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点及其演变的临床观察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点及其演变的临床观察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英哲铭[1](2021)在《基于结合中医证型的回顾性心力衰竭MUSIC评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探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优化心力衰竭MUSIC风险评分,提高其对心衰预后风险的预判能力,为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治疗心衰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1~2019.12期间于心内科住院且符合本研究的心力衰竭患者信息资料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型和结局事件等关键信息。随访时间为6个月,终点结局通过查询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及电话询问进行随访来确定,终点结局包括因心衰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未发生终点结局为非事件组,发生终点结局的称为事件组。首先,以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然后,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最后,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USIC评分的优化情况。结果:1.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性,得出2值等于126.59,P=0.000<0.05,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有统计学意义,随心功能分级由高到低,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阳虚血瘀或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证、气虚血瘀或兼痰饮证,说明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房颤、肺内感染、NT-Pro BNP、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和MUSIC评分的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8个可能影响心衰预后的因素进一步纳入到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当中,结果显示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NT-Pro BNP、C反应蛋白和MUSIC评分的P值<0.05,OR>1,上述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5个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的因素。3.ROC曲线结果显示:中医证型、C反应蛋白、心功能分级联合MUSIC评分的AUC为0.776,MUSIC评分的AUC为0.744,C反应蛋白的AUC为0.629,心功能分级的AUC为0.652,中医证型的AUC为0.621。影响因素联合MUSIC评分的AUC大于单独MUSIC评分的AUC。结论:1.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虚血瘀或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证、阳虚血瘀或兼痰饮证,一定程度上表明心衰中医证型能大致对应心功能分级,判断心衰病情发展情况。2.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NT-Pro BNP和C反应蛋白为影响心衰预后的主要因素。3.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和C反应蛋白三个影响因素联合MUSIC评分预测能力优于MUSIC评分。

敖玉涵[2](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龙贤[3](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及健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2.观察健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TNF-α、ICAM-1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情况调查:调查1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心功能、中医证型等,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中医证型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2.第二部分临床观察:将68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34例,前者予以抗心衰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和治疗原发病),后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心汤,每日一剂,早晚温服,四周为一个疗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情况。结果调查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气虚血瘀证患者占57.43%,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占23.65%,阳气亏虚血瘀证患者占18.92%,气虚血瘀证患者占比最大。2.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病程、病因、心力衰竭分类、心功能分级有相关性(P<0.01)。临床观察:1.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64.7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58.82%,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4.LVEF水平、6MWD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显着(P<0.05)。5.NT-pro BNP、TNF-α、ICAM-1比较: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NT-pro BNP降低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好(P<0.05),治疗组TNF-α、ICAM-1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显着(P<0.01)。结论调查分析:1.气虚血瘀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2.性别不影响中医证型的分布,年龄、病程、病因、心力衰竭分类及心功能分级影响心衰中医证型的分布。临床观察:1.健心汤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2.健心汤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临床症状。3.健心汤能提高LVEF水平、延长6MWD、降低NT-pro BNP水平。4.健心汤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患者TNF-α、ICAM-1含量。

李力[4](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慢性心衰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频繁的住院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势突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准确辨证方能施行有效的治疗。因此,为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心冲击图是医学物理学领域新型的心血管监测仪器,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无创、实用可靠的心脏收缩功能评价手段。基于此,笔者将心冲击图技术引入临床研究,试图评价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探索客观的量化依据,提高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水平与临床疗效。研究目的:1.研究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RJ间期)和心功能改变(LVEF、BNP)方面的差异,探讨心冲击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的可行性。2.评价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 RJ间期)及心功能改变(LVEF、BNP)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疑似诊断为慢性心衰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慢性心衰的西医诊断标准依据Frmainghma标准及ESC指南,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4个证型。由本科室固定专业人员,对130例入组患者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及ESC心衰指南进行评估,对符合慢性心衰诊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患者纳入心衰组,排除慢性心衰诊断患者的纳入非心衰组。对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的患者均抽取测定血浆BNP浓度,检测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值,联合同步采集心电图—心冲击图,测定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RJ间期。将上述观察指标逐一记录,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入选与剔除值为系统默认的P<0.05。研究结果:1.心衰组患者的BNP、RJ间期明显高于非心衰组患者,心衰组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非心衰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衰组和心衰组HI、IJ、JK间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2.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与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r=0.673,P<0.01)。随着心衰组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中医证型的转变,BNP、RJ间期、心功能分级呈逐渐增大趋势,LVEF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3.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BNP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个中医中医证型亚组间BN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心肾阳虚证与阳虚水泛证的LVEF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气虚血瘀证的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RJ间期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个中医证型亚组间RJ间期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LVEF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LVEF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LVEF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LVEF值逐渐减少。7.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BNP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BNP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BNP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BNP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BNP值逐渐增加。8.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间RJ间期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Ⅳ级RJ间期值相比,心功能Ⅲ级与Ⅰ级、Ⅳ级RJ间期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与Ⅰ级RJ间期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改变,RJ间期值逐渐增加。9.心衰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功能分级有显着性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气阴两虚证与阳虚水泛证之间、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气虚血瘀证与阳虚水泛证之间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以心功能Ⅱ级为主,心肾阳虚证与阳虚水泛证患者以心功能Ⅲ—Ⅳ级为主,这两对证型间心功能分级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型的改变,心功能级别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1.BNP、LVEF、RJ间期在心衰组与非心衰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相较于其他心冲击图主要指标,应用RJ间期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 BNP、LVEF、RJ间期均能间接反应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3.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均与慢性心衰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有益的客观量化依据。

闫玲玲[5](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十年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索近10年有关慢性心衰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文献,充分收集、分析文献中CHF原发病、辨证分型、症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探索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的心衰证候规范、发病原因预防、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中近10年有关心力衰竭或心衰或心功能不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文献,借助Note Express 3.2软件导入文献题录,然后阅读题名、摘要、关键词,按照排除标准初步筛选文献。再运用“辨证论治”、“证候”、“证型”、“辨证分型”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将初步筛选后文献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全文,严格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再次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资料信息。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最后将EpiData3.1软件中量化处理的数据导出至Excel表格中,运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的方法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206篇。具有明确的辨证分型其后有具体病例数的177篇,分型后具有症状描述的文89篇,分型后涉及原发病的文献104篇,分型后涉及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60篇。(2)中医辨证分型参考标准多达21种。(3)CHF原发病中冠心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高心病、扩心病。(4)CHF证型与心功能分级:虚证类证型心功能分级多分布在Ⅱ级Ⅲ级,Ⅳ级、Ⅰ级亦有分布;实证类证型心功能分级多分布在Ⅲ级Ⅳ级,Ⅱ级次之,Ⅰ级未见;虚实夹杂类证型中心功能分级多集中在Ⅲ级Ⅳ级,Ⅱ级次之,Ⅰ级极少见。(5)CHF证候经规范后排在前11位的分别是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血瘀水停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痰瘀互阻证、心血瘀阻证、阳虚血瘀证,经提取证候要素后发现CHF病性类证候要素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停、痰浊,病位类证候要素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心、肺、肾。(6)CHF症状出现频率在2%以上为心悸、气短、脉细、神疲、舌色红、苔白、舌色暗、水肿、乏力、舌色淡、脉结代、喘息、脉弱、脉数、胸闷、脉沉、口唇紫绀可认定为心衰的常见症状。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明确了心衰的主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其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等,常见病性要素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停、痰浊,常见病位为心、肺、肾;(2)心衰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其次为高心病和扩心病;(3)研究发现心功能分级与证型关系密切,心功能ⅠⅡ级多见于心气虚证、心肺气虚证,ⅡⅢ级多见于气阴两亏证,ⅢⅣ级多见于痰瘀水停及虚实兼杂类证;(4)初步明确了心衰常见症状心悸、气短、神疲、水肿、乏力、喘息、胸闷、口唇紫绀、脉沉细或结代或弱或数、舌色暗红或淡红、苔白。

邹燕[6](2016)在《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大鼠心脏FS、EF,血清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可溶性ST2(s ST2)、IL33,以及心肌组织中AngⅡ、ALD、AT1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丰富中医温阳利水的治法,同时为临床辨证治疗施以真武汤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选用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对其余70只通过手术结扎冠脉前降支近端,术后待伤口愈合,结合力竭式游泳,复制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肾阳虚模型。把造模成功后存活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真武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组和模型组5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真武汤高剂量组相当生药量37.8g/(kg·d),中剂量组相当生药量18.9g/(kg·d),低剂量组相当生药量9.45g/(kg·d),均制成6ml,每日两次灌胃,每次3ml,持续15天。西药组予以卡托普利10mg/(kg·d)灌胃,均制成6ml,每日两次灌胃,每次3ml,持续15天。空白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 m L/次,每日两次灌胃,持续15天。实验一采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大鼠心脏EF、FS值;ELISA方法测定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可溶性ST2(s ST2)、IL33。实验二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AngⅡ、ALD、A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统计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测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检验,P<0.05为结果有显着差异的指标。结果:1.采用冠脉前降支结扎术,成功复制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大鼠模型。2.心脏彩超FS值与EF值: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均显着降低(P<0.01),说明模型组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存在心室重构,大鼠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均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FS值与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FS值与EF值显着升高(P<0.01),说明真武汤高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疗效明显。3.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BNP水平显着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型组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大鼠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BNP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与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真武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4.血清MMP-9、TIMP-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各组MMP-9水平均升高(P<0.05),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各组TIMP-1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高剂量组MMP-9水平下降(P<0.05,P<0.01)、TIMP-1水平显着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组MMP-9水平显着下降(P<0.01)、TIMP-1水平显着上升(P<0.01);说明MMP-9、TIMP-1水平与心衰程度相关,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5.血清ST2、IL-33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各组ST2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IL-33水平显着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T2、IL-33水平与心衰程度相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ST2、IL-33水平显着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ST2、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真武汤中、高剂量组疗效与卡托普利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显着(P<0.01)。6.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表达:各组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1),西药组与真武汤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大鼠AngⅡ、ALD及AT1水平(P<0.05),真武汤高剂量组降低大鼠的AngⅡ、ALD及AT1水平最为显着(P<0.05),真武汤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AngⅡ蛋白表达具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说明AngⅡ、ALD、AT1蛋白表达与心衰程度相关,真武汤高剂量组疗效显着。结论:1.通过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结合力竭式游泳,成功复制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大鼠模型。2.真武汤能够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大鼠心脏EF和FS值,降低血清BNP水平,改善心功能。3.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MMP-9、提高TIMP-1水平;说明真武汤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逆转心室重构。4.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的s ST2、IL33水平,说明真武汤通过IL-33/ST2L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从而对心力衰竭大鼠起到治疗作用。5.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及AT1蛋白的表达,说明真武汤可能通过调控AngⅡ、ALD及AT1的蛋白表达,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从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曹雪滨,王祥贺,何建成[7](2015)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学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临床颇为常见,该文结合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探讨了CHF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CHF总体上属于中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其中气虚血瘀是贯穿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最基本的病理机制;血瘀、痰浊、水停为常见标实证,而气虚证、阳气虚脱证、气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俱虚、阳气虚脱为常见本虚证;疾病演变过程中各个证型之间相互影响,相兼为病。

张文兰[8](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慢性心衰病中西医结合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慢性心衰病,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国际心衰超声学会专家共识标准、2008中西方专家BNP共识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标准等,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为重要手段,进行深入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方法1.以序贯方法拟收集CHF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做一般情况、心脏病病因诊断、心功能分级、中医四诊情况与舌、脉、症的检查。2.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为检测手段,对于两组CHF患者基于中西医不同治疗方法,进行阶段性心功能评价,采集数据。3.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CHF中医证候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多项指标进行数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结果1.CHF中医症候分布:慢性心衰病60例患者,中医证候心气虚证出现比例最高共53例占88.3%,其次为兼血瘀证36例占60%,兼阳虚水泛痰浊交阻证16例占26.6%,兼阳虚水泛证患者在心功能Ⅳ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和Ⅲ级(P<0.01)。2.利用超声评分对CHF患者心功能评价:在心衰超声评分值≥3时,对有症状性CHF患者诊断为慢性心衰的敏感性、特异性的诊断值分别为94%、96%。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心功能分级评估于疗程中与疗程末进行左心室功能测定,根据数据整理分析得出CHF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即中医心气虚证,其发病机制是心气不足,日久渐重,标本俱病,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终致恶性循环。CHF中医辨证及其演变规律是以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阳虚水泛痰瘀交阻证为发展过程,心功能受损时以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而进展的机制。

高玉,李冬,王晓峰[9](2013)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概述》文中提出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终归属,因其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和极高的病死率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重点之一。中国近期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病死率为30%,5年病死率达67%,与一些恶性肿瘤相当[1]。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毋庸置疑,同时其带来一些副作用也不可忽视,而通过长期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药对心衰的治疗效果亦引起医学界重视,在心衰的治疗中广为应用,尤其在改善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结合中医证型的回顾性心力衰竭MUSIC评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及健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调查
    1 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筛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HF中医证型总体分布
        3.2 CHF中医证型与性别
        3.3 CHF中医证型与年龄
        3.4 CHF中医证型与病程
        3.5 CHF中医证型与病因
        3.6 CHF中医证型与心力衰竭分类
        3.7 CHF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
    4 讨论
        4.1 CHF中医证型分布
        4.2 CHF中医证型与性别
        4.3 CHF中医证型与年龄
        4.4 CHF中医证型与病程
        4.5 CHF中医证型与病因
        4.6 CHF中医证型与心力衰竭分类
        4.7 CHF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
    结论
第二部分 健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筛选标准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NYHA心功能疗效
        5.2 中医证候积分
        5.3 中医证候疗效
        5.4 LVEF水平
        5.5 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
        5.6 NT-proBNP水平
        5.7 TNF-α水平
        5.8 ICAM-1 水平
        5.9 安全性检测
    6 讨论
        6.1 心力衰竭与指标的关系
        6.2 心衰气虚血瘀证的中医治疗
        6.3 健心汤的组方依据
        6.4 健心汤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7 结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心力衰竭的概念
        2 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慢性心衰的病因
        4 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5 慢性心衰心功能临床评估的常用指标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1 慢性心衰病名与历史沿革
        2 慢性心衰的病因
        3 中医古籍对慢性心衰病机的探讨
        4 现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机的认识
        5 中医对慢性心衰辨证分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既往疾病的诊断
        2.3 心功能分级标准
        2.4 BNP诊断标准
        2.5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2.6 纳入标准
        2.7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辨证分型
        3.3 检查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十年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入选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处理
        2.3 资料提取
    3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文献检索结果
    1 中西医诊断标准分布特点
        1.1 西医诊断标准分布特点的统计
        1.2 中医辨证参考标准的分布统计
    2 慢性心力衰竭原发病分布情况统计
    3 慢性心力衰竭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4 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特点
        4.1 证候名称规范前的分布情况
        4.2 证候名称规范后的分布情况
        4.3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5 慢性心衰症状研究结果
        5.1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分布特点
        5.2 慢性心衰常见证候的症状频数分布
        5.3 CHF常见证候要素的症状频数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1 慢性心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分布特点
    2 CHF 原发病分布特点分析
    3 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分布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
    4 慢性心衰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 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6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研究结果
    7 意义与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等情况
    附录3 文献来源

(6)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清MMP-9、TIMP-1、ST2、IL33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AngⅡ、ALD、AT1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学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虚血瘀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基本病机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演变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8)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慢性心衰病中西医结合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慢性心衰病的研究现状
        1.2.2 慢性心衰病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1.2.3 慢性心衰病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的关系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彩色多普勒超声概述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优点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
    2.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心衰病的诊断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性心衰病
    3.1 慢性心衰病概述
    3.2 慢性心衰病中医辨证分型
        3.2.1 临床中医师经验对心衰病分型
        3.2.2 临床研究对心衰病的分型
    3.3 慢性心衰病文献支持
    3.4 慢性心衰病的治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床研究
    4.1 临床资料
        4.1.1 研究对象
        4.1.2 诊断标准
        4.1.3 纳入标准
        4.1.4 排除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病例信息收集
        4.2.2 分组方法
        4.2.3 超声多普勒数据检测
        4.2.4 Tei 指数的测定
        4.2.5 心衰超声评分
        4.2.6 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一般资料
        4.3.2 疗效观察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心衰超声评分的价值
        4.4.2 E/A 比值的变化规律
        4.4.3 心衰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CHF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2 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2.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相关指标的变化
    2.2 心钠肽 (ANP) 和脑钠肽 (BNP) 的变化
    2.3 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2.4 其他神经体液指标的变化
3 形态学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4 分子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5 其他心衰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6 讨论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结合中医证型的回顾性心力衰竭MUSIC评分优化研究[D]. 英哲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及健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D]. 龙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李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十年文献分析[D]. 闫玲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真武汤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D]. 邹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7]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学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J]. 曹雪滨,王祥贺,何建成.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8)
  • [8]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慢性心衰病中西医结合诊断研究[D]. 张文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概述[J]. 高玉,李冬,王晓峰. 新疆中医药, 2013(06)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点及其演变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