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金合欢植物对短期空气污染的反应

三种金合欢植物对短期空气污染的反应

一、三种相思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霞[1](2021)在《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因子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首要因素,而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过来又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运动。植物叶片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反映的重要特征,也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路。本文通过研究微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植物对微气候环境的指示与响应。以兰州市车流量小、植物资源丰富且远离工业污染区、土质较软、有人为施肥、喷灌干预的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清洁区)和靠近工业生产区、车流量大、植被分布较为分散、土质坚实、植物生长环境相对恶劣、人为破坏较严重的滨河路交通岛(污染区)为研究区,选取两研究区9种常见园林植物旱柳(Salix matsudana)、紫丁香(Syringa oblat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金叶女贞(Ligustrum xvicaryi)、红瑞木(Cornus alba)、月季(Rosa chinensis)、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早熟禾(Poa annua)为研究对象,依据2019年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对两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植物生理生化解剖学与数量分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全面系统的对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叶生理性状、叶解剖结构及其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探究西部半干旱区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响应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兰州市及类似环境下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9种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在两研究区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均增加,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全碳、叶全氮、叶全磷均减少。植物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和叶全碳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比叶面积、叶全氮、叶全磷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2)9种园林植物叶生理性状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均增加,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总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减少。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叶绿素总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而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不明显;3)9种园林植物叶解剖结构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结构紧密度均增大,而海绵组织厚度、疏松度均减小。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下角质层厚度及结构紧密度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结构疏松度的表现型却为草本>灌木>乔木,其他指标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规律不明显;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部分指标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相关性,且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此结论可推测植物在应对逆境时的相互关系;5)分别用隶属函数法对植物叶营养形态、叶生理、叶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不同,表明园林植物不同性状响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黄鑫浩[2](2021)在《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调节光合作用、参与叶绿素合成等重要功能。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基础,对重金属胁迫反应敏感,过量的Zn不但对植物产生毒害,而且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坏生理过程,阻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木本植物以生物量大、生长周期长,兼具主导植被恢复的功能,近年来在植物修复技术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并得到大量的应用。在重金属Zn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木本植物,其光合作用过程是如何响应Zn胁迫,以及对Zn胁迫的适应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文以亚热带常见的生态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苦楝(Melia azedarach)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从光合电子流传递途径、光系统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了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过程的响应,分析了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响应机理;并进一步从热耗散、环式电子等光保护途径以及抗氧化水平等多角度阐明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适应机制。本研究期望从光合作用角度揭示重金属胁迫下树木生长的适应性,同时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木本植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Zn胁迫的第30天,苦楝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着;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在Zn胁迫的第60天受到显着影响且下降趋势显着。苦楝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均与Zn在苦楝体内的吸收积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从Zn在苦楝叶片亚细胞组分的分布可以看出,在Zn胁迫的第30天,Zn被区隔化于细胞壁组分(F1)和可溶性组分(F4)中;在Zn胁迫的第60天,大量的Zn从F1进入到叶绿体组分(F2),对苦楝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造成显着影响。(2)苦楝气体交换参数在Zn胁迫的第30天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而在长期Zn胁迫处理后变化趋势显着。在Zn胁迫的第60天,3个不同Zn处理水平下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Ls)和羧化效率(CE)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 16.62-57.78%、41.67-67.21%、14.46-36.71%和 22.78-59.52%,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较对照而言上升了 15.92-26.83%,说明气孔和非气孔限制是导致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气孔导度限制(SL)、叶肉导度显着(MCL)和生化限制(BL)是三个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子。3个因子随着Zn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Zn胁迫下第30天,苦楝光合作用受SL、MCL和BL的限制均较小,但在Zn胁迫的第60天,在L1和L2浓度下,SL是主要的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子,而在L3浓度时,BL成为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3)Zn胁迫对苦楝造成了光损伤。虽然在Zn胁迫的第30天,苦楝叶片光系统Ⅰ和Ⅱ电子传递速率(ETR Ⅰ和Ⅱ)、光化学效率(Fv/F m)和光化学猝灭(qP)在L3处理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但PS Ⅰ和PS Ⅱ光化学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表明此时光合机构未受明显影响;在Zn胁迫的第60天,苦楝叶片的光系统性能、电子传递速率、光能分配、PSⅠ和PS Ⅱ的能量平衡均受到显着的抑制。类囊体膜上的相关功能蛋白和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Zn胁迫下第30天,膜蛋白D1、D2、PsbO、Lhcb1、PsaA和ATP-β和相关编码基因PsbA、PsbD、PsbO、Lhcb-1、PAsaA和TP-β的表达与对照相比受Zn胁迫的影响不显着;而第60天表达量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Zn显着作用于苦楝的PS Ⅱ和PS Ⅰ反应中心,且PSⅠ受Zn影响更大,使得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分配失衡,最终表现光合作用受到抑制。(4)Zn胁迫下第30天,苦楝叶片ROS中仅仅只有H2O2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但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表明此时的H2O2可能作为信号传导分子对苦楝的生理功能进行适应性调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苦楝叶片中出现“ROS爆发”,同时MDA含量也显着升高,此时ROS可作为主要毒性分子使光系统产生氧化损伤。研究发现Zn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表明苦楝通过上调抗氧化系统来耐受Zn引起的氧化胁迫。而在高浓度Zn胁迫下SOD和GR酶的活性下降,但POD、CAT、GR活性依然持续上升,说明高浓度Zn胁迫下苦楝抗氧化酶系统并没有因胁迫而完全被破坏,只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抗氧化系统依然可以清除部分ROS。(5)Zn胁迫下苦楝光化学活性下降造成光能的过剩,为防止电子传递链被过度还原,增加了热耗散(NPQ)和环式电子传递(CEF),虽然在第60天高浓度Zn胁迫下,NPQ和CEF的产生有所下降,出现了光损伤,但是较高的NPQ和CEF有利于维持Zn胁迫下的光合作用,是苦楝叶片光合机构适应Zn胁迫的重要光破坏防御机制。(6)Zn胁迫使苦楝的热耗散、环式电子和抗氧化系统被诱导激发,以保护苦楝的光合作用过程,以减轻其受损害的程度,提高对Zn胁迫的适应性。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热耗散和环式电子对PS Ⅱ光化学活性和功能的保护效应高于抗氧化系统;环式电子最有助于保护PS Ⅰ光化学活性和功能;抗氧化系统对PS Ⅱ光化学活性和光合速率和碳同化的保护效应高于对PSⅠ光化学活性的保护。另外,以上结果也表明,Zn胁迫下苦楝光合作用虽受到影响,但苦楝仍可作为Zn污染土壤理想修复树种使用。

邓章轩[3](2021)在《苔藓对氡的吸附富集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改善铀矿冶工业(铀尾矿、铀废石场、铀矿山退役区域等)周边环境放射性氡及子体污染的技术瓶颈问题之一是具有吸附、富集和固定作用的覆盖植物品种的筛选。本论文以小叶美喙藓(Eurhynchium filiforme)、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和大羽藓(Thuidium plumulosum)为材料,经过氡暴露处理,分析苔藓对氡的吸附富集特性与生理生化机制,筛选出氡吸附能力较好的苔藓品种;以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分析苔藓植物的形貌特征;通过盆栽实验,分析苔藓对氡子体铋(Bi)和铅(Pb)的富集特性及生理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低浓度(3000~3200 Bq/m3)、中浓度(6000~6200 Bq/m3)和高浓度(12000~12200 Bq/m3)氡暴露16 h内,小叶美喙藓、大灰藓和大羽藓的氡吸附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暴露时间2~4 h达到最大值。小叶美喙藓在三种氡暴露浓度下的最大氡吸附量分别为89.2 Bq/g DW(植物干重)、162.3 Bq/g DW、264.4 Bq/g DW,大灰藓的最大氡吸附量分别为42.4 Bq/g DW、59.3 Bq/g DW、127.1 Bq/g DW,大羽藓的最大氡吸附量分别为47.3 Bq/g DW、66.3 Bq/g DW、143.8 Bq/g DW。三种苔藓植物的氡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小叶美喙藓>大羽藓>大灰藓。形貌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苔藓中,单一叶片面积大小依次为大灰藓>小叶美喙藓>大羽藓,比叶面积大小依次为小叶美喙藓>大羽藓>大灰藓。小叶美喙藓叶片表面粗糙,叶片间排列疏松,单位质量配子体的叶表面积大,对氡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2)氡胁迫浓度(3000~3200 Bq/m3)、(6000~6200 Bq/m3)、(12000~12200 Bq/m3)下,小叶美喙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0.5%、15.0%和11.5%;大灰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1.4%、21.5%和27.9%;大羽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8.4%、5.1%和14.3%。随着氡胁迫浓度的增加,小叶美喙藓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下降,初始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量子产量Y(Ⅱ)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无显着变化,大灰藓和大羽藓的Fv/Fm、Y(Ⅱ)、q P显着下降,Fo上升,q N先上升后下降。三种苔藓对氡的耐受能力依次为:小叶美喙藓>大羽藓>大灰藓。随着氡胁迫浓度的增加,三种苔藓的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小叶美喙藓中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大灰藓和大羽藓中表现为下降。(3)在铋(Bi)浓度(0、0.01、0.1、1.0 m M),铅(Pb)浓度(0、0.01、0.1、1.0 m M)处理下,小叶美喙藓、大灰藓和大羽藓对Bi的胞外富集量为937.83~1054.33 mg/kg,胞内富集量为162.16~250.60 mg/kg;对Pb的胞外富集量为263.38~769.44 mg/kg,胞内富集量为100.85~210.61 mg/kg。三种苔藓对Bi和Pb的吸附富集方式是胞外富集为主,胞内富集为辅。三种苔藓对Bi和Pb的富集能力表现依次为:小叶美喙藓>大羽藓>大灰藓。Bi胁迫下三种苔藓的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分别为10.1%~18.8%和11.7%~38.7%。Pb胁迫下三种苔藓的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分别为14.3%~34.1%和30.1%~52.8%。Bi胁迫下小叶美喙藓和大羽藓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先上升后下降,有效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上升,大灰藓的Fv/Fm、Y(Ⅱ)、q P下降,q N上升。Pb胁迫下小叶美喙藓的Fv/Fm、Y(Ⅱ)、q P下降,q N上升,大灰藓和大羽藓的Fv/Fm、Y(Ⅱ)、q P下降,q N先上升后下降。Pb对苔藓的毒害作用大于Bi。

淑敏,敖敦格日乐,胡和珠拉,李慧芳,王东丽,连昭[4](2020)在《辽西北部主要绿化树种对粉尘污染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乡土和外来树种对城市不同污染环境的适应性,选取阜新市工业区、道路、矿区和公园绿地共有的10种树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洗脱法测定了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并测定了叶片滞尘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种树叶片滞尘效应,以及叶片滞尘后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4个功能区的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不同,其中新疆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都较高、均值为1.45 g/m2,银杏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都较低、均值仅有0.92 g/m2。(2)叶片滞尘之后生理指标分析显示,叶片SPAD值呈显着下降趋势,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细胞膜透性(MDA、Rec)均呈上升趋势,而抗氧化酶活性(SOD和POD)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率不明显。(3)银杏和五角枫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有显着相关关系,更适合从生理方面检测城市粉尘污染环境指示物。(4)4个功能区不同树种滞尘能力与抗尘能力聚类分析显示,新疆杨、紫丁香、山皂荚和臭椿的滞尘能力和抗尘能力均较强;阜新市外来树种新疆杨、紫叶李、臭椿等的滞尘和抗尘能力均与乡土树种相当。研究认为,在长期粉尘污染胁迫下,各绿化树种可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来缓解粉尘污染的伤害,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同样在各污染环境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不造成生物入侵危害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引进能够有效滞尘和治沙防风的外来树种。

李娟霞,何靖,孙一梅,赵安,田青[5](2020)在《10种园林植物功能性状对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文中提出为了解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大气污染的响应,以兰州市安宁区(轻度污染区)和西固区(重度污染区)10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圆柏(Sabina chinensis L.)、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Rehd.)、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国槐(Sophorajaponica L.)、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evl.)、雪松(Cedrus deodara G.)、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紫叶矮樱(Prunus×cisterna N.E.)、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对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以及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兰州市空气质量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大气污染浓度的增加,10种绿化植物的比叶面积(SLA)、可溶性糖(SS)以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显着下降,表现为安宁区>西固区;叶干物质含量(LDMC)、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Pro)含量显着增大,表现为西固区>安宁区。(2)10种园林绿化植物的叶功能性状间存在相对一致的相关性,SLA与LDMC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性(P<0.01),与Pro、SS及SP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LDMC和MD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与SP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性(P<0.01);MDA含量与SP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性(P<0.01);SS含量与SP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大小为:Pro>MDA>LDMC>SLA>SS>SP,表明随大气污染程度的增加,植物Pro含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大。

刘英[6](2020)在《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半干旱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实现矿山土地的可持续管理、恢复矿山土地的生产能力变得尤为迫切,弄清煤炭资源开采扰动下地表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植物影响规律,探索半干旱矿区植物引导型恢复的有效方法是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科技的重大需求。但是,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还面临植被在哪种破坏程度下可以实现自恢复、当需要人工引导干预时,在什么地方干预、怎么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等几个基本问题。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叶绿素荧光诱导技术、机载高光谱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多角度、多尺度实现半干旱矿区植被受扰动状况的快速准确提取,在对煤炭开采塌陷对植物损伤机理以及时空扰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为绿色矿山建设、矿区植被重建利用提供方法论基础。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采煤塌陷引起植物生长土壤立地条件破坏,植物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发生变形,植物叶片减少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份额,电子传递逐渐受到抑制,降低了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升高,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着降低。拉伸区和压缩区植物损伤程度大于中性区植物损伤程度,应当优先考虑对压缩区、拉伸区受损植物进行引导恢复。塌陷区植物个体损伤原因在于,采煤塌陷在地表形成大量裂缝,破坏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面,加速了土壤水的散失,地下部分被抽空,潜水位埋深降低,影响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土壤含水量为影响半干旱煤炭开采塌陷区植物光合生理活动的最关键要素,植物生长开始受到胁迫和开始死亡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8.91%和4.87%。对土壤含水量小于8.91%的开采区域应提前采取相应的土壤技术提高土壤含水量,避免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导致植被迅速恶化。(2)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基于CARS特征选择数据,建立了植被叶片最大光合效率Fv/FM、相对含水量LRWC、叶绿素含量SPAD值高光谱反演模型,获取了植物光合生理相关要素在矿区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植物叶片Fv/FM、LRWC、SPAD值的范围分别在0.764-0.822、35.81-52.32%和30.35-48.41 mg/g之间。采区地表植物生长受到煤炭开采扰动,原始植物空间格局被打破,部分地区出现植物退化,导致叶片光合生理要素空间变异程度增加,空间自相关性降低。由于土壤含水量在压缩区、拉伸区,中性区的空间异质性,采煤塌陷后地表“三区”植物叶片Fv/FM、LRWC、SPAD变化同样具有空间差异性,中性区植物叶片Fv/FM、LRWC、SPAD高于压缩区、拉伸区。最后根据FV/FM反演结果对采煤扰动区植物受胁迫区域进行了空间识别。(3)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基于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对大柳塔矿区地表典型植物进行识别,并分析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对典型植物物种时空分布以及多样性的影响。通过与地面典型植物物种现场调查结果相比,利用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分类精度总体为77.41%,矿区地表植物分布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所占的百分比最低、平均丰度值较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百分比分别为:15.94%、57.97%和26.09%。通过对采区与非采区主要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到采区与非采区地表主要植物多样性受地表塌陷的扰动影响很小。采煤塌陷2-7年后,煤炭开采对乔木的影响较大,而抗塌陷干扰能力相对较强的灌草类植物重要值升高;塌陷8-12年后,随着生长立地条件恢复,植被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乔木植物重要值升高;塌陷12年后,塌陷区植物重要值慢慢趋于稳定。在半干旱矿区进行植被引导型恢复时,植被配置物种应优先选种抗逆性较强的草灌类植物,为了保证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管护周期至少为12年。(4)从2001-2016年神东中心矿区植被NDVI整体呈物候性周期变化。通过对采区和非采区NDVI差异分析可知,采后5年内,相对于非采区,采区植被NDVI的变化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过程;采后7年,采区植被开始恢复,NDVI差异值开始降低;至采后12年,采区植被NDVI基本能够恢复至非采区水平。神东中心矿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与降低的区域面积分别占中心矿区总面积的72.35%和27.65%,年际间植被覆盖度以中、低幅度波动变化为主。地下水埋深4 m和8m是影响神东矿区植被NDVI的两个重要阈值,当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后,根系较浅的湿生植被演替为根系较长的旱生植被;当地下水埋深大于8 m后,旱生植被演替为沙生植被。地下水埋深对地表植被类型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来实现的。通过对比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下典型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度差异,以植被覆盖度升高区各植物物种平均丰度值作为植被重建丰度基准,得到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在36.60%-45.30%之间,此外,还得到了不同立地条件植被重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配置差异性比例。(5)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应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并重、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模式,首先对不同塌陷区位地面裂缝治理,然后以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含水量等关键限制性因素及相关阈值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并以限制因素是否达到阈值条件作为矿区植被引导恢复目标的合理程度判别的基本标准,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恢复植被生长立地条件,最后依据本文得到的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以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配置差异性比例,采用“恢复初期灌草先行、恢复后期乔灌草搭配”模式对植被群落结构进行恢复。研究构建了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解答了植被在哪种破坏程度下可以实现自恢复、当需要人工引导干预时,在什么地方干预、怎么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等几个基本问题,从而为半干旱矿山植被恢复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该论文有图66幅,表14个,参考文献368篇。

马慧燕[7](2020)在《海南岛热带雨林树种BVOCs排放动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短期响应》文中提出B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植物向大气释放的一类重要气态化合物,能参与大气化学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排放的影响,对科学认识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氮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其沉降增加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但学者对BVOCs如何应对氮沉降增加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以海南岛热带雨林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和线枝蒲桃(Syzygium araiocladum)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顶空套袋法采集位于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低、中和高海拔的3种阔叶树种在雨、旱两季释放的BVOCs,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树种BVOCs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以定量表征3个树种近自然状态下释放的BVOCs种类数量、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模拟氮沉降对3个树种BVOCs释放的短期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自然状态下,就同一海拔来讲,三个阔叶树种释放VOCs的速率和成分数量呈厚壳桂>木荷>线枝蒲桃;就同一树种而言,在不同海拔高度释放VOCs的速率和成分数量呈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其中,厚壳桂在低、中和高海拔分别鉴定出16种、35种和19种挥发物成分,三个海拔TVOCs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4.59μg/g?h、82.78μg/g?h和43.85μg/g?h;木荷在三个海拔分别鉴定出4种、13种和9种挥发物成分,三个海拔TVOCs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50.67μg/g?h、150.56μg/g?h和61.09μg/g?h;线枝蒲桃在线枝蒲桃枝叶在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别释放出20种和9种挥发物成分,TVOCs平均释放速率为44.40μg/g?h和32.96μg/g?h。三种乔木组分的区别在于木荷和厚壳桂主要释放单萜烯,例α-法呢烯和月桂烯,线枝蒲桃则以释放倍半萜烯为主,以法呢烯和衣兰油烯为代表。(2)受植物生长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影响,木荷、厚壳桂和线枝蒲桃BVOCs释放速率在雨、旱两季大小均表现为雨季>旱季。三种树种TVOCs释放速率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中异戊二烯、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的释放速率随时间呈单峰变化,在11:00-13:00出现峰值,而其他VOCs释放速率无明显日变化规律(3)不同树种BVOCs释放速率与环境要素存在相关性差异。大体上看,雨季木荷、厚壳桂和线枝蒲桃与PAR相关性最显着,其次是温度;旱季木荷和厚壳桂则主要受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其次是PAR、温度和气孔导度。旱季线枝蒲桃与PAR最为显着,其次是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温度和光合速率。此外,土壤肥力也会影响植物释放BVOCs,尤其是TN、TP和p H,均与各BVOCs种类有强的相关性。(4)氮处理对植物叶片VOCs释放速率的影响与施氮水平、施氮方式和树种本身有关。总体来说,土壤施氮和叶面施氮均促进了三种植物幼苗VOCs释放,且TVOCs释放速率和成分数量均随施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植物对两种施氮方式的响应却不同。就同一施氮浓度而言,叶面施氮对VOCs释放速率促进效果显着高于土壤施氮,且能导致植物TVOCs的组成发生改变;叶面施氮下,其氮沉降氮水平未达到植物的氮饱和系统,此时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施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植物通过释放VOCs以调配自身C素平衡;而土壤施氮下,植物生长系统氮素过饱和或富营养化,此时植物通过降低自身的光合速率和关闭气孔导度为抵御氮素胁迫。此外,就同一施氮方式和施氮浓度而言,三种植物幼苗对氮沉降的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木荷>厚壳桂>线枝蒲桃。(5)模拟自然氮沉降背景下,外源施氮对植物的生理参数和土壤肥力均产生了影响,影响效果随树种而异。生理参数中,净光合速率与幼苗释放BVOCs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气孔导度。施氮主要对土壤p H、NH4+-N和NO3--N有显着影响,其次是AP和TP,且叶面施氮的影响效果更为突出。其中不同氮浓度均导致土壤p H降低,尤其是高氮处理。土壤有效氮(NH4+-N和NO3--N)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升高明显增大。

罗佳,田育新,王育坚,周小玲,牛艳东,刘红军,丁小慧[8](2020)在《模拟大气硫酸铵污染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大气颗粒污染物硫酸铵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樟幼苗叶片涂抹硫酸铵处理对植物生长无显着影响;低浓度硫酸铵(2g·L-1)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而高浓度(4g·L-1)却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低浓度处理的香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蒸腾速率无显着差异;高浓度处理的香樟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高于对照,而气孔导度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机理分析表明,硫酸铵颗粒物主要通过影响叶片气孔导度来影响植物光合特性。

张静静[9](2020)在《土壤酸碱度调控对内蒙古草原植被群落及养分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中存在着不同的化学及生物反应,表现出不同的酸性或碱性。土壤p 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过高或过低的土壤p H值都会改变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元素的有效性发生改变。早期对土壤p H值的研究是源于酸雨对植被以及土壤的损害,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酸雨的影响以及土壤酸化机理进行了剖析。除土壤酸化得到关注外,土壤p H值过高也会引起土壤碱化从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易受到全球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从而造成土壤p H值降低或升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已有研究过多关注于草原放牧、水肥添加和增温等处理后的养分特征状况,但对于不同草原类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养分以及植物养分应对土壤p 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土壤p H值不同的三种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为对象,在杭锦旗、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3个站点布设样地。设置酸碱添加处理,酸添加和碱添加各设置3个梯度水平,以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对酸碱添加后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及植物养分变化展开研究,旨在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治理工程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的植物群落及养分特征均存在差异。土壤p H值的大小顺序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1.0和22.9 g/kg,均显着高于荒漠草原(5.62 g/kg),三种草原类型的土壤全磷含量范围在0.383-0.412 g/kg之间,差异均不显着。土壤速效氮含量自西向东随土壤p H值的降低呈上升趋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硝态氮含量分别为3.38、7.68和10.9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2.90、10.76和17.5 mg/kg。典型草原的速效磷含量比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分别高出3.43和3.30 mg/kg。三种草原之间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显着低于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的植物叶片和根系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有机碳含量低于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2)酸碱添加改变了各草原类型的土壤p H值,并且对土壤养分、植被群落及植物养分特征均具有不同的影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p H值均随酸添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碱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各草原的土壤养分对酸碱添加响应结果不同,土壤速效养分相比全效养分受酸碱添加影响明显,且上层土壤相比下层土壤变化明显。对于各草原的植被群落特征而言,碱添加显着降低了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33.0-80.0 g/m2和19.8-58.3 g/m2,降低了草甸草原的地下生物量1.99-3.53 g/m2,而酸添加对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对于植物养分而言,酸碱添加对禾草及非禾草的影响不同,酸添加对禾草叶片养分含量无显着影响,碱添加会显着增加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禾草叶片养分含量,酸碱添加均显着增加草甸草原非禾草植物叶片养分含量。中高浓度酸和低浓度碱显着增加了荒漠草原0-10 cm土层根系全磷含量。对于10-30 cm土层根系养分而言,中浓度碱显着降低了草甸草原根系有机碳含量,低、高浓度碱显着增加了草甸草原根系全磷含量,高浓度酸显着增加了典型草原根系全氮含量。(3)各草原群落及养分特征与土壤p H值的相关性结果与酸碱添加后所表现的不同。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与土壤p H值呈显着的上凸型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和0.678。典型草原0-10 cm土层的铵态氮和速效磷、草甸草原0-10 cm土层的硝态氮和速效磷、荒漠草原10-30 cm土层的铵态氮、典型草原10-30 cm土层的速效磷均与土壤p H值呈显着下凹型相关关系。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对土壤p H值的上升而显着下降,典型草原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与土壤p H值呈上凸和下凹型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09和0.228。荒漠草原的禾草植物的全氮、典型草原禾草植物的全氮和全磷以及非禾草的有机碳和全氮、草甸草原禾草植物的全氮和全磷、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根系全氮和全磷均与土壤p H值呈显着的相关关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草原类型之间土壤p H值、植被群落及养分特征均存在差异。酸碱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群落及养分特征的影响展示了不同草原类型的植物群落应对土壤p H值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是通过土壤p H值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进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发生改变。酸碱添加后的植被群落及养分特征与长期土壤p H值变化后其所反映的趋势不同则表现出草原生态系统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平衡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在今后的草地管理以及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中要注重土壤p H值的变化,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p H值区域化差异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控措施,为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以及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及理论支持。

圣倩倩[10](2019)在《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大气二氧化氮(NO2)排放量日益增加,利用植物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国际上迅速发展的前沿性研究。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其环境质量对市民的生活影响重大。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已建成的绿地在消减道路环境空气污染方面,有何实质性的贡献?比如,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道路绿地、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不同生命周期的植物群落、不同年周期的道路绿地,不同数量的植物配比,等等,对降低道路环境污染有何差异?植物在道路绿地中发挥降低污染这个重要的生态功能的机理又是什么?这些以实践提问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是本研究立意的本质之所在。本研究在分析近6年(2013年1月到2018年7月)南京市城区道路NO2等污染物的基础上,对污染物浓度排序前列的4条道路(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和江北大道),进行实地监测,分析NO2、氮氧化物(NOx)和NO2/NOx的周变化与日变化,得出NO2是道路交通主要污染物的结论。利用无人机采集道路绿化相关数据,探讨4条道路绿地的群落组成、植物三维绿量与NO2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在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与实践,选取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采用实验室人工熏气的方法,研究园林植物对NO2的伤害症状及伤害指数,分别筛选出伤害指数较小的木本植物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和中等的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并以此作为典型植物,以高浓度NO2为胁迫条件,设计了不同时间段处理的人工熏气试验;研究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为NO2污染区及潜在污染区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及科学培养与推广观赏鹅耳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实地调研,研究了南京市近6年大气NO2等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污染物浓度月均值变化分析基础上,发现NO2污染物每年9月份到翌年1月份呈现上升趋势,翌年1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高,从2月份到8月份NO2污染物呈现下降趋势,8月份NO2污染物浓度最低,道路NO2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植物的年周期有一定的吻合度。4条道路与南京市气象中心公布的对应时段NO2浓度周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实地监测的方法与技术比较标准,监测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NO2与NOx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随NO2浓度的增加,NOx的浓度也增加。4条道路NO2和NOx污染物浓度高低排序依次为,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中山北路。4条道路的NO2/NOx周均值为75.25%,NO2在所有的NOx中比例最高。道路环境中机动车辆产生并排放的尾气主要为NOx,NO2视为道路环境主要污染物。2、从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三维绿量视角,评价南京市城区NO2污染物浓度排名前列的4条道路空气污染状况,探究道路绿地植物对NO2污染物的消减能力。研究表明:部分道路NO2污染物浓度随着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大小排序依次为,中山北路>仙林大道>诚信大道>江北大道。其中,中山北路道路绿地植物的三维绿量最大,NO2污染物浓度最低。3、以城市道路绿化实际应用为依据,对江苏省境内常用的道路绿化植物进行了梳理、整理和比较,筛选出江苏省园林绿化常用的和潜在推广的38种园林植物。设计了实验室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为72h,研究了38种园林植物对NO2胁迫的伤害症状和伤害指数。结果表明,乔木中欧洲鹅耳枥伤害指数最小,为13.53%;灌木中夏蜡梅伤害指数最小,为8.53%;草本中金边菖蒲伤害指数最小,为1.47%。4、选取伤害指数排序最小和中等的木本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作为典型植物,研究二者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试验设计了高浓度短时间的人工熏气试验,熏气浓度为12.0mg/m3,熏气时间分别为胁迫零点(0h)、1h、6h、12h、24h、48h、72h,熏气后于室温条件下进行30d的自我恢复,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测定两种鹅耳枥幼苗叶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及N素代谢酶活性等,结果表明:(1)形态和生理变化:NO2胁迫后,形态变化显示,处理72h后,欧洲鹅耳枥一半以上叶片变黄,而普陀鹅耳枥全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欧洲鹅耳枥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数据显示其出现的伤害反应迟,普陀鹅耳枥出现的伤害反应早;欧洲鹅耳枥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值高于普陀鹅耳枥;欧洲鹅耳枥比普陀鹅耳枥产生的膜脂过氧化反应更加稳定。说明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耐受性更强。而高浓度NO2胁迫对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造成的伤害是可逆的,是可以通过自身代谢恢复到原有生长水平的。(2)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NO2胁迫后,欧洲鹅耳枥的叶绿素含量呈现稳定持续性下降,引起光合作用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光响应曲线变化,随着NO2胁迫时间的延长,48h NO2胁迫后普陀鹅耳枥的叶片发黄,叶绿素含量降低,其光响应曲线的净光合速率呈现负值,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而欧洲鹅耳枥的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变化更规律,适应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光合日变化,其中欧洲鹅耳枥的双峰型变化更规律,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表明欧洲鹅耳枥在较宽泛的光照强度下能够正常生长。欧洲鹅耳枥与普陀鹅耳枥1h的NO2处理组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增加,在处理的6h,仅欧洲鹅耳枥的Fv/Fm值增加,PSII活性增强,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增多,说明欧洲鹅耳枥能够在NO2胁迫下有序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耐受性更强。(3)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下,欧洲鹅耳枥幼苗叶片N素含量显着提高,N素升高值高于普陀鹅耳枥。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硝酸还原酶(NR)活力与硝态氮(NO3-N)供应量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于普陀鹅耳枥,推测认为欧洲鹅耳枥对NO2胁迫能够产生稳定的应急反应,NR活力增强,提高NO3-N含量,有机体内转化为氨态氮,再合成蛋白质,完成N同化过程,适应性更强,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综上所述,与普陀鹅耳枥相比,欧洲鹅耳枥对短时间高浓度NO2胁迫的耐受性更强。同时,这种NO2胁迫对植物产生的伤害作用,在停止NO2胁迫后于室温下可自我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本研究弄清了观赏植物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机理,进一步完善了江苏省常见的道路绿化抗性园林植物名录,验证了城市道路绿地对交通污染消减的理论,为科学选择、应用园林植物,优化城市建成区道路植物配置和道路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试验和实践依据。城市道路绿地降低污染的生态功能发挥效率,影响因素很多,应对其植物群落的构成、方位等进行综合考量,也是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二、三种相思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相思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叶营养形态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2.2 植物叶生理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2.3 植物叶解剖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2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点选择
        2.2.2 供试植物
        2.2.3 采样时间及方法
    2.3 植物叶功能指标测定
        2.3.1 叶营养形态性状测定
        2.3.2 叶生理性状测定
        2.3.3 叶解剖结构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叶营养形态特性
    3.1 不同研究区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情况
    3.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的影响
        3.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3.2.2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面积的影响
        3.2.3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重的影响
        3.2.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2.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碳含量的影响
        3.2.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氮含量的影响
        3.2.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磷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分析
    3.4 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5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营养形态间的关系
    3.6 植物叶营养形态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叶生理特性
    4.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影响
        4.1.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1.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1.3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1.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分析
    4.3 植物叶生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4.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生理间的关系
    4.5 植物叶生理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4.6 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叶解剖结构特征
    5.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5.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解剖结构性状的分析
    5.3 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相关关系
    5.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关系
    5.5 植物叶解剖结构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5.6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与重金属污染
        1.1.1 Zn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土壤中Zn的来源
        1.1.3 Zn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1.2 Zn对植物的生理影响
        1.2.1 Zn对植物的营养功能影响
        1.2.2 过量Zn对植物的伤害
    1.3 过量Zn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1 影响光合作用色素
        1.3.2 影响光系统Ⅱ(PSⅡ)到光系统Ⅰ(PSⅠ)的电子传递速率
        1.3.3 影响PSⅠ和PSⅡ的活性和功能
        1.3.4 PSⅡ和PSⅠ的光抑制与修复
    1.4 植物光合系统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1.4.1 叶绿体运动
        1.4.2 热耗散
        1.4.3 环式电子传递
        1.4.4 光呼吸
        1.4.5 水水循环
        1.4.6 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1.5.1 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1.5.2 Z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1.5.3 苦楝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Zn胁迫下苦楝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响应特征以及吸收积累
    2.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方案
        2.1.4 试验周期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指标的测量
        2.2.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2.2.3 叶片Zn的亚细胞分布测定
        2.2.4 植物样品Zn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Zn对苦楝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2.4.2 Zn在苦楝不同器官中的分布
        2.4.3 Zn在苦楝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
    2.5 讨论与小结
3 苦楝叶片光合过程对Zn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
    3.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3.2 试验方法
        3.2.1 光合参数的测定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2.3 类囊体膜蛋白提取和Western杂交分析
        3.2.4 总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苦楝叶片气体交换、光呼吸对Zn胁迫的响应
        3.4.2 苦楝光系统Ⅰ和Ⅱ的激发能分配、光化学活性和量子产量对Zn胁迫的响应
        3.4.3 苦楝叶片类囊体膜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对Zn胁迫的响应
    3.5 讨论与小结
4 苦楝叶片活性氧代谢对Zn胁迫的响应
    4.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4.2 试验方法
        4.2.1 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超氧自由基(O_2~-)和羟自由基(OH-)含量测定
        4.2.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2.3 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苦楝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对Zn胁迫的响应
        4.4.2 苦楝叶片活性氧(ROS)对Zn胁迫的响应
        4.4.3 苦楝叶片膜脂过氧化对Zn胁迫的响应
        4.4.4 苦楝叶片抗氧化系统对Zn胁迫的响应
        4.4.5 Zn胁迫下苦楝ROS代谢和生理生化的关系
    4.5 讨论与小结
5 苦楝叶片光保护机制对Zn胁迫的响应
    5.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5.2 试验方法
        5.2.1 P515/535信号变化测定
        5.2.2 暗弛豫测量及不同NPQ组分的计算
        5.2.3 环式电子传递的测量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苦楝叶片非荧光猝灭(NPQ)对Zn胁迫的响应
        5.4.2 苦楝叶片环式电子(CEF)和跨膜质子动力势(pmf)对Zn胁迫对的响应
        5.4.3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保护NPQ和CEF的光保护作用
    5.5 讨论与小结
6 Zn胁迫下苦楝光合作用适应性机制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建模及数据准备
        6.3.1 模型基本原理
        6.3.2 建模数据的准备
    6.4 Zn胁迫下苦楝光保护效应与光合功能的模型分析
        6.4.1 建模数据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6.4.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4.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6.4.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3)苔藓对氡的吸附富集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氡的概述
        1.1.1 氡的发现
        1.1.2 氡的理化性质
        1.1.3 氡的危害
        1.1.4 氡的治理
    1.2 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监测的研究现状
        1.2.1 苔藓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机制
        1.2.2 苔藓植物对污染物胁迫的生理响应
        1.2.3 苔藓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1.3 铀尾矿周边放射性氡及子体污染情况及治理方法
        1.3.1 铀尾矿周边放射性氡及子体污染现状
        1.3.2 铀尾矿放射性氡及子体污染的治理方法
    1.4 本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由来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种苔藓对氡的吸附富集特性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处理设计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苔藓对氡的净化效果
        2.2.2 三种苔藓对氡的吸附能力研究
        2.2.3 三种苔藓的形貌特征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苔藓对氡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氡胁迫对三种苔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氡胁迫对三种苔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氡胁迫对三种苔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苔藓对氡子体的富集特性及生理响应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量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苔藓对Bi、Pb的富集特征
        4.2.2 Bi、Pb胁迫对三种苔藓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辽西北部主要绿化树种对粉尘污染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样点和材料选择
    1.2 叶片样品采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
        1.3.2 叶片生理指标
        1.3.3 粉尘抗性综合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单株滞尘量
    2.2 粉尘污染对绿化树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2.2.1 叶片SPAD值
        2.2.2 叶片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2.2.3 叶片细胞膜透性
        2.2.4 叶片POD和SOD活性
    2.3 各绿化树种单位叶片滞尘量与其抗逆生理特性相关性
    2.4 树种抗尘能力的综合评价
3 讨 论
4 结 论

(5)10种园林植物功能性状对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点的选择
    1.2 实验材料
    1.3 样品采集
    1.4 园林植物叶片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气污染浓度
    2.2 不同研究区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响应
        2.2.1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比叶面积
        2.2.2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叶干物质含量
        2.2.3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丙二醛含量
        2.2.4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脯氨酸含量
        2.2.5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可溶性糖含量
        2.2.6 不同研究区各绿化树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2.3 植物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2.4 大气污染物与植物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6)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矿区土地生态损伤研究进展
    2.2 矿区植被扰动研究进展
    2.3 矿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区采煤塌陷对典型植物个体损伤机理研究
    3.1 叶绿素荧光诱导技术诊断植被损伤的基本原理
    3.2 研究方法
    3.3 半干旱采煤塌陷区典型植物损伤诊断分析
    3.4 半干旱区采煤沉陷对典型植物个体损伤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植物光合生理要素时空扰动规律研究
    4.1 机载高光谱植物光合生理要素反演基本原理
    4.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3 基于特征分析的机载高光谱植物光合生理要素反演
    4.4 煤炭开采对植物光合生理要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半干旱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5.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3 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对典型植物物种分布时空扰动分析
    6.1 机载高光谱植被分类原理
    6.2 矿区典型植物分类提取
    6.3 煤炭开采对矿区典型植物物种时空分布扰动分析
    6.4 矿区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与植物配置比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研究
    7.1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恢复的目标
    7.2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
    7.3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恢复应用案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海南岛热带雨林树种BVOCs排放动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短期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研究内容
        1.1.3 技术路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BVOCs概述
        1.2.2 BVOCs的生态功能
        1.2.3 BVOCs释放的影响因素
        1.2.4 氮沉降与BVOCs释放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野外实验研究区概况
        2.1.2 盆栽实验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自然条件下BVOCs排放动态监测
        2.3.2 氮沉降模拟实验
        2.3.3 BVOCs样品的采集
        2.3.4 BVOCs样品的分离与鉴定
        2.3.5 环境因子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条件下BVOCs释放的季节变化
        3.1.1 木荷
        3.1.2 厚壳桂
        3.1.3 线枝蒲桃
    3.2 自然条件下BVOCs释放的日变化
        3.2.1 木荷
        3.2.2 厚壳桂
        3.2.3 线枝蒲桃
    3.3 自然条件下BVOCs释放与环境因子的关联
        3.3.1 温度
        3.3.2 光照
        3.3.3 气孔导度
        3.3.4 蒸腾速率
        3.3.5 光合速率
        3.3.6 土壤肥力
    3.4 模拟氮沉降对BVOCs释放的影响
        3.4.1 不同施氮浓度对 BVOCs 释放的影响
        3.4.2 不同施氮方式对BVOCs释放的影响
        3.4.3 外源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4 模拟氮沉降下环境因子与BVOCs释放的关联
        3.4.5 模拟氮沉降下土壤肥力与BVOCs释放的关联
4 讨论
    4.1 三种乔木BVOCs释放特征的比较
    4.2 环境因子对BVOCs浓度的影响
    4.3 氮沉降水平对BVOCs释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模拟大气硫酸铵污染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处理
    1.2 植物光合作用测定
    1.3 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硫酸铵对香樟生长量的影响
    2.2 硫酸铵对香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硫酸铵对香樟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 讨论

(9)土壤酸碱度调控对内蒙古草原植被群落及养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pH值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2 酸碱添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3 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区概况
    2.3 实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群落特征调查
        2.4.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4.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之间植被群落和养分特征的差异
    3.1 结果与分析
        3.1.1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之间土壤pH值及土壤养分的差异
        3.1.2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之间植被群落特征的差异
        3.1.3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之间植物叶片和根系养分的差异
    3.2 讨论
        3.2.1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土壤pH值及土壤养分的差异
        3.2.2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群落特征的差异
        3.2.3 自然环境下不同草原类型植物养分的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酸碱添加处理对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群落和养分特征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酸碱添加处理对不同草原类型土壤pH值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4.1.2 酸碱添加处理对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4.1.3 酸碱添加处理对不同草原类型植物叶片及根系养分的影响
    4.2 讨论
        4.2.1 酸碱添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酸碱添加对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4.2.3 酸碱添加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群落和养分特征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草原类型土壤养分和土壤pH值的相关性
        5.1.2 草原植物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pH值的相关关系
        5.1.3 不同草原类型植物养分与土壤pH值的相关关系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大气中二氧化氮(NO_2)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1.1.1 污染源
        1.1.2 污染现状
        1.1.3 NO_2对人体的危害
    1.2 城市NO_2污染物变化规律
    1.3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与研究方法
        1.3.1 园林植物净化NO_2污染能力
        1.3.2 研究方法
    1.4 园林植物三维绿量的研究与实践
    1.5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能力
        1.5.1 对植物氮素(N)积累的影响
        1.5.2 对植物叶片气孔的影响
        1.5.3 对植物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影响
        1.5.4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恢复
    1.6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1.6.1 伤害症状
        1.6.2 对植物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
        1.6.3 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6.4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7 观赏鹅耳枥园林应用及对NO_2胁迫响应的研究
    1.8 研究意义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目标
        1.8.3 研究内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NO_2等污染物的特征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NO_2等道路污染物实地监测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京市近6年NO_2污染物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2.2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和日均车流量特征与NO_2浓度相关性分析
        2.2.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4 南京市4条道路NO_x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2.5 南京市4条道路NO_2/NO_x周变化
    2.3 总结与讨论
        2.3.1 南京市近6年4条道路NO_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2.3.2 南京市各气象要素和车流量与NO_2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2.3.3 南京市4条道路NO_2等污染物浓度的周变化与日变化
        2.3.4 NO_2是道路交通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第三章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无人机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3.1.3 调查统计方法
        3.1.4 植物三维绿量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组成
        3.2.2 树木径阶结构比较
        3.2.3 树高结构比较
        3.2.4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3.2.5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 总结与讨论
        3.3.1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3.2 南京市道路绿地植物绿量与NO_2浓度的关系
        3.3.3 不同植物生命周期对NO_2污染的消减能力
第四章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设计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
        4.2.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
    4.3 总结与讨论
        4.3.1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症状分析
        4.3.2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4.3.3 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后恢复能力分析
第五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装置设计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形态变化
        5.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POD活性变化
        5.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5.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MDA含量变化
    5.3 总结与讨论
        5.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片伤害症状差异性
        5.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性
        5.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渗透调节能力的差异性
        5.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膜脂过氧化的差异性
第六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作用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装置设计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1.4 测定方法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含量变化
        6.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
        6.2.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
    6.3 总结与讨论
        6.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色素变化
        6.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3.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日变化
        6.3.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光合特性指标变化
        6.3.5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叶绿素荧光指数变化
第七章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N素代谢酶活性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装置设计
        7.1.2 试验材料
        7.1.3 试验方法
        7.1.4 测定方法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2.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O3-N含量变化
        7.2.3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R活力变化
        7.2.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力线性模型
    7.3 总结与讨论
        7.3.1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含量变化
        7.3.2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N素代谢酶活性变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南京市道路交通环境大气NO_2等污染物特征与评价
        8.1.2 道路绿地植物绿量对大气NO_2污染物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
        8.1.3 38种园林植物对NO_2胁迫的伤害指数分析
        8.1.4 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_2胁迫的耐受机理
    8.2 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1 南京市主要气象要素、日均车流量与NO_2浓度日均值(2018年9月下旬)
附录2 无人机大疆DJI精灵4 Pro技术参数
附录3 23种树种的“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4 8种树种的近似“冠径-冠高”方程
附录5 不同树冠形态的树冠体积公式表
附录6 仙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7 诚信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8 江北大道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9 中山北路监测段植物种类及其相对多度
附录10 38种植物名称及分类特征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奖励
参考文献

四、三种相思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D]. 李娟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D]. 黄鑫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苔藓对氡的吸附富集特性及机理研究[D]. 邓章轩.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辽西北部主要绿化树种对粉尘污染的生理响应研究[J]. 淑敏,敖敦格日乐,胡和珠拉,李慧芳,王东丽,连昭. 西北植物学报, 2020(10)
  • [5]10种园林植物功能性状对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J]. 李娟霞,何靖,孙一梅,赵安,田青.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6)
  • [6]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D]. 刘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海南岛热带雨林树种BVOCs排放动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短期响应[D]. 马慧燕. 海南大学, 2020
  • [8]模拟大气硫酸铵污染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罗佳,田育新,王育坚,周小玲,牛艳东,刘红军,丁小慧. 生态科学, 2020(03)
  • [9]土壤酸碱度调控对内蒙古草原植被群落及养分特征的影响[D]. 张静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消减能力的实践评价与耐受机理试验研究[D]. 圣倩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三种金合欢植物对短期空气污染的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