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分泌腺血管错构瘤1例报告

外分泌腺血管错构瘤1例报告

一、小汗腺血管错构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潘清丽,田歆,周欣,何素玲,李俊龙,邵蕾,刘玉梅,王建琴[1](2021)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文中提出患者女,20岁,右肘部红斑20年,局部多汗,皮疹缓慢增大。皮肤科情况:右肘部见2处分别约为22 cm×8 cm、1 cm×1 cm暗红色不规则斑片,境界清楚,无触痛,局部皮温稍高,天热时见汗液渗出。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可见增生的小汗腺组织,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

吴学优[2](2020)在《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1.调查、了解云南省皮肤附属器肿瘤(CAT)的流行病学趋势;2.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皮肤附属器肿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达到早期诊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 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组织病理确诊为皮肤附属器肿瘤并符合一定筛选标准的67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合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及总结不同类型皮肤附属器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 果]1.一般资料:入选皮肤附属器肿瘤共674例,男性291例(43.18%),女性383例(56.82%),男女之比为1:1.32,女性占比大。发病年龄范围0-82岁,平均发病年龄23.13±19.711岁,中位年龄19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男性发病年龄范围0-82岁,平均22.76±20.042岁,中位年龄19岁;女性发病年龄范围0-78岁,平均23.41±19.476岁,中位年龄19岁。病程25天-58年,平均8.06±9.020年。皮损分布于面部264例(39.16%),头皮118 例(17.51%),躯干 93 例(13.80%),颈部 69 例(10.24%),下肢 51 例(7.57%),上肢48例(7.12%),全身泛发21例(3.12%),会阴10例(1.48%)。其中,曝光部位(头、面、颈、上肢)499例(74.03%),非曝光部位175例(25.97%)。2.临床表现:原发皮损类型包含斑片、斑疹、丘疹、斑块、水疱、结节、囊肿,继发性皮损包含结痂、糜烂。以丘疹为主要表现301例(44.65%),斑块199例(29.53%),结节 73 例(10.83%),囊肿 48 例(7.12%),斑片 21 例(3.12%),斑疹18例(2.67%),水疱14例(2.08%)。其中41例表面出现糜烂、结痂。自觉症状包括瘙痒、疼痛、痒痛、无自觉症状。其中,无自觉症状361例(53.57%),瘙痒 187 例(27.74%),疼痛 91 例(13.50%),痒痛 35 例(5.19%)。3.病理分类:根据分化方向分为3类:向皮脂腺分化的有340例(50.45%):皮脂腺痣214例(31.75%)、多发性脂囊瘤117例(17.36%)、皮脂腺癌2例(0.30%)、皮脂腺腺瘤2例(0.30%)、皮脂腺瘤5例(0.74%);向毛囊分化的有213例(31.60%):外毛根鞘瘤40例(5.93%)、毛母质瘤136例(20.17%)、扩张孔4例(0.59%)、倒置性毛囊角化病6例(0.89%)、毛鞘棘皮瘤4例(0.59%)、毛发腺瘤2例(0.30%)、外毛根鞘癌2例(0.30%)、毛囊瘤3例(0.45%)、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3例(0.45%)、毛母细胞瘤13例(1.93%);向汗腺分化的121例(17.95%):汗管瘤87例(12.90%)、大汗腺汗囊瘤7例(1.0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9例(1.33%)、乳头状小汗腺腺瘤2例(0.30%)、皮肤混合瘤6例(0.89%)、小汗腺汗囊瘤5例(0.74%)、小汗腺汗孔瘤2例(0.30%)、小汗腺汗孔癌1例(0.15%)、汗管样小汗腺癌1例(0.15%)、原发性皮肤黏液癌1例(0.15%)。4.良恶性分类:良性肿瘤共667例(98.96%);恶性肿瘤共7例(1.04%):外毛根鞘癌2例、皮脂腺癌2例、小汗腺汗孔癌1例、汗管样小汗腺癌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1例。[结 论]1.2008年至2018年每年于我科确诊的皮肤附属器肿瘤(CAT)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男女之比为1:1.32,女性构成比>男性。CA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23.13± 19.711岁,中位年龄19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3.皮损分布位于面部264例(39.16%)>头皮118例(17.51%)>躯干93例(13.80%)>颈部 69 例(10.24%)>下肢 51 例(7.57%)>上肢 48 例(7.12%)>泛发21例(3.12%)>会阴10例(1.48%)。其中,曝光部位(头、面、颈、上肢)499例(74.03%),非曝光部位175例(25.97%),曝光部位构成比明显高于非曝光部位,提示部分CAT的发病可能与日晒、紫外线辐射有一定关系。4.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表现为丘疹301例(44.65%)>斑块199例(29.53%)>结节 73 例(10.83%)>囊肿 48 例(7.12%)>斑片 21 例(3.12%)>斑疹 18例(2.67%)>水疱14例(2.08%)。自觉症状:无自觉症状361例(53.57%)>瘙痒 187 例(27.74%)>疼痛 91 例(13.50%)>痒痛 35 例(5.19%)。可见,CA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自觉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检查结合,对正确诊断CAT至关重要。5.按分化方向CAT可分为向毛囊分化、向皮脂腺分化、向汗腺分化,向皮脂腺方向分化的占比(50.45%)>向毛囊方向分化的占比(31.60%)>向汗腺方向分化的占比(17.95%)。6.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排序:多发性脂囊瘤87例(74.36%)>皮脂腺痣134例(62.62%)>汗管瘤41例(47.13%)>毛母质瘤45例(33.09%)>皮肤混合瘤1例(16.67%)>毛母细胞瘤2例(15.38%)。其余病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即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0%。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7.大部分常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具有良性肿瘤生物学行为,部分可能发生恶变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韩志宏,高扬,王洋,吴丽莉[3](2019)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一例》文中指出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EAH)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错构瘤,国内外文献中仅检索到该病病例100余例。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EAH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以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识别能力。病例:患者为女性,46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大腿肿块,并逐渐增大,但当时患者未予以重视。现患者感觉

谢建强,邓钢,姚柳,方晓云,吴俊泉[4](2017)在《经导管靶动脉化疗栓塞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文中指出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EAH)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1-2],临床上肉眼观察与血管瘤极为相似。现报道1例,对其进行了经动脉化疗栓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病史摘要男,9岁。因右膝酸痛不适伴活动明显受限1个月余收住院。患儿出生时家人发现右膝皮肤上有花生大小浅黑色斑

郭晓红,杨根源,李楚滨,汪丽娟,张洁,院秀娟[5](2016)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4个月、3.5岁、5.5岁和14.0岁。左小指、右示指、腰背部和膝部各1例。临床上病变主要表现单发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皮色或紫红色,最大径0.46.0 cm。3例皮损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局部多汗1例;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上部,主要由分化成熟的小汗腺及血管成分增生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成分CD31、CD34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表达,小汗腺腺体S—100蛋白、癌胚蛋白、上皮细胞膜蛋白、CAM5.2和GCDFP15呈阳性表达。4例均行外科单纯切除术,术后随访0.54.5年,均无复发。结论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错构瘤性病变,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崔成军,黄华明,施启丰,王飞[6](2016)在《血管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小汗腺血管错构瘤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儿,男,9岁。右侧膝部疼痛触痛影响行走7个月,经病理及MRI等检查确诊为小汗腺血管错构瘤。采用血管超选择性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表现显着改善,随访1年余未复发。

经晶,英丽,施辛,丁兰,杨晓雯,张云,徐倩倩,陈玲玲[7](2015)在《迟发于青春期的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37岁。于青春期发现胸腹部淡红斑,局部多汗,20多年来皮疹缓慢增大,近1年红斑处时感疼痛。皮损处病理活检示:真皮中下层小汗腺和周围血管增生、扩张。诊断: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由于皮损面积较大,疼痛较轻,未予进一步治疗,现随访中。

李乐平,王才惠,宋林红[8](2015)在《小汗腺痣伴胼胝样改变1例报告》文中提出患者,女,31岁,因"手掌、足底皮肤出现增厚、皮疹、脱屑26年"于2010年11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诉自5岁起手掌、足底皮肤即出现增厚、皮疹、脱屑,具体发生时间不详,无自觉不适,无局部多汗,26年余无范围扩大或加重,之前未经任何诊治。无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家族中无同样疾病患者。体检: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指

李静,周明,耿松梅[9](2012)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女,31岁。右大腿股外侧斑块伴多汗30年,逐渐增大。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可见数目增多成熟的小汗腺腺体及汗腺导管,周围绕以增生薄壁的毛细血管。诊断: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

王继文,陈丽军[10](2010)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2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

二、小汗腺血管错构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汗腺血管错构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经导管靶动脉化疗栓塞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史摘要
治疗和随访
讨论

(7)迟发于青春期的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四、小汗腺血管错构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J]. 潘清丽,田歆,周欣,何素玲,李俊龙,邵蕾,刘玉梅,王建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2)
  • [2]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D]. 吴学优.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一例[J]. 韩志宏,高扬,王洋,吴丽莉.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05)
  • [4]经导管靶动脉化疗栓塞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J]. 谢建强,邓钢,姚柳,方晓云,吴俊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7(02)
  • [5]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临床病理观察[J]. 郭晓红,杨根源,李楚滨,汪丽娟,张洁,院秀娟.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6(07)
  • [6]血管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小汗腺血管错构瘤一例[J]. 崔成军,黄华明,施启丰,王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05)
  • [7]迟发于青春期的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J]. 经晶,英丽,施辛,丁兰,杨晓雯,张云,徐倩倩,陈玲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10)
  • [8]小汗腺痣伴胼胝样改变1例报告[J]. 李乐平,王才惠,宋林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05)
  • [9]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J]. 李静,周明,耿松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10)
  • [10]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2例及文献复习[J]. 王继文,陈丽军. 皮肤病与性病, 2010(03)

标签:;  ;  ;  ;  ;  

外分泌腺血管错构瘤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