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三种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比较

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三种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比较

一、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3种计算公式精确度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波[1](2021)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离子液体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离子液体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溶液和水溶液体系的萃取精馏分离。针对分离共沸物的难点问题,离子液体热力学的应用为筛选合适的分离剂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参考数据。目前,能够应用于离子液体热力学活度计算的热力学模型有NRTL,Wilson,UNIQUAC,UNIFAC等模型。其中NRTL是目前应用在离子液体中效果较好的,NRTL主要考虑混合焓的影响;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属于局部组成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到了焓与熵在溶液体系中的作用。20年来,该模型在液态合金及熔渣中有了较成熟的应用,同时该模型还能应用于有机溶液和高分子溶液。这表明该模型在离子液体中有应用的前景。本文提出一种仅采用单一组元无限稀活度系数就能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首先,选择了液态合金在全浓度范围内的验证,结果表明,MIVM和NRTL两个模型对二元液态合金体系Sn-Zn、Bi-Pb和Ag-Au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6%、9.3%、1.4%,10.2%、6.6%、8.7%,这表明该方法是可靠。进而在离子液体中作了进一步验证,在水-[BMIM][DCA]和水-[EMIM][SCN]两个离子液体体系中MIVM和NRTL中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5%,23.4%;9.7%,2.5%,再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预测全浓度活度。以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为基础,分别以五种阴离子为研究对象,对离子液体溶液所涉及的离子液体-水、离子液体-有机物和水-有机物的各组元热力学活度进行计算。在阴离子[NTf2]中,与文献实验值相比,[N1112OH][NTf2]、[DoMIM][NTf2]和[P8,8,8,8][NTf2]三种离子液体的MIVM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0.5%和0.7%,NRTL的平均相对误差0.8%、1.5%和1.8%。在阴离子[TCM]中,与实验值相比,[BMMOR][TCM]、[EMIM][TCM]和[BMPYR][TCM]三种离子液体的MIVM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0.4%和0.9%,NRTL的平均相对误差1.7%、0.8%和1.4%。在阴离子[DCA]中,与实验值相比,[(C3COOMe)MIM][DCA]、[N-C3OHMIM][DCA]和[N-C3OHMMor][DCA]三种离子液体的MIVM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5%、0.9%和1.0%,NRTL的平均相对误差0.6%、0.9%和1.1%。在阴离子[Tf2N]中,与实验值相比,[MeOCH2CH2NEt3][Tf2N]、[MeOCH2CH2PEt3][Tf2N]和[MeOCH2CH2PBu3][Tf2N]三种离子液体的MIVM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1.3%和0.9%,NRTL的平均相对误差1.0%、2.2%和2.1%。在阴离子[FSI]中,与实验值相比,[Pr MPyr][FSI]、[BMPyr][FSI]和[MPr Pip][FSI]三种离子液体的MIVM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9%、2.6%和2.4%,NRTL的平均相对误差2.7%、3.5%和3.6%。总体来看,[NTf2]、[TCM]、[DCA]、[Tf2N]和[FSI]的MIVM和NRTL的总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和1.7%,在离子液体的活度系数计算中MIVM优于NRTL。基于MIVM在分子体积相差较大的体系中的良好的预测能力,可将MIVM应用于离子液体萃取精馏三元系活度预测。本文对离子液体-水-丁醇、离子液体-苯-己烷三元系预测了各组元全浓度活度。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离子液体生产过程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热力学数据和计算模型。

朱永霞[2](2020)在《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指出与传统液态电解质相比,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具有安全性高,机械性能好,能量密度高等优良性质,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然而在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中,SPEs却面临着聚合物易结晶,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的问题。为此,开发新型SPEs体系或对SPEs体系中的聚合物进行改性成为主要措施,其中改性方法又包括添加无机填料、共混、接枝、加入离子液体(IL)等。厘清Li+在SPEs体系中的传输位点、扩散性质、存在的微观相互作用等,对开发和改性SPEs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SPEs体系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仍然较少。因此,从微观角度对Li+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方法,向低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PEO)基SPEs体系引入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离子液体,POSS-IL),构建了一系列对应的SPEs模型。通过SPEs模拟体系中的微观相互作用、抑制聚合物结晶的效果、Li+动力学性质、电导率等性质计算,对POSS-IL的添加及添加方式(共混和接枝)、咪唑鎓阳离子的碳链长度(CnMIM,n=3,4,5,6)、POSS浓度、PEO的接枝数量等因素对体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POSS与低分子量PEO以直接共混的方式结合,构建PEO/PC/PVDF-HFP/POSS-IL/Li TFSI的模拟体系,记作POSS-CnMIM。通过空间分布函数(SDFs)、径向分布函数(RDFs)、均方位移分布函数(MSDs)、自扩散系数(D)、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电导率(σ),考察并分析了POSS-IL的共混添加、咪唑鎓阳离子的碳链长度及POSS浓度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POSS-IL的引入不仅能为Li+提供额外的传输位点,还能有效抑制聚合物结晶,并且当n=3时,POSS-C3MIM对体系具有最好的抑制结晶效果。同时,POSS-C3MIM SPE在318.15K时的电导率比空白体系高一个数量级,达到1.20×10-3S/cm。在POSS浓度对体系综合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当POSS-C3MIM质量分数为1.55 wt%时,体系具有最高的自扩散系数和最好的抑制聚合物结晶效果,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2)将POSS与低分子量PEO以接枝的方式结合,构建PEO/PC/PVDF-HFP/POSS-IL/Li TFSI的模拟体系,记作POSS-PEOm(m=1-7,取整数)。通过计算RDFs、MSDs、D、Tg、σ等相关性质,分析了POSS-IL的接枝添加及接枝低分子量PEO链段的个数等对体系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与共混类似,在接枝体系中,Li+与POSS长链末端氧原子也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当m=3-6时,对抑制聚合物结晶具有较好的效果,体系中的聚合物链段能较快地运动,有利于Li+传输。电导率的计算表明,在298.15K温度下,当m=2和m=6时,Li+的电导率达到10-3S/cm数量级;358.15K温度下,达到10-2S/cm数量级,与常规PEO基SPEs相比,电导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田卓然[3](2020)在《陶瓷/金属化学相容性热/动力学计算与界面数据库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材料创新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经验总结进入到以理论计算进行设计的新阶段。材料设计离不开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集成计算和数据库技术成为了材料设计的有力工具。本文着重介绍了活度模型、扩散系数模型和绝热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将其应用到Mg2Si/Mg和(TiB+TiC)/Ti这两个体系中,研究合金化对增强相形成的影响。对原位析出的单增强相Mg2Si/Mg体系,本文提出了 G-D图来预测合金元素对Mg2Si增强相尺寸的影响。G-D图分为四个区域,落入Ⅲ区的元素有望促进成核并阻碍Si的扩散,从而起到可能的细化作用;而落入Ⅱ区的元素将以相反的方式粗化Mg2Si晶粒,所以应避免在加工中出现。另外,微量合金元素的细化效果不但与其本身含量相关,还与Si含量密切相关,而G-D图还可以用来判断细化合金元素含量的添加范围。对燃烧辅助原位合成的双增强相(TiB+TiC)/Ti体系,本文提出了三个化学相容性参数来预测合金元素对TiB和TiC双增强相形貌、分布和析出顺序的影响。热化学参数Tad(1933K<Tad<2500K)可以判断在某种组分和初始温度下反应是否可以自发维持;热力学参数ΔGE=0可以确定某种合金元素的添加是否有助于增强相的形成;动力学参数DTi-B=DTi-C,可以判断增强相的析出顺序和生长速率。最后,本文介绍了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数据库平台(MIDS,Metal matrix composites Interface Database System)建立的技术路线、结构和功能。MIDS目前可以实现数据的分类、筛选和可视化,其内容和功能在未来还可以不断完善,为复合材料合金化设计提供指导。

孙延吉[4](2019)在《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发展趋势。石化智能工厂以卓越运营为核心目标,按照“炼化生产一体化优化、炼化生产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三条主线(以下简称“三条主线”)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水平。目前围绕三条主线的石化企业CPS基于国内外工业软件进行集成开发,但相关专业的工业软件存在国产化困难或计算不准确的问题。而且,在三条主线的初期工业应用过程中,一些无法解决的典型问题已显现出来,如在生产一体化优化方面,要实现精准预测计划排产业务并指导生产,核心是建立准确即时的装置投入产出模型,而非目前基于近似的机理模型或经验数据模型;在炼化生产集成管控方面,目前基于定期化验来控制二值型产品的指标,检测出产品质量偏差后不合格产品已经产生一段时间了,存在检测滞后影响产品质量问题,需要建立能够预测二值型产品质量指标的数学模型;在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方面,目前主要通过设备运行参数报警或定期检维修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存在设备过度维修或因设备问题导致非计划停车等问题,合理建立模型及时对设备在线全面评估是保证设备稳定运行避免非计划停车的必经之路。加氢装置是炼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操作对石油化工产品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加氢装置进行智能化建设并搭建其优质CPS平台,并由此推广到炼化过程其他单元,将推动石化企业CPS的整体建设水平。本文针对加氢装置CPS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条主线建设问题,如缺少准确的反应过程模型、二值型产品质量控制和设备状态监控问题,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提出相应的算法,并应用于石化某企业的加氢装置应用中;最终将以上三部分模型和算法,统一融合到单元级CPS平台中,提升加氢装置智能化水平,为石化企业CPS平台的提升和工业软件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加氢装置炼化生产一体化优化主线上,建立面向装置投入产出的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针对建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提出加入混沌扰动的粒子群遗传组合算法,并利用测试函数和重油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实验室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发现该算法可以解决寻优搜索时出现的停滞问题,扩大了全局优化的搜索空间,能有效快速地找到模型参数全局最优解;将以上模型和算法应用于某企业渣油加氢装置,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更贴合反应器实际工况,计算出的硫、氮和残炭的脱除率和实际脱除率的相对偏差平方和分别为0.0017、0.1088、0.0587,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和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应用于实际的生产过程,解决了企业计划排产过程中装置投入产出模型精度不够、产品产量及组分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2)在加氢装置炼化生产集成管控主线上,建立面向二值型产品质量的预测与控制模型,开展加氢产品质量实时预测研究,强化生产过程的集成控制和闭环优化,解决企业二值型产品指标无法预测并及时调整生产操作的问题。针对质量预测与控制模型需具备实时预测及保持长期准确性的要求,采用递推主元分析法提取过程自变量中的主元并递推更新;采用逻辑回归方法预测二值型质量指标的合格概率;采用二次规划法预测不合格产品质量指标,求取最小变动的操作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将以上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某企业加氢裂化航煤产品质量预测与参数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预测产品质量,航煤博士实验质量预测准确率达98.5%,与生产执行及控制策略联动,将航煤一次合格率由70%提升至92.6%,提升生产管控一体化水平。(3)在加氢装置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主线上,建立面向复杂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估模型,开展循环氢压缩机的状态预测和可靠性研究,解决工业现场对主要设备运行状况无法准确全面评估并提前预警的问题,保障生产平稳运行。针对加氢过程中的循环氢压缩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要求,提出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估算法,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最大信息系数分析各评估单元指标参数的相关性;采用二阶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预测指标参数变化趋势,计算独立指标参数的动态劣化度;应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各单元状态的综合评估。将以上建立的评估模型应用于某企业加氢裂化循环氢压缩机运行管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提前发现早期故障隐患(监测期间较于传统指标阈值报警提前了 10分钟),能够全面评估和预测机组运行状态,提升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操作的平稳性,提高设备管理的预测预警能力。(4)在解决了加氢装置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石化智能工厂CPS平台的整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将三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加氢装置CPS平台,对其进行技术上的优化和提升,使整个CPS平台在排产准确性、质量预测并进行闭环控制和设备平稳运行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对深入研究工厂的整体智能制造水平有借鉴意义。选取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组运行状态评估的应用系统,采用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以及工业物联网、微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关键技术,对业务流程、应用功能、数据处理及模型等八个方面进行设计,以“平台+应用”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整体封装并融合到CPS平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强化了加氢装置CPS的智能优化协同与响应能力。

李猛[5](2019)在《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力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是变压器故障诊断的有效手段,目前采用的变压器绝缘油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气相色谱法,这种传统的检测分析方法不仅存在操作复杂的缺点,而且不适合在线检测,难以及时发现变压器的故障隐患。因此,研究新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分析方法对保障供电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的一项新的检测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检测分析变压器的绝缘油尚未有先例,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尝试。本文将采用宽频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变压器绝缘油进行分析研究,将为变压器故障的检测分析提供新的手段。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信号的噪声问题。为了降低太赫兹时域光谱信号的噪声,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硬件方面,本文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中锁相放大器时间常数对噪声的影响;软件方面,本文研究了两种降噪滤波方法:一种是双边滤波算法,另一种是小波变换算法。前者用于太赫兹信号白噪声的初步滤波处理,后者由于太赫兹信号离散精细滤波处理。在研究分析传统的双边滤波、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双边滤波、基于法向修正的双边滤波和自适应双边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自适应双边滤波算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研究分析了四种常规去噪算法,如固定阈值法、无偏估计法、极小最大方差法和启发式阈值法,在对比分析四种阈值算法去噪效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软、硬阈值函数的新方法,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使得降噪效果得到明显改进。最后,利用小波变换对改进优化的滤波算法进行优化,获得了满意的去噪效果。(2)研究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全变差最小化法、菲涅尔解析法和公式法、克莱默-克朗尼格分析法和衰减全反射法等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针对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特征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光学模型,并用于太赫兹光学参数的提取。采用该方法对不同工作年份的变压器绝缘油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变压器绝缘油会分解的低分子烃类及杂质成分越多,这为通过变压器绝缘油的分析判断变压器的故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热性故障、电性故障和局部受潮等三种典型的变压器故障的绝缘油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设计搭建了三种常见变压器故障的模型并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取样分析。分别采用混沌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和标准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三种不同热化温度和四种放电模型得到的实验油样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退火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热化和电性故障的分析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8.55%和98.18%。(4)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绝缘油老化过程中产生的烃类等物质进行检测,由于太赫兹光波具有高透过性,而且对于分子间振动及转动较为敏感的特性,能够检测和观察绝缘油恶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局部受潮故障中变压器绝缘油含水量的预测,本文在实验室设计了四种放电模型及多种模拟试验,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太赫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实现了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水分含量的定量预测。(5)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热性故障、电性故障和局部受潮等三种变压器故障进行识别分类研究。在分析常规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和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三种变压器故障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的优选变量偏最小二乘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聚类的优选变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变压器故障的别分类准确度明显优于其它三种最小二乘法方法,获得了分类准确率接近100%的效果,为变压器的故障判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研究结果与现有的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项目研究的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变压器绝缘油的方法,对变压器典型故障的识别完全与现有方法相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58幅,表26个,参考文献160篇。

白振敏[6](2019)在《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溶液聚甲醛单体体系的热力学和物性推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发展近20年的国产聚甲醛行业面对进口高质量聚甲醛产品,呈现产品低端化、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从甲醛浓缩、三聚甲醛、共聚反应及聚合后处理每一工艺单元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公司垄断。整套聚甲醛生产是在甲醛溶液中完成的,而我国在相关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研究过于薄弱。考虑到甲醛溶液内的物质敏感、反应多变、物种复杂,通过实验研究甲醛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存在困难、费时、成本高的弊端,且在表达复杂分子结构与分子作用力略显不足,为此采用分子模拟手段推算是可行方案。因此,本文将利用量子化学COSMO-RS理论辅助研究含甲醛水溶液及聚甲醛单体的热力学性质,以期在甲醛溶液的分子作用力与体系能量研究方面获得进展,并丰富完善甲醛溶液及聚甲醛单体的研究方法,拓宽COSMO-RS在反应性溶液热力学领域的应用。1).利用COSMO-RS理论计算了含甲醛溶液内缩聚物的分子指纹信息,即分子屏蔽电荷分布σ-profile,并利用COSMOconf软件对每种缩聚物进行了构象分析,以建立含甲醛溶液内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构象的数据库,共包含22种缩聚物分子结构,202种分子构型构象。2).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反应平衡、物质平衡与COSMO-RS联立迭代推算体系气液相平衡的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基于COSMO-RS的全面考虑缩聚物分子构象反应性体系的物质分布与相平衡的修正模型。基于修正模型计算了甲醛(FA)-水(W)、甲醛(FA)-水(W)-甲醇(Me OH)溶液在多种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物种平衡浓度、气-液相平衡数据,并与实验数据、经验法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修正模型对甲醛溶液的物质分布与气-液相平衡的计算均具有良好的定性、定量结果,物质分布计算优于UNIQUAC、UNIFAC方法。分子表面屏蔽电荷分布σ-profile与物质的化学势信息σ-potential科学、合理地解释了甲醛溶液内的物质分布规律及气-液相平衡性质,为COSMO-RS模型进一步研究甲醛反应性溶液的其他热力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采用Anton Parr SVM 3000型数字粘度仪完善了1 atm时甲醛-水二元体系、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的密度、粘度数据,填补了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密度、粘度研究的空白。利用COSMOtherm软件计算1)中数据库中各物质密度、粘度数据,联立2)中建立的基于COSMO-RS的物质分布模型建立了含甲醛溶液的密度模型与粘度模型。结合实验研究发现,COSMO-RS方法基本能够定量地再现甲醛-水二元体系、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的密度实验值,但推算含甲醛溶液粘度的精度略差。此外,在COSMO-RS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含甲醛溶液的超额体积性质以及甲醇物质对甲醛溶液超额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对含甲醛水溶液的超额体积影响较大。同时,利用COSMO-RS理论分析了分子的σ-profile信息及溶液体系的分子相互作用能。4).以工业生产共聚甲醛装置中三聚甲醛冷冻结晶工艺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三聚甲醛反应原料中未反应的水、甲醇以及反应副产物甲酸甲酯、甲缩醛对结晶效率的影响。从三聚甲醛的溶解度入手,通过溶解度实验,结合文献数据,关联COSMO-RS理论推算、分析了三聚甲醛的溶解结晶行为,确定了冷冻结晶工艺过程结晶效率的关键组分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COSMO-RS研究了共聚甲醛在水、甲醇溶剂中的溶解行为,为甲醇溶液湿法稳定化处理聚甲醛粉料产品提供了理论指导。

和壮壮[7](2019)在《含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子液体(ILs)具有低蒸汽压、较高热稳定性、稳定的化学性质及不易燃等优点,有望取代传统溶剂。欲将ILs作为萃取剂应用于化工分离领域,含ILs的混合物体系热力学性质研究至关重要。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i∞)是化工中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之一,能够反映离子液体与不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表明溶质在ILs中的热力学分配行为。通过γi∞计算含离子液体体系的其他热力学参数,包括气液分配系数KL、无限稀释选择性(Sij∞)等。从而可评价ILs的分离能力,初步筛选出适用于难分离体系的ILs。另外含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可为化工过程的计算设计、模拟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侧重含三取代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首先分别以离子液体1-己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HMMIM][BF4])、1-辛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OMMIM][BF4][BF4)及1-丙基-2,3-二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PMMIM][NTf2])为固定相制备气相色谱填充柱,在T=(303.15-353.15)K下,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有机溶质(烷烃、烯烃、烷基苯、醇类等)在离子液体[HMMIM][BF4]、[OMMIM]][BF4]及[PMMIM][NTf2]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γi∞)和气液分配系数(KL)。将γi∞广和T进行拟合,依据Gibbs-Helmholtz方程由拟合线性关系计算T=298.15 K下其他无限稀释热力学参数,包括偏摩尔过量焓(HiE,∞)、熵(TrefSiE,∞)、吉布斯自由能(GiE,∞)。依据 Hildebrand-Scatchard理论(RST)结合“Flory”方程,通过γi∞估计离子液体溶解度参数备。用线性自由能模型(LFER)将KL实验值进行多元回归,建立KL的预测模型。根据无限稀释选择性公式,计算T=323.15 K下,[HMMIM][BF4]、[OMMIM][BF4]及[PMMIM][NTf2]对于常见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S(罗)以及苯的容量因子(kj∞)。与文献值中含有阴离子[BF4]或[NTf2]-的离子液体对正己烷+苯、环己烷+苯的Sij∞比较,结果表明阴离子结构相同,阳离子对其Si罗有影响。对于同类阳离子结构,取代基链长越短,其Si罗越好。P=101.3 kPa下,采用汽液平衡分析仪测定二元体系环己烷+苯、三元体系环己烷+苯+[HMMIM][BF4]、环己烷+苯+[OMMIM][BF4]的汽液平衡数据。从体系平衡温度、环己烷活度系数以及环己烷对苯的相对挥发度等方面分析离子液体的加入对环己烷+苯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HMMIM][BF4]与[OMMIM][BF4]相同用量下,前者对环己烷+苯体系汽液平衡影响更大。因此,[HMMIM][BF4]对环己烷+苯体系的分离性能优于[OMMIM][BF4]。

孙彤[8](2019)在《烷基苯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指出烷基苯磺酸盐活性剂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可以显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是一类应用广泛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有助于从微观层次、分子水平上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可以获得传统实验难以说明的微观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常温常压下从微观角度对烷基苯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界面性能变化规律和微观作用机理开展研究。论文分别对烷基链长度不同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研究,考察烷基链的长短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对亲油基团磺酸基位置不同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进行模拟,考察磺酸基位置不同对界面活性的影响;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模拟,考察温度对活性剂性能变化影响;通过研究对比直链烷基苯磺酸盐和带有支链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聚集行为,考察支链对烷基苯磺酸盐的界面性能影响。通过计算界面生成能、密度分布、径向分布函数以及疏水尾链序参数等参数,从理论上研究不同结构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十八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上活性较高;磺酸基与烷基链呈对位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更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温度在298K-318K时,随着温度升高,烷基苯磺酸盐界面张力下降;直链的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比带有支链的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能更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郝俊辉[9](2019)在《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砂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油砂所含沥青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高杂原子化合物含量和高残炭值的劣质重油,不论直接干馏,还是抽提后再加工,均需要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热化学研究。然而目前对油砂沥青热转化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油砂或油砂沥青本身,未能从化学族层次上深入反映油砂沥青的热转化过程,成为了实现油砂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的瓶颈。为此,针对油砂沥青热改质领域亟待加强的基础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两种布敦油砂沥青和加拿大油砂沥青作为研究对象,从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转化机制的关联性、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各族组分间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油砂沥青热改质工艺反应器选择、反应工艺的优化以及目标产物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根据油砂沥青极性物质含量高的特点,改进得到了适合油砂沥青的八组分分离方法。利用此方法将油砂沥青按化学族划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轻芳、中芳和重芳)、胶质(轻胶、中胶和重胶)和沥青质,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对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饱和分到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芳环烷基链结构中甲基取代基含量和链烷基取代基含量、环烷环数、芳碳率、芳香环数、缩合度,以及芳环结构中的单环、双环和多环芳香结构的含量均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而烷基结构的平均链长则与之相反;油砂沥青中的硫有39.31%为硫醚硫,有53.95%为噻吩硫,剩余的6.74%为亚砜/砜所含硫;其中油砂沥青中硫醚硫和噻吩硫在芳香分中富集度最高,其后为沥青质和胶质。根据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结构特性,利用TG-FTIR和Py-GC/TOF-MS深入研究了油砂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揭示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解行为的关联性,以及各族组分对油砂沥青热解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TG-FTIR研究发现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过程主要包含挥发阶段、主裂解阶段和生焦阶段。其中,饱和分和芳香分中轻芳组分中低沸点组分的挥发是油砂沥青挥发阶段失重的主要来源;芳香组分中重芳香分和胶质组分中轻胶质的烷基侧链的断裂对油砂沥青在主裂解阶段的热解贡献最为明显。族组分间CO2产物的释放规律不明显,主要以轻胶和沥青质热解过程的逸出强度最高;饱和分、胶质及其亚组分和沥青质对油砂沥青热解过程中C2H4、CH4和轻质芳烃气态产物的生成贡献较大;气态C2+烷烃的生成主要来源于沥青质和芳香分中的中芳香分。族组分间主要气态产物逸出行为的差异与它们的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差异有关。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参数以及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产生影响;然后利用FWO、DAEM和Friedman三种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特性,并基于族组分的热解转化速率,建立了基于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Py-GC/TOF-MS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升温速率(10~20000 oC/s)和反应时间对油砂沥青及族组分的快速裂解挥发性产物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族组分的快速热解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油砂沥青快速裂解过程中,温度的升高促进烷基链结构的断裂,但当温度过高时,尤其在700 oC后,挥发性产物中烯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而二烯烃类和芳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烯烃的二次反应增多,导致烯烃相对含量降低而芳烃相对含量增加;高升温速率,尤其是闪速升温速率(20000 oC/s),有利于烯烃、二烯烃和芳烃产物的生成。油砂沥青族组分间,饱和分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烷烃类最低;胶质快速裂解生成的芳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其中胶质亚组分间以重胶最高;沥青质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低,烷烃类和二烯烃类最高,而芳烃类产物与中胶相近;芳香分的快速热解产物分布与油砂沥青相近,尤以芳香亚组分中的重芳最为接近。为进一步将热解反应过程的基础理论认识与实际热解工艺衔接,又借助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对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和热载体类型(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对三相产物收率分布、液体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液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和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不同热载体油砂沥青裂解所得焦炭收率和气体产物中干气、液化气(LPG)和C2-C4烯烃收率以及选择性均逐渐增加;液体产物的收率降低,重油馏分和蜡油馏分的收率明显减小,轻油馏分(汽油和柴油馏分)收率随温度的变化因热载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以铝酸钙为热载体时,相同温度下C2-C4烯烃和轻质油馏分收率最高,焦炭产率最低。液体产物中烯基结构和芳环链烷基取代基的含量增加,而芳环结构、芳环结构中甲基取代基的含量最低;以FCC为热载体时,气体、LPG和焦炭收率最高,而液体收率最低。液体产物中芳环结构和芳环结构烷基取代基的含量最高,但烷基结构和烯基结构的含量最低。在油砂油含硫化合物中,硫醚/硫醇类、噻吩类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萘并噻吩类和四类氢化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以及二苯并噻吩、菲并噻吩类和苯并萘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在以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催化剂为热载体时最高。

梁洪涛[10](2019)在《异质铝铅固液界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液界面广泛存在于高品质合金、芯片、新能源器件等国家重点需求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是相关领域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例如,合金固液界面的热力学性质和结构信息是理解冶金制造中诸多重要物理过程(形核、晶粒生长、夹杂物输运等)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显微技术、理论与计算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物质界面内的结构相变(预熔化等)和面内多相共存(晶界内complexion肤色相等)被陆续发现。目前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热力学理论来解释这类界面新奇结构物相。为了构建这套热力学理论,除了需要掌握微观结构信息外,还需要一组完备的描述界面物相的热力学量。当前最先进的实验手段也无法提供界面内部完整原子结构信息,更难以直接测量局域压强等关键热力学量。基于原子模拟技术的研究方法有潜力在探索界面关键热力学量等方面发挥作用,但相关研究很少瞄准构建热力学理论所需的核心热力学量开展。因此,结构相变和面内多相共存的物质界面的基础研究仍处于数据不完整、理论缺失的状态。本文以铝铅固液界面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异质合金固液界面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套“模拟-分析表征-计算”一体化的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研究方法,对铝铅合金异质固液界面实现了精准的平衡态模拟与统计抽样,完成了系统全面的结构热力学性质表征与关键界面参量(如台阶自由能、界面压强分量)的高精度计算。重要发现有:1)系统比较了基于原子位力信息统计计算局域压强的计算方法和Irving–Kirkwood统计力学压强计算方法在处理异质合金固液界面系统界面局域压强上的异同,发现了原子位力压强计算方法在物质界面局域压强描述上的重大缺陷。2)首次应用异质固液界面台阶的毛细波涨落,验证了经典毛细波涨落理论在固液界面内部一维线缺陷系统的适用性,并拓展毛细波涨落方法计算出该系统的台阶自由能。通过分子模拟获得了异质固液界面的台阶系统的力学与热力学相平衡条件的全新认识。计算获得的台阶性质对发展精准的光滑固液界面热力学理论至关重要。3)在较低温度发现了大量伴随台阶毛细波涨落的瞬态无序化转变,其物理机制紧密关联着二维系统KT相变、二维六角相到二维液相的转变、界面(预)粗糙化转变、界面预熔化相变等一系列低维相变物理过程,并拥有区别于上述相变过程的独特性质,可能普遍存在于金属表面或界面台阶系统中。本论文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旨在为物质界面热力学理论的新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文中提出的一套模拟-分析表征-计算方法可被拓展到诸多当前热门前沿研究领域,如合金晶界内多相共存系统。论文中的新发现将为物质界面模拟与计算领域带来新的热力学基础认识。

二、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3种计算公式精确度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3种计算公式精确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离子液体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的定义及特点
    1.2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1.3 离子液体的分类
    1.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5 离子液体热力学模型简述
        1.5.1 Wilson
        1.5.2 NRTL
        1.5.3 MIVM
        1.5.4 UNIQUAC
        1.5.5 ASOG
        1.5.6 UNIFAC
        1.5.7 COSMO-RS
    1.6 无限稀活度系数
        1.6.1 测量方法
        1.6.2 无限稀活度系数的意义
        1.6.3 无限稀活度系数的应用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模型参数的获取
    2.1 模型参数的推导
        2.1.1 无限稀活度系数计算
        2.1.2 MIVM根据无限稀活度系数求取模型参数
        2.1.3 NRTL根据无限稀活度系数求取模型参数
    2.2 求取的模型参数在全浓度体系的验证—合金体系
    2.3 求取的模型参数在全浓度体系的验证—离子液体体系
    2.4 参数分析
        2.4.1 MIVM参数转化
        2.4.2 MIVM的参数函数图形比较
        2.4.3 NRTL的参数函数图形比较
        2.4.4 NRTL的第三参数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VM拟合二元离子液体
    3.1 模型对比研究
        3.1.1 烷烃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2 烯烃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3 炔烃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4 苯环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5 醇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6 酯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7 醚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8 酮类和[DoMIM][NTf_2]体系
        3.1.9 其他有机物和[DoMIM][NTf_2]体系
    3.2 总平均误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VM预测二元离子液体在全浓度的组元活度
    4.1 不同离子液体分离水和丁醇的比较
        4.1.1 阴离子[NTf_2]体系
        4.1.2 阴离子[TCM]体系
        4.1.3 阴离子[Tf_2N]体系
        4.1.4 阴离子[FSI]体系
        4.1.5 阴离子[DCA]体系
    4.2 不同离子液体分离己烷和苯的比较
        4.2.1 阴离子[NTf_2]体系
        4.2.2 阴离子[TCM]体系
        4.2.3 阴离子[Tf_2N]体系
        4.2.4 阴离子[FSI]体系
    4.3 不同离子液体分离环己烷和苯的比较
        4.3.1 阴离子[NTf_2]体系
        4.3.2 阴离子[TCM]体系
        4.3.3 阴离子[Nf_2N]体系
        4.3.4 阴离子[FSI]体系
        4.3.5 阴离子[DCA]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VM预测三元离子液体体系
    5.1 MIVM预测水、丁醇和离子液体三元系
        5.1.1 水和丁醇的二元活度系数的获取
        5.1.2 MIVM在水-丁醇-离子液体全组元的预测
        5.1.3 结果分析
    5.2 MIVM预测苯、环己烷和离子液体三元系
        5.2.1 苯和环己烷的二元参数的获取
        5.2.2 MIVM在苯-环己烷-离子液体全组元的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计算所使用的MATLAB部分程序
    附录 B 研究生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

(2)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及电解质简介
        1.2.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3 电解质简介及分类
    1.3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3.1 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3.2 聚偏氟乙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3.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3.4 聚丙烯腈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3.5 硅基聚合物电解质
    1.4 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及改性方法
        1.4.1 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1.4.2 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方法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应用软件简介
        1.5.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1.5.2 应用软件简介
    1.6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模拟的基本理论和力场构建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理论
        2.1.1 分子运动方程
        2.1.2 运动方程的解法
        2.1.3 势函数及分子力场
        2.1.4 分子间相互作用
        2.1.5 周期性边界条件
        2.1.6 系综
        2.1.7 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方法
        2.1.8 截断半径
    2.2 模拟步骤
    2.3 力场文件的构建与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POSS-IL共混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及模拟细节
        3.2.1 模型构建
        3.2.2 模拟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空间结构分布分析
        3.3.2 锂离子传输位点的分析
        3.3.3 抑制聚合物结晶效果的分析
        3.3.4 锂离子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3.3.5 电导率性质分析
        3.3.6 POSS浓度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EO接枝POSS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模拟参数及模型构建
        4.2.1 力场的选择和验证
        4.2.2 模型构建及模拟细节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微观相互作用分析
        4.3.2 抑制聚合物结晶效果的分析
        4.3.3 锂离子动力学性质分析
        4.3.4 电导率性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本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陶瓷/金属化学相容性热/动力学计算与界面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复合材料集成计算研究现状
    1.3 复合材料化学相容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计算模型
    2.1 背景
    2.2 活度计算模型
        2.2.1 基于Miedema方程的活度计算模型
        2.2.2 基于相图的活度计算模型
    2.3 扩散系数计算模型
        2.3.1 二元互扩散系数
        2.3.2 三元互扩散系数
    2.4 SHS反应绝热温度计算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金化对Mg_2Si/Mg增强相尺寸的影响
    3.1 前言
    3.2 G-D图的推导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金化对(TiB+TiC)/Ti增强相形成过程的影响
    4.1 前言
    4.2 Ti B-Ti C双增强相的形成机理
    4.3 计算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化学结果
        4.4.2 热力学结果
        4.4.3 动力学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数据库构建
    5.1 前言
    5.2 数据库构建技术方案
        5.2.1 理论数据获取方案
        5.2.2 实验数据获取方案(合作单位执行)
        5.2.3 功能实现方案
    5.3 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
        5.3.1 结构和功能概述
        5.3.2 功能示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石化行业智能工厂建设背景
        1.1.1 石化行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1.2 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1.2 石化智能工厂建设概述
        1.2.1 石化智能工厂的总体框架
        1.2.2 石化智能工厂CPS的内涵
        1.2.3 石化智能工厂CPS的层次结构
        1.2.4 石化智能工厂的单元级CPS平台
    1.3 炼油加氢工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概述
        1.3.1 炼油加氢工业发展趋势
        1.3.2 炼油加氢技术及工业装置概述
    1.4 加氢装置CPS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加氢装置反应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4.2 加氢装置产品质量控制与预测研究现状
        1.4.3 加氢装置关键机组运行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加氢装置反应动力学的建模与应用
    2.1 前言
    2.2 渣油加氢精制装置关键操作参数
    2.3 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
        2.3.1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方程
        2.3.2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建模
    2.4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
        2.4.1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
        2.4.2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性能测试
    2.5 重油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验证
    2.6 加氢精制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加氢装置二值型产品质量预测和评估建模与应用
    3.1 前言
    3.2 加氢裂化装置航煤产品博士实验
    3.3 递推主元分析-逻辑回归实时预测和控制模型
        3.3.1 经典逻辑回归模型
        3.3.2 二值型产品质量的预测模型
        3.3.3 模型参数及其递推更新方法
        3.3.4 产品质量指标的优化控制方案
        3.3.5 模型应用路线图
    3.4 加氢裂化二值型产品质量指标实时预测模型的应用
        3.4.1 航煤博士实验结果波动的原因分析
        3.4.2 可调整参数的选择与优化方案设计
        3.4.3 应用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加氢装置关键机组运行状态评估建模与应用
    4.1 前言
    4.2 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概述
    4.3 压缩机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研究
        4.3.1 机组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状态评估等级的建立
        4.3.2 指标相关性分析
        4.3.3 独立指标参数动态劣化度计算
        4.3.4 评估单元隶属度矩阵计算
        4.3.5 评估单元的权重向量计算和状态评估
        4.3.6 机组整体运行状态评估
    4.4 压缩机组运行状态评估模型应用
        4.4.1 机组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状态评估等级的建立
        4.4.2 指标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
        4.4.3 独立指标参数动态劣化度计算结果
        4.4.4 各评估单元模糊隶属度矩阵计算结果
        4.4.5 评估单元的权重向量计算结果
        4.4.6 各评估单元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雷达图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加氢装置CPS平台的应用提升
    5.1 前言
    5.2 石化智能工厂CPS平台建设情况
        5.2.1 企业CPS平台建设情况
        5.2.2 企业CPS平台现状
    5.3 加氢装置CPS平台提升设计
        5.3.1 总体应用架构设计
        5.3.2 业务流程设计
        5.3.3 应用功能模块设计
        5.3.4 系统分层设计
        5.3.5 数据库设计
        5.3.6 模型调用设计
        5.3.7 接口设计
        5.3.8 数据及标准化设计
    5.4 加氢装置单元级CPS平台建设及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
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2.1 太赫兹技术原理
    2.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2.3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装置及实验过程
3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噪声的分析及处理
    3.1 太赫兹光谱系统的噪声分析
    3.2 锁相放大器时间常数对噪声的影响
    3.3 基于双边滤波及改进算法的太赫兹光谱噪声处理
    3.4 基于小波变换及改进算法的噪声信号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
    4.1 太赫兹透射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
    4.2 太赫兹反射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
    4.3 太赫兹时域光谱光学参数提取方法的比较
    4.4 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学参数的提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太赫兹光谱的典型故障变压器油的定性分析
    5.1 多种类型向量机的算法分析
    5.2 热性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5.3 电气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5.4 局部受潮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故障变压器油的鉴别
    6.1 偏最小二乘法及优化算法
    6.2 太赫兹时域光谱数据采集及光谱分析
    6.3 基于光谱变量优选算法的变压器故障分类
    6.4 分类算法结果及讨论
    6.5 太赫兹时域分析与现有技术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溶液聚甲醛单体体系的热力学和物性推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聚甲醛的生产与技术现状
    1.2 甲醛溶液性质
    1.3 甲醛水溶液及聚甲醛单体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1.3.1 含甲醛溶液的相平衡研究
        1.3.2 含甲醛溶液的化学平衡研究
        1.3.3 含甲醛溶液的其他性质的研究
        1.3.4 1,3,5-三聚甲醛热力学性质研究
    1.4 COSMO-RS理论及其应用
        1.4.1 COSMO-RS基本理论
        1.4.2 COSMO-RS应用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COSMO-RS计算热力学性质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含甲醛溶液平衡浓度的表达
    2.3 COSMO-RS计算
    2.4 物质的表面电荷密度数据库及σ-profiles分析
    2.5 COSMO-RS计算物质的密度模型
    2.6 COSMO-RS计算物质的粘度模型
    2.7 COSMO-RS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OSMO-RS计算含甲醛反应性体系的气-液相平衡
    3.1 前言
    3.2 含甲醛溶液的相平衡模型理论基础
        3.2.1 定义溶液的MG_n
        3.2.2 确定饱和蒸汽压
        3.2.3 确定反应平衡常数
        3.2.4 确定最大缩合度
    3.3 模型计算结果
        3.3.1 甲醛-水二元溶液的物质平衡浓度
        3.3.2 甲醛-水体系的气-液相平衡
        3.3.3 甲醛-水-甲醇溶液的物质平衡与气-液相平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醛水溶液的密度、超额体积及其COSMO-RS预测
    4.1 前言
    4.2 实验研究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理论与计算
        4.3.1 COSMO-RS计算
        4.3.2 含甲醛溶液密度预测模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溶液的密度数据
        4.4.2 分子构型构象分析
        4.4.3 缩聚物密度的计算值
        4.4.4 二元/三元体系的溶液平衡浓度预测
        4.4.5 预测甲醛-水、甲醛-水-甲醇体系的密度
    4.5 超额摩尔体积
        4.5.1 甲醛-水二元体系超额摩尔体积
        4.5.2 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超额摩尔体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OSMO-RS的甲醛水溶液的动力粘度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研究方法
    5.3 理论与计算
        5.3.1 COSMO-RS计算纯物质的粘度
        5.3.2 含甲醛溶液的物质平衡浓度预测模型
        5.3.3 含甲醛溶液的粘度模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溶液的粘度数据
        5.4.2 分子构型、构象分析
        5.4.3 缩聚物粘度的计算值
        5.4.4 二元/三元体系的溶液平衡浓度预测
        5.4.5 预测甲醛-水体系的粘度
        5.4.6 预测甲醛-水-甲醇体系的粘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聚甲醛及聚甲醛的溶解性质的研究能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实验方法
        6.2.2 COSMO-RS溶解度计算
    6.3 结果讨论
        6.3.1 实验数据
        6.3.2 COSMO-RS预测1,3,5-三聚甲醛的溶解度
        6.3.3 COSMO-RS理论解释1,3,5-三聚甲醛的溶解性质
        6.3.4 COSMO-RS理论计算聚甲醛的溶解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聚物及其构象的表面电荷分布
附录 B COSMO-RS计算的热力学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含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简介
        1.1.1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1.2 离子液体的种类
        1.1.3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2.1 萃取有机物
        1.2.2 萃取金属离子
        1.2.3 萃取分离共沸物
    1.3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及其他热力学参数
        1.3.1 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定义及预测模型
        1.3.2 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其他热力学参数
    1.4 含离子液体三元体系汽液相平衡
        1.4.1 汽液平衡热力学计算
        1.4.2 汽液平衡测定方法
        1.4.3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共沸体系中的选择性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及其他热力学参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离子液体含水率的测定
        2.2.3 离子液体密度的测定
        2.2.4 气相色谱填充柱的制备
        2.2.5 气相色谱法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2.2.6 实验条件及注意事项
    2.3 溶质在离子液体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2.4.2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其他无限稀释热力学参数
        2.4.3 离子液体溶解度参数
        2.4.4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气液分配系数
        2.4.5 有机溶质在离子液体中的气液分配系数预测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无限稀释选择性研究
    3.1 引言
    3.2 离子液体对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
        3.2.1 离子液体[HMMIM][BF_4]对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
        3.2.2 离子液体[OMMIM][BF_4]对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
        3.2.3 离子液体[PMMIM][NTf_2]对难分离难分离体系的无限稀释选择性
        3.2.4 含[BF_4]—、[NTf_2]—的离子液体对正己烷+苯、环己烷+苯的无限稀释选择性
    3.3 小结
第四章 含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分析方法
    4.3 结果及讨论
        4.3.1 环己烷+苯二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
        4.3.2 环己烷+苯+离子液体三元体系汽液平衡数据
        4.3.3 不同离子液体对环己烷+苯平衡温度的影响
        4.3.4 不同离子液体对环己烷+苯活度系数的影响
        4.3.5 不同离子液体对环己烷+苯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表

(8)烷基苯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活性剂简介
        1.2.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概述
        1.3.1 表面活性剂驱油发发展历程
        1.3.2 驱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1.3.3 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
    1.4 分子动力学在表面活性剂研究中的应用
        1.4.1 MD在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4.2 MD在表面活性剂气/液界面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4.3 MD在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及模拟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简介
        2.1.1 分子动力学介绍
        2.1.2 分子动力学基本软件
        2.1.3 能量最小化
        2.1.4 力场选择
        2.1.5 系综
        2.1.6 周期性边界条件
    2.2 优化分子结构及模型构建
        2.2.1 优化分子结构
        2.2.2 模拟体系构建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
        2.2.3 数据分析
    2.3 描述表面活性剂分子油/水界面行为参数
        2.3.1 均方根位移
        2.3.2 径向分布函数
        2.3.3 疏水尾链序参数
        2.3.4 界面生成能
第三章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研究
    3.1 烷基链长度对烷基苯磺酸盐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影响
        3.1.1 研究对象
        3.1.2 构建模拟体系
        3.1.3 模拟流程
        3.1.4 结果与讨论
    3.2 磺酸基位置不同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影响
        3.2.1 研究对象
        3.2.2 模型构建与模拟流程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温度对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影响
        3.3.1 研究对象
        3.3.2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支链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研究
    4.1 带有支链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的MD研究
        4.1.1 研究对象
        4.1.2 结果与讨论
    4.2 支链对不同烷基链长度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
        4.2.1 研究对象
        4.2.2 结果与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油砂资源的概述
        1.2.1 油砂的分布
        1.2.2 油砂的组成与结构
        1.2.3 油砂沥青的分离提取
    1.3 油砂沥青改质工艺的选择
        1.3.1 加氢工艺
        1.3.2 溶剂脱沥青工艺
        1.3.3 重油催化裂化工艺
        1.3.4 减粘裂化工艺
        1.3.5 延迟焦化工艺
        1.3.6 流态化焦化工艺
        1.3.7 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
    1.4 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4.1 油砂沥青热解机理
        1.4.2 国内外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5 油砂沥青类型硫的分布与含硫化合物的热转化
        1.5.1 含硫化合物的类型与分布
        1.5.2 含硫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1.5.3 含硫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1.5.4 热转化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转化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方法
        2.1.3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分离
        2.1.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分析表征方法
    2.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含量分布
    2.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元素分析
        2.3.1 饱和分元素分析
        2.3.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3 胶质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4 沥青质元素分析
    2.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红外分析
        2.4.1 饱和分红外分析
        2.4.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3 胶质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4 沥青质红外分析
    2.5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分析
        2.5.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氢类型含量分布规律
        2.5.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平均结构分析
    2.6 油砂沥青中的硫分布
        2.6.1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选择性氧化前后的红外分析
        2.6.2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3 油砂沥青沥青质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4 油砂沥青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 油砂沥青的热解特性
        3.2.1 油砂沥青的热失重行为
        3.2.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
    3.3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解特性
        3.3.1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失重行为
        3.3.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分析
    3.4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的影响
        3.4.1 升温速率对失重行为的影响
        3.4.2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参数的影响
        3.4.3 升温速率对气态产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3.4.4 升温速率对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4.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
        4.1.1 热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4.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间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2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4.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
        4.3.1 Friedman法
        4.3.2 FWO法
        4.3.3 DAEM法
        4.3.4 基于等转化率法的动力学分析
    4.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4.1 油砂沥青热解转化速率与族组分加权转化速率的比较
        4.4.2 基于交互动力学影响因子的油砂沥青热解过程族组分相互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分布规律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Py-GC/TOF-MS分析
    5.2 不同反应温度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2.1 烯烃产物
        5.2.2 烷烃产物
        5.2.3 二烯烃产物
        5.2.4 芳烃产物
        5.2.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3 不同反应时间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3.1 烯烃产物
        5.3.2 烷烃产物
        5.3.3 二烯烃产物
        5.3.4 芳烃产物
        5.3.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4 不同升温速率下油砂沥青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4.1 烯烃产物
        5.4.2 烷烃产物
        5.4.3 二烯烃产物
        5.4.4 芳烃产物
        5.4.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5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组成与分布
        5.5.1 烯烃产物的比较
        5.5.2 烷烃产物的比较
        5.5.3 二烯烃产物的比较
        5.5.4 芳烃产物的比较
        5.5.5 含硫化合物产物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砂沥青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流化床热解实验
        6.1.3 热解产物分析方法
    6.2 三相产物的分布规律
    6.3 气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3.1 干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2 液化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3 烯烃气体产物选择性
    6.4 液相产物组成分布与结构分析
        6.4.1 液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4.2 液相产物化学结构分析
    6.5 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硫的组成分布及迁移转化行为
        6.5.1 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
        6.5.2 不同反应温度热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5.3 不同热载体裂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异质铝铅固液界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液界面概述
    1.2 界面层内热力学信息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界面热力学相关理论
    2.1 毛细波涨落理论
        2.1.1 界面自由能
        2.1.2 经典三维毛细波涨落理论
        2.1.3 低维度毛细波涨落理论
    2.2 预熔化现象
        2.2.1 预熔化研究进展
        2.2.2 预熔化理论介绍
第三章 方法
    3.1 分子模拟技术
        3.1.1 分子动力学
        3.1.2 LAMMPS计算软件与并行化技术
        3.1.3 固液两相平衡的分子模拟技术
    3.2 固液界面结构与热力学性质表征方法
        3.2.1 结构序参量
        3.2.2 局域压强计算方法
    3.3 自主开发的并行化固液界面本征分析技术
        3.3.1 LAMMPS开源程序结构.
        3.3.2 结构序参量计算LAMMPS实现
        3.3.3 局域压强计算LAMMPS实现
第四章 异质铝铅固液界面的界面应力计算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模拟细节
        4.2.2 计算界面物理量分布
        4.2.3 块体浓度和界面过剩量
    4.3 结果
        4.3.1 平衡态下密度和浓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4.3.2 压强分量、应力以及界面过剩应力
        4.3.3 层内压强
    4.4 小结
第五章 异质铝铅固液界面台阶自由能的计算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铝(Al)-铅(Pb)系统.
        5.2.2 周期内单台阶建立方法
        5.2.3 模拟方法细节
        5.2.4 确定界面层和台阶边界以及振动谱计算
    5.3 计算结果
        5.3.1 台阶各向异性测量
        5.3.2 台阶涨落
        5.3.3 台阶自由能
    5.4 小结
第六章 异质铝铅固液界面界面层结构研究
    6.1 引言
    6.2 分析方法
    6.3 面内结构
    6.4 小结
第七章 台阶边缘无序化团簇研究
    7.1 引言
    7.2 方法
        7.2.1 模拟细节
        7.2.2 界面层内无序Al原子团簇确定方法
        7.2.3 台阶边缘无序Al原子的结构表征方法
    7.3 结果
        7.3.1 台阶边缘无序Al原子结构信息
        7.3.2 台阶边缘无序Al原子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及研究成果
后记

四、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3种计算公式精确度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离子液体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周海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朱永霞. 郑州大学, 2020(03)
  • [3]陶瓷/金属化学相容性热/动力学计算与界面数据库构建[D]. 田卓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4]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D]. 孙延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D]. 李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溶液聚甲醛单体体系的热力学和物性推算[D]. 白振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7]含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热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D]. 和壮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9(09)
  • [8]烷基苯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 孙彤.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D]. 郝俊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10]异质铝铅固液界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 梁洪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萘苯体系平衡浓度与温度关系的三种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