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东洞庭湖和长江水域血吸虫病传染性试验报告

汛期东洞庭湖和长江水域血吸虫病传染性试验报告

一、东洞庭湖及长江涨水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董淑容,姜杰,王英鉴,李春林,施盈,杨宇,杨亚,李林瀚,蔡斌,游加边,江峰,姜庆五,周艺彪[1](2020)在《东洞庭湖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着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杨筱[2](2019)在《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3万ha,95%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滩地。我国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造林,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抑制钉螺生长发育,在钉螺控制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有关滩地造林抑螺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钉螺分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造林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关于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影响钉螺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有相关报道,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典型的苔草、芦苇以及3a、5a和8a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等5种类型滩地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钉螺分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藻类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分析,定量分析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对滩地造林抑螺效果的贡献度,筛选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以不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研究为突破点,揭示滩地造林的抑螺作用机理,为科学评价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滩地造林会显着降低钉螺密度,随林龄增长,抑螺效果显着增大。在长江流域的苔草滩地、芦苇滩地和3a生杨树林地,钉螺密度分别为12.74±7.57只/m2、3.89±2.75只/m2和2.12±1.25只/m2。在5a和8a生杨树林下未查到钉螺,密度均为0只/m2。这表明苔草滩地最适宜钉螺孳生,造林后,林地中的钉螺密度显着降低(p<0.05),且5a和8a生杨树林地均为无螺环境。(2)滩地造林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抑螺植物(对钉螺有杀灭作用的植物种)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蛇床(Cnidium monnieri(Linn.)Cus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替代了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且重要值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对钉螺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滩地造林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显着高于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且随林龄增长稳定性有进一步提升。造林通过提高草本群落的稳定性,保持抑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发挥显着的抑螺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苔草和芦苇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45,表明苔草和芦苇滩地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草地生境,适宜钉螺孳生。在不同林龄杨树林地,5a和8a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最高,达到0.55,表明5a和8a生林地的草本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高度相似,均属非钉螺适生区,有显着抑螺效果。(3)藻类是钉螺重要的食物来源,滩地造林后,土壤中的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含量均显着减少,硅藻减少幅度最大。藻类食物短缺是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的原因之一。在5a和8a生林地土壤中,硅藻基本消失,且未查到钉螺分布,这表明硅藻是限制钉螺分布的主要生物要素之一。(4)土壤是钉螺孳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钉螺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食物,与钉螺种群分布密切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pH显着升高,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弱碱性变化,且pH随林龄增长仍持续升高。林下的碱性土壤环境对藻类和钉螺分布均有显着负作用。(5)滩地造林引起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的显着改变,是造成钉螺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生物要素包括:硅藻、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密度以及抑螺植物优势度(抑螺植物重要值的加权平均值);关键非生物要素主要为土壤pH。硅藻、群落密度和抑螺植物优势度对钉螺密度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690*、0.526***和-0.225*。土壤pH和群落盖度对钉螺密度有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16*和0.219*。所有关键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共同解释了钉螺密度79.9%的空间变异程度,其中硅藻的作用强度最大。综上所述,硅藻是反映钉螺分布状况最关键的生物要素。滩地造林后,草本群落的盖度、密度,土壤pH和抑螺植物优势度等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产生稳定的抑螺效应,其中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的作用强度显着大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

饶滴滴,胡飞,卢成芳,吕尚标,林丹丹,刘影[3](2018)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湿地钉螺孳生地分布的遥感动态监测》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近年来受长期低枯水位影响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分布。方法基于2015年10月-12月查获的螺情数据,结合2015年10月11日Landsat8OLI遥感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鄱阳湖湖区湖底地形(DEM),应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湖区螺情与NDVI和DEM之间的关系;根据活螺平均密度在NDVI和DEM的分布规律,获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的NDVI和DEM阈值范围,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个时相的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进行钉螺孳生地提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鄱阳湖湖区2015年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性(r=0.665,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为(r=-0.620,P<0.01);有螺框出现率与NDVI呈正相关性(r=0.742,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r=-0.632,P<0.01)。钉螺密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上升,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结论鄱阳湖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孳生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扩张的趋势,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变化与同时期星子站水位显着相关,星子站水位越低洲滩出露越多,钉螺孳生区范围月大。

余勋[4](2014)在《洞庭湖不确定性水质评价及生态水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也是中国着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湖区水产丰富,航运便利,土质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洞庭湖作为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的第一个通江大湖,发挥着重要的防洪功能,与洞庭湖区的生态和经济密切相关。沿湖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湖区水质日益恶化、富营养程度逐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生态用水被挤占;泥沙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致使河床抬高、湖泊萎缩。因此,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开展洞庭湖水质评价工作并研究洞庭湖的生态水位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洞庭湖的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首先,本文概述了洞庭湖流域复杂的江湖关系,从洞庭湖的防洪、生态和经济三个方面阐述了洞庭湖的重要地位,并对洞庭湖水质和水量变化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之后,考虑到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将贝叶斯理论和模糊集理论引入水质评价领域,分别描述了水质评价过程中模型结构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贝叶斯水质评价模型,并对洞庭湖的污染来源进行了辨析。洞庭湖水不仅可以作为渔业用水,也是湖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为反映源水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对东洞庭湖展开了健康风险分析,以此作为水质评价结果的补充。结果表明,2010年,仅有南嘴水质未达到水域II类执行标准,万子湖和洞庭湖出口水质均高于III类执行标准,东洞庭湖和扁山水质评价结果分别为0.4983III0.5017II,0.7962III0.2038II。与传统贝叶斯模型、三角模糊数模型和均值模型相比,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贝叶斯水质评价模型更全面、合理地反映了水质污染程度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解决了水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洞庭湖As的致癌风险超标,非致癌风险可控,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建议对As追根溯源并进行重点监控。通过对洞庭湖水质污染来源进行辨析,确定洞庭湖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主要是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是氮、磷污染。其次,本文从洞庭湖的水文条件出发,建立了基于水文指数的生态可接受水位模型。湖泊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和恢复能力,能适应一定的水位波动。因此,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可接受水位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是一个不确定的水位耐受范围。该方法通过引入RFD(Ratio flow deviation)分析了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异,以AAPFD(Amended annual proportional flowdeviation)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指标,确定了水文变异条件下的生态可接受水位。结果表明,北景港、南嘴和城陵矶汛期的生态可接受水位范围分别为28.78m38.16m、25.19m38.45m和24.48m30.96m;非汛期的生态可接受水位范围分别为18.33m27.79m、17.68m29.19m和15.59m22.07m。汛期最高生态水位的确定为不破坏洞庭湖湿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洪水调蓄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非汛期最低生态水位可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满足其他类型用水的需要,缓解用水矛盾。对于水利部门来说,该方法合理配置生态水的可操作性较强,是一种计算生态需水量较好的方法。最后,本文概述了洞庭湖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已采取的治理措施,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基础,结合本文对洞庭湖水质和水量的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水质污染治理和水量控制建议,以期洞庭湖的水环境管理工作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李林瀚[5](2014)在《东洞庭湖垸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及其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目前仍比较严重,主要分布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以及以山区型流行区为主的云南、四川两省。钱粮湖地区位于东洞庭湖之西北角,历史上一直为钉螺密布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本文旨在研究钱粮湖地区钉螺自然消长的情况及其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整个研究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洲滩钉螺自然消长情况分析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均为433.2 hm2。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P<0.05);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0.640,P<0.05)、钉螺感染率(R=0.639,P<0.05)和活螺平均密度(R=0.646,P<0.05)呈正相关,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其中1只活螺,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钱粮湖垸外洲滩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1999年钉螺数量骤减,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第二部分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分布调查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建新、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查,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应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收集的样本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豆螺科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赤豆螺,椎实螺科一种未鉴定到种,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553只,其中钉螺1 264只;建新未采集到钉螺,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25,P<0.01)。钱粮湖地区、建新地区及君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8、0.7186及0.6788,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5、1.4313及1.1999。结论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分析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消亡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钉螺消亡的钱粮湖地区作为实验现场,同时选取相邻有螺分布的柳林洲地区作为对照现场,回顾性地分别收集两个现场1998-2010年间每年的居民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及螺情等血吸虫病疫情资料,逐年比较疫情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1998-2010年钱粮湖地区和柳林洲地区的居民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均有下降趋势(P<0.05)。其中,1998年两地区的居民感染率无显着差异(P>0.05);而自2004年起钱粮湖地区的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显着低于柳林洲地区(P<0.05);1998年钱粮湖地区活螺平均密度为0.434只/0.1m2,之后每年活螺平均密度一直为0;而柳林洲地区活螺平均密度1998-2003年一直在0.3只/框左右,到2004-2010年上升到1只/框以上,最高时达到2.384只/框。结论钉螺消亡可以降低钱粮湖地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和牛血吸虫病感染率。

徐小林[6](2013)在《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关于鄱阳湖的研究历来受到各学科、各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其中关于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随着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治策略的实施,湖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已取得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该区域的血吸虫病传染源流动性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形式复杂等,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对血吸虫病传播链条进行干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识别血吸虫感染的“高风险环境”,评价人群、家畜活动的“高风险行为”及钉螺的孳生、繁殖规律,继而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和制定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及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及科学知识图谱角度,对关于鄱阳湖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进行情报学分析,探索研究前沿、热点;基于此,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及方法,通过阳性钉螺及牛粪探索识别血吸虫感染“高风险环境”,并对相关因素,如人群和家畜与高风险区域产生交互作用的环境和社会行为活动及高风险区域内水位对钉螺孳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及钉螺防控提供科学借鉴及参考。整体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科学计量及信息可视化的鄱阳湖相关领域研究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学及信息可视化图谱对鄱阳湖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该领域围绕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水资源、环境及气候;洪灾及其影响等7类主题展开研究,近年发文量增长迅速。其中最主要的研究主题是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在引用次数>10的高被引文献中占46%),但发文量随时间呈波动趋势。对探测到的16个鄱阳湖区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领域的主题绘制出战略坐标图,找到该领域研究的研究前沿及热点,其中新颖度和关注度最高的是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治策略。依据与血吸虫、血吸虫病及钉螺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可能研究方向,为以下三部分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文献支撑。第二部分沿鄱阳湖6县血吸虫病疫情电子地图的建立本部分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及Google Earth等平台,通过绘制鄱阳湖区沿湖南昌、新建、都昌、鄱阳、余干以及星子等6县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电子地图以及钉螺分布洲滩图,对疫情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疫情、螺情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为第三部分研究需要运用到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电子化地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鄱阳湖区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识别本部分通过收集2010年沿鄱阳湖6县的阳性钉螺及阳性野粪信息,以及人畜疫情数据,结合第二部分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及电子地图,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进行识别。综合分析识别的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以及人群、家畜活动频繁洲滩信息,最终得到需要重点控制的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结果共得到182个高风险区域洲滩。结合这些重点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人群感染情况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除都昌县以外,其余5县探测到的高风险区域的人感染水平均高于该县的平均水平(P<0.01),但在每个行政村的表现结果比较复杂。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及方法,综合分析钉螺及野粪的疫情资料及人畜接触洲滩的行为,能有效探索识别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为血吸虫病及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内相关因素研究识别高风险区域的目的即为了控制孳生于这些区域的钉螺,以及预防人群、家畜在高风险区域内接触疫水等高风险行为,进而控制以及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本部分研究以都昌县沿鄱阳湖的有螺洲滩及棠荫水文站不同年份(2004-2009年)每月的水位为研究材料,探讨水位变化对钉螺孳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尺度县域水平,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与查螺前1月、查螺前2月及前1个枯水期的水位呈正相关;活螺密度与查螺当月水位呈负相关;有螺面积比和钉螺感染率和前1个丰水期水位成正相关。在小尺度行政村水平,因每个村每年查螺的洲滩不同,表现比较复杂。研究结果提示,水位对钉螺孳生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螺情控制的策略措施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环境及人群、家畜社会行为活动,结果提示该区域的活动人群主要通过放牧、洗手等方式接触疫水;他们对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封洲禁牧”等措施的实施阻力较大。

陆丽玲,王德良[7](2013)在《洞庭湖疫区血吸虫尾蚴及钉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严重威胁洞庭湖区居民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寄生虫病之一,其传播过程中,尾蚴和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阶段.本文综述了尾蚴和钉螺分布动态和规律方面的研究,以及疫水测定的主要方法,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有关部门对洞庭湖疫区日本血吸虫的防治提供综合决策依据.

陆丽玲[8](2013)在《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iasis japonicum)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在中国长期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洞庭湖区的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面积广布、血吸虫病流行,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次监测选择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市汉寿县和安乡县、东洞庭湖区的岳阳市君山区和岳阳县为4个研究区域,收集各县2005~2011年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包括人口及其感染率、牲口存栏数及其感染率、每年钉螺面积、新发现和复现螺情以及灭螺情况,同时于2012年4-10月底每双月底选择疫区共计35个监测点进行现场查螺。采取现场监测和回顾性调查法,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以及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特征。2005~2011年汉寿县、安乡县、岳阳县和君山区各年平均钉螺面积分别为281253.23hm2、72081.05hm2、218741.27hm2、117218.44hm2。各县垸外钉螺面积均占钉螺总面积96%以上。垸外钉螺面积无增减,垸内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7年间四县均未发现新有螺村;累计复现有螺村分别为9、20、1、2个,累计复现垸内钉螺面积分别为48.09hm2、271.33hm2、2.74hm2、13.92hm2。居民和耕牛患病率均有逐步下降趋势,当地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明显下降,但仍然存在较高的传播风险。疫区主要传染源是当地病人、病畜以及流动渔船民,主要传播途径是捕鱼、养殖、割草、打芦苇等湖区活动。35个监测样方中,垸外环境23个,垸内12个。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最高为8月底0.0826只/0.1m2,最低为4月底0.0627只/0.1m2;钉螺感染率最高为10月底6.56%,最低为4月底1.89%。垸内活螺平均密度最高为6月底0.0144只/0.1m2,最低为10月底的0.0025只/0.1m2;垸内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查出的4种有螺环境分别为:芦苇滩地、草滩、石头堆和杨树林。2种阳性螺环境为:芦苇滩地和草滩。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密度以芦苇滩最高,其次为草洲,杨树林和石头堆无明显差异,沟渠和水田环境均未查获钉螺。秋季和夏季是钉螺高感染期。现阶段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在近期内尚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血吸虫的综合治理还需要加大力度,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刘益萍[9](2012)在《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的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山丘型流行区(简称山区)为主的四川省、云南省和以湖沼型流行区(简称湖区)为主的江苏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其余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4省均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湖南省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洞庭湖区及其周边丘陵地区的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株洲以及张家界6市38个县(市、区、场),2010年全省38个流行县中,4个达传播阻断标准,14个达传播控制标准,20个达疫情控制标准。从1980年代至到本世纪初,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疾病控制为主要目标,在湖区广泛实施了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消灭易感地带钉螺和健康教育为辅的综合性防治策略。血吸虫病疫情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常有反复,表现为人畜再感染严重,病人病畜总数居高不下,钉螺扩散明显。为此,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规划纲要(2004-2015年)》,为实现这一中长期目标,在实现《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年)》目标的基础上,卫生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七部委,共同制定了《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年)》,重点贯彻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性防治新策略,规划要求全国所有流行县市在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研究目的1.通过对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的纵向观察客观评价血防新策略在洞庭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防治效果。2.探讨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现场调研,了解当前血吸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的现状,为寄生虫病的现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采集整理湖沼型疫区(泪罗市)1996-2011年的螺情、病情、查治病人、急血等数据,对新策略实施前后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2.采集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泪罗市白塘乡赶州村2011年血吸虫病有关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泪罗市疫区居民进行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现场调查。4.对泪罗市白塘乡小学生进行血吸虫病及肠道寄生虫病粪便检查,同时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饮食及个人卫生习惯。研究结果1.汨罗市实施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维持在0.29-0.63只/0.1m2和0.0034-0.0379只/0.1m2,人群患病率维持在2.13%-3.68%,耕牛感染率维持在1.10%-4.36%之间;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52只/0.1m2下降至0.18只/0.1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从0.0038只/0.1m2下降至0.0007只/0.1m2,钉螺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第一阶段的0.72%以上下降到0.38%以下,人群患病率从2.86%下降至1.25%,耕牛感染率从2006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5.92%,又下降到2010年的1.70%。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散发为主,第一阶段共发生急血43例,第二阶段共发生急血6例,2010-2011年未发生急血,两阶段血吸虫病例均以7-14岁组为多,男性感染率显着高于女性,学生多见,因游泳戏水感染最多,多为垸外感染,秋季和夏季为高发期。2.2011年赶州村垸内没有发现有螺面积,垸外活螺平均密度0.03只/0.1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0.0011只/0.1m2,钉螺感染率4.00%,人群感染率1.45%,耕牛阳性率16.67%,仍属三类流行村。3.被调查者对血吸虫病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在70%-90%之间,较高;各年龄组被调查者对血吸虫病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均较高,>45岁的最高,在80%以上,尤其是对医疗政策的知晓率为100.0%,≤18岁的最低,在60%左右,知晓率随年龄递增增加。被调查者对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常规方法的知晓率均较低,各年龄组被调查者对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常规方法的知晓率均较低,随年龄增加知晓率增加,但对接触疫水后的处理情况,安全饮水知晓率较高。4.粪检共检查学生173人,阳性率为1.734%,为单一虫种蛲虫感染,均为一年级一班学生,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例。共收回问卷224份,67%-90%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40%-82%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研究结论1.血吸虫病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泪罗市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加强在易感地带查灭阳性钉螺,减少垸外人畜活动,重视宣教,严防儿童在夏、秋季节发生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适宜开展人畜同步化疗,依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2.查灭阳性螺点、病人病畜化疗、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等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赶州村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需加强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的力度,尤其是加强耕牛等家畜传染源的控制管理和垸外阳性螺点查螺灭螺工作。3.汨罗市血吸虫病疫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较高,对接触疫水后的处理情况,安全饮水知晓率较高,对其它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常规方法的知晓率均较低,随年龄增加知晓率增加,但仍需加强居民血防知识教育宣传的力度,建议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血防健教方法。4.学校健康教育成效显着,尤其是小学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调查发现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例。但易治难防的寄生虫病需引起重视,建议进一步改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定期开展对蛲虫这种易治难防寄生虫感染的防治工作。

汪奇志,张世清,王玥,汪峰峰,王珍丽,方国仁[10](2011)在《汛期长江江滩与支流河滩的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时间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汛期长江江滩及其支流河滩的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规律,为急性血吸虫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安徽段选择2009年春季查获感染性钉螺的长江江滩和支流河滩各一块,于当年6~10月份采用哨鼠法每月1次连续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汛期6~10月份的长江及其支流滩地水体均具有血吸虫感染性,感染强度与滩地春季感染性钉螺密度密切相关。江滩水体感染强度以6月份最高,哨鼠感染率、平均虫负荷(成虫条数/鼠)分别为92.9%、11.3,其次为8月(76.7%、11.4),10月份最低(26.7%、1.4)。河滩水体感染强度以9月份最高,哨鼠感染率、平均虫负荷分别达66.7%、14.8,6月份次之(51.7%、5.0),10份亦最低(10%、0.4)。结论汛期长江江滩和支流河滩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均呈涨水期(6月)和高水位期(8~9月)的双峰型特点,汛前加强主要传染源粪便管理及查灭螺力度是急性血吸虫感染防控的关键。

二、东洞庭湖及长江涨水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洞庭湖及长江涨水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东洞庭湖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 实验现场和实验时间
    2 钉螺采集分组与现场投放
    3 DNA测序
        3.1 样本测序前处理
        3.2 DNA提取和PCR扩增
        3.3 Illumina MiSeq测序
    4 数据分析
结果
    1钉螺存活率
    2群落Alpha多样性
    3群落结构
    4 群落Beta多样性
    5 组间群落差异性分析
讨论

(2)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
        1.2.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2 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1.2.3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草本植物群落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2 土壤特性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3 造林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1.3.4 其他要素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2.1 水文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土地利用现状
    2.5 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2.6 林业血防工程发展现状
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研究方法
        3.2.1 螺情分析
        3.2.2 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3.2.3 土壤剖面分析
        3.2.4 风干土样采集
        3.2.5 土壤藻类样品采集
    3.3 样品测试
        3.3.1 土壤理化性质
        3.3.2 土壤金属微量元素
        3.3.3 土壤藻含量
        3.3.4 钉螺体内藻含量
    3.4 数据分析
    3.5 统计分析
    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4 滩地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滩地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林龄杨树林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类型滩地钉螺体内藻类含量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滩地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5.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影响
    5.3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5.4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5.5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5.6 讨论
        5.6.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6.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7 小结
6 滩地造林对土壤特性影响分析
    6.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6.1.1 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6.1.2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6.1.4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6.2 造林对土壤藻类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6.2.1 土壤藻的藻种组成
        6.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6.2.3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6.3 讨论
        6.3.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造林对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7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分析
    7.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7.1.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组成
        7.1.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7.1.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分析
        7.1.4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稳定性分析
        7.1.5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相似性分析
    7.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藻类分布特征分析
        7.2.1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7.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7.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7.3.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剖面特征
        7.3.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7.3.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7.3.4 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7.4 讨论
        7.4.1 林龄变化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7.4.2 林龄变化对土壤藻类含量的影响
        7.4.3 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5 小结
8 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
    8.1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分析
        8.1.1 影响钉螺分布的非生物要素筛选
        8.1.2 影响钉螺分布的生物要素筛选
    8.2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重要性分析
    8.3 交互作用模型构建
    8.4 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8.4.1 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要素分析
        8.4.2 影响钉螺密度的直接效应分析
        8.4.3 影响钉螺密度的间接效应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湿地钉螺孳生地分布的遥感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
    2 数据资源
        2.1 钉螺调查网格样本
        2.2 螺情数据
        2.3 遥感影像
        2.3.1 环境因子的判定影像
        2.3.2 钉螺孳生地类型分类分析的影像
        2.4 高程资料
        2.5 水位数据
    3 数据处理
        3.1 NDVI指数值提取
        3.2 DEM值提取
        3.3 Sentinel-2A遥感影像预处理
        3.4 统计分析
        3.5 面向对象分类法[16]划分湿地类型和钉螺孳生地
结果
    1 NDVI和DEM与螺情的关系
    2钉螺孳生区面积的季节特征
    3钉螺孳生地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
    4 钉螺孳生地面积与水位的关系
讨论

(4)洞庭湖不确定性水质评价及生态水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概述
        1.2.1 水资源的形成
        1.2.2 水资源的特性
        1.2.3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3.2 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洞庭湖概况
    2.1 洞庭湖流域江湖关系概述
    2.2 洞庭湖的重要地位
        2.2.1 洞庭湖的防洪功能
        2.2.2 洞庭湖的生态功能
        2.2.3 洞庭湖的经济功能
    2.3 洞庭湖的水质变化情况
    2.4 洞庭湖的水量变化情况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贝叶斯水质评价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评价因子浓度的三角模糊化
        3.3.2 后验概率的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4 洞庭湖水质污染来源辨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水文指数的洞庭湖生态可接受水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洞庭湖水位序列变异分析
        4.3.2 洞庭湖水位序列概率分布函数拟合
        4.3.3 洞庭湖生态可接受水位的确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洞庭湖流域的综合治理研究
    5.1 洞庭湖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5.2 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5.3 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5.3.1 水质污染治理建议
        5.3.2 水量控制建议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东洞庭湖垸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及其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洲滩钉螺自然消长情况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分布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科学计量及信息可视化的鄱阳湖相关领域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沿鄱阳湖6县血吸虫病疫情电子地图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鄱阳湖区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的识别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内相关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全文小结 致谢 附件

(7)洞庭湖疫区血吸虫尾蚴及钉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布特征
    1.1 尾蚴感染力
    1.2 尾蚴空间和水平分布
2 钉螺分布特征
    2.1 洲滩水位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2.2 滩地土壤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2.3 草滩植物群落类型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2.4 气候因素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2.5 地形因素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3 研究技术
    3.1 查尾蚴的技术
        3.1.1 哨鼠 (小白鼠) 、哨兔感染法
        3.1.2 网捞法
        3.1.3 滤纸粘附法
        3.1.4 粘取法
        3.1.5 C-6膜粘蚴法
    3.2 钉螺调查方法
        3.2.1 系统抽样调查法
        3.2.2 环境抽样调查法
        3.2.3 全面细查法
        3.2.4 基于遥感技术的螺情调查
4 讨论

(8)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血吸虫传播特征
        1.2.2 流行病学研究
        1.2.3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策略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范围和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状况
        2.1.4 四个研究地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选择
        2.3.2 监测内容与方法
        2.3.3 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 螺情及人畜感染率趋势分析
    3.1 螺情消长趋势分析
        3.1.1 有螺村数变化
        3.1.2 钉螺分布面积变化
        3.1.3 灭螺面积及灭尽钉螺面积
    3.2 居民感染率趋势分析
    3.3 耕牛感染率趋势分析
    3.4 血防措施实施现状
    3.5 小结与分析
        3.5.1 2005~2011年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
        3.5.2 2005~2011年洞庭湖疫区血防措施分析
        3.5.3 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特征
4 螺情监测结果
    4.1 监测结果
    4.2 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4.3 垸内外钉螺分布规律
    4.4 小结与分析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防治阶段泪罗市血吸虫病疫情的纵向观察
    1.1 内容与方法
        1.1.1 基本概况
        1.1.2 螺情监测
        1.1.3 病情监测
        1.1.4 防治对策与措施
        1.1.5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1.2 结果
        1.2.1 螺情
        1.2.2 人群查病情况
        1.2.3 耕牛病情
        1.2.4 急血、晚血病人情况
    1.3 讨论
第二章 泪罗市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的监测
    2.1 内容与方法
        2.1.1 螺情监测
        2.1.2 人群病情监测
        2.1.3 家畜病情监测
        2.1.4 防治措施
        2.1.5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概况
        2.2.2 螺情
        2.2.3 人群病情
        2.2.4 耕牛病情
        2.2.5 防治措施
    2.3 讨论
第三章 汨罗市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
    3.1 内容与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一般情况
        3.2.2 被调查者对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状况
        3.2.3 各年龄组被调查者对血吸虫病各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状况
    3.3 讨论
第四章 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血吸虫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4.1 对象与方法
        4.1.1 对象
        4.1.2 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寄生虫种和感染率
        4.2.2 饮食习惯与个人卫生习惯
    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东洞庭湖及长江涨水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洞庭湖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董淑容,姜杰,王英鉴,李春林,施盈,杨宇,杨亚,李林瀚,蔡斌,游加边,江峰,姜庆五,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2)
  • [2]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D]. 杨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3]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湿地钉螺孳生地分布的遥感动态监测[J]. 饶滴滴,胡飞,卢成芳,吕尚标,林丹丹,刘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10)
  • [4]洞庭湖不确定性水质评价及生态水位研究[D]. 余勋. 湖南大学, 2014(04)
  • [5]东洞庭湖垸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及其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研究[D]. 李林瀚. 复旦大学, 2014(03)
  • [6]基于信息证据的鄱阳湖区血吸虫感染高风险区域识别及相关因素研究[D]. 徐小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7]洞庭湖疫区血吸虫尾蚴及钉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J]. 陆丽玲,王德良. 嘉应学院学报, 2013(05)
  • [8]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传播特征分析[D]. 陆丽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9]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的观察[D]. 刘益萍. 中南大学, 2012(05)
  • [10]汛期长江江滩与支流河滩的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时间分布规律[J]. 汪奇志,张世清,王玥,汪峰峰,王珍丽,方国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1(02)

标签:;  ;  ;  ;  ;  

汛期东洞庭湖和长江水域血吸虫病传染性试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