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苜蓿越冬性能研究

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苜蓿越冬性能研究

一、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李得禄,楼金[1](2021)在《灌木饲料四翅滨藜的饲用价值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四翅滨藜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生物量大,在我国北方不同生境类型引种栽培后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四翅滨藜集盐碱地改良、优质饲料利用及接种肉苁蓉等多种价值于一体,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四翅滨藜饲料利用价值,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四翅滨藜高产栽培、配合饲料加工以及盐碱地种植等方面,以期为四翅滨藜在饲用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锦昉[2](2021)在《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程凯[3](2021)在《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荒漠草原重要的饲用植物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和驼绒藜(C.latens)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在不同浓度中性盐、碱性盐和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定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对盐、碱和干旱胁迫的耐受性;采集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6-10份的野生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以及常见豆科、禾本科牧草样本,检测其营养物质含量及体外消化率,分析驼绒藜属植物以及群落中常见牧草的营养物质6-10月份积累及动态变化规律,比较不同牧草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效率,综合评价驼绒藜属植物的饲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为筛选优质抗逆牧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0m M的盐、碱和20%的PEG胁迫对驼绒藜属植物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高浓度的胁迫会显着抑制两种种子的萌发,并推迟萌发时间。当中性盐胁迫大于200m M、PEG大于20%、碱性盐大于250m M时,华北驼绒藜的萌发率显着高于驼绒藜(P<0.05)。2.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驼绒藜属2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及氧化损伤程度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抗逆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华北驼绒藜耐受盐、碱、干旱能力均大于驼绒藜。3.对不同月份荒漠草原野生华北驼绒藜、驼绒藜以及常见豆科、禾本科牧草样本的营养品质检测结果发现,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的CP、EE、NDF、ADF的含量在各个月份普遍高于禾本科的针茅、羊草、披碱草,CP含量略低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驼绒藜属植物营养价值优于豆科牧草以外的其它牧草,各月份华北驼绒藜的营养价值均优于驼绒藜。4.体外产气法对8种牧草消化率评定结果显示,有机物消化率(IVOMD)变化范围为30.64%-73.04%,代谢能(IVME)变化范围为3.56MJ/kg-13.40 MJ/kg;7月紫花苜蓿的IVOMD(73.04%)和IVME(13.40 MJ/kg)最高,8-9月驼绒藜属牧草的IVOMD和IVME均显着高于其他牧草(P<0.05);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分析显示,华北驼绒藜的饲用品质始终优于驼绒藜

刘虎[4](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冯霜[5](2021)在《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被类型和植物多样性研究是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以阴山北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方法,采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植被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构建中国荒漠植物群落数据库,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23个群系,265个群丛。荒漠以红砂荒漠为主要群系,在265个调查点中出现43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位的16.23%,其次为珍珠猪毛菜群系,出现37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的13.96%。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样点最多,占全部群丛数的7.92%,其次为戈壁针茅,所含样点占全部样点的6.42%。(2)本区有种子植物244种,隶属于35科12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一种。优势科为菊科、豆科、藜科、禾本科,占植物总科数的11.43%,其中包含65属140种,分别占植物总属数的51.59%,总种数的57.38%。主要优势属为蒿属、针茅属、葱属、锦鸡儿属,所含种数均在5种以上,占全部种数的18.00%。(3)生活型50.00%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为一年生草本40种,占种数的16.39%。水分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中生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33.20%、27.05%。植物叶片形态适应性状以条形叶最多,披针形叶次之,所含种数分别为53种、4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18.03%。(4)科分布类型归纳为5个分布型和3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科数的60.00%,占全部种数的81.97%;属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性质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属数的47.61%,占全部种数的56.97%。种子植物蒙古种分布型的数量最多,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5.57%;其次为东亚种分布型,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3.93%;第三是戈壁种,占本区系总植物种数的11.89%。(5)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有四合木、绵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草麻黄、沙冬青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为华北驼绒藜、内蒙亚菊、四合木。内蒙古保护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有5种,Ⅱ级保护植物4种,III级保护植物5种。(6)对不同植被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荒漠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王志国[6](2021)在《乌拉特荒漠区域土壤特征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对荒漠区植物群落的调查和主要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分析,能够在今后的荒漠化防治、植被与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荒漠为研究区,分别采用样方法和土壤剖面法对植被和土壤类型开展实地调查,分析了植被类型、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类型理化性质指标与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各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类型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自东南向西北主要分布有棕钙土、淡棕钙土、棕漠土、灰漠土以及荒漠风沙土五种土壤类型,根据分布范围大小顺序依次是:棕漠土(23%)>棕钙土(19%)>淡棕钙土(15%)>灰漠土(15%)>荒漠风沙土(12%),其他零星分布的土壤类型占比16%。植被类型以及其分布情况为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群落(25%)>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群落(21%)>垫状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群落(14%)>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群落(10%)>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8%),其他植物群落占比为22%。(2)自东向西土壤含水率呈现显着降低趋势,但是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也表现出逐渐降低变化规律。同时,全氮、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中20~30cm土层全氮、有机质含量要显着高于其他土层。(3)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棕钙土、淡棕钙土的土壤容重与全氮含量极显着正相关,棕钙土的土壤孔隙度与Simpson指数(D)呈负相关。棕漠土全磷含量与植被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着正相关,灰漠土全氮含量与植被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着正相关,荒漠风沙土全磷、有机质含量与植被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着正相关。(4)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显着正相关。垫状锦鸡儿群落的土壤理化指标含量均要显着高于其他群落,黑沙蒿群落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最低。霸王群落的植被多样性指数要显着高于其它植被群落,黑沙蒿群落植被多样性指数最小。

张宏斌[7](2021)在《水分调控对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工草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等突出问题,探究更为节水高效的人工草地种植灌溉模式,是支撑当地草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研究于2019、2020两年在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前滩村试验基地进行。以无芒雀麦、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W、紫花苜蓿单播M和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H)和4种水分调控梯度(充分灌水T0(75%~85%θf)、轻度亏水T1(65%~75%θf)、中度亏水T2(55%~65%θf)和重度亏水T3(45%~55%θf)),分析不同处理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基于TOPSIS法对人工草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灌水量和种植模式对人工草地的耗水量影响显着,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第一茬的耗水量在全年耗水量中的占比最大,两年平均占比35.40%;两年平均M的耗水量比H和W分别增加了5.82%和15.87%。各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各水分处理下,平均含水量大小为W>H>M;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人工草地土壤剖面垂直含水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在分枝期—现蕾期三种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硝、铵态氮含量在表层土壤0~20 cm内含量最高;各种植模式均在T1水分处理有机质积累量最高,混播种植有机质积累量高于单播。土壤硝、铵态氮的含量在试验结束后均有所降低,混播种植较单播对土壤硝、铵态氮的消耗量均显着降低。(2)混播种植(P2)较单播种植(P1)提高了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适度的水分调控会提升牧草品质,牧草两年平均粗蛋白含量P1下,均在T2水分处理下最高,分别为12.05%(W)和21.06%(M);P2下,WT2最高,为13.47%;MT1最高,为22.35%。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呈现递增趋势,ADF和NDF含量呈递减趋势。混播种植较无芒雀麦单播能显着提升草地粗蛋白产量,但与苜蓿单播的粗蛋白产量差异不显着;无芒雀麦单播在WT1下粗蛋白产量最大,平均为906.78 kg·hm-2,混播种植在T0下最大,为3428.98 kg·hm-2,在T0、T1水分处理下,苜蓿单播的粗蛋白产量与混播种植的差异不显着。两种牧草在P1、P2下的ADF和NDF含量均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T1处理下ADF和NDF含量最低;牧草相对饲喂价值(RFV)与ADF和NDF的变化规律一致,均在T1水分处理下牧草RFV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21.13(P1W)、126.95(P2W),120.34(P1M)、124.20(P2M)。(3)随着亏水程度的加大,人工草地的株高逐渐降低,但T0与T1之间差异不显着。混播种植显着提升了无芒雀麦的植株高度,平均增幅为16.14%;但对紫花苜蓿的株高影响不显着。水分调亏程度加大后,人工草地叶面积指数(LAI)逐渐变小,三种草地中W的LAI最低,H的LAI平均比M高2.32%。人工草地的干草产量随着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呈增加趋势,混播种植的产量显着高于两种单播种植,三种种植模式年产平均均在T0水分处理下产量最高。各茬次间的干草产量表现为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随着水分亏缺加大,混播中无芒雀麦的产量贡献率降低。人工草地耗水量与产量呈现为二次抛物线的关系,W耗水量在635 mm时获得最大产量8077 kg·hm-2;M耗水量在790 mm时获得最大产量17066 kg·hm-2;H耗水量在788 mm时获得最大产量18877.13 kg·hm-2。当耗水量超过三种种植模式的临界值时,人工草地的产量不再增加。随亏水程度加剧,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处理均在T1下全季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40 kg·m-3(WT1)、2.41 kg·m-3(MT1)和2.91 kg·m-3(HT1)。(4)基于TOPSIS对人工草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相对贴合度排序,HT1的值最优。表明混播种植下轻度水分调控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又能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生产力,是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工草地适宜的种植灌溉模式。

邬佳宾[8](202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冬期低温胁迫是影响人工草地栽培及农牧业低产、减产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温度的急剧变化更加频繁,局部地区寒旱灾害呈多发态势,在北方季节性冻土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近年来我国北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本项研究以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广泛种植且易受寒害的典型牧草紫花苜蓿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开展紫花苜蓿越冬期土壤水热环境对冬灌(包括封冻灌溉、融冻灌溉)的响应、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效应综合评价等研究,探究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优化应对寒害的田间管理措施。(1)封冻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入冬前土壤含水量,融冻灌溉增加了返青前土壤含水量,高水量冬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高于低水量冬灌;封冻灌溉后,各土层土壤温度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提高,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0.5-2℃;融冻灌溉后,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1-2℃;封冻灌溉与融冻灌溉均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幅的效果,对于浅层土壤的影响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封冻灌溉能够促进土壤冻结,融冻灌溉则缓解土壤融冻。上述结果表明,冬灌创造了良好土壤水热环境,有利于紫花苜蓿越冬和返青。(2)基于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封冻灌溉后,紫花苜蓿仅在根层土壤含水量足够高的情况下才吸收土壤水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有所不同,贡献率最高的3个土层分别为40-50 cm、50-60 cm和0-10 cm,总贡献率达70%。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仅引起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紫花苜蓿并未吸收利用土壤水分。上述结果表明,高水量封冻灌溉有利于紫花苜蓿顺利进入越冬期。融冻灌溉后的第三天,紫花苜蓿开始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在低水量处理下,紫花苜蓿根茎水分的主要来源为中层、深层土壤;中水量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相似;高水量处理下,中层土壤成为紫花苜蓿水分吸收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表明,融冻灌溉缓解了紫花苜蓿返青初期的干旱胁迫,能够促进紫花苜蓿提前返青。鉴于此,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实施融冻灌溉,规避可能发生的早春冷害。(3)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根系活力均有明显变化。除低水量封冻灌溉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显着以外,封冻灌溉、融冻灌溉两次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都显着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水量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最高;不同水量封冻灌溉、融冻灌溉后,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与冬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封冻灌溉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均显着增加,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活性最高;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MDA的较大变化,高水量封冻灌溉的影响则较小。低水量融冻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MDA含量,中水量、高水量融冻灌溉对MDA的影响则不显着;除高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以外,其他冬灌处理都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活力的较大变化,其中高水量封冻灌溉和中水量融冻灌溉对根系活力的提高最为有效;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上述结果表明,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指标响应积极,冬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在保障紫花苜蓿安全越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冬灌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越冬率及产草量,在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越冬率以及鲜、干草产量达到最大。综合分析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策略、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等因素,本项研究认为,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冬灌改善了紫花苜蓿越冬前期及翌年返青前期两个关键时期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了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活性,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水分吸收利用,提高了越冬率和牧草产量。在生产实践中,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封冻灌溉时间在土壤进入稳定冻结期前20天左右进行效果最佳,融冻灌溉的最佳时间是中国北方平均日最低气温稳定在-4℃以上。本项研究从多角度深化了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效应与机制的认知,所提出的优化冬灌模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刘敏国[9](2021)在《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干旱一直是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世界性问题,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提升造成重大挑战。中国西北地区长期面临干旱问题,优化灌溉策略和调整作物结构是该地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相比传统作物,牧草作物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能力,但是水资源相对不足依然限制着牧草生产。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主要的优质牧草,研究苜蓿的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特征对苜蓿的栽培有重要的意义。调亏灌溉以追求最大的水分生产力为目标,是干旱地区平衡水分投入和产量输出的重要手段,但有关调亏灌溉在牧草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畦灌和地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各设置7种灌溉处理。灌溉处理包括全生育期充分灌溉(Ifu)和6种调亏灌溉(RDI)处理:全生育期轻度亏水(Isl)、全生育期中度亏水(Imo)、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Ibb)、再生期中度亏水(Ire)、分枝期中度亏水(Ibr)、现蕾期中度亏水(Ibu)。于2017至2019年,定期测量了苜蓿产量和品质、株高、叶面积指数、光截获、土壤水分和棵间蒸发等主要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中调亏灌溉对苜蓿生产性能和生长动态的影响,模拟了不同年限和灌溉处理下的耗水及水分运移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两种灌溉方式下,调亏灌溉均显着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灌溉对建植年苜蓿干物质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次年以后产量。与全生育期轻度亏缺相比,单物候期中度调亏处理保持较高的产量。在调亏灌溉下,干物质产量与株高间呈显着的二次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呈显着的线性关系。调亏灌溉显着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在调亏灌溉下,品质与茎叶比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干物质产量与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间都存在二次项关系,随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品质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地埋滴灌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畦灌下。2)调亏灌溉主要通过降低辐射利用效率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茎叶比、株高、叶面积指数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这些指标在处理间的差异较小。全生育期亏缺灌溉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模型(logistic)的K值(反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上限),但是对快速生长阶段所对应的积温影响较小;物候期调亏对大部分茬次中K值的影响较小。在大部分茬次中苜蓿的光截获率差异较小,特别是每一茬的中后期。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大部分茬次的累积光截获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辐射利用效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而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差异较小,但低于Ifu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辐射利用效率与干物质积累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大于累积光截获量与干物质积累间的相关性。3)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影响苜蓿草地的耗水规律。建植年苜蓿的耗水量可达650 mm,2龄和3龄的耗水量可达800 mm以上。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蒸散量和蒸腾量均随亏缺程度增加而降低,但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蒸散量和蒸腾量差异较小。在研究点,地下水补给在水分投入中占比较小(9%-26%);蒸发量占水分输出的比例较小(13%-26%)。地埋滴灌下的蒸腾量和蒸发量小于畦灌下。模型模拟还表明,在每一茬的中后期微型蒸渗仪测量得到的土壤蒸发量高于模拟值。4)调亏灌溉影响畦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运移过程和根系吸水。畦灌对0-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不同处理中10和30 cm处的水分变动趋势相近,但是在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小,呈下降趋势。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随亏缺程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处理间的差异较小。不同年份和水分处理土壤剖面的水分垂直运动方向存在很大的差异。Hydrus模型模拟还表明,建植年苜蓿根系的吸水速率较小,第1茬的根系吸水速率高于第2和第3茬。5)调亏灌溉影响地埋滴灌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和水平运移过程。在地埋滴灌下,土壤20 cm深度处两边滴灌管各有一个点状渗水源,在灌溉后首先形成半椭圆或近似扇形的湿润区域。Hydrus模型模拟表明,较大的灌溉量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水分从扇形水平分布转向形成垂直分布。在全生育期亏缺灌溉下充分灌溉处理(Ifu)在灌溉3-4 d后恢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而中度亏缺灌溉(Imo)下则在第7-8天恢复垂直分布。在物候期调亏灌溉下,分枝期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b)在分枝期扇形水分分布的持续时间最长,分枝期中度亏水处理(Ibr)也表现出较长的持续时间。处理Ibb和现蕾期中度亏水处理(Ibu)在现蕾期扇形水分分布持续时间更长。综上结果表明,调亏灌溉能够调控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单物候期调亏灌溉可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其中现蕾期调亏灌溉最有优势。地埋滴灌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比畦灌更有优势。由于密闭的冠层结构,苜蓿辐射利用效率比累积辐射截获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更大。在研究点,2、3龄苜蓿草地的耗水量可达800 mm,蒸腾损失占比超70%。随亏缺程度增加,蒸散和蒸腾明显降低,但是蒸发变化不明显。畦灌和地埋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和运移模式存在差异,且受调亏灌溉显着影响。灌溉主要影响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在内陆干旱灌溉区苜蓿栽培利用中,建议优先选择地埋滴灌方式,在苜蓿现蕾期进行中度调亏灌溉。

王军亮[10](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灌木饲料四翅滨藜的饲用价值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四翅滨藜饲用价值研究进展
    1.1 四翅滨藜营养成分
    1.2 四翅滨藜适口性
    1.3 四翅滨藜产量
    1.4 四翅滨藜饲料生产性能
    1.5 四翅滨藜做饲料的其他优势
2 四翅滨藜的加工利用现状
3 四翅滨藜饲料产业发展展望及建议
    3.1 探索四翅滨藜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提高饲草产量
    3.2 四翅滨藜配合饲料加工技术
    3.3 四翅滨藜盐碱地种植利用技术
4 总结

(3)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牧草抗逆性研究进展
        1.1.1 逆境胁迫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牧草应对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1.1.3 抗逆牧草的选育
    1.2 牧草饲用品质研究进展
        1.2.1 我国牧草营养研究现状
        1.2.2 牧草应用价值评价
        1.2.3 牧草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3 驼绒藜属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驼绒藜属植物简介
        1.3.2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
        1.3.3 驼绒藜属植物抗逆特性研究进展
        1.3.4 驼绒藜属植物应用价值研究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生理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种子采集
        2.1.2 主要耗材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萌发实验
        2.2.2 植物幼苗的培养
        2.2.3 幼苗的非生物胁迫处理
        2.2.4 驼绒藜属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5 驼绒藜属植物抗逆性评价方法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萌发的影响
        2.3.2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
        2.3.4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表征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
        2.3.5 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2.3.6 两种驼绒藜属植物抗逆性隶属函数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驼绒藜属两种植物与其他常规牧草饲用品质月份动态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牧草样品的采集
        3.1.2 牧草样品的处理
        3.1.3 主要化学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牧草营养价值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3.1.6 牧草品质评定实验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牧草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
        3.2.2 牧草营养成分价值评定
        3.2.3 牧草体外产气量月份动态变化分析
        3.2.4 牧草不同月份的有机物消化率和代谢能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类型研究进展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阴山植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群落调查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4.2 不同植物群系主要特征
        4.2.1 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4.2.2 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
        4.2.3 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4.2.4 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
        4.2.5 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
        4.2.6 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
        4.2.7 泡泡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
        4.2.8 黑沙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
        4.2.9 梭梭群系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4.2.10 细枝盐爪爪群系Form.Kalidium gracile
        4.2.11 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
        4.2.12 短叶假木贼群系Form.Anabasis brevifolia
        4.2.13 灌木亚菊群系Form.Ajania fruticulosa
        4.2.14 短花针茅群系Form.Stipa breviflora
        4.2.15 戈壁针茅群系Form.Stipa gobica
        4.2.16 碱韭群系Form.Alliam polyrhizum
        4.2.17 石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var.klemenzii
        4.2.18 羊草群系Form.Leymus chinensis
        4.2.19 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
        4.2.20 克氏针茅群系Form.Stipa krylovii
        4.2.21 大针茅群系Form.Stipa grandis
        4.2.22 无芒隐子草群系Form.Cleistogenes songorica
        4.2.23 沙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glareosa
    4.3 植物群系类型与分布
5 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5.1 科的特征分析
    5.2 属的特征分析
    5.3 物种生活型分析
    5.4 物种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5 植物叶片形态类型
    5.6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5.6.1 科的分布区类型
        5.6.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6.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种分析
6 不同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阴山北部区域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6)乌拉特荒漠区域土壤特征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与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乌拉特荒漠区主要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及分布
        4.1.1 乌拉特荒漠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4.1.2 乌拉特荒漠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4.2 乌拉特荒漠区各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差异性分析
        4.2.1 各土壤类型含水率
        4.2.2 各土壤类型不同深度物理性质特征
        4.2.3 各土壤类型化学性质特征
        4.2.4 各土壤类型不同深度化学性质特征
        4.2.5 小结
    4.3 各土壤类型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1 棕钙土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2 淡棕钙土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3 棕漠土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4 灰漠土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5 荒漠风沙土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关性分析
        4.3.6 小结
    4.4 主要群落类型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状
        4.4.1 垫状锦鸡儿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
        4.4.2 红砂群落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
        4.4.3 泡泡刺群落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
        4.4.4 霸王群落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
        4.4.5 黑沙蒿群落土壤特征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
        4.4.6 不同植被类型理化性质及植被多样性指数差异
        4.4.7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水分调控对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工草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分调控的内涵及发展
        1.3.2 水分调控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3.3 水分调控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4 人工草地水分调控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4.2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牧草品质的影响
        1.4.3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4.4 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人工草地水分调控综合评价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人工草地生育时期观测
        2.3.2 土壤含水率
        2.3.3 土壤养分
        2.3.4 生长指标
        2.3.5 产量和品质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1 相关计算
        2.4.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
    3.1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下灌水量和耗水量的变化
        3.1.2 人工草地全生长季0~12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变化
        3.1.3 人工草地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变化
    3.2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牧草品质的影响
    4.1 水分调控对牧草粗蛋白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处理对人工草地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4.2 水分调控对牧草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影响
        4.2.1 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ADF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ADF含量的影响
    4.3 水分调控对牧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NDF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NDF含量的影响
    4.4 水分调控对牧草相对饲喂价值(RFV)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无芒雀麦RFV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RFV的影响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5.1 水分调控和种植模式对牧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5.1.1 不同处理对牧草株高的影响
        5.1.2 不同处理对牧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5.2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干草产量的影响
    5.3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人工草地产量、耗水量及生长指标之间关系分析
        5.4.1 人工草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的关系
        5.4.2 人工草地产量与耗水量和生长指标的关系
    5.5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产量时间稳定性(YTS)的影响
    5.6 水分调控对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
    5.7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水分调控下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6.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层次
    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2.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权重的确定
        6.2.2 基于熵权法(EWM)权重的确定
        6.2.3 基于AHP和 EWM的耦合赋权
    6.3 基于TOPSIS法的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6.3.1 评价指标无量纲处理、建立加权评价矩阵
        6.3.2 计算理想解和贴合度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7.1.2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营养品质的影响
        7.1.3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4 水分调控对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项目资助

(8)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的危害
        1.2.2 苜蓿的抗寒性
        1.2.3 植物水分摄取策略研究
        1.2.4 低温胁迫的应对措施
        1.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土壤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设计
        2.2.1 冬灌试验处理设计
        2.2.2 小区设置
        2.2.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试验设计
        2.2.4 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试验设计
    2.3 数据获取
        2.4.1 气象数据获取
        2.4.2 灌溉制度数据获取
        2.4.3 土壤相关数据获取
        2.4.4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指标获取
        2.4.5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获取
        2.4.6 水稳定同位素丰度数据获取
    2.4 数据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
    3.1 封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1.1 封冻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封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融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2.1 融冻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2 融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1 SPAC系统中不同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特征
    4.2 基于图解法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特征
        4.2.1 封冻灌溉
        4.2.2 融冻灌溉
    4.3 基于Mix SIAR模型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3.1 封冻灌溉
        4.3.2 融冻灌溉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的影响
    5.1 冬灌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冬灌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分析
        5.2.1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变化
        5.2.2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紫花苜蓿保护性酶系统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2.4 不同冬灌处理下紫花苜丙二醛含量变化
        5.2.5 紫花苜蓿根系活力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3.1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3.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3.5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花苜蓿冬灌优化模式
    6.1 封冻灌溉优化模式
    6.2 融冻灌溉优化模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成果与科研工作目录清单
致谢

(9)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灌溉在农业上的发展
    2.2 农业中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2.2.1 调亏灌溉的概念
        2.2.2 调亏灌溉与作物水分生产力
        2.2.3 调亏灌溉的优缺点
    2.3 农田灌溉方式与效应研究进展
        2.3.1 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3 灌溉方式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2.4 苜蓿灌溉及效应研究进展
        2.4.1 苜蓿草地的灌溉实践
        2.4.2 灌溉调节苜蓿的生长
        2.4.3 灌溉影响苜蓿的生产性能
        2.4.4 灌溉调控苜蓿耗水和水分利用
        2.4.5 灌溉影响苜蓿水分适应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5 水分传输研究进展
        2.5.1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水分传输
        2.5.2 土壤水分传输理论与模型
        2.5.3 根系吸水研究
        2.5.4 蒸散发研究
    2.6 常用蒸散发模型
        2.6.1 单作物系数法
        2.6.2 双作物系数法
        2.6.3 其他蒸散发模型
    2.7 问题的提出
    2.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8.1 研究内容
        2.8.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样地布置
        3.2.1 处理设计
        3.2.2 样地布置
    3.3 苜蓿草地建植与管理
    3.4 主要指标与测定方法
    3.5 模型修正与设置
    3.6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产性能
    4.1 苜蓿干物质产量
    4.2 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
    4.3 苜蓿干物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4.4 苜蓿水分利用及灌溉量与苜蓿生长和生产的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生长动态和光能利用
    5.1 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
    5.2 茎叶比动态
    5.3 株高生长动态
    5.4 叶面积指数生长动态
    5.5 光能利用特征
    5.6 苜蓿生长指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调亏灌溉下苜蓿草地耗水规律和水量平衡特征
    6.1 双作物系数模型的验证
    6.2 作物系数曲线
    6.3 草地蒸散特征
    6.4 土壤水分平衡过程
    6.5 最大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动态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畦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和根系吸水
    7.1 土壤水分动态验证
    7.2 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
    7.3 不同土层深度水分运动趋势
    7.4 根系吸水特征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地埋滴灌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运移模式
    8.1 土壤水分的验证
    8.2 第1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3 第2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4 第3茬根系层土壤水分运移模式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灌木饲料四翅滨藜的饲用价值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王帅,李得禄,楼金.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1(06)
  • [2]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锦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驼绒藜属两种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饲用品质动态变化的研究[D]. 程凯. 内蒙古大学, 2021
  • [4]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冯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乌拉特荒漠区域土壤特征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D]. 王志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水分调控对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工草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的影响[D]. 张宏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8]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D]. 邬佳宾. 内蒙古大学, 2021
  • [9]内陆干旱区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草地生产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刘敏国.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苜蓿越冬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