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型

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型

一、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赵甜,陈曦,贺克伦,陈群[1](2021)在《热力系统整体分析和优化的热量流法》文中研究表明热力系统的性能优化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满足复杂系统高效分析的需求.近年来基于理论发展的热量流法及相应的求解算法为热力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热力系统热量流模型的规范化构建方法,并以余热回收朗肯循环为例说明了模型构建的具体流程.随后,结合系统中工质的流动约束及物性,提出了热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的规范化构建方法,能够分离系统约束中线性、非线性显式和非线性隐式约束,最少化需要迭代求解约束的数量.利用上述约束分离特性提出了热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的分层-分治求解算法,能够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并显着提高计算鲁棒性.最后,以三压蒸汽发电系统为例,阐明了热量流模型及分层-分治算法与传统求解方法相比在求解时间、所需初值数量等方面的优势.

张继谊[2](2021)在《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集中供热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基础建设,在解决了我国冬季取暖问题的同时,集中供热所耗费的大量能源不容忽视。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其核心为在每个用户安装变频水泵,以此替代传统供热系统中的调节阀,通过独立的水泵向用户提供压头,这样避免了压头浪费,能够显着节约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关键是运维部分,由于供热管网水各支路水力互相影响,如何统筹协调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的变频水泵是一大难点。随着“智慧城市”、“智慧供热”、“大数据”等一系列概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越加广泛,发展适用于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现状,本文针对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提出了基于室温预测控制的智能调节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针对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水力耦合问题,提出了包括建筑数据监测、建筑室温预测、管网水力求解以及水泵统一调节在内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其次,本文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能耗平台对部分建筑进行数据监测,应用LSTM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建筑室温预测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模型预测控制对建筑热力入口调节方法进行了模拟研究,提出了建筑热力入口的智能调节方法。该方法可以响应天气因素变化,及时调节系统流量,控制效果良好,误差在±0.5℃。第三,本文建立二次网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水力、热力模型,设计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算例进行二次网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变化的天气环境下,各用户室温能够稳定在设定值,用户循环泵、热源循环泵协同工作,高效运行。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零压差点的最优位置选取问题、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能耗问题,并模拟了采用分阶段变供水温度量调节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供热系统的运行整个供暖季的能耗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该方法将所有水泵统一调节,解决了供热管网中常见的支路耦合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监测,建立了建筑室温预测模型,提出了建筑热力入口智能调节方法,为智慧供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使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何应用到实践之中以及在实践中表现如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

朱俊杰[3](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确保我国能源行业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不断挖掘汽轮发电机组节煤潜力。随着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不断增大,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大部分汽轮发电机组开始承担调峰任务,在低负荷运行过程中,机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汽轮发电机组节能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进行能效分析,确定用来表征机组能效状态的能效状态指标体系,总结、梳理出引起汽轮发电机组能效状态异常的相关异常模式以及故障模式。其次,依靠本体理论建立了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知识库,将引起机组能效指标异常的相关典型故障模式以及异常模式录入知识库中,并与其所属系统设备、相关征兆、原因、维护措施关联起来,作为系统能效诊断的依据。再次,确定了系统能效诊断功能的相关规则与算法。确定了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基准值确定方法,以“稳态筛选-工况划分-异常检测”为流程,通过对比实时运行参数以及参数基准区间,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出相应的维护建议。通过某电厂仿真机仿真出的凝汽器真空不严密故障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最终,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结合离线的能效诊断知识库与在线的实时运行数据处理方法开发了一套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致力于提高机组的节煤能力,确保机组健康稳定的运行。

高学伟[4](2021)在《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的深入,要实现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而火电机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亟需解决火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问题,大型火电机组更多需要担负起高效节能、低碳环保、深度调频调峰的任务。实施电能替代供热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减少碳排放、促进能源清洁化意义重大。利用电锅炉储热供暖还可以降低电网调节压力,增加供热能力,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火电机组热力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暖热力系统都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多参数、强耦合的复杂热力系统。本文通过研究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相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为热力系统建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热力系统安全、环保和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论文围绕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字孪生理论、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以及大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及信息物理系统的异同;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研究了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及求解方法;对Hadoop系统的MapReduce与Spark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实时数据处理Spark Streaming与Storm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搭建了适用于数字孪生及大数据在热力系统建模领域应用的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在该集群上实现了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驱动建模理论,包括支持向量回归建模、极限学习机建模、智能辨识优化算法以及即时学习等基本理论。(2)针对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的研究,提出一套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采用“主成分+互信息”的方法获得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权重因子,然后利用“欧式距离+角度”定义一种加权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在离线状态下,利用改进遗传模拟退火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工况划分;进行工况预测时,采用一种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快速识别方法构建相似工况训练集,即根据两级搜索的策略实现了在线快速识别:初级识别是确定预测工况在历史工况库中所属的类别提取预测类工况,次级识别是采取基于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的相似工况识别方法,在历史数据库中针对预测类工况的快速识别;局部模型建模方法是在Spark计算框架下,对SparkSVMHPSO算法、Spark ELM算法以及基于SparkHPSO的多参数辨识等数据驱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然后以SCR脱硝系统出口 NOx预测、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源侧及荷测负荷预测为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建模方法有效性。为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建模及系统工况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数据孪生建模的研究,提出一套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与机理模型多参数辨识协同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在建立热力系统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关键的设备模型参数利用多参数多工况拟合的离线智能辨识方法,得到可以模拟实际系统全工况下动态变化趋势的离线智能参数辨识模型;以离线智能参数孪生模型为主,根据相似度阈值进行判断,采用自适应模型参数更新策略,实现数字孪生模型的在线协同;为进一步提升孪生模型预测的精度和鲁棒性,采用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方法,提升关键工况以及动态变化过程的逼近程度。基于这一理论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能够基于系统运行数据持续进行自我修正,在线跟踪设备运行特性,从而具有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为系统工况迭代优化提供可靠的模型输入和结果校验工具。以燃煤电站SCR脱硝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4)最后,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跟踪能力,提出一种基于负荷分配和工况寻优的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并以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能耗成本分析和负荷分配策略,利用数字孪生模型系统,对电网负荷、电锅炉系统、储热系统进行预测计算,模拟不同运行方案、不同工况下系统动态运行,得出最优的供热调节和负荷分配方案。以火力发电厂SCR脱硝系统为例,根据建立的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SCR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中。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比传统的PID控制效果更精确,运行更稳定。证明了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和行业示范价值。

徐一丹[5](2021)在《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日,“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对于我国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行业更加注重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火力发电机组所配备的冷却塔作为重要的冷端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厂的经济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研究。Ebsilon软件是针对各类热力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的电站工程一站式软件,适用于火电厂、核电厂等复杂热力系统的构建与模拟。本文利用Ebsilon软件,针对山东某660MW发电机组,建立了整体热力系统的物理仿真模型,对机组及冷却塔的变工况运行进行了研究,探索环境参数、冷却塔性能改造等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利用Ebsilon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冷却塔、冷端系统及整个热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所研究系统的冷却塔进行了现场性能测试工作,获取模型的初始输入参数。利用设计数据、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校核验证,建立的Ebsilon仿真模型各抽参数的平均误差在1%以内,而冷端系统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绝对误差小于0.07kPa,相对误差小于2%,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编制了 Matlab与Ebsilon的程序接口,通过调用Matlab程序运算,建立了机组背压的动态工作面,将冷却塔不同工况下各参数、影响因素的变化同电厂热经济性指标建立联系,研究了环境参数对机组的热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负荷相同的情况下,较低循环水流量、较低气温、较高空气湿度条件,能产生较低的发电热耗和发电煤耗。而在侧风条件下,不同侧风风速对冷却塔和机组的影响也不相同。随着侧风风速由无风升至4.75m/s,出塔水温升高1.6℃;背压升高1.97kPa;发电热耗升高30.08kJ/kW·h、发电煤耗升高1.14g/kW·h。利用Ebsilon内置组件计算模型,结合电厂实际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及现场测试数据,研究了冷却塔性能改造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利用Ebsilon冷却塔本体结构模型,对改造前后冷却塔冷却能力、各冷却分区冷却能力以及热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能改造改善了侧风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能力,且显着优化了机组的热经济性参数,降低了机组运行中的发电热耗与发电煤耗。到达最大风速时,发电热耗较改造前低了 9.40kJ/kW·h,发电煤耗较改造前低了 0.36 g/kW·h。本文基于Ebsilon软件建立了某660MW机组完整热力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变工况模拟,对冷却塔进行了分区建模与计算,获取了各个区域变化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环境因素与电厂热经济性的直接关系,可准确把握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的影响,为后续热力系统的优化增效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为优化改造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金铃杰[6](2021)在《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人们提出了智慧电厂的概念,电厂不仅要高效运行,还要在所处的发电环境中自动寻优。因此一款具有实时监测、运行优化、高稳定性、高扩展性的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是智慧电厂的基石。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用C#语言开发了“Caling”计算平台的2.0版本。该平台不仅可以用图形化建模的方法建立通用性电站仿真系统,并且提出了“算涡”理论,这可以大大缩短电站迭代计算的时间,达到实时计算热力系统各项指标的要求。最终目的为建立智慧电厂,对电厂进行节能诊断。据此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本文提出“算涡”概念,根据算涡逻辑升级Caling系统,大大提高了热力系统仿真计算的迭代速度,为发电厂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将Caling内核进行改造,使得所有模型能够以文本形式表达。根据《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规定DL/T5145》、《电站锅炉试验规程GB/T 10184-201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DLT606.1-1996》等标准和锅炉热力计算表、热平衡与等效焓降等算法,以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开发了数十种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仿真模块。为了实现Caling平台的数据传输,开发了数据库连接端口,数据端口可以更新Caling输入参数,设置更新频率。建立目标电厂系统和设备的仿真模型,实现对电厂的智能化分析,开发离线诊断和在线诊断技术,通过在线与离线诊断技术对电厂进行在线监测、预测预警、耗差分析、节能潜力挖掘。对某350MW机组进行节能诊断,校核、预测了该机组的运行工况,研究了凝汽器的清洁系数范围,给出了检修清洗建议,提出五种循环水泵优化方案,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优运行方案。完成了智慧电厂诊断技术的开发。

盛晨曦[7](2021)在《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核电作为清洁、高效和安全可靠的发电能源在我国的地位逐渐上升。本文以AP1000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机理建模和数据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对二回路系统及其关键设备进行热力性能分析与诊断。首先,采用常规热平衡法,根据核电机组区别于常规火电的设计结构和工作介质等特点,基于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对二回路系统的一般特性进行机理建模,结合设计值完成系统热力性能档案的建立,包括相对内效率、(?)效率、去湿效率、压比、特征通流面积、内部(?)参数、加热器端差、总体换热系数、缸效率和热耗等,并根据档案进行了二回路系统和设备的热力性能分析。其次,对汽轮机级组、回热加热器和汽水分离再热器基于参数间的依变关系建立子模型,通过历史运行数据建立设备实际特性模型,从而完成变工况回归下混合模型的建立。分析各个子模型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二回路系统子模型的连接,完成对二回路系统的状态重构。以高压缸的第1级组HPT1为例,发现用历史运行数据拟合出来的曲线值低于设计值,得到结论:随着机组的不断运行,HPT1的性能逐渐发生劣化,基于混合建模的方法比单一的机理建模方法对二回路系统进行状态重构更具准确性。采用内部(?)参数进行设备性能劣化的诊断,当高压缸的第1级组HPT1发生性能劣化时,HPT1的内部(?)参数绝对值不断降低,而对下游级组HPT2的内部(?)参数值没有影响,证明了用内部(?)参数这一特性指标进行设备性能诊断的可行性。本文对二回路系统关键设备建立了性能劣化的评价模型,分析了设备和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热力性能。基于混合建模的方法建立了二回路系统的变工况回归模型,并对高压缸第1级组和第2级组进行性能诊断方法验证,属于早期的故障诊断,为后续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李航宁[8](2021)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及与水蒸气循环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结构紧凑、系统简单,是一种新型动力循环。而水蒸气循环经过百余年发展,应用范围广,技术成熟可靠。sCO2循环的效率能否达到水蒸气循环的水平,是其能否取代水蒸气循环在各发电领域中应用的关键。本文从sCO2循环的结构优化入手,对多级压缩回热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一次再热多级抽汽回热水蒸气循环和一次再热多级压缩回热sCO2循环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在三种典型参数下,比较了几种适用于燃煤发电的水蒸气循环和sCO2循环的性能。压缩回热是sCO2循环的典型特征,为探索压缩回热过程对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机理,本文对sCO2循环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再压缩循环(RC)的热效率可拆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等效于单回热布雷顿循环(SC);另一部分效率为100%,等效于内部回热过程。依据这一发现,RC可被看作是在SC的基础上叠加一个效率等效为100%的循环构成的。基于此,在RC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效率等效为100%的循环,能构建出效率更高的三级压缩回热循环(TC)。进一步推广,只要满足夹点温差条件和净输出功条件这两个构建条件,就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更高一级的压缩回热循环,得到更高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热力学模型和粒子群优化模型,对一次再热多级抽汽回热水蒸气循环和一次再热多级压缩回热sCO2循环进行了热力学理论上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与水蒸气循环相比,sCO2循环对运行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对运行压力的变化不敏感。提高透平进口温度能明显提高sCO2循环的效率。在低压高温条件下,sCO2循环与水蒸气循环相比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但是sCO2循环受加热器和再热器压力损失的影响更大,能否有效控制压力损失是sCO2循环能否取得更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进一步,在三种典型参数下,本文对适用于燃煤发电的几种水蒸气循环和sCO2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600℃等级一次再热参数下,sCO2循环具备比较明显的效率优势。再压缩+烟气冷却器(RC+FGC)结构的sCO2循环和一次间冷+三级压缩回热+外置空气预热器(IC+TC+EAP)结构的sCO2循环热效率分别比常规水蒸气循环效率高1.62%和3%。在600℃等级典型二次再热参数下,sCO2循环与水蒸气循环效率相当。在700℃等级二次再热参数下,sCO2循环效率优势明显。IC+TC+EAP结构的sCO2循环热效率最高可达57.66%,比常规水蒸气循环高3.31%,比Master Cycle水蒸气循环高3.2%。最后通过(?)分析发现,sCO2循环的优势主要在于锅炉(?)损较小。

覃贵芳[9](2020)在《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许多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成并投产;逼真、灵活、可靠的仿真系统,不仅可用于训练与考核电厂操作人员,也可以作为高校模块化教学、毕业生入职前培训的载体;但就目前而言,火电厂仿真系统多存在对整体系统研究比较少、热力系统模型精度不够高、模块求解速度慢、仿真系统不够灵活等问题。为了解决模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该论文以华能长兴电厂火电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热力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和建立锅炉单相受热面通用的动态数学模型,针对该受热面的结构和工作特点,采用精度高于传统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构造特性,采用精度优于传统模型的算法;针对锅炉本体的复杂性,采用集总参数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其次,结合长兴电厂运行特点,建立了汽轮机系统模型。为了解决模型求解速度不够理想、仿真机不够灵活的问题,本文结合功能强大的MSP多学科仿真开发平台,采用多组份热力系统建模工具Powerbuilder进行图形化建模,在平台上进行系统组态及全工况调试,得到模型在正常运行及受典型干扰时,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对仿真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搭建的仿真系统模型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电厂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且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具有运行速度快,可移植、修正和扩展等特点,为培训学员提供良好的平台。

杜辰伟[10](2020)在《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钢铁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余热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降低吨钢能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吨钢能耗由572kg下降到560kg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0%以上。本文从常规的节能技术烧结余热发电出发,用热平衡分析法对比了闪蒸工艺、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带烟气补燃和不带烟气补燃的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得出双压余热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热平衡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火用)分析法不仅可以从“量”而且可以从“质”方面进行评价。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用(火用)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A厂和B厂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A厂为常规的烧结双压余热锅炉,B厂为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计算结果表明A厂(火用)效率49.76%;B厂(火用)效率31.16%,联合(火用)效率44.6%。从(火用)损方面来看B厂余热锅炉内部(火用)损33.49%,A厂为11.96%;过热蒸汽炉部分散热(火用)损失占比85.28%。计算结果表明B厂在余热锅炉和过热蒸汽炉两个部分都具备节能潜力,通过计算也给今后的节能工作指出了方向。炼钢转炉蒸汽汽源不稳定,储存困难。B厂在过热蒸汽炉在运行三年后出现高温过热器管大面积泄露,使用时间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的第五章中对此进行了研究。用Larson-Miller公式分析,以15Cr Mog为材料的高温过热器管,如果失效时间为3年左右,管壁温度在1000℃左右,这与运行数据相符合的。更换过热器管时发现管壁内侧出现黑色的氧化物,向火侧尤为明显,所以造成使用寿命过低的原因是蠕变失效和管内高温水蒸气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出的运行建议是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并设置一个最小保安流量;并能根据运行数据给出过热器管更换的时间。

二、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热力系统整体分析和优化的热量流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换热器的热量流模型
3 基于热量流法的热力系统建模方法
    3.1 热力部件的热量流模型
    3.2 热力系统的热量流模型
    3.3 热力系统的热量流模型与传统能流分析方法的比较
    3.4 热力系统整体模型的构建框架
4 热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的分层-分治求解算法
    4.1 热力系统约束的分类
    4.2 分层-分治算法的基本思想与一般流程
    4.3 分层-分治算法的应用案例
5 结论

(2)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研究现状
        1.2.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理论基础
    2.1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
    2.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分类
        2.2.1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直接连接系统
        2.2.2 动力分布式二级混水泵系统
        2.2.3 动力分布式三级泵系统
    2.3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方法
        2.3.1 零压差点
        2.3.2 均压管
        2.3.3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2.3.4 定压补水设计
    2.4 变频水泵
        2.4.1 水泵工作点的确定
        2.4.2 水泵变频
        2.4.3 水泵轴功率
    2.5 本章小结
3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数学模型
    3.1 热源模型
        3.1.1 水力模型
        3.1.2 热力模型
    3.2 用户水力模型
    3.3 用户热力模型
    3.4 管网水力模型
        3.4.1 图论的基本概念
        3.4.2 图的矩阵表示
        3.4.3 集中供热管网的水力工况模型
    3.5 管网热力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热力入口智能调节方法
    4.1 建筑室内温度预测
        4.1.1 模型输入-输出选择
        4.1.2 LSTM神经网络
    4.2 建筑数据采集
    4.3 模型辨识结果
    4.4 室温模型预测控制
        4.4.1 模型预测控制
        4.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5 控制效果分析
        4.5.1 不同扰动因素对建筑流量的影响
        4.5.2 一周模拟结果
        4.5.3 变设定温度工况模拟结果
        4.5.4 模型预测控制与PID控制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模拟研究
    5.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调节方法
        5.1.1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调节方法分类
        5.1.2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
    5.2 管网设计
        5.2.1 管网设计
        5.2.2 水力计算及水泵选型
    5.3 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仿真
        5.3.1 水泵频率求解
        5.3.2 动力分布式供热管网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效果分析
        5.3.3 传统供热系统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能耗对比
    5.4 零压差点最佳位置分析
    5.5 分阶段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管网设计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2.2 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能效状态指标体系
    2.1 引言
    2.2 能效状态指标体系研究
        2.2.1 能效状态指标选取原则
        2.2.2 能效状态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3 汽轮机系统能效指标选取
        2.3.1 燃煤电厂热力系统分析
        2.3.2 汽轮机本体系统分析
        2.3.3 回热系统分析
        2.3.4 冷端系统分析
    2.4 指标体系形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能效诊断知识库构建
    3.1 引言
    3.2 本体的相关研究
        3.2.1 本体的介绍
        3.2.2 本体构建的原则
        3.2.3 本体构建语言以及工具
    3.3 能效诊断知识库本体构建
        3.3.1 能效诊断知识库本体构建策略
        3.3.2 类和类的结构关系
        3.3.3 属性和属性关系
        3.3.4 个体实例创建
        3.3.5 一致性验证
        3.3.6 能效诊断知识库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系统能效诊断方法分析
    4.1 引言
    4.2 参数基准值的确定
        4.2.1 历史数据稳态筛选
        4.2.2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况划分
        4.2.3 基于MGMM和SVR模型的基准值确定方法
    4.3 参数异常检测与诊断
        4.3.1 参数异常检测
        4.3.2 能效诊断知识库的查询
    4.4 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
    5.1 系统介绍与框架
    5.2 系统数据仓库设计
        5.2.1 数据表E-R图设计
        5.2.2 数据表设计
        5.2.3 知识库设计
    5.3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5.4 能效诊断功能设计
        5.4.1 监测分析界面
        5.4.2 诊断与决策界面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电力发展背景与现状
        1.1.2 智能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1.2 热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2.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2 电力大数据及其发展现状
        1.2.3 热力系统仿真技术发展背景
    1.3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
        1.3.1 数字孪生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数字孪生研究的关键技术
        1.3.3 数字孪生发展面临的挑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孪生与热力系统建模理论
    2.1 数字孪生的基本理论
        2.1.1 数字孪生的定义与内涵
        2.1.2 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之间的关系
        2.1.3 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2.2 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2.2.1 流体网络机理建模理论与方法
        2.2.2 数据驱动建模理论与方法
    2.3 大数据的基本理论
        2.3.1 大数据平台框架及相关技术
        2.3.2 大数据存储管理与预处理方法
        2.3.3 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研究
    3.1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
        3.1.1 建模思路
        3.1.2 基于改进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模糊聚类工况划分
        3.1.3 基于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识别
        3.1.4 基于Spark平台的数据驱动局部模型建模
    3.2 SCR脱硝系统数据驱动建模应用案例
        3.2.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3.2.2 数据预处理和相似工况选取
        3.2.3 局部建模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电锅炉供热系统荷侧和源侧负荷预测建模应用案例
        3.3.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3.3.2 荷侧供热负荷预测模型
        3.3.3 源侧电负荷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理论及应用
    4.1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思路
        4.1.1 数字孪生建模方法的提出
        4.1.2 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流程
    4.2 数字孪生机理模型的构建
        4.2.1 管路模型
        4.2.2 调节阀模型
        4.2.3 离心水泵模型
        4.2.4 换热器模型
    4.3 数字孪生模型的协同与融合理论
        4.3.1 数字孪生模型离线智能参数辨识
        4.3.2 数字孪生模型参数在线自适应协同
        4.3.3 基于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
    4.4 数字孪生建模实例分析
        4.4.1 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4.4.2 供热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节能控制优化
    5.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5.1.1 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
        5.1.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供热储热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5.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优化
        5.2.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
        5.2.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控制的喷氨量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厂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现状
        1.2.1 冷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
        1.2.2 湿式冷却塔优化研究
    1.3 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与建模研究现状
        1.3.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方式
        1.3.2 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1.3.3 Ebsilon建模应用
    本文以某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bsilon软件概况及建模方法
    2.1 Ebsilon软件基础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2.1.2 软件功能与特点
    2.2. 建模过程与方法
        2.2.1 建模流程
        2.2.2 建模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1.1 主体部件建模
        3.1.2 整体系统建模
        3.1.3 模型验证
    3.2 基于Ebsilon的冷端系统建模
    3.3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本体建模
    3.4 Matlab调用程序编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bsilon的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研究
    4.1 现场实验与数据传输
        4.1.1 现场测试目的
        4.1.2 现场测试内容
        4.1.3 测试要求及测试仪器
        4.1.4 现场测试数据传输
    4.2 仿真模型的计算模式选择
    4.3 冷却塔性能评价指标
    4.4 热力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4.5 环境因素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4.5.1 环境温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2 循环水量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3 环境湿度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5.4 环境侧风对冷却塔及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bsilon的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研究
    5.1 冷却塔分区建模
    5.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分析
        5.2.1 性能改造措施分析
        5.2.2 性能改造对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
        5.2.2.1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5.2.2.2 性能改造对各区冷却能力的影响
        5.2.2.3 性能改造对填料区传热传质能力的影响
        5.2.3 侧风环境下性能改造对热力性能影响
    5.3 冷却塔性能改造对热力系统经济性影响的Ebsilon仿真模拟
        5.3.1 性能改造对汽轮机背压的影响
        5.3.2 性能改造对发电功率的影响
        5.3.3 性能改造对发电热耗及发电煤耗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1.2.2 国外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站仿真平台Caling系统
    2.1 Caling1.0计算平台功能简介
    2.2 Caling2.0计算平台功能改进
    2.3 迭代计算强化区间“算涡”的开发
        2.3.1 算涡的概念
        2.3.2 算涡之间的关系
        2.3.3 模型中模块的轮算
        2.3.4 算涡的时间度量
    2.4 版本差异
第3章 基于Caling系统的模块开发
    3.1 模块的划分基础
        3.1.1 汽机侧
        3.1.2 锅炉侧
    3.2 模块的算法与设计
        3.2.1 算法对平台的优化
        3.2.2 模块的设计思想
    3.3 模块的开发
        3.3.1 锅炉炉膛模块
        3.3.2 空气预热器模块
        3.3.3 磨煤机模块
        3.3.4 风机模块
        3.3.5 汽轮机模块
        3.3.6 加热器与水泵模块
        3.3.7 热经济模块
        3.3.8 分流与汇流模块
        3.3.9 等效焓降模块
第4章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与应用
    4.1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意义
    4.2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
        4.2.1 离线诊断的开发
        4.2.2 在线诊断的开发
    4.3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应用
        4.3.1 智慧电厂模型搭建
        4.3.2 智慧电厂模型校核
        4.3.3 智慧电厂模型优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电二回路系统的性能监测与诊断研究现状
        1.2.2 核电二回路系统的状态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方法
    2.1 核电二回路系统设备的性能劣化
        2.1.1 二回路热力系统及设备
        2.1.2 设备的性能劣化
    2.2 核电二回路系统混合建模方法
    2.3 设备性能衰退指标体系和系统经济性指标体系
        2.3.1 通流部分性能指标
        2.3.2 回热加热器性能指标
        2.3.3 凝汽器性能指标
        2.3.4 性能衰退的(火用)指标
        2.3.5 核电二回路系统经济性指标
    2.4 核电二回路系统基准值的确定
    2.5 二回路系统设备劣化过程诊断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工况下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及性能分析
    3.1 二回路系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3.2 案例机组概况
    3.3 THA工况的热力计算与模型验证
    3.4 二回路系统热力性能档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建模的二回路系统变工况计算与性能诊断
    4.1 二回路系统湿蒸汽抽汽焓计算
    4.2 汽轮机级组的混合建模
        4.2.1 传统汽轮机级组机理建模
        4.2.2 用于变工况回归的汽轮机级组模型
    4.3 回热加热器的混合建模
    4.4 二回路系统子模型间的连接
    4.5 设备状态的性能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及与水蒸气循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水蒸气循环的研究现状
        1.2.1 水蒸气循环结构及热力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水蒸气循环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研究现状
        1.3.1 sCO_2循环的发展概述
        1.3.2 sCO_2循环的结构优化方法概述
    1.4 水蒸气循环与sCO_2循环比较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sCO_2循环中压缩回热过程对系统的影响
    2.1 引言
    2.2 sCO_2循环的计算模型及验证
        2.2.1 单回热布雷顿循环及其计算模型
        2.2.2 再压缩循环及其计算模型
        2.2.3 计算模型的验证
    2.3 再压缩循环中的压缩回热过程
    2.4 多压缩回热循环的构建
        2.4.1 三级压缩回热循环的构建
        2.4.2 压缩回热过程对sCO_2循环的影响
        2.4.3 多级压缩回热循环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CO_2循环与水蒸气循环的热力学比较分析
    3.1 引言
    3.2 水蒸气循环的结构及计算模型
        3.2.1 一次再热多级回热水蒸气循环
        3.2.2 水蒸气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及验证
        3.2.3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计算模型
    3.3 sCO_2循环的结构及计算模型
    3.4 结果及分析
        3.4.1 透平进口参数对循环的影响
        3.4.2 部件压力损失对循环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煤发电中sCO_2循环和水蒸气循环的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燃煤发电中的热力循环结构
        4.2.1 燃煤发电中的水蒸气循环结构
        4.2.2 燃煤发电中的sCO_2循环结构
    4.3 燃煤发电系统的典型设计参数
    4.4 典型设计参数下循环的性能比较
        4.4.1 一次再热循环的性能比较
        4.4.2 二次再热循环的性能比较
        4.4.3 两种典型循环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及其组成
    2.1 仿真机功能要求
    2.2 仿真精度和实时性要求
    2.3 硬件和软件配置
        2.3.1 硬件结构
        2.3.2 软件结构
    2.4 仿真支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建模与基本假设
        3.1.1 建模
        3.1.2 建模基本假设及依据
    3.2 炉膛
        3.2.1 炉膛介绍
        3.2.2 炉膛的数学模型
        3.2.3 炉膛仿真实现
    3.3 锅炉汽水系统
        3.3.1 锅炉汽水系统介绍
        3.3.2 锅炉汽水系统数学模型
        3.3.3 锅炉汽水系统仿真
    3.4 锅炉风烟系统
        3.4.1 锅炉风烟系统介绍
        3.4.2 锅炉风烟系统数学模型
        3.4.3 锅炉风烟系统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1 汽轮机本体系统
        4.1.1 简介
        4.1.2 汽轮机本体系统数学模型
        4.1.3 汽轮机本体系统仿真
    4.2 给水系统
        4.2.1 给水系统介绍
        4.2.2 给水系统数学模型
        4.2.3 给水系统仿真
    4.3 凝结水系统
        4.3.1 凝结水系统介绍
        4.3.2 凝汽器数学模型
        4.3.3 凝结水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5.1 静态仿真试验
    5.2 动态仿真试验
        5.2.1 燃料量增加的动态响应试验
        5.2.2 给水流量增大动态响应试验
    5.3 故障仿真试验
        5.3.1 单台送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2 单台引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3 单台磨煤机跳闸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余能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 余热资源的定义
    2.2 余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2.3 余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回收的系统模型
    2.4 热力学分析方法
        2.4.1 焓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熵分析法
    2.5 余热资源回收和利用遵循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余热发电
    3.1 烧结余热发电的特点
    3.2 烧结余热的梯级利用和原则
    3.3 几种烧结余热锅炉
        3.3.1 闪蒸工艺
        3.3.2 双压余热锅炉工艺
        3.3.3 不带烟气补燃
        3.3.4 带烟气补燃装置
        3.3.5 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
    3.4 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烧结低温低压电站(火用)效率计算
    4.1 低温低压电站的热力系统及单元划分
        4.1.1 锅炉单元
        4.1.2 汽轮机单元
        4.1.3 凝汽器单元
    4.2 余热资源回收情况
        4.2.1 烧结余热回收
        4.2.2 炼钢蒸汽回收
    4.3 低温低压电站(火用)计算
        4.3.1 烧结余热双压锅炉(火用)分析
        4.3.2 过热蒸汽炉
    4.4 烧结余热发电的经济性对比
    4.5 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5.1 低温低压电站的能流图
        4.5.2 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寿命计算
    5.1 过热蒸汽炉存在的问题
        5.1.1 过热蒸汽炉设计缺陷
        5.1.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5.1.3 人员素质
    5.2 检修技术
    5.3 高温过热器管失效形式
        5.3.1 高温过热器应力计算
        5.3.2 高温过热器氧化腐蚀
        5.3.3 高温过热器管的氢损
        5.3.4 L-M公式
    5.4 某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管剩余寿命计算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四、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力系统整体分析和优化的热量流法[J]. 赵甜,陈曦,贺克伦,陈群.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10)
  • [2]动力分布式集中供热系统模型预测智能调节方法研究[D]. 张继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D]. 朱俊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D]. 高学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基于Ebsilon的湿式冷却塔性能变化对热力系统影响研究[D]. 徐一丹. 山东大学, 2021(12)
  • [6]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D]. 金铃杰. 山东大学, 2021(09)
  • [7]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D]. 盛晨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及与水蒸气循环的比较研究[D]. 李航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9]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D]. 覃贵芳. 广西大学, 2020(07)
  • [10]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D]. 杜辰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热力系统循环水泵的计算与选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