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肿瘤硬膜外二点阻滞临床观察

上腹部肿瘤硬膜外二点阻滞临床观察

一、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夏照华[1](2018)在《椎旁阻滞对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炎性反应和镇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在建立兔非插管麻醉模型基础上,构建理想的椎旁阻滞和肋间阻滞模型,对构建的椎旁模型进行评估。第一部分在病理学、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了解椎旁阻滞对非插管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第二部分比较椎旁阻滞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优势。第三部分比较椎旁阻滞和肋间阻滞在非插管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应激反应、炎性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差异,以及椎旁阻滞对术后镇痛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第四部分探讨椎旁阻滞在结核性脓胸手术的价值。2、方法:(1)研究对象第一、第二部分研究对象相同。实验兔36只,SPSS软件随机分组为椎旁组和肋间组。第三部分样本量根据检验水准、检验效能、两组的差异和总体差异来评估,纳入拟行手术的良性孤立性肺结节40例,SPSS软件随机分组为椎旁组和肋间组。第四部分回顾4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椎旁神经阻滞作为研究因素,将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椎旁神经阻滞进行分组,实验组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行等量盐水。(2)动物模型构建与评价通过核磁共振对椎旁阻滞模型评估,筛选理想的动物模型。(3)实验方法第一部分构建模型,各组在不同时间抽血,肺组织活检,取血浆、灌洗液冻存。第二部分构建模型,待兔子醒后进行神经功能和儿茶酚胺检测。(4)实验检测操作及观察由一位医师独立完成,另一位未参与实验的医师进行记录。第一部分了解病理学和超微形态学,ELISA、RT-PCR检测外周血、灌洗液TNF-α与IL-6的改变。第二部分进行神经功能和儿茶酚胺检测。第三部分测定皮质醇和IL-6、TNF-α;比较阈值变化、术后疼痛反馈时间和术后吗啡量差异;记录阻滞后30 min、术后6h阻滞节段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四部分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3、结果:(1)第一部分:4小时椎旁组病理学肺炎症表现较轻,肋间组在超微结构改变更明显;ELISA:2h、4h时,血清或灌洗液肋间组TNF-α、IL-6均较高;PCR:4h时,血浆或灌洗液肋间组TNF-α、IL-6均较高。(2)第二部分: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以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3)第三部分:椎旁组T2-3IL-6较低,椎旁组T3 TNF-α较低;椎旁组T2-3 Cor较低;术后4、8 h,椎旁组痛阈值较高;椎旁组术后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较长、吗啡量较少;TA、TB时,椎旁组阻滞节段较大;调查患者最疼时,椎旁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较低。(4)第四部分:实验组在术后1h、4h、8h、12h时静止和运动VAS评分较低,实验组在术后24h静止VAS较低。4、结论:(1)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可构建理想的椎旁阻滞和肋间阻滞模型。椎旁阻滞非插管麻醉手术的炎性反应较轻;椎旁阻滞非插管麻醉在术后镇痛有明显优势。(2)椎旁阻滞非插管麻醉可一定程度抑制炎性、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加速术后康复,感觉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3)椎旁阻滞提高结核性脓胸术后镇痛效果,加快术后康复。

戴玲颖[2](2011)在《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在混合痔手术中,针药结合麻醉与药物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麻醉效果、术中毒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试图找出两者的优劣点及差异,评估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推广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15例和药物麻醉组15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予1%的利多卡因经骶管裂孔注射5ml,后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15-20分钟,在电针刺激10分钟时长强穴注入1%的利多卡因5mL,肛门松弛后视镇痛情况再加用5ml的1%利多卡因于肛周病变处行局部浸润麻醉。药物麻醉组经骶管裂孔注射1%的利多卡因20ml,肛门松弛后视镇痛情况再加用5ml的1%利多卡因于肛周病变处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体位均为俯卧折刀位,手术方法均为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中发生毒性反应、术后对泌尿系统及运动系统影响情况。结果:两组麻醉镇痛效果无显着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中毒性反应、术后泌尿系统及运动系统障碍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镇痛麻醉效果和药物麻醉相似;针药结合麻醉术中毒性反应发生率低,对术后泌尿系统影响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冉菊红[3](2005)在《罗哌卡因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硬膜外麻醉药效学和药动学》文中研究指明罗哌卡因(Ropivacaine,RP)是一种新型、长效的纯左旋体酰胺类局麻药,其理化特性类似布比卡因;作用强度稍弱于布比卡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于布比卡因,由于具有较高的Pka(=8.1)和较低的脂溶性,它阻滞痛觉传导Aδ和C类纤维的程度比阻滞运动功能Aβ类纤维的程度强,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显着特点,并且在低浓度时有收缩血管的特性。RP主要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故肝、肾功能的状况直接影响罗哌卡因的代谢、排泄过程。RP在肾功能异常患者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但目前有关肝功能异常患者对RP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RP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硬膜外麻醉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为临床麻醉中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试验分组和麻醉方法 本试验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20例,分为肝功能异常组(Ⅰ组,10例)和肝功能正常组(Ⅱ组,10例)。年龄20~58岁,体重45~73公斤,身高154~180cm,ASA分级Ⅰ~Ⅲ级。术前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选T8-9间隙,穿刺成功,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后,2分钟内注入0.75%RP溶液(含肾上腺素5μg·ml-1)2mg·kg-1,30分钟后静脉全麻诱导,诱导用γ-羟丁酸钠(60~80 mg·kg-1)、瑞芬太尼(2μg·kg-1)和阿曲库铵(0.5 mg·kg-1),待肌肉松弛后行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以氧化亚氮和氧气(1:1)吸入、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和阿曲库铵间断静注维持麻醉。 1.2 药效学检测 1.2.1 感觉和运动阻滞 感觉阻滞以平头针刺法,硬膜外腔注药后每1min测定一

吕冶宏[4](2002)在《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上腹部肿瘤病人手术用硬膜二点穿刺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反应。方法 选择ASA(麻醉病人分类 )Ⅰ—Ⅲ级择期上腹部肿瘤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为二点穿刺阻滞麻醉 ,Ⅱ组为一点穿刺麻醉。观察 2组病人术中BP、HR、SPO2 及硬膜外麻药用量、补液量、以及麻醉效果评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相比BP :P >0 .0 5 ;HR :P <0 .0 5。硬膜外用药量相比 :P <0 .0 1 ;2组麻醉效果评级相比 :P <0 .0 5。结论 上腹部肿瘤手术用硬膜外二点阻滞麻醉优于硬膜外一点阻滞麻醉

吴迪[5](2020)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凭借其创伤轻、应激反应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概率低,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将基于ERAS理念下旨在探讨全身麻醉复合ESPB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对照、非双盲的研究设计。选取我院麻醉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成年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N group)或单纯全身麻醉组(C grou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在术后1h、2h、4h、8h、12h、16h、24h等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皮肤切口疼痛评分、胆囊窝内脏疼痛评分、肩部牵涉痛(右肩)评分。术中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即刻(T1)、气腹时(T2)、术中即手术开始后20min(T3)、术毕气腹结束后(T4)、入麻醉复苏室即刻(T5)、出麻醉复苏室前(T6)等各时间点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记录术中手术时间、气腹时间、麻醉药物使用总量、睁眼及拔管时间。记录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气腹时间、术后睁眼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内脏疼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在术后12h、16h和24h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中收缩压在T2、T4和T6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术后补救镇痛舒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有利于机体术后康复。

李秀丽[6](2020)在《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的作用优势,并为其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I或II级,男女不限,年龄22-6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术后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NS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A组)、舒芬太尼PCIA+舒芬太尼关节腔内注射(IA)实验组(B组),每组30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点随访,分别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 h(T4)、48h(T5)各时点静息和运动状态(屈膝)下各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追加的次数及镇痛药物补救的使用情况,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各时点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和SpO2,统计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 S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静息和运动(屈膝)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且B组PCIA按压次数与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均低于A组(p<0.05);与A组比较,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均意识清楚,监测血压、心率、SPO2均无明显差异性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局部关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显着缓解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具有独特的作用优势,即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减少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使用量,降低静脉使用舒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房照[7](2020)在《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探讨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收集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经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最终共计230例高龄患者(Y≥75岁)的病例资料纳入本次研究。收集同一时间段,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普通老年患者(65≤Y<75岁)的病例资料作对照组,纳入普通老年患者378例。分析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麻醉风险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手术节段及骨质疏松情况;(2)手术资料: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一般并发症、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的应用情况(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科室会诊情况、术后引流量、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3)临床疗效资料: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未发生定位错误、死亡等不良事件。其中单节段融合手术133例,双节段融合手术308例,3个及以上节段融合手术167例。普通老年组患者378例,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3例,平均年龄67.3±3.1岁,随访时间12个月~51个月(25.2±6.6个月)。高龄组患者230例,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134例,平均年龄77.3±2.2岁,随访时间12个月~51个月(23.4±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高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ASA评分以及平均合并症数量高于普通老年组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随访时间等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手术资料方面,高龄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高于普通老年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科间会诊次数以及术前必要的SNRB的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普通老年组、高龄组分别为12.7%、13.0%,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分别为10.3%、15.7%,有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患者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分析显示,高龄患者有较多的合并症及较高的麻醉ASA评分。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过程更加繁复,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住院时间、科室会诊次数、必要的神经根阻滞术的应用、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更长,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高龄患者经过系统的围手术期评估,术后VASA评分、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姜全敏[8](2019)在《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针刺预防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效果,探索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促进全麻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37例、药物组3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检查,术中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术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针刺组术后30分钟予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头针留针6小时;药物组术后30分钟立即予以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观察术前、术后30分钟及术后24小时两组受试者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饥饿素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术后48小时内受试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评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果:(1)术前两组受试者从原发疾病种类、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后一般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前及术后30分钟两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术后24小时的针刺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明显上升,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的血清胃泌素及饥饿素水平明显高于药物组,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小时内针刺组腹胀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较药物组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小时到术后24小时内的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比较,针刺组的评分小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较药物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术后应用针刺或者格拉司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血清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2)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预防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较盐酸格拉司琼疗效更好,且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肠鸣音快速恢复,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严净[9](2019)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麻醉后恢复室中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作用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当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用作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辅助方式时,是否能减少阿片类药物、止吐药的使用以及降低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的病例包括我院在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之间行腹部手术并随后送往PACU复苏的患者。患者总数为1045例。记录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未采用腹横肌平面阻滞组(NTAP组)患者手术日期,ASA分级,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PACU时间,镇痛药物,止吐药物,出PACU疼痛评分。主要比较数据为:对TAP组和NTAP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对影响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追加因素进行分析;TAP组与NTAP组止吐药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录1045例腹部手术患者记录。其中有363例患者接受TAP阻滞,682例患者未接受TAP阻滞。(一)患者一般情况比较:TAP组与NTAP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PACU时间低于NT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对影响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追加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在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老年、腹腔镜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是降低疼痛评分的保护性因素。腔镜手术患者行TAP阻滞不能降低疼痛评分;开腹手术患者行TAP阻滞能降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或开腹手术中,TAP组与NTAP组阿片类药物追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TAP阻滞对止吐药物使用比较:腔镜手术中,TAP组与NTAP组患者止吐药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手术中,TAP组止吐药使用(9%)低于NTAP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阻滞作为术后镇痛辅助方式时,能降低开腹手术患者疼痛评分,减少止吐药使用,但不能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10](2019)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癌症疼痛是大肠癌患者经历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同时它亦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问题,有效之止痛治疗尤其对晚期癌症病者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癌痛是所有疼痛中机制最复杂、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一种,并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不断变化,大约有6 9%病者之疼痛症状会影响机体之正常功能。尽管现代医学有许多资源,然而不同癌症患者仍未得到适切的癌症疼痛治疗,并且它亦大大地降低了患者之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寻求更多以及适切的癌痛治疗,以提高病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有大肠癌的病者寻求补充和替代治疗,例如艾灸。麦粒灸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不仅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还用于缓解不同类型的疼痛。最近更有研究显示,艾灸能有效地治疗癌症疼痛。采用非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麦粒灸,成为人类战胜癌痛的一个亮点。岭南名中医林国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治疗痛症,一直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麦粒灸及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教授之经验穴)以治疗大肠癌症疼痛,对于充实传统中医疗法对治疗癌症疼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观察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经验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了解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四花配合募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大肠癌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以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对照组,以接受麦粒灸及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治疗组。在接受治疗时,会先于治疗组患者的穴位涂上薄薄一层的跌打万花油,再将1:35的精制艾绒搓成麦粒般大小(约重2mg)置于已覆盖一层薄薄万花油的四花穴及募合穴;然后用线香点燃麦粒炷,于艾炷燃至约3/4,患者告诉有疼痛感约2~3秒后,便用镊子将艾炷移开,然后去掉残艾,每次灸7壮,灸后干棉签擦拭。隔日1次,共治疗10次。研究的主要结局以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价。次要结局则采用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指标均于开始研究前,完成第一次疗程及完成第二次疗程结束后评定一次,以评价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每整个研究过程中,皆会监察有否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项研究计划在研究之前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试验组7.457±0.158 VS对照组7.520±0.155)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4.307±0.073)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740±0.18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试验组55.500±1.863 VS对照组54.067±1.74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72.200±1.760)显着优于对照组(62.433±1.80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指标(试验组66.200±1.313 VS对照组68.800±1.40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心理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8.700±1.294)显着优于对照组(61.733±1.1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社会功能指标(试验组75.667±1.201 VS对照组72.000±1.826)亦未有得到一定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共性症状及副作用指标(试验组54.933± 1.130 VS对照组55.933±1.46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副作用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0.567±1.044)显着优于对照组(48.767±1.16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特异模块指标(试验组65.767±1.602 VS对照组67.600±1.39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特异模块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4.100±1.272)显着优于对照组(57.033± 1.247)(P<0.05);总括而言,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试验组61.533±0.567 VS对照组61.833±0.42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56.267±0.631)显着高于对照组(60.500±0.481)(P<0.05)。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中只有2位受试者在麦粒灸后出现晕灸,经医师治理后已无大碍,属轻微事件。有3位受试者起水泡,均属于精灸造成,水泡很小,未有给予特殊处理后亦自行恢复。其他出现之症状与整合措施无关,于试验组则出现了 3人食欲不振、2人口干次和2人便秘;药物组出现了 1人心悸,3人口干、2人食欲不振、4人头晕次以及2人便秘,纵使有以上副作用,然而均属于轻度,未给予特殊处理,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造成。总括来说,整合针灸与药物治疗均属安全,故值得推广。结论:本研究观察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有利于减轻大肠癌疼痛;另一方面,除了社会功能外,这个研究发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特异模块、共性症状及副作用以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未来可考虑依据不同癌症种类之特点,进行针对性多中心以及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完善干预之方案。

二、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椎旁阻滞对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炎性反应和镇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兔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
    第1节 前言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6节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兔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手术后镇痛的影响
    第1节 前言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6节 参考文献
第3章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单孔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第1节 前言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6节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在结核性脓胸手术的应用
    第1节 前言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5节 本章小结
    第6节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2)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骶管阻滞麻醉风险性
    2. 针刺镇痛(麻醉)机理
        2.1.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2. 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
    3. 针刺麻醉历史演变
        3.1. 针刺复合局麻
        3.2.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
        3.3. 针刺复合全麻
    4. 针药复合麻醉在肛肠科的运用
    5. 针刺麻醉穴位的选择
        5.1. 准确取穴
        5.2. 穴位的选择
        5.3. 取穴方法相配合
    6. 针刺麻醉中电针参数选择
        6.1. 波形
        6.2. 频率
        6.3. 强度
        6.4. 诱导时间
    7. 针刺麻醉术前准备
        7.1. 术前预测
        7.2. 试针
        7.3. 心理诱导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具体操作方法
        1.4. 观察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结果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可行性
    2. 麻醉药物的选择
    3. 针刺麻醉穴位的选择
    4. 电针参数选择
    5. 针药结合麻醉与纯药物麻醉的比较
    6. 针药结合麻醉的优点
    7. 针药结合麻醉的缺点
    8. 操作体会
    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罗哌卡因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硬膜外麻醉药效学和药动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部分罗哌卡因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硬膜外麻醉药效学和药动学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4)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给药方法:
    1.4 麻醉效果评级: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2、3。
3 讨论

(5)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麻醉方法
        2.2.1 麻醉前准备
        2.2.2 干预措施
        2.2.3 麻醉诱导
        2.2.4 麻醉维持及处理
        2.2.5 术后疼痛管理
    2.3 观察指标
        2.3.1 镇痛效果
        2.3.2 血流动力学数据
        2.3.3 术中麻醉药物总量,麻醉恢复情况及睡眠质量
        2.3.4 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
        2.3.5 不良反应
    2.4 相关药品及设备
        2.4.1 相关药品
        2.4.2 相关设备与耗材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及苏醒情况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与镇痛效果的比较
        3.3.1 两组患者术后内脏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3.3.2 两组患者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3.3.3 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3.3.4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当晚睡眠质量情况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4 讨论
    4.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选择
    4.2 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选择
    4.3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4.4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中循环和全身麻醉用药量的影响
    4.5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6)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麻醉及镇痛方法
        3.2.1 麻醉前准备及麻醉诱导
        3.2.2 麻醉维持
        3.2.3 术后镇痛与苏醒
    3.3 观察与记录
    3.4 药品及设备
        3.4.1 相关药品
        3.4.2 相关设备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4.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4.3 两组PCIA按压次数与镇痛药物补救情况比较
    4.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内容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受试者剔除标准
        1.2.4 受试者脱落标准
        1.2.5 不良事件及处理
2.研究设计
    2.1 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用药及材料
        2.3.1 针刺材料
        2.3.2 药物组采用材料
        2.3.3 麻醉用药
    2.4 基础治疗方案
        2.4.1 术前、术后常规处理
        2.4.2 麻醉方式
    2.5 治疗方案
        2.5.1 针刺组
        2.5.1.1 取穴
        2.5.1.2 穴位定位
        2.5.1.3 操作方法
        2.5.2 药物组
    2.6 合并用药规定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指标
        2.7.2.1 胃肠激素水平检测
        2.7.2.2 术后腹胀程度评分
        2.7.2.3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评分
        2.7.2.4 肠鸣音
        2.7.2.5 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分析
    2.10 研究质量控制
    2.11 试验流程图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结果
        3.2.1 血清指标检测结果
        3.2.1.1 组内比较
        3.2.1.2 组间比较
        3.2.2 疗效评定
        3.2.3 安全分析
4.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1.1 对病名的探究
        4.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对治疗的认识
        4.1.3.1 中医内治
        4.1.3.2 中医外治
    4.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研究
        4.2.1 定义
        4.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2.3 治疗
        4.2.3.1 非药物治疗
        4.2.3.2 药物治疗
    4.3 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3.2 选用头针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意义
        4.3.3 体针穴位选择
        4.3.4 药物组治疗方案选择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4.4.2 基线分析
        4.4.3 治疗结果分析
        4.4.3.1 血清指标分析
        4.4.3.2 疗效指标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病例报告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麻醉后恢复室中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作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腹横肌平面阻滞
    2.3 药物与仪器
    2.4 收集指标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10)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症与癌性疼痛的现况
    1.2 疼痛的类型
    1.3 大肠癌疼痛
    1.4 癌性疼痛中西医治疗之进展
        1.4.1 西医治疗
        1.4.2 中医治疗
    1.5 癌痛药物治疗癌痛的难点
    1.6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
    1.7 麦粒灸临床应用与特点
        1.7.1 麦粒灸的临床应用
        1.7.2 麦粒灸的特点
    1.8 四花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8.1 古代四花穴定位方法
        1.8.2 近代四花穴组成
        1.8.3 四花穴配伍主治
        1.8.4 四花穴之针灸方法
        1.8.5 四花穴治疗坐骨神经痛Sciatica
    1.9 俞募与募合配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9.1 四花配募合乃俞募配穴与募合配穴之结合
        1.9.2 常用配穴
        1.9.3 前后配穴
        1.9.4 俞募配穴法
        1.9.5 上下配穴
        1.9.6 募合配穴治疗腑病
        1.9.7 对本研究应用之募合穴作个别分析探讨-天枢与上巨虚
        1.9.8 联合募合及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入选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终止研究标准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设盲
        2.2.4 治疗方案
        2.2.5 研究步骤
        2.2.6 治疗及操作方法
        2.2.7 研究日程表
    2.3 疗效标准与评价
        2.3.1 疼痛程度和疗效标准
        2.3.2 生活质量评定疗效
        2.3.3 安全性标准
    2.4 研究质量控制与原则
        2.4.1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4.2 研究资料之收集
        2.4.3 数据安全监查
        2.4.4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分析有效性
        2.5.2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情况
        3.1.1 受试者一般资料
        3.1.2 性别构成比较
        3.1.3 两组年龄比较
        3.1.4 受试者病程构成比较
        3.1.5 受试者病程诊断诊断构成比较
        3.1.6 受试者癌症分期构成比较
        3.1.7 受试者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3.2 统计分析
        3.2.1 主要结局分析
        3.2.2 次要结局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结局分析
        4.1.1 从中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4.1.2 从西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原因
        4.1.3 疼痛产生的机制
        4.1.4 四花穴之作用机理
        4.1.5 四花穴对五脏神之整合效应
        4.1.6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四花穴如何缓解疼痛
        4.1.7 募合配穴之作用机理
        4.1.8 本研究所应用之募合配穴-天枢与上巨虚
        4.1.9 俞募配穴舆募合配穴之组合
        4.1.10 灸法治痛机制
        4.1.11 麦粒灸的作用
        4.1.12 麦粒灸之温通特性及其镇痛机制
        4.1.13 小结
    4.2 次要结局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主要贡献与创新
    4.5 问题评估
    4.6 关键技术和实践难点
    4.7 研究之不足及优点
    4.8 研究展望与建议
        4.8.1 进一步修正量表
        4.8.2 采用后续法(横断后续法)
        4.8.3 寻找大肠癌疼痛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性
        4.8.4 探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不同类型或不同位置的癌症疼痛的效果
        4.8.5 探索不同艾灸量对治疗大肠癌痛的疗效与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效果
        4.8.6 探索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介入时机及其他疗法综合应用的切合点
        4.8.7 依据辨证论治设计研究方案
        4.8.8 研究运用中医理疗结合四花穴配募合穴治疗其他癌痛
        4.8.9 研究四花穴配募合穴并吩坦尼止痛贴片治疗癌痛之疗效
        4.8.10 制定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指南
        4.8.11 倡中西共济,互补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记录表
    附录2: 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
    附录3: 纳入/排除标准审查表
    附录4: 受试者日程表
    附录5: 受试者安全性记录表
    附录6: 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附录7: 随机分组程序
    附录8: 内脏痛觉传入通路
    附录9: 内脏痛觉的神经支配
    附录10: 三阶梯止痛法
    附录11: 伦理审查批件APPROVAL LETTER(共2页)
    附录12: 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担当讲者及演讲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椎旁阻滞对非插管胸腔镜手术炎性反应和镇痛的研究[D]. 夏照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2]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D]. 戴玲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3]罗哌卡因用于肝功能异常患者硬膜外麻醉药效学和药动学[D]. 冉菊红. 郑州大学, 2005(08)
  • [4]硬膜外二点阻滞行上腹部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J]. 吕冶宏.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2(04)
  • [5]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吴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D]. 李秀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D]. 房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D]. 姜全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麻醉后恢复室中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作用评估[D]. 严净.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D].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上腹部肿瘤硬膜外二点阻滞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