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职业评价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调查的比较分析

中日职业评价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调查的比较分析

一、职业评价的中日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市调查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华[1](2020)在《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回访、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了解居家失能老人养老护理需求及供给现状。通过对数据对比分析,归纳发现哈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在服务质量、供给渠道、规范监督等方面存在不足,可能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规范不到位及平台服务建设缓慢有关。根据哈尔滨实际情况提出可能对策:探索建立失能老人居家护理需求评估体系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加完善建社区协调保障机制;宏观上规范引导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微观上对养老护理质量进行监督管理;通过整合市场资源,构建网上养老护理服务平台以优化市场供给模式,并引导养老护理行业及社会组织为家庭供给护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王月[2](2020)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调查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视角》文中指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职业声望是影响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职业声望的高低不但影响幼儿园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影响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认可程度和尊重程度。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期望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动力感,丰富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声望的研究内容并为其提供实证研究支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根据已有文献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自编《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调查问卷》,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将其作为研究工具。本研究分别对330名幼儿园教师和320名家长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法分析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问卷调查包括两部分:基本人口学变量、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1)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总体状况良好,但各维度存在差异;(2)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职业声望中职业地位得分最低,职业认同得分最高;(3)家长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中职业报酬得分最低,职业贡献得分最高;(4)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性别、年龄、月收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5)不同执教年限、不同班级、不同劳动关系的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的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6)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的家长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是:(1)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和社会认知;(2)幼儿园因素: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3)幼儿园教师因素:专业能力和师德修养。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分别从以下四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1.国家层面:(1)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威望和地位;(2)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补充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编制,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2.家长层面:(1)提升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知,树立科学的育儿价值观;(2)建立积极的价值取向,更加尊重幼儿园教师;(3)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密切家园沟通与合作。3.幼儿园层面:(1)幼儿园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生活质量;(2)幼儿园应建立薪资奖励和福利制度,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动力感和生存尊严感。4.幼儿园教师层面:(1)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性水平和教学效能感;(2)幼儿园教师更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克服职业倦怠感。

田蕊[3](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华[4](2017)在《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过敏健康的负面影响愈发显着。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儿童居住环境污染状况,探索影响儿童过敏健康的环境风险因素已迫在眉睫。本研究围绕城市建筑室内环境与儿童过敏性疾病,采用问卷调查与入户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建筑室内环境下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因素与客观污染参数,为儿童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室内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参考国外关于室内环境与儿童哮喘、过敏性病症的成熟研究问卷,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特性制定了调查问卷表。采用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位于不同气侯地带的哈尔滨、北京、大连、上海、武汉和长沙等六城市中的912岁学龄儿童(小学四、五年级)展开了居住环境与儿童过敏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最终共获得916份有效问卷,收集了我国六城市建筑室内环境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第一手基础资料。采用双变量的卡方检验,初步识别与儿童过敏性疾病有关联的环境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深层分析影响儿童过敏健康指标的室内环境因素。问卷分析结果显示:(1)室内有发霉现象(比值比(OR):2.19,95%置信区间(95%CI):1.02-4.73,p<0.05)、室内有结露(水流)伴发霉现象(OR值:2.57,95%CI:1.06-6.24,p<0.05)、过去10年室内地板重新装潢(OR值:2.86,95%CI:1.22-6.75,p<0.05)、室内使用芳香剂(OR 值:2.50,95%CI:1.13-5.54,p<0.05)会显着增加儿童呼吸道过敏的患病风险。(2)过去10年室内地板重新装潢(OR值:2.36,95%CI:1.27-4.374,p<0.01)、儿童卧室制冷使用空调(OR值:2.13,95%CI:1.20-3.78,p<0.01)和开窗通风理由(室内有建材异味)(OR值:2.59,95%CI:1.37-4.89,p<0.01)会显着增加儿童花粉症的患病风险。(3)过去10年室内墙壁重新喷漆(OR值:2.38,95%CI:1.25-4.52,p<0.01)、儿童卧室制冷使用空调(OR值:2.03,95%CI:1.15-3.56,p<0.05)、开窗通风理由(室内有建材异味)(OR值:2.53,95%CI:1.33-4.80,p<0.01)会显着增加儿童某种过敏疾病的患病风险。然后,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各城市选取10名近两年内患“持续性咳嗽”、“持续性痰多”、“呼吸道过敏”、“花粉症”、“湿疹”、“现患某种过敏症状”等症状中至少一个症状的儿童(定义为病例组)和近两年内完全健康,未有病例组中所列出的任何疾病症状的儿童(定义为对照组),对其住宅室内热湿环境及其客观污染参数进行详细测定。测定内容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PM2.5、甲醛、乙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浮游真菌和堆积真菌。测试采样时间为2013年夏(秋)季和冬(春)季。通过对长沙市秋、冬季住宅室内污染状况与相关污染参数限值标准比较,发现PM2.5、TVOCs、DBP、DEHP、枝孢属、青霉属和曲霉属是影响长沙地区儿童过敏健康的风险因素。不同城市因气侯、住宅特性等的不同,室内污染参数存在差异性。基于暴露测量、暴露参数和儿童日常时间安排调查结果,定量评估了室内甲醛、乙醛、PM2.5、TVOCs和SVOCs经儿童皮肤、呼吸道等途径的暴露总剂量。对各城市儿童住宅环境下的污染物总暴露量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基于污染损失率法,建立了儿童住宅室内环境下甲醛、TVOCs、苯、甲苯和浮游真菌的综合损失模型,对长沙市儿童住宅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本研究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估了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健康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从而达到减少儿童在居住环境下的健康风险的目的。

风笑天[5](2016)在《推动与引领:《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研究论文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社会研究方法论文为线索,从方法论、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几个大的方面,系统回顾和评述了三十年来《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方法论文中最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介绍和评价新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了综述。本文认为,《社会学研究》及其所发表的社会研究方法的论文在推动和引领国内社会研究方法领域的不断进步、促进国内社会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上,做出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同时,文章也对《社会学研究》杂志提出了两点期望。

洪文俊[6](2016)在《亚洲五国大气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会产生潜在、长期的危害。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均陆续开展了对环境介质中PAHs污染状况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较小区域、短时间的监测,缺少国家层面的环境介质的数据,因此不足以全面了解大尺度下PAHs的残留情况、环境归趋以及致癌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IJRC-PTS)启动了的大尺度环境监测项目(Asia Soil and Air Monitoring Program; Asia-SAMP),在亚洲五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范围内采集了大量的大气和土壤样品。本研究为该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研究了PAHs在这五个国家大气和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并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对大气PAHs呼吸暴露所产生的致癌风险进行了定量表征。本研究结果能为PAHs的污染控制及其数据库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为将来的环境修复和污染物的处理提供探索方向。在Asia-SAMP项目中,本研究应用大气被动采样器,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等5个国家布设了大气采样点,进行了每3个月为一次采样周期,连续一年的大气样品采集,进而分析了这5个国家大气中PAHs的污染浓度水平、组成成分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大气PAHs浓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设置有176个大气采样点,包括11个背景采样点、83个农村采样点和82个城市采样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和分析了样品中47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47种PAHs在大气样品中均有检出,年平均浓度范围在6.29-688ng/m3之间,平均值为128+132 ng/m3。中国、越南和印度大气中PAHs的浓度要显着高于日本和韩国。城市地区采样点大气中PAHs的年平均浓度为143(士117 ng/m3)高于农村地区(126±147ng/m3)和背景地区(22.4±11.4 ng/m3)。各国PAHs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和印度大气中PAHs的浓度分布趋势为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日本和韩国浓度分布较为均一,越南大气中PAHs浓度较高的监测点集中在河内市和胡志明市及周围地区。大气中PAHs浓度与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大气采样点对应的地区设置土壤采样点,采集表层土壤样品,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土壤中PAHs的浓度、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中PAHs残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7种PAHs在土壤样品中均有检出,其中以苯并[b]荧蒽含量最高,其次为荧蒽、菲和芘。47种PAHs在土壤中的浓度范围为13.1-7310 ng/g dw,平均值为762±1160 ng/g dw。与大气研究结果相似,农村地区土壤中PAHs的平均浓度(590±1100 ng/g dw)要高于背景地区最低(157±158 ng/g dw),但要低于城市地区(1070±13 10ng/g dw)。与全球其它国家典型地区土壤中PAHs的含量进行比较,本研究区域土壤中PAHs的浓度要低于欧洲和北美洲,与亚洲其它国家污染水平相当,但是高于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中国、韩国、印度和越南土壤中PAHs浓度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而日本土壤中PAHs浓度主要受到人口密度以及大气中PAHs浓度的影响。在土壤和大气监测值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逸度模型估算了PAHs在土壤-大气界面的交换通量趋势,并探讨了在不同国家与季节交换趋势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环PAHs基本表现为挥发通量,5环和6环PAHs基本表现为沉降通量;3环和4环PAHs的交换通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较为明显,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或者季节里表现为沉降通量,而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或者季节里则会表现出挥发通量。本研究通过引入“等效毒性系数”,进而估算得到了大气中苯并[a]芘(BaPeq)年平均浓度为5.61 ng/m3。在所有176处大气采样点中,有78.8%的采样点污染程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运用人群归因百分数模型,得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等国家由于PAHs呼吸暴露所导致的平均人群风险归因百分比分别为8.8%‰、0.38%‰、0.85%‰、7.5%o和3.2%o。此外,本研究运用终身致癌模型,考虑到不同的相对风险取值,得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等国家每百万人群由于PAHs呼吸暴露所导致的平均额外肺癌发病人数为27.8-2200、1.36-108、2.45-194、21.8-1730和9.10-720。将计算得到的致癌风险结果结合实际肺癌发病率数据,对两种模型得到的肺癌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梁爽[7](2016)在《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已经步入形象经济时代,而旅游形象的塑造成为制约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旅游形象可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促使其产生旅游动机,最终做出旅游决策行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必须突出个性特色,立足自身实际,利用特色旅游资源找准市场定位,迎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才能打造个性鲜明、对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冰雪旅游形象。对旅游形象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特色形象,从而针对旅游者的反应准确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人力物力限制,问卷调查的范围通常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样本搜集的数量有限,无法准确描述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也不能全面反映市场需求。为此,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游记与网友评论的内容分析法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方法克服了问卷调查法地域范围的限定,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甚至是全世界搜集研究样本,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分析性的特点。因此,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更加直接客观。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分别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并对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其次为服务环境与旅游产品。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的实证研究,能够帮助冰雪旅游季的旅游景区了解游客需求,制定正确的营销对策,最终为提升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提出对策。同时,本文以哈尔滨冰雪旅游季为个案研究,通过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形象研究的理论内容,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刘红晓[8](2014)在《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的研究 ——基于2008年CGSS数据》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经验研究方法和统计模型的运用比较成熟的一块领域,而职业流动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根据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利用专业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对该数据进行分析,以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为基础,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指数(ISEI)方法对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笔者首先对广西区180个样本进行了描述统计,以得到广西居民的职业地位在代际流动后的总体特征,然后从城市与农村、男性与女性、不同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对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的地位变化进行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显着性检验,得出了广西居民在样本类型、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层次间的特点,并对本研究的四个假设进行了一一验证。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本文证明,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普遍上升了,而城市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并没有普遍高于农村居民,男性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略高于女性的职业地位,只具有极弱的相关关系,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代际流动后职业地位越高,这也使得通过教育获得更高学历成为职业地位向上流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孙佳琪[9](2010)在《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文中指出“职业伦理”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律师职业伦理”是对律师职业行为的伦理性规范,因此律师职业伦理既要符合社会学的一般要求,又要符合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故而律师职业伦理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其对律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律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的理论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律师职业伦理在律师职业主义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同时对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问题探讨得较少。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律师职业伦理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现代法治的实践与发展,对律师职业伦理理性建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为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制度建构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汪清[10](2007)在《职业声望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1995年以来,国内有关学者对当前国内的职业声望现状以及职业声望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这些已有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有关研究结论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二、职业评价的中日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市调查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评价的中日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市调查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第一节 居家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服务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
        二、居家失能老人
        三、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第二节 养老护理服务现状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价值规律理论
    第三节 哈尔滨市居家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服务情况概述
        一、家庭结构变化较大
        二、政策保障得力
        三、规范监管落实到位
        四、统筹支持全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现状社会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失能老人基本情况
        二、失能老人需求情况
        三、主要照护者护理供给能力
        四、其它部分
    第二节 样本基本情况
        一、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二、性别、学历及家庭构成情况
        三、收入情况及接受经济资助、辅助性无偿养老服务来源情况
        四、年龄及主要照顾者身份情况
        五、老人失能部位及失能持续时间调查情况
    第三节 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一、配偶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二、子女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三、其他亲属等人员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四、保姆等非专业受雇佣者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五、专业养老护理工作人员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现状调查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问题表现
        一、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不高
        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渠道匮乏
        三、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规范不足
    第二节 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
        二、科学规范监管不到位
        三、运营平台发展缓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政府对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顶层设计
        一、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护理需求评估体系
        二、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三、完善社区协同保障机制
    第二节 加强政府对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规范监管
        一、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规范
        二、强化监督管理力度
    第三节 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平台
        一、优化服务供给模式
        二、强化平台信息化建设
        三、加快智慧养老平台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调查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职业声望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以及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声望是影响幼教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声望的提高是广大幼儿园教师的现实诉求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教师
        (二)职业声望及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
        (三)社会地位
    三、职业声望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一)国外关于职业声望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职业声望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一)访谈对象
        (二)问卷调查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四、研究步骤
        (一)文献的分析与整理
        (二)访谈资料的分析
        (三)编制问卷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思考
    五、研究工具
        (一)初始问卷的编制
        (二)被试选取
        (三)结果分析
    六、正式问卷的施测与检验
        (一)研究工具
        (二)被试选取
        (三)结果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总体现状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各维度现状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职业声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二)家长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关于职业声望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现状的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总体状况良好,但各维度存在差异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各维度的分析
        (三)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关于职业声望的差异性分析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不同人口学变量差异下的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年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三)不同执教年限的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
        (四)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
        (五)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月收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六)不同班级的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的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
        (七)不同劳动关系的幼儿园教师关于自身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
        (八)不同职业的家长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
        (九)不同居住地的家长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存在显着性差异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幼儿园因素
        (三)幼儿园教师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二)家长层面
        (三)幼儿园层面
        (四)幼儿园教师层面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个人简介

(3)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理论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抽样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一、“双性化”特征
        二、坚韧性
        三、自信心
        四、进取心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第一节 教育观念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第二节 教育行动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附录D:访谈协议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室内环境因素
        1.2.1 化学性污染物
        1.2.2 生物性污染物
        1.2.3 建筑潮湿
        1.2.4 其他因素
    1.3 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际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总结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住宅环境与儿童健康调查
    2.1 调查方法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2.2 调查对象
        2.2.3 调查内容
        2.2.4 调查实施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1 假设检验
        2.3.2 卡方检验
        2.3.3 Logistic回归分析
        2.3.4 曼-惠特尼U检验
        2.3.5 相关性分析
    2.4 调查概况
        2.4.1 儿童个人属性
        2.4.2 儿童健康指标
        2.4.3 建筑基本信息
    2.5 城市住宅环境危险因素初分析
        2.5.1 住宅周边设施
        2.5.2 住宅属性
        2.5.3 住宅室内装修
        2.5.4 住宅室内暖通空调设备
        2.5.5 住宅室内潮湿
        2.5.6 生活方式
        2.5.7 饲养宠物
        2.5.8 住宅室内设备和物品
    2.6 城市住宅环境危险因素识别
        2.6.1 儿童呼吸道过敏的危险因素分析
        2.6.2 儿童花粉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6.3 现患某种过敏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6.4 危险因素汇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市建筑室内环境测定与分析
    3.1 入户实测概述
    3.2 实测分析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采集方法
        3.2.3 评价指标
    3.3 长沙市住宅测定结果统计分析
        3.3.1 实测对象概况
        3.3.2 温度、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3.3.3 CO_2测定结果与分析
        3.3.4 PM_(2.5)测定结果与分析
        3.3.5 化学污染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3.3.6 生物污染物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4 长沙市学生教室测定结果统计分析
        3.4.1 温度、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3.4.2 CO_2浓度测定结果分析
        3.4.3 PM_(2.5)测定结果
        3.4.4 其它污染物测定结果
    3.5 被调查住宅与教室室内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武汉等城市住宅室内环境污染调查
    4.1 概述
    4.2 各城市室内环境测定结果
    4.3 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童住宅环境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价
    5.1 环境健康风险
    5.2 暴露评价及暴露参数
        5.2.1 呼吸速率
        5.2.2 饮水摄入率
        5.2.3 土壤/尘暴露参数
        5.2.4 饮食摄入率
        5.2.5 皮肤暴露参数
    5.3 污染物质的暴露剂量
    5.4 评价结果与讨论
        5.4.1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PM_(2.5)、甲醛、乙醛和TVOCs暴露量
        5.4.2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灰尘中的DEHP和DBP暴露量
        5.4.3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物总暴露剂量
        5.4.4 各城市冬季采样期间住宅环境下污染物暴露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评价
    6.1 室内环境质量损失模型
        6.1.1 单项污染损失率
        6.1.2 综合污染损失率
    6.2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6.2.1 确定评价因子的浓度值
        6.2.2 参数m_i、a_i和C_i的计算
    6.3 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其它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5)推动与引领:《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研究论文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法论层面的研究
二、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探讨
三、对定性研究方法的探讨
四、对调查研究方法的集中研究
五、从研究方法角度进行的商榷与质疑
六、对新的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引进
七、总结与未来的期望

(6)亚洲五国大气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环芳烃概述
        1.1.1 多环芳烃简介
        1.1.2 多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多环芳烃的来源
    1.2 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1.2.1 研究方法
        1.2.2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1.2.3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1.3 环境中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1.3.1 大气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扩散及迁移
        1.3.2 长距离传输潜力评价及技术研究现状
    1.4 大气多环芳烃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1.4.1 多环芳烃的健康危害
        1.4.2 人群呼吸暴露量及其健康风险表征
        1.4.3 不确定性表达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课题来源-Asia POPs SAMP介绍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2 土壤/大气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大气样品采集
    2.3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材料
    2.4 样品前处理
        2.4.1 土壤样品的萃取
        2.4.2 大气样品的萃取
        2.4.3 土壤/大气样品净化与定容
    2.5 样品测定
        2.5.1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2.5.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5.3 多环芳烃的测定
        2.5.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2.6 大气浓度计算
第3章 亚洲五国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3.1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成特征
        3.1.1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
        3.1.2 大气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文献值比较
        3.1.3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3.2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3.2.1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时间分布特征
    3.3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影响因素
        3.3.1 气象条件影响
        3.3.2 人口分布影响
        3.3.3 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洲五国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4.1 引言
    4.2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成特征
        4.2.1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
        4.2.2 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文献值比较
        4.2.3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4.2.4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有机质含量影响
        4.3.2 人口分布影响
        4.3.3 大气多环芳烃含量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洲五国大气和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和归趋
    5.1 长距离迁移潜力和总持久性模拟研究
        5.1.1 特征迁移距离和总持久性简介
        5.1.2 多环芳烃的特征迁移距离
        5.1.3 多环芳烃的总持久性
    5.2 土/气分配系数
        5.2.1 模型简介
        5.2.2 土气分配系数结果
    5.3 土/气交换
        5.3.1 模型简介
        5.3.2 土/气交换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环芳烃人群暴露呼吸暴露量及相关肺癌风险
    6.1 多环芳烃诱发肺癌风险评价模型描述
        6.1.1 多环芳烃的等效毒性系数
        6.1.2 人群归因百分数
        6.1.3 终身致癌风险
    6.2 多环芳烃人群呼吸暴露浓度及相关肺癌风险
        6.2.1 多环芳烃人群呼吸暴露浓度
        6.2.2 人群归因百分数
        6.2.3 累积终身致癌风险
        6.2.4 对比分析
    6.3 不确定性分析
        6.3.1 蒙特卡洛误差分析
        6.3.2 毒性当量数值及风险加总方法的影响
        6.3.3 单位相对风险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气和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时空分布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2.1.1 国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2.1.2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心理学认知理论
        2.2.2 满意度理论
        2.2.3 感知价值理论
        2.2.4 形象三维连续体理论
第3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测量体系构建
    3.1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概况
    3.2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测量内容
        3.2.1 认知形象测量内容
        3.2.2 情感形象测量内容
        3.2.3 总体形象测量内容
    3.3 旅游感知形象测量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4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测量标准
        3.4.1 网络游记的测量标准
        3.4.2 调查问卷的测量标准
第4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4.1 基于网络游记的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4.1.1 数据获取与分析
        4.1.2 认知形象评价分析
        4.1.3 情感形象评价分析
        4.1.4 总体形象评价分析
    4.2 基于调查问卷的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案例分析
        4.2.1 信度效度分析
        4.2.2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感知形象的描述性分析
        4.2.3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认知形象的分析
        4.2.4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情感形象分析
        4.2.5 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总体形象分析
    4.3 基于网络游记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对比研究
        4.3.1 认知形象方面
        4.3.2 在情感形象方面
        4.3.3 总体形象方面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旅游形象提升的对策
        5.2.1 扩大冰雪旅游节的宣传力度
        5.2.2 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5.2.3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冰雪旅游季
        5.2.4 加大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基本情况
    B问卷调查部分
    C开放式问题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的研究 ——基于2008年CGS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1 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相关研究
        1.3.2 职业流动的相关研究
        1.3.3 对职业地位的测量
        1.3.4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对职业流动的关注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基本思路
    2.2 数据
        2.2.1 数据来源——2008年CGSS数据
        2.2.2 数据概况
        2.2.3 数据分析方法
    2.3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第三章 变量、模型与测量方法
    3.1 变量
        3.1.1 控制变量
        3.1.2 自变量
        3.1.3 因变量
    3.2 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
    3.3 国际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指数
第四章 研究假设的检验
    4.1 假设1: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地位普遍上升了
    4.2 假设2:城市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地位普遍高于农村居民的职业地位
    4.3 假设3:男性的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地位普遍高于女性的职业地位
    4.4 假设4: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地位代际流动后地位普遍越高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1 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的特点
    5.2 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的分析与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二、文献综述和论文结构布局
    三、研究论证方法
第一章 律师职业伦理概述
    第一节 律师职业伦理的内涵
        一、职业伦理
        二、律师职业伦理的定义
        三、律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律师职业伦理的特征
        一、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二、调整行为的广泛性
        三、执行规范的强制性
    第三节 律师职业伦理的功能
第二章 中西方国家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伦理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西方国家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伦理的发展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日本
    第二节 我国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伦理的发展
        一、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
        二、我国律师职业伦理的发展
    第三节 西方国家律师职业伦理对我国的借鉴
第三章 我国律师职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
        二、与律师同业者之间的关系
        三、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价值利益冲突
        二、诚信缺失
        三、管理体制的原因
        四、职业伦理教育的不完善
第四章 我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
    第一节 完善律师职业伦理自身建设
        一、加强律师职业伦理规范建设
        二、完善律师管理体制
        三、强化职业伦理教育
    第二节 协调律师职业伦理与相关机制的配合
        一、与法律机制的衔接与协调
        二、内化律师职业伦理,实现“自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职业声望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声望的概念界定
2 近几年国内职业声望的研究进展
    2.1 职业声望的历史继承性和国别相似性研究
    2.2 职业声望的差异研究
        2.2.1 性别差异
        2.2.2 年龄差异
        2.2.3 教育程度差异
        2.2.4 职业差异
        2.2.5 地区差异
        2.2.6 城乡差异
        2.2.7 时代差异
        2.2.8 国别差异
    2.3 职业声望的评价标准研究
3 总结与讨论

四、职业评价的中日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市调查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问题及对策[D]. 李建华.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2]幼儿园教师职业声望的调查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视角[D]. 王月.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4]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D]. 胡锦华. 湖南大学, 2017(07)
  • [5]推动与引领:《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研究论文回顾[J].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 2016(06)
  • [6]亚洲五国大气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D]. 洪文俊.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7]哈尔滨冰雪旅游季旅游形象研究[D]. 梁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8]广西居民职业地位代际流动的研究 ——基于2008年CGSS数据[D]. 刘红晓. 广西大学, 2014(03)
  • [9]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D]. 孙佳琪.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10]职业声望研究综述[J]. 汪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标签:;  ;  ;  ;  ;  

中日职业评价比较:SSM调查与哈尔滨调查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