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后期管理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肉鸡后期管理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肉鸡后期管理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薛玲玲[1](2021)在《日粮中添加脂肪酶解产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

谢辉[2](2021)在《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的领头羊,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发展中起着领飞头雁的作用,其经营绩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产业振兴,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全面客观了解公司当下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占据了良好生产条件和原料市场环境,那么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近几年的经营绩效水平如何,在众多农业上市公司中处于何种地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法分类,选取样本农业上市公司62家,其中包含福建省6家。从财务报表出发,结合企业相关经营活动和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二次相对评价法、K均值聚类法对这62家农业上市公司2017-2019年连续三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横向的因子分析、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二次相对效益评价和K均值聚类分析,此举是为了通过将福建省这6家农业上市公司与全国其他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找到优势与不足,客观评价其经营效益在全国农业上市公司处于何种位置。但是,众所周知,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信息,是不到100%的,不能够反应所有的内容,因此本文的第二个核心部分是对这6家福建省的农业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纵向的财务指标分析,在这里,会采取更加细化的财务指标。从而实现横纵交叉,更加全面地分析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横向因子分析中发现,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在全国而言表现一般,绩效水平差异较大,参差不齐,最好的绿康生化可以多次挺进前十名,最差的福建金森常年处于垫底水平。在聚类分析中看到,仅2018年绿康生化一家挺进过第一类成长高效型农业上市公司,而且其它5家农业上市公司均处于第三类低效型农业上市公司。在其他年度以及3年综合绩效中,福建省全体农业上市公司均处于第三类别。当然,这其中不免有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像绿康生化和圣农发展,这些公司原本基础就好,而天马科技和福建金森底子较差。因此通过二次相对评价DEA模型,去除基础条件影响后发现,在2019年度,福建金森、平潭发展和天马科技一跃而上,这些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主观有效努力程度对于绩效水平的贡献值较高,反而超越了原本基础条件较好的绿康生化和圣农发展。在纵向财务指标分析中,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了这些公司为什么在因子分析中表现不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福建省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优劣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劣势对福建省各家农业上市公司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的建议。

郑捷航[3](2020)在《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粮食安全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膳食所需的农产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亟需探索如何协调居民膳食所需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本研究选择全国最大的粮食调入省、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将原本在数量无法直接汇总加和的不同类型农产品,通过引入虚拟耕地概念,得到有效的汇总,分析其数量和结构变化。本文以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00—2018年为研究期,从居民膳食所需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肉蛋奶产品、加工产品四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视角出发,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上述三个环节中虚拟耕地消耗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此外,计算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差额,即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计算贸易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得出省内消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对探索优化广东省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得出:虚拟耕地含量低的农产品在贸易中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应尽可能多生产和出口,如稻谷、水产品等。(2)通过农产品生产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利用分析得出:(1)从初始农产品和最终农产品角度测算的虚拟耕地消耗量结果有差异,前者小于后者;(2)省内产出的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量远超省内实体耕地面积,说明广东省用有限的实体耕地生产出了超额的农产品,体现了耕地较高的产出效率。(3)通过农产品消费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需求分析得出:(1)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明显,城镇居民肉蛋奶类虚拟耕地消费比重较大,农村居民粮食虚拟耕地消费比重较大,全省居民农产品实际消费的虚拟耕地需求总量逐年上升;(2)关于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的测算,与广东省生产初始农产品的虚拟耕地消耗量比较,虚拟耕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而与广东省产出最终农产品的虚拟耕地消耗量相比,生产量基本可满足消费需求。(4)通过农产品贸易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流动分析得出:(1)广东省虚拟耕地进口量远超出口量,虚拟耕地贸易呈净进口的状态,其中虚拟耕地进口量最大的是大豆,出口量最大的是水产品;(2)广东省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对外依存度高且相对集中于美洲国家,需引起重视,严格控制进口品种规模,适度开拓进口来源渠道以分散贸易风险。

江沿兵[4](2020)在《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文中提出21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传导至微观层面,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并形成一种机制,以更好地调节企业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使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好地发挥各自价值。事业合伙人制度正是在解决这一时代管理命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实践中也慢慢地形成了事业合伙人机制。事业合伙人机制虽然已经被部分经营管理工作者应用到实践当中,也有不少学者跟进研究,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实践角度,事业合伙人机制的应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更多的企业引进该机制是因为“被咨询”或“赶时髦”;从理论角度,不少学者对于事业合伙人制度与机制相关概念界定仍不清晰,甚至存在冲突的地方。因此,从事业合伙人制度与机制相关概念上界定清晰,并深入探究其在优秀企业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能否标准化、可扩展,这些方面都非常有必要加深研究,以给其他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本文首先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界定了事业合伙人、事业合伙人机制的本质内涵。再分别选取海康威视与温氏股份两个典型案例,从企业简介、事业合伙人机制介绍、事业合伙人机制实施效果、事业合伙人机制得失分析、其他学者研究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两个案例研究不仅凸显出事业合伙人机制对企业发展的有效性,主要从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包括财务指标、行业地位、组织发展、技术实力和新业务发展等五个维度)和对事业合伙相关方的影响(包括股东收益和其他事业合伙人收益两个维度)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也显示出了事业合伙人机制的普适性及相互借鉴创新与不足之处(均具体分析了案例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不足)。最后再对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虽然两个案例企业所在行业不同,企业历史、性质、规模等也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得出事业合伙人机制在实际运作中的共性经验和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演绎出一般企业可适用的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方法。本文研究总结认为,设计和推动形成事业合伙人机制的主角应当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实践过程中,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应当遵循共生、共识、共担、共创、共享、共长的基本原则。事业合伙人机制本身是一套组合机制,至少由七个子机制组合而成,分别是事业合伙人文化塑造机制、事业合伙人和公司治理相融与制衡机制、收益与风险平衡机制、经营增长与动力结合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标准化与推广机制、事业合伙人机制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王凯烙[5](2020)在《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体重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实现畜牧养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规模养殖中鸡群的体重信息可用于了解鸡群生长状况和确定出栏时间,然而传统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使鸡群产生应激。鸡具有在栖杆上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在其上杆栖息时自动采集体重信息,但如果不同的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生频率不同,根据体重采样数据计算的鸡群均重和均匀度结果就会偏离真实情况。鸡的体重对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是否可以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对于龙骨损伤和社会地位对鸡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也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因此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的结果。本研究研制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探明了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龙骨损伤和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最终研制了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对系统进行了改进和规模化测试。本研究可加强对鸡群栖杆栖息行为特性的认知,为鸡群体重信息智能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为准确表征鸡个体的栖杆栖息行为,研制了一套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APMS)。鸡跳上栖杆(30 cm高)时,RFID阅读器读取鸡脚部RFID标签的信息,同时栖杆两端的称重传感器采集栖杆上的重量信息,重量信息用于校正RFID的漏检问题。与人工观察三重复组实验鸡群(5只/组,35周龄)的栖杆栖息行为结果相比,APMS的栖息次数(PV)和栖息时长(PD)结果误差分别为0.50%和0.26%,说明APMS可准确表征鸡个体的栖杆栖息行为,并可用于后续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对鸡群体重采样的影响。(2)鸡的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研究了鸡个体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相关关系,探明了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的可行性。通过APMS监测了15只鸡(“迪卡白”蛋鸡,35周龄,体重1.54-1.89 kg)连续7天的栖杆栖息行为,通过人工单只称重获得鸡个体体重,分析结果发现,鸡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PV和PD)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鸡只健康、鸡舍各项资源充裕且提供较为低矮的栖杆(30 cm高)时,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蛋鸡或中慢速黄羽肉鸡,鸡的体重不会对栖杆栖息行为造成显着影响。因此,利用鸡的栖杆栖息习性实现鸡群体重准确监测是可行的。(3)鸡的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研究了鸡的龙骨损伤、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探明了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通过APMS监测了36只龙骨损伤程度不同的鸡(“迪卡白”蛋鸡,约56周龄,体重1.31-2.02 kg)一周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现龙骨变形量与体重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但与栖杆栖息行为无显着相关性(p>0.05);龙骨中间区域的骨折数量与日间平均单次栖息时长呈显着正相关(p<0.01),但各个区域骨折数量与体重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说明,龙骨骨折和变形不会同时对鸡个体的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造成显着影响,因此龙骨损伤不会显着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4)鸡的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研究了鸡个体社会地位对体重和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探明了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针对6个重复实验组(“迪卡白”蛋鸡90只,约40周龄,体重1.31-1.98 kg)通过设置两种饲养密度营造了鸡均栖杆空间充裕和不足两种条件(17和8.5 cm/鸡),利用APMS获取了一周的栖杆栖息行为;通过每只鸡的侵略和被侵略次数的差值大小确定群内社会地位,并按排名前20%、20-80%和后20%分为强、中和弱三个等级。结果发现:强鸡和中等鸡的体重与鸡群均重无显着差异(p>0.05),但弱鸡的体重显着较轻(p<0.05);鸡均栖杆空间充裕时,弱鸡日间PD显着长于强鸡和中等鸡(p<0.01);鸡均栖杆空间不足时,不同等级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鸡均栖杆空间充裕时,体重较轻的弱鸡PD长,这会导致鸡群体重采样结果偏轻,然而在规模养殖中鲜有鸡均地面栖杆空间充足的情况;而在更接近实际规模养殖的鸡均栖杆空间不足的条件下,虽然弱鸡体重偏轻,但栖杆栖息行为与其它鸡无显着差异,此时社会地位不会显着影响鸡群体重采样结果。(5)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制了一套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用于监测鸡群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当鸡上杆(20 cm高)栖息时,两端的称重模块记录杆上稳定重量,杆上方的相机俯拍获取图片并通过聚合通道特征算法处理获得杆上的鸡只数。稳定重量和鸡只数合并为一条体重采样数据,通过“冗余-偏离”修正算法删除冗余和严重偏离均值的体重数据。对两个重复实验组(“雪山草鸡”,母鸡,9-13周龄,100只/群,11.7只鸡/m2)获取了共9周次的体重数据后,利用前5周次数据优选了“冗余-偏离”修正算法的参数并应用于后4周次的体重数据,与真实体重信息相比,自动称重的群体均重和体重均匀度结果的误差分别为–1.00-2.17%和–0.99-1.57%,均优于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本系统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改进,并在62个雪山草鸡规模养殖鸡群中进行了测试,与鸡群出栏时的均重结果相比,平均误差为±1.68%,结果表明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稳定准确。

万文龙,董秀雪,胡兵,俸艳萍,龚炎长[6](2019)在《湖北省畜牧业从业人员对家禽福利养殖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生产更安全优质的肉蛋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消除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壁垒,我国实行畜禽福利养殖势在必行。本次采用网络调查模式,主要调查对象为湖北省畜牧行业人员;调查内容包括对动物福利及畜禽福利养殖的认知度、行业标准及措施认同度、家禽生产中福利问题看法及我国实行福利养殖的现状及展望四个方面,以期为开展家禽福利研究及推广福利养殖奠定基础。247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从业人员对实行家禽福利养殖的必要性认可度较高,但目前改善家禽福利存在承担成本过高、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对欧洲福利养殖标准认识不足,且赞同中国需要有一套自我的标准体系;对家禽生产中影响福利状况的问题和因素展现较为明显,较为突出的是养殖模式、养殖环境及饲养密度等;在现状和展望中,从业人员表示我国现状并不乐观,但前景较为广阔。本次调查结果为认识我国家禽福利养殖现状、问题及推广福利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刘利[7](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姬舒云[8](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苏氨酸水平对肉鸡肠道的影响》文中提出苏氨酸作为家禽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调控其免疫、抗氧化性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家禽肠道抗氧化性能的深层次机理尚未明确。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苏氨酸水平对肉鸡的抗氧化、免疫力的影响,为苏氨酸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理论供依据。本试验就爱拔益加(AA)肉鸡日粮苏氨酸水平对肉鸡免疫产生的影响进行组学交叉分析,选用健康且体重均匀的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432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日粮除苏氨酸外,按照NRC(1994)和AA肉鸡饲养标准配制,将4个处理组的日粮苏氨酸水平分别设置为NRC(1994)推荐标准量的85%、100%、125%和150%(依次记T1、T2、T3与T4),进行为期42天的饲养试验,屠宰后取盲肠内容物与空肠粘膜分别进行代谢组分析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日粮苏氨酸水平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125%得到的代谢产物与按照推荐标准苏氨酸量饲喂,差异代谢轮廓面积极大最为显着。苏氨酸水平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85%与150%水平饲喂,差异代谢轮廓面积极小。(2)日粮苏氨酸水平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125%时与标准推荐量饲喂后相比较,显着性差异代谢物分别是谷氨酸(Glutamate)、乙酸(Acetate)、乙醇(Ethanol)、丙酸盐(Proplonate)、丁酸(Butyrate)和戊酸盐(Valeate)。(3)日粮苏氨酸水平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125%与标准推荐量饲喂后相比较,共计796个差异基因参与的KEGG数据库中通路总计135条,上调基因465个,下调基因331个。(4)利用组学交叉借助KEGG库寻找代谢组试验结果中六种差异代谢物所参与的所有通路,二者所共有的通路共计12条,其中差异基因共计36个,上调基因24个,下调基因12个。12条通路名称依次为:三磷酸腺苷转运蛋白通路(10个差异基因富集);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6个差异基因);糖酵解/糖异生通路(7个差异基因);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4个差异基因);2-氧羧酸代谢通路(2个差异基因);硫代谢通路(1个差异基因);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肝素代谢通路(2个差异基因);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4个差异基因);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1个差异基因);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通路(1个差异基因);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2个差异基因);钙信号通路(9个差异基因)。(5)苏氨酸水平为125%NRC(1994)推荐量时,家禽体内抗氧化基因CAT上调;参与免疫信号转导并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基因PLCD1上调;致癌基因PKM2、HK2、TBXA2R下调;对于维持机体稳态有重要意义的基因GPT2、GLUD2与G6PC上调。试验结论:(1)苏氨酸水平分别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85%与150%水平与标准推荐量饲喂后相比较,试验动物差异代谢物轮廓相似,未引起家禽盲肠代谢产物显着区别。(2)苏氨酸水平为NRC(1994)推荐标准的125%与标准推荐量饲喂后相比较,试验动物的代谢轮廓差异极为显着,引起家禽盲肠代谢产物显着区别。(3)苏氨酸水平为125%NRC(1994)推荐量时,家禽体内抗氧化基因CAT上调;参与免疫信号转导并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基因PLCD1上调;致癌基因PKM2、HK2、TBXA2R下调;对于维持机体稳态有重要意义的基因GPT2、GLUD2与G6PC上调。综上,该水平苏氨酸可提高家禽抗氧化性能、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毒与体内细胞异常增殖的能力。

徐家兴[9](2019)在《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文中认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活标准不断的提高,人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变成肉类产品。全国人均肉类消费量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在不断上升,已经从2000年的20.22kg上升到2016年的32kg。肉类需求上升和国内生产受限制对中国的肉类消费构成了挑战。为填补国内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空白,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肉类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动物疫病的爆发可能危及中国满足其消费肉类需求的能力。本文分析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现状分析,选取了 2003年美国发生疯牛病、2007年加拿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2001年法国发生口蹄疫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疫病发生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这三种疫病在出口国发生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选取出口国人均GDP、总人口、我国人均GDP、我国与出口国的地理距离、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是否发生等多个因素作为文中的解释变量,截取1992年到2017年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62个国家对我国肉类出口贸易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国人均GDP、总人口、我国人均GDP、总人口数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值都是正面影响,其中我国总人口和人均GDP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值的影响较大。我国人均收入越高,总人数越多我国从国外进口的肉类贸易值越大;疯牛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会使得我国减少从该国进口肉类产品,口蹄疫对其影响不显着;从我国肉类产品进口贸易来看:疯牛病的发生使得我国减少进口牛肉产品但是增加其他肉类如禽肉的进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使得我国减少进口禽肉产品增加其他如牛肉的进口、口蹄疫的发生使得我国增加猪肉产品的进口。由于替代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国能够进口其他肉类来替代发生疫病的肉类产品、能从没发生疫病的国家进口肉类产品来满足国内的肉类需求。在疫情期间,中国不仅增加了从其他主要出口国进口的牛肉或禽肉,而且还增加了其他动物产品的进口,如可食用内脏和猪肉。结果表明,由于替代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得中国的肉类进口贸易正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作为满足中国飙升的肉类消费的可靠来源。

黄蝶君[10](2017)在《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的农业生产正在从主要依赖资源消耗、满足数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满足质量的需求转变。绿色生态生产方式不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成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以往被人们忽视的绿色生态能够被消费并创造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帮助农产品获得更高的溢价,也成为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现代农业价值提升、竞争力升级的重要意义,才能促使农业企业主动追求环境导向创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这类“既能显着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又能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的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模式,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为了剖析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探索生态创新同时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机理,说明政府环境规制促进生态创新提升环境和经济绩效的作用,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环境对农业企业利润提升和竞争力升级的重要价值。本文在阐述农业生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说明环境对农业的特殊价值,会促使农业企业“主动”治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农业企业同时追求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创新模式就是生态创新,农业企业是生态创新的主体。其次,厘清农业企业内部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多种共生关系。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划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之间的五种共生类型,采用数理模型证明:只有两种创新互相促进,且两种创新产生的边际能量(边际收益)至少等于两种创新的边际损耗(边际成本)的互惠共生,才能够实现生态创新。第三,探索生态创新同时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机理。本文运用双元理论,从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兼容互补关系的研究入手,构建两种创新之间“双元平衡”和“双元互补”的结构,将其纳入到沙漠产业共生比较案例、广东鸭稻米共生案例之中,阐述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通过“双元平衡”和“双元互补”同时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过程。第四,说明环境规制促进生态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作用。本文以波特假说模型为基础,参考双元性理论的经典研究框架,建立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概念模型,共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1)本文采用2005年-2014年生猪养殖绩效和污染排放的面板数据,运用多目标数据分析工具(MOO),将环境规制、生猪污染物排放、生猪利润等多目标变量归结为单一变量,再将饲料效率作为生态创新的代理变量纳入到模型中,验证了生猪养殖行业“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经济和环境绩效”模型的合理性。(2)为了验证生态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从经典的双元性理论出发,在对广东农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创新的双元平衡以及双元互补结构,检验了“政府环境规制-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对生态创新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管理和双元能力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创新实际上也论证了农业的多功能属性,说明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是体现农产品的环境价值,活化农村生态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真正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性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采用共生理论和双元理论,拓展了双元视角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构建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结构关系;并从双元性理论出发,构建并验证了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本文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1)将家庭农场、农户等主体纳入到生态创新研究范围;(2)问卷设计的完善和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创新;(3)更加关注生态创新的跨学科或多学科研究视角;(4)加强领导和个人层次上生态创新问题的探讨。

二、肉鸡后期管理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鸡后期管理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6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目标管理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成本效益原则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杜邦分析法
        2.2.2 财务杠杆效应
        2.2.3 产品差异化战略
        2.2.4 多元化经营战略
        2.2.5 精细化管理
第3章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1 公司基本情况
        3.1.1 平潭发展基本情况
        3.1.2 圣农发展基本情况
        3.1.3 福建金森基本情况
        3.1.4 绿康生化基本情况
        3.1.5 傲农生物基本情况
        3.1.6 天马科技基本情况
    3.2 资产规模情况
    3.3 收益水平情况
第4章 与其他农业上市公司横向对比分析
    4.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4.2 横向因子分析概念
        4.2.1 传统因子分析法
        4.2.2 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
    4.3 横向因子分析指标的选取
    4.4 横向因子分析步骤
        4.4.1 指标正向化处理
        4.4.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4.4.3 公因子方差提取情况
        4.4.4 提取公因子
        4.4.5 因子旋转与命名
        4.4.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4.4.7 三年综合绩效对比分析
        4.4.8 2017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9 2018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10 2019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11 连续三年绩效动态分析
    4.5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
        4.5.1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DEA模型
        4.5.2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过程
    4.6 K-means聚类分析
        4.6.1 K-means聚类算法
        4.6.2 K-means聚类分析过程
第5章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纵向财务指标分析
    5.1 纵向财务指标选取
    5.2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纵向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
        5.2.1 天马科技
        5.2.2 傲农生物
        5.2.3 绿康生化
        5.2.4 福建金森
        5.2.5 圣农发展
        5.2.6 平潭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优劣势总结
    6.2 提升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建议
        6.2.1 天马科技
        6.2.2 傲农生物
        6.2.3 绿康生化
        6.2.4 福建金森
        6.2.5 圣农发展
        6.2.6 平潭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简要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研究区域与对象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6.1 研究区域的选取
        1.6.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6.3 数据资料的来源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
        2.1.2 粮食安全
        2.1.3 农产品
        2.1.4 虚拟耕地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流动理论
        2.2.2 资源替代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要素禀赋理论
        2.2.5 生态足迹理论
第三章 广东省耕地情况与粮食安全分析
    3.1 广东省的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及气候
    3.2 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概况
        3.2.1 经济发展
        3.2.2 人口
    3.3 广东省的耕地资源概况
        3.3.1 耕地资源数量概况
        3.3.2 耕地资源质量概况
        3.3.3 耕地利用结构布局情况
        3.3.4 耕地保护情况
    3.4 广东省粮食供需概况
        3.4.1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3.4.2 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3.4.3 粮食需求持续增长
        3.4.4 粮食贸易结构改变
    3.5 虚拟耕地视角下的广东省粮食安全思考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消耗分析
    4.1 广东省生产中农产品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4.2 广东省单位农产品虚拟耕地含量的测算
        4.2.1 植物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2.2 动物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2.3 加工产品虚拟耕地含量测算
    4.3 广东省农产品生产中虚拟耕地消耗总量及结构变化
        4.3.1 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2 经济作物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3 肉蛋奶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4 加工产品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3.5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耗量及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产品消费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实际需求分析
    5.1 广东省农产品消费中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5.2 广东省城乡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1 广东省城镇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2 广东省农村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
        5.2.3 城乡居民虚拟耕地消费情况比较
    5.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
        5.3.1 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2 粮食作物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3 经济作物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4 肉蛋奶类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3.5 加工产品虚拟耕地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5.4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4.1 初始农产品角度的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4.2 最终农产品角度的虚拟耕地生产消费盈亏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贸易视角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依赖程度分析
    6.1 广东省农产品贸易中虚拟耕地测算方法
    6.2 广东省农产品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出口量的测算
        6.2.1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进口测算
        6.2.2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出口测算
        6.2.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贸易分析
    6.3 广东省农产品虚拟耕地消费对净进口的依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事业合伙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事业合伙人
    2.2 事业合伙人机制与机制设计
    2.3 相关理论
        2.3.1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激励理论
        2.3.4 双向委托代理理论
3 事业合伙人机制实践案例分析
    3.1 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设计
    3.2 相关案例的选择与确定
    3.3 海康威视案例
        3.3.1 海康威视企业简介
        3.3.2 海康威视事业合伙人机制介绍
        3.3.3 海康威视事业合伙人机制实施效果
        3.3.4 海康威视事业合伙人机制得失分析
        3.3.5 其他学者研究观点
    3.4 温氏股份案例
        3.4.1 温氏股份企业简介
        3.4.2 温氏股份事业合伙人机制介绍
        3.4.3 温氏股份事业合伙人机制实施效果
        3.4.4 温氏股份事业合伙人机制得失分析
        3.4.5 其他学者研究观点
    3.5 案例分析的结果讨论
        3.5.1 事业合伙人机制在实际运作中的共性经验
        3.5.2 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4 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的一般方案
    4.1 总体设想与基本原则
        4.1.1 总体设想
        4.1.2 基本原则
    4.2 具体方案
        4.2.1 一般设计流程
        4.2.2 一般模块和内容
    4.3 确保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畜禽养殖的现状和挑战
    1.2 精细畜牧业
        1.2.1 PLF在鸡群规模养殖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1.2.2 RFID 在鸡群行为活动监测中的应用
        1.2.3 机器视觉在鸡群行为活动和健康状况监测中的应用
    1.3 鸡群体重自动监测
        1.3.1 体重自动监测的意义
        1.3.2 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1.3.3 国内市场上的肉鸡分类
        1.3.4 实现体重自动监测的难点
    1.4 栖杆栖息习性在鸡群体重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1.5 影响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潜在因素
        1.5.1 龙骨健康
        1.5.2 社会地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RFID的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鸡笼
        2.2.2 鸡个体栖杆栖息行为自动监测系统(APMS)
        2.2.3 APMS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2.4 RFID模块性能测试
        2.2.5 APMS实际性能测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RFID模块性能测试结果
        2.3.2 RFID标签佩戴方式
        2.3.3 系统性能测试
        2.3.4 栖杆栖息行为监测结果示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的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饲养环境和实验流程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不同时间段下的栖杆栖息行为特征
        3.3.2 组间的栖杆栖息行为差异
        3.3.3 鸡个体体重与栖杆栖息行为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鸡的龙骨损伤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和夜间杆上坐立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1: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和讨论
        4.1.4 小结
    4.2 实验2:对夜间杆上坐立行为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第五章 鸡的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结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5.2.2 实验流程
        5.2.3 社会地位分析方法
        5.2.4 栖杆栖息行为数据获取
        5.2.5 栖杆占用率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栖杆占用率
        5.3.2 侵略行为
        5.3.3 社会地位对体重的影响
        5.3.4 社会地位和鸡栖杆栖息行为关系
        5.3.5 社会地位对鸡群体重自动采样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
        6.2.2 “冗余-偏离”修正算法
        6.2.3 鸡群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计算
        6.2.4 实验鸡群
        6.2.5 自动称重、人工抽样和真实体重信息获取
    6.3 结果和讨论
        6.3.1 杆上鸡只数检测结果
        6.3.2 “冗余-偏离”修正算法参数组合的优选
        6.3.3 杆式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性能评估
        6.3.4 上杆频率和体重分布
    6.4 通过产学研合作对系统的改进和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湖北省畜牧业从业人员对家禽福利养殖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1.1 问卷内容设计依据
    1.2 问卷数据来源
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2.1 对动物福利及畜禽福利养殖的认知度
        2.1.1 对动物福利概念及内涵的了解情况
        2.1.2 对畜禽福利养殖认可度
        2.1.3 对非福利养殖模式的评价
    2.2 对家禽福利养殖行业标准及措施的调查
        2.2.1 对欧盟福利养殖标准及措施了解情况
        2.2.2 对于欧盟家禽福利标准和措施的认可度
        2.2.3 欧盟福利标准与我国畜禽业发展现状的契合度
    2.3 对家禽生产中动物福利影响因素及改善方式的调查
        2.3.1 家禽生产现存的主要福利问题及影响因素
        2.3.2 对畜禽生产中动物福利状况的改善
    2.4 对我国畜禽福利养殖现状及其展望调查
        2.4.1 我国福利养殖发展的现状
        2.4.2 养殖企业实现福利养殖的难题
        2.4.3 对畜禽福利养殖前景展望
        2.4.4 未来养殖企业按照规范福利标准生产
3 讨论
4 小结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苏氨酸水平对肉鸡肠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氨酸研究进展
        1.1.1 苏氨酸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1.2 苏氨酸体内代谢途径
    1.2 苏氨酸在家禽中的应用研究
        1.2.1 肠道苏氨酸的吸收和利用
        1.2.2 家禽苏氨酸需要量研究
    1.3 代谢组学概述以及应用和研究
        1.3.1 代谢组学及其应用
        1.3.2 代谢组学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4 转录组学概述及其应用和研究
        1.4.1 转录组学与及其应用
        1.4.2 转录组学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5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应用
    1.6 KEGG通路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2 试验日粮
        2.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4 样品采集
        2.1.5 指标分析与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代谢组检测结果
        2.2.2 空肠粘膜转录组测序结果
        2.2.3 组学交叉的分析
    2.3 讨论
        2.3.1 寻找差异代谢物与差异基因
        2.3.2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
第三章 结论及创新点
    3.1 本研究的结论
    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1 替代效应
        2.1.2 贸易转移效应
    2.2 文献综述
        2.2.1 肉类进出口贸易现状
        2.2.2 动物疫病方面
        2.2.3 动物疫病对肉类产品的影响综述
    2.3 简要评述
第3章 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3.1 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现状
    3.2 饲料粮需求测算
    3.3 我国六大进口商进口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物疫病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影响的案例分析
    4.1 动物疫病的危害
    4.2 动物疫病的案例分析
        4.2.1 2003年美国爆发疯牛病
        4.2.2 2007加拿大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4.2.3 2001年法国爆发口蹄疫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物疫病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概述
        5.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5.1.2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2 引力模型理论
        5.2.1 引力模型的构建
    5.3 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共线性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6.2.1 加强我国对外疫病防控手段
        6.2.2 增加肉类进口产品种类
        6.2.3 增加肉类进口来源国的数量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探讨环境对农业的价值及农产品的作用
        1.4.2 剖析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
        1.4.3 探索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影响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效应
2.文献综述
    2.1 生态创新的双元概念内涵及特点
    2.2 生态创新的结构维度及测量
    2.3 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
    2.4 共生理论及双元性理论视角下的生态创新
        2.4.1 共生理论对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共生关系的研究
        2.4.2 双元性理论对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关系的研究
    2.5 小结
3.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特点及理论内涵分析
    3.1 农业生产的环境特征和经济特征
        3.1.1 农业的本质特征
        3.1.2 农业生产同时创造了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
    3.2 农业企业的概念及生态特征
    3.3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分析
        3.3.1 共生理论和双元理论在生态创新内涵分析中的异同
        3.3.2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共生关系的模式和特征
    3.4 双元视角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维度
        3.4.1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可能的冲突及对策
        3.4.2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互补及平衡关系的内涵
        3.4.3 促进平衡及互补关系形成的方式
4.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案例分析
    4.1 阿拉善沙漠产业生态创新比较案例分析
        4.1.1 西北边疆沙漠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挑战
        4.1.2 阿拉善沙漠地区环境/经济导向创新的四种共生模式
        4.1.3 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失衡状态下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4.1.4 沙漠产业模式的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的互惠共生
        4.1.5 小结
    4.2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实施路径分析:以广东鸭稻共作系统为例
        4.2.1 鸭稻共作模式的生产实践及生态创新特点
        4.2.2 鸭稻共作模式中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双元互补
        4.2.3 鸭稻共作模式中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双元平衡
        4.2.4 小结
    4.3 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制:以东林合作农场为例
        4.3.1 东林合作农场实施生态创新的背景
        4.3.2 政府环境规制对合作农场生态创新的作用机制
        4.3.3 合作农场实现环境及经济绩效共赢目标的方式
        4.3.4 小结
5.环境规制促进农业企业生态创新提升环境/经济绩效的模型分析
    5.1 基于波特假说的理论模型构建
        5.1.1 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波特假说
        5.1.2 生态创新在波特模型里的中介作用分析
    5.2 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企业环境及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生态创新的中介作用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及多目标优化工具
        5.2.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5.3 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环境及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生态创新的中介作用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设计及问卷调查
        5.3.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环境要素提升了农业及农产品的价值
        6.1.2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是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互惠共生
        6.1.3 生态创新表现为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平衡及互补关系
        6.1.4 环境规制能够影响生态创新并促进环境及经济绩效提升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
        6.2.1 重新认识环境对农业及农产品的价值
        6.2.2 拓展了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
        6.2.3 揭示了生态创新促进环境及经济绩效提升的路径
        6.2.4 构建并验证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影响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模型
    6.3 研究的实践启示
        6.3.1 需要关注同时提升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生态创新
        6.3.2 培育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双元能力
        6.3.3 政府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促进作用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6.4.1 研究局限
        6.4.2 未来的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肉鸡后期管理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中添加脂肪酶解产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薛玲玲. 石河子大学, 2021
  • [2]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D]. 谢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广东省虚拟耕地研究[D]. 郑捷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事业合伙人机制设计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D]. 江沿兵.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及鸡群体重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 王凯烙. 浙江大学, 2020
  • [6]湖北省畜牧业从业人员对家禽福利养殖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万文龙,董秀雪,胡兵,俸艳萍,龚炎长. 中国家禽, 2019(20)
  •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苏氨酸水平对肉鸡肠道的影响[D]. 姬舒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9]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D]. 徐家兴.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D]. 黄蝶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肉鸡后期管理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