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设明渠施工质量要素控制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设明渠施工质量要素控制

一、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苏雪兰[1](2015)在《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窄口灌区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唯一一个大型灌区,是灵宝市农业和农村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主要粮棉苹果产区,对促进灵宝市农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窄口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增加灌区内经济效益,同时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的决策阶段,是确定项目的重要阶段。本文采用价值分析法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研究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可行性。本文从自然资源环境、水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对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对项目区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的工艺技术方案设计的方案比较,将符合窄口灌区实际可行的方案应用于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对项目区运行管理进行了阐述分析;并进行了水土保持和环境影响分析,对工程投资进行了估算,并对项目进行了国民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最后得出实施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益显着的结论。

游春华[2](2013)在《隧道近接施工的力学原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增加,交通网的完善和提速改造都带来了大量在既有隧道旁新建隧道的工程现象,且规模越来越大,隧道间距也越来越近。此外,大中型城市也积极推进地铁建设,不断扩大对地下空间和地下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这势必造成大量的新建结构物邻近既有隧道施工。隧道近接施工过程中,新建隧道会改变既有隧道的受力状态,使初始应力场经过多次扰动,这种反复扰动改变了既有隧道和新建隧道的应力状态,不仅给既有隧道带来安全隐患,也给新建隧道带来施工的复杂性,比如围岩承载能力的下降,洞周位移的不收敛变形等。因此,深入开展地下工程近接施工的力学机理及其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论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隧道近接施工中出现的弹塑性复杂应力状态、新建隧道采用不同施工工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既有隧道损伤的位置及程度识别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工程——大望山隧道开挖对既有东深供水隧道的安全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到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阐述了洞室开挖过程中的二次、三次应力状态,计算表明弹性围岩条件下,平行或重叠隧道的围岩应力集中系数高于单一洞室的影响,围岩的切向应力是围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弹塑性围岩条件下,平行或重叠隧道的塑性区深度比单一洞室情况下要大,而且向近接洞室方向的扩展深度大于围岩方向的扩展深度,围岩力学性态更为复杂,建议加强支护。(2)根据新奥法施工力学原理,采用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建隧道在五种不同施工工法条件下(全断面开挖法、上下台阶法、CD法、CRD法及导洞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既有隧道的应力应变规律及塑形变形,提出施工工法的选择原则;研究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在不同隧道间距(S=2-4D),不同埋深(H=20-90m)条件下的关键点的位移,得到间距和埋深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3)新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对既有隧道造成损伤,论文在弹性地基梁理论和结构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考虑隧道衬砌存在空洞或衬砌厚度减小等不利情况,采用模态曲率差法和神经网络法对衬砌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进行识别,并通过三十三个数值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态曲率差法可以有效识别损伤位置,所构造的RBF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识别损伤的程度。(4)以大望山近接隧道施工的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不同施工工序、不同施工步骤、不同固结灌浆条件下对既有隧道的应力应变分析,建议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固结灌浆方式加固交通隧道围岩,并且采用小进尺开挖隧道,尤其在接近交叉段处,将进尺控制在1.5m以内,甚至可采用1m的进尺推进隧道。同时,采取加强支护、减小爆破药量等施工工艺,减小隧道开挖对供水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同时加强供水隧道衬砌的监测,确保供水隧洞安全。(5)阐述近接施工中爆破荷载的影响,采用LS-DYNA对常规爆破荷载以及偶然爆破荷载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研究,计算表明常规隧道爆破开挖时爆破引起供水隧洞的垂直振速峰值较大区域主要在拱顶处,并逐渐向下衰减,水平振速峰值向下先增大后减小,垂直振速峰值在整个截面内都大于水平振速峰值;一般偶然爆炸荷载作用,供水隧洞的拱顶和拱腰的关键点对爆炸冲击波的响应较大,偶然爆炸荷作用下隧洞最大的动拉应力点位于拱顶,建议加强对拱顶垂直振速以及拱顶应力的控制以确保隧道的安全。

姚展鹏[3](2011)在《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文中提出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被英国占领155年后的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一国两制”这个极具远见的创新政治制度下,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区域走进了香港规划的视野,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考虑规划策略的环境因素,导致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发展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等重要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香港的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作为切入点,探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在发展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的思路始于回顾香港重大项目走过最重要的一段历程,认真总结回归前后香港在重大项目规划事务上的经验。这部份首先综论重大项目和它在区域规划的角色作为理论基础,然后详细调查香港重大项目的建设历史和现状,对香港处理重大项目的规划体制和规划工作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文主体部份基于项目在回归前后在量性上、质性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挑选了新机场及香港高铁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像。经过深入比较它们的规划策略、发展条件、项目过程和建设成果等主要方面后,研究发现除了21世纪全球化带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之外,香港所在的大珠三角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特别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与区域的实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情况而未能及时应对。论文对比和评析两个案例的规划政策和影响后,揭示了香港规划策略长期偏重国际性而忽略国内性的问题。论文更进一步探讨1997年后一连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公民参与意识日渐高涨、规划执行力下降导致香港人对规划前景深刻反思的前因后果。论文在完成案例比较后证明了祖国坚强的后盾支持和协调作用对香港的发展极为关键,它引导了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产生了全面迈向区域融合的转向。论文的结论是香港规划环境在回归后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香港在配合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而这一种力量正是推进香港继续参与全球化竞争必不可少的新条件。

李超[4](2008)在《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放水孔作为研究背景,分别采用了二维和三维的RNGK-ε紊流数学模型,对放水孔内部固定锥阀、消能罩及部分下游管道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求解离散方程的时候采用的是比较成熟的PISO算法,对于自由表面的处理采用两相流中的VOF法。在二维数值模拟的下给出了水流流经锥阀,在消能罩内部旋滚消能,最终从消能罩射流到下游管道的全部过程,给出了锥阀、消能罩和下游管道中流速矢量和压力分布,并且根据水气体积分数比对锥阀的体形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四种不同水位下,锥阀全开情况时内部水流的流态分布,主要给出了在高水头作用下锥阀及管道内部的垂向和纵向压力分布,水流和空气的体积分数图以及内部的流速矢量图。通过对压力分布图的分析,确定出锥阀内部压力的变化规律和下游管道内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水气体积分数比图中的分析,我们确定出自由水面的位置,以及水流在管道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和计算了整体计算区域的流速大小及分布,在计算流速的基础上对锥阀的消能率进行了研究和计算,并将模型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进行比较,二者吻合较好,说明计算结果可靠,从而说明了锥阀联合消能罩消能工,其过流能力强,下游水流流态比较平稳,消能效率高。研究成果为泄水建筑物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玉苗[5](2007)在《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人工工程。它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是跨流域调水人为地改变了地区水情,势必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如果规划决策不当,将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跨流域调水工程时应当全面考虑工程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统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本项研究在系统科学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了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的影响评价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研究部分。理论研究又分为系统分析和评价基础两个方面:系统分析部分首先是对跨流域调水系统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跨流域调水与区域生态经济耦合的过程中产生了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评价基础中,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空间和时间上界定,然后分别分析了跨流域调水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两个阶段的评价方法。其次是方法研究部分。方法研究又分为建设期的指标评价方法和运营期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建设期影响的指标方法中,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总体框架,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压力、状态及响应各系统的评价结果;运营期影响的SD方法中,建立了SD方法用于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评价的模型框架,开发了SD方法评价的一套完整的建模方法与具体步骤。最后是实证研究部分。以目前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作为实例,就其对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影响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所研究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许晓彤[6](2006)在《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系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异性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匹配状况不理想,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些水资源紧缺而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出了外调水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已成为当代人的必然选择和行为的准则、目标和约束条件。一方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宏观调配,另一方面调水会对生态与环境造成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从而调水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反对调水的呼声与要求调水的呼声同样强烈。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通过总结现有调水工程的经验和教训,归纳跨流域调水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逐一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上对其进行了探讨。论文辩证地分析了调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调水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要解决或缓解缺水地区竞争性用水矛盾给生态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应用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分析,剖析缺水地区水资源情势,针对缺水地区竞争性用水的特点,研究跨流域调水的外调水与当地水合理配置的方法、准则与途径;论文研究了跨流域调水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水价形成机制、水价结构及制定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简洁、直观、灵活、通用的跨流域调水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与选优方法和工作路线;论文认为,法律、政府、市场、公众共同构成跨流域调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是跨流域调水能够顺利实施、正常运营、发挥其应有效益和作用的必备条件。 基于以上关键技术问题的梳理和解决,论文以跨流域调水项目规划阶段为时间断面,以规划内容为工作平台,以跨流域调水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论证为纲,展开跨流域调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定量分析,将热力学熵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跨流域调水系统分析,建立了跨流域调水系统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以收敛和谐为特征的综合判据,给出了跨流域调水规划论证的纲要和关键节点,系统地构建了以调水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社会保障为构架的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技术支撑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水利规划方略,对跨流域调水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以安徽省淮水北调工程规划为实际应用案例,对该工程规划的关键线路和重

黄国平[7](2005)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监理Ⅰ标段施工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监理Ⅰ标段的4个主体工程土建标段施工技术的工作概况、基本施工方法、主要的地基处理方法及其效果、采用的主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李英才[8](2004)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工程建设中,进度控制是一重要工作内容。其不仅和施工条件、施工环境、资源配制、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而且和施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此外,施工中每项活动的持续时间几乎均有不确定性,影响工程进度。因而在工期规定的条件下,施工进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科学地分析和计算施工进度风险,对合理进行施工进度控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 分析归纳了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突出网络计划技术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2) 根据进度控制的特点定义其风险;分析了引起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识别哪些是主要因素,并寻求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规律性。 (3) 构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风险估计模型,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求解,改进了进度风险估计的计算与应用,提出基线进度风险和修正进度风险的控制概念。 (4) 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为例进行了工程建设进度风险分析,验证了进度控制引入风险分析的作用和意义,保证了进度控制的有效性。

赖远新,孟宇[9](2003)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文中认为介绍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A-Ⅰ标段增建明槽的工程特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质量控制。

凌培钊,潘运方[10](2003)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监理Ⅰ标质量监理控制体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监理实践,介绍监理Ⅰ标质量监理控制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概述
    2.1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背景
        2.1.1 灌区基本情况
        2.1.2 工程地质
        2.1.3 水文地质
        2.1.4 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2.1.5 水源情况
        2.1.6 建筑材料
        2.1.7 渠系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规划
        2.1.8 近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 项目区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2.2.2 项目区工程存在的问题
        2.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4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
    3.1 灌溉水资源状况及供需平衡
        3.1.1 灌区水资源情况
        3.1.2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3.2 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3.2.1 灌区农业用水量
        3.2.2 灌溉制度及灌水率
4. 灌区节水改造设计
    4.1 工程设计依据
    4.2 工程设计原则
    4.3 渠道工程
        4.3.1 干渠工程
        4.3.2 支渠工程
    4.4 建筑物工程
        4.4.1 干渠建筑物
        4.4.2 支渠建筑物
    4.5 管理工程
        4.5.1 管理道路
        4.5.2 管理房
        4.5.3 工程标识
    4.6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4.6.1 渠道工程
        4.6.2 建筑物工程
        4.6.3 管理工程
    4.7 主要工程量
5.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施工组织和运行管理
    5.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5.1.1 灌区环境现状
        5.1.2 社会经济影响
        5.1.3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5.1.4 环境影响评价
        5.1.5 环境保护建议
    5.2 项目施工组织
        5.2.1 施工管理机构设置
        5.2.2 项目实施管理
    5.3 运行管理
        5.3.1 灌区管理现状
        5.3.2 项目实施后的灌区管理
6.投资估算
    6.1 投资估算依据
        6.1.1 编制依据
        6.1.2 编制方法
        6.1.3 基础单价编制
        6.1.4 工程单价编制
        6.1.5 建筑工程估算编制
        6.1.6 设备制作与安装工程估算编制
        6.1.7 独立费用
        6.1.8 基本预备费
        6.1.9 水土保持投资
        6.1.10 环境保护投资
    6.2 投资估算
    6.3 工程估算表
7 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
    7.1 采用的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7.1.1 评价准则
        7.1.2 主要参数及价格水平
        7.1.3 基础数据
    7.2 费用估算
        7.2.1 固定资产投资
        7.2.2 年运费
        7.2.3 流动资金
        7.2.4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7.3 效益估算
        7.3.1 增产量计算
        7.3.2 农产品的影子价格
        7.3.3 农产品效益计算
    7.4 国民经济评价
        7.4.1 经济评价指标
        7.4.2 经济评价
8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隧道近接施工的力学原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接施工的分类研究
        1.2.2 近接程度及准则研究
        1.2.3 近接施工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隧道近接施工力学原理研究
    2.1 概述
    2.2 圆形隧道的弹性力学分析
        2.2.1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2.2.2 隧道开挖二次应力场及位移
        2.2.3 隧道开挖三次应力场及位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近接施工不同工法研究
    3.1 NATM施工原则
    3.2 隧道开挖有限单元法
        3.2.1 FEM计算基本步骤
        3.2.2 地应力及支护模拟
    3.3 交叉中隔壁法(CRD)施工模拟
        3.3.1 模型背景
        3.3.2 模型参数
        3.3.3 结果分析
    3.4 不同施工工法比较
        3.4.1 模型参数
        3.4.2 结果分析
    3.5 不同模型对比
        3.5.1 不同间距
        3.5.2 不同埋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隧道结构的损伤识别
    4.1 概述
        4.1.1 隧道损伤的特点
        4.1.2 隧道损伤研究路线
    4.2 损伤识别曲率差法的基本理论
        4.2.1 损伤与变形曲率的关系
        4.2.2 损伤识别基本步骤
    4.3 既有隧道损伤识别
        4.3.1 模型参数
        4.3.2 损伤位置识别
        4.3.3 损伤程度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近接施工的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有限元计算理论
        5.1.2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其参数
    5.2 供水隧洞初始应力状态分析
    5.3 大望山隧道对供水隧洞影响分析
        5.3.1 变形分析
        5.3.2 应力分析
    5.4 大望山隧道分步开挖对供水隧洞影响分析
        5.4.1 采用7步开挖分析
        5.4.2 采用46步开挖分析
    5.5 大望山隧道施工工序对供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爆破对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
    6.1 概述
        6.1.1 LS-DYNA动力计算基本方程
    6.2 案例1-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评估
        6.2.1 模型参数
        6.2.2 结果分析
    6.3 案例2-偶然爆炸荷载对既有隧道的稳定性评估
        6.3.1 模型建立
        6.3.2 结果分析
    6.4 案例3-近接隧道施工的爆破振动测试
        6.4.1 测点布置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香港规划何去何从?
        1.1.1 全球化开启了新时代
        1.1.2 “一国两制”下的新规划
        1.1.3 香港在 21 世纪面临的挑战
        1.1.4 香港出了什么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关于“一国两制”中的跨界融合
        1.2.2 关于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贡献位置和方式
        1.2.3 关于香港规划政策及区域跨界规划理论
        1.2.4 关于香港第四次创业的方向:与国家并肩前进
    1.3 研究目标
        1.3.1 探讨香港规划的新问题
        1.3.2 建议香港规划的新政策
        1.3.3 分析香港规划的优劣势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比较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深度访谈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归纳结论
    1.5 论文结构
第1部份 重大项目规划的理论及研究
    第2章 理论结构
        2.1 重大项目时代的来临
        2.1.1 项目界定:体大思精、无与伦比
        2.1.2 不巧地标的的兴起
        2.1.3 项目形态:空间与科技
        2.1.4 重大项目为何瞩目?
        2.2 重大项目规划的考虑和运作
        2.2.1 混合“计划”和“市场”的思想
        2.2.2 因子分析与反馈综合的系统
        2.2.3 多层次与多方面的规划过程
        2.2.4 非一般项目带来非一般的挑战
        2.2.5 各级规划政策与重大项目的互动关系
        2.3 小结
    第3章 重大项目与区域空间规划的关系
        3.1 区域空间规划概说
        3.1.1 区域空间规划经典理论再探
        3.1.2 区域空间规划目标的演进
        3.1.3 区域融合的要义
        3.2 重大项目在区域空间规划中的角色
        3.2.1 整构空间的缔造者
        3.2.3 长远发展的支持者
        3.2.4 两层功能的推动者
        3.3 重大项目在区域规划中的意义
        3.3.1 左右区域经济的成败
        3.3.2 促进和加速城市的兴衰
        3.3.3 区域政治的重要宣示
        3.3.4 区域社会的共有资产
        3.4 小结
第2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研究
    第4章 香港重大项目的概况及规划
        4.1 香港重大项目概述
        4.1.1 沧海桑田的见证
        4.1.2 项目种类的偏向性
        4.1.3 项目性质的特殊性
        4.2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目标及体制
        4.2.1 两层规划架构:决策和执行
        4.2.2 规划体制特点的变化
        4.2.3 成功的关键:跨境协调机制
        4.2.4 五个规划目标的演进
        4.2.5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新方向
        4.3 小结
    第5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5.1 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5.1.1 香港总体发展蓝图制定工作的过去与未来
        5.1.2 解决特殊问题的专题性研究
        5.2 非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5.2.1 研究焦点(一):区域融合
        5.2.2 研究焦点(二):交通基建
        5.3 小结
第3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案例
    第6章 案例研究的基本考虑
        6.1 挑选案例的原则:可比、可研及可议
        6.1.1 可比性基于份量、内容及时间的对称性
        6.1.2 可研性基于资料的开放性
        6.1.3 可议性基于观点的不一致性
        6.2 挑选案例的方法与过程
        6.2.1 可选案例的调查
        6.2.2 可选案例的筛选
    第7章 香港国际机场规划案例研究
        7.1 香港航空基础建设概述
        7.1.1 从沙田浅滩到赤鱲角跑道:香港飞过的一个世纪
        7.1.2 新世纪新机场
        7.2 香港国际机场的规划研究
        7.2.1 本地与内地环境揭示的问题
        7.2.2 规划目标的两面
        7.2.3 漫长规划 50 年
        7.2.4 10 大机场核心计划项目
        7.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前的规划状况
        7.2.6 新机场规划的成果与缺失
        7.3 小结
    第8章 香港高速铁路规划案例研究
        8.1 香港铁路基础建设概述
        8.1.1 香港铁路百年: 连系各区、接通内外
        8.1.2 境内及跨境铁路网现况
        8.2 香港高速铁路的规划研究
        8.2.1 香港小背景与内地大背景的分析
        8.2.2 关于全国及区域的两层规划目标
        8.2.3 迟来的决策及曲折的过程:香港高铁规划的3个阶段
        8.2.4 香港高铁宏图的规划内容
        8.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后的规划状况
        8.2.6 香港高铁的预期成果与缺失
        8.3 小结
第4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第9章 香港国际机场与高速铁路规划政策的比较分析
        9.1 规划背景比较分析
        9.1.1 规划及政治环境的比较
        9.2 回归前后规划策略的比较分析
        9.2.1 规划目标的调整:从“独赢”到“共赢”
        9.2.2 规划方法的调整:从“主动”到“被动”
        9.3 回归前后规划条件的比较分析
        9.3.1 国际环境追求交通速度的因素
        9.3.2 内地环境促成 4 个规划视野层次的因素
        9.3.3 本地环境争取平衡政治、社会及经济利益的因素
        9.3.4 新机场及香港高铁实例的综合比较
        9.4 回归前后规划政策比较的启示
        9.4.1 回归及“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独特的发展机遇
        9.4.2 香港从侧重“国际”到“国际”“国内”并重的区域角色转变
        9.4.3 协调机制是“一国两制”下规划政策的关键操作平台
        9.4.4 保持弱界线作用有利“一国两制”下的区域融合
        9.5 小结
    第10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方向的建议
        10.1 香港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可能贡献
        10.1.1 第一层次贡献:保持香港社会繁荣、民生安定
        10.1.2 第二层次贡献:促进祖国建设事业
        10.1.3 第三层次贡献: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化大环境
        10.2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的新方向
        10.2.1 五个层次的规划目标策略
        10.2.2 建立更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
        10.2.3 创新的经济主导形态跨界规划
        10.2.4 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战略
    第11章 结论
        11.1 案例比较的结论
        11.1.1 香港政府重视规划的政策在回归前后基本不变,但民主化进程使规划执行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11.1.2 回归使香港城市规划需要承担国家责任的新使命
        11.1.3 发展目标的国际性和国内性不平衡是香港回归后被边缘化的主因
        11.1.4 区域性重大项目的规划合作是香港在全球化竞争和区域协调中的突破策略
        11.1.5 香港需要利用回归后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竞争及地区发展的挑战
        11.2 论文的贡献
        11.2.1 政治方面:两层“实践”和“检验”
        11.2.2 理论方面: 研究参考价值、归纳、解释及补充
        11.2.3 规划方面:针对“国内境外”状况的可行方法
        11.2.4 应用方面:对决策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11.3 论文的创新点
        11.3.1 题目创新: 香港重大项目及其规划历史的新探索
        11.3.2 角度创新:以回归前后规划案例比较研究解构香港深层次矛盾问题
        11.3.3 方法创新:利用“一轴两点”作为案例分析框架
        11.3.4 建议创新: 经济主导跨界规划方式
        11.4 论文成果的意义
        11.4.1 沟通“两制”及支持祖国建设事业的意义
        11.4.2 帮助香港反思过去及开辟未来的意义
        11.5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管道中高速水流的消能
        1.2.1 孔板消能
        1.2.2 旋流消能
        1.2.3 阀口消能
    1.3 锥阀消能工的定义和研究历程
        1.3.1 锥阀消能工的定义
        1.3.2 锥阀消能工的研究历程
    1.4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5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2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和锥阀流场的数学模型
    2.1 数值模拟简介
        2.1.1 数值模拟的发展及过程
        2.1.2 数值模拟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2.2 锥阀流场的数学模型
        2.2.1 基本方程
    2.3 标准的k-ε模型
        2.3.1 标准的k-ε模型的输运方程
        2.3.2 模型中的其它常数
    2.4 RNGk-ε湍流模型
        2.4.1 RNGk-ε湍流模型的输运方程
        2.4.2 RNGk-ε模型与标准k-ε的模型的比较
    2.5 在近壁区使用k-ε模型的处理方法
        2.5.1 壁面函数法
        2.5.2 低Re数的k-ε模型
    2.6 掺气水流的基本理论
        2.6.1 掺气浓度
        2.6.2 自掺气水流的水深计算
3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及计算方法
    3.1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3.1.1 有限体积法的特点
    3.2 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离散
        3.2.1 网格的生成
        3.2.2 有限体积法(FVM)的网格构成
        3.2.3 有限体积法离散
        3.2.4 计算方法
4 阀心为锥形的二维数值模拟及仿真
    4.1 概述
    4.2 数学模型及网格划分
        4.2.1 几何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3 二维模型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体型优化
5 锥阀的三维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
    5.1 概述
    5.2 数学模型及网个划分
        5.2.1 数学模型
        5.2.2 几何模型
    5.3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5.3.1 各种实验数据的测量
        5.3.2 试验工况
    5.4 三维数值模拟及消能分析
        5.4.1 三维模拟及分析
        5.4.2 消能分析
    5.5 表面波动特性的VOF法模拟
    5.6 下游管道内部压力分布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建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1.2.2 生态经济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1.2.3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系统分析
    2.1 跨流域调水系统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2.1.1 跨流域调水系统分析
        2.1.2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2.2 跨流域调水系统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机制
        2.2.1 系统耦合的基本概念
        2.2.2 跨流域调水系统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
        2.2.3 跨流域调水系统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过程
    2.3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自适应机制
        2.3.1 自适应理论概述
        2.3.2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自适应机制模型
        2.3.3 建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自适应管理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基础
    3.1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研究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系统的特征及研究界定
        3.1.2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因素分析
    3.2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概念及评价理念
        3.2.1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的一般概念
        3.2.2 评价论理论—评价的主体能动性
        3.2.3 价值论理论—评价的追求真理性
        3.2.4 系统理论—评价的操作可行性
    3.3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3.1 跨流域调水建设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3.3.2 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流域调水建设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4.1 跨流域调水建设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4.1.2 基于 PSR的跨流域调水建设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总体框架
        4.1.3 基于 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影响程度界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评价影响程度的界定
    4.3 评价方法的研究
        4.3.1 状态系统的距离指数评价方法
        4.3.2 压力和响应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5.1 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 SD评价理论基础
        5.1.1 系统动力学评价概述
        5.1.2 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 SD评价方法
    5.2 跨流域调水运营期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的 SD模型的构建
        5.2.1 建模的总体思路
        5.2.2 SD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程序的编写
        5.2.4 模型的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水北调东线对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6.1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概况
    6.2 南水北调东线建设期对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影响的评价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 数据的采集
        6.2.3 状态系统的综合评价
        6.2.4 压力、响应系统的评价
    6.3 南水北调东线运营期对苏北地区生态经济影响评价
        6.3.1 基本数据
        6.3.2 模型仿真结果
        6.3.3 政策方案设定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6.4.1 建设期的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6.4.2 运营期的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项目
致谢

(6)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外跨流域调水概况
    1.3 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概况
        1.3.1 中国古代调水工程
        1.3.2 中国现代调水工程
    1.4 水利与跨流域调水规划思路
        1.4.1 二十世纪水利规划模式
        1.4.2 跨流域调水规划研究现状
        1.4.3 调整水利规划思路的动因
        1.4.4 水利规划思路的调整方向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分析
        1.5.1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2 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1.5.3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国民经济和生态与环境和谐用水
        2.1.1 人与自然和谐
        2.1.2 生态与环境用水
        2.1.3 广义水资源理论
    2.2 多水源多目标水资源配置理论
        2.2.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
        2.2.2 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2.3 水资源使用权调整准则
        2.2.4 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分析基础
    2.3 水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2.3.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
        2.3.2 水资源成本构成与计算方法
        2.3.3 环境成本及计算方法
    2.4 规划方案评价理论
        2.4.1 系统分析理论
        2.4.2 研讨厅系统分析方法论
    2.5 跨流域调水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5.1 水资源综合管理
        2.5.2 政府宏观调控
        2.5.3 法律制度保障
        2.5.4 市场与水市场
        2.5.5 公众参与
        2.5.6 跨流域调水的社会支撑系统架构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
    3.1 水资源供需三次平衡分析
        3.1.1 以现状供水能力为基础的水资源一次供需平衡
        3.1.2 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水资源二次供需平衡
        3.1.3 以外调水补充当地水为基础的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3.2 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评估
        3.2.1 缺水地区的战略地位
        3.2.2 缺水地区水资源情势
    3.3 跨流域调水可行性评估
        3.3.1 跨流域调水工程总体布局
        3.3.2 水源地可外调水量分析
        3.3.3 外调水与当地水合理配置
    3.4 跨流域调水合理性评估
        3.4.1 跨流域调水工程国民经济评价
        3.4.2 调水工程水价综合分析
        3.4.3 跨流域调水规划方案评价与选优技术
    3.5 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管理规划
        3.5.1 国外调水水工程管理
        3.5.2 国内调水建设管理机构
        3.5.3 实现高效建设管理的调水工程机构设置
    3.6 跨流域调水综合判据
        3.6.1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3.6.2 跨流域调水系统的嫡变分析
        3.6.3 跨流域调水综合判据
第四章 淮水北调规划案例研究
    4.1 淮水北调必要性评估
        4.1.1 受水区国民经济发展与战略地位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3 淮水北调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4.1.4 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二次平衡分析
    4.2 淮水北调工程可行性研究
        4.2.1 淮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4.2.2 水源地可外调水量分析
        4.2.3 跨流域调水方案规划
        4.2.4 基于跨流域调水的淮水北调三次供需平衡
    4.3 淮水北调合理性评估
        4.3.1 淮水北调国民经济评价
        4.3.2 调水工程水价分析
        4.3.3 淮水北调方案评价
    4.4 淮水北调管理规划
    4.5 淮水北调综合判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
    2.1 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
        2.1.1 进度控制的涵义
        2.1.2 进度控制的方法、措施和主要任务
        2.1.3 进度控制的特点
    2.2 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原理
        2.2.1 动态控制原理
        2.2.2 系统原理
        2.2.3 信息反馈原理
        2.2.4 弹性原理
        2.2.5 封闭循环原理
        2.2.6 网络计划技术原理
    2.3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体系
        2.3.1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基本过程
        2.3.2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中的主要环节
        2.3.3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周期
    2.4 网络计划进度控制技术
        2.4.1 网络计划技术的特点
        2.4.2 网络计划技术控制进度的程序
第三章 进度控制的风险因素分析
    3.1 风险识别方法
        3.1.1 风险识别
        3.1.2 风险识别方法
    3.2 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3.2.1 自然风险因素
        3.2.2 社会风险因素
    3.3 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3.3.1 业主方面的因素
        3.3.2 设计方面的因素
        3.3.3 监理方面的因素
        3.3.4 承包人方面的因素
        3.3.5 其它方面的因素
第四章 进度控制的风险估计
    4.1 风险估计方法
        4.1.1 概率分析法
        4.1.2 蒙特卡罗(Monte-Carlo)数字模拟法
        4.1.3 最大熵法
        4.1.4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4.1.5 灰色系统理论
        4.1.6 网络分析法
    4.2 进度控制的风险计算模型
        4.2.1 进度控制风险的定义
        4.2.2 进度控制不确定性分析
        4.2.3 进度控制风险计算的经典PERT模型
    4.3 进度控制的风险计算方法
        4.3.1 进度控制风险计算的MC方法
        4.3.2 实施前风险估计
        4.3.3 实施中风险估计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
    5.1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概况
    5.2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控制方案
        5.2.1 组织构架
        5.2.2 管理措施
        5.2.3 激励机制
        5.2.4 技术运用
    5.3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风险因素分析
        5.3.1 水文气象因素
        5.3.2 工程地质因素
        5.3.3 征地拆迁因素
        5.3.4 技术因素
        5.3.5 工程变更因素
        5.3.6 设计因素
        5.3.7 材料设备因素
        5.3.8 资金因素
        5.3.9 人为因素
    5.4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风险估计
        5.4.1 地下埋管标段
        5.4.2 实施前风险估计
        5.4.3 实施中风险估计
    5.5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进度控制风险应对
        5.5.1 高效、全面的管理组织保障
        5.5.2 科学制定进度计划
        5.5.3 动态控制工程进度
        5.5.4 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5.5.5 规范变更
        5.5.6 实施竞赛奖罚制度
        5.5.7 设计供图风险对策
        5.5.8 移民征地风险防范
        5.5.9 强化合同管理
        5.5.10 质量、安全责任制
        5.5.11 社会和法律保障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D]. 苏雪兰. 郑州大学, 2015(01)
  • [2]隧道近接施工的力学原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游春华. 武汉大学, 2013(01)
  • [3]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D]. 姚展鹏. 清华大学, 2011(11)
  • [4]管道内部锥阀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 李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5]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生态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 常玉苗. 河海大学, 2007(05)
  • [6]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 许晓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6(04)
  • [7]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监理Ⅰ标段施工技术[J]. 黄国平.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5(S1)
  • [8]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D]. 李英才. 河海大学, 2004(01)
  • [9]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建明槽施工中质量要素的控制[J]. 赖远新,孟宇. 广东水利水电, 2003(S1)
  • [10]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监理Ⅰ标质量监理控制体系[J]. 凌培钊,潘运方. 广东水利水电, 2003(S1)

标签:;  ;  ;  ;  ;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增设明渠施工质量要素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