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一、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放射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直肠放射性损伤, 对其躯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常合并盆腔整体性损伤, 其病情评估应强调多学科协作, 综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 运用各项客观评分标准对患者肿瘤学预后、放射性肠损伤病变严重程度及病情所处阶段进行评估并细化临床分型, 以确定整体治疗策略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疾病的自限性特点, 对早期病变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而对病情反复、病变持续进展出现晚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应尽快进行手术干预。在损伤预防上, 针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高危患者, 应通过放疗技术改进、物理防护及药物预防等方法进行综合预防。本共识旨在为我国放射性直肠损伤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白托娅[2](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近2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将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与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例按照出血症状出现前10天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NSAIDs组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两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1.基本资料: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男性187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2.75:1。年龄范围为22~97岁,平均年龄59.36±15.27岁。以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多见,分别占27.84%和20.40%。既往高血压病史最多见(91例,35.69%),消化道疾病(66例,25.88%)、冠心病病史(50例,19.60%)、糖尿病病史(46例,18.04%)次之。住院天数主要集中在2周以内,平均住院天数10.21±6.33天。2.临床特点:诱因中药物因素占较大比例(103例,74.11%),其中以NSAIDs最多见(91例,88.35%);其次为饮食因素(24例,17.27%)。首发症状以黑便(125例,49.02%)多见。伴随症状以低血容量表现为主(68例,60.18%)。大部分病例(183例,85.9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76例,29.80%)、消化性溃疡(68例,26.67%)、胃癌(54例,21.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7例,10.60%)、贲门撕裂症(16例,6.27%)、杜氏病(10例,3.91%)、其他病因(4例,1.57%)。出血部位分布情况:食道22例(8.63%);胃197例(77.25%),其中全胃76例(29.80%)、胃窦41例(16.07%)、胃体33例(12.94%)、贲门21例(8.23%)、胃底20例(7.84%)、胃角18例(7.05%)、幽门5例(1.96%)、恒径动脉4例(1.57%);十二指肠51例(20.00%),其中球部48例(18.82%)、降部6例(2.35%)。以上病例中共38例存在2处及以上出血部位,出血部位除广泛胃黏膜损伤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相对较多。4.治疗及转归:208例(81.57%)行常规药物治疗,47例(18.43%)接受了常规药物联合侵入性止血治疗。114例(44.70%)因失血过多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1~2u和大于6u占比较多,均为37例(32.46%)。大部分(240例,94.11%)经积极治疗,出血停止,病情好转并出院,15例(5.89%)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二)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1.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趋势:近2年来呈上升趋势(构成比:15.97%vs 33.82%)。2.NSAIDs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PPI情况:服药原因以冠心病为多(39例,60.00%)。服药种类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多(47例,72.31%)。服药时间半年以上最多(35例,53.85%)。73.85%服用NSAIDs者未同时预防性应用PPI。3.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和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NSAIDs组平均年龄及发病年龄在60岁及以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且冠心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4.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间首发症状和病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低血容量表现、Hp阳性率、血红蛋白水平80g/L以下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而腹痛症状、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5.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案和转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院内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0.05)。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以50~69岁年龄组为多见,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因药物或饮食因素诱发,病因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多见,大部分病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效。2.NSAIDs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逐年增高趋势。既往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高龄、Hp感染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隐匿,出血量较多,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更易发生低血容量表现,需要输血者更多,经过积极药物治疗,预后较好。4.NSAIDs与Hp感染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

唐清[3](2020)在《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中药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热毒伤络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中医院肿瘤科及肛肠科门诊及住院部、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本研究纳入要求的62例术前诊断为Ⅱ和Ⅲ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采用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基本相同,同步放化疗期间化疗用药为5-FU(氟尿嘧啶)。用药方案:对照组保留灌肠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蒙脱石散3g+0.9%生理盐水100ml混合液(qd)),试验组保留灌肠液(中药“大黄甘草汤”(生大黄30g、生甘草10g,qd)),都是放疗完成2周即第15天开始灌肠,均用药至放疗结束。观察记录两组病例ARP首次出现时间、肠道反应分级、大便常规隐血试验、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最终完成了本次研究的共为60例(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2例脱落被剔除)。(1)两组病例治疗前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变部位、肿瘤分期、急性放射性损伤RTOG分级、大便隐血试验、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相当水平(P>0.05)。(2)两组病例在ARP首次出现时间,治疗后在急性放射损伤疗效、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疗效、中医症候疗效、KPS评分差值(疗效)、安全评价指标等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能够有效防治中低位直肠癌ARP,有效增加机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使ARP的首次出现时间得以延迟,降低直肠急性放射损伤程度及肠道反应分级,使中医症候得到改善,痛苦被减轻之后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患者放射治疗期更加安全渡过,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胡锡慧[4](2020)在《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以前称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IgAV的特点是血管壁白细胞浸润,免疫球蛋白A沉积。其临床表现常有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痛等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受损(肠出血、肠穿孔及肠套叠)、肾脏及其他器官(脑、肺等)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且部分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次数的皮疹复发。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IgAV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导致诊治延误,病情迁延,有小部分患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皮疹的反复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影响患儿的预后,目前尚无预测这些症状发生的金指标。因此,探讨影响儿童IgA血管炎预后相关临床的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7例IgAV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关节肿痛或腹痛、有无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尿素氮、C3、C4、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采用统计学软件对IgAV患儿临床表现、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完善肾脏活检患儿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预测患儿肾脏病理结果严重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1.287例IgAV患儿,其中<6岁的患儿有104例(36.2%),≥6岁的患儿有183例(63.8%),两组对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7例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33例患儿发生紫癜性肾炎(11.5%),254例患儿未发生紫癜性肾炎(88.5%),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肌酐、IgG水平在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87例IgAV患儿皮疹复发情况:59例患儿皮疹反复(20.6%),228例患儿未见皮疹复发(79.4%),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C4水平与IgAV患儿皮疹复发相关,在复发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A/Fib、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在肾脏病理严重程度上有差异。5.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结论:1.血清C4水平下降是儿童IgAV皮疹复发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2.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3.年龄大于6岁,IgAV患儿容易发生紫癜性肾炎。第二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并进行年龄分层比较。方法: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收集所有287例IgAV患儿以及同时期入住我院行择期手术160例患儿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count,N)、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count,M)、嗜酸性细胞计数(Eosinophilic count,E)、嗜碱性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并且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年龄按照0-4岁、4-6岁、>6岁分为三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年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三个年龄层中,与对照组相比,IgAV组N、NLR、PLR升高,LM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NLR诊断IgAV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亦发生改变。2.287例IgAV患儿中,单纯型共46例(16.0%),腹型共49例(17.1%),关节型共116例(40.4%),混合型共76例(26.5%)。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4-6岁年龄层中,仅有N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腹型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岁年龄层中,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IgAV患儿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仅有>6岁年龄层中的IgAV患儿的N、NLR、LMR、PLR在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年龄层中,N、L、NLR、LMR、PLR在紫癜性肾炎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LMR、PLR与IgAV临床表型相关,且需考虑年龄因素。

贾若男[5](2020)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CBD)是一组由于肠管供血不足引起的肠道血管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缺血性肠病分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三种类型。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因此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误诊率较高,随着肠道缺血的加重,可引起肠道坏疽穿孔、腹膜炎、脓毒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本研究就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提升临床医生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及重视。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探讨我院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1.回顾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最终入组的11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镜是否存在肠道溃疡分为溃疡组和非溃疡组,根据入院时是否确诊缺血性结肠炎分为首诊确诊组和首诊误诊组,进行组内比较,探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11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同期住院的110例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探究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2.收集入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与体征、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CT/CTA结果、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误诊疾病、诊疗经过及预后、合并症、用药史、个人史等。3.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结果:1.一般情况110例患者中男性42例(38.2%),女性68例(61.8%)男女之比约为1:1.62。<40岁14例(12.7%),40-59岁46例(41.8%),≥60岁50例(45.5%),以≥60岁的患者发病较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腹痛(87.3%)、腹泻(83.6%)、便血(87.3%),其他症状依次为恶心(34.5%)、呕吐(21.8%)、腹胀(18.2%)、发热(12.7%)、头晕(11.8%)、里急后重(9%)、心慌(6.4%)、停止排气排便(3.6%)等。其中,同时具有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的患者约占70.9%。腹部体征主要为压痛(63.6%)、反跳痛(7.3%)、肠鸣音活跃或减弱(10%、7.3%)。其中压痛部位主要位于下腹(34.3%)、左下腹(31.4%)、脐周(10%)。3.内镜与病理(1)结肠镜受累部位:结肠镜检查提示单一部位受累17.3%,多个部位受累82.7%,其中全结肠受累11.8%,受累部位由多至少依次为: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脾曲、直肠、肝曲、升结肠。孤立右半结肠受累2.7%,无单纯直肠受累者。(2)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血管纹理不清、粘膜出血斑、溃疡等。溃疡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深浅不一,以纵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环周溃疡多见,此外还可见片状溃疡、溃疡伴隆起等改变。(3)病理表现:本研究中较符合缺血性结肠炎的病理描述主要为粘膜下出血斑、玻璃样变、腺体萎缩,此外还有不典型的非特异性改变,包括粘膜糜烂,粘膜急慢性炎症,上皮异型增生,纤维组织增生、隐窝脓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色素沉着、隐窝变形等。4.影像学(1)肠道病变:110例患者CT/CTA检查提示肠道病变的有64例,主要病变为管壁增厚71.9%,浆膜面或边缘毛糙25%,管壁周围渗出48.4%,此外还有腹腔或盆腔积液10.9%,肠管扩张3.1%。(2)血管病变:CT/CTA提示血管病变的有66例,主要为动脉硬化84.8%,腹主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狭窄27.3%,动脉内膜增厚7.6%,腹部动脉钙化7.6%,动脉壁溃疡6.1%,其他病变还有动脉夹层、动静脉瘘等,但均较少。(3)CT/CTA提示同时存在肠道病变及血管病变33例(30%)。5.实验室检查110人均查血常规,其中45.5%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26.4%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99人查ESR,其中33.3%的患者升高,107人查hs CRP,其中65.4%患者出现hs CRP升高,27人测PCT,其中7.4%升高。共有75患者检测了D-Dimer,其中61.3%升高,103患者检测了Fib,其中4.9%升高。110患者检测了电解质,16.4%(18/110)患者血钾降低,34.5%(38/110)血钙降低。110例患者中65.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ALB降低,107患者测定了LDH,其中LDH升高者15人(14%)。通过比较发现,溃疡组白细胞较非溃疡组升高,且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误诊情况(1)110例IC的首诊误诊率约为39.1%,多误诊为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梗阻。(2)误诊与未误诊病例的比较:当出现发热症状时,缺血性结肠炎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当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时,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与预后治疗方法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100例,约占90.9%。9人未愈自动出院。1名患者死亡,占总数的0.9%。死亡患者为老年女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全结肠受累,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死亡。8.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脑梗死、腹泻、慢性便秘、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女性、年龄≥60岁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危险因素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相关。结论:1.本研究中,缺血性结肠炎在55~69岁最多见,中青年组约占54.5%,其中青年组占比达12.7%,需引起临床重视。2.临床上患者多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同时具有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的患者约70.9%。3.单一部位受累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多部位受累以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全结肠受累14.3%,直肠受累21.8%,孤立右半结肠受累2.7%。镜下表现多样,多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溃疡形态以纵形、不规则形及环形多见。4.当出现发热时缺血性结肠炎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不易误诊。5.年龄≥60岁、女性、糖尿病、脑梗死、腹泻、慢性便秘、非甾体抗炎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为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雷冬梅[6](2019)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湿热火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白头翁汤加减方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湿热火毒型)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改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及检查指标的作用,对于患者生存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为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采取随机对照、单盲、单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ARP患者分入中药组(脱落2例,得到35例)、对照组(剔除1例,得到36例),两组都给予必要的的补液、营养干预等西医治疗。中药组予白头翁汤加减方保留灌肠,对照组则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蒙脱石散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以14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每日灌肠1次,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肠道反应、血清CRP值改变、大便隐血情况、肠道黏膜修复情况、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研究结束时,中药组脱落病例2例,剔除病例0例,余有效病例35例;对照组中脱落病例0例,剔除病例1例,余有效病例36例。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在一般状况(年龄、性别、病种)、生活质量(KPS)评分、肠道反应评分、大便隐血试验情况、直肠黏膜损伤分级、血清CRP值、中医症候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组以94.2%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8.9%的总有效率(P<0.05);3、两组在直肠镜检黏膜损伤、肠道反应评价、血清CRP值变化、中医症状(少腹胀痛、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等方面经过组内对比可见均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对比显示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大便隐血试验比较: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缓解患者大便隐血的状况(P<0.05);且两组药物的疗效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白头翁汤加减方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湿热火毒型)的临床疗效,最后得出:白头翁汤加减方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火毒型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比对照组西药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蒙脱石散)治疗的效果更好,不仅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还在缓解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少腹胀痛、腹泻、粘液便、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的基础上,改善了肠道黏膜损伤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尚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

SurgeonBranchof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ColorectalSurgeryGroupofSurgeryBranchinth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7](2019)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直肠炎是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诊疗实践应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去充分考量。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运用各项评分标准表现对症状和病变严重程度及病情所处阶段作出评估,以确定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在治疗决策上,应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病情反复、病情进展的患者,转流性肠造口术及病变肠管切除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在预防上,针对放射性直肠炎的高危患者,应通过放疗技术的改进、物理防护及药物预防等方法进行综合预防。本指南旨在为我国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朱贵鹏[8](2019)在《不同原因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原因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状态,比较其感染率的差别,了解艰难梭菌感染与腹泻的关系,探讨艰难梭菌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普院区消化内科、重症ICU及急诊ICU住院的101例腹泻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以及用药史等,分为:急性肠炎组24例、肠易激综合征组19例、质子泵抑制剂组24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18例、肝硬化组16例。同时期健康体检部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史、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肠镜结果、诊断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所有实验对象及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B检测,并同时进行粪便一般菌培养和粪便涂片镜检球/杆菌比例,将各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肠炎组、肠易激综合征组、质子泵抑制剂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菌群紊乱发生率及粪便艰难梭菌感染率,并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比较健康对照组共30例,男性8例(26.7%),女性22例(73.3%),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为58.6±10.63岁;急性肠炎组24例,男性8例(33.3%),女性16例(66.7%),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为61.00±10.03岁。肠易激综合征组19例,男性6例(31.6%),女性13例(68.4%),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为61.32±12.44岁。质子泵抑制剂组24例,男性6例(25%),女性18例(75%),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为64.00±9.59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18例,男性4例(22.2%),女性14例(77.8%),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为82.17±5.72岁。肝硬化组16例,男性7例(43.8%),女性9例(56.3%),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为58.94±11.98岁。各实验组性别构成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抗生素相关腹泻组患者平均年龄与实验组中其他各组比较亦有显着差异(P均<0.05),但实验组中其他四组(急性肠炎组、肠易激综合征组、质子泵抑制剂组、肝硬化组)平均年龄比较无差异(P均>0.05)。2.粪便镜检涂片及粪便培养结果粪便培养结果示所有标本均未见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生长。粪便涂片检查粪便球/杆菌比例结果显示:急性肠炎组、肠易激综合征组、质子泵抑制剂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及肝硬化组粪便球/杆异常的比例分别为33.3%、36.8%、58.3%、77.8%、50%,与健康对照组(10%)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各实验组与健康组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健康对照组30例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1例,阳性率为3.3%;质子泵抑制剂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肝硬化组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率分别为20.8%、27.8%、2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均<0.05);急性肠炎组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率为16.7%,肠易激综合征组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率为10.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实验组间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急性肠炎组、肠易激综合征组、质子泵抑制剂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及肝硬化组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率分别为16.7%、10.5%、20.8%、27.8%、25%,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阳性率最高,肠易激综合征组阳性率最低,但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临床特征18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平均年龄82.17±5.72岁,住院天数均超过15天,8例行鼻饲治疗,均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的有12例(67%)。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种以上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2天2个月不等,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腹泻开始时间平均在第(11±8)天,每天排便39次,6例(33.3%)表现为粘液稀便,3例(16.7%)为粘液血便,伴发热及不同程度的腹胀、腹部绞痛,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5例(27.8%)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结论:1.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抗生素暴露、质子泵抑制剂应用、肝硬化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增加。3.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艰难梭菌感染率最高。年龄可能是艰难梭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马腾辉,秦启元,王怀明,钟清华,袁紫旭,黄斌杰,刘占振,王磊[9](2018)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性直肠炎是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诊疗实践应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去充分考量。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应综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运用各项评分标准表现对症状和病变严重程度及病情所处阶段作出评估,以确定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案。在治疗决策上,应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病情反复、病情进展的患者,转流性肠造口术及病变肠管切除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在预防上,针对放射性直肠炎的高危患者,应通过放疗技术的改进、物理防护及药物预防等方法进行综合预防。本指南旨在为我国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何泉,贾梦楠,周国华,周红宇,冷明芳[10](2017)在《80例药物性结肠炎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药物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镜下表现及病变黏膜病理特点,提高对药物性结肠炎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期间诊断为药物性结肠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伪膜性结肠炎(18例)与出血性结肠炎(62例)的临床特点、结肠内镜下分布特点及病理学特点的差异。[结果](1)临床表现:伪膜性结肠炎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出血性结肠炎主要表现腹痛+腹泻+血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4,P<0.05)。(2)结肠镜内镜下特点:伪膜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伪膜,出血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24,P<0.05)。(3)组织病理特点:伪膜性结肠炎主要以慢性炎症为主,出血性肠炎主要以急性炎症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P<0.05)。[结论]对服用具有胃肠黏膜损伤的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药物后出现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要高度怀疑药物性结肠炎,结合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即使在病理结果与药物性结肠炎病理不一致情况下,亦可考虑诊断该病。

二、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SAIDs相关性消化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6 试验终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
        2.2.2 具体给药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2.3.1 观察指标
        2.3.2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3.1 性别分布情况
    3.2 年龄分布情况
    3.3 肿瘤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4 肿瘤病变部位分布情况
    3.5 肿瘤分期分布情况
    3.6 治疗前急性放射性直肠炎RTOG分级分布情况
    3.7 治疗前大便隐血试验分布情况
    3.8 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总和分布情况
    3.9 治疗前KPS评分对比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放化疗完成情况及有效病例数
    4.2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首次出现时间对比
    4.3 治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所处RTOG分级对比
    4.4 治疗后两组病例放射损伤疗效对比
    4.5 大便隐血试验疗效对比
    4.6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4.7 中医症候疗效对比
    4.8 两组病例治疗后KPS评分对比
    4.9 两组病例治疗后KPS评分差值对比
    4.10 安全性评价
第五部分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直肠癌ARP发病因素、机制及治疗的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直肠癌ARP的认识
        5.2.1 对直肠癌的认识
        5.2.2 ARP与“痢疾”相关性
    5.3 关于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ARP机制的讨论
    5.4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直肠癌TNM分期标准(UICC/AJCC2017 年第8 版)
    附录三 WH0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分级表
    附录四 临床研究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4)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讨论
        1 IgAV发病机制
        2 IgAV与一般临床资料
        3 IgAV与胃肠道症状
        4 IgAV与紫疲性肾炎
        5 IgAV与皮疹复发
        6 IgAV与肾脏病理活检
        7 IgAV的预后
第二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对照组/IgAV组
        2 临床表现类型
        3 胃肠道症状
        4 紫癜性肾炎
        5 皮疹复发
    讨论
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IgA血管炎与胃肠道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直肠型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湿热火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用药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判标准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分析
    1 性别比较
    2 年龄比较
    3 病种比较
    4 治疗前肠道反应比较
    5 治疗前大便隐血试验情况比较
    6 治疗前血清CRP含量比较
    7 治疗前中医症候比较
    8 治疗前直肠黏膜损伤比较
    9 治疗前生活质量评价(KPS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综合疗效比较
    2 肠道反应疗效评价
    3 大便隐血试验
    4 血清CRP含量比较
    5 中医症候评价比较
    6 直肠粘膜损伤分级比较
    7 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8 安全性评价
    9 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分析
        1.1 临床疗效分析
    2 讨论
        2.1 ARP的发病因素、机制及治疗
        2.2 ARP与中医内科学“痢疾”的相关性
        2.3 李世杰教授中医学术观点
        2.4 白头翁汤加减方组成
        2.5 白头翁汤加减方方义
        2.6 白头翁汤药理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不同原因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标本收集
        2.3 粪便镜检
        2.4 粪便培养
        2.5 艰难梭菌毒素检测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比较
    2.各组粪便镜检涂片及粪便培养结比较
    3.各实验组与健康组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
    4.各实验组间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临床特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11)
  • [2]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D]. 白托娅.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大黄甘草汤保留灌肠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胡锡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5]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D]. 贾若男.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湿热火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雷冬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 SurgeonBranchof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ColorectalSurgeryGroupofSurgeryBranchinth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19(01)
  • [8]不同原因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的比较及临床特征分析[D]. 朱贵鹏.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 马腾辉,秦启元,王怀明,钟清华,袁紫旭,黄斌杰,刘占振,王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12)
  • [10]80例药物性结肠炎回顾性分析[J]. 何泉,贾梦楠,周国华,周红宇,冷明芳.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