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化抗凝生物材料的研究

肝素化抗凝生物材料的研究

一、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元昊[1](2020)在《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的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且最彻底的治疗方式,但是术后癌症的高复发率和局部组织缺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以N-丙烯酰基甘氨酰胺(NAGA)和丙烯酰胺(AAm)为单体,并复合多巴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DAAu),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制备了一种可注射自显影纳米杂化水凝胶(PNAm-PDAAu)。实验结果表明,在近红外光照下,由于金纳米粒子优异的光热转化特性,PNAm-PDAAu凝胶可以发生凝胶-溶胶转变并原位注射到小鼠乳腺癌手术切除部位。填充完成后,通过远程操控近红外光来调控凝胶的光热转化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结合光热治疗原位杀死乳腺癌术后残留的部分肿瘤细胞,控制乳腺癌的复发并完成乳腺组织的重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纳米粒子优异的X射线衰减特性,这种凝胶还可以通过CT在体内进行实时显影。PNAm-PDAAu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癌症术后诊疗功能,但其力学性能较低,还不能对骨组织等力学强度较高的组织进行修复。进一步,本文以甲基丙烯酰化的多巴胺(DMA)和NAGA为单体,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HAP),构建了一种高强度超分子共聚物水凝胶(PNDA-HAP)。DMA可以与PNAGA水凝胶形成弱氢键相互作用,引入能量耗散机制提高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而HAP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增强凝胶的压缩强度并赋予了凝胶骨修复性能。在肿瘤弱酸环境中,凝胶的p H响应特性可以有效释放网络中负载的阿霉素(DOX)以防止骨肿瘤复发,同时HAP纳米粒子可以改善酸性环境并对缺损骨组织进行较好的修复。在治疗过程中,复杂的外科手术和术后护理均会面临大面积出血和医疗器械表面凝血等问题,而如何在同一材料上同时实现抗凝血和止血始终无法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调节抗凝血-止血策略,以留置针为例,首先在内表面修饰了一层多巴胺底漆,并通过磁场和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巴胺-肝素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Fe NPs-Hep DA)有序地固定于多巴胺底漆之上,然后在留置针外层涂覆邻苯二酚修饰的壳聚糖(CHCS)凝胶涂层。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于纳米粒子的有序排列和固定化,可以显着提高局部抗凝血效果且纳米粒子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在保持血流通畅的情况下3小时内可以取血6次。当需要拔针的时候,只需提前撤走磁场10分钟,纳米粒子会发生局部团聚并少量释放到血液中,降低局部抗凝血性能,外层壳聚糖可以有效富集血小板,并在拔针时于穿刺部位形成一层止血薄膜防止血液流失。本论文工作为构建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和可调控抗凝血-止血策略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张嘉敏[2](2019)在《新型免疫屏蔽Alg/PEI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胰岛移植领域的研究》文中指出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为多种疑难杂症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了新的希望。但细胞移植后,机体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严重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因此,开发新型免疫屏蔽材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基于材料表面生物粘附触发免疫排斥反应的理论,本文成功设计并开发了多种新型的免疫屏蔽水凝胶材料,并利用该水凝胶材料包埋胰岛用于糖尿病小鼠的长效血糖调控。阴离子聚电解质海藻酸钠(Alginate)可在室温/体温条件下与二价阳离子(如Ca2+或Ba2+)交联形成水凝胶,在细胞包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由于自身的免疫原性,海藻酸盐水凝胶在植入后会引起异物反应(FBR)。受具有优异抗生物粘附性质的两性离子材料启发,本文首次发现二价阳离子的用量会显着影响水凝胶的电性,进而影响表面生物粘附行为。与两性离子材料一样,当水凝胶整体电荷接近中性时(Ca2+浓度0.54mM或Ba2+浓度0.9mM),能克服其与生物分子的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从而防止蛋白、细胞、细菌等在其表面的粘附,且在小鼠皮下植入模型中也能减弱FBR。基于此发现,本文进一步利用聚阳离子电解质调控海藻酸钙凝胶电荷,开发出一种具有抗生物粘附性质的海藻酸钠-聚乙烯亚胺(Alg/PEI)聚电解质水凝胶。结果表明,在两种高分子质量比为1:0.045时,该水凝胶净电荷约为0,展现了优异的抗蛋白质、细胞、细菌的粘附的功能。植入到小鼠皮下能够避免FBR,植入3个月后仍没有明显的纤维包封囊形成。然后,本文使用此电荷均衡、具有免疫屏蔽能力的Alg/PEI水凝胶材料包埋400个胰岛用于糖尿病小鼠同种胰岛移植治疗。结果表明,包埋的胰岛在水凝胶中能够维持活性和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而且,在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腹腔后,能够成功实现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快速(2天)、稳定,长期(>150天)的调控,与传统的海藻酸钙水凝胶相比,也具有显着的优势。最后,本文进一步的制备了 一种具有促血管化功能的免疫屏蔽HEP-Alg/PEI水凝胶微球,并包埋1000个大鼠胰岛后用于糖尿病小鼠异种移植治疗。结果表明,负载2%肝素的HEP-Alg/PEI微球能够在移植到皮下后,促进皮下血管生成,且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并实现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稳定调控>180天。综上,本文针对机体对细胞移植物的免疫排斥问题,开发出具有抗生物粘附免疫屏蔽功能的水凝胶,并成功用于胰岛移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调控,为新型免疫屏蔽材料的开发及其它种类细胞移植治疗带来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杜泽煜[3](2019)在《从面到体改性:生物分子接枝与一氧化氮装载协同策略的等离子体聚合胺基涂层研究》文中提出人工血管及血管支架等一系列血液接触类材料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得到了提高,但血液接触类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血管受到损伤或材料与血液接触后,会导致凝血酶及血小板等一系列凝血因子被激活,并触发凝血级联反应,促进凝血形成。因此,凝血过程中凝血酶激活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变得至关重要。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比伐卢定(BVLD),可以与凝血酶进行特异性结合,不仅能抑制游离的凝血酶,还能抑制与血栓结合的凝血酶,通过与凝血酶结合而占据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位点,抑制纤维蛋白生成而减少血栓形成。内源性一氧化氮(NO)通过激活血小板等靶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GC)作用,最终增加环鸟苷酸(cGMP)的量而降低血小板激活所需钙离子浓度,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集聚和激活的功能。基于此,本论文通过构建新型表面改性涂层策略,以实现抑制凝血酶活性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激活的协同抗凝多功能表面涂层设计。本文以316L不锈钢(SS)为基底材料,选用烯丙胺和六氟乙烷作为等离子体聚合单体,在316L SS材料表面交替堆垛沉积等离子体聚烯丙胺(PPAm)和碳氟(C-F)聚合交替涂层。采用等离子体聚合交替涂层表面的伯胺基实现抗凝血生物分子BVLD接枝,涂层中的仲胺基转化成偶氮二醇烯鎓而实现NO的储存,通过BVLD与NO的结合,从而实现协同抗凝血的多功能表面涂层构建。通过水接触角检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以及NO释放结果表明,交替涂层成功的接枝BVLD,并实现NO的固定。等离子体交替聚合涂层改性后的不锈钢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涂层中保留原单体的结构。在材料表面沉积交替涂层接枝BVLD和固定NO后,其亲水性得到显着性的改善。交替涂层中的C-F聚合涂层可以显着性地延长涂层中固定的NO释放时间,克服了NO释放持续时间短的缺陷。体外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接枝BVLD和固定NO后涂层的抗凝血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在同一涂层表面接枝BVLD后再固定NO的BVLD/NO-PPAmF表面表现出优异的抗凝血效果,为今后发展多功能抗凝血涂层提供了新的策略及方法。

杨雪纯[4](2018)在《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体外循环和血液净化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各种抗凝血涂层技术在体外循环和血液净化高聚物医用管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抗凝血材料一直都是医学活性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作为一种反应活性高、抗凝血性突出的天然抗凝剂,被广泛应用于抗凝血涂层材料中。但是研究显示:肝素在具有抗凝血活性的同时,会产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可预见的副作用。本实验目的在于寻找具有抗凝血生物活性的类肝素抗凝血剂,以减少肝素在抗凝过程中可能引起血小板受损、以及携带致病微生物或动物致敏原等安全隐患,并试图降低材料来源和制作的成本。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糖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药理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1969年日本学者首次发现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继而更多研究者发现了植物多糖具有的抗氧化性、降血糖及调节免疫能力的作用。硫酸化多糖,也称多糖硫酸酯,由多糖大分子链上单糖分子中的羟基被硫酸基团取代而形成的一类多糖,可以通过天然动植物获取或人工合成。硫酸化多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植物多糖,其具有较高的抗凝血、抗病毒、调节免疫能力等作用,尤其是1987年发现硫酸酯化葡萄糖具有独特的抗艾滋病毒(HIV)活性,从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硫酸化多糖具有和肝素相似的抗凝原理,可以通过和抗凝血酶III的结合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硫酸化修饰的方法可以人工合成多糖硫酸酯,常用的硫酸化修饰方法有氯磺酸-吡啶法、氨基磺酸-甲酰胺法、浓硫酸法及三氧化硫-二甲基甲酰胺法等,人工合成的多糖硫酸酯同样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天然植物多糖,采用惰性化浓硫酸法对植物多糖进行硫酸酯化处理,获得多糖硫酸酯。然后采用共价键结合的方法将多糖硫酸酯固定于高聚物医用管路材料表面。通过对涂层材料表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以及涂层材料表面抗凝血性能测试,可以得知,采用上述方法对植物多糖进行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的多糖硫酸酯,并且可以均匀地涂层于高聚物医用管路材料表面,发挥良好的抗凝血作用。关于多糖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不同反应条件对涂层和抗凝效果的更加精确的影响,以及涂层管路的抗炎性、抗病毒性等安全特性,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罗祖维[5](2018)在《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文中提出促进真皮组织工程支架内血管网络的快速形成,对于提高支架在体内的存活率及促进真皮组织的原位诱导再生至关重要。蚕丝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的免疫原性,可被生物降解,作为真皮再生支架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前景。为了增强丝素蛋白三维材料作为真皮再生支架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加快真皮组织的再生修复,本课题将肝素以共价键接枝于丝素蛋白材料表面,通过体外实验,一方面研究丝素蛋白材料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抗凝血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经肝素表面改性后对吸附和富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继而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生长的影响。通过将丝素蛋白三维材料作为真皮再生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丝素蛋白材料经肝素改性后,在体内对抑制凝血块形成和促进VEGF吸附,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粘附和增殖的作用,研究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材料的抗凝血和VEGF吸附双重作用对随后的血管网络新生和真皮组织再生的影响。首先,利用再生丝素膜外观透明、表面致密、便于对其表面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及分析的特点,采用N2低温等离子体与碳化二亚胺双诱导技术将肝素以共价键高密度接枝到丝素膜表面,研究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抗凝血性能、VEGF吸附性能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的影响。经检测,当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功率为90 W、处理时间为9 min时,丝素膜表面引入的氨基密度和肝素的接枝密度分别高达162.4 nmol/mg和7.8μg/cm2。体外实验表明,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显着地延长了凝血时间,减少了血浆蛋白、血小板的吸附,显着提高对VEGF的吸附能力,丝素膜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显着增强,且血管内皮细胞在丝素膜表面的增殖速度显着加快,表明丝素膜表面经肝素改性后能显着增强其抗凝血性能,显着促进对VEGF的吸附,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其次,用碳化二亚胺介导丝素与肝素的反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表面共价接枝肝素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研究其在体外是否具备与肝素化丝素膜相似的作用,在体内是否同时具备抗凝血块形成和促进组织修复细胞粘附、迁入的作用。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碳化二亚胺介导下,能将肝素以酰胺键固定于丝素蛋白支架内部,肝素接枝量约为12~18μg/mg,固定后的肝素在生理盐水中能缓慢、持续地释放,14天时释放总量为肝素固定量的25~30%。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对血浆蛋白的吸附显着减小,APTT、PT和TT显着延长,丝素蛋白支架的抗凝血性能显着提高,对VEGF的吸附能力显着增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增强,细胞增殖的速度显着加快。将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植入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显着减小了支架孔隙内血小板的吸附、纤维蛋白的沉积以及凝血块的形成,并且支架内迁入的组织修复细胞数量增多。最后,将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植入SD大鼠的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研究丝素蛋白支架表面经肝素改性后,对血管网络的新生及真皮组织的再生的影响。用活体荧光染色与组织透明法联用技术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在术后2周内能显着加快血管网络的新生。CD31和VEGF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支架经肝素改性后2周内CD31阳性表达率、新生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未经肝素改性的支架。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支架经肝素改性后,在术后2~4周内支架内新生微血管数量和胶原沉积量显着增多,真皮组织新生速度和创面愈合速度显着加快。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在体内一方面能抑制凝血块的形成,为组织修复细胞的迁入提供物理通道;另一方面能促进VEGF的吸附和富集,为细胞的迁移、粘附和增殖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进而促进丝素蛋白支架内血管网络的新生及真皮组织的再生。

汪燕芳[6](2017)在《角蛋白复合纤维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血管组织工程技术为解决小口径血管移植物来源有限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导致的再狭窄等问题一直制约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发展,构筑快速内皮化表面是目前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策略。角蛋白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无免疫原性。但是,角蛋白的凝血本性限制了其在血管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本论文首先采用还原法从人发中提取角蛋白,然后通过多种化学方法制备角蛋白衍生物以改善血液相容性。最后,角蛋白衍生物与聚己内酯混合电纺制备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具体如下:(1)聚己内酯/角蛋白复合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肝素化修饰首先电纺制备聚己内酯/角蛋白(PCL/keratin)复合纳米纤维,后肝素化偶联修饰制得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采用SEM、ATR-FTIR、XPS等进行表征。此纳米纤维支架能够促进HUVEC细胞的生长及抗凝血,同时也能够催化内源性NO供体GSNO释放出NO,有望用作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聚己内酯/磺酸化角蛋白复合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首先磺酸化修饰角蛋白,后与聚己内酯混纺制备聚己内酯/磺酸化角蛋白(PCL/keratin-g-PSPMA)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采用元素分析、SEM、FTIR、XPS等进行表征。此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HUVSMC细胞的增殖及抗凝血,同时也能够催化内源性NO供体GSNO释放出NO,有望用作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3)聚己内酯/磷铵两性离子化角蛋白复合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首先制备磷铵两性离子化角蛋白,后与聚己内酯混合电纺制备聚己内酯/磷铵两性离子化角蛋白(PCL/keratin-MPC)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采用元素分析、SEM、FTIR、XPS等进行表征。此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HUVSMC细胞的增殖及抗凝血,同时也能够催化内源性NO供体GSNO释放出NO,有望用作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4)聚己内酯/S-亚硝基化角蛋白复合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首先采用S-亚硝基化反应修饰角蛋白,制备角蛋白生物大分子一氧化氮供体(KSNO),后与聚己内酯混合电纺制备聚己内酯/KSNO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采用SEM、UV-Vis、XPS等进行表征。此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够促进HUVEC细胞的生长及抗凝血,并且在抗坏血酸作用下能够催化外源性NO供体KSNO释放出NO,有望用作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阮梦楠,伍一波,郭文莉,李树新,武海川,张兰[7](2014)在《聚异丁烯类生物材料肝素化的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世界,冠心病作为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危害着人类健康。如今,再狭窄率已经不是衡量药物洗脱支架疗效的唯一指标。促进内皮愈合,防止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肝素是一种天然硫酸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凝血性,在开发抗凝血生物材料的工作中,使材料表面肝素化被普遍认为是改进材料抗凝血性能最好的方法之一。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已成为高分子与生命科学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边缘领域和研究热点。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一

李贵才,杨苹,黄楠[8](2013)在《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修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表面修饰是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物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生物材料表面修饰的方法。根据生物材料应用领域的不同以及面临问题的差异,其所采取的表面修饰方法也各有区别,或减少蛋白吸附和凝血,或控制细胞粘附、生长和分化,或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心血管生物材料领域的表面修饰技术主要针对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内皮细胞相容性等方面,进一步可以拓展到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就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表面生物化修饰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目的的表面改性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设计和开发新一代心血管植入医疗装置提供重要的参考。

谢槟[9](2013)在《多巴胺与肝素共混构建抗凝/促内皮多功能薄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巴胺在较温和的环境中即能氧化自聚,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薄膜涂层,该涂层因富含活性基团而成为生物分子引入的有利表面。为了在同一表面引入更多种生物分子,于是考虑到,能否在多巴胺自聚合的时候将一种具有特定功能(如抗凝血)的生物分子交联固定到材料表面,并使得由此获得的薄膜仍然保持着普通聚多巴胺层的可固定生物分子的二次反应活性,也就是使得所制备的薄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特定生物功能(如抗凝血性能),二是仍然可以为其它功能生物分子的引入提供平台,关于这一研究还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文利用多巴胺和肝素共混自聚合,在钛表面构建多巴胺-肝素复合膜,即首先将多巴胺和肝素溶液共混制备多巴胺-肝素复合物溶液,然后改变pH值,在多巴胺自聚合的时候将肝素交联固定到钛表面,获得可多功能化的抗凝血薄膜。在上述多巴胺-肝素抗凝血薄膜上引入Arg-Gly-Asp (RGD)多肽,同时调节固定方法,实现抗凝血和促内皮功能的平衡。以期望实现生物材料表面抗凝血和促内皮双功能化,为多功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首先设置多巴胺与肝素的不同浓度及不同沉积时间来制备多巴胺-肝素复合膜,并利用肝素定量和活性检测、表面亲水性检测、血小板粘附及定量检测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等进行工艺优化,确定为在多巴胺-肝素复合物溶液中沉积时间为12h,多巴胺和肝素投料终浓度分别为7.4和10mg/mL。然后,在多巴胺-肝素抗凝血薄膜上固定不同浓度RGD多肽,通过观察血小板粘附和激活情况、细胞培养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固定RGD多肽的最佳浓度为1μg/mL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纯化后的多巴胺-肝素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多巴胺与肝素复合成功。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免疫荧光染色、水接触角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手段对已优化出的肝素和多肽修饰样品进行材料学表征,结果证实,肝素成功固定到材料表面并且保持较高的活性,说明利用多巴胺和肝素共混自聚合能够在钛表面构建多巴胺-肝素复合膜;RGD多肽成功固定到多巴胺-肝素复合膜上,这表明肝素多肽修饰表面构建成功,同时也可以初步证明多巴胺-肝素复合膜仍然保持着普通聚多巴胺层的可固定生物分子的二次反应活性,可以认为具有固定其它功能分子的潜能。最后,利用溶血率测试、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及动态全血实验对优化后的样品进行血液相容性表征,结果显示,在面表钛评价沉积肝素-多巴胺复合膜之后,表面血液相容性显着提高,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和激活,抑制红细胞吸附和聚集,显着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值;并且固定RGD多肽后,表面仍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形态观察、数量统计及覆盖率统计等,来评价优化后样品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多巴胺-肝素抗凝血薄膜明显抑制了内皮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铺展和增殖,而固定RGD多肽后,材料表面对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恢复到与纯钛相当的水平,对内皮细胞铺展和增殖的促进作用随时间延长显着优于纯钛。因此,利用多巴胺和肝素共混自聚合构建的多巴胺-肝素复合膜显着改善了钛的血液相容性,并且该复合膜能够为其它功能分子固定提高平台。RGD多肽的引入,成功构建了具有良好抗凝血/促内皮双功能性能的表面。

张珊珊[10](2013)在《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材料在抗凝血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为材料和血液之间反应复杂,人们对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材料和血液之间发生的各种反应中,血液凝固是最敏感和复杂的。因此,清楚反应的机理对更好地改进抗凝血生物材料意义重大。肝素化生物材料是比较常用的生物材料,清楚肝素的抗凝血机理以及材料结构和抗凝血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改善肝素化材料。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后能够很好地对一些凝血因子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对其分子机理的研究还不清楚。因此,本文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了肝素是如何促进抗凝血酶(AT)对凝血因子作用及作为凝血与纤溶新的调控因子的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如何激活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肝素-抗凝血酶(AT)与凝血因子FIXa的分子模拟。我们把肝素-AT与FIXa进行对接后得到了合理的构型。得到的构型与晶体结构比较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利用分子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肝素激活抗凝血酶加速对FIXa抑制的的机理。通过比较AT-肝素-FIXa和AT-FEXa两种复合物中AT反应中心环(RCL)的变化,得知RCL的暴露是AT激活的关键。通过对AT-肝素-FIXa对接界面的分析,我们得到很多实验上未得到的重要氨基酸区域,这些氨基酸之间存在着氢键、静电作用能。这些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T-肝素和FIXa的相互作用。2.肝素-抗凝血酶(AT)与凝血因子FXa的分子模拟。肝素能够近百倍加速AT对FXa的抑制。我们用分子模拟的方法模拟了AT-肝素和FXa的反应,得到了较优的复合物构型。通过AT-肝素-FXa界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重要的氨基酸与实验区域相符,如AT蛋白上的380-393位氨基酸,FXa蛋白上的GLU37、GLU39、PHE41等。除此之外,模拟还得出了一些实验上未得到的区域和重要氨基酸,如AT蛋白上的ASP6与FXa蛋白上ARG63结合处,蛋白之间的氨基酸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3.肝素-抗凝血酶(AT)与凝血因子FXIa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AT与FXIa、AT-肝素与FXI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至今还未得出,用实验方法研究两蛋白之间的重要作用区域存在着困难。因此我们用分子模拟的方法模拟了AT与FXIa、AT-肝素与FXIa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AT与FXIa结合位点在有无肝素存在时发生了变化,无肝素时AT与FXIa的结合位点位于A3和CD区域,肝素存在时AT与FXIa的结合位点只位于CD区域。说明肝素的存在对AT与FXIa的作用有影响,使两者的结合位点发生了变化。模拟结果为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对接下来的生物实验起指导作用。4.凝血酶-TM复合物激活TAFI的分子模拟。TAFI与凝血酶-TM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尚未得到,因此我们用蛋白对接的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TAFI与凝血酶-TM对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TM上的ASP400、GLU357分别与TAFI上的LYS392、ARG320结合处,凝血酶上的GLU192与TAFI上的LYS380、ARG384的结合处,ARG35、LYS36与GLU323的作用部位,ASP60E与ARG330的结合处既有氢键作用力存在,又有强的静电作用能。这些区域可能是重要的作用区域。TAFI上的ARG320、GLU323、GLN178位于二级序列变化的区域中,可能是TAFI上与凝血酶-TM作用中重要的结合位点。

二、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贻贝仿生材料概述
        1.2.1 从贻贝仿生到多巴胺
        1.2.2 多巴胺用于表面改性
        1.2.3 贻贝仿生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1.3 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1.3.1 温敏型水凝胶
        1.3.2 pH响应型水凝胶
        1.3.3 光响应型水凝胶
    1.4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4.1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癌症治疗
        1.4.2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组织修复与重建
        1.4.3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止血材料
        1.4.4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用于骨修复
    1.5 论文工作的提出
第2章 可注射自显影纳米杂化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的术后重建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纳米粒子的合成
        2.2.3 N-丙烯酰甘氨酰胺(NAGA)的合成
        2.2.4 凝胶的制备
        2.2.5 体外药物释放
        2.2.6 平衡含水量和溶胀度
        2.2.7 流变学检测
        2.2.8 细胞毒性实验
        2.2.9 血液相容性实验
        2.2.10 红外热成像
        2.2.11 小鼠体内实验
        2.2.12 体内CT显影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A-AuNPs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表征
        2.3.3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温敏性行为
        2.3.4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光热转化特性
        2.3.5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药物可控释放
        2.3.6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2.3.7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光热治疗
        2.3.8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外CT显影
        2.3.9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乳腺癌复发治疗评价
        2.3.10 纳米杂化水凝胶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H响应型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骨肿瘤的术后重建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N-丙烯酰甘氨酰胺(NAGA)的合成
        3.2.3 甲基丙烯酰化多巴胺(DMA)的合成
        3.2.4 水凝胶制备
        3.2.5 核磁共振氢谱
        3.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7 力学性能测试
        3.2.8 体外药物释放
        3.2.9 生物相容性评价
        3.2.10 骨肿瘤动物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MA结构表征
        3.3.2 PNDA-HAP水凝胶的表征
        3.3.3 PNDA-HAP水凝胶的平衡含水量
        3.3.4 PNDA-HAP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3.3.5 PNDA-HAP水凝胶的药物释放
        3.3.6 PNDA-HAP水凝胶的骨肿瘤复发治疗评价
        3.3.7 PNDA-HAP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3.3.8 PNDA-HAP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贻贝仿生肝素化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及其可调控抗凝血-止血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天然高分子修饰
        4.2.3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合成
        4.2.4 智能留置针的制备
        4.2.5 高分子涂层的稳定性
        4.2.6 抗凝血和止血性能表征
        4.2.7 生物相容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分子表征
        4.3.2 纳米粒子表征
        4.3.3 高分子涂层的表面修饰
        4.3.4 体外抗凝血-止血性能表征
        4.3.5 体内抗凝血-止血性能表征
        4.3.6 生物相容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新型免疫屏蔽Alg/PEI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胰岛移植领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细胞移植(Cell transplantation)
        1.1.1 细胞移植概述
        1.1.2 细胞治疗的应用
        1.1.3 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
    1.2 胰岛移植
        1.2.1 糖尿病
        1.2.2 传统治疗方法及存在问题
        1.2.3 胰岛包埋技术
    1.3 海藻酸钠在胰岛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免疫躲避材料
        1.4.1 生物粘附及异物反应
        1.4.2 两性离子材料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价离子对海藻酸盐水凝胶抗生物粘附性质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海藻酸盐水凝胶的制备
        2.3.2 水凝胶表征
        2.3.3 蛋白吸附测试
        2.3.4 细菌粘附测试
        2.3.5 动物实验
        2.3.6 组织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含水量
        2.4.2 机械性能测试
        2.4.3 抗蛋白吸附能力测试
        2.4.4 抗细菌粘附性质测试
        2.4.5 组织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荷平衡的抗生物粘附聚电解质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海藻酸钠-聚乙烯亚胺(Alg/PEI)水凝胶的制备
        3.3.2 Zeta电位测试
        3.3.3 Alg/PEI水凝胶的基本表征
        3.3.4 蛋白粘附测试
        3.3.5 细胞毒性测试
        3.3.6 细胞粘附测试
        3.3.7 细菌粘附测试
        3.3.8 血液相容性测试
        3.3.9 小鼠皮下埋植
        3.3.10 组织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lg/PEI聚电解质水凝胶制备原理
        3.4.2 Alg/PEI聚电解质水凝胶的基本表征
        3.4.3 蛋白吸附测试
        3.4.4 细胞粘附测试
        3.4.5 血液相容性
        3.4.6 细菌粘附测试
        3.4.7 体内抗免疫反应评价
        3.4.8 免疫组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胰岛的Alg/PEI水凝胶颗粒用于1型糖尿病小鼠移植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胰岛分离及纯化
        4.3.2 胰岛纯化后鉴定
        4.3.3 水凝胶体内移植
        4.3.4 胰岛包埋
        4.3.5 胰岛体外活性检测
        4.3.6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测试(GSIS)
        4.3.7 胰岛移植及血糖含量监测
        4.3.8 腹腔葡萄糖耐受测试(IPGTT)
        4.3.9 组织学及免疫学分析
        4.3.10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lg/PEI水凝胶的体内相容性
        4.4.2 胰岛在凝胶中的活性及功能检测
        4.4.3 胰岛移植后的治疗效果
        4.4.4 胰岛移植长期功能测试
        4.4.5 组织学及免疫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载胰岛的促血管化抗生物粘附水凝胶微球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负载肝素Alg/PEI水凝胶微球的制备
        5.3.2 蛋白吸附测试
        5.3.3 细菌粘附测试
        5.3.4 血液相容性
        5.3.5 包埋细胞存活率
        5.3.6 肝素释放
        5.3.7 大鼠胰岛提取
        5.3.8 胰岛包埋
        5.3.9 肝素Alg/PEI电中性水凝胶微球皮下移植
        5.3.10 胰岛皮下移植及血糖含量监测
        5.3.11 组织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Alg/PEI水凝胶微球形貌及蛋白吸附测试
        5.4.2 细胞相容性
        5.4.3 细菌粘附测试
        5.4.4 血液相容性
        5.4.5 负载肝素的水凝胶微球形貌
        5.4.6 体外肝素释放测试
        5.4.7 快速血管化及免疫排斥反应
        5.4.8 血糖调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从面到体改性:生物分子接枝与一氧化氮装载协同策略的等离子体聚合胺基涂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材料与血液相容性
    1.2 血液接触类生物材料
        1.2.1 血液接触类医用生物金属材料
        1.2.2 血液接触类医用高分子材料
        1.2.3 血液接触类医用生物无机材料
    1.3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
    1.4 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常用策略
        1.4.1 表面固定肝素
        1.4.2 表面固定水蛭素
        1.4.3 表面固定白蛋白
        1.4.4 表面固定聚乙二醇
        1.4.5 表面固定比伐卢定
        1.4.6 表面固定一氧化氮
    1.5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
        1.5.1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1.7 研究路线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等离子体聚烯丙胺和碳氟聚合交替涂层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等离子体聚烯丙胺和碳氟聚合交替涂层的制备
        2.2.1 材料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交替涂层制备工艺
    2.3 等离子体聚烯丙胺和碳氟交替涂层材料学性能表征
        2.3.1 等离子体聚合涂层厚度检测
        2.3.2 等离子体聚合涂层水接触角检测
        2.3.3 涂层胺基官能团定量检测
        2.3.4 二次离子质谱(SSIMS)检测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等离子体聚合涂层厚度分析
        2.4.2 等离子体涂层亲疏水性分析
        2.4.3 交替涂层胺基官能团定量分析
        2.4.4 二次离子质谱结果分析
        2.4.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离子体聚合交替涂层接枝比伐卢定和一氧化氮固定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等离子体聚合交替涂层接枝比伐卢定和一氧化氮固定
        3.2.1 涂层制备
        3.2.2 比伐卢定接枝
        3.2.3 一氧化氮固定
        3.2.4 比伐卢定及一氧化氮共固定
    3.3 聚合交替涂层接枝比伐卢定及固定一氧化氮涂层性能表征
        3.3.1 QCM-D实时监测比伐卢定接枝量
        3.3.2 一氧化氮释放量检测
        3.3.3 表面凝血酶吸附活性检测
        3.3.4 样品水接触角检测
        3.3.5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不同表面亲疏水性分析
        3.4.2 表面接枝比伐卢定量分析
        3.4.3 一氧化氮释放结果分析
        3.4.4 凝血酶活性分析
        3.4.5 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
        3.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离子体聚合交替涂层接枝比伐卢定和一氧化氮固定后血液相容性的评价
    4.1 引言
    4.2 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
        4.2.1 溶血率检测
        4.2.2 纤维蛋白原(Fg)粘附检测
        4.2.3 纤维蛋白原(Fg)变性检测
        4.2.4 血小板形态评价
        4.2.5 血小板粘附量和激活率检测
        4.2.6 凝血时间检测
    4.3 动物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溶血率测试结果分析
        4.4.2 纤维蛋白原(Fg)粘附结果分析
        4.4.3 纤维蛋白原(Fg)激活结果分析
        4.4.4 血小板形态分析
        4.4.5 血小板粘附量、激活率结果分析
        4.4.6 凝血时间检测结果分析
        4.4.7 动物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章 海藻酸钠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材料与仪器
        1.2.2 海藻酸钠硫酸酯的制备
        1.2.3 海藻酸钠硫酸酯结构表征
        1.2.4 海藻酸钠硫酸酯取代度测定
        1.2.5 管路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1.2.6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1.2.7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1.2.8 实验分组设置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 海藻酸钠硫酸酯红外图谱分析
        1.3.2 海藻酸钠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1.3.3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1.3.4 海藻酸钠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1.3.5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1.3.6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1.3.7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章 黄芪多糖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2.2.3 黄芪多糖硫酸酯的制备
        2.2.4 黄芪多糖硫酸酯结构表征
        2.2.5 黄芪多糖硫酸酯的取代度测定
        2.2.6 管路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2.2.7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2.2.8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2.2.9 实验分组设置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黄芪多糖硫酸酯红外图谱分析
        2.3.2 黄芪多糖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2.3.3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2.3.4 黄芪多糖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2.3.5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2.3.6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2.3.7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白芨多糖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白芨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3.2.3 白芨多糖硫酸酯的制备
        3.2.4 白芨多糖硫酸酯的取代度的测定
        3.2.5 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3.2.6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3.2.7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3.2.8 实验分组设置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白芨多糖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3.3.2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3.3.3 白芨多糖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3.3.4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3.3.5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3.3.6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3.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支架的血管化是真皮组织再生的关键问题
    1.2 基于支架的血管化策略
        1.2.1 优化支架的多孔结构
        1.2.2 支架内装载促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1.2.3 支架表面改性
    1.3 肝素的主要性质
        1.3.1 理化性质
        1.3.2 抗凝血性质
        1.3.3 促进细胞粘附的性质
        1.3.4 结合细胞生长因子的性质
    1.4 丝素蛋白的结构、性能以及作为皮肤修复材料
        1.4.1 丝素蛋白的结构
        1.4.2 丝素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性能
        1.4.3 用于真皮组织再生的丝素支架需要进一步促进血管化
    1.5 丝素蛋白材料表面的肝素化改性方法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丝素膜表面的肝素化改性及其性能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肝素改性的丝素膜制备
        2.2.2 表面形貌
        2.2.3 理化性能
        2.2.4 新引入的氨基密度
        2.2.5 肝素接枝密度
        2.2.6 体外抗凝血性能
        2.2.7 对VEGF的吸附
        2.2.8 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2.2.9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制备及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支架的孔结构
        3.2.2 红外吸收光谱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4 支架内肝素的接枝量及释放曲线
        3.2.5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的生物学性能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体外抗凝血性能
        4.2.2 对VEGF的吸附
        4.2.3 细胞增殖
        4.2.4 细胞形态
        4.2.5 体内抗凝血大体观察
        4.2.6 免疫荧光
        4.2.7 扫描电镜
        4.2.8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后丝素三维支架的体内血管化及其对真皮组织再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大体观察
        5.2.2 体内血管化的活体荧光染色与组织透明法联用技术检测
        5.2.3 组织学观察和分析
        5.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5.2.5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论文中部分缩写符号的全称
致谢

(6)角蛋白复合纤维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管组织工程研究背景
    1.3 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4 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制备
    1.5 一氧化氮释放型血管组织工程支架
        1.5.1 NO的生理功能
        1.5.2 NO供体
        1.5.3 原位催化NO释放型血管支架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己内酯/角蛋白复合纤维的肝素化修饰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肝素化修饰纳米纤维膜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肝素定量测试
        2.3.2 肝素化纤维检测
        2.3.3 纤维形貌表征
        2.3.4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亲水性测试
        2.3.7 体外酶降解实验
        2.3.8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2.3.9 溶血实验
        2.3.10 血小板粘附
        2.3.11 细胞粘附
        2.3.12 细胞毒性
        2.3.1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2.3.14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2.4 结果及讨论
        2.4.1 肝素定量测试
        2.4.2 肝素化纤维检测
        2.4.3 纤维形貌
        2.4.4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6 亲水性测试
        2.4.7 样晶体外降解
        2.4.8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2.4.9 溶血实验
        2.4.10 血小板粘附
        2.4.11 细胞粘附
        2.4.12 细胞毒性
        2.4.1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2.4.14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己内酯/磺酸化角蛋白复合纤维的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巯基含量测定
        3.2.3 磺酸化角蛋白的制备
        3.2.4 纳米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表征
        3.3.1 keratin-SPMA类肝素结构定性实验
        3.3.2 元素分析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4 SDS-PAGE法分子量测定
        3.3.5 纤维形貌表征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7 亲水性测试
        3.3.8 体外酶降解实验
        3.3.9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3.3.10 溶血实验
        3.3.11 血小板粘附实验
        3.3.12 细胞粘附
        3.3.13 细胞毒性
        3.3.14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磺酸化角蛋白类肝素结构定性检测
        3.4.2 磺酸化角蛋白聚合物元素分析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4.4 分子量测定(SDS-PAGE)
        3.4.5 纤维形貌
        3.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7 亲水性测试
        3.4.8 样晶体外降解
        3.4.9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3.4.10 溶血实验
        3.4.11 血小板粘附
        3.4.12 细胞粘附
        3.4.13 细胞毒性
        3.4.14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己内酯/磷铵两性离子化角蛋白复合纤维的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角蛋白-MPC聚合物的制备
        4.2.3 纳米纤维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元素分析
        4.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4 纤维形貌表征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3.6 亲水性测试
        4.3.7 体外酶降解实验
        4.3.8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4.3.9 溶血实验
        4.3.10 血小板粘附
        4.3.11 细胞粘附
        4.3.12 细胞毒性
        4.3.13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元素分析
        4.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4.4 纤维形貌
        4.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4.6 亲水性测试
        4.4.7 样晶体外降解
        4.4.8 体外凝血时间测定
        4.4.9 溶血率测定
        4.4.10 血小板粘附
        4.4.11 细胞粘附
        4.4.12 细胞毒性
        4.4.13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己内酯/S-亚硝基化角蛋白复合纤维的制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角蛋白生物大分子NO供体(KSNO)的制备
        5.2.3 PCL/KSNO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3.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5.3.3 体外NO释放
        5.3.4 纤维形貌表征
        5.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3.6 亲水性测试
        5.3.7 体外酶降解实验
        5.3.8 溶血实验
        5.3.9 血小板粘附
        5.3.10 细胞毒性
        5.3.11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5.3.12 抑菌性能
    5.4 结果及讨论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5.4.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5.4.3 NO释放
        5.4.4 纤维形貌
        5.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4.6 亲水性测试
        5.4.7 体外酶降解实验
        5.4.8 溶血率测试
        5.4.9 血小板粘附
        5.4.10 细胞毒性
        5.4.11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5.4.12 抑菌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结论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6.3 下一步的工作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修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修饰概述
2 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固定生物分子的方法
3 针对不同应用目的的心血管生物材料表面修饰
    3.1 提高血液相容性
    3.2 促进内皮化
    3.3 提高炎症相容性
4 具有复合功能的心血管植入材料表面修饰
5 结论

(9)多巴胺与肝素共混构建抗凝/促内皮多功能薄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修饰简介
    1.3 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分子修饰方法及应用
        1.3.1 表面涂覆法及应用
        1.3.2 共价接枝法及应用
        1.3.3 光化学固定法及应用
        1.3.4 层层自组装法及应用
    1.4 借助聚多巴胺实现生物分子表面修饰
        1.4.1 多巴胺简介
        1.4.2 借助多巴胺实现生物分子表面修饰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方案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多巴胺-肝素抗凝血薄膜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肝素定量--TBO
        2.2.3 接触角测量
        2.2.4 肝素活性检测--AT Ⅲ
        2.2.5 血小板粘附及定量
        2.2.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沉积时间的优化
        2.3.2 投料量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RGD多肽固定浓度的优化
    3.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血小板粘附实验
        3.2.3 血小板激活检测--CD 62p
        3.2.4 内皮细胞培养
        3.2.5 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计数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血小板粘附情况
        3.3.2 血小板激活情况--CD 62p
        3.3.3 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结果
        3.3.4 样品表面内皮细胞培养结果(12 h)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后样品的材料学表征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多巴胺-肝素复合物的纯化
        4.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4.2.5 免疫荧光染色
        4.2.6 接触角测量
        4.2.7 AT Ⅲ定量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多巴胺-肝素复合物的表征
        4.3.2 肝素和多肽修饰表面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后样品的生物功能性评价
    5.1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血液相容性评价
        5.2.3 内皮细胞相容性评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血液相容性评价
        5.3.2 内皮细胞相容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参与科研项目

(10)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材料简介
    1.2 液凝固
        1.2.1 凝血因子
        1.2.2 凝血机制
        1.2.3 纤维蛋白的溶解
        1.2.4 体内外的抗凝物质
    1.3 抗凝血理论的发展
    1.4 抗凝血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肝素和抗凝血酶的研究
    1.6 分子对接计算机模拟技术
        1.6.1 分子对接技术
        1.6.2 分子对接基本原理
        1.6.3 分子对接方法及软件
        1.6.4 分子对接在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应用
        1.6.5 分子模拟软件介绍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肝素-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FIXa作用的分子模拟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晶体结构与分子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2.3.2 肝素-抗凝血酶(AT)和凝血因子FIXa相互作用
    2.4 结论
第3章 肝素-抗凝血酶与FXa作用的分子模拟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对接前后整体构型的变化
        3.3.2 氢键相互作用
        3.3.4 静电相互作用
    3.4 结论
第4章 抗凝血酶和FXIa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相互作用的区域
        4.3.2 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能
    4.4 结论
第5章 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复合物对TAFI激活的分子模拟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凝血酶-TM与TAFI蛋白相互作用区域
        5.3.2 整体构型的变化
        5.3.3 氢键相互作用
        5.3.4 静电作用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肝素化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贻贝足丝蛋白启发的智能水凝胶对癌症术后重建治疗及调控抗凝血—止血功能研究[D]. 吴元昊. 天津大学, 2020(01)
  • [2]新型免疫屏蔽Alg/PEI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胰岛移植领域的研究[D]. 张嘉敏. 天津大学, 2019(06)
  • [3]从面到体改性:生物分子接枝与一氧化氮装载协同策略的等离子体聚合胺基涂层研究[D]. 杜泽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D]. 杨雪纯.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5]肝素改性的丝素蛋白真皮支架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D]. 罗祖维. 苏州大学, 2018(08)
  • [6]角蛋白复合纤维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研究[D]. 汪燕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聚异丁烯类生物材料肝素化的表征[A]. 阮梦楠,伍一波,郭文莉,李树新,武海川,张兰. 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 2014
  • [8]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修饰研究进展[J]. 李贵才,杨苹,黄楠. 功能材料, 2013(24)
  • [9]多巴胺与肝素共混构建抗凝/促内皮多功能薄膜的研究[D]. 谢槟.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10]抗凝血酶与凝血因子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D]. 张珊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肝素化抗凝生物材料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