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一、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根彦[1](2021)在《学科竞赛对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能与改进策略——以某“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以某"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校22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对其参赛前后的创造力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并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参赛团队学科交叉水平和指导教师指导频次对创造力变化幅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参加学科竞赛使大学生创造力的四个维度,即研发力、洞察力、执行力、创意力均有显着提升,且提升幅度受到学科交叉和指导频次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同时,从样本中选取其中一个团队作为案例,跟踪其参赛后比赛成果实现转化并进一步产业化,刻画该作用机理在实践中的复现过程。研究结果有望为高校结合学科竞赛培养创造力的模式形成和效果提升提供借鉴。

李娜[2](2021)在《积极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文中指出创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会受到情绪和启动线索(启发信息)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诱发情绪时或诱发情绪后的启动线索对后继问题解决的作用,且并未对情绪诱发前学习启动线索对问题解决如何起作用进行探讨。鉴于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发现,学习某种中性信息后给予情绪唤醒会促进个体对中性信息的记忆表现。那么在解决创造问题中,学习中性的题解启动线索后及时给予情绪唤醒,可能也会促进人们对该中性题解启动线索的记忆,并进一步促进相应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因此,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此进行探讨。实验一选取大学生被试29名,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设计,以模糊图片作为图片类创造性问题的实验材料,采用分散学习方式,探讨情绪诱发和前置中性题解图的记忆与相应的模糊图片类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表现之间的关系。实验先呈现中性的清晰图片(即前置题解图:模糊图片类创造性问题的题解启发线索),之后随机呈现中性或积极情绪图片诱发情绪,24小时后要求被试对相应的模糊图类创造性问题进行解决,并对是否见过该前置题解图进行再认。结果发现,相较于中性情绪,个体对在积极情绪条件下学习的前置题解图的再认成绩和相应模糊图的解决成绩更好。并且,图片类创造性问题解决率与诱发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着正相关、与前置题解图的再认率显着正相关,前置题解图的再认率在唤醒度与模糊图片的解决率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实验二选取大学生被试67名,以词语类创造性问题RAT任务为材料,采用2(情绪类型:积极,中性)×2(时间间隔:0h,24h)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分散学习方式下,情绪诱发和前置中性RAT题解字的记忆与相应的RAT问题的解决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时间间隔在这种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实验先呈现中性的RAT任务的题解信息(前置启发线索),让被试判断题解字与题目字组成的词语是否为真词,获得题解启动,之后通过图片诱发中性或积极情绪,0小时(0h)或24小时(24h)后要求被试对相应的RAT问题进行解决,并对是否见过前置题解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与中性情绪相比,积极情绪下的前置RAT题解字的记忆和相应RAT任务的解决表现都更好;学习后立即进行测验时的再认率和解决率皆高于24h后进行测试;在24h时间间隔下,积极情绪诱发前所学题解字的再认正确率和相应RAT任务的解决率都明显高于中性情绪条件,但在0h时间间隔下却并未观察到积极情绪更好的促进效应。RAT任务的解决率与诱发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着正相关,与前置题解字的再认率显着正相关,对前置题解字的再认率在唤醒度和RAT任务的解决率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验三选取大学生被试67名,以词语类创造性问题RAT任务为材料,采用2(情绪类型:积极,中性)×2(时间间隔:0h,24h)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意图探讨集中学习方式下,情绪诱发和前置中性RAT题解字的记忆与相应的RAT问题的解决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时间间隔在这种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与实验二基本一致,积极情绪可以逆行性的促进前置中性题解字的记忆及相应RAT任务的解决。不同的是并未发现立即测验带来的优势效应。实验二、三综合分析发现,学习后立刻进行测验时,被试会记忆更强、解决更好,当过24h后进行测验时,被试的成绩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只有在0h时间间隔下,分散学习条件下的辨别力、再认率和解决率才明显高于集中学习条件,经过24h后,分散学习所带来的优势效应就减弱了,但是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在24h后依旧稳定存在。综上,积极情绪会逆行性的促进前置题解启动线索的记忆和相应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并且积极情绪还可以通过前置题解线索的记忆间接促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情绪的促进作用会受到时间间隔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周玲莉[3](2020)在《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是人类最持久、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之一,美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幼儿的阅读。对无锡市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调查表明,该园部分教师对阅读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产生小学化倾向,而且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比较传统,难以提升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受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艺术小社团的启迪,该研究尝试以小社团的方式在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以探索幼儿园阅读小社团的实施实践以及其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无锡市H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前后历时近一年。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要求,开展了“千千静听”、“金话筒”、“三味书屋”、“巧手天地”、“星光剧院”五个阅读小社团。阅读小社团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部分包含行动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观察和行动反思四个研究步骤,按照这四大步骤,每一个阅读小社团各整理活动详案十份,五个阅读小社团共计活动资料五十份。研究结果和分析部分,研究者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要求,结合阅读小社团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对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同伴交往行为和艺术创造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分析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阅读小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为更好地促进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该研究对教师提出的支持策略如下: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环境,耐心倾听行动实施阶段:关注过程,鼓励创编行动反思阶段:鼓励分享,提升总结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机会,鼓励合作行动实施阶段:榜样激励,正视冲突行动反思阶段:平行学习,同伴互评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挖掘资源,走出课堂行动实施阶段:丰富材料,减少束缚行动反思阶段:正确评价,多元展示

汤燕青[4](2020)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具有节奏感强、风格多样、对抗性小等特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组合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实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扬州大学大二年级啦啦操选修班52名女生进行为期12周的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以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重和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2)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3)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50米、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提升幅度显着大于单一教学;对女大学生80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提升幅度大于单一教学,但不具有显着性。(4)经过12周的实验,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及单一的花球啦啦操教学均对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智慧和知识、勇敢、人性、公正、节制、超越维度的提升幅度均大于单一教学,且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勇敢、人性、公正、节制维度具有显着性。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花球啦啦操教学中可以融入花样跳绳进行组合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加强柔韧性练习和放松练习。(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愉悦的课堂氛围,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刘玥[5](2020)在《知识体系学习中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以高级英语课为例》文中认为创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关于创造力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设置专门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而我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教育往往会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大学的知识体系课程,开展了创造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了这种培养方式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创造力培养的有效课程氛围特征。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随机对4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创造性倾向的特征,及不同大学生人群之间的分类差异,为研究二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二是对知识体系学习中,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以高级英语课为观察课程,把某大学英语专业大三的41名学生分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一个学期的创造力培养干预,从而来考察在知识体系教学中融入发散性任务对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有效性,并调查总结适合创造力发展的课程氛围特征。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大学生总体创造性倾向分为四类:高创造性倾向、中等创造性倾向、均衡偏低创造性倾向、低创造性倾向。2.大学生总体创造力水平一般。创造力总体在专业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性别方面高创造力倾向组男生较多,低创造倾向组女生较多。3.在知识体系教学中,通过加入发散性任务、小组合作形式可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总体倾向及冒险性、想象力。4.在知识体系教学中,通过加入发散性任务、小组合作形式可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及产品创造性。5.开心、开放、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课程氛围更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万莘怡[6](2020)在《大学生自信感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基于行为与ERPs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社会建设、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社会不可或缺的思维要素。大学生作为新思想的主力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缓慢,亟待提高。在影响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中,自信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证明,而自信感能否有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以往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涉及自信的角度较少,缺乏与自信感的相关研究。自信感是理智情感中的一种,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确信的情感。它可分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特质自信是相对稳定的、内隐的情感,如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始终充满自信;而状态自信是动态的、即时性的情绪体验,如有学生成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对这一学习获得自信情绪感受。有特质自信的学生,容易在具体情境中获得自信情绪体验,而在学习中经常获得自信情绪体验的学生易最终形成特质自信情感,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本研究从自信感的两个视角展开,探究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不仅揭示不同特质自信水平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的个体差异性,还深入到状态自信,揭示其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开拓从自信感与创造性关系研究的新视角。此外,以往有关自信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甚至相悖,缺乏脑电层面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还采用行为与ERP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脑电层面上对行为实验结果进行佐证,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水平。围绕上述内容,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是采用《大学生自信感问卷》选取不同特质自信水平的被试,以多用途任务(AUT)和中文远距离联想测验(CRAT)的材料进行测量,探讨不同特质自信水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二是选取问卷中筛选出的低特质自信水平的被试,通过在实验情境中诱发被试的状态自信,以创造性思维的材料进行测验,从行为层面上初步探索诱发状态自信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实验三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采用ERPs技术,基于CRAT的实验范式对被试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测量,从脑电层面上进一步验证诱发状态自信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特质自信水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高特质自信水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着高于低特质自信水平大学生的得分。(2)诱发状态自信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表现为诱发状态自信组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着高于控制组大学生的得分。(3)诱发大学生的状态自信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在脑电层面上获得相应反应。具体表现为诱发状态自信组大学生引发的P200和LPC波幅比控制组大学生的更小。此研究不仅在心理学理论上,而且在对大学生自信教育、创新教育上都有启迪价值。

刘洪翔[7](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石译文[8](2019)在《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沈阳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指出舞动治疗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中的一种,其主要是将身体与动作相结合应用到心理治疗过程中,目的是推进个体的情感和认知以及生理与社会性之间的融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数据分析技术,探究了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概念、创造力、情绪表达及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的影响。首先,本研究介绍了舞动治疗和团体辅导的概念,定义了本研究中舞动团体辅导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拉班动作分析理论、罗伯特·斯滕伯格动作分析理论、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的理论、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研究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再次,进行实验,根据同质性检验的方法选出前测无差异的两个班级,各40名学生,将这两个班级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舞动团体辅导活动,并且每间隔一周进行一次,共八次,每次所需时间为45分钟;对照组采取的则是时间相同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验完成之后,对结果进行测试与量化分析。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对实验后测数据信息各指标的频数正态分布检验,得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该数据满足进行方差分析所要求总体分布是正态分布的条件;运用方差分析理论,对舞动团体辅导实验后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自我概念、创造力、情绪表达和社会适应等四项指标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表达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上均有显着性效果;而自我概念和创造力并无显着性差异,但是结合质性资料分析得出自我概念和创造力在性别的主效应下产生男女差异,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最后本研究对整个舞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舞动团体辅导的建议和对未来的展望。实验显示舞动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上能够对人们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其不仅仅适合使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同时还能够朝着更为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杨慧[9](2019)在《具身视域下大学生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运动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聊是一种普遍常见的情绪体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近期研究表明,无聊对心理健康、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等均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无聊现象普遍,影响生活和学习,危害其心理健康,严重者可产生自杀行为,然而目前却没有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无聊密切相关。具身理论强调身体对心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具身视角,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有效干预方式,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建议。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城525名大学生发放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研究,从横向的角度初步探讨身体锻炼、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二为干预研究,通过量表筛选广州市大学生被试共84名,分为对照组(n=41)和实验组(n=43)。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30-45min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运动形式基本为跑步,同时采用运动APP及心率表进行监督,对照组不进行运动。通过考察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变化,探究身体锻炼是否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无聊倾向,提高生活满意度,其效果大小如何。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身体锻炼量不足,身体锻炼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大学生的身体锻炼量显着大于女生的身体锻炼量,独生子女身体锻炼量显着大于非独生子女。(2)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城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着高于农村学生。(3)大学生无聊倾向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和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相比城镇学生,农村学生的无聊倾向水平更高;相较于研究生群体,本科生的无聊倾向水平更高。(4)大学生身体锻炼、生活满意度和无聊倾向两两显着相关。其中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度显着正相关,与无聊倾向显着负相关,生活满意度与无聊倾向显着负相关。(5)生活满意度在身体锻炼与无聊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43.75%。身体锻炼通过提高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从而降低无聊倾向水平。(6)身体锻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量为1.138,属于大效应量(d>0.8),对生活满意度的干预效果量为0.980,属于大效应量(d>0.8)。研究证实运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无聊倾向水平,提高生活满意度。干预效果为大效果量,实际作用大,具有现实意义,是有效的干预方法,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周文倩[10](2019)在《知识异质性与动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异质性作为团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团队发挥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往对于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可能依赖于一些调节变量的影响。以往研究者在找寻调节变量时,多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寻找影响团队过程的因素,认知因素如知识冲突,社会因素如组织支持。但归根结底,有研究者认为是动机的作用。以往对动机关注多是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但就团队创造力研究而言,内外部动机不能很好地诠释团队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理论聚焦于团队判断和决策,提出了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两个概念。因此,基于动机是在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关系中起到根本调节作用的理念,以及基于团队背景提出的认知动机动机与社会动机概念,本研究将关注以下问题:不同知识异质性团队的创造力有何差异;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如何在团队创造中发挥作用;在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的作用下,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存在怎样的差异。研究一选取武汉地区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的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中心团队,以及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团队,以上团队的共同特征是团队成员多为在校大学生,多以立项、竞赛等形式参与创新创业,参与团队共14个,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知识异质性、社会动机、认知动机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呈显着正相关,团队的知识异质性越高,其团队创造力就越高。社会动机与知识异质性和团队创造力均有显着正相关。社会动机在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当社会动机较高时,无论团队的知识异质性水平如何,均比低社会动机条件下的团队创造力高;当社会动机较低时,知识异质性能够显着预测团队创造力,团队的知识异质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发挥团队创造力。研究一仅发现了社会动机对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的调节作用,有关认知动机的调节作用并未发现,但根据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是交互关系,所以有必要对知识异质性、社会动机与认知动机对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做进一步探究。因此,决定通过研究二实验的方式,使团队成员感知的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处于同一问题解决情境中,同时,实验将团队创造的过程细化,分为发散思维占主导的观点产生和聚合思维占主导的产品设计,对团队创造力的衡量指标也更为多样,包括观点和方案的新颖性、可行性等。研究二结合当下的网络背景,采取电子头脑风暴范式,即让团队成员通过QQ群进行团队讨论,选取高校大一到大四学生共219名,共73个团队,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背景进行第一阶段的观点产生和第二阶段的产品方案设计。研究结果如下:当以总观点产生得分(新颖性与可行性得分乘积)为因变量时,中、高异质条件下的团队创造力显着高于低异质条件;高社会动机条件下的团队创造力边缘显着高于低社会动机条件;当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都高时,团队的创造力最高,支持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动机调节知识异质性与总观点产生得分的关系,在低认知动机条件下,中等异质团队更能发挥优势,高认知动机条件下,高异质团队更能发挥团队创造力。当以观点新颖性为因变量时,中等异质团队的观点新颖性最高。当以可行性为因变量时,高异质团队产生的观点可行性最高;社会动机在知识异质性与可行性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当社会动机较高时,高异质团队相比中、低异质团队能产生更加可行的观点;当社会动机较低时,中、高异质性团队产生的观点可行性更高。在以方案设计得分为因变量时,所有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均不显着,因此,通过电子头脑风暴的方式,知识异质性、认知动机与社会动机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团队观点产生过程,而非最终的产品设计过程。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竞赛对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能与改进策略——以某“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作用
    2.1 学科竞赛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2.2 学科竞赛有助于培育创造力所需要的个性品质
    2.3 科技竞赛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创新成果的转换过程
3 学科竞赛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收集
    3.2 测量工具
    3.3 分析结果
4 案例研究
    4.1 案例一
        4.1.1 案例背景
        4.1.2 案例分析
    4.2 案例二
        4.2.1 案例背景
        4.2.2 案例分析
    4.3 分析结果
5 提升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造力促进作用的建议

(2)积极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创造性问题解决概述
        1.1.1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1.1.2 创造性思维的测量
        1.1.3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认知加工过程理论
    1.2 情绪与创造性问题解决
        1.2.1 情绪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
        1.2.2 情绪影响创造力的理论解释
    1.3 记忆与创造性问题解决
        1.3.1 题解启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1.3.2 知识经验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
    1.4 情绪与记忆增强效应
        1.4.1 情绪增强效应(EEM)的定义
        1.4.2 情绪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
        1.4.3 逆行性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
        1.4.4 关于逆行性记忆增强现象的解释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不足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1: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图片类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2:分散学习方式下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解决中性RAT任务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实验3:集中学习方式下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解决中性RAT任务的影响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实验 2 和实验 3 综合分析
第4章 总讨论
    4.1 积极情绪和唤醒度对前置题解启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4.2 时间间隔与学习方式对前置题解启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4.3 前置题解启动的记忆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
    4.4 教育启示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幼儿阅读的社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三、幼儿园社团研究的相对缺乏
        四、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立
        一、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
        二、H幼儿园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确立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三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分析
        三、资料的可信度
    第四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场所
        二、参与幼儿
        三、参与教师
    第五节 研究流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调整阶段
        三、研究分析与写作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之“千千静听”
        一、“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之“金话筒”
        一、“金话筒”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金话筒”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之“三味书屋”
        一、“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四节 阅读小社团之“巧手天地”
        一、“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五节 阅读小社团之“星光剧院”
        一、“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介绍
        二、“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三、“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四、“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五、“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六、“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研究与分析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三、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全面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有待提高
    第三节 研究建议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A:活动介绍
    附录 B:活动地图
    附录 C:幼儿自主报名表
    附录 D:活动名单
    附录 E:观察记录表

(4)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优秀率、合格率较低
        1.1.2 现代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
        1.1.3 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学生身心健康
        1.1.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符合女大学生运动需求,深受女大学生喜爱
        1.1.5 组合教学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花球啦啦操
        2.1.2 花样跳绳
        2.1.3 体质健康水平
        2.1.4 积极心理品质
    2.2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2.2.1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研究
        2.2.2 有关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
    2.3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2.3.1 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研究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2.4 有关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教学的研究
    2.5 有关不同体育项目组合教学的研究
    2.6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2.6.1 有关体质健康水平测量的研究
        2.6.2 有关积极心理品质测量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心理测量法
        3.2.3 测试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4.1.1 实验前实验对象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积极心理品质状况
    4.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4.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4.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4.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4.3.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的影响
        4.3.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和知识维度的影响
        4.3.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
        4.3.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
        4.3.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
        4.3.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
        4.3.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
        5.1.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5.1.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5.1.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5.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
        5.2.1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5.2.2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智慧与知识维度的影响分析
        5.2.3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勇敢维度的影响分析
        5.2.4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人性维度的影响分析
        5.2.5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公正维度的影响分析
        5.2.6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节制维度的影响分析
        5.2.7 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超越维度的影响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体质测试项目及方法仪器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附录三: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计划表
附录四: 实验组教案范例
附录五: 对照组教案范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知识体系学习中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以高级英语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的定义
        2.1.1 创造力过程定义
        2.1.2 创造力人格定义
        2.1.3 创造力产品定义
        2.1.4 创造力综合性定义
    2.2 创造力测量
        2.2.1 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要指标的测量
        2.2.2 以创造性人格或者个性为指标的测量
        2.2.3 以分析创造性产品来测量创造力
        2.2.4 创造力环境测量
    2.3 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2.3.1 创造力的训练课程
        2.3.2 知识体系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2.3.3 知识体系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课程氛围
    2.4 以往有关大学生创造力现状水平的调查
第3章 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不足
        3.1.1 大学生创造力现状有待准确更调查
        3.1.2 缺乏基于知识体系学习的相关培养研究
        3.1.3 缺乏创造力的综合性评价
    3.2 问题提出与假设
        3.2.1 问题提出
        3.2.2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一: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特征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程序
    4.5 研究结果
        4.5.1 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潜类别分析结果
        4.5.2 性别、专业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类别的关系
    4.6 小结
第5章 研究二: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设计
    5.4 研究程序
        5.4.1 实验教师
        5.4.2 实验组课程活动设计安排
        5.4.3 数据收集模型构建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创造性个性特征分析
        5.5.2 创造性产品分析
        5.5.3 创造性过程分析
        5.5.4 课程环境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总讨论
    6.1 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特征
    6.2 知识体系学习中创造力的培养
第7章 结论
第8章 思考与建议
    8.1 教育建议
        8.1.1 知识体系教学中大学生创造力的评价建议
        8.1.2 知识体系教学中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议
    8.2 研究创新之处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附件

(6)大学生自信感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基于行为与ERP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创造性思维
        1.1.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1.1.2 创造性思维的测量
        1.1.3 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1.1.4 创造性思维的神经机制
    1.2 自信感
        1.2.1 自信感的概念
        1.2.2 自信感的结构
        1.2.3 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的关系
        1.2.4 自信感的影响因素
    1.3 自信感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意义与创新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3.3 研究创新
第3章 实验一:大学生特质自信对其创造性思维影响的行为实验
    引言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实验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设计
        3.3.4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
        3.4.1 被试分组的差异检验
        3.4.2 高、低特质自信组被试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得分差异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实验二:大学生状态自信对其创造性思维影响的行为实验
    引言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程序
    4.4 实验结果
        4.4.1 被试分组的差异检验
        4.4.2 状态自信诱发的操纵检验
        4.4.3 不同状态自信水平个体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得分差异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实验三:大学生状态自信对其创造性思维影响的ERPs实验
    引言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程序
        5.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被试分组的差异检验
        5.4.2 状态自信诱发的操纵检验
        5.4.3 脑电成分数据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6.1 总讨论
    6.2 总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附件

(7)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沈阳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舞动治疗的研究综述
        (一) 舞动治疗的概念
        (二) 舞动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与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 团体辅导的概念
        (二) 舞动团体辅导的概念
        (三) 自我概念
        (四) 情绪表达
        (五) 创造力
        (六) 社会适应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方式的创新
        (二) 方案设计的创新
第二章 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 研究方法
    二、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三、舞动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 舞动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
        (二) 舞动团体辅导过程设计的方法
        (三) 舞动团体辅导方案
第三章 实验数据分析
    一、实验数据采集及实验方案设计
        (一) 系统指标体系建立
        (二)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二、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影响
        (一)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差异分析
        (二)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促进作用
        (三) 性别主效应对自我概念干预前后的分析
    三、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
        (一)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二)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三) 性别主效应对学生创造力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
    四、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情绪表达影响
        (一)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情绪表达水平
        (二)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情绪表达促进作用
        (三) 性别主效应对学生情绪表达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
    五、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社会适应度发展的影响
        (一)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二)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 性别主效应对社会适应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 自我概念维度
        (二) 创造力维度
        (三) 情绪表达维度
        (四) 社会适应维度
    二、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及分析
        (一)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因素分析
    三、本研究的不足
        (一) 干预时间不充分
        (二) 后续跟踪调查不够精准
        (三) 新课标融合不够深入
        (四) 舞动团体辅导的局限性
        (五) 舞动团体辅导的本土化研究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建议
    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我概念量表
附录B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
附录C 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具身视域下大学生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身体锻炼
    1.2 无聊
    1.3 生活满意度
    1.4 身体锻炼、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1.5 具身思想及理论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研究一:大学生身体锻炼、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研究二:身体锻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研究设计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各变量现状讨论
    5.2 人口学变量差异
    5.3 各变量关系讨论
    5.4 干预效果讨论
    5.5 实验反馈讨论
    5.6 干预作用机制讨论
    5.7 研究结果与理论综合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贡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知识异质性与动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知识异质性
    2.2 团队创造力
        2.2.1 团队创造力的定义
        2.2.2 团队创造力的测量
        2.2.3 团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范式:电子头脑风暴
    2.3 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
    2.4 动机与团队创造力
    2.5 知识异质性、动机与团队创造力
    2.6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 研究一 知识异质性、动机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的问卷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问题与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与聚合问题
    3.4 研究结果
        3.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3.4.2 调节效应检验
    3.5 讨论与结论
4 研究二 知识异质性、动机与团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问题和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被试
        4.3.3 实验任务
        4.3.4 实验操作
        4.3.5 变量测量
        4.3.6 实验程序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5 总讨论
    5.1 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
    5.2 动机与团队创造力
    5.3 知识异质性、动机与团队创造力
    5.4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致谢

四、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竞赛对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能与改进策略——以某“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校为例[J]. 郝根彦.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 [2]积极情绪诱发前的题解启动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D]. 李娜. 河北大学, 2021(02)
  • [3]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D]. 周玲莉. 江苏大学, 2020(05)
  • [4]花球啦啦操和花样跳绳组合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汤燕青. 扬州大学, 2020(05)
  • [5]知识体系学习中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 ——以高级英语课为例[D]. 刘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学生自信感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基于行为与ERPs的研究[D]. 万莘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舞动团体辅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沈阳市某小学为例[D]. 石译文. 沈阳大学, 2019(01)
  • [9]具身视域下大学生无聊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运动干预研究[D]. 杨慧. 广州大学, 2019(01)
  • [10]知识异质性与动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 周文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大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