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

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

一、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隆[1](2021)在《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发展并留存至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重庆市作为抗战时期战时首都,具有规格最高、类型最多、保存做好的抗战遗址,其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存有大量的教育类抗战遗址,这类遗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既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升级的现实基础也是重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重庆城区教育类抗战资源进行修缮保护、管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类抗战遗址产业开发,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必要的。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类型广泛、内涵丰富,涵盖有教育实践场所、名人名士旧居、教育服务机构等多种遗址类型,具有表现形态多样化、现存分布广泛性、重庆本土性、规格高保存好等显着特点。本文通过以重庆市合川区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的基础调研,通过对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梳理和研究,得出现阶段重庆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政治军事类抗战遗址,教育类抗战遗址开发保护滞后。重庆高校在运用教育类抗战遗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建设时,教育类抗战遗址的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类抗战遗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上缺少远景规划,校地协同缺少保障机制,融合发展较为迟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时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场所严重不足。通过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教育类抗战遗址的深度融合,以旅游目的地耦合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从业者育人自觉性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等层面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剖析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址资源可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学手段,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助推高校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实践机制。最后,本文以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面向合川区六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和分析,结合合川区2025旅游产业规划,提出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二是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是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为导向的国立二中旧址市场化运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林娜[3](2020)在《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是世界着名大峡谷之一,也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内全域旅游的迅速推进以及文旅融合、交旅融合趋势的不断凸显,长江三峡旅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挑战。作为廊道型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亟需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整体保护与开发,从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本文从空间结构出发,对长江三峡旅游廊道进行研究,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来讲,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对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在阐明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内容、方法及核心概念基础上,分析了遗产廊道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综述了国内外旅游廊道、遗产廊道、空间结构等研究文献,注重追踪研究前沿,使本研究位于较高的起点。其次,研究了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问题。从长江三峡历史溯源、旅游资源梳理及价值阐释、旅游发展现状三方面阐明了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条件;从区域旅游合作亟需深化、旅游产业体系亟需完善、旅游空间布局亟需优化、整体保护开发亟需加强、旅游廊道品牌亟需塑造五方面剖析了旅游廊道构建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注重研究的问题导向,聚焦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对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系统梳理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心职能指数、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现阶段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长江三峡旅游廊道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节点—轴线—域面”的有机联动。在“节点”上,重庆主城区和宜昌市具有较强水平的旅游发展指数,是长江三峡旅游廊道“双核驱动”的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双核驱动”形成了三级旅游廊道发展节点;在“轴线”上,以长江主干道为核心,形成了三级旅游廊道发展轴线;在“域面”上,刻画了旅游廊道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3个旅游聚集区。最后,研究了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的思路与对策。明确了旅游廊道构建总体目标与原则,并从提炼旅游廊道主题、完善旅游廊道空间系统、优化旅游廊道空间布局、注重旅游廊道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旅游廊道品牌整合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研究指出,可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高峡平湖新篇章”为廊道主题,突出旅游节点辐射作用,推动旅游线路联动发展,强化旅游板块功能分区,进而以长江主干道为核心轴线构建“一轴六心多廊四区”的空间格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长江三峡旅游廊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空间结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廊道的研究视角;(2)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景观规划学、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加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有机结合。在质性研究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心职能指数、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较为准确地刻画了旅游廊道的空间格局;(3)注重研究的问题导向,在明确旅游廊道构建总体目标原则基础上,从提炼主题、完善空间系统、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文化保护、塑造廊道品牌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对策,为旅游廊道构建提供了路径参考。

彭鹏[4](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与发展,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全域化发展阶段,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局限于先前的景点、景区范围内,进而扩展至依托其核心景源发展下的周边乡村地区。在此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的景观环境迎来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但由于当前理论与设计实践方面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较为欠缺,对该类乡村聚落生态环境敏感、活动需求多元、潜在资源丰富、投资引力较强等特征的认识不足,反映在建设过程中则出现了定位失准、力度失控、模式错位等诸多不足,使乡村景观环境最终呈现出发展定位趋同、综合效能失衡、特色引力缺失、空间建设未能良好适应游客群体和当地居民的活动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该类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的不同需求,在解决村落空间既有问题的基础上,保持和维护乡村特有的景观属性等问题成为值得思考的命题。本文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使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空间能够保证其特殊的景观属性的同时为旅游活动和村民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品质。依托重庆万盛全域旅游示范区内的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为蓝本,展开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探讨。文章总体以“理论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逻辑来进行组织架构,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目的及意义,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成果,并明确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当下乡村景观设计途径的探讨;第三章依托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实地调研,整理了调研范围内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建设现状,并总结出景区依托型乡村特殊性以及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现存主要问题;第四章分析全域旅游背景对景区依托型乡村建设的影响,进而总结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空间建设以及乡土景观特色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国内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提炼规划设计经验,对之后策略的提出做出铺垫;第五章梳理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明确其规划设计目标,并构建了总体规划设计策略框架,并提出从宏观上对该类村落进行资源价值认知与挖掘,中观上通过完善景观结构与村落公共空间体系对村落空间功能进行调整置换,在微观表达中凸显其乡土特色进而增加其旅游引力三方面具体规划设计策略。第六章则以重庆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性的规划设计策略运用;第七章进行了研究成果的总结,并分析了论文不足之处。

孙付恋[5](2019)在《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旅游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其既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迅速成长为全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质化现象严重、项目推进困难、生态环境破坏等。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案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乡村文化型、农业产业型和近郊休闲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深入剖析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与相似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探讨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及其政策保障对策。通过研究对比,本文认为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应该以近郊休闲型乡村旅游为主,重点发展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休闲运动、养生养老等特色休闲度假项目,精品农宿,主题文化村,生活农场,生态庄园等,对其他类型的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向近郊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同时提出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政策保障措施: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引导多方参与合作开发,创新机制解决用地瓶颈,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强化管理服务水平,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樊友银[6](2019)在《基于功能满意测度的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创新研究 ——以湖北省龙泉镇为例》文中指出特色小镇是破解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难题的实践探索。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颁布实施,特色小镇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强调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挖掘地域人文特色,培育形成不同功能的优势产业。在旅游消费市场刺激和全域旅游指引下,众多特色小镇把旅游业作为功能和产业。在旅游特色小镇“运动式”申报与建设的背景下,游客对于特色小镇的功能满意度如何,特色小镇旅游价值现状如何,旅游价值如何创新,这些都是急需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特色小镇、旅游价值以及价值创新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在认真研究分析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涵盖了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活动4个一级指标,对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所占比重分别为:12.96%,17.83%,38.89%,30.31%,包含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游憩设施、接待设施、环卫设施、人工服务、智慧服务、旅游活动丰富性、旅游活动特色性共十个二级评价指标;水体质量、大气质量、环境噪音、园林绿化、主题文化氛围、地方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知名度、吸引力、社会治安、当地居民好客程度、休憩设施、观景设施、标识系统、停车场、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垃圾桶、信息咨询服务、商业服务、市场管理服务、门户网站服务、自助伴旅服务、常规观赏性活动、常规可参与性项目、节庆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新性共三十二个三级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的评价等级。在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完成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龙泉镇为例,对湖北宜昌龙泉镇进行了基于功能满意测度的旅游价值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龙泉镇旅游价值的功能满意度综合得分为5.5320分,总体评价等级为一般,龙泉镇的旅游价值亟待提升。32个三级评价指标中,龙泉镇仅有社会治安、建筑风貌特色、园林绿化、节庆赛事活动等4个指标评价值超过6分,其余28个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因此,龙泉镇的旅游价值并未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仅在小镇的社会治安、建筑风貌特色、园林绿化、节庆赛事活动的评价上,得到了大多游客的认可。龙泉镇的旅游价值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游客满意度不高的28个指标进行价值提升,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王维[7](2019)在《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小城镇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平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特色小城镇”正是这一背景下,国家针对小城镇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新常态下小城镇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但是,由于政策驱动下过高、过快、过热的发展热情脱离了现实实际,对小城镇而言,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更新方式,使得特色小城镇在培育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重庆,以数量占比较多的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城镇特色不显、旅游周期波动、人口回流隐患、基础设施缺乏以及游客与居民之间相互干扰、人流动态流通率较低等问题的分析研究,从有机更新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具体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量研究与案例研究等方法来实现。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在实践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逻辑进行写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缘起”,即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在高速开发模式下的问题凸显,实现小城镇从“多而广”向“精而美”转变成为了建设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有机更新”是一种渐进式、小规模、可持续的更新方式,为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以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等确定了研究目的、内容与基本方法,构建起研究框架。(2)“理论视角”,即论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的内涵、原则以及与传统更新模式的区别。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的切入点,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市修补理论、场所精神理论与有机更新理论,形成了对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内涵与原则的基础研究理论;其次,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将其作为方法论的一种,应用于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之中,它们共同形成了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理论体系。(3)“问题提出”,即论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首先,从自然条件、空间形态与旅游资源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的基本特征。然后,从空间句法的应用以及实地调研两个方面,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法,解读了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4)“策略设计”,即论文第四章的主要内容。首先,根据旅游资源与产业的不同分类,选择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北京密云县古北水镇与云南丽江古镇为典型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它们在更新过程中的策略手段。并以此为借鉴,针对前文中所提出的的问题,从空间优化、环境修复、特色塑造、产业循环、人文复兴与规划管理六个方面,设计了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5)“实证研究”,即论文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选取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八角小城城市设计案例,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了论文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在具体实践应用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李泉[8](2018)在《基于社区效益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研究 ——以巴南区东温泉镇玉滩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游客对于乡村旅游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大量上马。现有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判别的主要方法为规委会成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对开发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大多凭借主观经验,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导致部分项目在进行开发后不久便无法维持,项目被迫终止,对当地社区和开发商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社区与开发商各自的发展目标,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成功率,亟需一套客观系统的评判项目好坏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社区效益计量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基于社区效益计量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对社区和开发商均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商明确由于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产生的综合影响,以此为依据向当地社区争取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对其进行效益补偿;社区可以社区效益作为对开发商进行效益补偿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评判项目好坏的理论依据,提高地方政府进行项目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对于社区效益的计量分析,首先从效益的构成及内涵对社区效益进行深度解析,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和旅游效益评价相关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对社区效益进行分解,得到社区效益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四部分构成。以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了两轮筛选,最终确定了乡村旅游开发产生的社区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基于社区效益的计量分析结果,社区对乡村旅游项目带来的社区综合影响有一个科学的预判,以此作为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依据。以玉滩村作为案例研究地,对基于社区效益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依据《“追忆五步河”乡村旅游开发方案》及玉滩村实际情况,通过对该方案产生的社区效益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依据该方案对玉滩村进行开发将产生的社区效益总额为1717.59万元,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均大于零。说明依据《“追忆五步河”乡村旅游开发方案》对玉滩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应当引进开发商对玉滩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张小艳[9](2016)在《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世界旅游从原来单一的观光型逐渐向休闲度假体验型发展,温泉度假村充分利用温泉资源,集养生、洗浴、住宿、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而深受当代人的亲睐。正如每个公园都具有核心景观区域一样,温泉度假村核心区域是温泉汤池区。汤池区的景观在整个温泉项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能够集中的展现整个温泉度假村的温泉特色、景观风貌、地域文化。重庆是“世界温泉之都”,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各类温泉度假村、温泉旅游地不胜枚举。然而,快速膨胀的温泉旅游,导致温泉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景观特色,影响温泉度假村的长远发展,不仅浪费温泉资源,而且影响重庆温泉的魅力。国内外关于温泉研究的较多,但是关于温泉汤池区的研究尚少,本文以重庆温泉度假村的汤池区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设计学和环境行为心理学为指导,在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在梳理和研究国内外温泉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温泉汤池区景观的范围及相关的概念,总结了温泉汤池区景观的功能、设计特点及影响因素;(2)选取重庆12个温泉度假村的汤池区进行实地调研,从温泉汤池区景观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分别给予深入研究,总结了重庆温泉汤池区景观现状特征及不足之处;(3)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提出了温泉汤池区景观设计的5个基本原则:休闲性原则、私密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文化性原则、保健性原则。从景观空间布局上提出结合温泉资源特色,合理选址;依据地势进行空间布局;休闲空间的序列组织;空间类型与功能协调。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总结配置模式;丰富季相景观;结合养生,运用保健植物。针对温泉文化设计提出挖掘养生内涵;结合地域文化,体现温泉特色;丰富温泉文化内容;养成温泡习惯,促进文化传播。本文从空间、植物、文化这三个方面探讨重庆温泉汤池区的景观设计,意在为重庆及其他地区的温泉旅游业的汤池区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温泉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温泉旅游业的发展。

吴佳,黄河[10](2012)在《重庆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温泉旅游近年来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重庆旅游新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重庆温泉旅游的研究进展及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改革经营体制,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明确市场定位,注重产品特色开发;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温泉旅游市场;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温泉资源等相关措施,以实现重庆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重庆抗战遗址研究
        二、全国及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研究
        三、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研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遗址的概念
        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理论
        一、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三、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第三章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分布概况和现状
        一、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概况
        二、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现状
    第二节 重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第三节 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发展成果
        二、融合发展不足
第四章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择——国立二中旧址
        一、研究案例选择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第二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二、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第三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建议
        一、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
        二、校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三、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
    第四节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核心概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遗产廊道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1.3 旅游中心地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旅游廊道研究综述
        2.2.2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2.2.3 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问题
    3.1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的基础条件
        3.1.1 长江三峡历史溯源
        3.1.2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梳理及价值阐释
        3.1.3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现状
    3.2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
        3.2.1 区域旅游合作亟需深化
        3.2.2 旅游产业体系亟需完善
        3.2.3 旅游空间布局亟需优化
        3.2.4 整体保护开发亟需加强
        3.2.5 旅游廊道品牌亟需塑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空间格局的实证研究
    4.1 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4.2 实证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3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资源分布
    4.4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空间布局
        4.4.1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发展节点
        4.4.2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发展轴线
        4.4.3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空间网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5.1 明确总体目标与原则
        5.1.1 总体目标
        5.1.2 基本原则
    5.2 提炼旅游廊道主题
        5.2.1 廊道核心要素提取
        5.2.2 廊道主题内涵阐释
    5.3 完善旅游廊道空间系统
        5.3.1 绿地生态系统
        5.3.2 廊道解说系统
        5.3.3 交通通达系统
    5.4 优化旅游廊道空间布局
        5.4.1 突出旅游节点辐射作用
        5.4.2 推动旅游线路联动发展
        5.4.3 强化旅游板块功能分区
        5.4.4 构建“一轴六心多廊四区”空间格局
    5.5 注重旅游廊道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
        5.5.1 生态保护
        5.5.2 文化遗产保护
    5.6 加强旅游廊道品牌整合营销
        5.6.1 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5.6.2 塑造旅游廊道品牌形象
        5.6.3 推进廊道智慧旅游发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1.4.1 全域旅游相关研究
        1.4.2 景区依托型乡村相关研究
        1.4.3 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梳理
    2.1 乡村景观组成要素及空间结构分析
        2.1.1 乡村景观特征与要素组成
        2.1.2 乡村景观空间结构
    2.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途径归纳
        2.2.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涵
        2.2.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2.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2.3 小结
3 景区依托型乡村特征及景观建设的困境
    3.1 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调研
        3.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3.1.2 调研区域概况
        3.1.3 研究区域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3.2 景区依托型乡村的特征
        3.2.1 地缘优势显着,客源动力突出
        3.2.2 业态结构粗犷,投资引力强劲
        3.2.3 潜在资源丰富,景观特征敏感
        3.2.4 空间类型多样,活动需求多元
    3.3 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资源价值认知失准下的发展定位趋同
        3.3.2 保护更新矛盾下的环境综合效能失衡
        3.3.3 多元活动介入下的村落空间矛盾突出
        3.3.4 旅游服务发展下的乡土特色引力缺失
    3.4 小结
4 全域旅游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4.1 全域旅游对景区依托型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4.1.1 全域旅游发展下“景-村”关系变化
        4.1.2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多元群体需求
    4.2 全域旅游背景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建设的要求
        4.2.1 自然生态环境层面
        4.2.2 村落空间建设层面
        4.2.3 乡土景观特色层面
    4.3 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经验及启示
        4.3.1 资源价值的自主性发挥
        4.3.2 生态环境综合效能的提升
        4.3.3 乡土特色的延续与表达
        4.3.4 村落空间多元功能的置入
    4.4 小结
5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5.1 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5.2 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2.1 延续景观特征的完整性原则
        5.2.2 彰显地方特色的地域性原则
        5.2.3 寻求科学发展的生态性原则
        5.2.4 保持旅游引力的原乡性原则
        5.2.5 平衡多元利益的协调性原则
    5.3 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总体策略
    5.4 景区依托型乡村具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5.4.1 梳理特色资源价值,明确乡村功能定位
        5.4.2 协调自然人工因素,平衡保护利用关系
        5.4.3 优化整体景观结构,构建公共空间体系
        5.4.4 保持村落乡土风貌,实现多维特色表达
    5.5 小结
6 实践案例——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
    6.1 天星村基本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用地范围
        6.1.3 区位交通
        6.1.4 村落环境
    6.2 天星村现状问题
    6.3 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6.3.1 挖掘特色资源价值,明确乡村景观定位
        6.3.2 控制建设范围与力度,建构景观布局结构
        6.3.3 联动自然人文要素,重塑乡村景观功能
        6.3.4 梳理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多元活动承载力
        6.3.5 提取在地性设计语汇,延续乡土景观风貌
    6.4 小结
7 结语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述评
2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与政策
    2.1 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2.1.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 乡村旅游相关政策
3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3.1 成都三圣乡:近郊休闲型模式
        3.1.1 开发模式
        3.1.2 参考经验
    3.2 江西婺源:自然生态依托型模式
        3.2.1 开发模式
        3.2.2 参考经验
    3.3 浙江湖州:近郊休闲型模式
        3.3.1 开发模式
        3.3.2 参考经验
4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4.2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4.3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劣势
    4.4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4.5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4.6 巴南区乡村旅游总体发展对策
5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5.1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产生基础
        5.1.1 资源优势分析
        5.1.2 市场分析
        5.1.3 对比分析
        5.1.4 开发模式定位
    5.2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解析
        5.2.1 总体开发模式
        5.2.2 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
        5.2.3 乡村文化型
        5.2.4 农业产业型
        5.2.5 近郊休闲型
    5.3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难点
6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政策保障措施
    6.1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
    6.2 引导多方参与合作开发
    6.3 创新机制解决用地瓶颈
    6.4 加大财政金融投入
    6.5 强化管理服务水平
    6.6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6.7 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7 小结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7.1 小结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功能满意测度的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创新研究 ——以湖北省龙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术语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特色小镇的旅游价值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的切入点
    3.2 特色小镇的旅游需求分析
    3.3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龙泉镇旅游价值创新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5.1 龙泉镇概况
    5.2 龙泉古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功能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龙泉古镇旅游价值功能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7)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
        1.2.2 有机更新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特色小城镇相关研究
        1.3.2 有机更新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视角: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理论体系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 城市修补理论
    2.4 场所精神理论
    2.5 有机更新理论
        2.5.1 有机更新的内涵
        2.5.2 有机更新的原则
        2.5.3 有机更新与传统更新方式的区别
    2.6 空间句法理论
        2.6.1 空间句法理论引入的目的
        2.6.2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
        2.6.3 空间句法的组构理论
        2.6.4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2.6.5 空间句法在小城镇空间研究中的可行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题: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现状
    3.1 现状特征
        3.1.1 自然条件
        3.1.2 空间形态
        3.1.3 旅游资源
    3.2 现状空间研究
        3.2.1 模型构建
        3.2.2 协同度分析
        3.2.3 可理解度分析
    3.3 现状实地调研
        3.3.1 问卷与访谈设计
        3.3.2 调研情况分析
    3.4 现状问题分析
        3.4.1 游客与居民互相干扰
        3.4.2 人流动态流通率低
        3.4.3 生态环境破坏
        3.4.4 城镇特色不显
        3.4.5 旅游周期波动
        3.4.6 人口回流隐患
        3.4.7 基础设施缺乏
    3.5 问题成因总结
        3.5.1 自然条件限制
        3.5.2 支柱产业单一
        3.5.3 政府管理缺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法: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
    4.1 案例研究
        4.1.1 白川乡合掌村更新
        4.1.2 古北水镇更新
        4.1.3 丽江古镇更新
        4.1.4 经验借鉴
    4.2 有机更新策略提出
        4.2.1 基于秩序重构的空间优化策略
        4.2.2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镇双修策略
        4.2.3 基于特色塑造的风貌提升策略
        4.2.4 基于旅游发展的周期延长策略
        4.2.5 基于人文复兴的社区完善策略
        4.2.6 基于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黑山镇八角小城城市设计案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场地解读
        5.1.3 旅游资源分析
    5.2 规划目标与设计构思
        5.2.1 规划目标
        5.2.2 设计构思
    5.3 设计策略
        5.3.1 空间秩序重构
        5.3.2 生态修复与城镇修补
        5.3.3 特色风貌提升
        5.3.4 旅游生态圈打造
        5.3.5 人文社区复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 B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 C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政府访谈问卷
附录 D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空间句法轴线绘制
附录 E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协同度分析结果
附录 F 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可理解度分析结果

(8)基于社区效益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研究 ——以巴南区东温泉镇玉滩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1.2.2 乡村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研究
        1.2.3 乡村旅游效益评价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旅游开发决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品理论
        2.2.2 成本效益理论
3 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与开发商关系研究
    3.1 研究的前提条件
        3.1.1 研究时点
        3.1.2 社区内项目构成
        3.1.3 投资主体的界定
    3.2 社区效益计量前提下的社区与开发商分析
        3.2.1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分析
        3.2.2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开发商分析
        3.2.3 东温泉玉滩村开发困境
    3.3 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各利益相关者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研究
    4.1 社区效益构成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效益
        4.1.4 文化效益
        4.1.5 效益间的关联分析
    4.2 社区效益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基本原理
        4.2.2 构建原则
        4.2.3 构建方法
        4.2.4 指标说明
    4.3 基于社区效益计量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
        4.3.1 计量乡村旅游开发产生的社区效益
        4.3.2 乡村旅游开发决策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玉滩村乡村旅游开发决策
    5.1 东温泉玉滩村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旅游资源
        5.1.3 乡村发展现状
    5.2 “追忆五步河”乡村旅游开发方案分析
        5.2.1 休闲农业
        5.2.2 民宿业
        5.2.3 文创产业
        5.2.4 Z方案项目效益类型分析
        5.2.5 Z方案项目投资概况
    5.3 Z方案社区效益计量分析
        5.3.1 Z方案社区效益计量
        5.3.2 Z方案社区效益计量结果分析
    5.4 玉滩村乡村旅游开发决策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对温泉休闲产业的关注
        1.1.2 人们对温泉休闲度假的多样需求
        1.1.3 温泉汤池景观在度假区占有重要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温泉研究进展
        1.2.2 国内温泉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温泉相关概念解析
        2.1.2 温泉景观相关的概念
    2.2 温泉汤池区景观的相关概述
        2.2.1 温泉汤池区景观的功能
        2.2.2 温泉汤池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2.2.3 温泉汤池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传统温泉文化理论
        2.3.2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2.3.3 空间布局理论
        2.3.4 植物设计理论
第3章 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3.1.1 日本箱根温泉
        3.1.2 华清池
    3.2 重庆温泉汤池区实地调研
        3.2.1 重庆温泉资源概况
        3.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3 调查案例分析
        3.3.1 重庆融汇温泉城汤池区
        3.3.2 重庆统景温泉度假村汤池区
        3.3.3 重庆东方民俗温泉旅游度假村汤池区
        3.3.4 重庆北温泉汤池区
        3.3.5 重庆南温泉公园汤池区
        3.3.6 重庆天赐温泉度假村汤池区
        3.3.7 重庆海宇温泉酒店——云水温泉区
        3.3.8 重庆天赐华汤森林温泉度假村汤池区
        3.3.9 重庆中华龙温泉度假村汤池区
        3.3.10 小结
    3.4 重庆温泉汤池区景观现状及特征分析
        3.4.1 温泉汤池区景观的空间布局分析
        3.4.2 温泉汤池区景观的植物配置分析
        3.4.3 温泉汤池区景观的文化特征分析
第4章 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设计策略
    4.1 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休闲性原则
        4.1.2 私密性原则
        4.1.3 适宜性原则
        4.1.4 文化性原则
        4.1.5 保健性原则
    4.2 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空间布局设计策略
        4.2.1 结合温泉资源特色,合理选址
        4.2.2 利用地势特点,布局空间
        4.2.3 巧设空间序列,突出休闲
        4.2.4 空间尺度与类型相协调
        4.2.5 小结
    4.3 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3.1 植物种类的选择
        4.3.2 植物景观的配置
        4.3.3 丰富景观的内涵
        4.3.4 结合养生,运用保健植物
        4.3.5 小结
    4.4 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温泉文化设计策略
        4.4.1 挖掘温泉文化历史
        4.4.2 结合地域文化,体现温泉特色
        4.4.3 丰富温泉文化内容
        4.4.4 培养温泡习惯,促进文化传播
        4.4.5 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10)重庆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重庆温泉旅游概述
二、重庆温泉的基础分析 (1) 重庆的温泉资源
三、重庆温泉的优势分析 (1) 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四、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的原因 (1) 有多方面的管理
五、重庆温泉旅游发展战略
六、总结

四、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D]. 杨树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基于空间结构的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构建研究[D]. 林娜.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4]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为例[D]. 彭鹏. 重庆大学, 2019(02)
  • [5]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D]. 孙付恋.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功能满意测度的特色小镇旅游价值创新研究 ——以湖北省龙泉镇为例[D]. 樊友银. 三峡大学, 2019(06)
  • [7]重庆旅游发展型特色小城镇有机更新策略研究[D]. 王维.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社区效益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决策研究 ——以巴南区东温泉镇玉滩村为例[D]. 李泉. 重庆理工大学, 2018(11)
  • [9]重庆温泉度假村汤池区景观设计研究[D]. 张小艳. 西南大学, 2016(02)
  • [10]重庆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J]. 吴佳,黄河. 商, 2012(22)

标签:;  ;  ;  ;  ;  

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初探——以重庆东温泉开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