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工程评价

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工程评价

一、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的工程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雷晓东,戚帮申,关伟,赵玉,杜东,闫广新,刘宏伟,尤志鑫[2](2021)在《北京平原区断裂构造重力异常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重力异常蕴含丰富的断裂构造特征信息.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和剖面2.5D重力异常反演方法对北京平原区高精度区域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了主要断裂构造平面位置、长度、规模、汇交关系及深浅延伸特征,分析了利用重力异常识别断裂的效果.结果表明:(1)北京平原区NE向断裂平面延展长度大、连续性强,NW向断裂分段性明显,连续性弱,但NW向断裂对NE向断裂有切割改造迹象.近EW或SN向断裂分布较为局限.(2)主控断裂平面和垂向延伸特征差异明显,顺义断裂、孙河断裂、永定河断裂等为盖层断裂;南口断裂、孙河断裂西段、二十里长山断裂和张喜庄断裂为基底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南苑—通县断裂、礼贤断裂、夏垫断裂和皮各庄断裂东段为地壳断裂.(3)利用NVDRTHDR峰值异常带的连续性、幅值、宽度及错切关系可有效识别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小波变换获得的不同深度等效层异常结合2.5D剖面反演可有效研究断裂在基岩内部的深浅延伸情况,但重力异常的垂向分辨能力弱,断裂在新生界内部延伸特征需结合其他地质资料进一步分析.

周永恒,杨肖肖,丰成君,张鹏,孟静,谭成轩,邓亚虹,宋焱勋,王继明[3](2021)在《北京平原区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第四纪活动特征的浅层综合探测证据》文中指出黄庄—高丽营断裂是北京平原区主要的隐伏活动断裂之一,其第四纪活动性对北京及邻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该隐伏断裂的复杂特征,本文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浅层人工地震、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结合联合钻孔剖面方法,揭示了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的第四纪活动性及主要特征,探测结果与综合分析表明:(1)该断裂走向NE,倾向SE,倾角为60°~70°,具典型的正断活动特征。(2)推断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上断点埋深约10 m,上更新统欧庄组底界错距约16 m,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并可能是1658年涞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对浅地表地裂缝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对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的综合探测结果可为该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及防灾减灾等提供关键地质依据。(3)综合物探结果可知, CSAMT法对隐伏活动断裂的初期探测有重要意义,在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内浅层地震勘探剖面揭示的断裂特征不如其在坚硬岩石地层内揭示的断裂特征明显,但通过多种物探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增加隐伏活动断裂探测的确定性。

赵杨[4](2020)在《隐伏正断层错动对地下综合管廊影响机制的数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隐伏断层错动不仅对城市地下空间构成严重安全威胁,而且严重制约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和规划发展,综合管廊作为一种长线形地下建筑结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穿越隐伏活动断层区。论文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隐伏正断层错动过程中地下综合管廊的变形机制及其安全避让距离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活动断裂场地城市地下空间合理抗震规划、确定安全避让距离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构建隐伏正断层与地下综合管廊平行展布的三维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地下综合管廊在不同间距和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应力状态和最大主应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避让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在隐伏正断层错动过程中,地下综合管廊距断层带较近时,位于断层上盘一侧的应力状态明显比下盘复杂。地下综合管廊在距断层上盘较近时(<100m)处于压剪?纯剪?拉剪?纯剪?压剪或拉剪?纯剪?压剪?纯剪?拉剪等多种复杂的应力状态,距断层上盘较远时(>150m)或位于断层下盘时,应力状态一直处于拉剪或压剪一种状态。通过对最大主应变进行分析发现:地下综合管廊位于断层上盘一侧或下盘时,距断层带较近时(<100m)的变形较大,距断层带较远时(>150m)的变形较小。(2)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在不同埋深下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埋深的增大,地下综合管廊的应力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地下综合管廊在距断层上盘较近时(<100m)的应力状态变化较大,距断层上盘较远时(>150m)或位于断层下盘时的应力状态变化较小。通过对最大主应变分析发现:随着埋深的增大,地下综合管廊的变形也随之增大。(3)以综合管廊材料的极限拉应变和极限压应变为判断标准,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在不同埋深下的纵向应变是否达到破坏标准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避让距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埋深下的地下综合管廊,在断层上盘安全避让距离要远远大于断层下盘,随着综合管廊埋深的增大,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避让距离总体上增大。

耿国帅[5](2020)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文中认为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处于青海省中部,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并以其丰富的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目前该地区基本实现了 1:50万、1:20万或1:25万化探数据覆盖,前人基于这些数据,采用传统方法圈定大量的化探综合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为主,把成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稳健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的含量信息、空间信息与内部结构信息,综合地球化学各方面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统计各网格单元的综合信息,从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根据该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结合研究区矿床类型划分,把该区的矿床类型分为以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SEDEX型、VHMS型和沉积变质型),与中酸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和热液型金矿成矿组合(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三种组合八种类型。2)提出并应用中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差与变异常系数图,分析了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四个子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指出昆北W、Bi、Pb、Cr、As、Ag等,昆中 Hg、Au、Sb、Mo、Bi、Ag、Sn、W、As 等;昆南 Hg、Sb、Bi、Ni、Au、Cr、Mo、As、Cu、Ag;北巴Hg、Au、Sb、As、W等为该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3)采用两种方法圈定单元素异常,①利用ILR转换后造岩元素的稳健因子分析,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对元素含量进行分区标准化,从而圈定各元素异常。②提出利用改进的Aitchison距离方法来圈定单元素异常,从两种方法圈定的效果看,与矿床点的对应关系都较好,但相对而言,Aitchison距离由于考虑了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且消除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圈定的异常更好。4)利用成矿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了以基性岩成矿、与中酸性岩成矿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主成分异常。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床特征元素,选择Cu、Co、Cr、Ni、V、Zn;Ag、Cd、Pb、Mo、Sn;Au、As、Sb 和 Au、Bi、W四种元素组合,进行稳健马氏距离计算,并圈定马氏距离异常。5)综合分析了 Au、Cu、Co、Pb等元素含量在E、SE、S、SW四个方位的空间变化情况,总体上,元素NS向的空间变化率好于EW向的空间变化率,与区内矿床点的走向一致。对比Au、Cu两元素含量变化等值线图和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认为元素的含量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比含量等值线图更具找矿意义。6)综合各类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各网格单元的成矿信息量,根据信息量,圈定了三类靶区共32处,其中与基性岩成矿有关找矿靶区10处;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0处;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2处。在此基础上,圈定10处成矿远景区。在靶区验证中,热液型金矿找矿靶区内发现金、锑矿脉,在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内发现了钨的矿化线索。

杨亚伦[6](2020)在《新建川藏铁路贡觉隧道地应力场分析及断裂构造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建川藏铁路贡觉隧道是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辖区内的一条深埋长大隧道,是全线数个重点研究隧道之一。由于地处藏东区域,山川河谷分布密集、区域构造活动强烈、高地应力特征显着,隧道穿越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会直接影响线路方案选取、施工方法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由于该地区交通条件及地形条件恶劣,并不适合开展全方位大面积地应力实测工作。故而,本文首先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分析该区域内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演化;依据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利用震源机制解、实测地应力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隧址区地应力场特征;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原理及实测数据对隧址区及隧道轴线部位进行三维地应力场模拟,模拟结果与综合分析结果吻合程度较好。在此基础上深入细化研究了隧址区断层周边应力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利用震源机制解及应力环境数据库等方法资料得到隧址区构造应力场方向主要为NE向。利用区域内多隧道水压致裂法实测方向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该隧道附近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20°E~N40°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吻合度较高。同时,本文将隧址区内5组实测数据中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竖向主应力与埋深进行了线性拟合,定量分析了隧址区从地表到隧道埋深处附近的地应力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钻孔实测应力大小随深度分布与线路区域整体应力分布规律相符。(2)模拟结果显示,贡觉隧道轴线位置最大水平主应力(σH)于隧道进口向内延伸10.69km处取到最大值32MPa,最小水平主应力(σh)于隧道进口向内延伸15.49km处取到最大值9.11MPa,竖向主应力(σv)于隧道进口向内延伸9.29km处取到最大值30.0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夹角约为0°~44.9°。(3)由于断层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断层结构面以及断裂走向与应力交角等因素的影响,断裂附近的主应力量值及方向都会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分布在断裂周围一定范围内,随着观测点远离断裂,主应力会逐渐与区域应力场恢复一致。最大水平主应力与竖向主应力在断层下盘有轻微应力集中现象,而最小水平主应力在下盘边界处应力集中现象十分明显。且在应力集中区外还会出现一个大面积应力释放区域,沿断层边界方向长度约500m,而后最小主应力才会逐渐恢复至区域平均水平。(4)在现有断层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研究了断层岩体泊松比、弹性模量以及断裂走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夹角α等参数对断层附近地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在弹性模量与泊松比两者中,弹性模量对断裂构造区域附近应力场影响更大,应力减弱带范围随弹模减小而增大。同时,断层内部最大主应力随断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之间的夹角增大而增大,周围主应力方向偏转角度随该夹角增大而减小。

谢文波[7](2020)在《河北涿州市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文中认为为揭示涿州市地裂缝成因及发育机制,本文在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工程钻探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地裂缝的平面发育分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及周期活动特征,并通过物理模拟试验,分析解剖地壳基底张应力环境下,引起上覆土体形变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裂缝的发育破裂过程,以及剖面结构特征。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处于冀中断拗北部,区内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地层以断块构造为主,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主要断裂有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良乡断裂、大兴断裂、东垒子-涞水断裂。新近纪以来,这些断裂主要以拉张走滑运动为主,并造成浅地表受NE-NEE向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作用。研究区位于燕山地震带与太行山山前地震带的交汇处,目前处于地震活动的第四个时期—高潮期。伴随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增强,地下水超采严重,进而引发地面下沉,加速地裂缝的发育。2、野外调查表明,研究区地裂缝集中分布于刁窝乡、码头镇一带,截止2019年1月,区内共发现地裂缝出露点65处,并集中分布于三个地段,分别为(1)刁窝一村地裂缝带(群),呈“Y”字型,走向近东西;(2)刁窝四村地裂缝带(群),呈直线型,走向NW285度;(3)浮洛营村地裂缝带(群),呈直线型,走向NW330度。时间上,区内地裂缝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4年为一个周期,并且地裂缝出现于地表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份。根据典型地区探槽揭露表明,研究区地裂缝为张性裂缝,且有多期次周期性活动的特点,顺裂缝面没有垂直错动和走滑现象。根据钻探数据发现,研究区上部地层为粉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下部地层为粉砂和细砂,地层连续平整,没有发现断层向上扩展穿透浅地表活动的痕迹。3、研究区地裂缝几何运动特征主要有两种,(1)仅发生垂直于裂缝面的、向两侧的水平拉张运动;(2)发生垂直裂缝面的水平拉张运动的同时,在地裂缝发育地段还发生一定的沉降运动。地裂缝活动强度特征为:刁窝一村墙体裂缝最大水平拉张速率约0.19cm/a,塌陷坑长度扩展速率约0.06m/a,宽度扩展速率约为0.03m/a,深度0.6m处扩展速率约为0.01m/a;浮洛营村墙体裂缝最大水平拉张速率约0.19cm/a,塌陷坑长度扩展速率约0.13m/a,宽度扩展速率约为0.11m/a,深度0.6m处扩展速率约为0.04m/a。4、研究区地裂缝的形成与区域张应力场和水动力(地下水、地表降水)活动密切相关,基底张应力场是主因,水动力加速了裂缝的发育,使地裂缝出露地表。地裂缝成因模式为:基底拉张(基础)—地表降水和地下水位下降(加速发育)。5、物理模型水平拉张试验结果表明:1)土体中产生三种类型的裂缝:(1)主裂缝(f1),由模型底部预设裂缝开始曲折向上扩展并纵向贯穿整个土体,并在深度15~55cm段倾向固定盘,深度0~15段倾向移动盘,裂缝下部宽度3~5cm,上部宽度1~3cm;(2)由于主裂缝(f1)浅表开裂导致土体卸载拉张形成的次级裂缝(f12、f13),由模型表部自上而下垂直扩展;(3)拉张应力作用在移动盘中部形成的次级裂缝(f2-f11),起裂位置大多位于软弱层(硅酸凝胶)顶底部边界处,分别向上、向下或双向扩展,整体上倾角较大甚至近直立,总体上倾向固定盘。2)土体伸展变形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主裂缝(f1)启裂、主裂缝快速扩展与次级裂缝(f2、f3)启裂阶段;主裂缝(f1)加速发育、次级裂缝(f2、f3)继续扩展与次级裂缝(f4-f7)启裂阶段;主裂缝(f1)破裂扩展至地表与次级裂缝(f2-f7)持续发育扩展阶段;前期裂缝持续扩展、卸载拉张次级裂缝(f12、f13)与次级裂缝(f8-f11)启裂阶段;先期裂缝持续发育扩展、卸载拉张次级裂缝(f12、f13)与次级裂缝(f2-f11)加速发育阶段。3)主裂缝(f1)对应的地表位置土体有明显的沉降现象,并且距离主裂缝f1的距离不同,土体沉降量、减薄量也不同:靠近主裂缝f1的土体中沉降量和减薄量较大,远离主裂缝f1的土体中沉降量和减薄量较小。4)主裂缝(f1)影响带总宽度为155cm,其中严重影响带宽度为75cm,一般影响带宽度为80cm。对应到实际距离中影响带总宽度为46.5米。其中严重影响带宽度为22.5米,一般影响带宽度为24米。

刘元章,刘久荣,刘凯,王树芳,康晓军,周涛,王丽亚[8](2019)在《北京“洼里砾岩”的成因及时代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北京"洼里砾岩"成因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有构造成因和沉积成因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地热钻井资料,绘制了地质剖面图,进行了地层比对与构造分析,发现剖面中存在数条、多期、规模不一的逆断层,存在相互切割,这使得地层受到较大扰动,体现出八宝山断裂的逆冲作用非常强烈,且具有多期性;并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砾岩的成分、结构、岩溶发育及出现层位等岩性特征,以及北京凹陷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提出"洼里砾岩"属于八宝山断裂带断层角砾岩雾迷山组内的部分,形成时代大约是在中生代中晚期。

何付兵[9](2019)在《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口-孙河断裂是北西向张家口-蓬莱地震构造带(又称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一条重要隐伏发震断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以来,限于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资料及其精度的原因,该断裂南东段研究极为薄弱,与地裂缝灾害关系也未有开展深入研究。开展南口-孙河断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研究,探讨该断裂第四纪以来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作用,分析其与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关系,不仅为断裂的发震危险性判断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还可深化理解北西向断层对大兴凸起、北京凹陷解体的控制作用,为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提供地质基础。本文以南口-孙河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该断裂南东段所在的大兴凸起区为重点研究区,利用针对此断裂开展的二维地震、高精度重力、可控源音频电磁大地测深等综合物探和钻探资料,并结合区域重力、关键构造部位的三维地震勘探等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口-孙河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建立了该断裂的几何结构模型。从地球物理证据和断裂活动制约证据证实了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切割关系,提出其还切割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新的认识。利用二维地震勘探剖面和断裂两盘深浅联合钻探成果,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磁、沉积物色度、碳十四等测试结果,重点研究了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第四纪以来的垂向运动学特征,探讨了南口-孙河断裂在大兴凸起上的沉积控制作用,恢复了大兴凸起新生代演化过程。另外,将通州地区发育的地裂缝按照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分类开展研究,重点分析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要素,建立了通州两类地裂缝成因概念模型,探讨了地裂缝发育与南口-孙河断裂之间的关系。南口-孙河断裂在空间上分为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三段落,呈NW向右阶斜列展布,形成两个阶区。三段落垂向断距差异较大,北西段最大,南东段最小,且单段内断距和倾角也有所差异,表现出中部断距、倾角大两端断距、倾角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早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弱,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20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075mm/a。中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强,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789mm/a,平均活动速率0.74mm/a。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再次转弱,平均活动速率为0.069mm/a。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表现出明显震荡活动特性,共计发育4次相对较强的构造运动幕,分别发生于约2.5Ma±、1.35Ma±、0.79Ma0.55 Ma和0.15Ma0.25 Ma,其可同北西段构造运动幕次一一对比。南口-孙河断裂三段最新活动年代略有所差异,北西段最新活动年代为全新世,中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晚期,南东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断裂活动强度和最新活动时代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其北东盘发育断裂第四纪活动强度大、活动年代新,南西盘则反之。统计基岩深度(新生代)南口-孙河断裂切割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南苑-通县断裂的水平位移量表明,南口-孙河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中段最大,向北西和南东两端急骤减小,左旋走滑量0.97km3.1km,平均为1.61km,其位移量远高于其垂向位移量0.1km0.5km。断裂运动学特征揭示南口-孙河断裂可能以左旋走滑为主或其在前新生代就发育一定左旋走滑量。南口-孙河断裂与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一起对大兴凸起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新近纪-早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化”解体了北京平原区“两隆两凹”构造格局,断裂南西盘大兴凸起区主体仍发育为凸起剥蚀区,并为其北东盘新发育形成沉积区提供部分沉积物源。中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强烈活动并制约控制北东向断裂活动,使得南口-孙河断裂两盘沉积厚度差异明显。晚更新世以来,南口-孙河断裂活动强度转弱,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影响转弱,但其微弱的活动仍影响了河流水系发育演化,沿南口-孙河断裂下降盘发育为低洼地形,成为重要的“汇水方向”和“过水通道”。通州地区广泛发育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缝广泛同震动液化有关,现今绝大多数已经愈合。现代地裂缝为复合成因地裂缝,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以庙上地裂缝为代表,其先期是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沿断裂面形成应力集中或沿断裂周边地区形成近南北向的张应力或北东、北西两组剪切应力集中,在地震发生时形成具有定向特征的液化型地裂缝愈合后,在后期降水或灌溉淋滤作用下再次复活发育形成的复合成因地裂缝。由于该类地裂缝是地震力作用下的地表破裂,不是隐伏断裂直接活动所致。因此,复活后的地裂缝由于其先期产生地表破裂有限,地裂缝破坏性并不强,只是作为一种地质不连续面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影响,地表表现为线性特征小幅度地面塌陷。另一类以双埠头地裂缝为代表,是在当前NNW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南苑-通县断裂长期持续蠕滑引起沿断裂带附近土层应力、应变持续积累,在地下水超采诱发下造成土层破裂形成的以拉张为主复合成因地裂缝。该类地裂缝记录了南苑-通县断裂蠕滑活动量。因此,地裂缝发育规模大,危害也强。南苑-通县断裂同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相比,其产状较缓、上断点埋深较深,使得沿线地裂缝发育宽度比黄庄-高丽营断裂和顺义-前门-良乡断裂沿线大。南口-孙河断裂对现今北京平原区地裂缝重要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现今河流沉积控制影响和对活动地块控制影响两个方面。南口-孙河断裂北东盘相对较强的活动地块,尤其是沿此断裂发育的低洼河道地区是现代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地区。

姜婷[10](2019)在《北京市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空间是重要的新型国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逆性,一旦开发,很难循环利用,因此,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使其合理、有序开发。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时,地质环境因素决定是地下空间能否开发利用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开展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海淀区已有资料,分析影响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和生态因素5个方面,选取地面坡度、岩土体类型、软土层厚度、潜水埋深、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表水体等8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并通过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实现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本次研究的空间域为海淀区地表下50m深度范围,分为浅层(0-10m)、次浅层(-10-30m)和次深层(-30-50m)。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分别对海淀区浅层、次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适宜(I级)、较适宜(II级)、适宜性差(III级)和不适宜(IV级)。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III级为主,占比67.68%,地质环境条件好,总体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影响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为土体类型、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和地表水体。(2)次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III级为主,占比67.31%,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总体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制约次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为土体类型、富水性、地面沉降和活动断裂。(3)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III级为主,占比56.23%,地质环境条件一般,总体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制约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为土体类型、富水性、地面沉降和活动断裂。本文对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为以后编制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提供参考。

二、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的工程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的工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2)北京平原区断裂构造重力异常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2.2 小波多尺度分解
    2.3 场源边缘检测
    2.4 重力异常2.5D剖面约束反演
3 讨论
    3.1 重力场基本特征
    3.2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3.3 断裂汇交特征
    3.4 断裂深浅延伸特征
    3.5 重力异常断裂识别效果
4 结论

(3)北京平原区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第四纪活动特征的浅层综合探测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隐伏活动断裂综合探测方法
    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2.2 浅层地震勘探
    2.3 高密度电阻率法
    2.4 钻孔联合剖面
3 数据处理与结果解释
    3.1 CSAMT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3.2 浅层地震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3.3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3.4 钻孔联合剖面
4 讨论
    4.1 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的第四纪活动时代
    4.2 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与1658年涞水6级地震
    4.3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5 结论

(4)隐伏正断层错动对地下综合管廊影响机制的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查统计分析方面
        1.2.2 试验研究方面
        1.2.3 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地质背景条件
        2.1.1 断裂构造
        2.1.2 地形地貌
        2.1.3 第四系厚度及地层岩性
    2.2 地质概念模型
    2.3 数值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及建模技术可靠性验证
第三章 隐伏正断层错动下综合管廊的变形分析
    3.1 研究工况简介
    3.2 反映地下综合管廊变形特征的指标
    3.3 综合管廊距断层带不同间距的影响
        3.3.1 综合管廊应力状态分析
        3.3.2 最大主应变分析
    3.4 综合管廊不同埋深的影响
        3.4.1 综合管廊应力状态分析
        3.4.2 最大主应变分析
第四章 隐伏正断层错动下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避让距离
    4.1 地下综合管廊的破坏依据
    4.2 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避让距离的分析
        4.2.1 综合管廊埋深3m
        4.2.2 综合管廊埋深9m
        4.2.3 综合管廊埋深15m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5)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1.3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4 化探信息提取
        1.4.1 背景和异常的概念
        1.4.2 背景和异常确定方法的分类
        1.4.3 异常下限的确定
    1.5 化探数据处理的两个进展
        1.5.1 稳健分析
        1.5.2 成分数据
    1.6 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6.1 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6.2 存在问题
    1.7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7.1 科学问题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内容
        1.7.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8 两点说明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2.1.4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2.3.1 区域矿产特征
        2.3.2 成矿区带划分及各带成矿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3.1.1 元素分布特征
        3.1.2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3.1.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3.2 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3.2.1 元素的时间分布规律
        3.2.2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3.3 元素在各地质子区中的具体特征
        3.3.1 昆北子区元素特征
        3.3.2 昆中子区元素特征
        3.3.3 昆南子区元素特征
        3.3.4 北巴子区元素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识别
    4.1 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4.1.1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因素
    4.2 单元素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
        4.2.1 ILR变换后数据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
        4.2.2 Aitchison距离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方法
    4.3 多元异常圈定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马氏距离法
    4.4 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率
        4.4.1 具体做法
        4.4.2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率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靶区圈定
    5.1 思路
    5.2. 具体做法
        5.2.1 选择地球化学参数
        5.2.2 确定各地球化学参数的权重系数
        5.2.3 各地球化学参数赋值及单元格划分
    5.3 3种类型的找矿信息量及靶区圈定
        5.3.1 与基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2 与中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3 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4 典型成矿远景区评述
        5.4.1 小干沟-西藏大沟成矿远景区(Y_1)
        5.4.2 五龙沟一带成矿远景区(Y_3)
        5.4.3 诺木洪郭勒一波洛斯太一带成矿远景区(Y_5)
        5.4.4 大厂一扎陵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7)
        5.4.5 东山根一沟里一带成矿远景区(Y_8)
        5.4.6 孟可特一冬给措纳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10))
        5.4.7 Y_1、Y_5、Y_7、Y_8四个远景区内金矿的找矿潜力分析
    5.5 远景区找矿发现
    5.6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新建川藏铁路贡觉隧道地应力场分析及断裂构造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理论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实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应力场反演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层岩性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断裂构造
    2.4 区域地震活动概况
        2.4.1 区域地震活动基本参数
        2.4.2 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特征
    2.5 区域运动及形变特征
        2.5.1 区域GPS形变监测点分布
        2.5.2 区域GPS形变监测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址区地质条件
    3.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地层岩性
    3.4 地质构造
    3.5 水文地质条件
        3.5.1 地表水
        3.5.2 地下水
第4章 隧址区地应力场特征分析
    4.1 区域主应力方向分析
        4.1.1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数据
        4.1.2 震源机制解反映出的应力场
    4.2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实测
        4.2.1 测点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
        4.2.2 实测应力数据整理
    4.3 实测应力数据统计分析
        4.3.1 研究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总体特征
        4.3.2 竖向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4.3.3 最大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4.3.4 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址区地应力场三维反演分析
    5.1 地应力场回归分析原理
    5.2 地应力场三维回归分析
        5.2.1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
        5.2.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5.2.3 边界条件的施加
        5.2.4 主应力坐标系转化方式
    5.3 隧址区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分析
        5.3.1 隧址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5.4 隧道轴线方向地应力场特征分析与应力状态划分
        5.4.1 贡觉隧道轴线方向地应力分布特征
        5.4.2 贡觉隧道轴线地应力分级
    5.5 隧址区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可靠性综合评价
        5.5.1 主应力方向可靠性评价
        5.5.2 实测钻孔地应力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5.5.3 影响地应力场分布的因素分析
第6章 断层区域地应力特征分析
    6.1 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影响研究现状
        6.1.1 断层对应力场方向的影响
        6.1.2 断层对地应力大小的影响
    6.2 含断层破碎带隧址区地应力场三维反演分析
        6.2.1 三维断层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6.3 断层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分析
    6.4 断层力学影响因素研究
        6.4.1 岩石弹性模量对断层应力的影响
        6.4.2 岩石泊松比对断层应力的影响
        6.4.3 最大主应力方向对断层应力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获得成果与参与项目

(7)河北涿州市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及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构造
    2.3 区域地层岩性
    2.4 区域水文地质
    2.5 区域新构造活动
    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研究区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研究区地裂缝平面发育分布特征
    3.2 研究区地裂缝几何运动特征及活动强度
    3.3 研究区地裂缝剖面结构特征
    3.4 研究区地裂缝发育时间特征
    3.5 研究区地裂缝成因分析及成因模式总结
第四章 物理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装置
    4.2 模型材料及土层参数
    4.3 试验水平加载过程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8)北京“洼里砾岩”的成因及时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洼里砾岩的分布与特征
    1.1 区域构造与分布
    1.2 主要特征
2 岩层接触关系分析
3 成因与时代分析
    3.1 成因分析
    3.2 时代分析
4 结 论

(9)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主要完成研究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与深部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概况
    2.3 新构造活动基本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地球物理场特征
    2.6 深部构造构造特征
    2.7 小结
3 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结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剖面几何学特征
    3.3 平面形态与几何结构模型
    3.4 小结
4 与北东向断裂交切关系—地球物理与活动时代约束
    4.1 地球物理证据
    4.2 断裂活动制约证据
    4.3 南口-孙河断裂对NE向断裂活动制约作用
    4.4 小结
5 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运动学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层序地层研究
    5.3 地层时代划分
    5.4 南东段第四纪活动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 通州地裂缝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6.1 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6.2 通州典型地裂缝特征
    6.3 现代地裂缝成因分析
    6.4 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制约作用
    6.5 小结
7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北京市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与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文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5.1 基底构造
        2.5.2 断裂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地质灾害
        2.7.1 地面沉降
        2.7.2 地震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3.2 岩土条件
        3.2.1 岩土体类型
        3.2.2 软土层厚度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潜水埋深
        3.3.2 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
    3.4 不良地质作用
        3.4.1 活动断裂
        3.4.2 地面沉降
    3.5 生态因素
    3.6 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1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2.1 综合指数法
        4.2.2 浅层指标权重确定
        4.2.3 次浅层和次深层指标权重确定
        4.2.4 基于GIS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4.3 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
        4.3.1 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
        4.3.2 次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
        4.3.3 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
        4.3.4 浅层、次浅层和次深层适宜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的工程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北京平原区断裂构造重力异常识别研究[J]. 雷晓东,戚帮申,关伟,赵玉,杜东,闫广新,刘宏伟,尤志鑫.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4)
  • [3]北京平原区黄庄—高丽营断裂(房山—涞水段)第四纪活动特征的浅层综合探测证据[J]. 周永恒,杨肖肖,丰成君,张鹏,孟静,谭成轩,邓亚虹,宋焱勋,王继明. 地球学报, 2021(05)
  • [4]隐伏正断层错动对地下综合管廊影响机制的数值分析[D]. 赵杨.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5]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 耿国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新建川藏铁路贡觉隧道地应力场分析及断裂构造影响研究[D]. 杨亚伦.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河北涿州市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D]. 谢文波. 长安大学, 2020(06)
  • [8]北京“洼里砾岩”的成因及时代探讨[J]. 刘元章,刘久荣,刘凯,王树芳,康晓军,周涛,王丽亚. 中国岩溶, 2019(03)
  • [9]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D]. 何付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10]北京市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D]. 姜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北京八宝山断裂活动性工程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