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规则被改写

中国白酒行业规则被改写

一、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论文文献综述)

万里扬[1](2017)在《基于投入产出混合模型的电力低碳转型水耗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黎协定》明确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向1.5℃努力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以达到温升控制目标的核心途径。其中,依赖于全球大规模新能源技术推广的电力部门结构转型是目前所有能源系统转型路径方案中的关键。电力部门不仅是重要的排放部门也是重要的耗水部门,其深度转型必然对水资源产生复杂的跨系统影响,并且在全球各经济体内具有差异化的体现。同时,电力转型将通过产业链关联对各地区进出口隐含流产生反馈作用,进一步增加气候政策跨系统影响的复杂性。为探究气候政策下全球电力部门低碳转型情景带来的水资源影响,探索其对出口隐含流转移带来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构建基于电力部门拆分的投入产出(IO)混合模型,评估在技术冻结的假设下国家自主贡献(INDC)短期目标和长期路径下电力部门低碳结构性调整带来的碳排放和水资源影响,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识别情景间电力结构差异带来的贡献。本研究选取三大气候谈判阵营——“伞型集团”、欧盟和“77国+中国”——的七大主要排放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电力结构转型在区域分布、直接间接等多个维度对水资源产生差异化的影响。(1)INDC短期目标可实现发电量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解耦,然而会造成中国和日本全生命周期水耗的增长。中国电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降低29%,下降幅度第三;水耗强度提升10%,增长幅度第一,增长的水耗主要来自于电力部门上游产业投入拉动的间接水耗。(2)长期减排情景下,各经济体电力总排放于本世纪上半叶达峰10 Gt,相对于基准情景有显着减碳作用。从水耗来看,本世纪内,中国和印度减排情景下的电力结构调整相对于基准情景将造成最高的水耗累计增量,分别为448-2419 Gt和93-1197 Gt,其中间接水耗贡献显着,从而带来较高水资源压力的挑战。美国电力部门可实现一定的节水潜力(-364-171 Gt),缓解电力系统面临的水资源压力。(3)从技术上来看,火电的缩减带来直接水耗的显着降低,而水电和核电的增加则是直接水耗的最大增长因素;间接耗水增量由可再生能源例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贡献。(4)电力转型目标促进出口贸易低碳化,效果强于对出口隐含水的削减,其中中国、日本等经济体出口隐含水不降反升。从水资源压力视角下审视各经济体减排行动,中国在实现电力部门减碳显着成效的基础上将承担最为突出的水耗增长压力,具有较大的减排难度。

柳沁[2](2017)在《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坎普的两种形态及其在国内的发展》文中提出坎普是社会文化领域中一种较为新型的文化现象,它最初是一种与男同性恋扮装相关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坎普的内涵越来越丰富。1960年代,坎普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源于消费文化与波普文化的兴起。原本处于地下的坎普美学在消费文化和波普文化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进入到流行娱乐之中,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另外一个转向则是源于同志运动的兴起。同志运动的迅速发展促使另一波带有明显政治意味的坎普文化形成,也让这一波坎普文化走上更激进的政治化与酷儿化的道路。虽然坎普在不同的时代总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但其固有的那种夸张、媚俗、矫揉造作等标志性特征一直都被保留下来。进入到消费社会,坎普和其他身处边缘的亚文化一样,起初是以一个先锋反叛者的形象存在于主流文化之中。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艺学领域、女性主义政治空间中,也体现在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上。坎普反对传统理性的审美理念,希望以“感性主义”来维护艺术的独立;它反对异性恋霸权,试图用扮装的方式来解构传统的性别政治制度;它既不反对,也不迎合大众文化,而是转而化身成为一位“纨绔子”,与大众文化建立了一种暧昧不明的关系,让它自己既不会被大众文化的浪潮所淹没,也维持了自己的那份骄傲。但是,坎普文化最终也逃不过被收编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坎普自身文化属性所致。坎普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它身上所蕴含的反叛力量,很可能会对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地位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主流文化通过采取意识形态的棒杀策略和商业运作的捧杀策略对坎普文化进行规训。坎普在被收编的过程中,颠覆力量被慢慢消解,最终它逐渐从一个“反叛者”变为一个“引领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坎普理论直到1990年代才被传入国内,但是坎普现象早就出现在诸如影视、网络以及文学等领域之中。无厘头电影、网络恶搞、网络戏仿、游戏式写作等等,都是坎普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当下,国内流行文化与商品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大众文化鱼龙混杂。我们将坎普放在国内消费文化语境下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态度的并被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笔者希望借本文抛砖引玉,为国内坎普理论研究以及文化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张鑫[3](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佟银霞[4](2011)在《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市自1673年建城以来,就一直是吉林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作为吉林地区省会级城市长达281年之久。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创办,揭开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序幕。在以近代商贸发展和交通进步为核心动力的推动下,吉林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间歇性发展,其城市功能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军事政治城市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多元性城市的转型,区域交通枢纽以及商贸、教育文化中心地位得以确立,城市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市民社会生活越来越凸显近代化特征。但其城市发展道路却艰难崎岖。从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开始,东北三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向中东铁路沿线转移,哈尔滨和长春迅速崛起,城市空间规模、区首位度以及商贸发展与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赶上并超越吉林市。至民国初年,与后起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相比,吉林市城市相对性衰落更为明显。但吉林市没有像近代其他衰落型城市一样一蹶不振,经过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重振以及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的发展,吉林市继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吉林区域首位中心城市地位,并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因此,探讨吉林市近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梳理其独特的发展脉络,知古鉴今,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及今日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条件,追溯吉林市历史的演进。优越的地理历史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吉林市在清初逐步由边防城镇发展为“七镇之首”和区域商贸中心。第二章主要阐述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起。时间跨度从1881年吉林机器局开办到1905年东北“新政”。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开办揭开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序幕,吉林市开始由清初的区域贸易中心发展为近代工业生产中心。随着松花江航运业的渐次发展,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社区街巷。城市空间由古城向外拓展,东西部城区初步形成,功能区域分化。但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地属吉林省的哈尔滨和长春迅速崛起,城市空间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达到或超越省会吉林市。吉林市由于不在中东铁路通过的东北腹地的铁路干线上,中心城市地位旁落,经济腹地范围缩小,“七镇之首”的地位不复存在。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末“新政”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时间跨度从1906年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末“新政”改革大大加快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机构朝着司法与行政分开的趋势发展,出现了诸如警察和城市自治组织等管理机构,城市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近代社会团体和城市精英群的形成开启了大众参与政治的先河。与此同时,吉长铁路的建成和通车进一步拓展了吉林市与外界的联系,吉林市再次成为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新政”改革也使吉林市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文化开始广泛传播,城市市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初变。第四章主要论述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与重振。时间跨度从1912年到1930年。由于近代交通起步较晚、政局动荡,再加上1911年“火烧船厂”灾难性的打击以及日本经济政治势力增长等因素影响,使吉林市在中东铁路通车后衰落态势进一步凸显,与后起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相比,相对性衰落更为明显。但吉林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广阔的经济腹地,这是吉林市没有像近代其他衰落型城市一样一蹶不振,而能够继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吉林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1920年代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全方位、多层次近代交通的完善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办,吉林市城市发展又进入重振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区域政治、经济、交通功能进一步强化,进而发展为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发育较为完善的典型城市。第五章主要探讨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畸形发展。时间跨度从1931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伪满统治时期,吉林市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区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基础上,表现为重工业的畸形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使吉林市原有的教育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和摧残,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结语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吉林市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即由单一的军事政治城市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多元性城市的转型;以近代商贸发展和交通进步为核心动力;城市近代化与殖民地化复线交叉演进;呈间歇性发展的特征。

宋延涛,伏男[5](2004)在《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文中研究指明经历了3年的艰难培育、实验以及远赴欧洲五国的考察,在2003年12月中旬,河北省秦皇岛市农民耿学刚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目前为止我国第一家家庭干型葡萄酒酒堡的家庭葡萄酒注册商标和企业条型码。 而来自中国酿酒协会的消息说,正是由于耿学刚家庭葡萄酒注册商标以及?

二、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投入产出混合模型的电力低碳转型水耗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巴黎气候大会开启全球减排新局面
    1.2 电力低碳转型是全球减排行动的关键
    1.3 电力低碳转型对水资源的复杂影响
        1.3.1 能源转型的跨系统多维度影响
        1.3.2 能源与水资源紧密关联
        1.3.3 电力部门的低碳政策水资源影响
        1.3.4 水资源紧缺增大低碳转型压力
    1.4 电力低碳转型对全球贸易隐含流转移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低碳政策的多维度影响
    2.2 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水资源影响
        2.2.1 能源与水资源相互需求的量化
        2.2.2 能源与水资源制约关联及政策研究
        2.2.3 低碳发展路径下的减排行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2.3 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水资源影响
        2.3.1 发电技术水耗强度的量化
        2.3.2 未来低碳路径下电力部门水资源需求
    2.4 全球化贸易隐含流转移研究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及数据需求
    3.1 生命周期视角的低碳行动影响评价工具
        3.1.1 足迹理论
        3.1.2 基于生产流程的生命周期法
        3.1.3 环境拓展的投入产出法
        3.1.4 混合方法
    3.2 基于部门拆分的投入产出混合模型构建
        3.2.1 横向综合模型及情景模拟构建
        3.2.2 基于部门拆分的混合模型
    3.3 本研究的方法框架
        3.3.1 环境拓展的投入产出模型
        3.3.2 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3.3 电力部门拆分的投入产出混合模型
        3.3.4 电力低碳转型结构效应的情景分析
        3.3.5 结构分解分析
    3.4 数据需求
        3.4.1 经济数据
        3.4.2 碳排放和水资源数据
        3.4.3 电力部门碳排放及水耗数据
        3.4.4 电力部门上下游拆分系数
        3.4.5 情景数据
    3.5 主要排放经济体选取
        3.5.1 全球气候谈判中的阵营角色
        3.5.2 主要排放经济体基本情况
        3.5.3 各经济体碳排放强度及耗水强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短期目标下电力部门水资源影响分析
    4.1 主要排放经济体INDC下电力部门结构调整目标
        4.1.1 巴西
        4.1.2 中国
        4.1.3 欧盟
        4.1.4 印度
        4.1.5 日本
        4.1.6 俄罗斯
        4.1.7 美国
        4.1.8 主要排放经济体INDC目标年电力生产情况
    4.2 INDC目标下电力部门排放量
    4.3 INDC目标下电力部门水耗
        4.3.1 各发电技术完全水耗强度
        4.3.2 INDC目标年与基准年水耗比较
        4.3.3 INDC情景下电力部门水耗增长推动因素分解
        4.3.4 INDC水耗增量的技术贡献
    4.4 中国INDC情景分析
        4.4.1 中国INDC的目标及意义
        4.4.2 中国INDC情景下电力部门水耗变化
        4.4.3 单位发电排放量与水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期路径下电力部门水资源影响分析
    5.1 长期路径电力结构调整情景
    5.2 长期路径电力结构调整碳排放影响
    5.3 电力结构调整的水耗影响
        5.3.1 基准情景和减排情景未来水耗增长情况
        5.3.2 结构效应带来的减排路径与基准路径下电力部门水耗差异
        5.3.3 结构效应引致情景间电力部门水耗累计差异
        5.3.4 各技术贡献
    5.4 低碳电力转型与水资源压力制约探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力部门调整对贸易隐含流的反馈作用
    6.1 各经济体碳足迹及水足迹及贸易隐含流转移
    6.2 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及隐含转移的驱动因素
        6.2.1 碳排放及水资源消耗总量结构分解
        6.2.2 贸易隐含碳排放及水资源消耗转移结构分解
    6.3 INDC目标下电力结构调整对隐含流的反馈作用
    6.4 长期路径下电力结构调整对隐含流的反馈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WIOD数据库原始地区和部门分类
附录B 相关水耗及碳排放系数
附录C 基准年各国电力部门发电量组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坎普的两种形态及其在国内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外对坎普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对坎普的研究情况
    三、本文研究意义及基本思路
一、坎普的发展与特征
    1.1 早期的坎普现象
        1.1.1 坎普与男同性恋
        1.1.2 艺术领域的异类
        1.1.3 日常生活领域的坎普元素
    1.2 1960年代后的坎普发展
        1.2.1 大众化与异性恋化
        1.2.2 更激进的政治化与酷儿化
    1.3 坎普的特征
        1.3.1 严肃的优雅
        1.3.2 回归感性、强调风格
        1.3.3 边缘性的“自我现身”
二、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第一种坎普形态:反叛先锋
    2.1 对“知识型审美理念”的反诘
        2.1.1 反艺术阐释学
        2.1.2 以新感性主义代替艺术阐释学
        2.1.3 “风格”对“内容”的胜利
    2.2 对性别政治的批判策略
        2.2.1 对异性恋霸权的质疑
        2.2.2 对阳性话语霸权的质疑
        2.2.3 扮装政治的现实实践
    2.3 大众化时代的特殊“叛逆者”
        2.3.1 追寻独特的民主
        2.3.2 大众文化时代的“纨绔子”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第二种坎普形态:混同中的引领
    3.1 作为“意识形态”的棒杀策略
        3.1.1 道德恐慌的制造
        3.1.2 “坎普”的被平常化
    3.2 作为商品的捧杀策略
        3.2.1 从抵抗的风格到消费的风格
        3.2.2 时尚的宠儿
    3.3 “坎普”捉摸不定的命运
        3.3.1 被消解的“坎普”
        3.3.2 “坎普”的再发展
四、坎普在国内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多种呈现
    4.1 坎普电影的三种类型
        4.1.1 独特的角色气质
        4.1.2 无厘头电影
        4.1.3 伪坎普电影
    4.2 网络空间中的坎普现象
        4.2.1 戏仿
        4.2.2 恶搞
        4.2.3 戏仿与恶搞的坎普意味
    4.3 文学中的坎普现象
        4.3.1 游戏化的创作倾向
        4.3.2 创作的时尚化与表面化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吉林市城市史整体研究概况
        (二) 吉林市城市史专题研究概况
        (三) 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吉林市城市近代化开启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一、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吉林市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边外“七镇之首”与区域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一、边外“七镇之首”地位的确立
        二、区域贸易中心的确立
第二章 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轫(1881—1905)
    第一节 吉林机器局——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一、机器局选址于吉林市的原因
        二、吉林机器局的筹建及其影响
    第二节 水上运输业的渐次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一、松花江航运与城市经济的活跃
        二、具有区域特色商业社区街巷的形成
    第三节 火磨的兴起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一、火磨的兴起
        二、煤炭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东西部城区的拓展与城市功能区域的分化
        一、东西部城区的拓展
        二、分化型城市功能区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中东铁路通车与吉林市中心城市地位的旁落
        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哈尔滨、长春的崛起
        二、吉林市中心城市地位的旁落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展(1906—1911)
    第一节 新行政体制的确立和运行
        一、新行政体制的确立
        二、新行政体制的运行
    第二节 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化
        一、自开商埠与吉林市城市近代化
        二、洋行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官办、商办工业的兴起
    第三节 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兴起
        一、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新式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四节 近代交通的兴起
        一、吉长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二、吉长铁路的修建及作用
    第五节 近代社会团体、城市精英群的形成
        一、近代商会等社会团体的建立
        二、近代城市精英群的形成
    第六节 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初变
第四章 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与重振(1912—1930)
    第一节 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
        一、吉林市城市相对性衰落的表现
        二、制约吉林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吉林市城市重振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
    第三节 全方位多层次近代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一、“中日合办”的吉敦铁路
        二、“民族自办”的吉海铁路
        三、航运、邮电通讯与公路运输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一、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商业近代化的加强与商业网络的形成
        三、近代银行、储蓄会、保险业的发展与旧式钱庄的并存
    第五节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阶段完备的教育载体
        二、门类齐全的各类学堂
    第六节 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
        一、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章 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畸形发展(1931—1945)
    第一节 殖民工业的畸形发展
        一、殖民工业兴建的缘由
        二、殖民工业的兴建对吉林市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开发型”城市的打造
        一、“满洲第一旅游城市”的打造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营建和改造
    第三节 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的推行
        一、文化专制的实施
        二、奴化教育的推行
    第四节 殖民统治下的吉林市城市人口与社会
        一、殖民统治下的城市人口
        二、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后记

四、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投入产出混合模型的电力低碳转型水耗影响研究[D]. 万里扬. 清华大学, 2017(02)
  • [2]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坎普的两种形态及其在国内的发展[D]. 柳沁.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D]. 佟银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5]中国酒类行规被改写[N]. 宋延涛,伏男. 经理日报, 2004

标签:;  ;  ;  ;  ;  

中国白酒行业规则被改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