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129例临床分析

大肠癌129例临床分析

一、129例大肠癌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尼哈提·帕尔哈提[1](2021)在《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可能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229例,运用c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与这些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各因素对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并找出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29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51例,未发生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178例。先行单因素分析:(1)在所有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86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分为<60岁组(107例)和≥60岁组(122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年龄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中男性患者为113人,女性患者为116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性别无相关性。(3)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直肠组和结肠组,直肠组有114人,结肠组有115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病变部位无相关性。(4)根据肿瘤浸润深度,也就是T分期,将其分为≤2组和>2组,≤2组共52人,>2组共177人,经c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T分期具有相关性。(5)根据肿瘤最大径分为<5cm组及≥5cm组,<5cm组共139人,≥5cm组共90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6)根据结直肠癌根治术方式分为腹腔镜和开腹两组,其中腹腔镜组为108人,开腹组为121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手术方式无相关性。(7)本研究中根据组织学分型分为低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粘液腺癌组、乳头状腺癌组、印戒细胞癌组及其他组,共7组,分别有6例、195例、8例、14例、3例、2例、1例,经c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8)根据手术时有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102人)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7人),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9)将中医证型分为脾虚气滞证、瘀毒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并根据中医证型分为6组,各组分别有36人、15人、35人、19人、31人、93人,经Χ2检验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2.6%和40.0%。(10)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为未服用过中药组、小于3个月组、3-6个月组、6-12个月组及大于12月组,共5组,分别有10人、53人、59人、61人、46人,各组患者在复发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服用中药时间具有相关性。(11)根据患者术后化放疗情况分为2组,一组为完成组,有147人,另一组为未行或未完成组,有82人,经X2检验分析显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与术后放化疗情况具有相关性。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中药时间和T分期对患者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本研究中11个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年龄、T分期、手术时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都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且服用中药时间及术后放化疗情况为保护因素,而T分期为危险因素,即服用中药时间越短,未行或未完成术后放化疗,T分期为>2期的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和不到位的治疗会增加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按照规范化指南治疗及长期中药调理能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对于大肠癌术后患者,应加强随访,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丁炯心[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来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治大肠癌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就诊于李秀荣教授门诊及病房的大肠癌患者医案,使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根据挖掘结果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190例,处方361份,涉及药物246味。使用频率前五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黄芪、薏苡仁、大血藤、茯苓,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肝经为主。2.药物关联分析中支持度前三组药物为黄芪->薏苡仁、大血藤->黄芪、黄芪->茯苓。置信度前三组药物为炒麦芽->焦山楂、炒麦芽->麸神曲、麸神曲->焦山楂。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大肠癌新处方,分别为:石榴皮、干姜、桂枝、肉桂,旋覆花、代赭石、柿蒂、沉香,太子参、麦冬、黄芪、炒白术、茯苓,款冬花、海浮石、麻黄、胆南星、半夏。结论: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处方用药和缓、轻灵变通,以补虚扶正、固护脾胃为治则,同时重视对痰、湿、瘀、毒等邪气的治疗,强调缓攻驱邪,以不伤正气为度。

孔维炜[3](2020)在《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医药联合化疗的16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和单纯化疗的22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期分析。用Log-rank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382例患者资料,其中死亡354例,失访28例,删失率为7.3%。2.中医药联合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95%可信区间(27.0-29.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95%可信区间(27.7-30.2)个月。单纯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2.0个月,95%可信区间(21.1-22.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95%可信区间(21.0-2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各个阶段、肿瘤各个部位、高、中、不详分化程度、腺癌、肝转移有无、肺转移有无、转移部位数多少、化疗次数多少这些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都能延长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非腺癌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得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有中医治疗(P<0.01)、年龄大(P=0.025)、化疗次数多(P<0.01)、无肝转移(P=0.008)是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分化程度低(P<0.01)、非腺癌(P<0.01)、转移部位数多(P<0.01)是危险性因素。结论:1.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延长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2.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可以影响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无影响。3.多因素分析提示有中医治疗、年龄大、无肝转移、化疗次数多是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非腺癌、分化程度低、转移部位数多是危险性因素。

陈月[4](2020)在《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药联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采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广州省中医院接受化疗与靶向治疗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信息表的收集(详见附录6),把患者的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别进行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骨髓抑制、肝功能、肾功能、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手足综合征、胆碱能综合征、外周神经毒性、乏力、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的情况,其中在治疗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严重的副反应决定分级情况。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530例,结肠癌与直肠癌的比为1.8:1;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3:1;处于51-70岁之间的患者共385例,占72.7%;Ⅲ期与Ⅳ期患者比为2.2:1;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64例,占68.7%;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方案,共410例,占77.4%。录入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时,发现两者症状、舌苔脉象基本一致,则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中医证候无研究意义。以下证候为患者首次化疗及靶向治疗时入院临床症状整理出的中医证候,其中脾虚气滞证171例,湿热蕴结证105例,瘀毒内阻证62例,脾肾阳虚证104例,肝肾阴虚证48例,气血两虚证4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后的副反应中出现骨髓抑制266例,其中Ⅲ-Ⅳ度骨髓抑制52例(9.8%),肝功能异常171例,肾功能异常27例,胃肠道反应229例,Ⅲ度胃肠道反应27例(5.1%),手足综合征49例,疲乏129例,胆碱能综合征7例,外周神经毒性2例。副反应表现为高血压、出血、胃穿孔、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等病例未见。六个证候中,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手足综合征和疲乏无力均与脾虚气滞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便秘程度、口腔粘膜反应程度、恶心呕吐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湿热蕴结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各副反应均与瘀毒内阻证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胃肠道反应程度、腹泻程度、手足综合征均与脾肾阳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手足综合征与肝肾阴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疲乏无力与气血两虚证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程度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及脾肾阳虚证相关,其中,脾虚气滞证患者不易发生便秘;湿热蕴结证患者易发生便秘、口腔黏膜反应及恶心呕吐;脾肾阳虚证患者易发生腹泻。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手足综合征与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多种证型相关。大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乏力与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相关。

张婷[5](2020)在《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发时多已晚期,术后易复发,对大肠癌进行早期诊断,预防其复发转移是延长大肠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医药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医体质学说、癌毒病机理论对预防和诊治疾病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对大肠癌患者易出现远处转移的体质研究及癌毒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中医体质作为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对癌毒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分析大肠癌患者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对防治大肠癌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大肠癌患者的常见体质、癌毒分布及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以期发挥体质学说及癌毒病机理论对大肠癌临床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及肿瘤外科住院确诊为大肠癌患者。设计大肠癌患者一般信息表、癌毒分型及体质调查表,真实填写患者一般信息疾病及治疗情况、生活习惯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主要体质类型及癌毒分布情况,并对体质与癌毒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收集223例大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结肠癌患者127例(占57.00%),直肠癌患者96例(占43.00%)。男性患者133例(占59.60%),女性患者90例(占40.40%),男女之比为1.47:1。年龄最小24岁,最大年龄85岁,以50-79岁年龄段最多,共193例(占86.54%)。TNM分期中Ⅰ期19例(占8.52%),Ⅱ期73例(占32.73%),Ⅲ期 62例(占 27.80%),Ⅳ期69例(30.94%)。2.中医体质分布:基本体质类型频数最高的两种体质为血瘀质和痰湿质,分别为180次(约31.41%)和110次(约19.19%)。2种复合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频数最高,为84(约21.00%),其次为气虚质、血瘀质为79(约19.85%)。3.中医体质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大肠癌患者中出现气虚质、血瘀质与性别分布具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阳虚质与年龄分布具有相关性(P<0.05)。4.中医体质与治疗情况、患病年限的相关性:体质与近1年是否进行治疗无相关性(P>0.05);既往是否治疗与气郁质有相关性(p<0.05),与余体质类型无相关性(P>0.05)。中医体质与患病年限不具相关性(P>0.05)。5.中医体质与生活习惯相关性:饮酒频率与阳虚质及湿热质有相关性(P<0.05);运动频率与阴虚质及痰湿质有相关性(P<0.05);失眠频率与气虚质、气郁质及特禀质有相关性(P<0.05)。6.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与痰湿质的复合体质与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7.癌毒类型分布:大肠癌主要癌毒类型为瘀毒为176次(约41.90%),其次为湿毒101次(约24.04%)。中晚期大肠癌更容易出现寒毒、痰毒及热毒(P<0.05)。复合癌毒中,以湿毒、瘀毒及瘀毒、热毒复合多见,分别为49例(约21.97%)和45例(20.18%)。8.中医体质与癌毒相关性:大肠癌患者阳虚质、特禀质与寒毒有关(P<0.05);痰湿质、湿热质与痰毒、湿毒有关(P<0.05);阴虚质、血瘀质与瘀毒有关(P<0.05);阴虚质、湿热质与热毒有关(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1.大肠癌患者体质类型以血瘀质、痰湿质居多,发病人群偏向于50-79岁年龄老年人群,提示血瘀质、痰湿质是大肠癌的易感体质。2.既往是否治疗、生活习惯等对大肠癌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影响,提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体质。3.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质与痰湿质复合体质是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体质。4.瘀毒、湿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癌毒类型,寒毒、痰毒及热毒更容易在中晚期大肠癌出现。湿毒、瘀毒及瘀毒、热毒是大肠癌中常见的复合癌毒类型。5.中医体质与癌毒类型具有相关性,阳虚质、特禀质与寒毒相关;痰湿质、湿热质与痰毒、湿毒相关;阴虚质、血瘀质与瘀毒相关;阴虚质、湿热质与热毒相关。

王海霞[6](2020)在《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在大肠癌诊断及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HSP90α对大肠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HSP90α表达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评价HSP90α在晚期大肠癌化疗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1.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初发大肠癌患者208例,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A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HSP90α,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A199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HSP90α、CEA、CA199在大肠癌中的诊断价值。2.分析HSP90α与208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3.选取6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配对方法分析化疗前后HSP90α、CEA、CA199水平变化与疗效关系。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大肠癌患者血浆HSP90α、CEA、CA19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2.ROC曲线分析,HSP90α灵敏度高,曲线下面积最大;CEA和CA199特异度高于HSP90α,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佳。3.相关性分析提示HSP90α与CEA、CA199呈正相关。4.HSP90α在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中均存在差异(均P<0.05)。5.62例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疗效评价疾病控制率为77.78%,HSP90α、CEA、CA199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受益、疾病进展相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浆HSP90α在大肠癌表达水平升高,对大肠癌有诊断价值,可联合CEA、CA199提高大肠癌诊断效能。2.HSP90α水平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相关。3.HSP90α与晚期大肠癌化疗疗效相关,可联合CEA、CA199用于大肠癌化疗疗效监测。

袭悦[7](2019)在《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各类舌象在大肠癌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临床上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等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120例大肠癌患者的病历及舌象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化疗情况、有无手术、分期、D-二聚体等指标,运用SPSS24.0分析大肠癌舌象分布与上述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规律由多到少为:青紫舌>淡红舌>红降舌>淡白舌;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规律由多到少为:黄腻苔>白腻苔>薄白苔=薄黄苔>少苔/无苔;(2)大肠癌患者舌色及舌苔分布与其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3)化疗后的大肠癌患者青紫舌比例明显高于未化疗患者,黄腻苔、白腻苔、少苔/无苔比例亦高于未化疗者;(4)术后的大肠癌患者薄白苔所占比例最大,未手术的大肠癌患者黄腻苔、白腻苔的比例较高,而其舌色分布与手术情况无明显相关性;(5)Ⅰ期、Ⅱ期大肠癌患者以淡红舌和薄白苔分布最多,Ⅲ期、Ⅳ期则以青紫舌、黄腻苔多见;(6)不同舌色组之间,大肠癌青紫舌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组,而不同舌苔组大肠癌的D-二聚体值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与化疗,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青紫舌的D-二聚体值相对较高;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与化疗、手术、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黄腻苔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舌苔。而舌象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顾铭[8](2019)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参考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的条目表达与评价方式,对现有的胃肠道癌症模块的条目进行修正,编制适用于我国大肠癌患者症状评估的大肠癌模块,对所编模块进行信效度评价;联合使用MDASI-C与大肠癌模块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证明大肠癌模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的构建方法为: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与参考现有的症状评估工具。通过专家咨询法对条目池中的症状进行评价与筛选,形成模块初稿,并将模块初稿在20人中进行预调查形成大肠癌模块(预试版)。通过方便抽样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18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调查,对大肠癌模块(预试版)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形成大肠癌模块(正式版)。联合使用MDASI-C和大肠癌模块(正式版),通过方便抽样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154例大肠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首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评价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结构效度,再评估大肠癌患者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探索症状群组。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以及参考现有的症状评估工具将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分为“肿瘤占位引起的症状”、“疾病治疗相关症状”、“肠造口相关症状”和“心理症状”四个维度,并初步建立42个条目的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2.第一轮专家咨询中,12名专家根据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池中各条目是否适用于述我国大肠癌患者的症状体验进行李克特4级评分,遵循CVI条目评价标准,保留I-CVI≥0.8的16个症状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将“肿块”归入“造口异常”;增加条目“里急后重”;因一个症状可存在于多个维度,故取消了原先的四个维度限定;因“腹痛”与“臀部、直肠、肛门疼痛”的评估要点与MDASI中的条目“疼痛”重复,故删除了条目1与条目12,最终15个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条目进入第二轮专家咨询。3.第二论专家咨询中,保留I-CVI≥0.8的12个条目纳入模块,并在20人中进行预调查形成大肠癌模块(预试版)。4.项目分析与信效度评价阶段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经过筛选后有效问卷为18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1.5%,平均作答时间7.8分钟,大肠癌模块的可行性好。项目分析阶段删除条目: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造口异常、造口周围皮肤改变。9个条目进入信效度评价包括:腹泻、便秘、腹胀、大便性状改变(血便/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体重下降、恐惧、情绪低落。大肠癌模块9个条目的I-CVI在0.875~1之间,S-CVI/Ave为0.958。探索性因素分析取3个公因素,分别命名为“消化-吸收”、“排泄”与“心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299%;已知组效度结果显示不同ECOG评分的患者在大肠癌模块各条目及总分的得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块各因素得分与模块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79~0.919,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在0.500~0.634之间,同时因素间相关小于因素与模块总分间相关,结构效度好。9个条目的大肠癌模块Cronbach’α系数为0.880,内部一致信度好。大肠癌模块各条目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两周重测后在0.740~0.997之间,模块总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48,重测信度好。5.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初步应用阶段共电话随访患者183例,成功收集154例,回收率84.1%,有效率100%。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3因素模型拟合较好(2/df=1.134,RMSEA=0.03,SRMR=0.0413,GFI=0.966,NFI=0.945,IFI=0.993,CFI=0.993,TLI=0.989),再次证明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结构效度好。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的症状发生率在14.3%~86.4%之间,症状困扰的发生率在63.6%~85.7%之间,存在5个症状群:“消化-呼吸症状群”、“情感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大肠癌特异症状群”及“病感症状群”。结论本研究自行编制的大肠癌模块可行性高,信度与效度良好,可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症状评估与管理供工具支持,较全面、有效地识别大肠癌患者的症状。

李丹[9](2020)在《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大肠癌化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演变特征,以指导中医药治疗在大肠癌患者化疗时介入时机及治则治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6月份至2020年1月份入住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普外科、肛肠科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确诊为大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观察患者均为术后行辅助化疗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特征、临床分期、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治疗方式及中医四诊资料等,并将临床所得资料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判断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入组62例病例,其中脱落2例。所入组患者中男性有35例,占58.3%,女性有25例,占41.7%。化疗前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有28例(46.7%),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18.30%)、肝肾阴虚证(15%)、气血两虚证(10.0%),最后是脾肾阳虚证和瘀毒内阻证各占5.0%;第2周期化疗时患者仍以湿热蕴结证(35.0%)最为常见,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23.3%)、脾虚气滞证(20.0%)、脾肾阳虚证(10.0%)、气血两虚证(8.30%)、瘀毒内阻证(3.3%);第3周期化疗时患者转为以肝肾阴虚证(33.3%)为主,其次为脾虚气滞证(18.3%)、气血两虚证(16.7%)、湿热蕴结证(16.7%)、最后是瘀毒内阻证(1.7%)。化疗后较化疗前增加的证型有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其中肝肾阴虚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较化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较化疗前减少的证型有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其中湿热蕴结证型在第3周期化疗时变化最为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间存在着相关性,同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KPS评分较前略有下降,其中气血两虚证在第3周期化疗时与化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瘀毒内阻证在Ⅱ期占比最多,湿热蕴结证中以Ⅲ期和Ⅱ期最为多见,脾虚气滞证以Ⅲ期为主,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Ⅲ期、Ⅳ期占比最多,脾肾阳虚证Ⅳ期最为多见,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TNM分期间具有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湿热蕴结证为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瘀毒内阻证。2.化疗后患者的证型证变化为肝肾阴虚证较前增加,并在第3周期化疗时增加最为明显,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也较前略有增加。3.化疗后湿热蕴结证较前减少明显,瘀毒内阻证也较前略有减少,脾虚气滞证在化疗前后波动不明显。4.化疗前大肠癌患者以实证为主,化疗后变为以虚症为主。5.大肠癌中医证型与KPS评分具有相关性。6.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从Ⅱ-Ⅳ期,中医证型有着由实转虚的趋势。

李杨[10](2018)在《中晚期原发性大肠癌中医证候演变与Karnofsky评分关系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大肠癌(以下简称中晚期大肠癌)的中医证候演变与Karnofsky评分(KPS评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129例中晚期原发性大肠癌患者按照症状及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归纳总结出每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并将中医证候与KPS评分做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以研究大肠癌患者证候演变与KPS评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1.中晚期大肠癌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神疲乏力(69%);其次为腹泻(44%)和纳差(40%)等症状;较少出现的症状为心烦易怒、消瘦、腹痛、便溏、畏寒肢冷、大便干稀不调、恶心、呕吐等,出现频率均小于30%。2.中晚期大肠癌可归纳为肝郁气滞型(35.7%)、脾胃不和型(31.0%)、脾肾阳虚型(23.2%)、癌毒瘀阻型(10.1%)。3.患者的中医证候与KPS评分存在着一定关联性。KPS评分为10080分时,以肝郁气滞为主;KPS评分为7050分时,以脾胃不和为主;患者KPS评分为4030分时,以脾肾阳虚为主;患者KPS评分为≤20分时,以癌毒瘀阻为主。结论:1.中晚期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型,脾胃不和型,脾肾阳虚型,癌毒瘀阻型,可为今后制定标准性大肠癌中医证型提供参考。2.中晚期大肠癌的中医证候中期以虚实夹杂为主,晚期以正虚邪盛为主;实证主要由肝郁、癌毒所致,虚证主要归于脾肾虚衰及正气亏虚。中医证候演变由虚实夹杂向正虚邪盛转化,由肝郁气滞、脾胃不和向脾肾阳虚、癌毒瘀阻转化。3.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证候演变与KPS评分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在临床治疗中,注意不同阶段患者证候演变特点,以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有效生存期。

二、129例大肠癌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9例大肠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
    6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数据整理
        2.1 数据规范化
        2.2 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整体用药情况统计
讨论
    1 李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正气虚损,脾虚为要
        1.2 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1.3 痰湿交阻,湿热内生
        1.4 癌毒内蕴,易生传变
    2 李教授用药规律分析
        2.1 常用药物分析
        2.2 药物四气分析
        2.3 药物五味分析
        2.4 药物归经分析
        2.5 常用药物关联分析
        2.6 药物聚类分析
    3 李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3.1 补虚扶正,固护脾胃
        3.2 祛邪消积,当以缓攻
        3.3 整体调理,分阶段用药
        3.4 从肝论治,调畅情志
        3.5 注重饮食,药食同调
        3.6 中西合参,综合施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4)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1.1.2 结直肠癌的病因研究
        1.1.3 结直肠癌的症状研究
        1.1.4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1.1.5 中晚期结直肠内科治疗
        1.1.6 结直肠癌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
    1.2 大肠癌的中医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1.2.3 中医对化疗与靶向治疗毒副反应的的认识及治疗
        1.2.4 各家对大肠癌的治疗经验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路线图
        2.1.2 病例来源
        2.1.3 纳排标准
        2.1.4 治疗方案
        2.1.5 录入数据
        2.1.6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基本资料的统计描述
        2.2.2 中医证候构成的统计描述
        2.2.3 副反应的统计描述
        2.2.4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患者基本资料
        3.1.2 中医证候分布
        3.1.3 化疗与靶向治疗后副反应情况
    3.2 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3.2.1 胃肠道反应与中医证候
        3.2.2 手足综合征与中医证候
        3.2.3 乏力与中医证候
    3.3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体质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体质的内涵
        1.2 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1.3 中医体质与大肠癌防治的研究
    2. 癌毒病机理论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2.1 癌毒病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 癌毒病机理论与大肠癌防治
    3. 中医体质与癌毒在大肠癌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问卷调查表回收情况
        2.2 一般情况
        2.3 肿瘤远处转移分布
        2.4 中医体质分布
        2.5 兼夹体质分布
        2.6 中医体质与一般资料分布
        2.7 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分布
        2.8 大肠癌癌毒分布
        2.9 中医体质与癌毒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肠癌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分析
    2. 大肠癌患者体质相关性因素分析
    3.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远处转移分析
    4. 大肠癌癌毒分布特征分析
    5. 中医体质与癌毒相关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在大肠癌诊断及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大肠癌诊断及分期标准
    3 材料与试剂
    4 参考范围
    5 化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HSP90α、CEA、CA199 在大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表达水平不同
    2. HSP90α,CEA,CA199 对大肠癌诊断价值
    3. HSP90α、CEA、CA199 在大肠癌中的诊断效能分析
    4.HSP90α 与 CEA、CA199 相关性分析
    5.HSP90α 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6. HSP90ɑ 在晚期大肠癌化疗疗效分析
讨论
    1. HSP90α 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2.HSP90α 与 CEA、CA199 相关性分析
    3. 血浆 HSP90α 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4. HSP90α 在晚期大肠癌化疗前后水平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泌型HSP90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基线资料
    2 舌象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舌象观察采集
        2.2 诊舌的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注意事项
    3 研究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大肠癌患者的舌色、舌苔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1.1 大肠癌患者的舌色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1.2 大肠癌患者的舌苔分布特点构成情况
        5.2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2.1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2.2 不同性别大肠癌患者的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3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3.1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3.2 不同年龄段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4 化疗对大肠癌舌色、舌苔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4.1 化疗对大肠癌舌色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4.2 化疗对大肠癌舌苔分布特点的影响分析
        5.5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5.1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5.2 不同手术情况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6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色、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6.1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色分布特点分析
        5.6.2 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舌苔分布特点分析
        5.7 不同舌色、舌苔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5.7.1 不同舌色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5.7.2 不同舌苔的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的分析对比
讨论
    1 研究立论依据
    2 大肠癌患者舌象变化规律
        2.1 大肠癌患者舌色变化规律
        2.2 大肠癌患者舌苔变化规律
    3 大肠癌患者舌象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 大肠癌患者化疗对舌象的影响
    5 大肠癌患者手术对舌象的影响
    6 大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对舌象的影响
    7 大肠癌患者舌象与D-二聚体的关系
    8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癌的舌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述
    1 文献回顾
    2 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
    1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内容
    2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方法
    3 大肠癌模块的编制结果
第三部分 大肠癌模块(预试版)的信效度评价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调查方法
    4 调查结果
第四部分 大肠癌模块(正式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初步应用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工具
    3 调查方法
    4 调查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
    1 大肠癌模块编制的重要性
    2 大肠癌模块编制的科学性
    3 大肠癌模块的条目筛选及信效度评价
    4 大肠癌模块的初步应用
第六部分 结论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研究相关调查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大肠癌患者症状与常用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附录4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9)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1.1 大肠癌的流行病学
        1.2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1.3 大肠癌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2.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认识
        2.2 大肠癌的辨证分型研究
        2.3 大肠癌证型演变研究
        2.4 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
        2.5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
        2.6 大肠癌中医治疗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主要观察终点
        2.2 次要观察终点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西医诊断标准
        4.3 中医诊断标准
        4.4 病例纳入标准
        4.5 病例排除标准
        4.6 剔除和脱落标准
    5 观察内容
    6 统计方法
    7 研究流程图
    8 临床观察结果
        8.1 一般资料
        8.2 大肠癌组织学类型分布情况
        8.3 患者临床TNM分期情况
        8.4 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情况
        8.5 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8.6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
        8.7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情况
        8.8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与KPS评分间关系
        8.9 中医证型与TNM分期间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患者发病与性别、年龄间关系
    2 患者的组织病理类型情况
    3 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情况
    4 化疗前后KPS评分及生活质量分析
    5 化疗前后常见临床症状
    6 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情况
    7 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的关系
    8 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间关系
    9 存在问题和展望
        9.1 不足之处
        9.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中晚期原发性大肠癌中医证候演变与Karnofsky评分关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129例大肠癌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尼哈提·帕尔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李秀荣教授治疗大肠癌临床用药规律[D]. 丁炯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孔维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副反应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陈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大肠癌体质分析及癌毒分布规律研究[D]. 张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在大肠癌诊断及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D]. 王海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大肠癌的舌象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袭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大肠癌模块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顾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大肠癌化疗前后中医证型演变研究[D]. 李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中晚期原发性大肠癌中医证候演变与Karnofsky评分关系临床研究[D]. 李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大肠癌12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