元初始化模块
        3.3.3 数据采集模块
        3.3.4 通讯模块
        3.3.5 姿态控制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4.1 Labview软件开发环境
    4.2 总体结构设计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上位机登录界面模块
        4.3.2 上位机串口通讯模块
        4.3.3 三维模型可视化界面模块
        4.3.4 姿态控制界面模块
        4.3.5 报警界面模块
        4.3.6 数据可视化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姿态角解算精度的测试
        5.2.1 静态测试试验
        5.2.2 动态测试试验
    5.3 系统可视化运行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面向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面向自助设备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背景及意义
    1.2 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服务对象及需求分析
        2.1.1 系统的服务对象
        2.1.2 系统的功能需求
        2.1.3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整体架构
        2.2.2 系统拓扑结构
        2.2.3 子系统的划分
    2.3 系统设计采用的关键性技术及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系统架构
        3.1.1 数据库服务功能需求细分
        3.1.2 数据库访问的拓扑结构
    3.2 数据库结构及说明
        3.2.1 商户管理数据库
        3.2.2 系统管理数据库
        3.2.3 云模块运行数据库
        3.2.4 商户收支明细数据库
    3.3 数据库交互操作
        3.3.1 数据库交互前的操作准备
        3.3.2 手机前台操作与后台数据库交互操作
        3.3.3 云模块与后台数据库交互操作
    3.4 数据库安全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报文及TCP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1 云服务器与云模块之间的通信机制
    4.2 通信报文设计
        4.2.1 通信报文的组成结构
        4.2.2 传输报文长度计算
        4.2.3 传输报文的具体构成及说明
    4.3 报文传输与实现
        4.3.1 常用字符串中文对照表及说明
        4.3.2 通信报文的功能需求
        4.3.3 云模块申请入网
        4.3.4 远程设置云模块运行参数
        4.3.5 远程查询云模块运行参数
        4.3.6 微信收款到账通知
        4.3.7 扫码成功命令云模块启动设备
        4.3.8 云模块上报投币账目
        4.3.9 云模块申请脱网
    4.4 TCP服务器设计
        4.4.1 TCP服务器软件功能需求细化
        4.4.2 TCP服务器软件开发架构
        4.4.3 TCP服务器软件前台设计
        4.4.4 TCP服务器软件后台设计
        4.4.5 TCP服务器软件部署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云模块的硬件配置
        5.1.1 GPRS模块选择
        5.1.2 微控制器MCU选择
    5.2 云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5.2.1 云模块原理图设计
        5.2.2 PCB板面规划、布局调整、制板实现
        5.2.3 PCB成品及云模块贴装
    5.3 云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5.3.1 固件程序架构
        5.3.2 云模块固件前台设计
        5.3.3 云模块固件后台设计
        5.3.4 云模块固件前、后台交互
        5.3.5 固件程序实现
    5.4 云模块设置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云模块设置监测软件功能需求细化
        5.4.2 云模块设置监测软件前台布局
        5.4.3 入库模块数据查询功能设计
        5.4.4 查询、设置云模块内部参数功能设计
        5.4.5 模块运行监测功能设计
        5.4.6 TCP网络通信功能设计
        5.4.7 云模块参数查询与设置后台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eb客户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6.1 关于Web和微信支付开发
    6.2 Web客户端功能需求细化
    6.3 Web客户端二维码设计
    6.4 面向消费者支付的Web客户端页面设计
    6.5 面向经营商户访问的Web页面设计
        6.5.1 商户登录Web客户端设计
        6.5.2 商户注册账号Web客户端设计
        6.5.3 商户主页Web客户端设计
        6.5.4 平台管理人员Web客户端页面设计
    6.6 Web客户端后台设计
        6.6.1 使用支付SDK实现JSAPI支付
        6.6.2 支付Web客户端后台设计
        6.6.3 商户主页Web客户端后台设计
        6.6.4 编写工程文件
        6.6.5 工程调试
    6.7 Web安全策略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7.1 云模块电气性能、设置监测软件及固件测试
        7.1.1 云模块电气性能测试
        7.1.2 云模块设置软件测试
        7.1.3 云模块固件性能测试
    7.2 投币操作测试
    7.3 客服登记操作测试
    7.4 经营商户Web操作测试
        7.4.1 注册Web操作测试
        7.4.2 “我的账单”操作测试
        7.4.3 “添加设备”操作测试
        7.4.4 “设置脉冲信号”操作测试
        7.4.5 “添加合伙人”操作测试
        7.4.6 “我要取款”操作测试
    7.5 扫码支付操作测试
    7.6 系统非功能需求测试及分析
        7.6.1 禁止PC访问系统Web测试
        7.6.2 事件缓存技术提高通信可靠性测试
        7.6.3 支付系统经济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串行通信可视化控件编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损伤定量评价与磁性检测技术研究[D]. 陈伟庆.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Flink的高效日志信息提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李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基于C#的功率放大器芯片电流监测系统设计[D]. 莫皓.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北斗的偏远地区天然气井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 蒋乐锴. 宁夏大学, 2020(03)
  • [5]区域土壤侵蚀模型系统设计与开发[D]. 张秀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快速筛选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友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8]物流无人机智能监控系统研究[D]. 王福林. 天津大学, 2019(01)
  • [9]基于Labview的水下机器人姿态监控系统可视化研究与实现[D]. 张光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面向自助设备的移动支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蔡金峰.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串行通讯视觉控制编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