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一、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胡起靖[1](2021)在《属性识别模型在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属性识别数学模型,将其用于装修住宅不同季节及不同部位室内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装修住宅室内空气质量具有明显季节性,其优劣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明显优于其他时期,能达到三级标准。夏季和春季、秋季整体差异不是很大,均为不达标;装修住宅不同部位室内空气质量跟使用功能有显着关联性,按优劣排序为:大厅>主卧室>次卧室,其中大厅能达到三级标准,其他部位均为不达标。该模型信息利用度高,在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中显示出显着优越性,模型的应用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葛彦凯[2](2021)在《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致使空气质量污染状况日渐严重,因室内污染气体超标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迫使人们更加关注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监测设备对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监测,这些监测设备可实现获取室内各项空气指标实时数值,并可在远端查看监测结果,为人们判断室内空气质量状况提供了依据。当前绝大多数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仅支持通过IPv4协议接入网络,但IPv4网络通信受限于IP地址数量空间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同时监测大量节点的需求。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基于新型物联网与IPv6通信协议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监测节点、IPv6网络通信网关、云平台与APP组成。空气质量监测节点基于GD32VF103C微处理器设计,通过SHT15传感器、CCS811传感器以及MQ-7传感器实现对温湿度、二氧化碳、TVOC、一氧化碳等空气质量指标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本地实时显示。IPV6网络通信网关基于ESP32设计,通过移植Lw IP协议栈使其支持IPv6协议,实现将空气质量监测节点采集的监测数据通过IPv6网络发送至云平台。云平台采用Tomcat+My SQL+Java的架构进行设计,实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接收、存储,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所采集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当前室内空气质量状况评价结果。APP基于MVC架构设计实现,可实时显示监测数据与评价结果。通过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间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本文详细论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实现方法。监测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相关的系统测试,通过多次测试与改进,最终实现相关预期功能,如采集空气质量指标数值、通过IPv6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在远端通过Web网页和APP查看空气质量状况,能够满足现在对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适用于在家庭居室、办公场所、教室等场合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刘冲[3](2021)在《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421”家庭模式呈现主流倾向,居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为保证老年人健康养老,“十四五”提出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起步晚、速度快,缺少热工环境建设标准指导,室内热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宜居和国家发展健康养老的要求。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热感觉与年轻人存在差异,现有的热舒适标准不能代表老年人需求,而目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热舒适的研究尚不充分,缺少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研究,尤其是尚无针对大连地区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的研究。2019年大连市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位于我国前列,据统计大连市2019年共有60岁以上人口160.6万人,占总人口的26.8%。同时大连市夏季高温多雨,环境闷热;冬季寒冷干燥,供暖时间长、能耗大,恶劣的室外环境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对老年人健康宜居及养老建筑绿色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研究大连市养老建筑热环境问题及宜居改造策略,对提升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宜居的养老建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调研,选取三所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分析热环境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然后基于实测数据计算室内PMV值并评价热舒适性。接着进行室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实际热感觉并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可接受温度范围。最后总结寒冷地区养老建筑提升改造策略,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改造策略下建筑能耗、室内热环境提升效果,提出养老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从选址布局、场地设计、功能配置、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对建成环境进行总结,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存在围护结构性能差、入住率低、室内无障碍设计不足、内部绿化率低、活动设施少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舒适宜居的需求。(2)对典型养老建筑室内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测,分析热环境现状。对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对比空气质量标准分析室内热环境现状、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夏季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热环境闷热;冬季室内温度舒适,但环境干燥;过渡季室内热环境较为舒适。(3)评价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并计算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基于实测数据和问卷调研进行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客观评价。分析老年人热舒适需求并建立实际平均热感觉MTS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80%、90%可接受温度范围。研究发现冬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0.1~0.3℃,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3~0.6℃,老年人对于偏冷环境比较敏感,偏向于稍暖的环境。夏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1℃,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2~0.4℃,老年人对于偏热环境忍受能力更强。(4)基于模拟分析提出养老建筑最佳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总结我国寒冷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及改造措施,利用Energy Plus软件从外墙、外窗、屋顶三方面对不同改造策略的节能效果、低碳效果及热舒适提升效果进行层级化模拟分析,通过优化组合确定70mm EPS保温板+Low-E+12+6中空玻璃(惰性气体)+80mm XPS保温板的典型养老建筑的最优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本文以北方寒冷城市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室内热环境现状及老年人实际热舒适需求,构建了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老年人可接受中性温度及热舒适范围,并基于模拟分析提出低碳视角下养老建筑热舒适提升策略,弥补了相同地域同类研究的不足,期望能够为大连市乃至其他寒冷地区养老建筑健康室内热环境营造及健康宜居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毛文琪[4](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文中认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效率,教室AQI的监管与评价尤为重要。现有的室内空气质量智能监管系统存在检测指标较少、实时监控缺乏以及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利用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IoT)和Java Web等技术,设计一种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对教室AQI进行合理的监管与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进行了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基于物联网三层架构设计了系统总体框架,确定了 AQI监测评价指标,并对感知层AQI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数据传输流程,并基于Mina框架、HTTP和MQTT协议进行了系统网络层通信设计。此外,还介绍了教室AQI监管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和AQI模糊评价模块的设计。其次,通过分析经典AQI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模糊建模方法,设计了一种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评价流程主要分为三步,首先确定输入集和输出集,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输入模糊化;接着确定模糊评价规则并进行Mamdani模糊推理计算;最后进行去模糊化,输出结果即为教室AQI模糊评价值。同时,借助MATLAB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进行了模型仿真实验。然后,以教室内温湿度、CO2、VOC、甲醛、PM2.5和PM10作为检测指标,详细介绍了教室AQI监管系统的软件设计,该系统由IoT开放平台、健康教室管理平台、PC前端和手机APP四个部分组成。基于JEECG开发平台,使用Java Web和MySQL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 IoT开放平台和健康教室管理平台,分别完成设备接入、数据传输和设备、用户管理等功能,并采用Vue.js框架设计并实现了 PC前端和手机APP,完成了数据展示与设备控制。最后,完成了系统的整体测试与分析。进行了 AQI监管系统软件测试,并基于教室内空气质量的实际监测数据,将经典AQI计算结果与模糊AQI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件系统运行稳定,各部分功能基本实现,能实时监测并较为准确地评价教室内空气质量。

袁梦[5](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翟欣萍[6](2021)在《西安市居住建筑不同通风模式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空气品质是室内空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是指室内处于一种长期的低浓度污染,污染物浓度一般接近甚至低于国家相应的环境标准要求。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性质、浓度是决定室内空气品质最直接的因素。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引发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空气质量指数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位列倒数,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采用在线监测、统计学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西安安装机械通风系统的住宅和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进行了室内空气环境的评估。选取室内温湿度、甲醛、CO2、PM2.5五种指标进行了分析,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发现:该地区自然通风住宅在秋、冬季室内PM2.5污染最严重;机械通风住宅的卧室内通风不良导致CO2浓度偏高;所有住宅的甲醛浓度满足国家标准且超标率为0。针对以上两种通风方式存在的弊端,采用精细化测量的方法在典型住宅中设置不同的通风边界条件,并进行除了甲醛以外的四种室内参数的精细化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门窗组合启闭方式对室内热环境与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不同,同时室内环境还受建筑布局的影响。与在线监测的十户住宅区别在于该住宅秋冬季室内PM2.5日均浓度并未出现超标现象(>75μm/m3),但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人员活动较频繁的客厅PM2.5浓度始终高于两个卧室;为了保证睡眠时期室内CO2浓度小于国标浓度限值(1000ppm),当换气次数≤2.715h-1时,空间人均使用面积≤11m2,建议保证修正窗墙比最大,当换气次数≥3.748h-1时,空间人均使用面积≤19m2,为了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建议修正窗墙比≤0.1。为了评估该居住建筑不同通风边界条件对高浓度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人为制造PM2.5污染物,引入自然衰减、总衰减、洁净空气量、现场净化效率、修正窗墙比等参数对每一种净化工况进行效果评价,得到适合本住宅的通风净化方式。研究发现自然通风可降低室内超过90%的PM2.5浓度,但会残留污染后的异味,且空气净化器对室内CO2的浓度没有主动净化功能。因此对于没有安装机械通风的住宅,考虑到成本以及净化需求,推荐适用于本住宅人员活动频率高的区域的净化模式为自然通风联合空气净化器的模式,不仅耗时短,而且净化效果好,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随着修正窗墙比、摆放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於蓉[7](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的数量持续递增,老年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4-2-1”甚至“8-4-2-1”家庭结构发展迅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断弱化,机构养老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们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加依赖于室内,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与舒适感。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老人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质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改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首先要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和科学评价。本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合肥市某养老机构的室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收集,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充分了解了养老机构室内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室内空气品质的舒适度。并利用机器学习中的逻辑回归算法建立了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的评价模型,选取热、光、声环境以及室内空气品质四个方面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进行评估。同时从基于问卷样本数据集和实测样本数据集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客观方法和主观方法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模型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与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养老机构室内环境参数符合率普遍较低,同时老年人对整体室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也不理想。(2)通过实测环境参数分析和主观问卷结果分析的对比发现,对某个室内环境参数客观测量的分析结果可能与主观调查结果不一致。(3)通过环境参数拟合分析,提出了温度满意度、湿度满意度、空气品质满意度和声环境满意度四个拟合公式;另外,老年人对光环境的满意度与照度之间的拟合度较差。(4)由整体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可知,对于老年人来说,温度是对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噪声水平,而光照是影响最小的因素。本文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养老机构整体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为创造健康、舒适、适老化、个性化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打下基础,为养老机构的设计及运营决策提供指导,有望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从而推动机构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赵政[8](2021)在《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加强,由多种室内装饰装潢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造板作为室内装饰装潢的主要用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为研究对象,利用15 L采样舱和1 m3采样舱进行采样,探究不同舱体空间装载率下人造板VOC的释放特性,结合综合指数法与空气质量等级的关系,得到优良空气质量下,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的合理装载情况,从而为室内装饰装潢设计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与产品质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科学指导室内装饰的选材用材,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采样舱内,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及饰面板TVOC释放趋势均随装载率的增大而增大,呈现指数增长。但当装载率成倍增长时,TVOC释放量不是成倍增长。不同采样舱同一装载率TVOC释放量不成比例增长。不同采样舱不同装载率条件下,人造板TVOC释放相比较,胶合板素板及饰面胶合板TVOC释放量最低,中密度纤维板素板及饰面中密度纤维板TVOC释放量最高。(2)不同采样舱,苯、甲苯、二甲苯、萘以及醛类VOC单体浓度随着人造板装载率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一定呈现线性关系,饰面处理会降低人造板某些单体污染物的释放,同时也会增加某些单体污染物的释放。(3)利用综合指数法科学的预估室内空气质量情况,计算出处于该空间内空气质量优良下,人造板对应的承载量。随着采样舱空间的变大,所能容纳人造板装载限量也变大。1 m3采样舱所能容纳人造板装载限量是15 L采样舱容纳人造板的1.01~1.81倍且饰面人造板装载限量高于人造板素板装载限量。(4)相同空气质量等级情况下,不同人造板理论推荐装载率不同,理论推荐装载率最高的是胶合板,其次是刨花板,最后是中密度纤维板。(5)当室内空气质量等级为Ⅰ、Ⅱ时,胶合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3 m2/m3;PVC饰面胶合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2 m2/m3、3 m2/m3;中密度纤维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2 m2/m3;PVC饰面中密度纤维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 m2/m3、3 m2/m3;三聚氰胺饰面中密度纤维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5 m2/m3、3m2/m3;刨花板素板实际推荐装载量不大于1m2/m3、2m2/m3;PVC饰面刨花板实际推荐装载量分别不大于1.5 m2/m3、3 m2/m3。

张一鸣,张龙武,常逸航,韩龙,王晋[9](2021)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改进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响应国家绿色校园的号召,新时代下国家政策的驱动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教学楼建筑提出了新的考验。尤其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对师生的工作效率影响较大,虽然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但研究多集中于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或绿色评价等单一方面,缺乏综合性的空气质量评价研究。以国家现行规范和相关理论基础为依据,针对教学楼建筑空气质量的特殊性结合现状问题,汇总并探讨了前人的实验数据与经验,提出了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教学楼建筑空气质量的提升提供的参考。

马福生[10](2021)在《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处理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则。中小学教学楼是人员密集、在固定空间停留时间长、因通风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典型代表场所。我国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普遍采用自然通风,缺乏有效的、经济适用的通风技术与措施应对采暖时期室外低温气候条件时期的通风问题,教室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为严重。基于上述问题,为解决严寒地区采暖时期教室上课时期不适宜开窗通风的现实情况,本文通过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的63所中小学120栋教学楼进行整理,分析严寒地区中小学建筑和使用特点,并选择样本教学楼进行教室空气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分析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中小学生冬季舒适温度区间;提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封闭时期的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构建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型;通过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和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等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提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归纳分析教学楼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通风方式与措施、使用特点,分析严寒地区气候影响下的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根据调研与分析结果建立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确定评价通风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指标,制定现场测量方案和设计主观调查问卷。(2)根据沈阳地区典型年气候特点,分析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的室内CO2浓度变化情况,当室外温度低于16℃时教室空气质量水平开始显着下降。通过进一步对样本教室的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现场连续测量,评价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研究分析教室CO2浓度在上学时期的时间分布状况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教室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发现学生对空气新鲜度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测量状况差异较大。通过对比教室温度、相对湿度与学生热舒感觉投票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偏冷环境。实际和预测的学生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56℃和19.34℃。8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6.93~21.80℃,9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7.91~20.81℃,这一结果为保障通风时期的教室舒适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对教学楼通风状况调研和评价研究的结果,提出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利用教学楼空间特点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通道,提出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方式。通过现场实验,分析教学楼空间通风条件下不同使用模式、通风模式和空间模式对室内CO2浓度的影响,旨在揭示教室内CO2浓度在空间上的模态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依据。基于CO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和换气界面开口大小预测,为制定教室开口方案和模拟工况设计提供指导。(5)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分析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等条件对教学楼空间的气流组织、教室的通风量和CO2浓度分布的影响,全面、整体的分析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研究归纳了有利于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进排风路径模式、水平开敞空间与进风口距离、进风温度大小、竖向空间数量、换气界面开口位置和大小等工况条件。(6)根据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通风现状和空间通风性能评价结果,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有效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原则;提出有利于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通风路径、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的设计策略。

二、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属性识别模型在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1.1 建立分类标准矩阵
    1.2 确定权重
    1.3 确定样本属性测度
    1.4 综合属性测度
    1.5 对象的识别与排序
2 模型应用
    2.1 对装修住宅不同季节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
        2.1.1 评价因子与标准
        2.1.2 评价单指标属性测度
        2.1.3 权重值
        2.1.4 综合属性测度
    2.2 对装修住宅不同部位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
    2.3 评价结果验证比较
3 结论

(2)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研究现状
        1.2.2 IPv6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介绍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监测节点功能需求
        2.1.2 IPv6网络通信网关设计需求
        2.1.3 云平台与APP设计需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2.4 IPv6技术介绍
        2.4.1 IPv6简介
        2.4.2 IPv6报文格式
        2.4.3 ICMPv6协议
        2.4.4 邻居发现协议
        2.4.5 LwIP轻型协议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硬件设计
    3.1 监测节点与IPv6网路通信网关硬件设计方案
    3.2 监测节点硬件设计
        3.2.1 GD32微处理器
        3.2.2 数据采集模块
        3.2.3 实时显示模块
        3.2.4 报警模块
        3.2.5 电源电路
        3.2.6 UART模块
    3.3 IPv6网络通信网关硬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软件设计
    4.1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4.1.1 监测节点软件流程
        4.1.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1.3 实时显示模块
        4.1.4 报警模块软件设计
        4.1.5 UART模块
        4.1.6 通信协议
    4.2 IPv6网络通信网关软件设计
        4.2.1 搭建ESP32 SDK开发环境
        4.2.2 移植LwIP轻型协议栈
        4.2.3 IPv6网络通信网关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平台与APP开发
    5.1 云平台
        5.1.1 云平台总体设计
        5.1.2 TCP server
        5.1.3 Data back
        5.1.4 Web页面
        5.1.5 云平台部署
    5.2 APP
        5.2.1 APP总体设计
        5.2.2 APP功能模块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配置
    6.2 监测节点测试
        6.2.1 监测节点硬件测试
        6.2.2 监测节点与IPv6网络通信网关通信测试
    6.3 IPv6网络通信网关测试
        6.3.1 IPv6网络ping测试
        6.3.2 监测节点与网关稳定性测试
    6.4 云平台测试
        6.4.1 云平台压力测试
        6.4.2 Web页面功能测试
    6.5 APP测试
    6.6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
        1.1.2 养老建筑的发展需求
        1.1.3 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问题
        1.1.4 绿色建筑发展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
        1.4.2 不同年龄段热感觉研究
        1.4.3 养老建筑研究
    1.5 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老年人概念
        1.6.2 养老建筑
        1.6.3 热舒适
    1.7 论文框架
2 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研究
    2.1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分析
        2.1.1 影响老年人热环境舒适的因素
        2.1.2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1.3 老年人心理特征
        2.1.4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
    2.2 热舒适相关理论及评价标准
        2.2.1 美国-ET、ET*、SET指标
        2.2.2 丹麦-PMV、PPD指标
        2.2.3 ASHRAE标准
        2.2.4 ISO标准
        2.2.5 中国热舒适评价标准
    2.3 健康室内环境评价标准
        2.3.1 英国BREEAM
        2.3.2 美国WELL
        2.3.3 德国DGNB
        2.3.4 国内健康环境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
    3.1 大连市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
    3.2 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
        3.2.1 大连市老年人口发展现状
        3.2.2 大连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3 大连市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3.3.1 大连市社区养老建筑现状
        3.3.2 大连市机构养老建筑调研
    3.4 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热环境实测方法
        3.4.1 实测对象
        3.4.2 实测设备及实测时间
        3.4.3 测点布置
    3.5 本章小结
4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分析
    4.1 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2 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3 过渡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评价
    5.1 室内热舒适性实测数据分析
        5.1.1 冬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5.1.2 夏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5.2 典型养老建筑健康环境评价
    5.3 室内热舒适性主观评价
        5.3.1 冬季热舒适问卷分析
        5.3.2 夏季热舒适问卷调研
    5.4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模型建立
        5.4.1 冬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5.4.2 夏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策略模拟分析
    6.1 影响热舒适的宜居改造设计策略
        6.1.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1.2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1.3 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6.2 养老建筑低碳改造策略计算机模拟
        6.2.1 低碳模拟模型的建立
        6.2.2 模拟参数设置
        6.2.3 建筑全年热负荷及节能效果模拟分析
        6.2.4 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效果模拟分析
    6.3 典型养老建筑最优低碳改造方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观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1.2.2 室内AQI监管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一种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AQI监测与模糊评价指标设计
    2.3 AQI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2.4 系统网络通信设计
        2.4.1 系统总体通信流程
        2.4.2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2.4.3 系统通讯协议设计
    2.5 AQI监管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5.1 软件后台设计
        2.5.2 PC前端手机APP设计
        2.5.3 云服务器
    2.6 AQI模糊评价模块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设计
    3.1 经典AQI评价方法的分析
    3.2 AQI模糊评价方法简介
    3.3 AQI模糊评价模型流程设计
        3.3.1 指标集和评价结果集的确定
        3.3.2 输入模糊化
        3.3.3 模糊规则确定与模糊推理
        3.3.4 去模糊化
        3.3.5 模糊AQI评价输出
    3.4 AQI模糊评价模型的MATLAB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教室AQI监管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教室AQI监管系统设计方案
        4.1.1 系统相关技术
        4.1.2 系统结构设计
    4.2 基于JEECG平台的AQI监管系统后台设计与实现
        4.2.1 后台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4.2.2 数据库设计
        4.2.3 IoT开放平台实现
        4.2.4 健康教室管理平台实现
        4.2.5 模糊评价模块实现
    4.3 基于Vue框架的PC前端/手机APP设计与实现
        4.3.1 PC前端/手机APP设计
        4.3.2 PC前端实现
        4.3.3 手机APP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教室AQI监管系统软件测试
        5.1.1 系统整体测试环境
        5.1.2 软件后台功能测试
        5.1.3 PC前端/手机APP功能测试
        5.1.4 系统性能分析
    5.2 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测试
        5.2.1 教室空气质量及AQI数据监测
        5.2.2 教室AQI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1.2 研究对象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2.1 相关基础研究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2.1.3 人的健康需求
        2.1.4 健康建筑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2.2.1 发展背景
        2.2.2 专业领域
        2.2.3 关注对象
        2.2.4 技术内容
        2.2.5 可感知性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2.3.1 英国BREEAM
        2.3.2 德国DGNB
        2.3.3 法国HQE
        2.3.4 美国LEED
        2.3.5 日本CASBEE
        2.3.6 中国ESGB
        2.3.7 比较分析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4 比较分析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2.6 小结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3.1.1 身体层面
        3.1.2 心理层面
        3.1.3 社会层面
    3.2 评价指标初选
        3.2.1 指标来源
        3.2.2 选取原则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3.3.1 指标筛选
        3.3.2 指标修正
    3.4 评价指标内容
        3.4.1 空气
        3.4.2 水
        3.4.3 舒适
        3.4.4 健身
        3.4.5 人文
        3.4.6 服务
    3.5 小结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4.1.1 指标权重
        4.1.2 赋权方法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4.2.1 构建指标层次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4.2.4 群决策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4.3.1 数据来源
        4.3.2 因素层
        4.3.3 准则层
        4.3.4 指标层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4.5 小结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5.1 评价程序
    5.2 评价对象简介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5.3.1 评价分析
        5.3.2 评分汇总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5.4.1 评价分析
        5.4.2 评分汇总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5.5.1 评价结果分析
        5.5.2 改进建议
    5.6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图录
    附录4: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西安市居住建筑不同通风模式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居住建筑室内污染研究现状
        1.2.1.居住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种类及来源
        1.2.2.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1.2.3.居住建筑室内通风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1.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西安市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研究
    2.1.研究方法及对象
        2.1.1.研究方法
        2.1.2.样本住宅基本信息
    2.2.室内外热环境现状分析
        2.2.1.热湿环境季节分布特征
        2.2.2.热湿环境日分布特征
    2.3.室内CO_2浓度分析
        2.3.1.CO_2月变化规律
        2.3.2.CO_2日变化规律
    2.4.室内甲醛污染分析
    2.5.室内外PM2.5 浓度分析
        2.5.1.室内、外PM2.5 月变化规律
        2.5.2.室内、外PM2.5 日变化规律
    2.6.室内空气品质综合评价模型
    2.7.本章小结
3.典型住宅日常室内外环境精细化研究
    3.1.典型住宅选取
    3.2.精细化实验工况设计
        3.2.1.室外环境监测
        3.2.2.换气次数测试
        3.2.3.无人模式自然通风测试
        3.2.4.日常模式自然通风测试
    3.3.测试结果分析
        3.3.1.室外环境结果分析
        3.3.2.换气次数结果分析
        3.3.3.无人模式自然通风结果分析
        3.3.4.日常模式自然通风结果分析
    3.4.本章小结
4.典型住宅不同通风模式下污染物衰减规律研究
    4.1.污染物衰减规律测试
        4.1.1.自然通风污染物衰减测试
        4.1.2.自然通风联合空气净化器污染物衰减测试
    4.2.污染物衰减结果分析
        4.2.1.自然衰减结果分析
        4.2.2.总衰减结果分析
    4.3.本章小结
5.居住建筑室内环境通风控制策略
    5.1.无人模式室内环境控制策略
    5.2.日常模式自然通风控制策略
    5.3.不同通风模式下污染物控制策略
    5.4.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7)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室内环境质量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机器学习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心理学
        2.1.1 环境心理学概述
        2.1.2 环境心理学发展历程
        2.1.3 适应水平理论
    2.2 建筑环境学
    2.3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及调查样本概述
    3.1 调查对象及主体
        3.1.1 调查对象概况
        3.1.2 调查主体基本情况
    3.2 调查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3.3 逻辑回归算法
        3.3.1 逻辑回归算法概述
        3.3.2 逻辑回归算法基本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肥市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4.1 室内环境参数统计分析
        4.1.1 室内热环境
        4.1.2 室内空气品质
        4.1.3 室内光环境
        4.1.4 室内声环境
    4.2 室内环境质量满意度统计分析
        4.2.1 不同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2.2 不同楼层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2.3 不同性别受访者对环境参数满意度统计
    4.3 室内环境参数回归分析
        4.3.1 室内温度
        4.3.2 相对湿度
        4.3.3 空气品质
        4.3.4 光环境
        4.3.5 声环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5.1.1 基于问卷数据模型的建立
        5.1.2 基于实测数据模型的建立
    5.2 数据预处理
        5.2.1 数据集成
        5.2.2 数据清洗
        5.2.3 归一化处理
        5.2.4 数据集划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6.1 室内环境质量接受度统计分析
    6.2 模型的评估方法
    6.3 基于问卷数据的模型结果分析
        6.3.1 学习率的确定
        6.3.2 结果分析
        6.3.3 不同性别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6.4 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结果分析
        6.4.1 学习率的确定
        6.4.2 结果分析
        6.4.3 不同性别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年室内环境舒适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VOC的定义、危害及释放限量
        1.2.1 人造板VOC的定义与危害
        1.2.2 人造板VOC释放限量
    1.3 研究现状
        1.3.1 人造板VOC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人造板装载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人造板VOC采样法—环境舱采样法
        1.4.2 人造板VO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外标分析法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胶合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外标分析法
        2.3.2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法-综合指数法
        2.3.3 实验操作步骤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TVOC释放的影响
        2.4.2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VOC单体释放的影响
        2.4.3 15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胶合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中密度纤维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TVOC释放的影响
        3.4.2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VOC单体释放影响
        3.4.3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中密度纤维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体积采样舱及装载率刨花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TVOC释放的影响
        4.4.2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VOC单体释放的影响
        4.4.3 15 L/1 m~3采样舱及装载率对刨花板VOC对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实际空间不同装载率下人造板VOC释放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实际空间刨花板VOC释放验证
        5.4.2 实际空间中密度纤维板VOC释放验证
        5.4.3 实际空间饰面刨花板VOC释放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改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论
2 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研究概要
    2.1 国外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研究概要
    2.2 国内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研究概要
3 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因素
    3.1 化学因素
        3.1.1 CO2
        3.1.2 氨
        3.1.3 SO2
        3.1.4 NOX
        3.1.5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3.2 物理因素
    3.3 生物因素
4 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与测量
    4.1 客观评价法
        4.1.1 指数法
        4.1.2 复杂数学模型评价法
        4.1.3 测试方法
    4.2 主观评价法
    4.3 综合评价法
5 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的改进措施
    5.1 使用合适的建材、家具
    5.2 改善通风条件
    5.3 加强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的研究
    5.4 阻滞污染物传播
6 结论与展望

(10)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室环境的健康与舒适性需求
        1.1.2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1.3 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小学教室通风现状调查研究
        1.3.2 通风性能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1.3.3 通风网络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
        1.3.4 建筑通风的换气界面开口研究
        1.3.5 自然通风及辅助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1.3.6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调查与评价方法
    2.1 教学楼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2.1.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2.1.2 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
    2.2 教学楼建筑特征与通风方式
        2.2.1 中小学教学楼建筑概况
        2.2.2 教学楼建筑功能和空间特点
        2.2.3 教学楼通风方式与通风管理
        2.2.4 教学楼使用特点与管理模式
    2.3 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方法
        2.3.1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客观评价指标
        2.3.2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主观评价指标
        2.3.3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现场测量方案
        2.3.4 室内空气环境的主观调查问卷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与分析
    3.1 教室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分析
        3.1.1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建筑通风性能分析
        3.1.2 教室空气质量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1.3 教室空气质量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 教室热环境调查与评价分析
        3.2.1 教室热环境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2.2 教室热环境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3 热中性温度及舒适温度范围分析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教室楼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3.3.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3.3.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式构建
    4.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相关理论基础
        4.1.1 热压驱动通风
        4.1.2 风压驱动通风
        4.1.3 热压和风压联合驱动
        4.1.4 辅助式自然通风
    4.2 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
        4.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可利用条件分析
        4.2.2 教学楼空间通风构想
        4.2.3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建立
    4.3 教学楼空间通风实验测试与计算
        4.3.1 教室CO_2浓度的空间模态分布特征
        4.3.2 基于CO_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
        4.3.3 教室换气界面开口大小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拟研究
    5.1 教学楼空间通风CFD建模与验证
        5.1.1 物理模型
        5.1.2 数学模型
        5.1.3 模型验证
    5.2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工况设计
        5.2.1 通风通道模式的模拟工况A组
        5.2.2 空间形式的模拟工况B组
        5.2.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的模拟工况C组
    5.3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通风通道模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空间形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空气环境关联关系分析
        5.4.1 教室通风量与CO_2浓度回归分析
        5.4.2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温度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
    6.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与流程
        6.1.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
        6.1.2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流程
    6.2 教学楼空间通风路径设计策略
        6.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设计
        6.2.2 进排风口及辅助设计
    6.3 教学楼空间形式设计策略
        6.3.1 教学楼水平通风空间设计
        6.3.2 教学楼竖向通风空间设计
    6.4 教学楼换气界面开口设计策略
        6.4.1 换气界面开口位置设计
        6.4.2 换气界面开口尺寸和高度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属性识别模型在住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胡起靖. 环保科技, 2021(03)
  • [2]基于IPv6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葛彦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D]. 毛文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西安市居住建筑不同通风模式下室内空气品质的实验研究[D]. 翟欣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7]基于机器学习的养老机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於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8]采样空间及装载率对人造板VOC释放的影响[D]. 赵政.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9]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楼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改进探讨[J]. 张一鸣,张龙武,常逸航,韩龙,王晋. 绿色科技, 2021(02)
  • [10]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D]. 马福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