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节能冷水机组探讨

新型节能冷水机组探讨

一、试论新型节能型冷水机组(论文文献综述)

胡鹏涛[1](2021)在《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数据中心是新时期国家制定“互联网+”战略方针的基础资源;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承接流量传递和宽带体验等服务内容的载体;是5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智慧城市、大数据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化产业的“数字地产”。伴随着数据中心发展的利好政策,我国数据中心的产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数据中心带来的产业效益明显。同时,伴随着数据中心产业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关注焦点,尤其是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高能耗问题已经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瓶颈”,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目前,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主要体现在能耗水平定义及评估测算、各类节能技术、节能方案列举介绍等方面,对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未能将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与整体规划紧密结合,缺少整体性的规划思路、规划步骤和实施流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数据中心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数据中心节能理论研究,提出将数据中心的节能规划纳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从“源头”进行节能实践,避免出现能耗浪费后而进行被动整改。首先,对数据中心的发展、能源消耗、能耗结构、能耗水平及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详细分析了数据中心节能发展的趋势和节能规划要点,提出了数据中心节能规划的步骤;再次,对数据中心的节能方向、节能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总结了各类节能技术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内容;最后,将上述研究成果和理论在某数据中心征地选址、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等阶段进行应用实践,实现了该数据中心制冷系统、配电系统的节能规划,显着提升了该数据中心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对于推动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海南,田亚玲,张阳,赵荦,田长青[2](2020)在《中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数据中心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建筑场所,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快速增长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其能耗也迅猛增长。为了实现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和节能减排,近年来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介绍了部分主流数据中心节能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我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李辉[3](2020)在《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将主动式冷梁与土壤源热泵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形式在建筑节能和热舒适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两者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空调系统的节能性、环保性与舒适性。本文以北京市某科技园高档办公楼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现场测试和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对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并利用TRNSYS软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测试与性能评价。本工程冷热源系统分为部分负荷运行和满负荷运行两种策略,分别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对两种运行策略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现场测试,依据标准对热泵机组及系统的全年运行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部分负荷运行策略下,单台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为6.6,冬季系统COP为4.2,夏季系统EER为4.5,符合国家标准(机组ACOP≥4.0,系统COP≥3.0,系统EER≥3.4);在满负荷运行策略下,两台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分别为5.9、5.3,冬季系统COP为3.9,夏季系统EER为3.9,同样符合国家标准。对比两种运行策略可以看出,当空调系统处于较低负荷率情况下,热泵机组及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策略下运行性能参数均优于满负荷运行策略。(2)TRNSYS软件模拟。首先利用TRNSYS软件对建筑全年负荷进行动态模拟,然后搭建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并且将地源热泵机组与水冷式制冷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冷源方案夏季运行能耗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大负荷日作为典型日比较三种方案的能效。结果表明:在机组平均EER方面,土壤源热泵机组、水冷式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方案分别为5.76、5.49、3.40,其中土壤源热泵机组的典型日机组平均EER最高,比水冷式机组高5.09%,比风冷式热泵高69.55%;在系统平均EER方面,土壤源热泵、水冷式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方案分别为3.81、3.44、2.77,其中土壤源热泵机组的典型日系统平均EER最高,比水冷式机组方案高10.66%,比风冷式热泵方案高37.44%;在夏季总能耗方面,土壤源热泵系统耗能最低,分别比水冷式机组方案、风冷式热泵方案节能10.69%、33.73%。因此在夏季工况中土壤源热泵比水冷式制冷机组、风冷式热泵运行效率更高、节能效果更好。(3)系统方案优化。根据冷梁特点提出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利用TRNSYS软件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探究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结果显示: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与优化前方案相比典型日系统EER提高9.80%,总能耗降低9.31%,总费用降低8.72%,同时高温冷冻水热泵机组比普通热泵机组的平均能效比提高38.66%;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与优化前方案相比,典型日系统EER提高1.80%,总能耗降低3.96%,总费用降低3.02%。因此两个优化方案都能够起到节约系统能耗和运行费用的效果,并且高温冷冻水热泵可以大幅提高热泵机组的能效比。(4)节能建议。由于北京实行阶梯电价,采用冰蓄冷改造优化方案可节约运行费用;夏季增加负荷预测控制模块,一定程度上避免冷梁结露问题,且节约系统能耗;冬季增加太阳能备用辅助热源供热,可以防止土壤源热泵系统冬季埋管侧水温过低的问题;使用新型磁悬浮离心式变频冷水机组从而优化机组运行效率。本课题对民用建筑室内中央空调与冷热源工程,特别是对防结露要求很高的冷梁末端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与毛细管辐射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节能具有积极意义,对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IDC机房空调、电子设备机房、医疗与制药用房等工艺性空调系统冷热源工程也具有参考价值。

孙艳红[4](2020)在《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广泛。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功能单一、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因其在夏季制冷的同时能够利用冷凝热量免费制取生活热水,既解决了能源的浪费,也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本文根据传统空调的缺点,采用了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提出了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的研究现状,针对现阶段空调热泵机组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新形式的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单独制冷模式、制冷+热回收模式、单独制热水模式、单独制热模式、制热+热回收模式。(2)对实验样机进行设备选型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搭建了实验台,并对各运行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机组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再次进行实验测试,将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进行对比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在单独制冷模式下,以名义工况为例,平均性能系数(EER)为2.82,比理论设计制冷工况下的性能系数(EER)相差14.5%,最大制冷量为10.82k W,这与机组额定制冷量为14.5k W相差34%。(2)在制冷+热回收模式下,机组在运行全热回收模式时,最高热水出水温度为42℃,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性能系数(EER)下降了29.2%,性能系数(COP)下降了27.3%,性能系数(COPz)下降了28.3%;当热水出水温度为40℃时是机组由全热回收模式切换至部分热回收模式的最佳切换点,当机组运行部分热回收模式时,热水出水温度为40℃时分别开启低速风机、中速风机、高速风机对运行的三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议只开启低速风机运行,运行时间相对较短为125min,耗电量相对较小为7.3k Wh,平均热回收率相对较高为63%,性能系数(EER)最高为6.92。(3)在单独制热水模式下,机组的排气温度最大为67.2℃,解决了其他机组在运行单独制热水模式时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使得机组能够稳定运行,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COP)能够达到4.03。(4)在制热+热回收模式下,平均热回收率为27%,平均性能系数(COP)为2.93,当两个水式换热器同时作为冷凝器时,既满足了室内的供热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热水,热量分配均衡,未出现热量失衡问题。(5)对改进机组的单独制冷模式和制冷+热回收模式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通过整理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单独制冷模式下,改进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EER)为3.19,比原始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EER)提高了13.1%;在制冷+热回收模式下,机组运行全热回收模式时,从加热水温来看,改进机组能够将初始水温为25℃的水加热至55℃,充分满足热水需求温度,从机组性能来看,改进机组的平均热回收率也明显提高了10.1%,平均性能系数(COPz)提高了13.8%;机组运行部分热回收模式时(低速风机运行),从运行时间来看,改进机组的运行时间比原始机组运行时间缩短了20min,从性能来看,改进机组的平均热回收率增加了12.6%,平均性能系数(COPz)增加了21.7%。

刘帅领[5](2020)在《翅片式空气冷却器冷却除湿能力优化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调系统的除湿能力已成为人们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冷却除湿以其能够连续性运行、除湿效果快、操作方便等优点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空气调节类除湿技术。冷却除湿设备在使用中,存在体积大、耗能高等不足。为此,本文将通过理论及实验方法研究常用翅片式空气冷却器的冷却除湿性能。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于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以翅片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数学模型,利用编程迭代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入口空气状态参数、迎面风速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主要通过改变蒸发器迎面风速的方法来改变蒸发温度,探究了系统最佳能效下和系统最大除湿量下所对应蒸发温度的差异,确定了工况变化对蒸发温度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进口空气干球温度为21℃-36℃,相对湿度为40%-85%时,系统的湿球温度与最佳制冷COP下对应蒸发温度的差值在10℃上下波动;系统最佳制冷COP下对应蒸发温度与系统最大除湿量下对应蒸发温度差值与进口空气干、湿球温度呈线性关系。(2)针对翅片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低、占用体积大等缺点,对于间接蒸发集中空调系统,提出将4℃水与微通道换热器相结合。建立微通道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学模型,利用编程迭代计算方法模拟了空气进口状态参数、迎面风速、冷水进水温度及流量对微通道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影响,并对微通道换热器与翅片管式换热器进行对比。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时,相对湿度每提高10%,系统最大除湿量所对应的风量提高300m3/h;温度每提高3℃,系统最大除湿量所对应的风量提高100m3/h;并且供水温度为4℃时的制冷量要比7℃的制冷量高20%左右,而系统COP降低约6%;微通道换热器相比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具有更高的体积换热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量更高、体积更小,在空间占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3)搭建了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除湿实验台,在不同实验工况下,研究其冷却除湿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进口空气干球温度为24-36℃,相对湿度为50%-90%时,系统的湿球温度与最佳制冷COP下对应的蒸发温度的差值在15.5℃上下波动,最佳制冷COP下对应蒸发温度与最大除湿量下所对应蒸发温度的差值与进口空气干、湿球温度的线性关系并与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

张晓霞[6](2020)在《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和引导,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逐年增长。但大部分获得绿色标识项目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还是未知的,且玻璃幕墙作为围护结构由于本身存在能耗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和隔声性能不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玻璃幕墙类的绿色办公建筑进行使用后评估研究。使用后评估即对运营一年以上的建筑的使用状况和性能表现进行评估,倾向于对建筑效能性的评价。论文首先确定本文的后评估方法,再通过现场勘察收集案例建筑的能耗数据,查阅相关标准确定室内环境测试方法、测点与位置。然后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分析总能耗和分能耗数据,得出绿色办公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确实有很明显的节能效果,但是空调部分的能耗依旧偏高,甚至比普通建筑更高;同时对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的室内主要功能区进行现场测量,将问卷调查分发给建筑使用者,分析得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现状情况,并且发现室内办公人员对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较高。此部分主要对建筑的能耗和室内环境质量作客观分析。再通过访谈物管人员、查看物业管理资料,对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及运营管理7大指标的评分项实地调研,解析建筑运用的节能技术以及使用情况,并进行评分,带入公式计算现状评估分值,确定案例建筑总评分值处于二星级之列。综合以上现状与评价分析,总结案例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找出所有与建筑能耗相关的评分项,归纳影响因素,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耗影响的占比情况,分析得出作为围护结构的玻璃幕墙是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能耗偏高的最大影响因素。再从定量角度分析不同组合形式下的玻璃幕墙其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得出苏州地区可选用的幕墙性能:对于既有建筑,为减小传热系数可采用在幕墙室内层贴节能膜的方式;对于新建建筑,为实现节能65%的目标,幕墙传热系数宜控制在1.2-2.3 W/(㎡·K)之间,为实现超低能耗建筑,传热系数宜控制在0.7-1.2W/(㎡·K)之间。同时依据玻璃幕墙类型以及建筑形体合理选择采用内遮阳、外遮阳还是中置遮阳形式。然后针对性提出苏州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各个阶段的优化策略。论文最后从建筑的节能角度提出玻璃幕墙合理化设计对于节能的必要性,同时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设计师、施工单位与物管单位需通力合作,相互监督,实现绿色建筑真正的“绿色”化,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改进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7](2020)在《关于发布《工业化建筑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文中认为建科中心函[2020]10号有关单位:为提高工业化建筑部品和构配件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推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化建筑发展,我中心联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工业化建筑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产品征集工作。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编写完成了《工业化建筑标准化部品与构配件产品目录(第一批)》,共包括65类产品。经公示无异议,予以发布,供参考。为方便有关单位全面了解目录所列产品情况,我们将组织编写配套应用指南并适时发布。

柏友顺[8](2020)在《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产品的能耗日益增加。我国针对制冷空调产品提出了许多能效指标及节能要求,而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其产品本身的,往往都忽视了制冷空调产品检测检验过程中的能耗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中用途最广、能耗最高的焓差试验室进行了节能改造,并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最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焓差试验室的实例中,分析其节能效果。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焓差试验室能耗状况,指出其存在落后、能耗高等不足,进而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一是采用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制冷系统以保护压缩机并实现工况快速化过渡;二是将焓差室一侧环境间所配置工况机运行时产生的冷凝热,回收利用到另一侧环境间,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并降低能耗。在此基础之上搭建了两套制冷系统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实验装置。通过与传统热力调节方式的对比实验,发现恒温变负荷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4.8%~9.1%,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4.3%~23.3%;定负荷变温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0.0%~16.7%,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6.0%~33.3%;在温度波动方面,两种情况下,电子联调调节方式出风温度稳定状态最大与最小值偏差也都明显小于其他两者,是性能最佳的无级调节方式。与此同时,本课题还搭建了氟侧和水侧两套冷凝热回收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相同冷却水温条件下,氟侧热回收效率比水侧热回收更高,其全热回收量大于水侧20%左右;氟侧热回收的调节范围比水侧热回收更广,约为水侧热回收的1.73倍;引入热回收系统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会有所上升,尤其是在进行低温工况试验时,且氟侧热回收对应的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的更快、更高,对压缩机的不利影响更大。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某企业搭建的节能型焓差试验室中,计算得出了该节能型焓差试验室每小时最大节约电量132.5k W·h,并估算了投资回收期大致需要半年时间。

林茜[9](2019)在《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空调系统通常优先考虑温度参数而牺牲湿度参数,会造成吹风感强、热湿比不匹配、室内空气品质不佳等问题,因此,相比于传统空调系统,更加舒适、节能、绿色的辐射空调系统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辐射空调系统中除湿新风机是湿度调控的核心设备,因此开发和研究除湿新风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首先,本文对传统的除湿新风机的结构进行改进,以500 m3/h风量为基准,设计了一种加入内置制冷循环和全热回收装置且带深度除湿功能的二级除湿新风机组,同时,对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选取原则进行了优化。其次,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仿真模型,并确定了仿真计算的具体流程。本文以表冷器、全热回收装置、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风机等部件作为仿真的主要对象,仿真程序中各部件模型均根据样机数据进行建模。再次,利用该软件对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工况进行特性研究,对机组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性能分析,主要分析变制冷量、变迎面风速、变新风干球温度、变新风相对湿度、变回风干球温度、变冷负荷占比分配、变风量、变冷冻水水流量、变冷冻水水温等不同工况下机组性能的变化情况,确定参数的最佳取值区间,对机组除湿性能进行一个整体评估。仿真结果表明:机组迎面风速的减小可以提升表冷器的除湿能力;开启全热回收装置后机组的COP均高于未开启时;表冷器承担总冷负荷比例在70%~80%之间存在一个最佳比例,能实现机组能耗最低;送风温度对冷冻水水流量变化并不敏感,而冷冻水进水温度对机组的除湿量、压缩机功耗及COP影响较大。最后,在实际设计的基础上,对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进行了试验测试,本试验重点研究在制冷条件下变新风温度和变回风温度两个工况,通过比较实测值和仿真值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本课题从节能和环保出发,以温度和湿度为主的环境舒适性为标准,为未来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优化改进与节能运行研究提供了较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郭志成[10](2019)在《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所研究的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利用新疆地区富足的干空气能和低温空气作为自然冷源,基于直接蒸发冷却技术、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及乙二醇自然冷却技术实现蒸发冷却空气-水空调系统在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系统领域中的首次应用,并实现全年100%自然冷却。本论文分别从技术原理、实验研究、工程应用、性能实测、经济效益及运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该系统的应用研究。(1)技术原理分析。定义了该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所采用的立管间接蒸发冷却器、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蒸发冷却新风机组及机房新型显热末端单元各自的技术原理和运行模式,然后重点解释了冷水机组采用的内外冷强化复合换热技术,还论述了该系统全年三种运行模式(水侧蒸发冷却、水侧风侧复合蒸发冷却及乙二醇自然冷却运行模式)的技术原理和运行流程,从而为该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分析。现场搭建实验台进行单/双面进风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性能对比实验和单面进风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性能改进实验,由于单面机型的供水温度高于环境空气湿球温度2℃以上,而双面机型各性能参数的实测值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将双面机型应用于工程项目,还通过实验测试系统验证了该系统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该系统工程应用的配置方案。(3)夏季性能实测与经济效益分析。制定非标工程实测方案对该非标系统性能和机房环境进行了实测分析,并与机房空调系统常用的两种制冷方式(自然冷却风冷螺杆冷水机组和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进行了经济性的对比分析,还依据实测性能参数对该系统的全年耗电量和该数据中心的理论电能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计算。实测表明冷水机组、新风机组的耗水量分别为0.34m3/h、0.06m3/h,该系统SCOP为16.64、COP为6.65,该数据中心全年理论PUE为1.285,相比机房空调系统常用的两种制冷方式全年最大节能率为73%、节省运行费用266.3万元、全年机架收益为515万元,该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节能节水,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4)运行优化。基于该系统在夏季实测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该系统的优化,重点包括以下三方面: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在不同干空气能品质下的性能分析与运行策略调控、蒸发冷却新风机组送风相对湿度过大问题的解决以及增加风侧蒸发冷却运行模式作为该系统全年运行模式的补充,从而保证了该系统全生命期的可靠性。论文中图60幅,表21个,参考文献75篇(外文文献占比50%)。

二、试论新型节能型冷水机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型节能型冷水机组(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数据中心简介
        1.2.1 数据中心的定义
        1.2.2 数据中心的分类
    1.3 我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情况
    1.4 我国数据中心的能耗情况
    1.5 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中心节能的发展趋势与规划步骤
    2.1 低碳化、多元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节能发展趋势
    2.2 征地选址、园区规划、系统设计的节能规划要点
        2.2.1 征地选址的要点
        2.2.2 园区规划的要点
        2.2.3 系统设计的要点
    2.3 节能规划的五大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节能研究
    3.1 数据中心的环境要求
    3.2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架构及形式
        3.2.1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架构
        3.2.2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形式
    3.3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节能方向研究
    3.4 利用自然冷源实现节能减排
        3.4.1 我国自然冷源利用的潜质
        3.4.2 优化制冷系统工作模式,利用自然冷源
        3.4.3 提高机房温度,增加自然冷源利用时长
    3.5 应用新型空调末端,优化机房气流组织
        3.5.1 行级列间空调
        3.5.2 机架级背板空调
        3.5.3 不同空调末端形式的机房装机规模对比
    3.6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制冷系统智能化水平
    3.7 能源梯次利用,余热回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节能研究
    4.1 数据中心的配电要求
    4.2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结构
    4.3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节能方向研究
    4.4 合理确定机架等级和功耗,避免设备过度配置
    4.5 积极推行新型供电架构、提高设备利用率
        4.5.1 336V/240V高压直流系统
        4.5.2 市电+不间断电源系统
        4.5.3 优化UPS 系统结构,提高UPS 系统效率
    4.6 使用新型配电产品,提升节能水平
        4.6.1 采用高压油机,提高供电可靠性
        4.6.2 改变传统整流逆变模式,UPS采用智能在线模式
    4.7 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助力数据中心低碳化发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数据中心的节能实践
    5.1 实践背景
        5.1.1 总体概述
        5.1.2 项目概况
    5.2 数据中心征地选址节能实践
    5.3 数据中心园区规划节能实践
        5.3.1 数据中心园区总平面规划
        5.3.2 数据中心使用功能规划
        5.3.3 数据中心机架等级及单机架功耗
    5.4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设计节能实践
        5.4.1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容量设计
        5.4.2 合理选择制冷系统,利用自然冷源
        5.4.3 适度提高机房温度,提升冷机效率
        5.4.4 全面使用新型空调末端,提升效率
        5.4.5 利用余热回收,实现能源梯次利用
    5.5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设计节能实践
        5.5.1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容量设计
        5.5.2 采用高压油机,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5.5.3 UPS系统采用3N结构,提升设备效率
        5.5.4 扩大高压直流应用规模,提升能源转化效率
        5.5.5 配电设备及用房集中设置,减少电力传输距离
        5.5.6 优化能源结构,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机房楼平面图
    附录2:辅助用房平面图
    附录3:水冷冷水机组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4:风冷冷水机组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5:风冷型空调系统利用自然冷源支出测算表
    附录6:方案一、二、三分年度及年度累加支出对比
    附录7:市电引入、变压器、发电机组的容量估算汇总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数据中心产业现状
2 发展数据中心节能技术的战略意义
3 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发展现状与产业化情况
    3.1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3.1.1 高效制冷机技术
        3.1.2 自然冷却技术
        3.1.3 蒸发冷却技术
        3.1.4 芯片级液体冷却技术
        3.1.5 其他节能技术
    3.2 电源系统节能技术
        3.2.1 高可靠性UPS电池技术
        3.2.2 高效直流供电技术
        3.2.3 节能变压技术
    3.3 IT设备节能技术
4 我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
5 我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发展对策建议

(3)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问题与建筑节能
        1.1.2 地源热泵系统
        1.1.3 诱导式冷梁系统
        1.1.4 冷梁末端与土壤源热泵结合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诱导式冷梁系统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
        1.2.3 结合冷梁末端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点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壤源热泵性能测试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建筑概况
        2.1.2 设计参数
        2.1.3 机房主要设备
    2.2 测试方案
        2.2.1 测试内容
        2.2.2 测试原理及目的
        2.2.3 测试条件
        2.2.4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精确性分析
    2.3 测试依据及仪器
        2.3.1 测试依据
        2.3.2 测试仪器
    2.4 测试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数据分析与性能评价
    3.1 测试数据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
        3.1.1 冬季工况数据计算方法
        3.1.2 夏季工况数据计算方法
        3.1.3 全年综合性能系数计算方法
        3.1.4 热泵机组及系统性能评价标准
    3.2 部分负荷运行策略性能评价
        3.2.1 冬季部分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3.2.2 夏季部分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3.2.3 部分负荷运行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评价
    3.3 满负荷运行策略性能评价
        3.3.1 冬季满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3.3.2 夏季满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3.3.3 满负荷运行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评价
    3.4 部分负荷与满负荷运行策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RNSYS软件动态模拟仿真
    4.1 TRNSYS软件简介
    4.2 建筑负荷全年动态仿真模拟
        4.2.1 建筑模型设计参数
        4.2.2 建筑负荷模拟仿真模型搭建
        4.2.3 土壤温度模拟结果
        4.2.4 建筑负荷模拟结果
    4.3 基于冷梁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
        4.3.1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
        4.3.2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拟仿真结果
        4.3.3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验证
    4.4 水冷式机组的系统模型仿真
        4.4.1 水冷式机组的系统模型搭建
        4.4.2 水冷式机组的仿真模拟结果
    4.5 风冷式热泵的系统模型仿真
        4.5.1 风冷式热泵的系统模型搭建
        4.5.2 风冷式热泵的仿真模拟结果
    4.6 冷热源方案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源热泵系统优化分析
    5.1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
        5.1.1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提出
        5.1.2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仿真模拟
        5.1.3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结果分析
    5.2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
        5.2.1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提出
        5.2.2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仿真模拟
        5.2.3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结果分析
    5.3 其他优化方案
        5.3.1 冰蓄冷
        5.3.2 负荷预测控制系统
        5.3.3 太阳能辅助供热
        5.3.4 新型磁悬浮离心式变频冷水机组
    5.4 系统改进与优化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冷凝热回收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冷凝热回收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设备选型及理论分析
    2.1 方案设计
    2.2 压缩机选型
    2.3 换热器选型
        2.3.1 风冷翅片式换热器
        2.3.2 水-水式换热器
    2.4 节流装置
    2.5 辅助设备
        2.5.1 气液分离器
        2.5.2 三通换向阀
    2.6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理论分析
        2.6.1 制冷模式理论分析
        2.6.2 制冷+热回收模式理论分析
        2.6.3 制热水模式理论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台的搭建
    3.1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各运行模式介绍
    3.2 实验工况
    3.3 实验数据采集工具
    3.4 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及性能评价指标
        3.4.1 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
        3.4.2 性能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数据分析
    4.1 单独制冷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2 制冷+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2.1 全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2.2 部分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3 单独制热水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4 制热+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优化方案与数据分析
    5.1 优化方案
    5.2 改进机组实验数据分析
        5.2.1 改进机组单独制冷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5.2.2 改进机组全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5.2.3 改进机组部分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5.3 改进机组与原始机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5.3.1 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单独制冷模式对比分析
        5.3.2 原始机组与改机机组全热回收模式对比分析
        5.3.3 原始机组与改机机组部分热回收模式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5)翅片式空气冷却器冷却除湿能力优化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冷冻除湿研究现状
    1.3 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3.1 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研究
        1.3.2 不同类型换热器性能研究
        1.3.3 扁管内工质流动研究
        1.3.4 微通道换热器应用研究
        1.3.5 微通道换热器表面结露特性研究
        1.3.6 微通道换热器表面结霜特性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蒸发器冷冻除湿特性模拟研究
    2.1 系统工作原理
    2.2 管翅式换热器结构
    2.3 系统模型建立
        2.3.1 蒸发器模型
        2.3.2 除湿模型
        2.3.3 其他模型假设
    2.4 算法设计
    2.5 模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通道换热器冷却除湿特性模拟研究
    3.1 系统工作原理
    3.2 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3.3 系统模型计算
        3.3.1 空气侧换热模型
        3.3.2 液体侧换热模型
        3.3.3 空气冷却器换热模型
    3.4 算法设计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空气进口状态参数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性能的影响
        3.5.2 进风风量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性能的影响
        3.5.3 冷水温度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性能的影响
        3.5.4 冷水流量对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性能的影响
    3.6 翅片管式与微通道换热器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发器冷冻除湿特性实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
        4.1.1 压缩机基本参数
        4.1.2 测试平台实物图
        4.1.3 系统制冷剂充注量计算
        4.1.4 风速测点布置图
        4.1.5 测试仪表及数据采集
    4.2 实验测试工况及计算方法
        4.2.1 实验测试工况
        4.2.2 实验测试计算方法
    4.3 实验测试结果
    4.4 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4.4.1 在不同风量下的制冷量进行对比
        4.4.2 蒸发温度差值之间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关键词释义
    1.2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创新性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后评估方法
    2.1 玻璃幕墙发展研究综述
        2.1.1 国内玻璃幕墙发展现状
        2.1.2 国内玻璃幕墙发展趋势
        2.1.3 相关研究及不足之处
    2.2 后评估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 我国评价体系新旧对比
        2.2.3 建筑后评估基础理论
        2.2.4 后评估方法综述
    2.3 本文后评估体系与方法
第三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现状分析及技术评价
    3.1 调研前准备
        3.1.1 调研测量项目概况
        3.1.2 调研测量基本情况
    3.2 能耗现状
        3.2.1 总能耗研究
        3.2.2 分项能耗研究
    3.3 室内环境质量现状
        3.3.1 室内热湿环境分析
        3.3.2 室内光环境分析
        3.3.3 室内声环境分析
        3.3.4 室内空气品质分析
    3.4 技术评价的必要性
    3.5 绿色建筑评价程序
    3.6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大厦
        3.6.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6.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6.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6.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6.5 室内环境质量
        3.6.6 施工管理
        3.6.7 运营管理
        3.6.8 评价小结
    3.7 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大楼
        3.7.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7.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7.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7.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7.5 室内环境质量
        3.7.6 施工管理
        3.7.7 运营管理
        3.7.8 评价小结
    3.8 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建屋广场
        3.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3.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8.5 室内环境质量
        3.8.6 施工管理
        3.8.7 运营管理
        3.8.8 评价小结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综合分析
    4.1 外环境设计阶段
    4.2 建筑设计阶段
        4.2.1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4.2.2 水耗影响因素分析
    4.3 施工管理
    4.4 运营管理
第五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围护结构改进设计
    5.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模拟
    5.2 围护结构遮阳措施改进
第六章 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6.1 外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6.2 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6.2.1 建筑幕墙设计优化策略
        6.2.2 建筑节水设计优化策略
    6.3 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6.4 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绿色办公建筑室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历

(8)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焓差试验室节能技术现状及发展
        1.2.2 冷凝热回收现状及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焓差试验室工作原理及节能方案
    2.1 焓差试验室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焓差试验室空气处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焓差试验室水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3 焓差试验室试验工况要求
    2.2 焓差试验室高能耗原因分析
    2.3 制冷末端阀件无级调节系统
        2.3.1 电磁脉冲无级调节系统
        2.3.2 电子联调无级调节系统
    2.4 冷凝热回收系统
        2.4.1 氟侧直接热回收系统
        2.4.2 水侧间接热回收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3.1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3.2 无级调节对比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假设
        3.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3.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无级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3.3.1 恒温变负荷实验
        3.3.2 定负荷变温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回收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4.1 热回收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4.2 热回收对比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假设
        4.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4.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热回收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全热回收实验
        4.3.2 变热回收量实验
        4.3.3 变工况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焓差试验室节能应用案例
    5.1 节能型焓差试验室应用案例
        5.1.1 焓差试验室技术规格要求
        5.1.2 焓差试验室设计
    5.2 节能效果分析
    5.3 投资回收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用除湿技术
        1.2.1 冷却除湿
        1.2.2 液体吸湿剂除湿
        1.2.3 固体吸附剂除湿
        1.2.4 膜法除湿
        1.2.5 其他除湿技术
    1.3 除湿机研究现状
    1.4 排风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5 新风机仿真建模研究现状
    1.6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设计
    2.1 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选取原则
    2.2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运行方案
    2.3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设计参数的选取
        2.3.1 数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2.3.2 机组新风量规格选择
        2.3.3 机组热回收方式选择
        2.3.4 换热器的类型
    2.4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运行模式设计
    2.5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2.5.1 蒸发器温度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确定
        2.5.2 管内R410a蒸发时表面传热系数的确定
        2.5.3 蒸发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6 再热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2.6.1 再热冷凝器参数的确定
        2.6.2 再热冷凝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7 套管式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2.7.1 套管式冷凝器参数的确定
        2.7.2 套管式冷凝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8 表冷器的设计计算
    2.9 机组附件参数计算及选型
        2.9.1 室内排风机参数计算及选型
        2.9.2 室内送风机参数计算及选型
        2.9.3 节流装置的计算及选型
    2.10 机组性能参数的确定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模型的建立
    3.1 机组建模概述
    3.2 换热工质热物性计算模型
        3.2.1 制冷剂R410a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2.2 湿空气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2.3 水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3 表冷器模型建立
        3.3.1 表冷器传热系数
        3.3.2 表冷器的热交换效率
    3.4 全热回收装置的模型
    3.5 压缩机的模型
    3.6 膨胀阀的模型
    3.7 蒸发器的模型
    3.8 冷凝器的模型
        3.8.1 套管式冷凝器的模型
        3.8.2 再热冷凝器的模型
    3.9 风机的模型
    3.10 制冷循环仿真模拟算法流程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性能影响分析
    4.1 变制冷量对蒸发器除湿能力分析
    4.2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机组部件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2.1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表冷器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2.2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蒸发器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3 变新风干球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4 变新风相对湿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5 变回风干球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6 表冷器冷负荷占比分配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7 变风量工况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8 变进口冷冻水水量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9 变进口冷冻水水温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试验测试
    5.1 试验研究对象
        5.1.1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样机
        5.1.2 试验平台及系统介绍
    5.2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样机试验方案
        5.2.1 试验相关测试标准
        5.2.2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5.2.3 数据采集设备
        5.2.4 试验工况确定
        5.2.5 试验步骤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变新风温度工况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2 变回风温度工况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据中心发展规模
        1.1.2 数据中心能耗现状
        1.1.3 数据中心环境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用自然冷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综述结论
    1.3 课题提出及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技术原理分析
    2.1 该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定义
    2.2 该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技术原理
        2.2.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模式
        2.2.2 蒸发冷却新风机组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模式
        2.2.3 新型机房显热末端单元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模式
    2.3 该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模式
        2.3.1 水侧蒸发冷却运行模式
        2.3.2 水侧、风侧复合蒸发冷却运行模式
        2.3.3 乙二醇自然冷却运行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分析
    3.1 实验研究
        3.1.1 实验研究概况
        3.1.2 实验台的搭建
        3.1.3 单/双面进风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性能对比实验
        3.1.4 单面进风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性能改进实验
        3.1.5 实验研究结论
    3.2 工程应用分析
        3.2.1 项目概况
        3.2.2 空调系统配置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夏季性能实测与经济效益计算
    4.1 夏季性能实测分析
        4.1.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性能实测分析
        4.1.2 蒸发冷却新风机组性能实测分析
        4.1.3 自然冷却空调系统性能实测分析
        4.1.4 机房环境实测分析
    4.2 经济效益分析计算
        4.2.1 该数据中心采用不同制冷方式的经济性对比分析计算
        4.2.2 该数据中心采用不同制冷方式的全年机架效益分析
        4.2.3 该自然冷却空调系统全年耗电量分析计算
        4.2.4 该数据中心全年理论PUE分析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运行优化
    5.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运行优化
        5.1.1 存在问题的分析
        5.1.2 优化措施的分析
        5.1.3 不同干空气品质下机组性能及运行策略分析
    5.2 蒸发冷却新风机组的运行优化
        5.2.1 存在问题的分析
        5.2.2 优化措施的分析
    5.3 该自然冷却空调系统运行模式的运行优化
        5.3.1 存在问题的分析
        5.3.2 优化措施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着作编写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实测调研情况
致谢

四、试论新型节能型冷水机组(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中心的节能研究与实践[D]. 胡鹏涛. 兰州大学, 2021(11)
  • [2]中国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张海南,田亚玲,张阳,赵荦,田长青. 中国基础科学, 2020(06)
  • [3]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D]. 李辉.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D]. 孙艳红. 广州大学, 2020(02)
  • [5]翅片式空气冷却器冷却除湿能力优化分析与实验研究[D]. 刘帅领.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玻璃幕墙类大型绿色办公建筑后评估 ——以苏州地区为例[D]. 张晓霞.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7]关于发布《工业化建筑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J].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0(04)
  • [8]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 柏友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D]. 林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新疆某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D]. 郭志成.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新型节能冷水机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