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珍[1](2021)在《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间质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间质性肺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包括临床常见病和临床少见病的肺部疾病。其中的部分疾病病因不明,且药物治疗困难,故考虑干细胞移植治疗ILD。干细胞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的特性等优点,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ILD有可行性。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治疗ILD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ILD的综述匮乏。该文就国内外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ILD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病理特征、治疗、预后以及应用的前景等。

丁黎莉[2](2021)在《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在体内异常激活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促炎免疫与抗炎免疫系统失衡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骨髓来源的调节性免疫细胞,可通过精氨酸酶(Arginase)-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抑制性受体(immune receptors,IRs)等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含免疫球蛋白和ITIM基序的T细胞免疫受体(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Lg and ITIM domains,TIGIT)作为一种新型的IRs,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TIGIT在AP中T细胞上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白介素(interleukin,IL)-37是新发现的抗炎因子,可通过诱导调节性免疫细胞表型转化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AP患者血浆中IL-37升高。本研究通过分析AP患者体内MDSC、IL-37的变化,结合体外实验进一步阐释IL-37通过影响MDSC的抑制功能,影响AP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low cytometry,FCM)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HLADR-CD11b+MDSC及其亚群CD66b+CD14-粒细胞样及CD66b-CD14+单核细胞样MDSC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的相关性。应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测定T细胞增殖法分析HC来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源的MDSC的抑制功能。应用FCM进一步分析及来源的Arg-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DSC表面CD155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表达有无差异。(2)应用FCM测定HC及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比例、数量。测定HC与来AP来源的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中的IFN-γ的比例及细胞表面TIGIT的差异。分析CD3+T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与IFN-γ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HC、AP患者血浆IL-37浓度,并检测其与APACHE II评分、MDSC之间的相关性。体外分析IL-37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DSC的比例、Arg-1、ROS及MDSC表面CD155的表达变化。将IL-37处理的与未处理的MDSC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各孔细胞增殖率。将HC及SAP来源的MDSC与TIGIT+及TIGIT-细胞分别共培养,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变化,揭示抑制细胞可能机制。研究结果:(1)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及其亚群G-MDSC、M-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比例及绝对计数增加,且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正相关。SAP患者来源的MDSC对CD3+T细胞抑制作用增强。SAP来源的MDSC较HC组的Arg-1、ROS、CD155表达升高。(2)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CD4+、CD8+亚群在PBMC中比例及数量减少,且各T细胞亚群IFN-γ分泌减少。AP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比例较HC组降低。TIGIT+T细胞较TIGIT-T细胞IFN-γ分泌增多,细胞增殖能力增强。(3)AP患者血浆中IL-37浓度较HC升高,与MDSC呈负性相关。IL-37在体外不能诱导PBMC中细胞向MDSC转化,但是可以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IL-37在体外降低MDSC的ROS、CD155的表达,对Arg-1表达强度无影响。阻断ROS降低MDSC表面CD155的表达。MDSC对TIGIT+T细胞具有抑制功能,而对TIGIT-T细胞无抑制功能。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MDSC在AP患者体内增多,且MDSC抑制功能增强,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CD155/TIGIT途径实现的。AP患者外周血中IL-37因子升高,IL-37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A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阻止AP进展为SAP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张红庆,谢旭芳,吴晓牧[3](2021)在《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限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使其成为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其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作用使干细胞在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目的:总结近几年来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几年发表的与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stem cells,multiple sclerosis,MS,EAE,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eases,neuromyelitis optica,NMO,NMODS",根据选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5篇相关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并做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与过去的免疫抑制疗法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关于细胞的选择、供体的来源、移植的时间、途径、移植后长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等问题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谢丹凤,皮光环[4](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和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儿童常见风湿性疾病之一。大约15%~20%的SLE病例发病于16岁之前,多于12~14岁发病,全球儿童SLE每年的发病率为(0.36~0.90)/100000,且亚洲发病率高于全球[1]。儿童SLE比成人SLE更严重,病死率更高。在近年的研究中,儿童SLE的病死率为16%,预后取决于受累器官的类型及程度[2]。

张益敏[5](2020)在《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 HD)是导致移植后患者非复发死亡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Gv H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T细胞免疫扮演重要的角色。经过预处理的大剂量放化疗后,宿主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例如,TNFα、IL-1、IL-6等)、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抗原和共刺激分子在宿主抗原递呈细胞上放大表达,刺激供体来源T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最终引起靶器官的免疫损伤。T辅助细胞17(T helper lymphocyte 17,Th17)主要产生IL-17。Th17细胞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转录后修饰。Th17细胞是介导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T细胞亚群之一。但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Gv HD发生发展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论。研究报道外源性给予Th17细胞会造成受体小鼠发生肺部和皮肤的损害。而植入il17基因敲除的T细胞会使移植小鼠Th1细胞的分化增加,Gv HD的表现也加重,说明Th17细胞可能不是Gv HD的必要条件。也有人认为,肝脏和肠道的Gv HD主要由Th1细胞介导,而Th17细胞则主要在皮肤和肺部的Gv HD中发挥作用。还有研究结果显示,Th17细胞可能在Gv HD的早期发挥作用。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是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转化、凋亡及代谢等多种细胞事件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P2A通过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控免疫反应。此外,PP2A能调控T细胞亚群的分化改变机体的免疫微环境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急、慢性Gv HD(aGvHD、c Gv HD)中,PP2A和Th17细胞的分化,以及Gv HD发生之间关系,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GvHD背景下,PP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机制,为aGvH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的54例在我院行allo 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男性24例(53.3%),中位年龄37岁(范围:16~64岁)。根据是否发生Gv HD,分为Gv HD组(包括aGvHD组:14例,25.9%;c Gv HD组:9例,16.7%)和非Gv HD组(31例,57.4%)。12例正常供体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在移植前15天及移植后+15天、30天、+45天、+60天和+90天的外周血标本。Gv HD发生时和治疗缓解后均收取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A等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PCR法检测PP2AC、RORγt、IL-17A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GvHD和非Gv 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2AC、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结合情况。结果1.外周血中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与aGvHD严重程度正相关,包括:TNF-α、IL-1β、IL-2R、IL-6、Reg3α和皮肤特异性因子elafin。2.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绝对数及比例显着升高。c Gv HD组Th17细胞数与非Gv HD组无显着差异。3.aGvHD组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显着高于非Gv HD组,包括:TGF-β1、IL-6、IL-17A及IL-23。4.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患者PP2AC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h17细胞相关的IL-17A、TGF-β1、IL-6和IL-23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调控Th17分化的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5.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P2AC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非Gv HD患者,STAT3(Tyr705)和Smad2(Ser465/467)的磷酸化水平升高,Smad3(Ser423/425)的磷酸化降低。aGvHD患者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6.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Smad2(Ser465/467)和p-STAT3(Tyr705)可与RORγt蛋白结合。结论1.Th17细胞与aGv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PP2A通过调控Th17细胞的分化参与aGvHD的发生。

唐大斌[6](2020)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死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原发获得性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异常活化的自身T细胞攻击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重要的骨髓细胞成分从而导致骨髓脂肪化和骨髓衰竭,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这进一步证实再障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异常,然而病人长期服用环孢素导致的严重副作用以及环孢素停用后的复发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弥补免疫抑制治疗方式的不足。全反式维甲酸(维甲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正常代谢产物,具有免疫调节和影响T细胞亚群分化的作用,因而可能纠正再障的T细胞比例失衡从而对再障治疗起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构建经典的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液相色谱-质谱、转录组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等方法,探索维甲酸治疗再障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我们发现维甲酸可以减少再障小鼠骨髓中浸润的T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和造血干细胞数,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抑制骨髓炎症增生性新生血管和降低内皮细胞比例,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巨核细胞等重要骨髓细胞成分,显着延长再障小鼠的生存时间;维甲酸可以抑制再障小鼠的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以及效应功能,降低骨髓中T细胞的Ki67、LFA-1、CD44、CXCR4和Fasl的蛋白表达,减少骨髓中非-T细胞的Fas表达;维甲酸可以抑制T细胞的代谢过程:增加骨髓T细胞的甜菜碱从而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活性氧;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T细胞的棕榈酰胺,减少活化T细胞增殖和发挥效应功能的能量来源。维甲酸可以维持再障小鼠骨髓内调节性T细胞比例至正常水平,但是调节性T细胞移植治疗再障小鼠并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说明维甲酸治疗再障的主要机制不是通过维持Treg细胞的比例;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Th2细胞的比例,减少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增加Th2细胞相关的抗炎因子,从而纠正再障的免疫不平衡,部分恢复Th1/Th2比例;进一步的分析揭示维甲酸通过抑制NFAT1通路,直接抑制IFN-γ和Th1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T-bet,以及上调Th2细胞的的正向调控因子-Jun B,从而促进Th1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偏倚;此外,维甲酸除了下调Th17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还可激活RARα通路,上调Irf8,显示出强大的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能力。总之,我们证实ATRA治疗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初步阐明了其具体作用机制,并且由于其具有的经济性及安全性,为其进一步进入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秋磊[7](2020)在《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血小板是血液中与血液凝固息息相关的细胞,而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和 MYH9 相关疾病(MYH9-associated diseases,MYH9-RD)等常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ereditary thrombocytopenia,HT)是一类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部分伴有血小板结构和功能的障碍,甚至合并其他组织、脏器的异常。尤其对于儿童时期发生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并进行不必要的免疫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从而延误病情、增加费用。所以,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二、研究目的1.分析WAS和MYH9-RD的临床特点和突变基因等,初步探讨其临床表型、基因型、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转归。2.提高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思路。三、研究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近年来在我科收治住院并确诊的3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其中包括2例WAS(例1和例2)与1例MYH9-RD(例3)。回顾性分析这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情况、家族史、体格检查、检查检验、疾病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等,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四、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3例患儿均为男性,其中例1患儿发病年龄为2月,诊断年龄为1岁6月,例2患儿发病年龄为1月5天,诊断年龄1岁,例3患儿发病年龄为2天,诊断年龄为3月15天。2.临床表现:例1首发临床表现为反复淤点瘀斑伴肉眼血便,例2首发临床表现为血丝便,例3在因“新生儿黄疸”住院,期间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无出血相关表现。例1和例2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湿疹、感染,其中例1反复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AIHA),按照WAS综合征临床表型评分标准,例1评分5分,例2评分2分。3.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均有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的改变,例1和例2见小血小板,例3见大血小板,且骨髓形态学无特异性。其中例1和例2免疫功能异常,且例1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电镜扫描到淋巴细胞表面绒毛消失、呈皱折状。4.家族史:例1和例2均有阳性家族史,例3为散在性病例。5.基因检测:例1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3号内含子c.IVS3-7T>G,其母亲和姐姐为该位点的杂合突变。例2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10号外显子c.10571058delAC:p.P341fsX493,其母亲和二姐均为杂合突变,其大姐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例3基因测序示22号染色体MYH9基因的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均为正常野生型,另外基因测序还发现例3患儿X染色体DKC1基因的12号外显子c.1206G>A:p.G402G杂合同义突变,其母亲是G/A杂合型,父亲未见突变,以及X染色体G6PD基因的5号外显子c.482G>T:p.G161V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是杂合子,父亲未见突变。6.治疗:例2患儿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例1和例3患儿均静脉输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等治疗。7.转归:例1在随访期间发生1次重症肺炎、EB病毒感染和多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多次住院予输注洗涤红细胞、激素抗炎、抗感染等治疗,现病情暂时平稳。例2和例3一般情况良好,现健康生存。五、研究结论出生后早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改变,应该高度怀疑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阳性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外周血涂片和或骨髓涂片可以帮助寻找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基因测序是目前诊断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金标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WAS的有效治疗措施,而MYH9-RD则是以预防为主,定期随访。

廖建云[8](2018)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免疫性溶血病(immune hemolytic disease,I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严重的并发症。移植后免疫溶血性贫血(Post-HSCT IHD),可以是异基因或自体免疫反应。异基因IHD是受者淋巴细胞与供体红细胞膜固有或粘附的抗原发生反应,即来自受者免疫细胞或抗体排异来自供者的红细胞抗原(Host versus Graft,HVG)。与此相反,移植后自体免疫性溶血被认为是供体的免疫细胞或抗体与供体来源红细胞抗原反应的结果,即来自供者免疫细胞或抗体排异供者红细胞膜固有或粘附的抗原发生反应(Graft versus Graft,GVG)。虽然一些中心已经报道了一些Post-HSCT IHD病例并讨论了病因和发病机制,ABO血型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已被证明,但较少研究者涉及GVG和HVG的概念。基于对GVG和HVG的不同理解,患者会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之前,Post-HSCT IHD患者通常接受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并加强免疫抑制。溶血症状短暂缓解,但容易反复复发,长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导致感染率及死亡率增加。因此,从2010年开始本中心采取相反的治疗策略,对Post-HSCT IHD患者减停免疫抑制剂或/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以及加用美罗华。后者可以阻止导致Post-HSCT IHD抗体的产生,不会阻碍供者T-淋巴细胞攻杀受者免疫细胞。这里,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们的资料,总结如下。目的通过对Post-HSCT IHD患者ABO血型不合的种类、供者植入嵌合率、非亲缘供者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阐明Post-HSCT IHD的GVG和HVG的属性,并制订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707 HSCTs,分析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O血型,疾病和移植种类。Post-HSCT IHD诊断标准:1: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0天;2:血红蛋白≤80×109/L;3:需要规律输血;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治愈标准:1:无需继续输注红细胞;2:血红蛋白≥80×109/L,连续7天;3:Coombs test阴性;4:供受者植入嵌合率100%;5:受者血型抗体消失。治疗好转标准:仍未达到治愈标准,但输血较前减少50%。患者分组的标准:组1:受者血型抗体依然存在;组2:供受者植入混合嵌合体;组3:没有受者血型抗体,完全供者细胞植入(100%)。统计使用statal3卡方检验。结果35例发生Post-HSCT IHD。组1(n=16),受者血型抗体依然存在。供受者均为ABO血型不合,完全供者独立植入,植入嵌合率为100%,但抗体滴度很高(≥移植前)或时间很长(≥移植后3个月),本组发生IHD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个月;组2(n=13),植入均为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 MC),13例患儿植入混合率为75-98.8%,本组患者发生IHD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7.5个月。组3(n=6),植入嵌合率为100%供者独立植入,其中4例患者为ABO血型不合,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溶血时血型均转为供者血型,3例患者同时合并GVHD(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5 例患者伴有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组3患者发生IHD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8个月。组1患者移植后3个月受者的血型抗体仍存在,证明抗体来自受者细胞。组2均为植入不良(植入嵌合率<100%)直接证明受者细胞存在。组3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受者细胞的存在,尽管一些患者伴有GVHD,但从治疗反应观察,我们依然认为受者免疫细胞是存在的,可以通过免疫逃逸和免疫细胞藏匿在淋巴结内的理论来说明。post-HSCT IHD发生率为4.95%,360例ABO血型不相合的移植中,27例发生post-HSCT IHD,占7.50%,相反,在339例ABO血型相合的移植中,8例发生post-HSCT IHD,占2.36%。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1)。post-HSCT IHD发生率在A型血供者和0型血受者(A→0不合)配对中为10/40,B→0不合配对为2/54和AB→0配对为2/10,三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29)。比较O→A,O→B,O→AB,A→B,B→A,AB→A,AB→B,A→AB和B→AB移植配对,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植入不良与植入100%比较,(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植入不良较易发生免疫性溶血。亲缘供者移植后发生溶血的百分比是3.44%,无关供者是7.38%(p=0.019,P<0.05)无关供体移植后发生溶血的概率较大。全部35例发生post-HSCT IHD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35例患者通过给予遂渐减停免疫抑制剂,或/和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ituximab),或/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s,DLI)治疗后,全部治愈。其中7例遂渐减停免疫抑制剂治愈;11例加用美罗华治愈,13例在此基础上给予DLI。其中2例行DLI溶血未缓解,应用环磷酰胺(CY)+福达拉滨(FLU)清除受者体内淋巴细胞后,再行第2次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小移植)后,溶血缓解。结论通过减停免疫抑制剂、加或不加用美罗华和给或不给DLI,通过35例移植后合并免疫性溶血病患者治愈的事实证明,导致post-HSCT IHD的细胞或抗体来自于受者细胞,即HVG。尽管组1与组2供者细胞嵌合率不同,我们的治疗原则是相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供者细胞嵌合率不能用来判定GVG还HVG。我们的结果也证明,A型血供者更易导致post-HSCT IHD,而且发生的时间也较早。移植后期高滴度受者血型抗体的存在是受者免疫细胞存在的直接证据。GVHD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受者免疫细胞的存在,因为淋巴细胞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减停免疫抑制剂、加或不加用美罗华和给或不给DLI,是治疗post-HSCT IHD的主要策略。

李松珊,王晶莹,王梦蕾,林乃余,曾抗[9](2018)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广泛应用的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虽然有效,但常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对于重症难治性SLE,这些药物往往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严重。靶向性生物制剂的应用虽然显示出特定的疗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仅在不同自身抗体和信号通路等环节解决发病网络中的部分问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考虑到SLE的突出问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障碍,且这些障碍复杂多变又难以控制,研究者希望从形成免疫系统的上游细胞中找到突破口。免疫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在向免疫细胞分化过程中有可能实现部分或全部免疫系统的修饰和重建。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已逐步成功应用于SLE的治疗。

骆晓峰[10](2016)在《血小板靶向基因转入诱导FⅧ或OVA免疫耐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是指针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可以预防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以及基因治疗中潜在的免疫反应。Shi的基因治疗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血小板特异性αⅡb启动子控制下的凝血因子第Ⅷ因子(2bF8)或第IX因子(2b F9)不仅可以使血友病A或B小鼠模型恢复止血功能,而且可以诱导血友病A或B小鼠模型对第Ⅷ因子(FⅧ)或第FIX因子(FIX)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细胞)能维持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成分的耐受,在诱导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研究2bF8在GFPTreg FⅧ基因敲除小鼠模型(GFPTreg F8null)体内的诱导对FⅧ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情况,探讨Treg细胞在2bF8诱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使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代替FⅧ或FIX来探讨血小板靶向基因转入诱导非凝血蛋白质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1、使用本实验室先前报道的已构建的pWPT-2bF8载体并利用钙磷转染法转染293T细胞包装合成慢病毒(2bF8 LV)。同时将第Ⅷ因子基因敲除小鼠(FⅧnull)与Foxp3带GFP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的GFPTreg小鼠杂交传代生产出GFPTreg F8null小鼠模型。将2bF8 LV转染经过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出的GFPTreg F8null供者小鼠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后移植到经过660 Rad全身照射预处理的GFPTreg F8null受者小鼠体内,即为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2、采用改良FⅧ Chromogenic assay检测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血小板的FⅧ:C水平。通过尾尖受伤存活实验及尾尖受伤出血实验检测2bF8LV-GFPTreg F8null小鼠体内的FⅧ的止血功能。3、采用改良Bethesda assay检测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在FⅧ免疫前后FⅧ抑制性抗体的产生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在OVA免疫前后抗OVA Ig G抗体的表达情况。4、流式细胞术检测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在FⅧ免疫前后Treg细胞的变化情况,探讨Treg细胞在2bF8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中的作用。5、构建pWPT-2b OVA、pWPT-2b Vp OVA及pWPT-2b GFP三种载体并利用钙磷转染法转染293T细胞包装合成慢病毒(2b OVA LV、2b Vp OVA LV及2b GFP LV)。将2b OVA LV、2b Vp OVA LV及2b GFP LV转染经过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出的B6/CD45.2供者小鼠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后移植到经过660 Rad全身照射预处理的B6/CD45.1受者小鼠体内。6、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45.1和CD45.2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PCR检测OVA的表达情况。7、采用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定位血小板上的OVA蛋白。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血小板及血浆中的OVA表达情况,以及血小板激活后释放OVA的量。8、ELISA法检测小鼠在OVA免疫前后抗OVA Ig G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地包装合成2bF8 LV。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出GFPTreg F8null供者小鼠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纯度接近90%。成功地将2bF8 LV转染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并移植到经过660 Rad全身照射预处理的GFPTreg F8null受者小鼠体内。2、改良FⅧ Chromogenic assay测得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血小板的FⅧ:C水平为5.71±1.17 m U/108 platelets,表达水平介于0.21-30.25 m U/108platelets。尾尖受伤存活实验结果显示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尾尖受伤后均能自行止血,全部存活,存活率为100%,而GFPTreg F8null小鼠尾尖受伤后均无法止血,24小时内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尾尖受伤出血实验得出:标准化血红蛋白在2bF8 LV-GFPTreg F8null组为61.36±4.97%存留;GFPTreg F8null组为37.88±0.41%;WT组为67.23±4.15%。2bF8 LV-GFPTreg F8null组显着高于GFPTreg F8null组;WT组显着高于GFPTreg F8null组;2bF8 LV-GFPTreg F8null组与WT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改良Bethesda assay得出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及GFPTreg F8null小鼠在rh FⅧ输注前均无FⅧ抑制性抗体存在。GFPTreg F8null组小鼠在rh FⅧ输注后产生了FⅧ抑制性抗体,其水平为153±49 BU/ml,介于1.8-600BU/ml,而2bF8 LV-GFPTreg F8null组小鼠经rh FⅧ输注后不产生FⅧ抑制性抗体。ELISA法检测小鼠在OVA免疫前后抗OVA Ig G抗体得出:2b8LV-GFPTreg F8null组小鼠免疫前抗OVA Ig G抗体为250±94;免疫后为366667±33333。GFPTreg F8null组小鼠免疫前抗OVA Ig G抗体为160±80;免疫后为400000±200000。两组免疫后抗OVA Ig G抗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对FⅧ产生了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4、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在FⅧ免疫前后脾脏Treg细胞得出:在rh FⅧ输注后,2bF8 LV-GFPTreg F8null组小鼠Foxp3GFP+细胞占CD4+细胞的11.27±0.42%,GFPTreg F8null组为8.37±0.26%,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1)。2bF8LV-GFPTreg F8null组小鼠总Treg细胞数为1.39±0.099(×106),GFPTreg F8null组为0.79±0.04(×106),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1)。并且发现,对于各组小鼠来说,rh FⅧ的免疫输注并不影响Foxp3GFP+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及总Treg细胞数。总的来说,无论有无rh FⅧ免疫输注,2b8 LV-GFPTreg F8null组的Foxp3GFP+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及总Treg细胞数均显着高于GFPTreg F8null对照组小鼠。5、成功构建pWPT-2b OVA、pWPT-2b Vp OVA及pWPT-2b GFP三种载体并包装合成慢病毒(2b OVA LV、2b Vp OVA LV及2b GFP LV)。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出B6/CD45.2供者小鼠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纯度接近90%。成功将2b OVA LV、2b Vp OVA LV及2b GFP LV转染Sca-1阳性造血干细胞并移植到经过660 Rad全身照射预处理的B6/CD45.1受者小鼠体内。6、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45.1和CD45.2表达情况:受者小鼠CD45.2表达的阳性率,在移植后3周为71.22±2.37%,在移植后8周为81.33±1.57%,在移植后12周为88.58±1.41%。受者小鼠CD45.1表达的阳性率,在移植后3周为28.58±2.36%,在移植后8周为18.54±1.55%,在移植后12周为11.30±1.41%。且在各个时间点,CD45.1和CD45.2表达的阳性率在2b OVA组、2b Vp OVA组及2b GFP组三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别。半定量PCR检测OVA的表达情况显示在2b OVA组及2b Vp OVA组均可以看到1158 bp(OVA基因),但无转染的对照组则无1158 bp(OVA)条带。为了证明样本DNA的完整性,我们采用WT m FⅧ(233 bp的PCR产物)作为内参照。7、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定位血小板上的OVA蛋白表达:在2b OVA受者小鼠血小板的α-颗粒内同时检出OVA及鼠内源性VWF蛋白质;而在无转染对照组小鼠血小板的α-颗粒内只检出鼠内源性VWF,未检出OVA。ELISA方法定量检测血小板OVA表达情况得出:2b OVA组为30.35±4.19 ng/108 platelets(n=10),在2b Vp OVA组为2.24±0.48 ng/108 platelets(n=10),而在2b GFP组及无转染对照组均未检测出OVA。检测血浆中OVA表达情况得出:2b OVA组为22.35±4.22 ng/ml(n=5),在2b Vp OVA组为2.59±1.28 ng/ml(n=5),而在无转染对照组未检测出OVA。ELISA方法验证血小板中OVA是否可以被激活从血小板中释放,得出血小板中82%以上的OVA经过血小板激活剂激活后可以被释放。8、ELISA方法检测小鼠在OVA免疫前后抗OVA Ig G抗体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OVA免疫后小鼠血浆中抗OVA Ig G抗体在2b OVA组为560±68(n=10),在2b Vp OVA组为320±34(n=10),在2b GFP组为4889±1693(n=9),在无转染对照组为10424±2837(n=24)。2b OVA组及2b Vp OVA组的抗OVA Ig G抗体水平均显着低于2b GFP组(P<0.05),且均显着低于无转染对照组(P<0.05)。2b GFP组的抗体水平与无转染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小板特异性αⅡb启动子控制下的凝血因子第Ⅷ因子(2bF8)可以使GFPTreg F8null小鼠模型血小板异位表达FⅧ,并恢复其止血功能。2、2bF8基因治疗可以诱导GFPTreg F8null小鼠模型对FⅧ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3、2bF8 LV-GFPTreg F8null小鼠中Treg细胞的增加在诱导对FⅧ的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血小板特异性αⅡb启动子控制下的OVA可以使2b OVA及2b Vp OVA受者小鼠血小板异位表达OVA,并大部分储存于血小板的α-颗粒内,并且血小板中82%以上的OVA经过血小板激活剂激活后可以被释放。5、2b OVA及2b Vp OVA均可以诱导2b OVA及2b Vp OVA受者小鼠对OVA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2)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急性胰腺炎
        1.1.1 急性胰腺炎概述
        1.1.2 AP的发病机制
    1.2 调节性免疫细胞
        1.2.1 调节性T细胞
        1.2.2 调节性B细胞
        1.2.3 调节性NK细胞
        1.2.4 调节性DC细胞
        1.2.5 调节性巨噬细胞
    1.3 髓源性抑制细胞
        1.3.1 髓源性抑制细胞概述
        1.3.2 MDSC的产生与分化
        1.3.3 MDSC的功能
        1.3.4 影响MDSC功能的因素
        1.3.5 MDSC与疾病
    1.4 TIGIT
        1.4.1 耗竭性T细胞概述
        1.4.2 TIGIT概况
        1.4.3 TIGIT在肿瘤中的研究
        1.4.4 TIGIT在移植中的研究
        1.4.5 TIGI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
        1.4.6 TIGI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
    1.5 IL-37
        1.5.1 IL-37 的调控作用
        1.5.2 IL-37 在疾病中的作用
    1.6 MDSC与 TIGIT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1.7 展望
第2章 AP患者中MDSC数量及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耗材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对象
        2.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2.3.3 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PBMC
        2.3.4 细胞计数
        2.3.5 细胞表面染色
        2.3.6 体外刺激PBMC实验
        2.3.7 细胞内染色
        2.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
        2.3.9 磁珠分选CD3~+T 细胞
        2.3.10 MDSC抑制实验
        2.3.11 抑制实验检测
        2.3.12 ROS染色
        2.3.1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HC、MAP、SAP患者一般信息及临床特点
        2.4.2 MAP、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升高
        2.4.3 SAP患者腹腔积液中MDSC细胞比例较外周血升高
        2.4.4 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4.5 G-MDSC和 M-MDSC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2.4.6 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对 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
        2.4.7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 MDSC中 Arg-1、ROS分析
        2.4.8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SC表面CD155 表达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TIGIT在 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耗材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3.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3.3.4 细胞计数
        3.3.5 细胞表面染色
        3.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3.3.7 细胞内染色
        3.3.8 流式分选CD3~+TIGIT~+、CD3~+TIGIT~-细胞
        3.3.9 细胞增殖实验
        3.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3.3.1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百分比及数量减少
        3.4.2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下降
        3.4.3 SAP患者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其亚群CD4~+、CD8~+ T细胞功能检测
        3.4.4 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较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强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IL-37 通过影响 CD155 表达影响 MDSC对 T细胞的抑制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4.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4.3.4 细胞计数
        4.3.5 细胞表面染色
        4.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4.3.7 细胞内染色
        4.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及CD3~+TIGIT~+、CD3~+TIGIT~-细胞
        4.3.9 细胞增殖实验
        4.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4.3.11 ELISA法检测血浆IL-37 浓度
        4.3.1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P患者血清中及单核细胞中IL-37 表达升高
        4.4.2 IL-37对MDSC表型的影响
        4.4.3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
        4.4.4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4.4.5 MDSC表面CD155 的表达依赖于ROS的表达
        4.4.6 MDSC通过CD155/TIGIT途径抑制T细胞功能
    4.5 实验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限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选择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2.1.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2.1.2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2.1.3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2.1.4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
    2.2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3 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4)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应证
2 治疗机制及分类
    2.1 治疗机制
    2.2 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2.2.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步骤
        2.2.2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步骤
    2.3 联合移植
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3.1 常见并发症
    3.2 异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
    3.3 SLE相关心脏异常患者移植的安全性
4 移植后复发
5 随访
6 总结

(5)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移植物抗宿主病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磷酸酶2A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1.5 主要实验材料
        1.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1.5.3 抗体列表
    1.6 实验方法
    1.7 实验结果
        1.7.1 ATRA 可以增加骨髓内有核细胞数量和外周血细胞数量
        1.7.2 ATRA可以保存骨髓内重要成分以及延长再障小鼠生存时间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研究目标和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主要技术路线
    2.5 主要实验材料
        2.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2.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5.3 抗体列表
    2.6 实验方法
    2.7 实验结果
        2.7.1 ATRA可以抑制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和效应功能
        2.7.2 ATRA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的代谢
        2.7.3 Treg细胞移植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
        2.7.4 ATRA可以维持T细胞亚群在较高的水平保持平衡
        2.7.5 ATRA通过上调Jun B转录因子从而促进Th2 细胞分化
        2.7.6 ATRA通过抑制NFAT1 通路从而促进Th1向Th2 细胞分化
    2.8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7)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临床资料
        1.2.2 实验室检测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
    2.3 治疗及随访
第三章 讨论
    3.1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3.1.1 WASP的结构
        3.1.2 WA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3 WAS的临床表现
        3.1.4 WAS的治疗
        3.1.5 小结
    3.2 MYH9相关疾病
        3.2.1 MYH9-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2.2 MYH9-RD的临床特点
        3.2.3 MYH9-RD的治疗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2 治疗
2.0 结果
3.0 讨论
4.0 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的预防
5.0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成果
致谢

(9)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LE的免疫学异常
2 HSC治疗SLE的机制和疗效
    2.1 HSC的生物学特性
    2.2 HSCs治疗SLE的机制
        2.2.1 auto-HSCT治疗SLE的可能机制
        2.2.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治疗SLE的可能机制
        2.2.2. 1 移植物抗自身免疫 (graft versus autoim-mune, GVA) 效应
        2.2.2. 2 混合嵌合 (mixed chimerism, MC) 状态诱导移植物和受体耐受
        2.2.2. 3 治疗人类C1q基因缺陷
    2.3 HSCT治疗SLE的疗效
3 MSC治疗SLE的机制和疗效
    3.1 MSC的免疫学特性
    3.2 MSC治疗SLE的可能机制
    3.3 MSCT治疗SLE的疗效
4 结语

(10)血小板靶向基因转入诱导FⅧ或OVA免疫耐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b F8 诱导GFPTregF8null小鼠模型对FⅧ免疫耐受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血小板靶向基因转入诱导OVA免疫耐受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间质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J]. 王培珍.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9)
  • [2]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丁黎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限制[J]. 张红庆,谢旭芳,吴晓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9)
  • [4]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J]. 谢丹凤,皮光环. 儿科药学杂志, 2020(11)
  • [5]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D]. 张益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大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三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D]. 胡秋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溶血病的研究[D]. 廖建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6)
  • [9]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J]. 李松珊,王晶莹,王梦蕾,林乃余,曾抗. 皮肤科学通报, 2018(03)
  • [10]血小板靶向基因转入诱导FⅧ或OVA免疫耐受的研究[D]. 骆晓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