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

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19)在《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构建》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北极航线的通航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全年通行指日可待。北极东北航线东起东亚、东南亚一些港口城市,经过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终到欧洲港口,是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随着各国对北极东北航线的不断重视,北极东北航线的贸易量不断增加,货流种类逐渐丰富。2017年利用北极东北航线进行贸易运输的国家数量已经达到19个,这些国家沿北极东北航线呈带状展开,具有形成经济带的潜力与趋势。本文的研究以此为背景,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交通经济带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北极东北航线经济带的概念: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属于沿海型交通经济带,以北极东北航线为轴,经济带内的经济中心则是北极航线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带内部与外部的客、货、资源、信息的流动通过海上运输实现。为了更好的研究北极东北航线经济带内港口城市的经济联系,本文又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以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内的港口城市为节点,以港口城市间的航运关联频次为边,构建北极东北航线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对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内的港口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发现俄罗斯港口城市在北极东北航线经济带内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俄罗斯应不断完善港口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货物周转量。本文以交通经济带的概念为基础,结合经济带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提出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的概念,确定其港口城市,分析其发展阶段,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港口城市网络进行构建并进行网络分析。契合了国家指定的三条经济通道的发展战略,有助于经济带内的国家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利用北极东北航线进行货物运输,带动海运经济复苏。

陆颖彤[2](2016)在《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广西作为与东盟各国往来的桥头堡,逐渐在我国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中展现其自身价值与功能。加之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结合点,对发展我国边境贸易、扩大国际经贸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广西与越南一衣带水,隔着北仑河,连着东兴与芒街,自古以来经贸文化往来不曾断绝。而支撑起广西与越南互联互通的骨骼就是交通运输。因此,桂越两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广西要在在新的形势下建设好“两廊一圈”的东廊、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首要的就是推进广西连接越南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快与桂越边境陆路通道的对接,同时加快公路、铁路、口岸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广西与越南交通上的互联互通;加强政府、企业、行业等方面的协调、合作,形成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扩大广西与越南两地经济和贸易往来规模提供必要支撑。本文以交通经济带理论为基础,从当前桂越陆路交通研究出发,提出构建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的设想,分析了桂越陆路通道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并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法,证明陆路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提供模型支持;本文还结合相关理论以及中国其他边境省份和国外边境陆路通道的建设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中为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和发展对策。

刘新建[3](2015)在《交通经济带微观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经济带(Traffic Economic Belt,简称TEB)是描绘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的经济学概念,它将区域经济框架构成方式应用辐带状空间地域信息表述出来。本文应用统计力学中的元胞自动机原理(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作为微观仿真工具,对交通经济带进行了仿真和探讨。

苏蕊芯[4](2015)在《基于网络视角的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节点设计与模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网络研究的视角,从交通基础条件、交通社会状况、交通运输承载力、交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分省市、地区两个层次构建了交通经济带网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丝绸之路沿线省市交通网络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采用Arc 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选定中心节点,并基于区域差异分别确立了核心组团、一般均衡和欠发达离散三种交通经济带网络节点发展模式及其未来方向,通过建立协调有序的网络交通空间结构,以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网络体系的健康发展。

陈队永,孙海龙,陈艳春[5](2015)在《基于交通经济带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经济带是一种依托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的带状经济区域,它是融合了人口、产业、城镇、物流、信息的空间地域综合体。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结合交通经济带发展机理,指出随着交通一体化和区域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交通经济带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构筑京津、京石(京广)、京秦(京沈)、京衡(京九)、石(家庄)衡(水)沧(州)等城镇发展轴,培育沿海经济产业带,建立起以北京、天津国家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它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形成若干条交通经济带,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有效载体。

王兰英[6](2015)在《论新丝路上的青海交通经济带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造福沿途的重大机遇。"青海道"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路,交通经济带是新丝路上新青海的新定位。积极建设新丝路上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措施: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规划,进一步夯实交通经济带基础设施;切实围绕新丝路交通经济带建设,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交通经济带的"增长极";积极推进交通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激发"成长三角区"活力。

王兰英,丁悦[7](2014)在《论青海省新丝绸路上的交通经济带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选择,是造福沿途的大战略。青海省定位于新丝路上的交通经济带,既结合区位优势、现实基础,又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围绕交通经济带定位重塑青海经济,积极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交通经济带的"增长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交通经济带上的"成长三角区"。

易江涛[8](2014)在《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及范围研究 ——以成内渝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经济带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以交通干线沿线的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带状经济产业区域。而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具有促进作用,区域的交通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纵观世界各国,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大多已经发展成至关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带。交通经济带的研究及其范围的确定,对交通干线沿线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对交通经济带的吸引范围进行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通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及范围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交通经济带的性质、特征、类型以及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要素。其次,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经济带、经济产业与交通经济带和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及扩散机制与交通经济带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论述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并把一些抽象的分析论述具体化为相应的示意图。然后,本文提出了综合分析法来确定交通经济带的范围。此方法利用传统的垂直平分法在不考虑交通干线沿线地理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前提下定出交通经济带的大致范围,再分析范围内城市与交通干线沿线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最后再分析其与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产业联系是否通过了交通干线,通过三者联合来共同综合分析交通经济带的范围。最后,以成内渝交通经济带为分析对象,简要分析了成都、内江和重庆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通干线—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界定了成内渝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对成内渝交通经济带的大致范围进行了界定。

蒋田田[9](2013)在《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局部地区交通运输通道已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已基本解决。在交通经济带理论的指导下,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一段时间,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重视自身条件的同时,急需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这一经验,关中天水地区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较好,交通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地区,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均在此穿越,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关-天交通经济带已基本形成。本文以交通经济带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了关天交通经济带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天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情况,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形成过程,关天交通经济带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和关天交通经济带城镇体系演化及其发展过程,并着重指出其产业和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发展方向。此外,重点研究了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并尝试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文章分析了影响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一般性因素;其次研究了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第三,运用标准差法和R/S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关天交通经济带范围内的经济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变化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最后,运用可达性方法研究经济带范围内各级城镇的时间、空间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指数,并指出优化方向。最后,在分析国内外典型经济带发展现状及其西部地区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得出关天交通经济带存在的不足(1)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较低。(2)工业化水平低。(3)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4)市场化水平低,制度性障碍较大。并提出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发展思路。

董晓菲[10](2011)在《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腹地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核心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区域经济重心北移的背景下,其内部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区域功能发生相应的转变。为探究港口-腹地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本文以空间作用为切入点,在研究国内、外港口与腹地关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港口-腹地系统演变的基础条件、演变过程及规律、作用模式及机理。得出:(1)影响港口-腹地系统空间作用的基础条件归纳为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经济与政策条件、腹地经济一体化水平、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和临近港口的竞争能力。(2)港口-腹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港口由分散向集中过渡;港口城市由依托港口转为与港口剥离;交通经济带在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相互消长。(3)总结出空间一般作用的四种模式,包括塔夫模式、圈层扩散模式、“点-轴”模式以及港口-腹地生命周期模式。(4)以港口-腹地为巨系统的内部空间作用的机理为:港口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交通干线对经济要素的“汇水”作用、腹地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政策的绝对导向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以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作为实证,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调研单位提供的数据,运用Mapinfo空间数据分析、相关分析、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指数平滑、灰色预测、灰色关联度等定量方法结合相关文献、政策及规划材料,按照“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思路,阐述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的空间作用,进而总结联动发展的机理。(1)在分析演化进程中得出大连港空间向北部呈“波型”扩张;连接港口与腹地的哈大交通经济带内经济差异总体收缩而南北拉大,大连与沈阳的中心地位交替上升;腹地城镇体系以哈大交通经济带内整体水平较高,经济空间结构以辽宁中部为重心,省际经济空间断层逐步缩小。从港口与腹地关联特性上观察发现与大连港关系密切区域集中在哈大线上并呈圈层放射状分布。(2)在分析格局时总结目前出现的空间问题,包括大连港空间发展受阻、大连港-大连市空间矛盾、哈大交通经济带空间剥夺、东北腹地空间失衡、区域行政割裂等问题,并预测大连港及临港产业的空间轨迹、港口群竞合趋势及腹地空间发展方向。(3)得出大连港-东北腹地区域联动的目标、影响因素及机理,分别为大连港对东北腹地经济要素的吸附联动、哈大交通经济带对经济地域运动基本要素的“汇水”联动、腹地外向型经济将港口推向海外、区域规划及政策联动大连港与腹地的发展。最后,为大连港-东北腹地的进一步协同、有序发展,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二、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交通经济带的研究综述
        1.2.2 港口城市网络理论的研究综述
        1.2.3 北极航线经济贸易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交通经济带理论
        2.1.1 交通经济带的定义
        2.1.2 交通经济带的构成要素
        2.1.3 交通经济带的特征
        2.1.4 交通经济带的空间演化
        2.1.5 点轴理论
    2.2 港口城市网络理论
3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研究
    3.1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的定义、特征
        3.1.1 北极东北航线的定义与范围
        3.1.2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的定义
        3.1.3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特征
    3.2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要素
        3.2.1 交通基础设施
        3.2.2 港口城市
        3.2.3 港口城市经济联系
        3.2.4 腹地经济情况
    3.3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发展阶段
        3.3.1 萌芽阶段
        3.3.2 发展现状
4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
    4.1 数据来源
    4.2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构建
    4.3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分析
        4.3.1 点度中心度分析
        4.3.2 中间中心度分析
        4.3.3 关联频次分析
        4.3.4 空间集聚水平分析
    4.4 北极东北航线经济带港口城市等级划分
5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发展策略
    5.1 国内外交通经济带发展的成功经验
    5.2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境
        5.2.1 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5.2.2 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5.3 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发展思路
        5.3.1 以能源贸易运输为发展突破口
        5.3.2 密切经济带内国家的合作
        5.3.3 推动港城绿色互动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港口城市网络点度中心度计算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1.2.2 交通运输通道建设问题研究
        1.2.3 中越之间交通运输通道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交通经济带理论概述
        1.3.2 交通经济带理论贡献
        1.3.3 交通经济带理论对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的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现状
    2.1 广西陆路通道建设现状
        2.1.1 广西公路交通建设现状
        2.1.2 广西铁路(高铁)建设现状
    2.2 越南陆路通道发展现状
        2.2.1 越南公路交通建设现状
        2.2.2 越南铁路交通建设现状
    2.3 陆路通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3.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2.3.2 模型的确定
        2.3.3 描述性统计
        2.3.4 相关性分析
        2.3.5 广西GDP与陆路里程的回归分析
        2.3.6 广西与越南进出口总额与陆路通道总里程的回归分析
        2.3.7 分析结果
第三章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3.1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3.1.2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
        3.1.3 陆路通道信息化水平不高
    3.2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的制约因素
        3.2.1 与云南“国际大通道”存在竞争关系
        3.2.2 发展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3.2.3 经济中心发展不突出
        3.2.4. 政治因素逐渐成为制约中越双边往来的重要因素
        3.2.5 管理和技术的缺乏制约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
第四章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分析
    4.1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启示
        4.1.1 交通经济带基础设施完善,形成现代化陆路网络
        4.1.2 形成经济中心,加快城市化进程
        4.1.3 政府积极参与,制定严格的发展计划
    4.2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目标
        4.2.1 建设中国第一条跨境交通经济带
        4.2.2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的基础建设不断优化升级
        4.2.3 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影响力不断增强
    4.3 发展思路
        4.3.1 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4.3.2 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发展优势产业
        4.3.3 结合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沿海公路和经济
第五章 建议和措施
    5.1 政府统筹促发展
        5.1.1 两国政府建立合作机制
        5.1.2 合理规划拓展腹地
        5.1.3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5.1.4 培育经济增长点
    5.2 企业积极参与,共建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
        5.2.1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5.2.2 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建设
        5.2.3 打造现代化保税园区
    5.3 充分发挥市场效应
        5.3.1 大力发展物流业,打造中国-东盟国际物流集散中心
        5.3.2 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加工制造园区
        5.3.3 发展信息服务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5.3.4 发展金融业,打造中国-东盟金融中心
    5.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人才高地
        5.4.1 重视人才培养
        5.4.2 加强人才引进
        5.4.3 构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中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网络视角的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节点设计与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相关理论综述
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网络节点设计
    (一)交通经济带网络节点发展水平 测定
    (二)交通经济带网络节 点构建
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网络节点发展模式
    (一)核心组团型发展模式
    (二)一般均衡型发展模式
    (三)欠发达离散型发展模式
结论

(5)基于交通经济带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津冀区域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切入点分析
三、交通经济带发展机理分析
四、基于交通经济带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一)京津冀区域城镇发展轴布局
        1.京津城镇发展轴
        2.京石(京广)城镇发展轴
        3.京秦(京沈)城镇发展轴
        4.京衡(京九)城镇发展轴
        5.石衡沧城镇发展轴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带布局
        1.沿海经济产业带
        2.环首都东南新兴产业带
    (三)京津冀区域城镇发展布局
    (四)京津冀区域交通经济带

(6)论新丝路上的青海交通经济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海道”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路 二、交通经济带是新丝路上新青海的定位 三、积极建设新丝路上“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措施 (一)
    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规划,
    进一步夯实“交通经济带”基础设施 (二)
    切实围绕新丝路交通经济带建设,
    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打造交通经济带的“增长极” (四)
    积极推进交通经济带城镇化进程,
    激发“成长三角区”的活力

(7)论青海省新丝绸路上的交通经济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海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海省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定位是“交通经济带” 三、围绕新丝绸路交通经济带定位重塑青海经济 (一)加强宣传,确保国家层面认可青海新丝绸路交通经济带的定位 (二)围绕新丝绸路交通经济带定位,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交通经济带的“增长极”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激发交通经济带上“成长三角区”的活力

(8)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及范围研究 ——以成内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
    2.1 交通经济带的定义及构成
        2.1.1 交通经济带的定义
        2.1.2 交通经济带的构成要素
    2.2 交通经济带的性质、特征及类型
        2.2.1 交通经济带的性质
        2.2.2 交通经济带的特征
        2.2.3 交通经济带的类型
    2.3 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基本规律
        2.3.1 经济区域活动的线性规律
        2.3.2 交通经济带的空间演化
第3章 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
    3.1 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要素
    3.2 交通基础设施在交通经济带形成中的作用
    3.3 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交通经济带的形成
    3.4 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机制
    3.5 交通经济带的形成过程
        3.5.1 交通经济带形成
        3.5.2 经济带的位势、梯度分析
第4章 交通经济带范围研究
    4.1 经济中心城市吸引特性
    4.2 交通经济带范围界定
        4.2.1 空间边界界定的原则
        4.2.2 边界划分的主要指标及所需数据
        4.2.3 交通经济带的范围分析
第5章 成内渝实例研究
    5.1 成内渝交通经济带界定
        5.1.1 主要城市
        5.1.2 主要交通干线
    5.2 成内渝交通经济带形成发展及范围分析
        5.2.1 形成发展分析
        5.2.2 范围简析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
        1.2.2 生长轴理论
        1.2.3 “点—轴”系统理论
        1.2.4 核心——边缘理论
        1.2.5 巨型都市带理论
        1.2.6 交通运输与空间结构优化理论
    1.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特点
第二章 交通经济带的基本问题
    2.1 交通经济带的定义与要素构成
        2.1.1 交通经济带的定义
        2.1.2 交通经济带的构成要素
    2.2 交通经济带的类型及其特点
        2.2.1 交通经济带的类型
        2.2.2 交通经济带特点
    2.3 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3.1 经济地域活动的线性规律
        2.3.2 产业发展规律及工业波模式
        2.3.3 空间演化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关天交通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研究
    3.1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3.2 关天交通经济带范围及基本情况
        3.2.1 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3.2.2 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区域背景
        3.2.3 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区位条件评价
        3.2.4 关天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2.5 关天交通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3 关天交通经济带形成过程
        3.3.1 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
        3.3.2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推拉作用
        3.3.3 关天交通经济带形成过程
    3.4 关天交通经济带产业发展及其结构
    3.5 关天交通经济带城镇体系演化及其发展过程
        3.5.1 关天交通经济带经济中心西安的成长
        3.5.2 关天交通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过程
        3.5.3 关天交通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3.5.4 关天交通经济带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及其优化
    4.1 关中天水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条件对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影响
        4.1.2 交通运输及区位条件对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影响
        4.1.3 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对关天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影响
    4.2 关中天水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4.3 关中天水交通经济带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方法
        4.3.2 关中天水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
        4.3.3 绝对差异空间动态分析
        4.3.4 关中天水地区经济收敛性的R/S分析
    4.4 基于可达性的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化
        4.4.1 时间可达性分析
        4.4.2 距离可达性分析
        4.4.3 吸引机会指数
        4.4.4 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4.5 小结
第五章 关天交通经济带发展策略
    5.1 国内外典型交通经济带发展现状
    5.2 西部地区交通经济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困境
    5.3 关中天水交通经济带存在的不足
        5.3.1 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较低
        5.3.2 工业化水平较低
        5.3.3 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
        5.3.4 市场化水平较低,制度性障碍较大
    5.4 关中天水交通经济带发展思路
        5.4.1 切实加快关中、天水两大地区间的整合,密切合作加强交流
        5.4.2 构建合理的经济发展轴线体系和城镇体系
        5.4.3 加快经济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5.4.4 构建密集产业带,发展重点产业集聚区
        5.4.5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中心的快速成长
    5.5 小结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港口-腹地关系研究
        1.2.2 国内港口-腹地关系研究
        1.2.3 港口-腹地系统载体——交通经济带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港口-腹地地域系统
        2.1.2 大连港
        2.1.3 东北腹地
        2.1.4 哈大交通经济带
        2.1.5 无水港
        2.1.6 复杂巨系统
        2.1.7 区域联动
    2.2 理论基础
        2.2.1 海港区位论
        2.2.2 区域外部性理论
        2.2.3 交通经济带基本理论
        2.2.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5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2.2.6 “增长极”与“点-轴”理论
        2.2.7 系统论与协同论
        2.2.8 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3.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作用
    3.1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演变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
        3.1.2 经济与政策条件
        3.1.3 腹地经济一体化水平
        3.1.4 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
        3.1.5 临近港口的竞争能力
    3.2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3.2.1 港口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3.2.2 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3.2.3 交通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3.3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一般作用模式
        3.3.1 塔夫(Taaffe)模式
        3.3.2 圈层扩散作用模式
        3.3.3 点-轴结构作用模式
        3.3.4 生命周期作用模式
    3.4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作用机理
        3.4.1 港口的吸引作用
        3.4.2 交通对经济地域运动要素的“汇水”作用
        3.4.3 外向型经济的海向推动作用
        3.4.4 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
4.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进程
    4.1 大连港空间结构演化进程
        4.1.1 大连港吞吐量演化进程
        4.1.2 大连港吞吐货物结构演化进程
        4.1.3 大连港集疏运系统演化进程
        4.1.4 大连港地域空间演化进程
    4.2 系统载体—哈大交通经济带的空间进程
        4.2.1 系统载体的形成与发展
        4.2.2 系统载体的空间差异进程
    4.3 东北腹地城镇体系空间进程
        4.3.1 港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4.3.2 东北腹地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4 东北腹地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程
        4.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4.2 东北腹地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程分析
        4.4.3 东北腹地经济空间结构特征
    4.5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关联特性空间进程
        4.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5.2 大连港-辽宁腹地关联特性空间演化分析
        4.5.3 大连港-东北腹地关联特性空间演化分析
5.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格局
    5.1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格局
        5.1.1 大连港空间布局现状
        5.1.2 东北腹地交通运输空间格局
        5.1.3 东北腹地城镇空间格局
    5.2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存在的问题
        5.2.1 大连港空间发展问题
        5.2.2 大连港-大连市空间矛盾问题
        5.2.3 哈大交通经济带“空间剥夺”问题
        5.2.4 东北腹地空间格局失衡问题
        5.2.5 港口-腹地系统空间“行政割裂”问题
    5.3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发展预测
        5.3.1 大连港空间发展预测
        5.3.2 辽宁港口群竞合趋势预测
        5.3.3 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分析
6.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联动发展机理
    6.1 系统联动发展的目标
        6.1.1 产业联动发展目标
        6.1.2 空间联动发展目标
        6.1.3 社会联动发展目标
        6.1.4 环境联动发展目标
    6.2 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大连港的自然及区位条件
        6.2.2 大连港的运营现状及发展潜力
        6.2.3 东北腹地的经济水平及一体化程度
        6.2.4 东北腹地的交通运输载体及无水港
        6.2.5 国际经济环境及政策的导向
    6.3 大连港-东北腹地区域联动发展机理分析
        6.3.1 大连港对东北腹地的吸附作用
        6.3.2 哈大交通经济带的“汇水”功能
        6.3.3 东北腹地外向型经济的海向推动
        6.3.4 大连港-东北腹地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6.3.5 规划及区域政策倾斜
    6.4 大连港-东北腹地区域联动发展相关建议
        6.4.1 辽宁港口群错位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协调机制
        6.4.2 实现东北腹地综合交通运输的有效衔接
        6.4.3 依托构建物流体系促进港口-腹地产业联动
        6.4.4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6.4.5 制定港口-腹地发展(中远期)总体规划
        6.4.6 构建有利于港口-腹地联动的政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极东北航线交通经济带港口城市网络构建[D]. 王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2]桂越陆路交通经济带发展对策研究[D]. 陆颖彤. 广西大学, 2016(02)
  • [3]交通经济带微观仿真技术研究[J]. 刘新建. 四川水泥, 2015(10)
  • [4]基于网络视角的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节点设计与模式选择[J]. 苏蕊芯. 商业经济研究, 2015(21)
  • [5]基于交通经济带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路径[J]. 陈队永,孙海龙,陈艳春.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6]论新丝路上的青海交通经济带建设[J]. 王兰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7]论青海省新丝绸路上的交通经济带建设[J]. 王兰英,丁悦.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4(06)
  • [8]交通经济带形成机理及范围研究 ——以成内渝为例[D]. 易江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9]关天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 蒋田田. 西北大学, 2013(S1)
  • [10]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D]. 董晓菲.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