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链接”活动温暖了党员的心

“打包”“链接”活动温暖了党员的心

一、“包”、“联”活动温暖党员心(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根[1](2021)在《“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以YQ市X社区“三社联动”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化进程和个体化变迁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政府单方治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治理都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也同样急需创新治理方式。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各地很多基层政府都大力推动“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把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整合到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目前,学术界对“三社联动”开展情况的研究屡见不鲜,但是大多的主导机构都是政府部门,而本文研究的案例主导机构为社区内部孵化的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YQ市X社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X社区开展的“三社联动”建设情况和“艳蓉工作室”工作情况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三社联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区治理和三社联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初步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其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本文的研究案例YQ市X社区“艳蓉工作室”和“三社联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接着以共生理论为分析视角,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对“三社联动”三个主体,即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共生型治理模式”。再次,分析“艳蓉工作室”的设立对共生型治理模式的引领作用,最终构建出“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最后,对“引领—共生型治理模式”的构建经验进行梳理,希望为其他地区“三社联动”工作提供参考。

张珊[2](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张倩倩[3](2020)在《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抓手,能够为组织建设的发展夯实基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发展的成熟,垦利区党建工作在基层党组织体系、党组织基本制度、党员队伍建设和组织活动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导致我们党在新时代的任务和工作中出现了差距和困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基层党建工作运行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途径,无疑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深入分析了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基层党组织体系在不断健全,但基层党组织能力相对弱化;基本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某些方面不够全面;党员队伍不断优化,但建设不够到位;组织活动不断丰富,但不够灵活。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党组织建设缺乏有效支持;体制机制不健全,党组织基本制度缺乏系统性;组织管理不到位,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力不够;基础建设不牢固,组织活动缺乏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问题指导为导向,提出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强化基本制度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巩固组织活动的基础建设等有用路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找准垦利区党建工作的中心问题,提高垦利区党建引领水平,增强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的引领,推动垦利区整体高质量、高素质发展。

车轶[4](2020)在《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时代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只有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才能更好的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X街道是长春市主城区的核心街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让众多省市直单位、大中小学校、知名国企、保险、金融行业及社会组织落户于此,分布较为均匀,在研究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具有代表性意义。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曾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城市管理标准化街道等多个荣誉称号,但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X街道的党建工作中也暴露了诸如基层党组织治理架构不够完善、个别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理解不深入、驻区单位和职能部门参与不积极、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借鉴公共组织理论,深入研究后发现X街道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党组织治理架构不完善、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理解不足、驻区单位和职能部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不积极、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较弱等几个方面。在相应的对策分析后,提出可以更好的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一是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互联互动,三是促进党建有效覆盖新兴领域,四是增强基础保障。

陈苏珍[5](2020)在《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新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环境,如何寻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式和文化载体?这涉及到当前大学生价值培育的主导内容和主要路径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大融合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社会心态。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滋生、衍变,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时的迷茫。如何做好青年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因此,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传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找到了能够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塑造、文化知识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紧密且充分结合的文化融合点。“价值观培育成效”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瓶颈”,本文试图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运用红色家风这个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特殊文化载体,为提升当代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提供有益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量之源。其中,革命文化传承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并滋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革命前辈关于家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融合了家风的基本内涵与革命文化意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场域而形成的共产党人齐家实践风貌,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优质教材。红色家风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倡扬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道德品质、抵御不良思潮、提升实践能力,是引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智慧宝典。要实现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红色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把握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借鉴革命前辈齐家实践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寻新时代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内容和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实践回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个人,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以文化“涵养”价值观,贴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意涵。红色家风区别于单一的宏大叙事方式,实现与个体日常生活的融合,形成饱含亲情的生活性和伦常性实践智慧,独具细腻又切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涵育优势,契合时代新人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目标具有文化同源性,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直观的生动性让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涵养和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也是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旨归。

秦澎润[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全体党员不断增强党性,提高党性修养。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力军,是保证党的机体始终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其党性修养的水平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历史使命的实现。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党性修养水平,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为论题,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相关概念出发,结合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论证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水平的路径。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在厘定党性和党性修养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党员党性修养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提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理论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党章上有关党员党性修养的相关要求。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应对复杂执政环境的要求、保持中国共产党党员先进性要求、完成我国新时代任务必然选择和解决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问题的迫切要求等角度,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其次,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氛围已经形成、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更加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感召以及高等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可行性。第三章重点研究了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水平的路径。首先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修好大学生党员的“心学”。还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学习、慎独自律、实践锻炼等方法,优化网络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完善大学生党员的考评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党性教育制度等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水平。

曾思诗[7](2020)在《同心同德 让“疫”战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乐山市夹江县积极组织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文中指出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两山夹一江,乐山市夹江县因此而得名。夹江县,地处四川西南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2020年伊始,这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县城中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笑颜开准备共庆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小县城的宁静。疫情当前,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党员的心。夹江县围绕习近平

耿磊磊[8](2019)在《城市开发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作为过渡型区域治理十分典型,以此为案例研究社区治理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治理的调研,详细了解了花山街道的发展概况、花山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主要措施,笔者通过对其治理的分析研究,探讨过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般性特征、治理路径、创新模式、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着重解决基层社区治理的困难障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在实施社会创新治理之前,面临社区党建工作不落实、队伍涣散、群众基础不扎实;街道治理主体单一性、治理协同性不强、各自为政;街道文化建设滞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街道治理功能不健全、治理手段单一、治理资源困乏等诸多问题。随着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涌现出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许多新的社会创新治理的实践典型案例,为更好的的纾解花山街道社会治理的困境,落实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切实的增强街道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开始探索更好的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许多创新性社会治理实践,其中包括花山街道创新基层党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注重街道治理的综合性和协调性、积极发动群众和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等创新举措,进而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利益难以兼顾的矛盾;街道居民作为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资源的有限性与难以充分利用的矛盾;治理主体意识薄弱与治理能力不足矛盾。花山街道的创新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地完善,笔者通过花山街道的社会治理对我国基层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诸如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核心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强化群众参与、鼓励参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建设等一些建议。由于花山街道处于农村向城镇化转型的特殊时期,所以对花山街道的治理研究也可以对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代文慧[9](2019)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重要途径、基本要求与重要保障。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就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门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系列文件与规定。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农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了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然与应然是对农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所谓“应然”是指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三个层面来看,农民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决定着农民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所谓“实然”是指农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当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宣传、活动开展、载体建设、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教育难度大、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内容不完整、“三落”“四化”问题多、主体责任难落实、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引领不够、网络教育是明显短板等。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立足实然,力求实现应然要求,达到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着眼于农村的特殊性,在“以文化人”的教育层面下足力气。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革命文化激发农民的奋斗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农民的改革创新精神。农民是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以文化人”所“化”的对象,农民的文化素质、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新变化等诸多因素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的关键。唯有深刻把握这些关键点,才能找到“以文化人”的方法和路径,明确化人的主体、建设化人的载体、坚持“三贴近”原则、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农民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全过程,让农民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其内涵和价值,达到日用而不觉的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日常生活教育思想,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紧紧围绕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人们无时无刻不浸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中,在日常生活的熏陶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拥护者、践行者。在农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教育和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利用制度的稳定性和强制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农村被重视、能落实,使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持久化。制度既体现价值观又保障价值观的落实,应根据农村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建立健全价值观教育的规章制度,譬如推动家族家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推动村规民约建设、设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民协调机制、组织老人协会等,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法律的约束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社会等方方面面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落”“四化”落到实处,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农民的精神获得感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最根本的评价维度,除此之外,评价维度还包括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情感认同度、内化度、行为的持久度。就具体的评价标准而言,应该重点考察农民是否形成了日常生活价值观念、是否获得了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否获得了满足自身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是否建立了健全的教育体制机制、是否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为等。评价实施应坚持辩证思维,做到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统一,普遍评价与特殊评价的统一,规范评价与示范评价的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激励评价与惩戒评价的统一,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的统一。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评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还能对其产生导向和引领作用。

冯正强[10](2018)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何谓友善”这一根本问题,本项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深入细致探讨,以逐步廓清“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思想内涵和丰富践行路径,进一步拓宽人们理解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视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反思,主要从概念反思、理论溯源、传统底蕴及其当代彰显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本项研究不仅从日常层面、美德层面、至善层面、制度层面等维度对友善概念进行了反思,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体系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友善价值观与其他核心价值观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本项研究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溯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友善价值观蕴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也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友善价值观的“核心”之路做好了铺垫。再次,本项研究还从中西方传统哲学、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对友善价值观的中西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本项研究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重点论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问题,我们认为,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维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展开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探讨,力图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构建起一条立体路径,密织起一道友善之网。特别是在经济层面、生态层面,本文主要从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维度出发,探讨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生态保护方面的多元抓手,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培育践行友善价值观也应成为一种伦理自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唯有依靠良知与理性,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友善价值观才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灯塔,引领我们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包”、“联”活动温暖党员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联”活动温暖党员心(论文提纲范文)

(1)“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以YQ市X社区“三社联动”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社区治理研究
        1.3.2 “三社联动”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社区与社区治理
        2.1.2 三社联动
    2.2 共生理论
        2.2.1 共生与共生理论
        2.2.2 共生单元
    2.3 理论适用性
第3章 X社区的田野调查
    3.1 YQ市X社区概况
    3.2 “艳荣工作室”概况
        3.2.1 “艳荣工作室”成立背景
        3.2.2 “艳荣工作室”基础架构
        3.2.3 “艳荣工作室”运行机制
        3.2.4 “艳荣工作室”工作成效
    3.3 “三社联动”概况
        3.3.1 整合社区服务力量
        3.3.2 加强“社工+社会组织”建设
        3.3.3 促进居民自治管理
第4章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共生型治理模式构建
        4.1.1 共生单元构建
        4.1.2 共生模式构建
        4.1.3 共生环境构建
    4.2 “艳荣工作室”的引领作用
        4.2.1 整合联结型社会组织
        4.2.2 引领组织结构改革,强化共生单元
        4.2.3 引领社区协商治理,优化共生模式
第5章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广建议
    5.1 提升共生单元能力
    5.2 共建新型共生模式
    5.3 共享良好共生环境
    5.4 构建引领型组织机构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附录 B: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一)政治性
        (二)历史性
        (三)物质性
        (四)精神性
        (五)时代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一)革命精神
        (二)建设精神
        (三)改革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扬红色传统
        (三)利用红色资源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证分析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党建
        2.1.2 基层党建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学说
        2.2.2 十八大以前的党建理论
        2.2.3 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
第3章 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基层党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3.1.1 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3.1.2 党组织层次逐步完善
    3.2 党组织基本制度不断完善
        3.2.1 工作落实机制不断健全
        3.2.2 基础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3.3 党员队伍不断优化
        3.3.1 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3.3.2 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3.3.3 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3.4 组织活动不断丰富
        3.4.1 组织活动方式不断丰富
        3.4.2 组织活动阵地不断强化
第4章 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1 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
        4.1.2 党组织基本制度不全面
        4.1.3 党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4.1.4 组织活动开展不够灵活
    4.2 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到位
        4.2.2 基本体制机制不健全
        4.2.3 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力不够
        4.2.4 党组织活动缺乏基本保障
第5章 加强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思想认识
        5.1.1 加强思想建设
        5.1.2 增强主责主业意识
    5.2 强化基本制度建设
        5.2.1 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5.2.2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5.3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5.3.1 强化党员干部素质建设
        5.3.2 提高党员干部专业化水平
    5.4 巩固组织活动的基础建设
        5.4.1 创新组织活动形式
        5.4.2 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基层党建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基层党建的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的党建工作情况
    (一)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的基本概况
    (二)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的特色工作法
    (三)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四)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的成效
三、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设计缺失、系统推进不够的问题
    (二)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强
    (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推进困难
    (四)基层基础保障薄弱
四、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基层党组织治理架构不够完善
    (二)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理解不足
    (三)驻区单位和职能部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不积极
    (四)基层党建工作力量有待加强
五、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上下联动
    (三)促进党建有效覆盖新兴领域
    (四)增强基础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红色家风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家风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家风的演变与育人价值
        一、家风的历史演变
        二、家风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定义与类型
        一、红色家风的定义
        二、红色家风的类型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精神与特征
        一、红色家风的精神基因
        二、红色家风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红色家风的孕育与生成
        一、红色家风的孕育条件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色家风涵养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一、中华优秀家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华优秀家文化的核心功能
        三、中华优秀家文化的现代传承
    第三节 革命前辈关于家庭建设的论述
        一、打破封建的家长专制
        二、摧毁腐朽的婚姻制度
        三、重视家庭教育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红色家风的理论品格
        一、红色家风的内容要素具体明确
        二、红色家风的价值基因持久稳定
        三、红色家风阐扬的精神与时俱进
        四、红色家风的社会传播引领风尚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时代功能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砥砺道德品格
        三、抵制不良思潮
        四、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育人经验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亲情感化与严格家规相结合
        三、说理训诫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追求进步与联系群众相结合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家风文化建设缺位
        二、红色基因传承式微
        三、社会心态复杂多样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诉求
        三、大学生价值观“涵养”的优势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
        一、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内容的共同性
        三、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方法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怀
        一、忠诚爱党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理想信念培育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崇尚奉献的精神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三、清正廉洁的作风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家庭美德
        一、志同道合的爱情
        二、健康和谐的婚姻
        三、家规严格的亲情
    第四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一、发扬学习精神
        二、塑造劳动品格
        三、力行勤俭节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
    第一节 日常向度构建生活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涵养”主旋律
        二、巩固日常教育的“涵养”主阵地
        三、增强生活关注的“涵养”感召力
    第二节 实践养成构建个性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以环境营造聚焦价值观认知
        二、以主体参与深化价值观认同
        三、以知行合一促进价值观践行
    第三节 通俗话语构建大众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回归历史:建构大众化叙事逻辑
        二、课程浸润:掌握大众化话语主导
        三、显隐结合:完善大众化教化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问题导向法
        0.3.2 文献研究法
        0.3.3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0.4 创新之处
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
    1.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相关内涵
        1.1.1 党性
        1.1.2 党性修养
        1.1.3 新时代党员党性修养
        1.1.4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1.2 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修养理论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1.2.2 列宁的党性修养思想
        1.2.3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思想
    1.3 党章上关于党员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1.3.1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3.3 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
        1.3.4 自觉遵守党规党纪
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2.1.1 应对复杂执政环境的时代要求
        2.1.2 保持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2.1.3 完成我国新时代任务的必然选择
        2.1.4 解决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问题的迫切要求
    2.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可行性
        2.2.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氛围已经形成
        2.2.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感召
        2.2.3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更加制度化
        2.2.4 高等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3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水平的路径
    3.1 大学生党员应修好“心学”
        3.1.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3.1.2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1.3 加强遵守党规党纪意识
        3.1.4 塑造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
    3.2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方法
        3.2.1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2 理论学习的方法
        3.2.3 慎独自律的方法
        3.2.4 实践锻炼的方法
    3.3 优化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环境
        3.3.1 守好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网络环境
        3.3.2 优化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社会环境
        3.3.3 营造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校园环境
    3.4 完善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管理制度
        3.4.1 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依据
        3.4.2 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制度
        3.4.3 完善高校党支部党员考评制度
        3.4.4 健全大学生党员监督与问责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同心同德 让“疫”战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乐山市夹江县积极组织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众志成城,疫情防控有广度——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携手作战
硬核出手,疫情防控有力度——全县各级党组织群策群力、不懈奋战
人间有爱,疫情防控有温度——全县35万人民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8)城市开发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二)比较分析方法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实地调查法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花山街道及其治理概况
    一、花山街道的基本情况
        (一)名典花山、风水福地
        (二)碧水花山、生态家园
        (三)新城花山、持续发展
    二、花山街道治理环境新变化
        (一)撤镇改街,破除藩篱
        (二)人才优势,惠及明显
        (三)招商引资,健康发展
    三、花山街道与一般社区比较的特点
        (一)居住人口的复杂性
        (二)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性
        (三)社会属性的交叉性
        (四)社区发展的过渡性
第三章 花山街道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一、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一)增强“红色引领”,增强街道党组织领导统筹能力
        (二)培育“红色头雁”,建设高素质基层骨干队伍
        (三)激活“红色细胞”,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建设“红色阵地”,高标准打造开放共享平台
        (五)打造“红色物业”,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二、应用“互联网+”,提高街道治理水平
        (一)碧桂园社区积极探索“党建+网格”模式
        (二)橘园社区创新构建“开放空间”模式
        (三)兰园社区创建“云服务”,打造社区治理工作特色
    三、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规律和特点
        (一)依托技术,搭建平台
        (二)信息公开,公正透明
        (三)践行宗旨,为民服务
第四章 花山街道在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与难点
    一、花山街道社区治理理念与定位存在偏差
        (一)失地农民济收入难以保障
        (二)征集土地成为利益驱动的主要动力
        (三)过渡性特点导致花山街道转型存在型滞后性
        (四)传统农耕思想使得农民很难以转变观念
    二、花山街道尚未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社区规划建设不合理、社区公共服务不健全
        (二)社区管理体制不顺
        (三)社区居民归属感、社区治理多方参与率低
        (四)社会组织孵化困难
第五章 社会治理健全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一)确立共建制度
        (二)建立共治机制
        (三)促进共享实现
    二、构建完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完善街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制定物业评价标准,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增强居民凝聚力与归属感
        (四)层层发力、内外联动,大力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五)打造社区治理亮点,深化社区治理品牌建设
    三、积极推进“三治融合”模式建设
        (一)法治为先
        (二)德治具备
        (三)自治固本
参考文献
致谢

(9)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意义之维: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与实然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要求
        一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新时代农民的地位和作用
        二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然状况
        一 富而教之:农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
        三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
        四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农村价值观教育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
        一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体现农村实际
        二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追求应然的目标
        三 增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章 以文化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以文化人的理论基础
        一 文化是弘扬“道”的载体
        二 文化认同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第二节 重视“文化之魂”的研究与凝练
        一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民的人文精神
        二 用革命文化激发农民的奋斗精神
        三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农民的改革创新精神
    第三节 关注“农民”的现实与变化
        一 关注现实的农民而不是抽象的农民
        二 当代农民的新变化
    第四节 把握以文化人的方法与路径
        一 确立“化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
        二 注重“化人”的载体建设
        三 坚持“化人”的“三贴近”原则
        四 解决制约以文化人的体制机制问题
        五 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
第三章 实践养成: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
    第一节 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价值观教育
        一 日常生活是人的生存状态
        二 儒家生活养成教育的启示
    第二节 紧紧围绕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
        一 新时代农村美好生活的内涵
        二 重视生活情景与社会氛围的营造
        三 生活过程论对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第三节 重视礼仪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 礼仪教育的地位
        二 礼仪教育的特征
        三 礼仪教育的功能
        四 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礼仪的探索
    第四节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 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 传承好人精神放大好人效应
第四章 制度规制: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保障
    第一节 制度既体现价值观又保障价值观的落实
        一 制度及其价值意义
        二 制度的价值原则
        三 发挥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的作用
    第二节 发挥政策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二 党的农村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三节 让农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到公平正义
        一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
        二 农村司法公正的着力点
    第四节 农村社会管理应承担起倡导价值观教育的责任
        一 农村社会管理应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二 农村社会管理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三 农村社会管理应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价值导向
第五章 评价体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估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维度
        一 “精神获得感”存在的客观事实说明价值观教育和评价的客观性
        二 衡量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标准
        一 是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形成日常生活价值观念
        二 是否能让农民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 是否满足农民获得自身能力素质提升的发展需要
        四 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
        五 是否外化为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为
    第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价应坚持辩证思维
        一 坚持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统一
        二 坚持普遍评价与特殊评价的统一
        三 坚持规范评价与示范评价的统一
        四 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
        五 坚持激励评价与惩戒评价的统一
        六 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统一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概念审视
    2.1 “友善”概念分析
        2.1.1 友善的日常层面语义
        2.1.2 作为美德范畴的友善概念反思
        2.1.3 作为客观存在之善的友善概念反思
        2.1.4 作为制度层面的友善概念简析
        2.1.5 友善的近义词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
        2.2.1 富强与文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厚实地基
        2.2.2 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2.2.3 平等与公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准则
        2.2.4 自由与和谐: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向往
        2.2.5 爱国、敬业与诚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第3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友善价值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的批判
        3.1.2 马克思恩格斯对友善价值观的直接阐述
        3.1.3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3.1.4 团结合作:通向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3.1.5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终极归宿
    3.2 列宁论友善价值观
        3.2.1 列宁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2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友善蕴涵
        3.2.3 列宁友善思想的其他表达
    3.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的友善价值观
        3.3.1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2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3.3.3 江泽民、胡锦涛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第4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继承借鉴
    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价值观继承
        4.1.1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仁爱本质
        4.1.2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良心本体
        4.1.3 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的涵养途径
    4.2 西方思想视野中的友善价值观批判借鉴
        4.2.1 善的追求:西方传统友善观的德性本质
        4.2.2 爱与友爱:西方传统友善观的直接表达
        4.2.3 “无家可归”:现代性视域下的非友善症候
        4.2.4 路在何方:通达友善之途的哲学解释学维度
第5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当代彰显
    5.1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困境
        5.1.1 看待友善价值观的辩证视野
        5.1.2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5.1.3 友善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之二: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蕴涵
        5.2.1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5.2.2 党性修养论述中的友善蕴涵
        5.2.3 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友善情怀
        5.2.4 生态建设思想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2.5 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中的友善价值观彰显
    5.3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5.3.1 筑牢友善价值观的制度“堤坝”
        5.3.2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增强敬畏感
        5.3.3 全面依法治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6章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
    6.1 政治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2 经济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3 社会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4 文化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6.5 生态层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结语:让友善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包”、“联”活动温暖党员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以YQ市X社区“三社联动”建设为例[D]. 刘嘉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东营市垦利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倩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4]长春市朝阳区X街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车轶. 吉林大学, 2020(08)
  •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 陈苏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研究[D]. 秦澎润. 辽宁大学, 2020(01)
  • [7]同心同德 让“疫”战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乐山市夹江县积极组织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J]. 曾思诗. 巴蜀史志, 2020(02)
  • [8]城市开发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为例[D]. 耿磊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19(01)
  • [9]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代文慧. 郑州大学, 2019(07)
  • [10]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研究[D]. 冯正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打包”“链接”活动温暖了党员的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