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试验台设计

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试验台设计

一、汽车发动机液力挺柱试验台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田丽丽[1](2020)在《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产生与传播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柴油机的发展,对其排放要求越来越高,高压共轨系统作为柴油机中的重要部件之一,满足了对高压喷射、柔性的喷油特性和喷油压力控制等要求,但高压共轨系统在工作时,由于高压油泵的脉动泵油和喷油器的间歇喷油均会产生压力波动,对喷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气缸内燃油的燃烧进程与柴油机的排放性能,因此研究高压共轨系统内压力波动的产生与传播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5V高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高压共轨系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动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对高压共轨系统进行合理的简化,结合相应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建立了高压共轨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高压共轨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喷油频率、喷油量、喷油压力、喷油持续期和不同工况下共轨管结构和高压油管结构参数(直径和长度)对轨内压力波动特性的影响。其次,本文采用的高压油泵内部带有一个容积腔,可对供油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对该容积腔建立三维仿真模型,通过编写UDF程序来控制各柱塞工作时间与工作次序以及确定压力边界,研究了高压油泵容积腔内燃油流动与压力波的传播过程,得出压力波动并非是一种定值的能量传递,而是一种燃油流动动能与压力能的转换。最后,建立了喷油器容积腔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一维与三维仿真联合的方式,以一维液力仿真提供三维仿真的边界条件,结合一维仿真计算结果的压力波动曲线,研究单次喷射过程中容积腔内的压力分布云图、速度分布云图和速度矢量图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控制阀开启前后容积腔内部燃油流动及压力波的传播过程。研究限流阀的结构参数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减小喷孔直径、增大节流孔径,减小活塞质量,都能使得压力波动减小。

胡茂杨[2](2020)在《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自主研发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是一种新型的全柔性化配气机构,全柔性化体现为气门运动参数能够独立地、连续地且实时地调节。课题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配气正时和升程。研究表明电磁驱动配气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部分负荷下泵气损失,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本文应用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的优势,开展发动机变排量技术研究。通过柔性化地调节气门运行参数,实现动态地控制做功和停缸分布,进而实现发动机有效工作排量随着负荷变化而变化。常规的凸轮轴可变配气机构难以实现做功循环与停缸循环频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变排量技术的发展。电磁驱动配气机构作为一种全柔性化无凸轮配气机构,为实现变排量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但变排量技术的应用仍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如气缸在做功循环与停缸循环转换时的气门运行策略、做功循环与停缸分布以及定负荷和变负荷下工况下发动机负荷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全柔性化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对变排量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首先,探索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然后,分析做功循环负荷、做功与停缸分布对转速波动和经济性的影响。最后,在定负荷与变负荷工况下研究变排量技术负荷控制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仿真模型和试验平台构建。首先,基于原型机参数,建立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准确性。然后,考虑到变排量工作模式下气缸在做功与停缸间频繁转换,建立了逐行程控制电磁驱动配气机构气门运行参数的变排量发动机模型。最后,通过对原型机改装,在四缸发动机缸盖上完成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安装布置,并搭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平台。(2)通过对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归纳总结,基于电磁驱动进排气门,提出了滞留废气、滞留空气以及排气门常开三种可行的气门运行策略。然后分析气门正时和升程对停缸过程中各个阶段功耗的影响,得到各气门运行策略在停缸过程中的最低功耗以及对应的气门正时和升程。最后,通过对比三种气门运行策略在不同停缸循环数下的最低功耗,确定了排气门常开为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3)应用电磁驱动进气门,设计了一种滞留废气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通过对比一维模型与三维模型的仿真结果,确定一维模型离散步长。基于一维模型,分析了进气门运行参数对尾气中氧气含量、停缸循环功耗和最低压力、做功循环指示压力的影响,得到了该策略下指示压力总和最大值。最后,分析所提出气门运行策略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提升。(4)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定负荷控制研究。基于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提出了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方法。通过逐循环滚动优化,以转速波动最小的做功与停缸分布为最优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转速控制效果以及做功循环负荷对转速波动、燃油经济性的影响。通过与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对比,得到变排量工作模式做功循环工作于经济性最优区域时转速波动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后,分析变排量对发动机经济性的提升。(5)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变负荷控制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变负荷工况下做功行程与停缸行程转速变化量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变负荷工况下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整体反馈校正方法,使得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模型适用于变负荷工况。最后,分析两类变负荷工况下的发动机负荷控制。在变负载转矩工况下,整体反馈校正的预测模型能够降低转速与目标转速差异,缩短发动机稳定的时间。在变转速和变转矩工况下,通过逐循环控制做功与停缸分布,使发动机转速按目标转速运行,实现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变转速和变转矩控制。

赵万林[3](2019)在《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传统发动机的排放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电控柴油机依然大规模被使用在大功率机动车上,为了满足排放指标,需要对燃油喷射、雾化以及燃烧性能影响较大的过程进行优化开发。高压共轨系统因为能够实现对喷油量、喷油次数以及喷油规律的柔性控制,贯穿燃油的供给、喷射与雾化过程,成为了柴油机核心部件,而共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波动会对喷射一致性与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缸内的燃烧过程,因此精准的轨压控制技术是柴油机研发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以5V高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供油与喷射过程中压力波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与传播过程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压力波动抑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中的研究工作与获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高压供油泵、共轨管以及喷油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合理的简化,通过详细阐述以上三大部分关键结构的数学模型,根据泵-轨-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过程,先后搭建了供油泵、喷油器仿真模型,最终组合搭建了整个5V高压共轨系统一维仿真模型,并且在特定的多个工况下对供油泵和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以平均压力波动量、峰值压力与波动周期作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程度的特征参量,研究了目标轨压、供油泵结构参数(凸轮结构、相位与出油阀球阀质量)、喷油器结构参数(进,出油孔直径、针阀升程、喷孔直径与控制室容积)与运行参数(喷油脉宽、喷油间隔与喷油次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波动特征参量的影响规律。另外根据研究对象实物图建立了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三维流场仿真模型,结合一维计算结果提供的模型计算的边界条件与实物研究对象的喷油次序,编写了UDF控制程序来实现仿真模型在循环工作过程中对喷油次序的控制,研究了喷射与供油过程燃油流动与波动叠加过程,得出动能与波动能的相互转化是压力波动产生的根源。最后建立了喷油器控制室流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了一维+三维联合仿真技术,模拟喷油器喷射过程中控制腔内压力波动特性及其对喷油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喷射过程中燃油压力与速度分布变化过程,得出控制室是喷射过程中波动源头之一,产生的压力波动诱导出油量孔位置出现空化现象,减少控制室出口有效流通面积,对出油量孔的流通特性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对比不同结构对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圆角能够有效降低空化程度。

董浩[4](2019)在《用电控单体泵的单缸风冷柴油机低排放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缸风冷柴油机在我国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大,目前正在实施的非道路国三排放标准对小功率柴油机的要求已相当严格,非道路国四排放标准即将于2020年实施,因此开展单缸风冷柴油机的低排放技术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对小功率柴油机降低排放的主要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以195FD风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柴油机成本、结构等因素,开展用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柴油机低排放研究。根据电控单体泵的工作特性,设计了带有匀速段的195FD柴油机供油凸轮型线,在不同的供油提前角工作时,柴油机的工作区域内的各工况有较高的供油速率。燃烧系统设计是通过增加喷油嘴的喷孔数、优化喷油嘴流量,适当增大燃烧室口径、合理设计燃烧空间并适当增大压缩比,减小进气涡流和进排气阻力,并进行协同匹配试验来优化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以提高柴油机性能和降低排放。通过分析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喷油过程,得出喷油过程的供油延迟和喷油延迟特性,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电控单体泵循环供油量和供油提前角参数的MAP,进行了供油提前角和喷油泵供油凸轮工作段的匹配与标定试验。通过实测油管压力和气缸压力变化分析了柴油机低排放的燃烧过程变化规律,得出为降低中小负荷的HC和CO排放,供油提前角随负荷减小应适度增大,10%负荷较全负荷供油提前角需提前5°CA,为控制NOX的增加,全负荷速度特性上1600 r/min到标定转速供油提前角需前移9°CA,以保证喷油提前角略有增大,以此来控制柴油机在不同转速工况燃烧始点和燃烧过程的变化,从而优化NOX、HC、CO和烟度的排放。对柴油机工作区域内按此变化规律进行细化标定,确定了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供油提前角的最优MAP,标定后的整机按八工况排放试验循环进行排放试验,CO、HC+NOX和PM初次排放结果分别为3.87、5.92和0.31 g/(kW·h),195FD柴油机已在企业进行劣化试验并已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的型式核准,是目前国内用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唯一通过国三排放核准的单缸风冷柴油机。按照非道路柴油机国四排放标准确定了195FD柴油机的排放控制区,对整机以及控制区内工况点进行排放测量,结果表明柴油机整机和控制区内各工况的实测排放值均能够满足非道路国四排放标准要求的限值。研究得出了用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单缸风冷柴油机低排放燃烧的技术措施和排放优化的技术方案,对国内小功率柴油机的低排放技术发展有指导作用。

胡若[5](2018)在《多电磁阀控制燃油系统凸轮参数化设计与供油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未来的柴油机的燃油系统应具有成本低,结构紧凑,油压任意可调,响应速度快,喷油量任意可控等优点,而当前主流燃油系统无法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因而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燃油系统。多电磁阀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简称多阀燃油系统)基于单体泵和高压共轨系统而来,兼具两者的优点。单体泵系统以及共轨系统已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关于多阀燃油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系统的构建以及供油特性仍需要探索。本文以多阀燃油系统的供油凸轮型线设计方法和系统油压特性研究为主线,采用试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多阀系统供油凸轮型线设计方法、结构匹配、压力波动特性以及控制方法等研究。首先,对多阀燃油系统的供油凸轮参数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阀燃油系统的性能分析,对比不同供油凸轮特点,提出了以双凸起等速函数凸轮作为多阀燃油系统的供油凸轮;分析了供油凸轮工作过程特点,结合多阀系统油压特性、凸轮受力情况、加工工艺、吸油充分等约束条件来搭建凸轮升程曲线数学模型,并以滚子与凸轮最大接触应力、最大压力角以及凸轮最小曲率半径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最小凸轮基圆的确定方法;根据所给定的关键参数完成了多阀供油凸轮的设计,并通过仿真计算与试验进行了双凸起等速函数供油凸轮的校核及验证,为多阀燃油系统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然后,对多阀燃油系统供油特性以及油压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阀燃油系统关键结构参数对系统供油特性影响规律分析,提出了多阀燃油系统主要结构参数匹配方法;随后,通过多阀燃油系统试验台架进行了多阀系统油压波动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阀供油系统中由于嘴端油压反射导致系统泵端油压存在明显波动;最后,以单体泵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油温对系统性能影响规律以及内在机理,提出了单体泵供油系统性能特性受燃油温度影响变化规律会随着转速的改变而变化的特点,基于燃油温度对单体泵性能影响规律研究,分析了多阀供油系统性能受燃油温度改变的影响规律,相同控制模式下,多阀系统循环喷油量以及喷油压力随着燃油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燃油温度对多阀系统起喷和断喷过程的影响规律受控制过程的约束。最后,对多阀燃油系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阀燃油系统供油提前角受转速影响规律的分析,探索了供油提前角在不同转速条件下的修正方法;采用修正后的提前角及供油脉宽对多阀燃油系统不同转速下的油压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了多阀燃油系统在不喷油时,峰值油压与实际凸轮工作段紧密相关而对凸轮转速不敏感的特点;对多阀燃油系统供油提前角以及喷油提前角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多阀燃油系统的响应特性,提出了多阀燃油系统任意转速条件下,对起喷油压进行准确控制的方法,并给出了 NOP在不同供油持续期条件下的控制MAP,为多阀系统柴油机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最后结合本文所设计的多阀系统供油凸轮,对多阀燃油系统进行循环间供油特性对比分析,发现多阀燃油系统在不同控制模式下,供油特性稳定,实现了一泵为两缸供油的独特功能。

钱金鹏[6](2018)在《某天然气发动机辅助制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辆在下长坡行驶时,行车制动器容易过热,造成制动效率降低,甚至车辆跑偏。发动机辅助制动产生的制动功率较为稳定,且可以避免发动机过冷,但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发动机辅助制动存在制动功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减压制动与泄气制动相结合的新型发动机辅助制动方式以提高发动机辅助制动的制动功率。基于GT-power软件建立某型号天然气发动机辅助制动仿真模型,采用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转速、减压气门开启时刻、减压段气门升程、泄漏段的气门升程等边界条件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条件下对发动机辅助制动的制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辅助制动的制动功率呈线性增加;在压缩上止点附近缸内高压气体瞬间被排出,所以减压段气门升程越大,制动功率越高,但是减压气门升程受到压缩余隙的限制;同时减压气门开启时刻对制动功率的影响较大,气门开启过早,压缩冲程缸内最高压力下降,制动功率降低;开启过晚,缸内气体在压缩上止点附近不能排除,剩余气体在做功冲程对活塞做正功,制动功率下降。当转速、气门开启时刻、减压段升程以及排气背压一定时,减压段的气门升程存在最佳值使得制动功率最优。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边界条件下,缸内压力以及制动功率的仿真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5%以内;联合辅助制动的制动功率是三种制动方式中制动功率最高的,比减压制动的制动功率高出8%-12%,且随着转速增加联合辅助制动的制动功率增加的幅度最大。研究表明联合辅助制动的效果更好。

王晓娟[7](2017)在《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企业科研课题,以提升某A级轿车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等综合性能为目标,建立面向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分析的仿真模型。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合理性,设计得到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方案,采用仿真方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最终对优化的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方案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某A级轿车经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后,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均有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第一,给出某A级轿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等性能评价指标,并针对上述性能指标,对动力传动系统相关参数进行初选。第二,基于AVL-Cruise仿真软件,拟搭建面向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优化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针对目标车型初选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仿真计算结果与整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准确性,为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仿真优化奠定基础。第三,针对某A级轿车,进行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方案设计与仿真优化研究。拟对发动机附件进行优化;以动力性与经济性为性能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速比优化设计,然后再基于经济性考虑,对某A级轿车的换挡规律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满足某A级轿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标要求。第四,考虑试验环境影响,对优化后的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方案进行试验研究,验证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评价指标的达成情况,并进行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为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匹配最终方案提供试验依据。

乔芳[8](2017)在《柴油机挺柱磨损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配气机构作为柴油机的核心系统之一,是柴油机能否合理组织燃烧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的配气机构是凸轮轴下置式。该机构的功能是通过驱动部件,按照柴油机燃烧组织的需求打开气阀,使充足的空气进到气缸,并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气门的传动部件包括凸轮轴、挺柱、推杆、摇臂等,凸轮轴由齿轮驱动,凸轮轴转速为柴油机转速的一半,凸轮轴推动挺柱,挺柱沿机体上的挺柱孔的轴线做直线方向的往复运动,经过摇臂的传递,实现对气门开闭的节制。在此过程中,气门传动组件需克服气缸体内的气体作用在气门底面的力,传动链中的各摩擦副都承受很大的作用力,尤其是凸轮、挺柱摩擦副。在高转速、且载荷大的工作条件下,挺柱、凸轮易产生磨损。为满足高排放要求,打破国外品牌长期占领的高速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市场,以现有机械泵柴油机为原型机,对柴油机进行升级换代。升级后柴油机是6缸直列电控柴油机,爆压及转速在机械泵柴油机基础上都有大幅提高。其中配气机构沿用凸轮轴下置式布置,配气机构的大部分零件均进行了改进,挺柱为筒形平底结构。耐久试验拆检观察,发现挺柱底面有剥落现象,从影响挺柱磨损的各个因素出发,如材料匹配、硬度匹配、表面处理、结构等,阐述了挺柱磨损的主要模式及机理,分析了挺柱磨损的可能原因,并结合仿真、试验等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使用软件建立一维计算模型,计算额定工况、大扭矩工况等转速下配气机构动力性,与经验数据对比,提出改进方向;利用零部件试验台,对零件进行功能性试验,节约整机试验资源、缩短开发周期。落实优化措施后组织耐久试验验证,试验后拆检挺柱无异常磨损,改进措施有效。

于长亚[9](2017)在《汽车发动机凸轮-挺柱副热弹流仿真及低摩擦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资源匮乏和大气污染促使节能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保有量巨大的汽车有着严重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因此降低汽车发动机中各摩擦副的摩擦损失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凸轮-挺柱副是汽车发动机的关键摩擦副,其摩擦损失可占到整机的13%。本文以凸轮-挺柱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一个周期中的润滑状态变化和摩擦系数分布;针对低摩擦设计,本文探讨了不同的弹簧参数和钠填充物体积对凸轮-挺柱副的摩擦损失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的涂层对凸轮-挺柱副的低摩擦影响;最后,探索了启动阶段凸轮-挺柱系统的动力学和润滑状态变化,并分析了涂层在启动过程中的减摩作用。首先,本文在综合考虑挤压项和热的情况下,建立了凸轮-挺柱副的热弹流数学模型,联合求解了Reynolds方程、弹性变形方程、载荷平衡方程和能量方程组,得到了凸轮-挺柱副的热弹流结果。结果表明,最小油膜厚度的变化趋势与卷吸速度相对应,最大油膜压力和最大油膜温度的分布与接触压力的曲线有很强的相关性;另外,摩擦系数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最大油膜压力的变化相对应。在所建立的热弹流模型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凸轮-挺柱系统的结构参数对其润滑和摩擦学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较小弹簧刚度和预紧力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和摩擦损失,而不同体积的钠填充物对摩擦损失的影响很小。然后,建立了考虑涂层影响的热弹流数值模型,分析了涂层的机械参数和热参数对凸轮-挺柱副的润滑和摩擦系数的影响,以及涂层厚度、环境温度和涂层位置对摩擦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热特性”涂层和“软涂层”可以显着地降低凸轮-挺柱副的摩擦系数,而“高热特性”涂层和“硬涂层”则会使凸轮-挺柱副的摩擦系数增大;而且它们的影响会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三种涂层位置中,凸轮和挺柱均进行涂层的减摩效果,大于只对挺柱进行涂层的减摩效果,而只对凸轮进行涂层的减摩效果最小。最后,探索了冷启动和热启动过程中凸轮-挺柱副的润滑状态变化情况,研究了涂层在启动阶段对凸轮-挺柱副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油膜温度和摩擦功率的曲线呈现周期性增大的趋势,摩擦系数曲线表现为周期性减小;冷启动阶段的摩擦系数比热启动大很多;“低热特性”涂层可以显着降低启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功率。

郎伟钦[10](2016)在《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的六西格玛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提高,油耗和排放成为发动机性能重要的评判指标,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作为现代汽车发动机的一项重要的降油耗技术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使用可变正时系统可使发动机换气损失尽量降低,同时实现良好的缸内混合,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压缩比和缸内残余废气量,在部分工况下可实现阿特金森/米勒循环,从而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提升发动机综合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可变正时调节对于发动机冷启动,催化器加热,扫气,实现部分工况下的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FSS(六西格玛设计)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各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的新兴设计理念,它以提高设计的稳健性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工具、手段和方法优化设计,最终在早期设计开发阶段准确的反映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缩短设计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本文应用DFSS设计研究方法,对发动机正时系统和可变正时调节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客户需求分析,确定设计开发目标,应用普氏分析完成发动机正时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六西格玛设计方法优化发动机外特性性能及发动机部分负荷工况油耗,最终通过GT-Power模拟计算及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验证设计结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六西格玛设计方法与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设计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设计的稳健性。通过对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参数的优化,可以提升发动机性能,而阿特金森、米勒循环的应用,可以降低发动机部分负荷工况下的油耗。

二、汽车发动机液力挺柱试验台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发动机液力挺柱试验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产生与传播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压共轨系统研究现状
        1.2.1 高压共轨系统
        1.2.2 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特性的研究
        1.2.3 高压共轨系统燃油流动与压力波传播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高压共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高压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2 共轨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 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高压共轨系统各部件数学模型
        2.2.1 高压油泵的数学模型
        2.2.2 共轨管的数学模型
        2.2.3 喷油器的数学模型
    2.3 高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2.3.1 高压油泵的仿真模型
        2.3.2 共轨管的仿真模型
        2.3.3 喷油器的仿真模型
        2.3.4 高压共轨系统的仿真模型
    2.4 仿真模型验证
        2.4.1 高压油泵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4.2 高压共轨系统模型试验验证
    2.5 小结
3 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压力波动的评价指标
    3.2 高压油泵关键参数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2.1 凸轮转速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
        3.2.2 柱塞直径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2.3 泵油延迟角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
    3.3 不同轨压下喷油频率对系统压力波动影响规律研究
    3.4 不同轨压下喷油量对系统压力波动影响规律研究
        3.4.1 不同轨压下喷油量对压力波动最大幅值的影响
        3.4.2 不同轨压下喷油量对波动幅值衰减程度的影响
    3.5 不同喷油脉宽下喷油压力对系统压力波动影响规律研究
        3.5.1 不同喷油脉宽下喷油压力对压力波动最大幅值的影响
        3.5.2 不同喷油脉宽下喷油压力对波动幅值衰减程度的影响
    3.6 不同轨压下喷油持续期对系统压力波动影响规律研究
        3.6.1 不同轨压下持续期对压力波动最大幅值的影响
        3.6.2 不同轨压下喷油持续期对波动幅值衰减程度的影响
    3.7 不同轨压下共轨管结构形式对系统压力波动影响规律研究
    3.8 高压油管参数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8.1 高压油管直径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8.2 高压油管长度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9 小结
4 高压油泵容积腔内燃油流动与压力波传播过程研究
    4.1 高压油泵容积腔燃油流动三维模型的建立
        4.1.1 高压油泵容积腔几何结构与网格划分
        4.1.2 容积腔内的数学模型及算法选择
        4.1.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4.2 误差分析
    4.3 高压油泵容积腔的仿真结果分析
        4.3.1 单个柱塞供油过程容积腔内压力分布
        4.3.2 单个柱塞供油过程容积腔内燃油流动特性
        4.3.3 柱塞泵单次供油过程容积腔内压力分布
        4.3.4 循环压缩工作过程容积腔内燃油流动与压力分布
    4.4 小结
5 喷油器容积腔内压力波的传播及限流阀参数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喷油器容积腔三维仿真模型建立
        5.2.1 容积腔几何结构与网格划分
        5.2.2 燃油流动的数学模型
        5.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5.3 喷油器容积腔内压力波动特征研究
        5.3.1 喷射过程容积腔压力波动及其对喷油特性影响研究
        5.3.2 单次喷射过程中喷油器容积腔内压力分布云图
        5.3.3 单次喷射过程中喷油器容积腔内速度分布云图
        5.3.4 单次喷射过程中喷油器容积腔内速度矢量分析
    5.4 限流阀参数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5.4.1 限流阀的结构
        5.4.2 限流阀的活塞质量对压力波动的影响
        5.4.3 限流阀的喷孔直径对压力波动的影响
        5.4.4 限流阀的预紧力对压力波动的影响
        5.4.5 限流阀的节流孔径对压力波动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变排量技术发展
        1.2.1 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变工作模式的变排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发动机数值建模与试验平台构建
    2.1 发动机数值建模
        2.1.1 原型机数值建模
        2.1.2 仿真模型的验证
        2.1.3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运动规律建模
        2.1.4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气门升程曲线及喷油控制
    2.2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构建
        2.2.1 发动机的改装
        2.2.2 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发动机试验台架
    2.3 电磁驱动进气门的运行参数全柔性化试验
        2.3.1 可变气门正时
        2.3.2 可变过渡时间
        2.3.3 可变气门升程
        2.3.4 应用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发动机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电磁驱动进排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研究
    3.1 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评价准则和应用要求
        3.1.1 气门运行策略评价准则
        3.1.2 气门运行策略应用要求
    3.2 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
        3.2.1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
        3.2.2 滞留空气气门运行策略
        3.2.3 排气门常开气门运行策略
        3.2.4 变排量工作模式转换过程
    3.3 停缸一个循环时各个阶段指示压力
        3.3.1 工况点的设定
        3.3.2 滞留废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3 滞留空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4 排气门常开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3.5 停缸循环后的首个做功循环指示压力
    3.4 停缸多个循环时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1 滞留废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2 滞留空气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4.3 排气门常开策略下停缸循环及其转换阶段指示压力
    3.5 气门运行策略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研究
    4.1 基于电磁驱动进气门的变排量气门运行策略
        4.1.1 滞留空气和滞留残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优缺点
        4.1.2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
    4.2 变排量仿真模型修正
        4.2.1 三维模型计算结果
        4.2.2 一维模型计算结果
    4.3 进气门开启和关闭正时对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3.1 工况点的设定
        4.3.2 尾气中氧气质量分数
        4.3.3 停缸循环缸内最低压力
        4.3.4 停缸循环和做功循环指示压力
    4.4 滞留废气气门运行策略对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4.4.1 进气门开启和关闭正时及最大指示压力
        4.4.2 部分负荷下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4.5 本章小结
5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定负荷控制
    5.1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荷控制方法
        5.1.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5.1.2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荷控制模型结构
    5.2 做功与停缸分布预测模型
        5.2.1 初始化过程的做功与停缸分布
        5.2.2 初始化16 种做功与停缸分布转速变化量
        5.2.3 逐循环预测最优分布
        5.2.4 反馈校正
    5.3 定负荷下结果分析
        5.3.1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转速控制。
        5.3.2 做功循环负荷对转速的影响
        5.3.3 做功循环负荷对经济性的影响
    5.4 两种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转速波动对比
        5.4.1 固定模式的变排量技术建模
        5.4.2 转速波动对比
    5.5 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的变负荷控制
    6.1 变负荷工况分类
    6.2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负载转矩变化后的负荷控制
        6.2.1 负载转矩突变下的负荷控制
        6.2.2 负载转矩渐变下的负荷控制
    6.3 变排量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变转速和变转矩控制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3)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1.2.2 压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1.2.3 共轨系统内部流场仿真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一维仿真模型建立
    2.1 共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高压供油泵
        2.1.2 高压共轨管
        2.1.3 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
    2.2 系统关键部件数学模型
        2.2.1 高压油泵数学模型
        2.2.2 高压共轨管路数学模型
        2.2.3 喷油器数学模型
    2.3 共轨系统关键结构模型建立
        2.3.1 AMESIM软件
        2.3.2 高压供油泵系统建模过程
        2.3.3 高压共轨管建模过程
        2.3.4 喷油器建模过程
        2.3.5 高压共轨系统仿真建模
    2.4 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4.1 高压供油泵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4.2 高压共轨系统一维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共轨系统关键参数对轨内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1 供油泵关键参数对压力波动影响仿真研究
        3.1.1 高压泵凸轮型线对压力波动产生的影响研究
        3.1.2 供油相位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1.3 高压泵出油阀球阀质量对压力波动的影响研究
    3.2 喷油器关键参数对压力波动特性影响研究
        3.2.1 喷油器针阀开启与关闭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2 喷油器喷油脉宽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3 喷油器进油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4 喷油器针阀升程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5 喷油器喷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6 喷油器出油孔直径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7 共轨压力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8 喷油次序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2.9 喷油器控制室容积对压力波动影响研究
    3.3 供油与喷射过程压力波动叠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压共轨管内部燃油流动及压力波传播过程研究
    4.1 共轨管三维模型建立
        4.1.1 共轨管三维模型流场几何结构
        4.1.2 模型网格划分
        4.1.3 湍流模型及算法选择
        4.1.4 边界条件设置
    4.2 网格独立性分析与模型准确性验证
    4.3 轨内燃油流动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4.3.1 循环喷射过程轨内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4.3.2 循环喷射过程轨内燃油压力波传播过程分析
        4.3.3 单次喷射过程中共轨与高压油管压力波动结果分析
        4.3.4 单次喷射过程中共轨与高压油管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4.3.5 关键参数对喷射过程压力波传播影响研究
        4.3.6 高压共轨管内压力波动传播与叠加过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喷油器控制腔内压力波动特性及燃油流动仿真研究
    5.1 喷油器控制室内部流动数学模型
        5.1.1 混合模型
        5.1.2 湍流模型
        5.1.3 空化模型
    5.2 喷油器控制腔三维仿真模型建立
        5.2.1 控制室流场几何模型建立
        5.2.2 模型网格划分
        5.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
        5.2.4 网格独立性分析与模型准确性验证
    5.3 喷油器控制室燃油流动仿真研究
        5.3.1 喷射过程控制室压力波动及其对喷油特性影响研究
        5.3.2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内压力波动研究
        5.3.3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燃油流动速度分析
        5.3.4 喷油器喷射过程控制室空化特性研究
    5.4 喷油器控制室内压力波动与不稳定空化现象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用电控单体泵的单缸风冷柴油机低排放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非道路单缸风冷柴油机降低排放技术难点
        1.1.3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小功率非道路柴油机排放法规分析
    1.3 非道路单缸风冷柴油机降低排放技术方案的研究
        1.3.1 机械泵燃油系统+氧化催化器(DOC)
        1.3.2 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
        1.3.3 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
    1.4 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195FD柴油机供油系统和燃烧系统的优化设计
    2.1 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组成
        2.1.2 电控单体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供油凸轮的优化设计与校核
        2.2.1 供油凸轮的优化设计
        2.2.2 喷油泵的最大许用泵端压力校核
        2.2.3 喷油泵的最高允许转速校核
    2.3 喷油嘴的优化设计
    2.4 燃烧室结构优化设计
    2.5 进气道的优化设计
        2.5.1 进气道的结构优化
        2.5.2 稳流气道试验台的介绍
        2.5.3 稳流气道试验及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FD柴油机的燃烧系统的匹配试验
    3.1 195 FD柴油机的基本参数
    3.2 电控单体泵系统喷油过程研究及喷油参数MAP图的初步确定
        3.2.1 电控单体泵的供油延迟角与喷油延迟角的研究
        3.2.2 循环供油量MAP和供油提前角MAP的初步确定
    3.3 试验台架的搭建及排放测量方法
        3.3.1 排放试验台架的搭建
        3.3.2 排放试验测量方法
    3.4 喷油嘴的匹配试验
        3.4.1 喷油嘴流量的匹配试验
        3.4.2 喷油嘴伸出高度的匹配试验
    3.5 喷油泵供油凸轮工作段的分析与优化
        3.5.1 喷油泵供油凸轮工作段位置的确定
        3.5.2 喷油泵供油凸轮工作段的实验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5FD柴油机基于国三排放标准的喷油参数的标定
    4.1 供油提前角的变化对195FD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
        4.1.1 试验方案的确定
        4.1.2 示功图分析
        4.1.3 不同供油提前角对CO和 HC排放浓度的影响
        4.1.4 不同供油提前角对烟度和NOX排放浓度的影响
    4.2 195 FD柴油机喷油参数MAP图的标定及整机排放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195FD柴油机满足非道路国四排放标准的研究
    5.1 195 FD柴油机非道路国四排放物控制区的确定
        5.1.1 195 FD柴油机控制区中A、B、C对应转速的计算
        5.1.2 195 FD柴油机排放物控制区的确定
    5.2 195 FD柴油机满足非道路国四排放标准策略的探讨
        5.2.1 对195FD柴油机控制区排放试验与分析
        5.2.2 排放控制区标定策略的制定及整机排放试验
    5.3 对195FD单缸风冷柴油机降低排放的进一步优化
        5.3.1 冷却调节装置的设计
        5.3.2 旁通风口开度对缸盖温度的影响
        5.3.3 旁通风口开度对排放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5)多电磁阀控制燃油系统凸轮参数化设计与供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流电控高压供油系统
        1.2.1 电控单体泵系统
        1.2.2 电控泵喷嘴系统
        1.2.3 高压共轨系统
    1.3 高压供油系统研究现状
        1.3.1 电控单体泵系统研究现状
        1.3.2 多阀燃油系统研究现状
        1.3.3 多阀燃油系统的优势
    1.4 本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选题背景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系统及仿真模型
    2.1 试验系统搭建
        2.1.1 单体泵供油系统
        2.1.2 多阀供油系统
    2.2 仿真平台介绍及仿真模型标定
        2.2.1 仿真平台介绍
        2.2.2 计算模型校核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阀供油系统凸轮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3.1 多阀供油凸轮形式的选择
        3.1.1 多阀系统工作过程
        3.1.2 常见供油凸轮形式
        3.1.3 双凸起等速函数凸轮
    3.2 供油凸轮型线设计方法研究
        3.2.1 设计准则与约束条件
        3.2.2 凸轮升程数学模型
        3.2.3 凸轮基圆确定方法
    3.3 多阀系统供油凸轮
    3.4 多阀供油凸轮校核
        3.4.1 几何参数校核
        3.4.2 受力情况校核
        3.4.3 样件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阀供油系统系统结构匹配及油压特性研究
    4.1 多阀系统工作原理及理论基础
        4.1.1 机械喷油器受力分析
        4.1.2 电磁阀受力分析
        4.1.3 燃油压力分析
        4.1.4 燃油压升率分析
    4.2 研究方法及试验条件
        4.2.1 研究方法
        4.2.2 试验条件
    4.3 多阀系统结构影响及匹配方法
        4.3.1 三通结构的影响规律
        4.3.2 油管结构的影响规律
        4.3.3 多阀系统结构匹配方法
    4.4 多阀供油系统油压特性研究
    4.5 燃油温度对供油特性影响
        4.5.1 油温对单体泵系统的影响
        4.5.2 油温对多阀系统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阀控油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5.1 多阀系统控制模式分析
    5.2 供油控制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5.2.1 转速对控制参数的影响
        5.2.2 供油提前角控制研究
        5.2.3 供油持续期控制研究
    5.3 喷油控制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5.3.1 喷油提前角控制研究
        5.3.2 低转速高压喷油特性
        5.3.3 多阀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5.3.4 多阀系统多次喷射特性
    5.4 多阀系统循环供油特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某天然气发动机辅助制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法规规定对辅助制动的要求
        1.2.1 国外相关交通法规
        1.2.2 国内相关交通法规
    1.3 汽车辅助制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辅助制动研究
        1.3.2 国内辅助制动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发动机辅助制动原理与平台搭建
    2.1 某天然气发动机简介
    2.2 发动机辅助制动工作过程及原理分析
        2.2.1 发动机泄气制动工作原理与过程分析
        2.2.2 发动机减压制动工作原理与过程分析
        2.2.3 减压制动与泄气制动相结合的发动机辅助制动
    2.3 发动机辅助制动热力学方程
        2.3.1 质量守恒方程
        2.3.2 能量守恒方程
        2.3.3 外部约束方程
        2.3.4 传热模型
    2.4 发动机减压凸轮设计
        2.4.1 缓冲段设计
        2.4.2 基本段设计
    2.5 仿真模型搭建
    2.6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辅助制动工作模拟与分析
    3.1 发动机转速对辅助制动的影响
    3.2 气门相位角对辅助制动的影响
    3.3 减压气门升程对辅助制动的影响
    3.4 泄漏段气门升程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与试验验证
    4.1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案
    4.3 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
    4.4 联合辅助制动与减压制动和泄气制动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传动系统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1.2.2 动力传动系统多目标优化发展现状
        1.2.3 动力传动系统试验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初选
    2.1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评价指标的设定
        2.1.1 动力性评价指标
        2.1.2 经济性评价指标
        2.1.3 排放性评价指标
    2.2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初选
        2.2.1 发动机功率的初选
        2.2.2 自动变速器换挡规律的初选
        2.2.3 传动系速比的初选
        2.2.4 液力变矩器参数的初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RUISE的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3.1 CRUISE简介
    3.2 面向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的仿真模型
        3.2.1 整车仿真模型
        3.2.2 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3.2.3 车轮仿真模型
        3.2.4 驾驶员仿真模型
    3.3 整车性能模拟分析结果及仿真模型校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仿真优化
    4.1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多目标优化流程
    4.2 发动机附件优化
    4.3 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仿真优化
        4.3.1 面向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传动系速比优化
        4.3.1.1 优化算法的选取
        4.3.1.2 传动系速比优化流程
        4.3.1.3 目标函数的建立
        4.3.1.4 设计变量的选取
        4.3.1.5 约束条件的建立
        4.3.1.6 传动系速比的优化结果
        4.3.2 面向经济性的换挡规律优化
    4.4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4.4.1 仿真工况
        4.4.2 仿真结果
        4.4.3 优化方案与原方案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工况、场地与设备描述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工况
        5.1.3 试验场地
        5.1.4 试验设备
    5.2 面向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的试验研究
        5.2.1 修正系数研究
        5.2.2 动力性试验研究
        5.2.3 经济性试验研究
        5.2.4 排放性试验研究
        5.2.5 试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柴油机挺柱磨损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配气机构结构介绍
    1.2 挺柱主要失效模式
        1.2.1 挺柱分类
        1.2.2 挺柱工作条件
        1.2.3 挺柱失效模式
        1.2.4 挺柱失效对柴油机的影响
    1.3 柴油机技术发展对挺柱、凸轮摩擦副的影响
        1.3.1 配气相位优化
        1.3.2 爆压、转速提高
        1.3.3 柴油机辅助制动
    1.4 挺柱、凸轮摩擦副仿真评估现状
    1.5 挺柱、凸轮摩擦副试验评估现状
    1.6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柴油机开发情况
        1.6.2 配气机构布置
        1.6.3 挺柱磨损故障
        1.6.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故障分析
    2.1 挺柱失效主要影响因素
        2.1.1 材料影响
        2.1.2 粗糙度影响
        2.1.3 结构因素影响
        2.1.4 润滑影响
    2.2 故障分析鱼骨图
    2.3 排查
        2.3.1 挺柱、凸轮配副材料、硬度、粗糙度
        2.3.2 结构
        2.3.3 润滑
        2.3.4 其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措施及仿真评估
    3.1 降低接触应力
        3.1.1 降低接触应力可行性分析
        3.1.2 凸轮型线设计
        3.1.3 新型线性能校核计算
    3.2 优化润滑
    3.3 挺柱表面处理工艺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验证及分析
    4.1 凸轮轴衬套喷油试验
    4.2 挺柱摩擦磨损试验
    4.3 耐久试验
        4.3.1 试验台架
        4.3.2 试验内容
        4.3.3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汽车发动机凸轮-挺柱副热弹流仿真及低摩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凸轮-挺柱副摩擦学研究现状
        1.2.2 涂层减摩研究现状
        1.2.3 发动机启停工况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凸轮-挺柱副动力学仿真和热弹流数值模型
    2.1 引言
    2.2 凸轮-挺柱副模型建立
        2.2.1 升程曲线与型线转换
        2.2.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2.2.3 ANSYS Workbench多刚体动力学分析
        2.2.4 运动学和动力学结果分析
    2.3 热弹流数学模型
        2.3.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2.3.2 热弹流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2.3.3 无量纲控制方程的数值算法
        2.3.4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凸轮-挺柱副热弹流结果及结构参数的影响
    3.1 引言
    3.2 凸轮-挺柱副热弹流计算结果及讨论
        3.2.1 凸轮-挺柱副的模型参数
        3.2.2 热弹流输入参数
        3.2.3 结果与讨论
    3.3 结构参数对凸轮-挺柱副摩擦学的影响
        3.3.1 弹簧刚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3.2 预紧力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3.3 钠填充物体积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涂层对凸轮-挺柱副的摩擦学影响
    4.1 引言
    4.2 考虑涂层的热弹流数值模型
        4.2.1 考虑涂层的弹性变形计算
        4.2.2 考虑涂层的能量方程
    4.3 考虑涂层后的结果与讨论
        4.3.1 涂层热参数对凸轮-挺柱副润滑的影响
        4.3.2 涂层机械参数对凸轮-挺柱副润滑的影响
        4.3.3 涂层厚度对凸轮-挺柱副润滑的影响
        4.3.4 涂层热参数-弹性模量对凸轮-挺柱副摩擦损失的影响
        4.3.5 不同环境温度下涂层对凸轮-挺柱副摩擦损失的影响
        4.3.6 不同涂层位置对凸轮-挺柱副摩擦损失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启动工况下凸轮-挺柱副的摩擦学性能及涂层的影响
    5.1 引言
    5.2 热弹流输入参数
    5.3 初始条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油膜压力、油膜厚度及油膜温度分布
        5.4.2 最小油膜厚度
        5.4.3 最大平均油膜温度
        5.4.4 摩擦系数和摩擦功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的六西格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传统内燃机发动机所面临的挑战
        1.1.2 内燃机行业的应对措施
    1.2 发动机可变配气系统研究进展
        1.2.1 发动机可变气门机构的应用
        1.2.2 阿特金森和米勒循环的应用
    1.3 六西格玛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工作和总体框架
第二章 基于六西格玛的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设计方法概述
    2.1 六西格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
        2.1.1 优化对象识别阶段
        2.1.2 定义客户需求阶段
        2.1.3 设计概念开发阶段
        2.1.4 优化设计阶段
        2.1.5 验证和实施阶段
    2.2 应用DFSS进行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设计
        2.2.1 设计开发背景介绍
        2.2.2 应用DFSS进行发动机气门正时设计及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 优化对象的识别和定义
    3.1 优化对象的定义
        3.1.1 优化对象的选取
        3.1.2 优化目标的确定
    3.2 优化工作范畴的识别
        3.2.1 可变凸轮轴相位调节策略
        3.2.2 阿特金森循环和米勒循环介绍及优点
        3.2.3 应用可变相位调节策略在发动机部分工况下实现阿特金森/米勒循环
        3.2.4 设计优化内容的确定
第四章 客户需求的收集和开发目标的确定
    4.1 客户呼声(VOC)的收集
    4.2 质量屋的建立和质量功能展开(QFD)
    4.3 设计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本章总结
第五章 气门正时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和优化
    5.1 气门机构布置型式的设计方案的开发和优化
        5.1.1 常用气门机构布置型式的开发和分析
        5.1.2 基于普氏分析的气门机构布置方案优化
    5.2 发动机可变正时系统(VVT)设计方案的开发和优化
        5.2.1 常用可变正时系统设计方案的开发和分析
        5.2.2 可变正时系统方案的普氏分析
    5.3 发动机正时传动设计方案的开发和优化
        5.3.1 常用发动机正时传动系统设计方案的开发和分析
        5.3.2 正时传动系统方案的普氏分析
    5.4 确定设计方案及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变正时系统参数设计优化
    6.1 建立用于优化分析的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
    6.2 应用DFSS方法优化发动机外特性
        6.2.1 理想函数的建立
        6.2.2 系统参数图
        6.2.3 选取所需优化的设计参数
        6.2.4 应用正交列表确定试验方案
        6.2.5 模拟计算结果
        6.2.6 计算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6.2.7 通过信噪比及beta值选择最优
    6.3 应用DFSS方法优化发动机部分负荷油耗
        6.3.1 理想函数的建立
        6.3.2 系统参数图
        6.3.3 选取需优化的设计参数
        6.3.4 应用正交列表确定试验方案
        6.3.5 模拟计算结果
        6.3.6 计算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6.3.7 通过信噪比及Mean值选择最优
        6.3.8 发动机部分负荷设计优化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气门正时系统最终设计方案的验证及确认
    7.1 最终设计方案的完成及分析计算
    7.2 发动机台架的试验结果
    7.3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六西格玛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设计中应用的优缺点
    8.2 发动机可变气门机构和凸轮轴相位调节策略对发动机性能及油耗的影响
    8.3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汽车发动机液力挺柱试验台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压力波动产生与传播的仿真研究[D]. 田丽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发动机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全柔性化运行策略的研究[D]. 胡茂杨.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供油及喷射过程压力波动仿真研究[D]. 赵万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用电控单体泵的单缸风冷柴油机低排放性能研究[D]. 董浩. 江苏大学, 2019(11)
  • [5]多电磁阀控制燃油系统凸轮参数化设计与供油特性研究[D]. 胡若.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某天然气发动机辅助制动性能研究[D]. 钱金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某A级轿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D]. 王晓娟. 吉林大学, 2017(10)
  • [8]柴油机挺柱磨损分析及改进[D]. 乔芳. 山东大学, 2017(01)
  • [9]汽车发动机凸轮-挺柱副热弹流仿真及低摩擦设计[D]. 于长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10]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的六西格玛设计[D]. 郎伟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汽车发动机液压挺杆试验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