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

校园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

一、校园的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李华君[1](2021)在《高校校园植物配置和应用研究——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园植物的配置和应用的详细调查,探讨了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原则,并结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园各功能分区植物应用实例,分析其应用的特点及不足。针对不足,笔者对校园后期绿化景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张必权[2](2021)在《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时间与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圣地,高等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校园建设对于提升大学品质、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场所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普及,中国的大学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如何建设高品质校园环境已成为大学决策中的重要课题。在项目管理实践中,项目进度延期和成本超支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由此带来项目管理的失控制也是经常发生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全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以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等多种方法,以C大学建设森林校园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在项目质量标准已定的情况下,项目建设中的时间和成本管理对于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以有效控制项目预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文重点针对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建设中的时间管理和成本管理开展专题研究。全文首先运用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对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进行范围分析,构建了 WBS图,明确了项目工作范围。以WBS分解的最下层工作包为基础,明确了项目执行中的所有活动,并对所有活动的历时和成本预算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项目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项目执行过程网络图。借助Project软件,对网络图进行了分析和求解,绘制了项目全过程网络图和横道图。利用网络图找出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路径,对每一项活动求解了项目最早开始时间ES、最迟开始时间LS、最早完成时间EF、最迟完成时间LF等参数。为了对项目运用EVM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先是以横道图和项目活动的成本预算为基础,构建了项目执行的成本基准曲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项目执行中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PV、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EV、以及项目实施过程已发生的实际成本AC等参数进行测量,来计算项目的成本偏差CV、进度偏差SV,以及成本绩效指数CPI和进度绩效指数SPI等参数。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总体实际情况良好,成本没有超支,进度也在正常推进中。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校园建设项目管理是可行的,也为大学校园项目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黄珈钰[3](2021)在《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传播的温床,优美的校园景观是高校学子开展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校园景观更新建设成为必然,校园中心景观是校园环境中的代表性景观空间,它包含丰富的景观要素,在为师生提供优美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形象,成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窗口,因此在校园景观更新建设过程中,校园中心景观的更新常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景观更新是一个“建设-使用-评价-更新-建设”不断循环的过程,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后评价通过采集使用者对于场地的使用数据,总结场地各个要素的现状情况,通过对使用状况数据的分析,使设计者更易发现场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更新策略。因此本文利用使用后评价方法,采集师生对于更新后的校园中心景观的使用数据,提出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进一步更新的策略。本文的研究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出发,结合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知识、景观更新和POE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总结出关于高校景观更新、高校校园中心景观、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的POE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初步总结了校园中心景观的特点为布局形式多样、景观资源集中等,高校景观更新的常见策略是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提炼及物质形态的塑造等形式,城市公共空间POE评价的常用评价方法有AHP法、SBE法等,常用的指标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植物景观、道路交通、管理维护等,为本文的现状调研内容和校园中心景观POE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目前重庆市许多高校进行过校园中心景观更新,本研究依据差异性和特色性原则选取5所重庆高校的8处经过更新的校园中心景观,总体概况、植物配置、水体景观、交通流线、景观建筑及小品、服务设施等方面展开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以上6个方面对重庆高校更新后校园中心景观使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如下研究成果: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现状的特点有地形变化丰富;布局形式多样;文化气息浓厚,以校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植物景观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中心景观植物配置形式不同,花园型和水景型中心景观配置形式偏向自然,广场型中心景观多以对植、列植的形式形成对称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的形式为自然式湖体或人工水池;交通流线设计通畅,层次清晰;景观建筑及小品种类丰富,景观建筑以亭廊为主,景观小品以文化雕塑为主;服务设施形式多样。同时中心景观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植物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生长杂乱;水体景观水质较差,可见度不高;交通流线中部分游步道路幅宽度过窄,影响使用,铺装材料破损等;景观建筑及小品维护不足,材料破损;服务设施现状参差不齐,服务功能不完善。通过对六个方面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其在功能特性、景观空间、游人使用等方面的特点,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排序为A总体概况、B植物配置、D交通流线、C水体景观、E景观建筑及小品、F服务设施,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8个调研对象的各项指标分值,得分最高的是重庆师范大学三春湖,最低的是重庆邮电大学三教前景观。并通过游人需求度与满意度的对比分析,得出大部分因素现状平均满意度高于游人需求度,一些功能性或服务性要素与游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两者对比为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结合理论基础、现场调研资料和POE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的原则,通过分析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的特点,探索高校景观有机更新的合理方式,从生态性、美学性、功能性、特色性等方向提出普适性的更新策略,从现状场地中的优势提取可借鉴的更新方法,综合两者进行分析,从场地功能优化、校园文化的传承、景观要素的保护与利用、交通流线和服务设施的改善、美学提升等多个角度展开,提出普适性的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张琬[4](2021)在《基于视觉与听觉的秋季校园景观感知与评价 ——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民的经济和生活质量在逐年提升,随之便带来了对生活环境质量更高的要求。植物配置的功能也从单一的改善环境变成了身兼数职。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赏者的审美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当人们处于一个环境中时,是多重感官同时起作用相互影响的,除了眼睛看到的,还有就是耳朵听到的,声音环境好坏与否也会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直接感受。处在一个环境当中时,最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环境要素就是植物配置方式、植物颜色以及声音。因此要想打造出更加优质的城市环境,那么探究人们对于植物景观还有声音景观的偏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将植物景观群落类型进行分类收集、确定植物种类、运用RHS比色卡采集相应植物色彩,实地拍摄三百多张植物配置景观照片,挑选了70位志愿者师生进行美景度评价,使用color Impact软件对排名前十一的植物配置景观进行色彩量化分析,结合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偏好的秋季校园景观色彩和植物配置类型。在声景的研究上,运用“声漫步”法利用AR844测声仪对测量点还有测量路段进行声音实时记录,与此同时对沿途声景进行自己的主观评价。并借助调查问卷这一形式了解老师和学生对于秋季校内声音环境的直观感受。研究发现,上海师范大学校内秋季植物叶色可分为:紫、灰-紫、灰-红、灰-橙、灰-绿、黄-橙、橙、黄、黄-绿、绿10个色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绿、黄-绿这两个,紫色系使用频率最低。师生大多偏好拥有高大乔木的植物景观配置,并且针对不同的植物搭配也有不同的偏好色彩数量。对于声音景观来说,通过测量发现,校内平均声压级基本符合国家规定,但仍有部分测点和路段有超过限值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师生目前对校内声景观较满意,但仍认为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大多偏爱在校内听到自然声,如鸟鸣、虫叫、风啸、雨滴等。通过研究,了解到植物有降噪、制造自然音的效果,于是结合在植物景观色彩配置研究中得出的师生偏爱植物配置类型和色彩,整理出适合在上海师范大学校内种植的植物品种。并选择了一个声压级较高的测点进行植物配置优化设计。本文基于视觉和听觉两大感官进行了校园秋景的评价,并在进一步的景观改造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在改善了自然景观的同时提高了声景观的质量。本文仅选择了听觉和视觉作为评价途径,但人有五感,处在一个环境当中时,嗅觉、触觉、甚至味觉都仍然在起着作用,未来可进一步对这些感官的感受进行定量研究,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多方位可供参考的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祖诗原[5](2020)在《沈阳城市绿地群落及其配置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健康。其中,预防和控制霾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城市绿地和植物个体对颗粒物污染的滞纳作用。本文选取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园、万柳塘公园、沈阳农业大学校园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观测法,主要研究了沈阳城市内两个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TSP、PM10、PM2.5、PM1四种颗粒物浓度日、月、季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公园绿地和校园绿地植物群落进行结构调査与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及其植物群落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沈阳城市绿地植物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的结论如下:(1)城市绿地类型影响颗粒物浓度,秋季和春季均为公园绿地大于校园绿地,冬季和夏季则相反,校园绿地大于公园绿地。公园绿地中PM10的平均浓度大小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而校园绿地中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大小表现出秋季浓度最高春季浓度最低的特点,两种类型绿地中的PM2.5和PM1的季平均浓度大小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2)三种气象因子和四种颗粒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颗粒物浓度最重要的因素呈现显着正相关;其次,风速与公园绿地的月平均颗粒浓度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其中偏北风对颗粒物有稀释、扩散作用。温度和校园绿地和公园绿地的颗粒物浓度的日均和月均浓度都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他们的季均浓度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在公园绿地微环境中的作用比校园绿地更大。(3)植物配置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绿地内颗粒物浓度的大小。灌草群落的颗粒物浓度在风速小的天气高于乔草和乔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浓度大于常绿针叶树种多的乔草群落;乔灌草群落之间差异不显着。植物群落中颗粒物的浓度不但被群落类型和群落垂直结构影响,还被群落株数密度、郁闭度等群落特征指标影响。过大的密度和郁闭度反而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减少植物群落中空气的流通、加快细菌的滋生繁殖速度,大大减少了颗粒物的扩散和稀释的量,从而导致群落中颗粒物浓度的上升。其中群落结构特征与PM2.5的相关性较大。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冬季中PM2.5的平均浓度和平均冠幅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和平均胸径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PM2.5的秋季平均浓度和平均株高存在显着负相关,与平均冠幅存在显着正相关。(4)校园绿地各样地颗粒物浓度受人为活动和污染源距离的影响变化较大。不同功能分区的校园绿地浓度也有差异,秋季学生生活区颗粒物浓度最高,冬季教学科研区颗粒物浓度最高,春季学生生活区绿地颗粒物浓度最高,夏季学生生活区和学生活动区绿地颗粒物浓度最高。结合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可得,乔灌草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乔草群落浓度变化稳定,当人为活动较少时,乔灌草群落内的颗粒物浓度较低。当植物群落中有大量常绿乔木时,植物的除尘能力和植物景观效果都会相对较好,且浓度大小变化较稳定。校园绿地中不同的树种在滞纳和吸附颗粒物方面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在不同样地中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结果显示,针叶的树种在同一生活型树种中的叶片吸收颗粒能力比阔叶树种强,而个别灌木木种的吸收能力比乔木木种强。而针叶树的松类要比柏类稍好。

姚振燕[6](2020)在《大学校园绿化综合评价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绿化对城市的发展和景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可以展现出一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文化氛围。在这种前提下,对大学校园绿化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对校园绿化进行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的综合评价成为了校园绿化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前提。本文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大学校园绿化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了校园绿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部分,主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校园绿化使用人群对校园绿化的主观评价得分,客观评价是指利用层析分析法构建的校园绿化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打分,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基础指标、绿化结构指标、景观性指标与教育性指标等4个准则层和10项指标,综合主观与客观评价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发现问题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新老校区为实际案例,对构建的校园绿化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实际验证,得到两个校区的评定等级,山东农业大学老校区的校园绿化综合评价得分为81.39,绿化评价结果为“优”,山东农业大学新校区校园绿化综合评价得分为79.19,绿化评价结果为“良”,在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发现在植物多样性、珍贵性、景观性、科研性、科普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在问卷调查中,设计并运用意愿支付法对大学校园绿化养护费WTP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62.7%的教职工和61.2%的学生愿意支付绿化养护费,并且分别对两类人群的支付意愿做了平均计算,教职工整体绿化养护费平均WTP为89.05元/人,学生整体绿化养护费平均WTP为35.68元/人。经过对两类使用人群意愿绿化养护费用与社会背景进行方差分析与差异性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等对校园绿化养护费有显着差异和显着相关性。在教职工群体中,家庭人口数量与WTP呈负相关,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增加,意愿支付的价格越低;教职工与学生群体分别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月平均生活费这两个变量方面与意愿支付价格呈正相关,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月平均生活费的增加,意愿支付价格越高。按照两类使用人群的意愿支付价格,可以估算出学校全体教职工与学生的整体支付意愿要超出学校每年对校园绿化养护的投入,侧方面证明鼓励了学校应当提高对校园绿化的重视以及加大对校园绿化的投入。经过实际案例证明,论文中以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对提升大学校园绿化有指导意义,为其他大学进行绿化评价提供参考,为大学校园绿化水平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评价依据,对校园绿地规划与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对未来的校园绿地规划、植物景观的营造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付畅[7](2020)在《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校园的环境建设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因资源、财力、理念而受到的限制,导致的校园的整体模式比较单一、校园景观发展程度不均衡、对校园景观的存在不足够重视等现状问题,从而导致其发展缓慢。通过对通辽地区中学校园的调研发现,很多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校园景观的重要意义,但在建设规划过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盲目追求形式主义,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实用性,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有效景观少、画蛇添足等现象。本次研究首先回顾了通辽市中学校发展历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献调查等多种形式,对通辽地区的中学校园景观环境进行充分深入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等社会发展因素,总结通辽中学发展与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借助SPSS软件的分析方法,总结校园使用者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对本次研究设计了一套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评价体系,对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并从使用者需求的角度探究影响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环境满意度的因素,得到的以下研究成果。1.校园使用者对通辽地区中学校园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满意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有效的景观空间少、绿地使用率低、功能分区混乱、空间布局不合理、景观规划缺乏整体性等方面。2.通辽地区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集中在:植物景观营造、小气候营造、丰富的空间变化、良好的照明设施、交通路网系统、文化性景观的营造、人本设计、服务设施的配置、雨洪管理设计等方面。3.通过对总体满意度和安全性、文化性、人本设计、空间布局、生态性五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公式:总体满意度=0.116+0.247*安全性+0.153*文化性+0.215*人本设计+0.170*空间布局+0.268*生态性;各影响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生态性>安全性>人本设计>空间布局>文化性。4.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有:坚持生态性设计策略、满足校园使用者安全性的设计策略、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策略、满足校园使用者的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满足校园使用者的文化性的设计策略。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基于前期对调查样本的调研比较分析后,选定出一个比较特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通辽市第八中学进行改造方案设计实践。为将来论文研究结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了尝试,探索出更加符合校园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需求及行为特征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从而体现地域民族自信和民族大团结以及中学校园的生态性、人文性、地域性、文化性的特色,使中学校园景观营造满足新型教育的新功能,为未来通辽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张景璇[8](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孙静丽[9](2020)在《高校观赏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构建 ——以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为例》文中认为植物种植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植物景观与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配置方式以及植物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运用数字景观的模块化设计理念,研究已建成的植物景观单元,建立观赏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对提高园林设计和管理的高效性、实用性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校园拥有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资源,经过规划设计的新校区为种植设计提供了大量景观素材。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植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已形成的优质景观单元,构建可供存储与查询的植物应用系统。首先,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8个区域的植物景观单元进行分类、调查,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且观赏价值较高的55个样本和168样点得植物景观单元;其次,搜集组成景观单元的160种单体植物的基本信息及168个植物景观单元的详细信息,对影响景观效果的观赏特性、季相特征等变量进行长期定点拍照记录、定期整理数据,并绘制每个景观单元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再次,运用Microsoft Office组件中的Excel软件,以B/S架构为技术依托,实现植物景观单元的模块化管理,完成单体植物及植物景观单元的种类组成、空间结构、配置方式的查询与检索,形成单元实景案例、设计图纸之间的链接,建立可供录入、更新、查询的数据系统。该系统主要服务于园林专业的师生、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植物爱好者,提供了大量植物的个体及群落基础资料,丰富了植物造景的案例素材,进一步推动植物配置应用的相关信息走向数字化。

刘英[10](2020)在《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园林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对城市居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物的使用是赋予园林绿地生命力及活力的重要手段表现形式。本文重点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其8种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的功能性、景观性以及生态型等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在植物应用中差异较大,实际应用树种不足300种,配置模式较为单一,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不明显。(1)在街道绿地中主要以乔木与灌木配置为主。植物布置方式单调,空间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缺乏垂直绿化,景观层次不够丰富,在观赏性和功能性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2)在小区绿地中,绿化植物种类总数多,乔灌木搭配合理,色彩丰富,管理得当,符合住宅小区植物选择与管理的要求,为居民营造除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对于老旧小区来说,绿化面积不足,植物种类少,管理不当的情况仍需改善。(3)以陕西师范大学校园为例的校园绿地中,其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基本达到四时有景,三季有花的校园景观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以环城公园为例的公园绿地中,整体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乡土树种大量应用,但是其观赏性不足,观赏植物的用量较少且搭配形式单一,没有与城墙文化做到呼应,无法烘托历史文化氛围。(5)钟鼓楼广场的植物配植种类较简单,4种乔木均为常绿乔木。针对调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西安较为适宜用的植物材料,种植模式以及如何在种植方面体现西安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建议对乡土植物加大挖掘和开发力度,西安市,近靠秦岭,植物资源丰富,秦岭内有大量的新奇的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地中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搭配,综合运用种植手段,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以及保证苗木长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改良、移栽技术、后期管理几个方面也进行了措施建议。

二、校园的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的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校园植物配置和应用研究——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校园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校园概况
        1.1.1 校园地理概况
        1.1.2 校园规划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校园植物配置原则
        2.1.1 生态学原则
        2.1.2 经济学原则
        2.1.3 文化性原则
    2.2 校园植物种类及配置特点
        2.2.1 校园植物配置种类
        2.2.2 校园植物配置特点
    2.3 重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1 主入口广场区——育贤广场
        2.3.2 生活区——学生公寓凤凰居
        2.3.3 教学科研区
3 研究结果和建议
    3.1 注重乔灌木的搭配比例,改变配置方式
    3.2 加强植物花期在四季中的均衡搭配
    3.3 多使用抗性强、耐瘠薄树种
    3.4 加强校园绿化管理,让植物健康成长
    3.5 综合考虑植物配置及应用
4 结语

(2)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时间与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校园绿化植物配置研究
        1.2.2 校园绿化模式与效果评价
        1.2.3 大学校园建设项目管理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绿色发展理论
        2.1.1 绿色发展理论的背景
        2.1.2 绿色发展理论的内涵
    2.2 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设计理论概述
        2.2.2 景观设计理论在大学校园绿化中的应用
    2.3 项目管理理论
        2.3.1 项目管理概述
        2.3.2 项目时间管理
        2.3.3 EVM成本管理方法
3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范围管理
    3.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概述
        3.1.1 C大学校园布局概况
        3.1.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规划
    3.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范围分解
        3.2.1 对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范围的理解
        3.2.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范围编制
        3.2.3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WBS
    3.3 本章小结
4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时间管理
    4.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活动分析
        4.1.1 C大学校森林校园项目活动定义
        4.1.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活动间逻辑关系
    4.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活动历时估算
        4.2.1 历时估算遵循的原则
        4.2.2 项目活动历时估算的分类
        4.2.3 历时估算结果
    4.3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网络图与横道计算
        4.3.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网络图构建
        4.3.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横道图
        4.3.3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时间管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成本管理
    5.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成本基准曲线
        5.1.1 项目活动的成本预算
        5.1.2 成本预算与横道图的叠加
    5.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执行过程EVM分析
        5.2.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执行数据测算
        5.2.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预计完工估算
    5.3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成本控制策略
        5.3.1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成本构成分析
        5.3.2 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成本压缩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高校中心景观更新及POE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2 环境更新设计相关理论
    2.3 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规划理论
    2.4 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2.5 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与设计现状
    3.1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3.2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现状调研及更新分析
    3.3 重庆高校中心景观现状与更新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重庆高校中心景观使用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的目标
    4.2 评价模型总体设计
    4.3 调查问卷设计
    4.4 .高校中心景观评价体系权重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结果分析
    5.1 需求度调研分析
    5.2 游人基础信息分析
    5.3 现状满意度分析
    5.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5.5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设计原则和策略
    6.1 更新设计原则
    6.2 更新设计策略
    6.3 更新设计案例——以西南大学崇德湖为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视觉与听觉的秋季校园景观感知与评价 ——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秋季景观评价相关主要名词
        2.1.1 景观感知
        2.1.2 美景度评价
        2.1.3“声漫步”法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植物季相色彩景观
        2.2.2 植物景观色彩对人的影响
        2.2.3 声景观
        2.2.4 植物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搜集
    3.1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校园概况
    3.2 研究方法
    3.3 校园分区及植物种类分布
        3.3.1 校园分区及区域内概况
        3.3.2 植物种类收集
    3.4 校园植物秋季叶色色彩采集分类
        3.4.1 调查方法
        3.4.2 调查工具
        3.4.3 调查结果
    3.5 校园测点及“声漫步”路线确定
    3.6 测点及“声漫步”声学参数测量
        3.6.1 调查方法
        3.6.2 调查工具
        3.6.3 调查结果
第4章 基于SBE方法的秋季景观色彩研究
    4.1 校园植物景观色彩量化分析
        4.1.1 美景度评价
        4.1.2 优质植物景观色彩定量分析
        4.1.3 植物景观色彩调查结果定量分析
    4.2 校园植物景观问卷调查分析
第5章 基于“声漫步”法的秋季声景观评价
    5.1 校园客观声环境评价
    5.2 师生评价调查
    5.3“声漫步”主观调查
    5.4 调查结果分析
第6章 上海师范大学植物配置与声景观优化设计
    6.1 秋季校园优选植物总结
        6.1.1 选择原则
        6.1.2 植物总结
    6.2 秋季校园植物景观配置原则与方式
        6.2.1 配置原则
        6.2.2 配置方式
    6.3 嘈杂测点植物配置改造——C点食堂区域
        6.3.1 区位分析
        6.3.2 绿化景观现状分析
        6.3.3 改造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意义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见植物名录
附录B 校园秋季景观感知与评价
附录C 美景度评价
附录D 校区声景观“声漫步”调查问卷
致谢

(5)沈阳城市绿地群落及其配置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规律
        1.3.2 空气颗粒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1.3.3 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1.3.4 绿地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影响
        1.3.5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1 研究方法
        2.1.1 观测时间安排及天气条件选择
        2.1.2 观测地点选择
        2.1.3 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内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规律
        2.2.1.1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内颗粒物浓度日变化
        2.2.1.2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内颗粒物浓度月变化
        2.2.1.3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内颗粒物浓度季节变化
        2.2.2 气象因子和颗粒物浓度的关系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样地调查
        3.1.3 群落特征计算方法
        3.1.3.1 重要值计算
        3.1.3.2 物种多样性计算
        3.1.4 大气颗粒物浓度观测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落植物构成特征
        3.2.2 群落重要值分析
        3.2.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2.4 不同植物群落配置对颗粒物浓度的调控分析
        3.2.5 群落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浓度关系
    3.3 小结
第四章 校园绿地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观测/采样地点选择
        4.1.2 调查与观测方法
        4.1.3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检测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功能区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2.2 不同植物配置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2.3 不同植物个体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2.3.1 不同空间绿地中植物吸附颗粒物含量分析
        4.2.3.2 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量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2 公园绿地植物群落配置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5.1.3 校园绿地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
    5.2 创新点
    5.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学校园绿化综合评价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大学校园绿化概述
        1.2.1 主要功能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校园绿化研究的目的
        1.3.2 校园绿化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山东农业大学概况
        2.1.2 山东农业大学自然地理条件
        2.1.2.1 地理位置
        2.1.2.2 气候特征
        2.1.2.3 土壤与植被
    2.2 山东农业大学校园绿化现状
        2.2.1 老校区绿化现状
        2.2.2 新校区绿化现状
    2.3 研究数据收集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法
        2.4.2 意愿调查法(CVM法)
        2.4.3 校园绿化客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2.4.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4.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2.4.4.4 指标值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1.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1.2 受访者背景分析
        3.1.3 校园绿化主观评价分析
        3.1.4 支付意愿分析
        3.1.5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1.6 受访者对校园绿化的建议
    3.2 校园绿化客观评价分析
        3.2.1 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3.2.2 客观综合评价
    3.3 大学校园绿化综合评价分析
4 讨论
    4.1 新老校区绿化评价对比
    4.2 评价体系不足之处
    4.3 评价体系研究的完善与展望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1.1 校园绿化养护愿付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5.1.2 农大校园绿化综合评价
        5.1.3 问题及对策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7)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学
        2.1.2 校园景观
        2.1.3 景观规划设计
    2.2 理论概述
        2.2.1 环境心理学
        2.2.2 环境行为学
        2.2.3 风景园林学
        2.2.4 生态学
第三章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调研
    3.1 通辽市概况
    3.2 通辽地区中学现状及调查样本选定
        3.2.1 通辽地区中学现状
        3.2.2 调查样本选定标准
        3.2.3 调查方式
        3.2.4 发放调查问卷
    3.3 实地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预调查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2 问卷预调查及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3.4.3 预调查问卷检验
    3.5 小结
第四章 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4.1 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4.1.1 人口学特征统计
        4.1.2 问卷正式调查的信效度检验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多选题-使用者喜好倾向
        4.2.2 校园使用者对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的现状描述统计分析
        4.2.3 人口学特征与中学校园景观满意度的现状差异分析
        4.2.4 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现状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4.2.5 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 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需求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5.1 坚持生态性设计策略
        5.1.1 景观小气候的营造
        5.1.2 生态性植物配置策略
        5.1.3 整体性规划策略
        5.1.4 坚持可持续发展
    5.2 满足校园使用者安全性的设计策略
        5.2.1 确保步行安全
        5.2.2 减少消极空间的产生
        5.2.3 不同公共空间的光环境改善策略
        5.2.4 植物配置的安全性设计策略
        5.2.5 路网设计策略
        5.2.6 水体设计策略
        5.2.7 其他方面配置
    5.3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策略
        5.3.1 休息设施使用方便舒适
        5.3.2 做好服务设施的人性化
        5.3.3 活动设施使用方便舒适
        5.3.4 满足使用者社会交往需求
    5.4 满足校园使用者的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
        5.4.1 开放空间
        5.4.2 半开放空间
        5.4.3 过渡空间
        5.4.4 加强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5.4.5 创造多样的空间变化
    5.5 满足校园使用者的文化性的设计策略
        5.5.1 坚持人文延续设计策略
        5.5.2 文化性园林建筑的设计策略
    5.6 小结
第六章 通辽市第八中学校园景观改造方案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通辽第八中学基本情况
        6.1.2 通辽第八中学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
    6.2 通辽八中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6.2.1 校园景观建设情况
        6.2.2 现存主要问题
    6.3 优化改造方案
        6.3.1 设计难点
        6.3.2 设计原则
        6.3.3 设计理念
        6.3.4 功能分区
        6.3.5 交通系统规划
        6.3.6 景观系统规划
        6.3.7 植物景观规划
        6.3.8 生态设计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
附图

(8)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2.4.1 无规划建设
        2.4.2 静态规划建设
        2.4.3 动态规划建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内容
        3.1.4 调研对象选取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3.2.1 清华大学调研
        3.2.2 武汉大学调研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3.2.5 烟台大学调研
        3.2.6 厦门大学调研
        3.2.7 北京大学调研
        3.2.8 四川大学调研
        3.2.9 实地调研小结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3.3.1 文献调研内容
        3.3.2 文献调研总结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4.1.2 “文化”的分解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述
    6.2 学校简介
        6.2.1 学校概况
        6.2.2 校园概况
    6.3 校园文化
        6.3.1 学校理念
        6.3.2 校园历史文化
        6.3.3 校园标识文化
        6.3.4 校园文娱活动
        6.3.5 地域文化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综述
    7.2 研究成果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1.清华大学调研
    2.武汉大学调研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5.烟台大学调研
    6.厦门大学调研
    7.北京大学调研
    8.四川大学调研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

(9)高校观赏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构建 ——以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1.3.1 数字景观
        1.3.2 模块化设计、景观单元
        1.3.3 植物景观单元、植物群落
        1.3.4 园林植物配置
        1.3.5 应用数据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依托
        1.6.1 技术支持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及绿地系统概况
    2.1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2.1.1 建校背景
        2.1.2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概况
    2.2 开元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2.3 开元校区绿地系统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元校区植物景观单元的调查过程
    3.1 植物景观单元的调查内容与方法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方法
    3.2 植物景观单元的数量与分类
        3.2.1 植物景观单元的数量统计与分布
        3.2.2 植物景观单元分类与编号
    3.3 植物景观单元的信息采集
        3.3.1 图像信息的采集
        3.3.2 群落信息的采集
        3.3.3 种类组成的采集
        3.3.4 个体植物属性的采集
        3.3.5 相关图纸的绘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观赏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的建立
    4.1 数据库的工具平台及关键技术
        4.1.1 数据存储
        4.1.2 后端系统开发
        4.1.3 前端系统开发
        4.1.4 图片服务器
    4.2 数据库的功能与结构
        4.2.1 植物信息查询功能
        4.2.2 植物信息维护
        4.2.3 字典信息维护
        4.2.4 植物元素定位
    4.3 数据资料的录入与输出
    4.4 数据系统的安装与使用
第5章 开元校区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的应用
    5.1 数据库查询页面及功能
    5.2 检索路径及应用范围
    5.3 基于总体规划的植物分区设计查询
    5.4 植物与园林要素的配置查询
    5.5 样点详细信息查询
    5.6 植物群落构成查询
    5.7 单体植物的属性及应用信息查询
    5.8 典型植物景观单元案例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成果
        6.2.2 本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6.2.3 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研究进展
        1.2.1 街道植物规划
        1.2.2 居民小区植物规划
        1.2.3 校园植物规划
        1.2.4 公园植物规划
        1.2.5 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规划
        1.2.6 防护林带植物规划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园林植物应用理论与配置原则
    2.1 园林中植物的造景功能
        2.1.1 营造时序景观的功能
        2.1.2 凸显空间变化的功能
        2.1.3 制造观赏景点的功能
        2.1.4 勾画地域特色的功能
        2.1.5 烘托建筑的功能
    2.2 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形式
        2.2.1 自然式
        2.2.1.1 孤植
        2.2.1.2 丛植
        2.2.1.3 群植
        2.2.1.4 林带
        2.2.2 规则式
        2.2.2.1 对植
        2.2.2.2 列植
        2.2.2.3 篱植
        2.2.3 混合式种植
    2.3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2.3.1.1 保证“生态位”
        2.3.1.2 合理的种植密度
        2.3.1.3 以乡土树种为主
        2.3.2 经济性原则
        2.3.3 艺术性原则
        2.3.3.1 符合基本的美学原则
        2.3.3.2 考虑季相变化
        2.3.3.3 合理搭配不同植物的形态和色彩
        2.3.4 文化性原则
        2.3.4.1 植物色彩的文化性
        2.3.4.2 植物栽培史的文化性
第三章 西安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种类调查与分析
    3.1 西安地理位置及气候概况
    3.2 调查结果
        3.2.1 西安市街道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2 西安市居民小区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3 西安市校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4 西安市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分析
        3.2.5 西安市城市广场绿地植物调查分析
        3.2.6 西安市防护林带树种调查分析
第四章 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的讨论
    4.1 西安适宜的园林植物推荐
    4.2 西安不同绿地种植模式的推荐
        4.2.1 道路绿化种植模式推荐
        4.2.1.1 城市主干道种植模式推荐
        4.2.1.2 园林道路种植模式推荐
        4.2.2 广场游园种植模式的推荐
    4.3 关于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
    4.4 关于乡土植物应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校园的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校园植物配置和应用研究——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例[J]. 徐强,李华君. 城市建筑, 2021(23)
  • [2]C大学森林校园项目时间与成本管理研究[D]. 张必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重庆高校校园中心景观更新后使用评价研究[D]. 黄珈钰.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视觉与听觉的秋季校园景观感知与评价 ——以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为例[D]. 张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沈阳城市绿地群落及其配置方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D]. 祖诗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6]大学校园绿化综合评价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D]. 姚振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7]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通辽地区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 付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9]高校观赏植物配置应用数据库构建 ——以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为例[D]. 孙静丽.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西安不同类型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D]. 刘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校园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