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语言请谨慎使用缩写形式

广播电视语言请谨慎使用缩写形式

一、广播电视语言请慎用简缩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洁[1](2020)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研究 ——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题》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训练对于落实“新课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四册教材中习作训练题的基本目标,依据相关原理和当下教学的现状,本文构拟出的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较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论文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状、思路、方法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梳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习作训练题所预设的“感”“知”“用”训练对象。第三部分调研9所小学后,发现第二学段习作训练存在事例感知不具体、模仿内化不到位、语言运用不达意等共性现象,对此学生、教师、家庭都有一定的原因。第四部分阐释“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其关键点和关键要素。第五部分分析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构建“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意义。第六部分从教师、学生、家庭三个角度提出训练模式可操作的主要策略。第七部分结语,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

李玉植[2](2017)在《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研究 ——以在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行政公文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团体在行使职权和进行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共事务而产生的。是公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公文,是高等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过程中,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行政公文。规范性,是它的一大特征。由于高校行政公文具有很强的事务性和权威性,所以人们对高校公文语言更强调其规范。高校行政公文语言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着各高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一旦出了问题,不但会使行政公文失去其权威性,还会极大的影响高校的整体形象。本文从在昆高校行政公文语料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公文语料分析、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分析目前高校行政公文语言中存在的规范性问题,最后提出系统的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广大高校行政人员的注意,促进高校行政公文的规范化进程。全文共五章。绪论章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于参与调查人员身份的保密声明。本文第一章从语言学角度对“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这一概念的具体面貌进行描述,主要包括语言要求、语言特点、语法特点、修辞特点和语体特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以“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这一逻辑顺序分别进行阐述。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在昆高校行政公文语言的规范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三章对调查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第四章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目前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汪剑[3](2017)在《社交媒体下2015—2016年国内网络流行语现象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空间交流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网络流行语就代表着网络语言的鲜明特点。网络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的进程中,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舆论、文化的风向标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2015年网络流行语的梳理,结合文化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历程中透射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入手,对前面学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了网络流行语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的速度和传播的频率就像一场场网络语言的狂欢盛宴,此起彼伏。其次再将2015-2016年年网络流行语进行搜集和整理,对比分析得出了网络流行语无论是词语来源还是词语符号表达的意义都呈现出娱乐性突出的变化趋势。通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网络语言泛娱乐化的特点背后折射出的网络青年的问题。首先是网络流行语的肯定与否定:它肯定了人们情感的表达,但是又用戏谑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压抑和束缚的否定,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切换来获得情绪的释放;其次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代表着第一世界现实世界和第二世界精神世界。现代青年们在现实世界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同时网络空间的生活又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将现实世界的迷茫和焦虑通过网络空间去表达,因此这些焦虑和迷茫又转换成为一场场语言的网络狂欢;最后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官方表达和民间表达中如何实现对“官”和“民”话语空间的调节功能。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对社会文化问题带来的影响进行二元对立分析。首先是促进文化发展多样性,其次又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但是网络流行语也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本文在第四章重点分析问题并且提出对策:对于网络空间里青年们的焦虑现象可以从促进社会融合和倡导网络共同体的方式去增加人们精神上的归属;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来地址网络文化的消费主义;对于语言文化的缺失需由政府、媒体、公众三个方面齐力解决。全文主要章节有:绪论、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现象、狂欢理论与网络流行语传播动因、网络流行语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主要四大部分。旨在从社会文化视角为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思路。

林奇香[4](2016)在《西文字母词本土化调查及规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文字母词常称为“字母词”,这是当今汉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本土化和规范化两个方面窥探字母词这一语言热点问题。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视角,用频度和通用度两个维度来量化调查字母词的本土化程度,再基于字母词使用中存在的规范问题提出规范化建议。字母词的本土化程度有高低之分,使用频率极高,已经进入汉语词汇基本领域的字母词,因为字形简洁,既符合经济性原则,又表义明确,汉译名的使用频率低于字母词,字母词本土化程度低。对于机构组织语义类别的词语,汉化进程更为快速,这类词语专业性强,如果在应用中不使用汉译词加以注释,会引起阅读障碍。大多数词语的本土化程度情况是字母词和汉译词各有分工,分布在不同的语体或是不同的领域。

杨彩贤[5](2015)在《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汉语明显的变异。很多关注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学者,开始注意新词新语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变异是在语用的动态过程中才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有的变异也是在语用中才产生的,而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研究更易于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故本文将讨论的侧重点放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变异网络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词类界限进一步模糊,句式更加灵活多样,多语多言混用等。这一时期汉语表达明显体现出模化、娱乐化以及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等特点,它们的语言学实质分别在于语言的格式框填、语言能指的狂欢和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在语言系统内部以及社会上呈现出不同的扩散轨迹。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轨迹主要受到语言变式变异条件的影响,而在社会上的扩散主要和扩散的方式密切相关。两者虽然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它们的扩散曲线存在共同点,即语言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扩散都体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由慢到快再到慢的扩散趋势。这些语言新变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开拓出的不寻常的语言资源。促使这一时期汉语发生变异的既有语言内部动因,更与当下特殊的社会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相关的社会因素时,大家主要从社会变化、社会心理和语言接触等角度入手来讨论。本文则进一步把语言变异放在消费主义文化这一语境下来研究,分析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怎样加剧了汉语表达的符号化,希望能给出汉语变异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汉语的面貌,使汉语的变异出现去规范化的倾向。本文对汉语新变式变异的过程、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和转化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语言变异的规律和语言变异形式的发展趋向,从而深化对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认识。当下的汉语既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该方面的常规变异形式不断为汉语的充实、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同时那些超常变异的形式又时时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表达,影响我们话语的纯洁性。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准确优美,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语言规范总是随着语言新变式的不断出现而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语言的规范是一种动态的规范,汉语规范的标准也应因时而异。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形式进行规范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规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规范。本文阐述了在“热言时代”,一些关键的语言职能部门怎样各司其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分层规范汉语。语言是社会的镜像,口头与书面的鲜活的语用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对当下语言生活的及时描写和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规范汉语新变式的判定标准和规范办法,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为今后语言生活状况的预测提供语言事实依据、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语言资料,也可以为当下汉语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以资借鉴的规范策略。

李子红[6](2015)在《公文缩略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文缩略语是公文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公文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用能使公文表达更加简洁,内容更加丰富。对公文缩略语进行探讨不仅能促进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研究,同时能起到规范公文词汇使用的作用,达到提升公文撰写人员准确用词用语的目的。因而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公文写作角度,公文缩略语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1800多例公文缩略语为语料,对公文缩略语进行分类描写,并借助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意象图式、映射等),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其形成动因、过程、映射原则、规范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对缩略语和公文缩略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在把握已有研究的同时确定本文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第二章则对公文缩略语的定义、分类、缩略方式、特点等进行概述。文中从音节、使用权限和结构类型三个方面对公文缩略语进行了分类,同时归纳出公文缩略语常见的六种缩略方式:缩合、节略、略缩、统括、代称和定义。第三章主要探讨公文缩略语的形成动因和条件。通过归纳概括,我们认为“行业性、认知能力、语言经济性和历时发展”是公文缩略语形成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从人的认知以及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出发,探析了公文缩略语的认知形成过程,其中“意象图式、转喻映射和认知参照”为公文缩略语产生的三种主要认知机制,同时还对映射方式、原则、理据进行了重点研究。我们认为划分原式的理据主要有“物理距离”和“意义段”,映射方式主要有单一映射、一一映射、重叠映射和选择映射,映射原则包括“突显原则”和“规避原则”。第五章主要结合实际对公文缩略语的规范使用提出四点参考意见,以促使公文缩略语的准确应用。

张磊[7](2013)在《基于模因理论的字母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模因理论是研究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它很好地解释了字母词复制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对于探讨字母词今后的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当下,各类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字母词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而字母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播媒介。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一些字母词模因出现了汉化的趋势,特别是在读音和语法上,对一些具有明显汉化特征的字母词模因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汉化趋势是完全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字母词模因的个体差异是造成其发展势头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对其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势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网络媒介凭借速度快、传播广等特点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字母词群体——网络字母词,对于网络字母词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合理准确地使用网络字母词,能充分发挥其在网络中的独特优势,为语言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滥用这类词会污染语言环境使正常交流受到影响。

吕红梅[8](2011)在《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文中认为有关对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至今没有中断,由于“个”的用法复杂多样,语言学者对“个”的解释也是各执己见,这给学习汉语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说我们有必要对“个”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和整理。我们认为解释语言现象是为了让人们容易理解、接受,使其规范化、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本文主要以共时研究为主,不局限于以往对“个”的特殊用法在某个方面的零散研究。本文的研究包括“个”的一般用法和“个”的特殊用法,以及个案研究、专题研究、汉外对比研究,从多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个”的用法及功能。通过分析探讨我们认为,量词“个”的一般用法主要体现在“个”选择名词上的宽泛性。个体名词的共性都是体现个体的事物,因此易选“个”称量或修饰,因为“个”是通用个体量词。但从个体名词的个性而言,有些名词有时又不能选择“个”称量或修饰,因为个体名词在形状和性质上又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然而根据语境的要求也有例外的情况。量词“个”的特殊用法主要表现在动词结构中,“个”是使其后的谓词性成分体词化,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述宾形式。“个”在这种结构中起的是体词性词语的作用,不是谓词性词语的作用。“个”在其它特殊用法中还有强调名词属性功能等作用。“个”语法化现象是长期以来受方言和外语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汉语在形态上需要完善某些结构和用法,因此说借鉴“个”在方言中功能词的用法及其它语言的用法来完善普通话的某些结构。“个”语法化现象不是突变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有关“个化”现象根据目前“个”的使用频率,我们认为只会发展,不会退化,而且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通过探讨分析我们认为“个”不像有些论着或语法书说的那样是“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词缀、动量词、补语的标记等等,“个”的一些非量词用法主要体现在方言中。在现代汉语中“个”虽然借鉴吸收了一些其它语言的用法,但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表量的,因此不能轻易推翻“个”的词性,“个”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量词,作为功能词还不能进入虚词的系统中。

张善子[9](2011)在《汉朝电视新闻翻译》文中提出电视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骨干,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翻译,其重要性就在于它使不同语言的民族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交换和思想感情交流,直接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目前国内的电视新闻翻译研究集中在英汉互译。鉴于目前的研究状况,本文对汉朝电视新闻翻译做了系统的研究。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最后回顾了近些年多位学者在新闻翻译、汉朝翻译和新闻语言学领域内所做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第二章介绍了电视新闻的定义和特点、电视新闻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由于电视新闻有着自己特殊的新闻价值和文体特点,其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电视新闻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翻译过程中各层面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电视新闻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和意译。意译根据不同情况再分改译、删译、转译、增译。第三章探讨了电视新闻的标题翻译和导语翻译。标题和导语的翻译在整篇新闻的翻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电视新闻标题和导语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翻译技巧,并且对标题和导语进行分类,根据具体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法。第四章探讨了电视新闻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本文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重点考察了电视新闻在用词和句法上的特殊性。词汇翻译包括时间名词翻译、数量词翻译、外来词语翻译、新词语翻译、缩略语翻译。句子翻译包括“NP+VP”句式的翻译、引语句的翻译、省略句的翻译、被动句的翻译、长句的翻译、对偶句的翻译。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文章存在的缺陷。

林雪漫[10](2011)在《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媒介迅速崛起,网络新闻不再是简单地转载传统新闻,原创网络新闻的日益普及势不可挡。网络新闻语言必然要适应网络传播模式而形成自身符号系统特点。前人的研究局限于传统媒介视野,而缺乏对网络新闻,尤其是网络新闻语言予以足够的关注。本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主流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新闻语篇为语料进行研究,通过语料的对比观察,研究网络新闻语言特点,思考提高网络新闻语言传播实效的途径。本文运用跨学科方法,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合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对网络新闻语言作综合考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网络新闻语言,即文本语言。1阐述网络新闻语言的产生及影响。认为网络新闻脱胎于传统新闻语言,与网络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语言生活及平面媒体语言产生影响。2研究网络新闻语言文本结构。认为网络新闻语言呈现多层面的超链接分层文本结构。3通过网络传播特征分析表明,网络新闻语言遵循经济性语用原则。认为网络新闻语言通过“尽量缩略”和降低冗余度两种方式来实现经济性原则。4剖析网络新闻标题语言误区。认为网络语境和受众心理是导致误区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5认为网络新闻语言必须具备自身符号系统特点才能提高传播实效,并就如何突出特点提高传播实效提出建议。

二、广播电视语言请慎用简缩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播电视语言请慎用简缩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研究 ——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语文课标”要求
        2.基于个人工作实践
        3.基于学生未来发展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写作系统理论
二、第二学段语文教材预设的“感·知·用”习作训练
    (一)习作单元“感”的训练对象
    (二)习作单元“知”的训练对象
    (三)习作单元“用”的训练对象
三、第二学段语文“感·知·用”习作训练的现状调查
    (一)样本描述
    (二)习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事例感知不具体
        2.模仿内化不到位
        3.方法运用不恰当
    (三)习作训练中问题的原因
        1.教师层面:三轻重
        2.学生层面:三不足
        3.家庭层面:三缺少
四、第二学段语文“感·知·用”习作训练的基本模式
    (一)“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界定
        1.“感”是感知
        2.“知”是认知
        3.“用”是运用
        4.“感·知·用”的习作训练模式界定
    (二)明确三个关键点
        1.体感是基础
        2.认知是关键
        3.运用是目标
    (三)注重五个关键要素
        1.言之有物
        2.言之有情
        3.言之有理
        4.言之有序
        5.言之有文
    (四)习作训练模式图解
五、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激活了学生的感知热情
    (二)构建了学生的认知体系
    (三)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六、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主动有效作为
        1.开展主题活动,唤醒学生事例感知
        2.依托范文引路,提升学生模仿技巧
        3.重视口语表达,铸就学生语言运用
    (二)学生自觉有效迁移
        1.围绕生活,事例积累勤感知
        2.知晓方法,日记练笔常模仿
        3.延伸课外,个性表达乐展示
    (三)家庭自动有效督促
        1.点滴入手:孩子习作感知从“小”抓起
        2.言传身教:孩子习作认知从“精”教化
        3.持之以恒:孩子习作运用从“准”落实
七、结语
附表1:部编本第二学段“习作主题”分类汇总表
附表2:三年级习作主题“感·知·用”分类统计表
附表3:四年级习作主题“感·知·用”分类统计表
附表4:“习作运用”近5年相关度最高的硕博论文统计表
附录5: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其获奖

(2)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研究 ——以在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保密声明
第一章 高校行政公文语言
    第一节 高校行政公文语言概述
        一、高校行政公文的语言特点
        二、高校行政公文的语言要求
    第二节 高校行政公文语法
        一、高校行政公文词语
        二、高校行政公文句法
    第三节 高校行政公文语体
        一、高校公文语体性质
        二、高校公文语体分类
    第四节 高校行政公文修辞
        一、修辞学与行政公文语言
        二、高校行政公文中的修辞运用
        三、高校行政公文中常用修辞手段
    第五节 规范高校行政公文语言的重要性
第二章 高校行政公文规范性调查
    第一节 基于高校行政公文语料的调查情况
    第二节 在昆高校行政人员访谈记录
        访谈一
        访谈二
        访谈三
        访谈四
        访谈五
    第三节 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问题调查问卷报告
第三章 高校行政公文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行政公文常见问题——以在昆高校为例
        一、语言逻辑错误
        二、文种问题导致的语言错误
        三、语言成分搭配不当
        四、歧义
        五、成分缺失
        六、表达冗余
        七、模糊语言的错用
        八、依然使用主题词
        九、标点符号的误用
    第二节 高校行政公文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的重视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秘书人员应自觉加强公文写作素养
    四、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教材
    五、对办文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3)社交媒体下2015—2016年国内网络流行语现象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论文创新点
    1.5.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现象
    2.1 网络流行语概念和初创
        2.1.1 概念
        2.1.2 起源和产生背景
    2.2 网络流行语现象
        2.2.1 网络舆论中的流行语
        2.2.2 网络社交中的流行语
        2.2.3 影视作品中的流行语
        2.2.4 综艺节目中的网络流行语
    2.3 网络流行语特征
        2.3.1 构词特点
        2.3.2 传播形式特点
    2.4 2015-2016年网络流行语
        2.4.1 2015-2016网络流行语梳理
        2.4.2 2015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第3章 狂欢理论与网络流行语传播动因
    3.1 狂欢理论的基本内涵
        3.1.1 狂欢理论的内容
        3.1.2 狂欢理论的应用
    3.2 狂欢理论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解释
        3.2.1 肯定与否定中得到精神释放
        3.2.2 在狂欢中平衡人的现实与理想
        3.2.3 文化场域中话语空间的博弈
第4章 网络流行语传播中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对策
    4.1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4.1.1 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势力
        4.1.2 社会舆论的分析仪
    4.2 流行语传播中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4.2.1 消解网络青年的迷茫与焦虑
        4.2.2 提高网络青年的媒介素养
        4.2.3 孕育独特的网络语言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文字母词本土化调查及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字母词研究综述
    0.3 选题意义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0.5 语料来源
    0.6 研究设计
        0.6.1 字母词本土化调查设计
        0.6.2 字母词规范化调查设计
1 字母词的界定
    1.1 字母词概念的界定及争论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字母词的语义内容
2 字母词的本土化程度
    2.1 字母词本土化的概念及其机制
        2.1.1 字母词本土化的概念
        2.1.2 字母词本土化的理由
        2.1.3 字母词的快速汉化机制
        2.1.4 字母词本土化的量化
    2.2 字母词及对应汉译名的频度
    2.3 字母词及对应汉译名的通用度
    2.4 字母词的入典考察
    2.5 字母词的语用价值
3 字母词的规范问题
    3.1 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原则
        3.1.1 政策性
        3.1.2 必要性
        3.1.3 层次性
    3.2 字母词使用中的问题
        3.2.1 配注调查
        3.2.2 同形字母词
        3.2.3 推荐词形
        3.2.4 全称和简称
    3.3 字母词使用的规范策略
        3.3.1 分频策略
        3.3.2 分众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一、语言变异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内涵
        二、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的拓展
        三、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四、对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情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第一节 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一、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二、讨论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的三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一、我国具有联系社会生活研究语言的传统
        二、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巨变与汉语变异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及特点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
        一、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
        二、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三、名、动、形三类实词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四、句式更加灵活多样
        五、多言多语的混用
        六、语言新变式的使用人群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特点和语言学实质
        一、汉语语用的模化现象普遍的特点与语言的格式框填
        二、汉语语用的娱乐化现象突出的特点与语言能指的狂欢
        三、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的特点与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扩散模式
        一、汉语新变式的词汇扩散模式和扩散机制
        二、汉语新变式的社会扩散轨迹和曲线模型
        三、汉语新变式扩散的模因论视角和语言演化的秘密
        四、语言新变式的词汇扩散、社会扩散理论与模因论视角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因分析
        一、汉语变异的语言系统内部动因分析
        二、汉语变异的消费主义文化、新媒体等社会外部动因分析
        三、语言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第三节 语言新变式的来源
        一、“有+VP”格式的来源——古汉语的遗存
        二、汉语普通话中的“我走先”句式的来源——壮侗语族的语言底层
        三、其他语言新变式的来源——借用外语形式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动态规范问题
    第一节 对待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一、对待语言新变式的不同态度
        二、本文对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语用中的超常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去规范化现象
        二、媒体语言欠规范的问题
        三、知识分子在语用上对世俗的迎合和对低俗的效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分层规范策略
        一、给网络语言以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
        二、媒体在语用中应为社会做好示范工作
        三、社会精英要担当起消除语言污染的社会责任
        四、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
        五、语言规划部门应明确衡量标准,确立和公布语言规范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个案动态研究
    第一节 “奇葩”一词的现代变异历程研究
        一、古汉语中“奇葩”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奇葩”用法的拓展
        三、网络时代“奇葩”用法的分化
        四、“奇葩”一词变异的动因及对其变异应持的态度
    第二节 新形式的起变及无序向有序变异的转化——“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扩散过程分析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的起变
        二、“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的转化
        三、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研究
        一、贬义词语褒义化的表现层次
        二、贬义词易色的动态过程及转化机制
        三、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动因分析
        四、对待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态度及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公文缩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缩略语研究综述
        1.1.1 主要研究内容
        1.1.1.1 缩略语的定义
        1.1.1.2 缩略语的称谓
        1.1.1.3 缩略语的性质
        1.1.1.4 缩略语的生成原则
        1.1.2 研究角度
    1.2 公文缩略语研究概况
        1.2.1 分类
        1.2.2 缩略方式
        1.2.3 结构类型
        1.2.4 规范使用
    1.3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目的及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基础
        1.3.3.1 经济性原则
        1.3.3.2 意象图式理论
        1.3.3.3 转喻映射
    1.4 小结
2 公文缩略语概述
    2.1 公文缩略语的定义
        2.1.1 公文的定义
        2.1.2 缩略语的定义
        2.1.3 公文缩略语的定义
    2.2 公文缩略语的分类
        2.2.1 按音节分类
        2.2.2 按使用时限分类
        2.2.3 按结构分类
    2.3 公文缩略语的特点
        2.3.1 严肃性
        2.3.2 约定性
        2.3.3 书面性
        2.3.4 政治性
        2.3.5 时代性
    2.4 公文缩略语的缩略方式
        2.4.1 缩合法
        2.4.2 节略法
        2.4.3 略缩法
        2.4.4 统括法
        2.4.5 代称法
        2.4.6 定义法
    2.5 小结
3 公文缩略语形成的动因和条件
    3.1 公文缩略语形成的动因
        3.1.1 行业动因
        3.1.2 认知动因
        3.1.3 经济性动因
        3.1.3.1 说话者的平衡
        3.1.3.2 听话者的平衡
        3.1.4 历时发展动因
    3.2 公文缩略语形成的条件
        3.2.1 主观因素
        3.2.2 客观因素
        3.2.2.1 音节的长短
        3.2.2.2 使用频率的高低
    3.3 小结
4 公文缩略语的认知基础
    4.1 公文缩略语形成的认知基础
        4.1.1 意象图式和转喻
        4.1.2 事件域认知模型和转喻
    4.2 公文缩略语的转喻映射
        4.2.1 公文缩略语转喻映射的前提
        4.2.1.1 语言的物理距离
        4.2.1.2 语言的意义段
        4.2.2 公文缩略语转喻映射的类型
        4.2.2.1 单一映射
        4.2.2.2 一一映射
        4.2.2.3 重叠映射
        4.2.2.4 选择映射
    4.3 公文缩略语转喻映射的的原则
        4.3.1 突显原则
        4.3.1.1 形式突显——首汉字优先原则
        4.3.1.2 意义突显——中心义项字优先原则
        4.3.2 规避原则
    4.4 公文缩略语转喻映射的理据
        4.4.1 首汉字优先原则的认知理据
        4.4.1.1 视觉接近率
        4.4.1.2“前—后”意象图式
        4.4.1.3 语言的标记理论
        4.4.1.4 范畴化理论
        4.4.2 中心义项字优先原则的认知理据
        4.4.2.1 百科知识观
        4.4.2.2 概念突显
        4.4.2.3 意义关联
        4.4.3 规避原则的认知理据
        4.4.3.1 范畴化
        4.4.3.2 认知惯性
    4.5 小结
5 公文缩略语的规范使用
    5.1 时间性
    5.2 空间性
    5.3 系统性
    5.4 语体性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按照音序排列)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模因理论的字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引言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 研究对象
        2. 语料来源
    (三)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 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法
一、 模因论下的字母词
    (一) 字母词模因的体现
        1. 在教育和知识传授中体现
        2. 在语言运用中体现
        3. 在信息交流中体现
    (二) 字母词模因的传播方式
        1. 基因型模因的传播方式
        2. 表现型模因的传播方式
二、 字母词模因与传播媒体
    (一) 传统媒体对字母词模因的影响
        1. 静态媒体对字母词模因的影响
        2. 动态媒体对字母词模因的影响
    (二) 新兴媒体对字母词模因的影响
    (三) 字母词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2. 消极影响
    (四) 对待媒体中字母词的态度
三、 字母词的发展趋势
    (一) 强势字母词和弱势字母词
        1. 强势字母词模因
        2. 弱势字母词模因
        3. 强弱发展的相对性
    (二) 字母词的汉化趋势
        1. 读音的汉化
        2. 构词形式汉化
        3. 词类活用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主要理论观点及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独创性
    第五节 论文构成说明
    第六节 有关文献、例句、文中符号说明
第一章 量词“个”在常规结构中的用法
    引言
    第一节 “个”选择名词范围的重新审视
        一、“个”与有生事物名词搭配的用法
        二、“个”与无生事物名词搭配的用法
    第二节 “个”在常规结构中的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
        一、“个”表示不定指的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
        二、“个”表示定指的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
        三、“个”表示多量的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
        四、“一个”的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
    第三节 “个”在常规结构中的句法位置及语法功能
        一、“个”的句法位置对语法功能的制约性
        二、“个”后抽象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量词“个”在常规结构中的个案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个”与“位”在用法上的共性与个性
        三、“个”与“位”的主观性用法
        四、“个”与“位”的地域性习惯用法
        五、“个”与“位”在语法功能上的异同
        六、小结
    第二节 “些个”+N(NP)结构的用法
        一、现代汉语词缀概说
        二、“些个”+ N(NP)的用例
        三、“些个”+ N(NP)的句法结构及语法功能制约性
        四、量词“个”与真后缀的对比
        五、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词“个”在超常规结构中的用法(一)
    引言
    第一节 量词“个”重叠与“每个”、“各个”的对比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个/一个”重叠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三、“每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四、“各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五、小结
    第二节 表示判断义“是N”与“是(一)个N”句式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是N”与“是(一)个N”的用例及语义特征
        三、“是N”与“是(一)个N”的语法功能及属性差别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词“个”在超常规结构中的用法(二)
    引言
    第一节 “把个”句中“个”的性质及功用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把个”句式的类型
        三、“把个”与“把一个”句式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四、小结
    第二节 动词结构中“个”的用法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动词结构中带“个”的句式
        三、动词结构中带“个”的用例及语义特征
        四、动词结构中“个”的性质及功用
        五、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词“个”语法化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语法化”与“实词虚化”概说
    第二节 汉语“语法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量词“个”历时研究回顾
    第四节 诱发“个”语法化的动因机制
        一、“个”语法化演变进程
        二、方言中“个”的用法对“个”语法化的影响
        三、诱发“个”语法化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化”问题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个化”问题概说及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个”取代“枚”的历时回顾
    第三节 名词与“个”搭配规则和实际使用状况不相符现象
        一、表示一般指物或指人的事物名词(A组)
        二、表示动物、牲畜、人体部位等事物名词(B组)
        三、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C组)
        四、表示自然景象、植物的事物名词(D组)
        五、表示其它事物的名词(E组)
    第四节 “个”与名词搭配的宽泛性
        一、俚语中“个”后名词的语义变体现象
        二、新生事物名词选择“个”的倾向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外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第一节 汉语“一个”与英语不定冠词的对比
        一、先行研究概述
        二、现代汉语“一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三、现代汉语“一个”与不定冠词“A/AN”的用法对比
        四、小结
    第二节 “个”与日、韩量词对比
        一、“个、つ、个、??、?”的用法及选择名词范围
        二、小结
    第三节 日本学生量词“个”使用偏误现象分析
        一、日本学生量词“个”使用误例
        二、量词“个”用法偏误分析
        三、小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汉朝电视新闻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理论
    1.3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4 前人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电视新闻及电视新闻翻译
    2.1 电视新闻的界定和特点
    2.2 电视新闻的翻译标准
    2.3 电视新闻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2.3.1 电视新闻翻译原则
        2.3.2 电视新闻汉朝翻译方法
第三章 电视新闻的标题翻译和导语翻译
    3.1 电视新闻标题翻译
        3.1.1 电视新闻标题的特点
        3.1.2 电视新闻标题的汉朝翻译技巧
        3.1.3 几种类型标题的翻译
    3.2 电视新闻导语翻译
        3.2.1 电视新闻导语的特点
        3.2.2 电视新闻导语的汉朝翻译技巧
        3.2.3 几种类型导语的翻译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
    4.1 电视新闻词汇翻译
        4.1.1 时间名词翻译
        4.1.2 数量词翻译
        4.1.3 外来词语翻译
        4.1.4 新词语翻译
        4.1.5 缩略语翻译
    4.2 电视新闻句子翻译
        4.2.1 "NP+VP"句式的使用以及翻译
        4.2.2 省略句的翻译
        4.2.3 引语句的翻译
        4.2.4 被动句的翻译
        4.2.5 长句的翻译
        4.2.6 诗化的对偶句的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中文目录
List of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网络新闻语言的客观存在
        1.2.2 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较薄弱
        1.2.3 新媒介改变传播模式和语言
        1.2.4 "受众中心"替代"传者中心"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观察网络新闻语言特点
        1.3.2 揭示网络新闻语言符合自身特点的重要性
        1.3.3 探讨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
        1.3.4 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语料
        1.4.1 语料来源
        1.4.2 语料的收集分析方法
    1.5 研究方法
        1.5.1 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分析法
        1.5.2 代表性语料比较
        1.5.3 问卷调查
第二章 网络新闻语言的产生及影响
    2.1 网络新闻语言定义
    2.2 网络新闻语言的产生
    2.3 网络新闻语言的影响
        2.3.1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催生社会流行语
        2.3.2 对其他媒体新闻语言影响:丰富报刊语言
第三章 超链接分层文本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阅读效果
    3.1 什么是网络新闻语言的超链接
    3.2 相互链接语篇的关系
        3.2.1 总分关系
        3.2.2 并列关系
        3.2.3 解说关系
    3.3 超链接产生两种阅读效果
        3.3.1 根语链中心加强
        3.3.2 根语链中心消隐或模糊
    3.4 如何为文本分层呈现布局
        3.4.1 明确需要加入链接的对象
        3.4.2 通常被链接到的对象
        3.4.3 超链接设置策略
    3.5 超链接形式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第四章 经济性的特点及其实现手段
    4.1 什么是语言的经济原则
    4.2 突出体现经济性原则的几种代表性网络新闻
        4.2.1 微博新闻
        4.2.2 文字直播新闻
        4.2.3 导读新闻
    4.3 经济性语用原则的实现
        4.3.1 网络新闻语言的"尽量缩略"
        4.3.2 降低冗余度提高信息量
第五章 标题语言误导多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5.1 网络新闻标题语言误导的表现
        5.1.1 题文不相符
        5.1.2 滥用夸张词汇
        5.1.3 滥用煽情媚俗词汇
    5.2 标题误导的网络语境分析
        5.2.1 对"前菜效应"的过度追求
        5.2.2 实时发稿粗加工
        5.2.3 制造视觉冲击争夺点击率
    5.3 出现误导的受众心理因素分析
        5.3.1 受众选择的自主权
        5.3.2 受众的点击取向
第六章 提高网络新闻语言传播实效的几点思考
    6.1 利用超链接恰当设置关键词
        6.1.1 利用关键词使冷门新闻浮出水面
        6.1.2. 注意关键词设置的度与量
    6.2 遵循经济原则寻求最大化效应
    6.3 走出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误区
    6.4 不断总结特点提高传播实效
结语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调查问卷
后记

四、广播电视语言请慎用简缩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研究 ——基于部编本语文教材习作训练题[D]. 张艳洁.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2]高校行政公文语言规范性研究 ——以在昆高校为例[D]. 李玉植.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社交媒体下2015—2016年国内网络流行语现象与传播研究[D]. 汪剑.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4]西文字母词本土化调查及规范问题研究[D]. 林奇香.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 杨彩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公文缩略语研究[D]. 李子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1)
  • [7]基于模因理论的字母词研究[D]. 张磊. 渤海大学, 2013(08)
  • [8]现代汉语量词“个”的研究[D]. 吕红梅.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9]汉朝电视新闻翻译[D]. 张善子. 延边大学, 2011(04)
  • [10]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 林雪漫. 广州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广播电视语言请谨慎使用缩写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