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Pitzer模型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

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Pitzer模型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

一、Pitzer模型对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论文文献综述)

崔瑞芝,聂国亮,李军,Kaj Thomsen,李武[1](2021)在《六元体系Li-Na-K-Mg-Cl-SO4-H2O多温相平衡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基于扩展UNIQUAC模型的AQSOL027软件针对水盐体系Li-Na-K-Mg-Cl-SO4-H2O的六个五元子体系进行相平衡理论计算,首次报道了多个五元子体系在多个温度条件下的相图,将计算相图与已有实验相图以及基于其它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相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QSOL027在相图计算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AQSOL027是一款基于Excel、用于计算复杂多温水—盐体系Li-Na-K-Mg-Ca-H-Cl-(HSO4/SO4)-(CO2/HCO3/CO3)-(H3BO3/B4O7/BO2)-OH-H2O的计算机软件,集成了扩展UNIQUAC模型和相平衡算法,该软件可结合SysCAD和Aspen过程模拟器,实现盐田工艺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王楠[2](2021)在《钾盐的溶解度测定及液体肥的配方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液体肥是一种通过灌溉系统施用,利用率高、见效快的新型肥料。配制液体肥需满足氮磷钾大量元素的配比要求,受溶解度限制,液体肥在低温下常出现结晶、沉淀等现象,这不仅影响肥料的利用率,也会造成输送设备和喷滴头堵塞等问题。本文在常温和低温下对五种钾盐(KCl、KNO3、KH2PO4、K2HPO4、K2SO4)两两组合的混盐在水中的液固相平衡进行研究,为液体肥的配方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等温溶解平衡法分别测定了KCl-KH2PO4-H2O、KCl-KNO3-H2O、KCl-K2SO4-H2O、KNO3-KH2PO4-H2O、KNO3-K2HPO4-H2O 和 K2SO4-KH2PO4-H2O 六个体系在278.2 K、288.2 K和298.2 K温度下的液相平衡数据,采用湿渣法确定平衡固相组成,绘制三元平衡相图并划分出不饱和区、单盐结晶区和共结晶区。结果表明,这六个体系均是简单共饱和型,无复盐和固溶体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KCl、KNO3、KH2PO4、K2HPO4和K2SO4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增大,不饱和区的面积均扩大。(2)将盐溶解平衡方程和混合电解质Pitzer模型方程联立得到关于Pitzer参数的多元线性方程组,采用经验方程计算KCl和K2SO4在不同温度下的Pitzer单盐参数,根据溶解度实验数据拟合出不同温度下KH2PO4、KNO3和K2HPO4的Pitzer单盐参数和Pitzer混合离子作用参数。利用计算得到的单盐参数和混合离子作用参数,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求解盐溶解平衡常数K关于离子浓度的非线性方程,得到六个实验体系的理论溶解度,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3)以KCl-KH2PO4-H2O和KN03-KH2PO4-H2O两个三元平衡相图为例,划出了符合NY 1106-2010标准的液体肥配方区域。依据液固平衡数据,分别以水和沼液浓缩液为溶剂,设计了 N-P2O5-K2O配比为7.06-3.14-9.80的高钾型液体肥和配比为5.4-9.6-5.0、6.0-9.6-5.0的高磷型液体肥的配方,并考察了各配方的溶解性。

陈正山[3](2021)在《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贵州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受西部特提斯域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挤出构造远程效应影响,发育挽近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形成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蕴藏着大量的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尤以东北部最为丰富。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开展热矿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及其医学地质学研究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基础水化学方面,以及对一些知名温泉(如石阡温泉群、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进行过一些水文地质学及成因研究,综合采用多维水文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对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医学地质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作为理疗热矿水(温泉)资源大省的贵州尚缺乏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更未开展过与人群健康关联度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本研究以贵州东北部地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样42组进行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选择代表性地热井、地层剖面采集热储层岩石样77组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质背景,采用H-O、13C、14C、87Sr/86Sr、34S同位素、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XRD+SEM、矿物饱和指数法、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医学地质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与健康的关联开展研究,提出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形成机理及其理疗价值。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多期复活走滑断裂束的控制,温泉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第一储集单元、第二储集单元及变质岩储集单元内。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清虚洞组至奥陶系红花园组白云岩,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矿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次是方解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菱锶矿、盐岩及少量粘土矿物。变质岩热储层为清白口系清水江组变质砂岩、变质沉凝灰岩及板岩,矿物成分以含钾钠铝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蒙脱石等)及石英为主,其次为萤石、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2)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温为36.00~70.00℃,平均46.56℃。其中碳酸盐岩第一、二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Mg、HCO3·SO4-Ca·Mg为主,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基于理疗热矿水(温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地质地球化学理论及层次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理疗热矿水(温泉)分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锶泉、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氡泉、硫酸钠泉、硫酸钠钙泉、硫酸钙泉、硫酸钙镁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偏硼酸和锂组分;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为氟泉、偏硅酸泉、硫化氢泉、重碳酸钠泉组合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同时富含氡、锂和偏硼酸组分。(3)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D值为-69.83‰~-44.89‰,δ18O值为-10.49‰~-6.82‰,表明区内理疗热矿水(温泉)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为564.87~1522.29m。氘过量参数d值和δ18O右漂移揭示了热矿水与围岩矿物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反应。14C、氚、H-O同位素揭示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均为1952年前的次现代水补给,热矿水年龄为1536~28410a,补给区温度为6.58~11.33℃,为晚更新世气候较为寒冷的大气降水补给。采用平衡矿物法及SiO2温标估算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温度为59.53~105.25℃,计算热储埋深为2246~4278m,热矿水循环深度为918~2428m。(4)矿物饱和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碳酸盐岩热储层中白云石、方解石、石膏及萤石的溶解使得大量的Ca2+、Mg2+、SO42-及HCO3-离子向水中迁移和分配;天青石、萤石、菱锶矿及含SiO2矿物的溶解使得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富含Sr2+、H2SiO3、F-微量组分;受四川成盐盆地及热储层中粘土矿物或类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具有异常高的Na+、Cl-、TDS组分,并富含HBO2和Li+微量组分。在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中,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石英及萤石的溶解形成了富含Na+、HCO3-、H2SiO3、F-化学组分的热矿水。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在深循环过程中,在强还原条件下,微生物脱硫作用将水中的硫酸盐分解为H2S气体,从而形成富含H2S热矿水。(5)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碳酸盐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LREE/HREE高于变质岩热储层理疗热矿水(温泉)的分异特征可能受到了不同酸碱条件的影响。而理疗热矿水(温泉)中HCO3-含量也是影响碳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稀土元素分异差别的原因之一。Ce负异常和正Eu异常研究表明氧化还原性并不是造成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受原岩或沉积物的影响。(6)13C、87Sr/86Sr、34S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携带有生物成因和有机物来源CO2的热水作用于碳酸盐岩和铝硅酸盐岩分别控制了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87Sr/86Sr、34S分馏特征及其与Ca2+、SO42-、SI-Gypsum等相关性表明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水岩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的石膏和天青石溶解。随着水岩反应程度提高,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δ13C、δ34S值逐渐富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越来越低,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87Sr/86Sr逐渐升高,揭示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受铝硅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7)PHREEQC反向模拟揭示并验证了区内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受碳酸盐岩白云石、石英、石膏、天青石、萤石、钠盐溶解和部分微弱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控制,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岩反应受铝硅酸盐岩中长石、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溶解反应的控制。(8)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是由寒冷气候大气降水沿基岩裸露区或构造裂隙带渗入补给,在重力驱动下沿地温梯度不断加热增温进行对流循环。在热水径流路径上经人工开掘或天然出露为温泉。在热矿水对流循环过程中,热矿水与其碳酸盐岩热储层和变质岩热储层岩石矿物分别发生强烈的水岩反应,形成了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和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9)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结果显示,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骨关节疾病有关联;过去一年泡温泉行为与皮肤症状、骨关节症状有关联;过去两周泡温泉行为与睡眠、食欲、精力充沛状况有关联。同时,不同类型的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存在差异,其中,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高血压存在统计关联;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存在统计关联。不同类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泡浴与慢性疾病关联的差异,可能与其所富含的元素和化学组分的差异密切相关,提示理疗热矿水(温泉)的构造条件和含水围岩的矿物成分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这也为温泉理疗价值进一步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从区域地质背景角度出发,综合利用了多种水文地球化学技术,阐明了地质背景和水文地球化学反应是控制区内两型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主要原因。基于化学元素的理疗热矿水(温泉)分型泡浴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今后温泉理疗价值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忠恕[4](2021)在《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型盐湖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其中富含锂、钾、硼资源。传统提钾工艺后期往往要面对钾钠复盐难以分离的窘境;锂、硼资源提取工艺则存在造价高、耗时长、工艺流程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高压CO2碳化为核心的工艺流程,使原碳酸盐体系向碳酸氢盐体系转变,再辅以蒸发、萃取、热分解等多级步骤,以实现碳酸盐体系中锂、钾、硼资源的高效分离,提高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针对钾钠复盐难以分离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温蒸发法对298 K下四元体系Na+,K+//Cl-,CO32--H2O的介稳相平衡展开研究。测定了体系中各系统点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介稳相图,发现该体系存在6个无变量点、7条单变量曲线、4个单盐结晶区和1个复盐结晶区;利用HW方程计算了该体系在热力学稳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与前人稳定相平衡实验结果比较接近;介稳相图与稳定相图相比,Na KCO3·6H2O复盐结晶区面积大幅减小,K2CO3·1.5H2O的结晶区面积大幅增加,说明利用介稳相图指导提钾工艺可以更容易越过钾钠复盐结晶区;探究了CO2碳化分离钾盐需满足的工艺参数,在相图中给出了该体系实现钾盐分离的工艺路线,发现卤水中[Na+/K+]低于0.44时可以有效实现KHCO3单盐的分离,回收率最高可达59.88%,产物纯度可达到食品级碳酸氢钾的标准。针对锂、硼资源提取存在造价高、耗时长、工艺流程不稳定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温蒸发法对298 K下Li+,K+//B4O72-,HCO3--H2O体系的介稳相平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该体系两个无变量点在相图中的位置,给出了溶解度、p H、密度等数据;与前人关于298 K下Li+,K+//B4O72-,CO32--H2O体系介稳相图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Li HCO3结晶区面积减小,CO2高压碳化可以对锂盐起到增溶作用,达到富集锂的目的;提出了一步法工艺和两步法工艺流程,给出了各阶段的卤水物化性质,绘制了一步法的工艺流程图;一步法流程可以实现硼萃取率87.6%,钾回收率74%,锂回收率31%,锂盐纯度89%;两步法流程可以实现硼萃取率73.58%,钾回收率67%,锂回收率14%,锂盐纯度68%;最后探究了一步法与两步法流程效率差异的原因。

张学平[5](2021)在《四川盆地地下卤水Li+,K+,Ca2+,Sr2+//Cl-,Br-—H2O相关子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作为我国重要的液态矿产资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卤水除含大量的氯化钠外,还包括钾、锂、铷、铯、锶、溴、碘、硼等有用矿质元素,并且其含量均超过工业上的综合利用标准,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水,还为新能源领域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为了合理利用四川盆地的地下卤水资源,有必要对该卤水中成矿元素的溶解和结晶特性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富含锂钾钙锶等矿质元素的特点出发,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的相平衡研究手段对多组分体系Li+,K+,Ca2+,Sr2+//Cl-,Br--H2O下的主要五元、四元、三元子体系在273、298和323 K条件下的多温固液相平衡展开实验测定和基于Pitzer模型的模拟计算,并建立了三元固溶体体系的固液组成关系式。实验中,测定了一系列研究体系的相平衡的固液组成,采用湿固渣法对平衡固相进行测定,并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对共饱点处的平衡固相进行进一步鉴定。本研究对相平衡的实验和计算结果绘制了相图,并进行分析讨论。本文所研究的三元体系包括:LiCl-LiBr-H2O、KCl-KBr-H2O、CaCl2-CaBr2-H2O、SrCl2-SrBr2-H2O、LiCl-SrCl2-H2O、LiBr-SrBr2-H2O、LiBr-CaBr2-H2O和CaBr2-SrBr2-H2O;四元体系为:Li+,Sr2+//Cl-,Br--H2O、Li+,Ca2+//Cl-,Br--H2O、Ca2+,Sr2+//Cl-,Br--H2O、Li+,Ca2+,Sr2+//Cl--H2O、Li+,Ca2+,Sr2+//Br--H2O、Li+,K+,Sr2+//Br--H2O、Li+,K+,Ca2+//Br--H2O和、K+,Ca2+,Sr2+//Br--H2O。五元体系是:Li+,K+,Ca2+,Sr2+//Br--H2O。三元体系LiCl-LiBr-H2O(273和323 K)、KCl-KBr-H2O(273 K)、CaCl2-CaBr2-H2O(273和323 K)和SrCl2-SrBr2-H2O(273、298和323 K)的等温相图为完全固溶体形成相图,即平衡固相中连续地有固溶体的形成,而未发现单盐和复盐的形成。它们的相图只有一条等温溶解线,而无共饱点出现,这条等温线将其相区划分为不饱和液相区和固溶体结晶区。LiCl-SrCl2-H2O(323 K)、LiBr-SrBr2-H2O(298 K)、LiBr-CaBr2-H2O(273、298和323 K)和CaBr2-SrBr2-H2O(273、298和323 K)的三元体系等温相图属于简单水合物类型,即平衡固相中无复盐和固溶体形成,只有其结晶水合物。其中三元体系LiCl-SrCl2-H2O(323 K)和LiBr-CaBr2-H2O(298 K)的等温相图由于存在水合物的部分脱水现象,均含有两个共饱点,并被三条等温溶解线分割为三个水合盐结晶区域。而三元体系LiBr-SrBr2-H2O(298 K)、LiBr-CaBr2-H2O(273和323 K)和CaBr2-SrBr2-H2O(273、298和323 K)的等温相图均只有一个共饱点,被两条等温溶解线划分为两个水合物结晶区域。四元体系Li+,Sr2+//Cl-,Br--H2O在323 K下的等温相图中无共饱点,存在的两条饱和线将相区隔开为三个结晶区,结晶固相分别对应Li(Cl,Br)·H2O、Sr(Cl,Br)2·2H2O和Sr(Cl,Br)2·6H2O三个不同结晶形式的固溶体;四元体系Li+,Ca2+//Cl-,Br--H2O在323 K下的等温相图不存在共饱点,其包含两条溶液边界和两个固溶体的固相结晶区,平衡固相分别为Li(Cl,Br)·H2O和Ca(Cl,Br)2·2H2O;四元体系Ca2+,Sr2+//Cl-,Br--H2O在323 K下的等温相图含有一个共饱点,三个固相结晶区,分别为Ca(Cl,Br)2·2H2O、Sr(Cl,Br)2·2H2O和Sr(Cl,Br)2·6H2O的结晶区,被三条等温溶解线分割;四元体系Li+,Ca2+,Sr2+//Cl--H2O在323 K下的等温相图包含一个共饱点、四条等温溶解线和四个水合物结晶区,结晶区的平衡水合物分别为SrCl2·6H2O、SrCl2·2H2O、LiCl·H2O和CaCl2·2H2O;四元体系Li+,Ca2+,Sr2+//Br--H2O在323 K下的等温相图由两个不变点、五条饱和溶液线和四个水合物结晶区组成,结晶区的平衡固相形式分别为SrBr2·6H2O、SrBr2·2H2O、LiBr·H2O和CaBr2·4H2O;四元体系Li+,K+,Sr2+//Br--H2O在273和298 K下的等温相图中的三条等温溶解线相交于一个共饱点,并将相区划分为三个结晶区,分别对应无水盐KBr和两个水合盐SrBr2·6H2O以及LiBr·2H2O;四元体系Li+,K+,Ca2+//Br--H2O在273和323 K下的等温相图均有三条等温线相交于一个共饱点,而298 K条件下有五条等温溶解线和两个共饱点。在273 K条件下的三个平衡固相结晶区分别为:LiBr·2H2O、KBr和CaBr2·6H2O,而在323 K条件下分别为:LiBr·H2O、KBr和CaBr2·4H2O。在298 K条件下由于CaBr2·6H2O的部分脱水转变为CaBr2·4H2O,因此出现了四个平衡固相结晶区,分别为:LiBr·H2O、KBr、CaBr2·4H2O和CaBr2·6H2O;四元体系K+,Ca2+,Sr2+//Br--H2O在273、298和323K三个温度条件下的等温相图均只含有一个共饱点,三条等温溶解线和三个平衡固相结晶区,结晶物在273和298 K条件下为KBr、CaBr2·6H2O和SrBr2·6H2O,而在323 K条件下则为KBr、CaBr2·4H2O和SrBr2·6H2O。五元体系Li+,K+,Ca2+,Sr2+//Br--H2O在273 K下的三维干基相图中有四条等温溶解线,并相交于一个共饱点,该点对应的四种结晶固相为LiBr·2H2O、KBr、CaBr2·6H2O和SrBr2·6H2O。该五元体系在298 K时的三维干基相图中含有两个共饱点,第一个共饱点对应的四种平衡固相为:LiBr·H2O、KBr、CaBr2·4H2O和SrBr2·6H2O,另一个共饱点对应的固相为:KBr、CaBr2·6H2O、CaBr2·6H2O和SrBr2·6H2O。该五元体系在323 K时的三维干基相图中含有两个共饱点,第一个共饱点对应的四种平衡固相为:KBr、LiBr·H2O、CaBr2·4H2O和SrBr2·6H2O,另一个共饱点对应的固相为:KBr、CaBr2·6H2O、CaBr2·4H2O和SrBr2·6H2O。使用溶解度数据拟合了未见文献报道的混合离子交互作用参数和盐的溶解平衡常数,运用Pitzer模型,对研究的五元体系Li+,K+,Ca2+,Sr2+//Br--H2O下的三元和四元子体系以及相关三元氯溴固溶体体系进行了溶解度的理论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在四元体系下预测的与实验结果的偏差比在三元体系中大。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参数的适用性,以及Pitzer模型在预测含锂含钙的高浓度溶液溶解度的可能性。对Li+,K+,Ca2+,Sr2+//Br--H2O五元体系下的子体系和相关氯溴共存固溶体体系进行273、298、323 K稳定相平衡实验探究,丰富了含溴卤水体系的溶解度数据。揭示了研究体系中共存盐的溶解结晶规律,对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资源的浓缩以及后续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通过对所研究氯溴共存固溶体体系中的固液组成关系进行回归,进一步描述其溶解特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拟合了该五元体系下的部分混合Pitzer参数和盐的溶解平衡常数,扩充了Pitzer模型的参数数据库。验证了拟合参数的准确度和Pitzer模型计算高浓度的含溴体系的适用性,为相关体系的溶解度计算提供参考。

李丹,孙帅琦,张涛,赵一慧,孟令宗,郭亚飞,邓天龙[6](2021)在《五元体系HCl-NaCl-CaCl2-H3BO3-H2O在298.15 K的Pitze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了三元体系CaCl2-H3BO3-H2O在298.15 K的溶解度和液相的折射率,该三元体系为简单共饱型,有1个共饱点,2条溶解度曲线和2个单盐结晶区,分别为CaCl2·6H2O和H3BO3。结合本文测定和文献中的溶解度数据,拟合了五元体系HCl-NaCl-CaCl2-H3BO3-H2O中含H3BO3的Pitzer参数,结合固相的溶解平衡常数,构建了该五元体系的Pitzer模型,并计算了该五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的溶解度。根据Pitzer模型和计算相图,对氯化钠、氯化钙共存卤水中硼酸的分离进行了计算,获得了分离过程中的析盐顺序和卤水组成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更容易实现H3BO3的分离。

王雪莹[7](2020)在《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盐体系的相平衡理论是指导开发海水、盐湖、地下卤水及含盐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稳定及介稳相平衡,而对于低温下的相平衡研究较少。低温对水盐体系的相平衡和盐类结晶规律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含硫酸盐水盐体系,能够抑制某些复盐析出,极大地简化相图,从而有可能开发出更简单、效率更高的生产工艺。新疆卤水硝酸盐矿主要含有Na+、K+、Mg2+、Cl-、NO3-、SO42-六种离子,属于高元复杂体系,常温及较高温度下的结晶路线异常复杂,难以获得高质量目标产品;同时考虑到新疆冬季寒冷漫长,探索开发低温工艺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由于缺少相关的低温相图作为指导,工艺探索开发工作较为盲目,未能取得进展。为此,本文针对卤水硝酸盐矿所属的六元水盐体系Na+,K+,Mg2+//Cl-,NO3-,SO42-–H2O及其子体系,开展低温下的相变化研究。包括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该体系在258.15K下的溶解度和密度数据,构建了不同形式的相图,分析并讨论各体系中盐类之间的相转化关系及析出规律;采用低温冷却曲线法研究了相关水盐体系的冰点、共晶点与溶液组成的关系和图形表达。同时结合相图,研究了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有Na+,K+,Mg2+,Cl-,NO3-,SO42-的溶液在降温和蒸发过程中的析盐规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生产工艺,为今后新疆卤水硝酸盐矿的开发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三元体系Na+//Cl-,NO3-–H2O、Na+,Mg2+//NO3-–H2O和Mg2+//Cl-,NO3-–H2O在258.15 K下均为简单共饱型,没有复盐存在;相图均由1个零变量点、2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3个结晶区组成。K+,Mg2+//Cl-–H2O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的形成,相图由2个零变量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5个结晶区组成。温度变化对相图中各盐的结晶区相对大小有一定影响,这些变化为设计出生产氯化钾、硝酸钠的工艺提供了思路。(2)四元同离子体系Na+,K+,Mg2+//Cl-–H2O在258.15 K下属于复杂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生成;相图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3个单盐结晶区和1个复盐结晶区,结晶区大小次序为KCl﹥Na Cl·2H2O﹥KCl·Mg Cl2·6H2O﹥Mg Cl2·8H2O。四元交互体系Na+,Mg2+//Cl-,NO3-–H2O为简单共饱和型体系,无复盐生成,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4个单盐结晶区,其中Mg Cl2·8H2O的结晶区最小,也即溶解度最大;Na NO3的结晶区最大,在低温下更易从卤水中析出。和298.15 K的相图相比,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盐的结晶区大小及结晶形式均发生改变。(3)五元交互体系Na+,K+,Mg2+//Cl-,NO3-–H2O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存在复盐KCl·Mg Cl2·6H2O。含有4个零变量点,9条单变量曲线,6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的大小按照KCl、KNO3、Na NO3、KCl·Mg Cl2·6H2O、Mg Cl2·8H2O、Mg(NO3)2·6H2O顺序递减。五元体系Na+,Mg2+//Cl-,NO3-,SO42-–H2O是一个简单体系,无复盐形成。相图含有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5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2SO4·10H2O、Na NO3、Mg SO4·7H2O、Mg Cl2·8H2O、Mg(NO3)2·6H2O。Na2SO4·10H2O和Na NO3更易于从此类型的卤水中析出。与该体系298.15 K稳定相图相比,钠硝矾和白钠镁矾复盐结晶区消失,相关系得以简化。(4)六元体系Na+,K+,Mg2+//Cl-,NO3-,SO42-–H2O相图可采用正三棱柱表达无水无氯干盐图;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相图共有6个零变量点和8个两盐结晶区,其中Na Cl·2H2O和Na2SO4·10H2O的共晶区最大,在低温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最小,降温过程中最先结晶析出。与298.15 K的相图相比,减少了19个零变量点,复盐的种类由6种减少至1种,因此该体系在258.15 K的相关系更为简单。(5)构建了三元体系Na+//Cl-,SO42-–H2O、四元同离子体系Na+//Cl-,NO3-,SO42-–H2O和四元交互体系Na+,K+//Cl-,NO3-–H2O的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可以直观表达出冰与单盐、两盐及三盐的共晶点、线与面,此外,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盐类组成的等水体系的冰点面。针对不同溶液组成构成的等水面冰点,采用扩展UNIQUAC模型进行计算,冰点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模型的适用性良好。(6)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钾硝酸盐的盐湖卤水的降温实验证明,硫酸根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温下卤水中大部分硫酸根离子以Na SO4·10H2O的形式析出,避免了大量的硫酸盐型复盐的生成。降温分离固相后的卤水进行自然蒸发实验,蒸发液相组成变化路径与Na+,K+,Mg2+//Cl-,NO3-–H2O五元体系298.15K相图分析基本吻合。因此对卤水采用冬季天然冷冻,夏季自然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出卤水中的十水硫酸钠和氯化钠,浓缩富集后的卤水可进行后续的硝酸盐及钾盐的分离。

张小林[8](2020)在《RECl3-Na2CO3溶液的介稳态特性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稀土(RE)难溶性含氧无机酸盐在相应阴离子的盐溶液中,具有较大的可溶性,如碳酸稀土、草酸稀土,导致稀土沉淀时稀土损失大与环保问题,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稀土元素与阴离子间的配位作用。稀土碳酸盐是典型的沉淀产物,在碱金属或铵的碳酸盐溶液中具有介稳态特征和溶解性,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碳酸稀土固体的晶型晶貌及其调控方法,而针对稀土与碱金属碳酸盐共存的溶液以及稀土离子与含氧酸根的配位、水化规律、溶液介稳态性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碳酸钠溶液中稀土溶解行为为例,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分子动力学(MD)、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及UV-vis光谱分析,研究了RE(Ⅲ)在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规律、RECl3-Na2CO3溶液介稳态的维持与破坏机理;分析了RE(Ⅲ)在碳酸钠溶液中介稳离子结构与溶液离子的协同作用,为认识和研究含氧稀土无机酸盐的介稳态性质,与优化稀土沉淀工艺提供理论指导。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进行了15种稀土元素在不同浓度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实验。明析了在不同的介稳RECl3-Na2CO3溶液中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溶度与陈化过程中稀土瞬时溶解浓度。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随溶液CO32-浓度与稀土原子序数(Tb,Y除外)的增加而增大;溶液介稳时间亦随稀土原子序数(Tb,Y除外)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RE(Ⅲ)在介稳态时间内可保持稳定。当RE(Ⅲ)的浓度低于瞬时饱和溶解浓度时,随着稀土原子序数的增加,溶液的介稳态时间将大幅延长。此外,在稀释过程中可以改变溶液的介稳态,而具有较大稀土原子序数的RECl3-Na2CO3溶液则需要更多的H2O进行稀释。(2)基于15种RECl3-Na2CO3溶液中RE(Ⅲ)浓度,分别对各体系进行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通过分析各离子对的径向分布函数及平均配位数,确定了Na2CO3溶液中各RE(Ⅲ)络离子主要的组成形式,以及稀土离子水化及CO32-配位与原子序数的关系。稀土离子配位CO32-的数量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轻稀土离子配位的H2O数为12个,中重稀土元素配位的H2O数为23个。MD模拟表明,高浓度Na2CO3溶液中Na+近程有序第一层以外,相互作用较弱的CO32-与RE(Ⅲ)离子配位,又与Na+发生团簇行为,阻止了RE(Ⅲ)离子与CO32-发生沉淀反应,使RE(Ⅲ)络离子溶解于高浓度的Na2CO3溶液。当溶液CO32-浓度小于0.8mol·L-1时,即溶液中Na+近程有序第二层以外的CO32-数量占32%以上时,RE(Ⅲ)以固相产物的形式瞬间析出,此时RECl3-Na2CO3溶液不再稳定溶解稀土元素。(3)根据MD计算结果,对Y(Ⅲ)和Yb(Ⅲ)络离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获得了几何优化后的Y(Ⅲ)和Yb(Ⅲ)离子结构和理论UV光谱。通过DFT计算得到的理论UV光谱的特征峰与实验UV-vis光谱一致,得到的键长信息与MD计算的RDF第一峰峰位吻合,进一步论证了稀土离子配位与水化规律的模拟结果。明晰了不同CO32-浓度下Y(Ⅲ)与Yb(Ⅲ)络离子演变过程与水化行为。(4)研究了在2 mol·L-1 Na2CO3溶液中添加NaCl,对15种稀土元素的瞬时饱和溶解浓度及其溶液介稳时间的影响。进行了RE(La,Sm,Dy,Yb,Y)Cl3-Na2CO3溶液的MD计算,以阐明溶液离子行为和RE(Ⅲ)络离子结构。随着NaCl添加量的增大,直接影响Na+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Cl-对Na+相互作用粒子数增大,导致CO32-对Na+在第一有序层的相互作用减弱,对RE(Ⅲ)可配位CO32-的数量增大,导致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增大及溶液介稳时间延长。当Cl-浓度进一步增大时,不影响CO32-对RE(Ⅲ)的配位行为,仅排挤RE(Ⅲ)近程有序的外层H2O分子。(5)阐明了对RECl3-Na2CO3溶液中通CO2对介稳态快速破坏的条件和机理。在CO2通入过程中,获得了溶液的pH值和15种稀土瞬时溶解浓度的变化。与重稀土相比,轻稀土的RECl3-Na2CO3介稳溶液更容易被破坏。根据碳平衡计算和溶液系统中CO32-/HCO3-的比值,用MD讨论了各离子对的行为和Yb(Ⅲ)络离子结构。由于溶液中CO32-/HCO3-的比值的变化和对稀离子可配位CO32-数量的下降,使CO2的通入可快速促进RECl3-Na2CO3溶液中沉淀过程的发生。当溶液pH值降至9.35及以下时,溶液中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可配位CO32-,直接导致Yb(Ⅲ)以碳酸盐的形式快速沉淀。这是通入CO2气体快速破坏YbCl3-Na2CO3溶液介稳态的机理。

薛玉丽[9](2020)在《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文中研究指明碳酸盐型盐湖卤水中存在丰富的有价元素,通过自然蒸发可以对其进行初步分离,然而在蒸发中后期,盐类呈现复杂的析晶规律,钠钾易形成钾钠复盐,碳酸锂与钾盐同时分散析出,富集空间较小。针对这一系列难题,本文选取扎布耶盐湖为研究对象,提出引入CO2改变体系的端员组分的方法,将原有的碳酸盐体系转化为碳酸氢盐体系,简化了碱金属化合物的析出种类及盐析顺序,旨在实现钠、钾、锂、硼等有价元素的高效分离,为我国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的综合利用及有价元素的分离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首先研究了K2CO3-Na2CO3-H2O三元体系碳化前后的相行为,绘制了碳化前K2CO3-Na2CO3-H2O体系298.2K温度下的相图以及碳化后KHCO3-NaHCO3-H2O体系298.2K和313.2 K温度下的相图,测定了溶液的组成、密度、电导率和pH值。通过对比发现碳酸盐体系中含有以Na2CO3·K2CO3·xH2O(x=6-12)固溶体形式存在的复盐,碳酸氢盐体系则为简单三元体系,不存在复盐结晶区,且二者的结晶区受温度影响明显。这些发现为CO2碳化法能够实现钠钾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依据。通过碳化、蒸发、升温等操作实现了钠钾分离,最终钾盐的回收率达到了30.5%,纯度达到了99%,,与仅通过蒸发法提取钾单盐相比,回收率提高了将近6倍。利用CO2碳化和蒸发法联合工艺分离Li2CO3-K2CO3-H2O体系中的锂盐和钾盐。探究了碳化前后体系中物相和溶液组成变化,其中纯碳酸锂(Li2CO3)溶液碳化所得碳酸氢锂(LiHCO3)溶液中锂离子的最大溶解度为14.1g/L,而LiHCO3和KHCO3共饱溶液中,锂离子最大溶解度为5.8g/L。对碳化后溶液进行蒸发浓缩,最终锂离子最大富集浓度为16g/L。绘制了等温蒸发碳化后溶液的结晶路线图,即Li+,K+//CO32-,HCO3--H2O体系介稳平衡相图,测定了锂的最大富集浓度和碳酸氢钾的结晶区。通过CO2碳化-蒸发工艺,在有效分离锂盐钾盐的同时实现了锂的富集。引入硼元素,研究了从扎布耶盐湖碳酸盐岩型卤水中连续提取钾、硼、锂的工艺,得到了适合上述工艺的初始卤水中硼的浓度范围。当硼(以B2O3表示)在卤水中的质量分数为w(B2O3)=0.66%至w(B2O3)=4.24%时,可采用溶剂萃取法从碳酸化溶液中萃取硼。当w(B2O3)为0.66%时,萃取效率(E%)最大可达98%。硼的回收率为80.26%。热分解和蒸发温度分别为70°C和25°C。锂和钾的回收率分别为80.31%和75.33%。研究了Li+,K+//CO32-,B4O72--H2O四元体系碳化后的相变过程,以及硼对碳酸盐岩体系碳化过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Li+,Na+,K+//CO32-,B4O72--H2O复杂体系中有价元素的分离方案。

聂国亮[10](2020)在《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文中提出为了实现四川盆地三叠纪地下卤水中锂、钾、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揭示该卤水资源的成矿过程及卤水中盐类矿物的溶解和结晶规律,本论文以四川盆地三叠纪富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KCl–Sr Cl2–H2O、Li Cl–Na Cl–Mg Cl2–Sr Cl2–H2O、Li Cl–KCl–Mg Cl2–Sr Cl2–H2O及其部分子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获得了相应的实验相平衡数据和平衡相图,同时应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对部分子体系开展了相平衡理论计算。三元体系Li Cl–Na Cl–H2O、Li Cl–KCl–H2O在298 K条件下均为简单共饱和型,体系未发现固溶体和复盐生成,但有相应水合盐的固相结晶区。三元体系Li Cl–Sr Cl2–H2O在298时同样无固溶体和复盐生成,但相图中存在Sr Cl2·2H2O的溶解度曲线,其相图属于水合物相图I型。298 K条件下三元体系Li Cl–Mg Cl2–H2O为复杂体系,未发现固溶体存在,但有复盐Li Cl·Mg Cl2·7H2O生成。上述三元体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发生明显变化,Li Cl、Mg Cl2在溶液中对其他盐类物质均表现出较强的盐析作用。四元体系Na Cl–KCl–Sr Cl2–H2O在298 K时未发现固溶体和复盐生成,其相图属于简单共饱和型,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一致,随温度升高出现了Sr Cl2·2H2O固相结晶区。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Sr Cl2–H2O、Li Cl–KCl–Sr Cl2–H2O中均无固溶体和复盐生成,由于Mg Cl2、Li Cl对Sr Cl2强烈的盐析作用而出现了Sr Cl2·2H2O的固相结晶区,其中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发生改变,373 K时,Sr Cl2·6H2O消失,出现了Sr Cl2·H2O固相结晶区。四元体系KCl–Mg Cl2–Sr Cl2–H2O在298 K时无固溶体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生成,同时还生成了Sr Cl2·2H2O,属于复杂体系,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变。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Li Cl–Mg Cl2–Sr Cl2–H2O为复杂体系,无固溶体但有复盐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结晶相区,相平衡实验结果表明锂盐的溶解度明显大于其他盐类物质。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Na Cl、KCl、Sr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生成,Na Cl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KCl占比最大;Sr Cl2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Na Cl占比最大,Sr Cl2·2H2O占比最小;KCl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相对简单,各固相结晶区的大小按照Na Cl、Sr Cl2·6H2O、KCl·Mg Cl2·6H2O顺序依次递减。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Na 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Li Cl、Na Cl、Mg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生成,但都存在复盐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Li Cl和Mg Cl2分别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类似,Li Cl·Mg Cl2·7H2O在上述两个条件下,溶解度最大;Na Cl饱和时的各盐类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按照Sr Cl2·6H2O、Sr Cl2·2H2O、Mg Cl2·6H2O、Li Cl·Mg Cl2·7H2O、Li Cl·H2O依次增加。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Na Cl–KCl–Sr Cl2–H2O在Li Cl、Na Cl、KCl、Sr Cl2饱和的相图中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其空间立体图中含有二十三条等温溶解度单变量曲线、五个单固相结晶区和两个五元共饱点。其中Li Cl、Sr Cl2分别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类似,上述两种盐各自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Sr Cl2·2H2O的结晶区占比均最小;Na Cl、KCl各自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同样类似,固相结晶区中均存在Sr Cl2·6H2O、Sr Cl2·2H2O、Li Cl·H2O,其中Li Cl·H2O的相区占比最小。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K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Li Cl、KCl、Mg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生成,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存在,Li Cl、KCl各自饱和情况下的简化干基图构型一致,各固相结晶区中含锂盐的相区占比均最小;Mg Cl2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相对简单,各固相结晶区的大小按照KCl·Mg Cl2·6H2O、Sr Cl2·2H2O、Li Cl·Mg Cl2·7H2O的顺序依次递增。基于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K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Sr Cl2–H2O、Li Cl–KCl–Sr Cl2–H2O、Li Cl–Mg Cl2–Sr Cl2–H2O进行了相平衡理论计算,并和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相图与实验相图基本吻合。

二、Pitzer模型对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tzer模型对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六元体系Li-Na-K-Mg-Cl-SO4-H2O多温相平衡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热力学模型
    2.1 电解质水溶液扩展UNIQUAC模型
    2.2 相平衡计算
    2.3 物种形态
    2.4 AQSOL027界面
3 五元体系相平衡预测
    3.1 Li-Na-K-Mg-Cl-H2O体系
    3.2 Li-Na-K-Mg-SO4-H2O体系
    3.3 Li-Na-K-Cl-SO4-H2O体系
    3.4 Li-Na-Mg-Cl-SO4-H2O体系
    3.5 Li-K-Mg-Cl-SO4-H2O体系
    3.6 Na-K-Mg-Cl-SO4-H2O体系
4 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结果比较
5 结 论

(2)钾盐的溶解度测定及液体肥的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液体肥
        1.2.1 液体肥简介
        1.2.2 液体肥的优点
        1.2.3 液体肥的存在问题
    1.3 液体肥的主要营养元素
        1.3.1 氮(N)
        1.3.2 磷(P)
        1.3.3 钾(K)
    1.4 氯对植物的影响
    1.5 电解质溶液理论
        1.5.1 液固平衡相图
        1.5.2 电解质溶液理论发展概况
        1.5.3 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平衡时间的确定
        2.3.2 溶解度的测定
    2.4 分析及检测方法
        2.4.1 Cl~-含量测定
        2.4.2 H_2PO_4~-和HPO_4~(2-)含量测定
        2.4.3 K~+含量测定
        2.4.4 NO_3~-和SO_4~(2-)含量测定
第3章 混合钾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3.1 引言
    3.2 混合钾液固相平衡
        3.2.1 液固相平衡数据
        3.2.2 液固平衡相图及分析
    3.3 盐析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固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4.1 引言
    4.2 混合电解质Pitzer模型
        4.2.1 1-1型的混合电解质Pitzer方程推导
        4.2.2 1-n型的混合电解质Pitzer方程推导
    4.3 溶解平衡常数的计算
    4.4 Pitzer参数的计算
    4.5 理论溶解度计算
        4.5.1 1-1型的混合电解质体系
        4.5.2 1-n型的混合电解质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体肥的配方设计
    5.1 引言
    5.2 相图在液体肥中的应用
        5.2.1 有氯体系
        5.2.2 无氯体系
    5.3 高钾型液体肥
        5.3.1 以水为溶剂时液体肥的配方设计
        5.3.2 以沼液浓缩液为溶剂时液体肥的配方设计
    5.4 高磷型液体肥
        5.4.1 以水为溶剂时液体肥的配方设计
        5.4.2 以沼液浓缩液为溶剂时液体肥的配方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液固平衡相图及分析

(3)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1.2.2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4 理疗热矿水(温泉)医学地质学
        1.2.5 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及气象
        2.1.3 水文
        2.1.4 地形地貌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相古地理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地热地质条件
        2.3.1 热储单元结构特征
        2.3.2 地热异常构造
        2.3.3 地温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1 矿物岩石特征
        3.2.2 主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元素特征
        3.2.4 稀土元素特征
    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3.1 常量组份特征
        3.3.2 微量组分特征
        3.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1 地质成因类型
        4.1.1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质类型
        4.1.2 理疗热矿水(温泉)地热系统类型
        4.1.3 理疗热矿水(温泉)热储类型
    4.2 理疗热矿水(温泉)分类
        4.2.1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类
        4.2.2 基于统计学分类
    4.3 理疗热矿水(温泉)类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水文地球化学演化机理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测试
    5.2 热流体起源及深循环特征
        5.2.1 热矿水起源
        5.2.2 热矿水滞留时间
        5.2.3 热储温度及温标理论
        5.2.4 水岩平衡状态判断
        5.2.5 热储温度估算
        5.2.6 热储埋深及循环深度
    5.3 主要水化学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1 常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3.2 微量组分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5.4 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指示意义
        5.4.1 REEs分异特征指示意义
        5.4.2 Ce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4.3 Eu异常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5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示踪
        5.5.1 碳同位素
        5.5.2 锶同位素
        5.5.3 硫同位素
    5.6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1 模拟的必要性和软件选择
        5.6.2 反应路径的确定
        5.6.3 可能的矿物相化学反应
        5.6.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研究
    6.1 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条件
        6.1.1 热储层和盖层
        6.1.2 构造
        6.1.3 水源
        6.1.4 热源
        6.1.5 物质来源
    6.2 理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模式
        6.2.1 碳酸盐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2.2 变质岩型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过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1 流行病学调查
        7.1.1 调查方法
        7.1.2 调查结果
    7.2 典型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1 理疗热矿水(温泉)与人群健康关联性
        7.2.2 理疗热矿水(温泉)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环境地球化学机理探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2.1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进展
        1.2.2 稳定相平衡与介稳相平衡
        1.2.3 国内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进展
        1.2.4 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1.2.5 盐湖钾资源开发现状
        1.2.6 盐湖硼资源开发现状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CO_2高压碳化实验步骤
    2.4 化学分析方法
        2.4.1 K~+滴定方法
        2.4.2 Cl~-滴定方法
        2.4.3 CO_3~(2-)和HCO_3~-的滴定方法
        2.4.4 B_2O_3的滴定方法
第3章 Na~+,K~+//Cl~-,CO_3~(2-)-H_2O体系298 K相图测定及高压CO_2分离钾单盐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四元体系Na~+,K~+//Cl~-,CO_3~(2-)-H_2O在298K下的介稳相平衡研究
        3.2.1 分析方法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Na~+,K~+//Cl~-,CO_3~(2-)-H_2O体系298 K下稳定相图的理论计算
        3.3.1 HW公式
        3.3.2 共饱点溶解度的计算
    3.4 高压CO_#2从Na~+,K~+Cl~,CO_3~2_3~(2-)-H_2O体系分离钾单盐工艺研究
        3.4.1 可行性探讨
        3.4.2 高压CO_2分离钾单盐工艺适用范围探讨
        3.4.3 KHCO_3回收率测试
        3.4.4 KHCO_3产物纯度探讨
    3.5 高压CO_2从Na~+,K~+//Cl~-,CO_3~(2-)-H_2O体系分离钾单盐在相图中的工艺路线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CO_2从Li~+,K~+//B_4O_7~(2-),CO_3~(2-)(HCO_3~-)-H_2O体系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四元体系Li~+,K~+//B_4O_7~(2-),CO_3~(2-)(HCO_3~-)-H_2O在298K下碳化过程的相转变研究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四元体系Li~+,K~+//B_4O_7~(2-),CO_3~(2-)-H_2O在298 K下分离锂、钾、硼单盐的工艺研究
        4.3.1 一步法工艺探讨
        4.3.2 碳化-萃取两步法工艺探讨
        4.3.3 一步法优势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四川盆地地下卤水Li+,K+,Ca2+,Sr2+//Cl-,Br-—H2O相关子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2.1 含锂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2.2 含锶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2.3 含溴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2.4 相平衡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相平衡实验研究方法
    2.4 平衡液相组成和固相组成测定方法
    2.5 相平衡理论计算方法
第3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3.1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 323 K相平衡
    3.2 三元体系LiBr-CaBr_2-H_2O 273,298和323 K相平衡
    3.3 三元体系CaBr_2-SrBr_2-H_2O 273,298和323 K相平衡
    3.4 三元体系SrCl_2-Sr Br_2-H_2O 273, 298和323 K相平衡
    3.5 三元体系KCl-KBr-H_2O273 K相平衡
    3.6 三元体系LiCl-LiBr-H_2O273和323 K相平衡
    3.7 三元体系CaCl_2-CaBr_2-H_2O273和323 K相平衡
    3.8 三元体系LiBr-Sr Br_2-H_2O298 K相平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体系Li~+,Sr~(2+)//Cl~-,Br~--H_2O323 K相平衡
    4.2 四元体系Ca~(2+),Sr~(2+)//Cl~-,Br~--H_2O323 K相平衡
    4.3 四元体系Li~+,Ca~(2+)//Cl~-,Br~--H_2O323 K相平衡
    4.4 四元体系Li~+,Ca~(2+),Sr~(2+)//Cl~--H_2O323 K相平衡
    4.5 四元体系Li~+,Ca~(2+),Sr~(2+)//Br~--H_2O 273, 298和323 K相平衡
    4.6 四元体系Li~+,K~+,Sr~(2+)//Br~--H_2O 273和298 K相平衡
    4.7 四元体系Li~+,K~+,Ca~(2+)//Br~--H_2O 273, 298和323 K相平衡
    4.8 四元体系K~+,Ca~(2+),Sr~(2+)//Br~--H_2O 273, 298和323 K相平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元体系Li~+,K~+,Ca~(2+),Sr~(2+)//Br~--H_2O相平衡研究
    5.1 五元体系Li~+,K~+,Ca~(2+),Sr~(2+)//Br~--H_2O273 K相平衡
        5.1.1 Li~+,K~+,Ca~(2+),Sr~(2+)//Br~--H_2O(SrBr_2饱和)273 K相平衡
        5.1.2 Li~+, K~+, Ca~(2+), Sr~(2+)//Br~--H_2O (KBr饱和)273 K相平衡
    5.2 五元体系Li~+,K~+,Ca~(2+),Sr~(2+)//Br~--H_2O298 K相平衡
        5.2.1 Li~+,K~+,Ca~(2+),Sr~(2+)//Br~--H_2O(SrBr_2饱和)298 K相平衡
        5.2.2 Li~+,K~+,Ca~(2+),Sr~(2+)//Br~--H_2O(KBr饱和)298 K相平衡
    5.3 五元体系Li~+,K~+,Ca~(2+),Sr~(2+)//Br~--H_2O323 K相平衡
        5.3.1 Li~+,K~+,Ca~(2+),Sr~(2+)//Br~--H_2O(SrBr_2饱和)323 K相平衡
        5.3.2 Li~+,K~+,Ca~(2+),Sr~(2+)//Br~--H_2O(KBr饱和)323 K相平衡
        5.3.3 Li~+,K~+,Ca~(2+),Sr~(2+)//Br~--H_2O(CaBr_2饱和)323 K相平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相平衡理论计算
    6.1 Pitzer热力学理论计算模型
    6.2 Pitzer参数的求解
    6.3 溶解度的理论计算
        6.3.1 三元固溶体体系的溶解度计算
        6.3.2 简单三元体系的溶解度计算
        6.3.3 四元体系的溶解度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6)五元体系HCl-NaCl-CaCl2-H3BO3-H2O在298.15 K的Pitze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 化学模型研究
    3.1 模型参数化
    3.2 溶解度计算
        3.2.1 四元体系HCl-Na Cl-H3BO3-H2O
        3.2.2四元体系HCl-CaCl2-H3BO3-H2O
        3.2.3 五元体系
4 卤水蒸发分离研究
5 结论

(7)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新疆盐湖资源概况
    1.3 硝酸盐资源概况
        1.3.1 国外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加工技术
        1.3.2 国内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开发利用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与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水盐体系相平衡
        1.5.2 冰点、共晶点及低温生产工艺
    1.6 扩展的UNIQUAC模型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1.7.1 课题目的与意义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8 课题来源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3 化学分析方法
第3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3.1 Na~+//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2 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3 Na~+,Mg_2~+//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4 Mg_2~+//Cl~-,NO_3~–H_2O258.15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3.5 Na~+//Cl~-,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4.1 Na~+,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4.1.1 相平衡数据
        4.1.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4.1.3 共饱点平衡固相组成的确定
        4.1.4 不同温度下的相图比较及应用
    4.2 Na~+,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4.2.1 相平衡数据
        4.2.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4.2.3 温度对相图结晶区的影响
    4.3 四元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4.3.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4.3.2 Na~+,K~+//Cl~-,NO_3~–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4.4 四元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的热力学模型
        4.4.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4.4.2 Na~+,K~+//Cl~-,NO_3~–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元体系258.15K相平衡研究
    5.1 Na~+,K~+,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5.1.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1.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5.2 Na~+,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5.2.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元体系Na~+,K~+,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6.1 六元体系相平衡数据
    6.2 六元体系相图构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含钾硝酸盐卤水加工工艺基础研究
    7.1 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卤水动态降温析盐规律
        7.1.1 降温实验过程及数据
        7.1.2 析盐规律研究与过程计算
    7.2 冷冻固液分离后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研究
        7.2.1 自然蒸发实验过程及数据
        7.2.2 卤水蒸发液相组成变化与结晶路线分析
        7.2.3 卤水蒸发结晶理论分析及计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RECl3-Na2CO3溶液的介稳态特性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在碳酸盐溶液中溶解行为研究现状
        1.1.1 稀土溶解行为
        1.1.2 稀土离子络合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碳酸稀土及复盐晶型转化
    1.3 介稳态相关理论
        1.3.1 溶液介稳宽度的影响因素
        1.3.2 介稳态宽度表示法
        1.3.3 介稳宽度的测定
    1.4 溶液离子配位结构研究
        1.4.1 分子动力学计算原理
        1.4.2 径向分布函数与配位数
        1.4.3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1.4.4 MD与DFT研究溶液离子结构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路线
    2.4 分析检测方法
        2.4.1 EDTA滴定稀土浓度
        2.4.2 溶液的总碳分析与固相产物的表征
第三章 RECl_3-Na_2CO_3溶液中稀土溶解规律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的测定
        3.2.2 稀土瞬时溶解浓度与陈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3.2.3 介稳态溶液加水稀释实验
        3.2.4 介稀态溶液瞬时析出固相分析
        3.2.5 介稀态溶液陈化析出固相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
        3.3.2 陈化时间对稀土瞬时溶解浓度的影响
        3.3.3 介稳态溶液加水稀释析出稀土固相规律
        3.3.4 瞬时固相产物FTIR分析
        3.3.5 陈化固相产物SEM-EDS与FTIR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稳态溶液稀土配位与水化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MD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_2O中氧原子对RE(Ⅲ)的径向分布函数
        4.3.2 CO_3~(2-)与H_2O对RE(Ⅲ)离子的相互作用
        4.3.3 稀土碳酸盐络离子的存在形态
        4.3.4 CO_3~(2-)对Na~+的相互作用及介稳态存在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介稳态溶液中Y(Ⅲ)与Yb(Ⅲ)离子配位演变过程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溶解实验
        5.2.2 MD模拟方法
        5.2.3 UV-vis全波长扫描分析
        5.2.4 DFT几何优化与光谱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Y(Ⅲ)与Yb(Ⅲ)瞬时饱和溶解浓度
        5.3.2 收敛后的模型快照
        5.3.3 径向分布与配位数分析
        5.3.4 CO_3~(2-)对RE(Ⅲ)配位方式
        5.3.5 UV-vis全波长扫描吸收光谱
        5.3.6 DFT几何优化与UV光谱
        5.3.7 结合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添加NaCl对RECl_3-Na_2CO_3溶液介稳态的维持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与模拟方法
        6.2.1 NaCl对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的影响
        6.2.2 添加NaCl后稀土瞬时溶解浓度-陈化时间的变化规律
        6.2.3 添加NaCl后真实溶液MD模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添加NaCl对稀土瞬时饱和溶解浓度的影响
        6.3.2 添加NaCl对溶液介稳时间的影响
        6.3.3 添加NaCl后的介稳态溶液MD模拟
        6.3.4 不同NaCl添加量溶液RE(Ⅲ)可配位CO_3~(2-)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RECl_3-Na_2CO_3溶液介稳态破坏规律及离子行为
    7.1 引言
    7.2 实验与模拟方法
        7.2.1 通CO_2快速破坏溶液介稳态
        7.2.2 不同pH介稳态溶液离子行为MD模拟
        7.2.3 通CO_2沉淀固相FTIR光谱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通CO_2快速破坏介稳态规律
        7.3.2 不同[CO_3~(2-)]/[HCO_3~-]溶液碳平衡计算
        7.3.3 不同[CO_3~(2-)]/[HCO_3~-]溶液离子行为
        7.3.4 不同[CO_3~(2-)]/[HCO_3~-]溶液可配位CO_3~(2-)分析
        7.3.5 通CO_2沉淀产物的FTIR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与发现
    8.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现状
        1.2.1 水盐体系相图与相平衡
        1.2.2 水盐体系相图与相平衡研究进展
        1.2.3 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进展
    1.3 碳酸盐型盐湖有价元素分离现状
    1.4 利用CO_2碳化盐湖卤水提取单盐的可行性分析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
        2.1.1 模拟卤水的配制
        2.1.2 等温蒸发实验
        2.1.3 CO_2碳化实验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分析方法
        2.3.1 CO_3~(2-)、HCO_3~-的测定方法
        2.3.2 K~+测定方法
        2.3.3 液相物化性质分析方法
        2.3.4 固相鉴定方法
    2.4 相图绘制方法
第3章 K_2CO_3-Na_2CO_3-H_2O体系碳化实验及相平衡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K_2CO_3-Na_2CO_3-H_2O体系相平衡实验及碳化实验
        3.3.3 钠钾分离工艺路线的确定
        3.3.4 液相物化性质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i_2CO_3-K_2CO_3-H_2O体系碳化实验及相平衡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碳化温度的确定
        4.3.3 Li_2CO_3-K_2CO_3-H_2O体系碳化前后相转变研究
        4.3.4 Li~+,K~+//CO_3~(2-),HCO_3~--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实验
        4.3.5 溶液物化性质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O_2碳化-萃取联合工艺分离卤水中有价元素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方法
        5.2.2 硼的测定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原理
        5.3.2 萃取提硼实验
        5.3.3 从模拟盐水中提取钾、锂、硼的实例
        5.3.4 硼酸盐对CO_2碳化过程的影响
        5.3.5 Li~+,Na~+,K~+//CO_3~(2-),B_4O_7~(2-)-H_2O体系有价元素分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卤水资源概述
        1.2.1 卤水资源的定义
        1.2.2 卤水资源的成因和分类
        1.2.3 卤水资源的分布
    1.3 四川盆地三叠纪地下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1.4.1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4.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4.3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 电解质溶液理论
        1.5.1 发展现状
        1.5.2 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及其发展
    1.6 研究内容
        1.6.1 稳定相平衡实验研究
        1.6.2 相平衡理论计算
    1.7 论文创新点
    1.8 研究经费来源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分析方法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第3章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K相平衡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四元体系Na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3.2.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3.3 四元体系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3.3.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3.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3.4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3.4.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3.4.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3.5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3.5.1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3.5.2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3.5.3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SrCl_2饱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K相平衡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三元体系LiCl-NaCl-H_2O298 K相平衡
        4.2.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4.3 三元体系LiCl-MgCl_2-H_2O298 K相平衡
        4.3.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4.4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4.4.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4.4.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4.5 四元体系Li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4.6 四元体系LiCl-Na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4.7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4.7.1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4.7.2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4.7.3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MgCl_2饱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 K相平衡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三元体系LiCl-KCl-H_2O298 K相平衡
    5.3 四元体系Li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5.4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5.4.1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5.4.2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5.4.3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5.4.4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SrCl_2饱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6.2.1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6.2.2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6.2.3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MgCl_2饱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相平衡理论计算
    7.1 Pitzer方程介绍
    7.2 含锶子体系298K相平衡理论计算
        7.2.1 四元体系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7.2.2 四元体系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7.2.3 四元体系Li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7.2.4 四元体系LiCl-NaCl-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7.2.5 四元体系LiCl-KCl-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计算程序
    B 平衡固相单晶鉴定图谱

四、Pitzer模型对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元体系Li-Na-K-Mg-Cl-SO4-H2O多温相平衡预测[J]. 崔瑞芝,聂国亮,李军,Kaj Thomsen,李武. 盐湖研究, 2021(02)
  • [2]钾盐的溶解度测定及液体肥的配方设计[D]. 王楠.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贵州理疗热矿水(温泉)形成机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 陈正山. 贵州大学, 2021(11)
  • [4]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D]. 李忠恕. 吉林大学, 2021(01)
  • [5]四川盆地地下卤水Li+,K+,Ca2+,Sr2+//Cl-,Br-—H2O相关子体系多温相平衡研究[D]. 张学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6]五元体系HCl-NaCl-CaCl2-H3BO3-H2O在298.15 K的Pitze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李丹,孙帅琦,张涛,赵一慧,孟令宗,郭亚飞,邓天龙. 化工学报, 2021(06)
  • [7]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D]. 王雪莹. 新疆大学, 2020
  • [8]RECl3-Na2CO3溶液的介稳态特性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张小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20
  • [9]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D]. 薛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D]. 聂国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Na~+||CrO_4~(2-)、HCO_3~--H_2O体系的Pitzer模型溶解度计算与实验验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