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增收的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增收服务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瞿连贵[1](2021)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教育以摆脱贫困是各国反贫困的普遍做法。然而,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何种教育更适合于贫困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他们摆脱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直面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专注于开发贫困群体的职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于这一特性,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为此,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旨在从学理上阐明职业教育为何能反贫困?职业教育反贫困又是如何实现的?可以从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中汲取什么经验?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又如何发挥?可以提供何种行动方案?为探究以上问题,研究围绕以下思路和方法展开。第一,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揭示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及蕴藏的对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的演进;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图景及其实现路径;第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及其背后对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认识;第五,运用归纳法,提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梳理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演进动因及政策治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以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运行特征和现实困境,呈现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然境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使命与反贫困理念、职业教育反贫困主要实践、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最后,综合历史、现实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优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七个结论:第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改变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1977);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1978-1993);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1994-2000);面向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素质、加快解决温饱步伐(2001-2010);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1-2020);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培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2021-)。背后的演进动因为:政治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经济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透过政策演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第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面向多维贫困和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资源支撑,实施长周期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综合赋能的目标。表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家贫困标准为识别依据、以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衔接为途径、以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赋予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权能为保障的运行特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激活贫困家庭学生内源动力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在开发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的质量和针对性、在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向工作过渡的制度建设,在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生涯发展等方面,尚有较大空间。第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精准聚焦于农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从多维度激活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内源发展动力,成人贫困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增进了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效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呈现出的以下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即政府统筹配置培训资源与引入市场竞争相结合以优化培训供给、技能培训与劳动生产有效衔接以扩充成人贫困劳动力发展权能、共同目标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组织和贫困劳动力多向互动。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新诉求,职业技能培训面临供给主体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不足、学员来源多样和需求多元与培训成本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培训机构间合作难以实现、外在激励与内源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等现实挑战。第四,国际劳工组织面向非正规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综合项目,借助培训促进特殊群体人力资本开发,促进体面就业和创业以改变不利处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核心任务,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领域,将培养绿色技能促进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世界银行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发展面向未来的全民教育,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出发、实施人力资本项目。以上实践的启示在于,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以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就业和体面工作为根本目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创设能力建设与能力发展衔接的政策环境。第五,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专注于贫困家庭学生面向职业的能力开发、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创业以阻断贫困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职业教育能否赋予贫困者内源发展动力、贫困者能否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能否有效配合、反贫困政策内部是否协调一致、能力开发能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以面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发劳动生产能力为起点,以提供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转化为途径,以促进成人贫困劳动力与劳动产生和就业岗位匹配为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能供给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技能需求的个性化与培训供给的同质化的矛盾能否消解,培训资源能否支撑受训者多样化的诉求,技能培训变革能否顺应低收入群体的新需求。第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贫困对象的识别为起点,包括能力开发和精准赋能、促进就业和摆脱贫困、能力发展和增收致富,最终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现实中表现为三个向度:一是个体层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就业、稳定收入和脱贫致富互相关联;二是区域层面的本土人才培养、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与个体脱贫同步推进;三是社会层面的岗位创造、能力开发、促进就业、群体增收、社会稳定前后贯通。第七,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主体转向以服务低收入群体增收为重点,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的整合以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从促进贫困群体就业转向服务低收入群体生涯发展,以为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融合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张珍[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杨佳妮[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尤为关键。只有将农民职业教育搞好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大同市云冈区农村人口为调查对象,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现状展开了调查,重点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受教育水平,他们的教育需求,他们教育培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当地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当地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对此予以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对本文涉及到的部分名词进行概念界定,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职业教育的关系,简单论述马克思对农民教育的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教育的论述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数据,明确云冈区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机构的情况;第四部分针对当地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的匿乏、教育投入力度小等;第五部分则是根据上述部分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诸如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创新农民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机制,以促进农村人口以更高的教育水平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丁玲[5](2020)在《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事关国计民生和治国安邦的重点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农民的发展问题是连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城镇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接续思考“农民该向何处去”“农民该如何实现发展”等难题。为此,继党和国家提出培育“职业农民”“新型农民”之后,习近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地方涉农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观,这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开出的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本文以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为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之下,在查询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围绕“缘何提出”“作何理解”“有何特征”“价值何在”“何以实践”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与阐发。第一章,全面梳理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和依据。从“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厘清了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产生的逻辑理路;同时,从“早期萌芽”“初步认知”“基本形成”“发展完善”四个环环相扣、前后衔接的阶段梳理了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脉络。第二章,系统归纳了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主要内容。基于对习近平关于“三农”系列论述以及近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材料的整合,从“必备素质”“现实作用”“主体地位”“培育目标”四个维度阐释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内容体系。第三章,深入挖掘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鲜明特征。从深刻的时代性、鲜明的科学性、显着的创新性和深厚的人民性四个方面阐发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所彰显的理论特征。第四章,全面透析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个维度阐明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时代价值。第五章,科学探寻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实践路径。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教育、职业教育、生态教育、服务机制等方面试图探寻新时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伟大工程的实践路径,使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落地生根。

张新岩[6](2020)在《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助力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途径,更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是帮助农村劳动力迅速提升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解决就业,实现平稳收入的根本方法。在梳理中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相关工程的内容举措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相关问题概述。首先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及教育扶贫工程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阐明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再次,从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三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为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理论基础。首先根据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三个方面总结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培训思想。其次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农业生产要与科技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方面归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思想。第四章为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举措。近些年国家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继启动了相关培训工程。本文分别总结了雨露计划培训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计划、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巾帼脱贫行动等工程的内容,并归纳上述工程的实施成效。第五章为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机遇挑战及对策。首先分析国家坚持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坚持推动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其次,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现状,提出农村地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萌生、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抑制了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再次,通过分析农村地区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实际状况,总结出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将“因材施教”融入到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养中等三方面的解决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发展现状,总结出新时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迎来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乡村振兴战略相继实施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农村地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萌生、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心化”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并根据我国现状及挑战提出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将“因材施教”融入到农村留守劳动力培养当中等解决对策。

李珍珍[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徐雪莲[8](2020)在《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滥觞于清朝末期,勃兴于民国前期和中期,此后趋于式微并走向转型。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欲挽救濒于亡国灭种边缘之国家,必先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民众。于是,各种旨在改善民生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如: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其中皆包含教育救民、济民、惠民的思想追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都有大量关于教育功能、受教育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见解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等,体现出教育民生思想。本研究聚焦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教育民生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为代表,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目标内涵、演化历程及其实践影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理清其逻辑理路和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局限性及现实启示。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导论部分述及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缘起、界定教育民生的相关概念、论述相关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第一章阐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政治的沉沦、经济的衰微、文化的鸿沟、教育的维艰和民生的凋弊,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产生的外部渊源。以此发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对教育的民生功能的重新认识与期求。第二章考察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形成和演进的历程。从1905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经历了一个初潮形成期、高潮勃发期以及由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或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转轨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俞庆棠的民众教育、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等思想为代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并考察教育民生实践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无论是教育家们教育宗旨的树立、教育对象的划定、教育路径的选择和教育实践的内容都体现出对民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其推行的教育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对象;凡是能够改善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字、生计、卫生、健康、休闲等,都成为他们的教育内容;他们的教育路径始终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聚焦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民生思想并进行比较。三人的教育民生思想不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丰富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第四章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并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以民为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上均以生活为本位;由于产生于特殊的时代,知识分子急于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加之教育家们自身的局限,导致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无力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断裂地带。第五章论述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探讨其对当下教育民生建设的启示。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是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等一大批教育家殚精竭虑,对国家、对民众的热爱与自身教育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存在某些历史局限,但瑕不掩瑜,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民生功能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发挥,在国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教育本身,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不仅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变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在国外,不仅受到了关注与盛赞,也成为指导许多国家教育民生工作的蓝本;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民生事业建设中,要踏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完善并切实执行教育民生政策,要更加关注教育的精神向度,努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教育家办学应具有民生情怀。

陈科[9](2020)在《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L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应然之义。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镇,留在乡村的80%人口以“386199”群体为主,由农村人口空心化所引发的村庄建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管理空心化、公共服务空心化等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是农村改革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成人职业教育关注成人主体的独特性,并使其掌握专业的、技术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真正实现了“吸引人”和“留住人”。可以说,成人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关乎其成效和水平,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具体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明晰成人职业教育、农村“空心化”、乡村治理的概念,对“推-拉”理论、内生发展理论进行阐释。第三章为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PEST分析。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方面,全面解读成人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及功能。第四章为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个案分析。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等,通过对L村案例分析,了解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及运行机制。第五章为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策略。基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从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农民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乡村能人的作用、注重多方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策略。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并回顾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目前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研究展望。由此,笔者依托推拉理论和内生发展理论,运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对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进行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成人职业教育促进浙江省L村“空心化”治理的成效,构建相应的运行机制,并从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农民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乡村能人的作用、利用多方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相应策略。

袁建成[10](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盐山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因时制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更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契机,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培养的人才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此次研究以盐山县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对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相关概念定位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核心概念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职业教育,理论基础则体现在平民教育及乡村建设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等,是此次研究的基础部分。二是以盐山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三是以盐山县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办学经费长期紧缺、基础设施较差、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且缺乏稳定性、农村职业教育生源难以保障、办学质量不高、学员就业前景较差等,原因体现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契合不高、教师待遇保障不足、办学模式单一创新不强等方面。四是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发展对策,包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强化办学保障、建设一支水平高稳定性强的优质师资队伍等。

二、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增收服务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增收服务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反贫困历史中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反贫困行动中职业教育功用与定位分析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制的已有理解和认识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支持环境探析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策略探讨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二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内源发展理论:职业教育激活贫困者内在发展动力
        一、内源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内源性反贫困及其实现
        三、内源发展理论与贫困者内生动力生成
        四、内源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二节 赋权理论:职业教育赋予贫困者能力的内在机理
        一、赋权理论及其发展
        二、赋权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赋权理论的支撑环境与基本条件
        四、赋权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职业教育对贫困者人力资本的开发
        一、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拓展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与人力资本开发
        四、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局限
        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节 现代治理理论:构建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治理理论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关联
        三、现代治理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五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分析视角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分析方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
        一、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1949-1977):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早期探索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1978-1993):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1994-2000):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面向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升素质(2001—2010):加快解决温饱步伐
        五、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2011—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2021—):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动因
        一、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关键
        三、社会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
        四、文化动因: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
    第四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治理逻辑
        一、与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目标内在统一
        二、嵌入国家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发展之中
        三、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
        四、适时优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进展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实施步骤
        五、数据来源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国际劳工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性与反贫困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世界银行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
        五、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能力建设: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路径多元: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
        三、面向就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
        四、多元主体共治:创设能力建设与岗位转化衔接的社会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及优化改进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与模式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实践向度
        一、搭建面向贫困者个体的促进就业进而摆脱贫困的阶梯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人才促进区域脱贫
        三、畅通低收入者技术技能发展通道以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优化改进
        一、对象拓展:从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到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
        二、方式优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衔接
        三、目标升级:从促进就业摆脱贫困到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共识:能力贫困、教育反贫和职教赋能一脉相承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开发能力、服务经济和促进增收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模式:分类瞄准、多向发力与赋权增能互为支撑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国际经验:以人为本、服务需求与体面就业高位衔接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精准识别、综合赋能与能力发展层层递进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转向:对象拓展、方式优化与目标升级同频共振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性的探讨和分析较为有限
        二、对职业教育反贫困功能限度的考察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与贫困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不透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多维度审视职业教育在弱势群体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二、立体化审视职业教育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发展性审视职业教育助力弱势群体发展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技术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职业教育
        2.1.3 农村职业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难点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民职业教育
        2.1.3 农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教育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教育的论述
        2.2.3 人力资本理论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3.1.3 调查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农民素质现状
        3.2.3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3.2.4 访谈案例
4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参与比例偏低
        4.1.2 教学方法单一
        4.1.3 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4.1.4 教学过程缺乏监督管理
    4.2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4.2.2 师资力量薄弱
        4.2.3 资金投入不够
        4.2.4 监管制度不严
5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民职业教育的路径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1.1 推进教育培训宣传工作
        5.1.2 增加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5.1.3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5.2 优化农民职业教育资源
        5.2.1 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
        5.2.2 强化职业院校师资力量
        5.2.3 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设施
    5.3 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相关制度
        5.3.1 改善培训对象的遴选制度
        5.3.2 规范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制度
        5.3.3 优化农民职业教育监管制度
        5.3.4 落实农民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传统农民
        (二) 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
        (三) 新型职业农民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形成
    一、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形成条件
        (一) 实践基础
        (二) 理论渊源
    二、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形成过程
        (一) 陕北插队之前:早期萌芽
        (二) 七年知青岁月:初步认知
        (三) 地方任职时期:基本形成
        (四) 中央工作时期:发展完善
第二章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素质
        (一) 基本前提:爱农业
        (二) 重要素养:懂技术
        (三) 更高要求:善经营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作用
        (一) 新型职业农民能挑起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二) 新型职业农民能促进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
        (三) 新型职业农民能遵循市场规律促进农业增收
        (四) 新型职业农民能带动起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 新型职业农民是创造主体
        (二) 新型职业农民是价值主体
        (三) 新型职业农民是评价主体
    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
        (一) 全面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民成为吸引力强的职业
        (二) 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让农业成为欣欣向荣的产业
        (三) 打造健康美丽的乡村大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第三章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基本特征
    一、深刻的时代性
        (一) 准确定位我国新的发展阶段
        (二) 回答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之问
        (三) 强烈的时代使命与担当意识
    二、鲜明的科学性
        (一) 扎实立足社会实践
        (二) 重视镜鉴历史经验
    三、显着的创新性
        (一) 更加突出问题意识
        (二) 更加注重方式方法
    四、深厚的人民性
        (一) 人民至高无上的根本立场
        (二) 以人民为导向的发展目标
        (三) 思想和情感上的人文关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一) 凝练与总结了中国特色农民发展新规律
        (二) 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
    二、实践价值
        (一) 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指明方向
        (二) 为通向农业现代化架起桥梁
        (三) 为培育农村新业态提供引擎
第五章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的实现路径
    一、以夯实主体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一) 转变传统思维
        (二) 发挥首创精神
    二、以加强职业教育为着力点,鼓励农民积极转型
        (一) 政府指导培育生产经营型农民
        (二) 因地制宜培育专业技能型农民
        (三) 多元模式培育社会服务型农民
    三、以落实生态教育为突破点,增强农民生态理念
        (一) 大力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二) 积极树立绿色生产观念
        (三) 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能力
    四、以提升服务水平为落脚点,完善农民保障机制
        (一) 政府主导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准入机制
        (二) 物质满足和精神引领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三) 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职业教育
        2.1.2 职业培训
        2.1.3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
        2.1.4 教育扶贫工程
    2.2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
        2.2.1 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2.2.2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3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2.3.1 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2.3.2 促进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
        2.3.3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3章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培训思想
        3.1.1 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2 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1.3 职业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培训思想
        3.2.1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2 农业生产与科技教育相结合
        3.2.3 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章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举措
    4.1 雨露计划培训工程
        4.1.1 雨露计划的启动
        4.1.2 雨露计划的内容
        4.1.3 雨露计划的成效
    4.2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工程
        4.2.1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工程的启动
        4.2.2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的内容
        4.2.3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的成效
    4.3 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4.3.1 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的启动
        4.3.2 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的内容
        4.3.3 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的成效
    4.4 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
        4.4.1 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的启动
        4.4.2 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的内容
        4.4.3 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计划的成效
    4.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4.5.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
        4.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
        4.5.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成效
    4.6 巾帼脱贫行动
        4.6.1 巾帼脱贫行动的启动
        4.6.2 巾帼脱贫行动的内容
        4.6.3 巾帼脱贫行动的成效
第5章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境遇及对策
    5.1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机遇
        5.1.1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1.2 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1.3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2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挑战
        5.2.1 “新读书无用论观点”的萌生
        5.2.2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5.2.3 农村“空心化”制约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
    5.3 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5.3.1 坚持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
        5.3.2 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
        5.3.3 将“因材施教”融入农村留守劳动力培训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2.2 县级职教中心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4.5.2 经费投入不足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5.2 加大经费投入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8.2 健全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中国古代教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二)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但缺少系统整理研究
        (三) 中国当代教育民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生
        (二) 教育民生
        (三) 教育民生思想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一) 为教育民生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 为我国当前教育民生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1. 已有研究的学术贡献
        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七、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八、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领域的开新
        (二) 研究范式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的沉沦
        二、经济的衰微
        三、文化的下行
        四、教育的维艰
        (一)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二)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三)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失学罢课现象频发
        (四) 文盲人数众多,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
        五、民生的凋敝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外部渊源
        一、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引入
        (一)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点燃科学与民主思想的火种
        (二) 科学与民主催发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
        二、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一)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 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萌芽潮起(1905-1912年)
        一、教育民生观点的提出
        二、教育方针及规章制度中教育民生思想的出现
    第二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高潮勃发(1913-1937年)
        一、教育民生论说层见叠出
        二、教育家办学的兴起
        (一) 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
        (二) 改良派教育舆论与实践的影响
        (三) 政府政策的支持
        (四) 教育家办学的涌现
        (五) 教育家办学的社会影响
        三、教育民生实践此行彼效
    第三节 教育民生思想的式微与转轨(1937-1949年)
        一、抗战教育思潮云屯席卷
        二、教育民生实践举步维艰
        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一)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二) 三民主义教育民生思想向国际主义教育民生思想的转轨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内涵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宗旨观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对象观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
        (一) 晏阳初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二) 俞庆棠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三) 邰爽秋的教育民生内容观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
        (一) 教育民生的方法选择
        (二) 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开展教育研究与实验
        (一) 教育心理研究与实验——解决谁可以受教育的问题
        (二) 文艺研究与实验——满足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民众接受教育的工具
        (三) 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善民众物质生活
        (四) 卫生教育研究与实验——增强民众体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
        (五) 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改变民众的精神面貌
        (六) 休闲教育研究与实验——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
        二、编写教材和民众读物
        (一) 编写教材——编辑符合民情的教学内容
        (二) 编辑民众读物——传播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丰富精神生活
        三、出版学术期刊
        (一) 教育理论类学术期刊——传播教育民生思想与理论,交流教育民生工作经验
        (二) 教学辅导类学术期刊——提高学习效果,传授民生知识
        四、教育成果推广
        (一) 实验区内各项教育的推广
        (二) 实验区的拓展
    第三节 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教育民生思想比较分析
        一、教育民生宗旨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二、教育民生对象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三、教育民生内容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四、教育民生路径观的异同
        (一) 相同之处
        (二) 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澄明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理路
        一、实现救国济民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
        (一) 大教育的概念
        (二) 中国近代教育家对大教育的追求
        三、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
        四、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价值澄明
        一、在继承与吸收中不断创新的历史价值
        (一) 从新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二) 对古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对西方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二、以民为本、教育济民的社会价值
        (一) 强调教育为民服务
        (二) 重视民众的主体性
        三、以民生为本位的教育价值
        (一) 平民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二) 民众教育的民生本位取向
        (三) 民生本位教育的民生取向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误解国弱民穷的根源
        二、过于抬高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对现存腐败、独裁政府抱有幻想
        四、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五、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外在制约
        (一) 政治因素的制约
        (二) 经济因素的制约
        (三) 文化因素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社会影响
        (一) 更新了民众的教育观念
        (二) 彰显了教育的民生功能
        (三) 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
        二、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教育影响
        (一) 促进教育民生政策的生成
        (二) 丰富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
        三、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扎实推进新时代全民教育
        二、完善并推进实施教育民生政策
        三、关照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
        四、消弭民间反智主义对教育民生的阻障
        五、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民生情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1.1.3 成人职业教育的功能彰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成人职业教育
        2.1.2 农村“空心化”
        2.1.3 乡村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推拉理论
        2.2.2 内生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PEST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个案分析
    4.1 个案设计与案例概况
        4.1.1 个案设计
        4.1.2 浙江省L村概况
    4.2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浙江省L村“空心化”治理的举措
        4.2.1 提升生活技能培训
        4.2.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2.3 开展职业精神培训
        4.2.4 建立专门培训机构
        4.2.5 注重“模式化”输出
    4.3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浙江省L村“空心化”治理的成效
        4.3.1 产村融合:村强民富
        4.3.2 产教融合:百村联盟
        4.3.3 生态宜居:村域整洁
        4.3.4 精神富裕:生活幸福
    4.4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运行机制
        4.4.1 目标导向机制
        4.4.2 动力促进机制
        4.4.3 过程实施机制
        4.4.4 外部保障机制
第五章 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策略
    5.1 提供制度保障
    5.2 构建农民学院
    5.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4 发挥乡村能人的作用
    5.5 注重多方资源整合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针对农村村干部的访谈提纲
    附录2:针对农民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盐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村职业教育
    2.2 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平民教育及乡村建设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终身教育理论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以盐山县为例
    3.1 盐山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调查问卷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盐山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访谈分析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工具
        3.2.3 访谈资料整理
    3.3 盐山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系
        3.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更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
        3.3.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办学经费长期紧缺、基础设施较差
        4.1.2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稳定性差
        4.1.3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生源难以保障
        4.1.4 办学质量不高、就业前景差
    4.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出现的原因
        4.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4.2.2 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契合不够
        4.2.3 教师待遇差、保障不足
        4.2.4 办学模式单一、缺少创新性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5.1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5.1.1 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招生
        5.1.2 产教结合,围绕产业需求为主招生
    5.2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振兴需要
        5.2.1 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5.2.2 采用学徒制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5.3 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
        5.3.1 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5.3.2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5.4 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强化办学保障
        5.4.1 提高教师待遇,明确保障体系
        5.4.2 强化培训教育,多渠道提升教师能力
        5.4.3 借助高校教师资源,构建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增收服务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瞿连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 杨佳妮.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丁玲. 山东大学, 2020(09)
  • [6]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研究[D]. 张新岩. 吉林大学, 2020(08)
  • [7]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8]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研究 ——以晏阳初、俞庆棠、邰爽秋为代表的考察[D]. 徐雪莲.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9]成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 ——以浙江省L村为例[D]. 陈科.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盐山县为例[D]. 袁建成.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民增收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