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水质分析

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水质分析

一、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铠政[1](2021)在《利用LOV2对重组免疫毒素DAB389-4D5 scFv的改造探究》文中认为免疫毒素是近年来广受研究人员青睐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靶向性好、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强等特点。来源于植物向光素的LOV2结构域在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的作用下,在450~470nm蓝光照射下会发生构象变化,其效应精确可逆,现已广泛用于生物工程蛋白和细胞过程的光学调控。分裂内含肽Npu DnaE是生物工程中常见的自剪接元件,其自剪接效应准确、迅速,常用于蛋白纯化和生物过程的调控中。本文将LOV2结构域两端分别与分裂内含肽NpuDnaEN端和C端部分融合,制成光控元件NpuDnaE InN-LOV2-InN(InLOV2),插入至免疫毒素DAB389-4D5 scFv,以实现抗肿瘤活性的光学调控。通过融合PCR的方法构建了 InLOV2插入至DAB389-4D5 scFv(记为D4InLOV)的重组质粒,并获得能可溶表达的重组表达菌株。经MTT法测定,D4InLOV108在光照条件下对SK-OV-3的IC50值为0.75 nM,而黑暗条件下为1.07 nM,呈现出一定的光控抑制能力。同时D4InLOV108对HER2水平较低的H460细胞抑制水平显着降低,仅有27%,显示了重组蛋白的对HER2的靶向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光控抑制作用,本课题选择了 D4InLOV530作为光控优化的对象。由于该插入位点位于4D5 scFv轻链和重链之间的linker序列中,因此对该序列进行截短优化。将优化后蛋白分别检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重组蛋白抑制能力。经MTT法测定,D4InLOV530LD5在光照条件下对SK-OV-3的IC50值由0.09 nM提升至0.04 nM,改善了光控抑制能力。本文成功在DAB389-4D5 scFv中插入光控元件,并在部分蛋白中实现了抗肿瘤活性的光学调控。本文以重组免疫毒素为调控对象,是对光控元件调控蛋白功能的创新性开拓,为未来免疫毒素作用的精确调控提供思路和经验。

宋洁[2](2020)在《大肠杆菌sRNA EsrE的转录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sRNA EsrE可以维持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固体平板上的生长形态以及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多种表型,并且参与辅酶Q8的合成。实验室前期对于esrE基因的转录调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识别多个顺式调控元件,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得到54种潜在的转录调控因子,本研究主体内容是验证潜在转录调控因子对EsrE调控功能并明确其调控机制。研究中首先完善了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双质粒报告基因(lacZ)系统,并利用该系统逐一验证了潜在转录调控因子的调控功能,研究结果表明FabZ与RpoH可以调控EsrE的转录。FabZ为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的β-羟酰-ACP脱水酶,双质粒系统表明其可下调EsrE的转录,进一步的凝胶阻滞实验分析发现,其不能直接和EsrE启动子区域的DNA片段结合,即其不具有DNA结合活性,故关于FabZ如何精确调控EsrE的转录还有待研究。RpoH为RNA聚合酶的σ亚基,双质粒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RpoH能上调EsrE的转录,而凝胶阻滞实验分析发现,该蛋白在RNA聚合酶核心酶的协同作用下能直接和EsrE启动子区域的DNA片段结合,即RpoH能以RNA聚合酶σ亚基形式启动EsrE的转录。基于RpoH能直接启动EsrE的转录,而RpoH能响应热休克刺激,随后探究了热休克刺激是否影响大肠杆菌EsrE的转录,通过体内报告实验及RT-qPCR分析证明热休克刺激确实能影响EsrE的转录。综上所述,本工作确定了参与EsrE转录的σ因子为RpoH,且EsrE能响应热休克压力刺激,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EsrE调控功能的认知。

冯洁[3](2019)在《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弯曲状细菌,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主要以隐性感染方式定殖于动物消化道,可引起慢性肝炎、盲肠结肠炎、胆管炎甚至诱发肝癌、肝胆管腺瘤、结肠癌等病变。不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影响动物试验、干扰实验结果,还可能危及公共卫生安全,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建立快速、精准、适宜推广的肝螺杆菌检测体系,将有助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的推进。研究发现,在人类肝炎、肝癌等相关临床标本中可检测到肝螺杆菌特异性16S rRNA序列,肝螺杆菌感染小鼠引起的疾病进程、组织病理特征与人类慢性肝病和肠炎非常相似,提示肝螺杆菌与人类消化道疾病可能相关。因此,构建肝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将有助于深入探索人类相关疾病致病机制,为相关研究及特异性药物筛选提供工具。鉴于肝螺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难以生长,本研究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的大鼠、小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人工感染方式构建了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从免疫学、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结构等角度研究肝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宿主损伤。1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鞭毛蛋白是肝螺杆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根据H hepaticus的fal B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一组特异性引物,包含一对外引物F3、B3,一对内引物FIP、BIP和一条环引物LB。经过条件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扩增方法特异性良好,仅能检测出Hhepaticus,其他常见细菌未见特异性扩增。检出的最低模板量为86.9 fg/μL,是普通PCR所需模板量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不受培养条件和检测仪器的限制,具备简便、快捷、特异、灵敏的优势,适宜基层的推广应用,适用于实验动物、相关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细菌培养物及实验动物环境中H hepaticus的检测,为Hhepaticus的快速检测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2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近年来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实验大鼠、小鼠进行H hepaticus检测。共检测1492只动物(清洁级大鼠54只,SPF级大鼠200只,清洁级小鼠267只,SPF级小鼠971只),且受检动物均饲养于屏障系统。结果显示,2014、2016、2017年所涉动物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清洁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75.00%、75.00%、40.00%,SPF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66.67%、23.08%、50.00%。动物的总阳性率为8.65%,2014~2017年分别为11.85%、3.51%、10.71%。大鼠总阳性率为5.91%,2014~2017年分别为2.78%、3.85%、13.24%,清洁级、SPF级大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26%、5.00%;小鼠总阳性率为9.21%,2014~2017年分别为15.69%、3.44%、10.42%,清洁级、SPF级小鼠的阳性率分别为8.24%、9.47%。对阳性动物按不同品系进一步归类,结果显示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品系有基因工程、BALB/c、ICR、KM等。总体而言,大鼠、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不同级别间差异不大,未见明显规律。调查结果为进一步补充、完善啮齿类实验动物螺杆菌流行病学资料和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和数据。3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通过灌胃、腹腔注射接种方式造模,每只小鼠接种0.2 mL标准菌株悬液(1×109 CFU/mL),连续接种3次,每次间隔48h。结果显示,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体重显着下降、白细胞显着升高(P<0.01)。于造模后2w,4w,6w,8w,12w,16w,20w,24w采集血液和脏器标本,测定小鼠体重、白细胞、血清ALT和AST水平变化,检测细菌在体内的定殖分布规律,并对宿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分析。感染小鼠血清AST(P<0.001)和ALT(P<0.01)水平显着升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组织分布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2w所有小鼠盲肠均能检测到H.hepaticus;接种后6w肝脏首次检测出阳性,接种后8w肝脏呈现100%阳性;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胃组织分别于接种后8 w和16 w可检测到阳性;其余组织均未能检测出阳性。由此可见Hhepaticus进入小鼠体内最先在肠道定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可在肝脏、胃等组织中定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鼠肝细胞可见明显空泡变性、脂肪变性、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胃部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增厚,不同部位肠道组织可见水肿、充血、黏膜层变性、坏死、糜烂,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变程度增加,其它组织未见明显病变。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IL-6、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01),表明H.hepaticus可促进BALB/c小鼠肝组织细胞炎性因子表达。Hhepaticus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人类相关疾病提供了工具。4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根据细菌16S rDNA基因V4-V5可变区片段设计引物接头进行PCR扩增,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H hepaticus感染小鼠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差异性分析以及代谢功能预测等。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OTU数目分别为89和209,两组共有73个OTU。在门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菌群序列均分属于7个菌门,两组样本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均为丰度最高的两个门。两组样本共有5个门重叠,又分别有2个独有的门,实验组独有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 Epsilonbacteraeota,对照组独有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在属水平,两组样本共检测到74个属,实验组样本隶属45个属,对照组样本隶属64个属,其中两组共有35个属,实验组独有10个属,对照组独有29个属,实验组拟杆菌属、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布劳特菌属(Blautia)、Rumini clostridium等含量相对较高。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在门的水平仅Epsilonbacteraeota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属的水平有31个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拟杆菌属、梭菌属、黄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和螺杆菌属等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毛螺菌科NK4A136group、颤螺旋菌属、普雷沃菌属、肠杆菌属、理研菌科RC9gutgroup丰度则显着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为揭示H hepaticus与宿主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提供了资料。

毕静莹[4](2019)在《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连年全球第一,但国内柑橘的深加工量却不足总产量的5%。为了延长柑橘产业链,促进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发柑橘酒是一条有效途径,但柑橘酒特有的苦味却严重制约着其市场接受度。本研究以降低柑橘酒苦味为目标,在建立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以脐橙为原料,通过试验室小试和现代测试技术,了解柑橘、柑橘汁及柑橘酒中苦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从原料处理、酿造工艺的优化和柑橘蒸馏酒工艺的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低苦柑橘酒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定了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 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的关键参数,分别用于检测柠檬苦素类似物以及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其中,UV检测柠檬苦素类似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91 nm,最佳显色时间为20 min。UPLC检测柠檬苦素和诺米林,流动相:乙腈:水(45:55),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色谱柱检测温度:30℃;检测波长:215 nm;进样量:1.0μL。UPLC检测柚皮苷,流动相:甲醇:水(40:60),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色谱柱检测温度:30℃;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0.3μL。(2)研究了柑橘中柠檬苦素、诺米林、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类似物的变化规律。在柑橘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外果皮、内果皮、囊衣层和汁胞中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三种主要苦味物质含量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在柑橘酒酿造过程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在第8 d达到最低值,发酵结束时又恢复较高水平;柑橘酒在4℃陈酿过程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3)对柑橘中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三种主要苦味物质进行了评价。柠檬苦素、诺米林和柚皮苷呈现不同的苦味描述;在纯净水、模拟柑橘汁和模拟柑橘酒中,三种苦味物质的觉察阈值、识别阈值和极限阈值均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同,柚皮苷的三种阈值最高;糖、酸和pH对柠檬苦素和诺米林阈值的影响基本一致,但与柚皮苷不同;三种苦味物质以一定比例存在下,彼此觉察阈值呈现减法或者抑制现象。(4)研究了红外线、微波、巴氏、超声波、超高压和超高温等6种物理方法处理柑橘果实对柑橘酒苦味的影响。红外线、巴氏、超高压和超高温处理柑橘果实,仅降低了柑橘汁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和柠檬苦素的含量,却没能最终降低对应柑橘酒中这两类物质的含量;微波、超声波和超高温2 min、4 min处理降低了柑橘酒的浊度。结合感官评价,所有处理均会导致柑橘汁、柑橘酒颜色和香气的改变,使得其整体品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优化了柑橘酒的低苦酿造工艺。工艺要点:柑橘原料贮藏温度应选择4℃为宜;选择气囊压榨取汁;不建议添加SO2或者尽量减少SO2的添加量;选择商业葡萄酒酿酒酵母BV818进行柑橘酒的酿造;酿造温度尽量控制在18℃左右;较佳下胶材料组合为琼脂125 mg/L和明胶30 mg/L。(6)完善了柑橘蒸馏酒生产工艺。通过柑橘汁、柑橘酒(柑橘皮渣酒)和柑橘蒸馏酒(柑橘皮渣蒸馏酒)的综合对比研究发现,随着酒度的增加,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成倍降低;挥发性香气物质比例和含量却趋于优化和增加;结合感官品鉴结果,柑橘蒸馏酒含有大量的醇类化合物,一定的酸类物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柠檬苦素类似物及酚类物质等,类似于粮食酒,具有较好的开发优势。

曾志明,潘波,朱毓华,沈中锋[5](2017)在《紫外杀菌技术在瓶装水生产中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紫外杀菌技术被不断深入研究,并在食品物料、加工环境的杀菌中得以广泛应用。紫外杀菌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没有消毒副产物、投资及维修费用低等优点,但从生产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该技术也存在着较大的微生物隐患。从杀菌机理、水源卫生、杀菌设备及参数、灌装环境等方面,对在无菌灌装线上利用此技术生产瓶装水做了相关的微生物风险分析。通过不同灌装条件下成品检测结果的对比,表明生产过程中对风险因素做好有效的管理和防控措施,在成品水中未检测出微生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可得到有效保障。

马亮亮[6](2017)在《泰山照山白生物活性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是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一种含照山白成分生物杀虫剂的研制”(No.2014D056)和“照山白杀虫成分的分离和纯化”(No.2015D065)的部分工作内容。测定泰山照山白枝叶对家蝇的生物活性,对泰山照山白进行提取并确定其对家蝇的主要活性部位。对泰山照山白主要活性部位进行高速逆流提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进行结构确证,测定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方法:通过泰山照山白枝叶粉末与家蝇饲料混合的方法测定泰山照山白对家蝇的生物活性。对照山白枝叶粉末进行石油醚索式提取然后95%乙醇浸泡提取,蒸干提取液装硅胶柱并分别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冲洗,然后对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部位分别进行家蝇生物活性实验确定主要活性部位。筛选活性部位的高速逆流条件并进行高速逆流提取,测定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结果:研究发现照山白枝叶粉末对家蝇有较好的产卵忌避、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在泰山照山白枝叶粉末对家蝇的生物活性实验中,本文证明了泰山照山白枝叶粉末对家蝇产卵忌避作用的最低有效浓度为4%,忌避作用有效期为60小时,质量分数为5%的照山白枝叶粉末能抑制家蝇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其发育迟缓,发育历期延长0.8天左右。照山白粉末对家蝇卵的孵化率并无显着影响。通过家蝇活性实验,确定了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为家蝇幼虫主要活性部位。通过优化实验比较,我们确定了泰山照山白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高速逆流提取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5:5:4:6,固定相保留值为55%;流速为2.0 mL/min,温度为25℃,转速为800 r/min。通过高速逆流对泰山照山白乙酸乙酯部位的提取最终的到了1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槲皮素。对高速逆流分离的两个组分进行家蝇幼虫生长发育抑制实验,未证明有生物活性。结论:泰山照山白枝叶对家蝇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高速逆流色谱通过合适的溶剂体系与实验条件,能够实现对泰山照山白有效成分的分离。高速逆流色谱不使用固态载体,从而不会造成由于不可逆吸附引起的样品损失、失活与变性等,所以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方面非常适用。意义:本课题首次验证了泰山照山白对家蝇的生物活性,操作简便,易于开发。本课题首次用高速逆流色谱对泰山照山白进行了提取并得到单体化合物,为泰山照山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伟[7](2016)在《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与组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thyl-10-hydroxycamptothecin, SN38)是植物抗癌药物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广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然而,SN38在大部分生物相容和药剂学上可接受的溶剂中都难溶解,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为了提高SN38的溶解度,探索潜在应用,本论文构建了一种两亲性SN38磷脂偶联物,对其合成路线、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SN38与甘油磷酰胆碱(L-a-Glycerophosphorylcholine, GPC)通过丁二酸酐连接得到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偶联物(Dual 7-Ethyl-10-hydroxycamptothecin-tailed glycerylphosphorylcholine conjugate, Di-SN38-GC);利用HPLC、 MS、 NMR等表征手段检测中间体7-乙基-10-羟基喜树碱半琥珀酸酯(7-Ethyl-10-hydroxycamptothecin-20-O-hemisuccinate,20-O-SN38)和目标产物Di-SN38-GC的纯度和结构信息;考察了不同酯化体系、投料比、温度和时间对获得目标产物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优化的反应条件。结果显示:中间体20-O-SN38及目标产物Di-SN38-GC的纯度分别为98.62%和98.76%;MS和NMR指示的分子结构信息与理论相符;在以CDI/DBU为催化体系,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35℃、投料比n20-O-SN38:nCDI:nGPC:nDBU=1:1.5:0.4:1(摩尔比)的条件下合成Di-SN38-GC的收率最高,为9.7%。(2)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i-SN38-GC脂质体;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了Di-SN38-GC在室温下的平衡溶解度;通过电导率法研究Di-SN38-GC偶联物的临界聚集浓度(CAC);以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确定Di-SN38-GC脂质体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微观形貌。结果显示:Di-SN38-GC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426 μg/mL,远高于原药SN38的溶解度(7 μg/mL),一定程度克服了原药水溶性差的缺点;两亲性Di-SN38-GC偶联物在水体系中具有自组装能力,其CAC为53 μg/mL;该偶联物脂质体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直径为159 nm, Zeta电位为-21.6 mV,推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冷冻透射电镜显示,脂质体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符合一般脂质体的结构特征。(3)利用细胞毒性实验(MTT)评估Di-SN38-GC偶联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Di-SN38-GC对HepG-2细胞、 HeLa细胞和HT-29细胞的IC50分别为35 μg/mL、 17 μg/mL、 26 μg/mL,均表现了其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表明磷脂修饰对SN38的抗肿瘤活性无明显影响。(4)利用多肽固相合成法(SPPS)合成20肽抗凝血药物比伐卢定;考察合成过程中不同保护氨基酸耦合的条件。结果显示,比伐卢定的前端十肽及最终产物的分子离子峰符合预期。综上,本文构建成功SN-38磷脂偶联物,具有组装形成脂质体纳米微球的能力,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刘婷[8](2016)在《有机硅消泡剂对纳米气泡的作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固液界面纳米气泡是最近二十几年界面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存在已经得到多种实验手段的基本证实。研究发现,纳米气泡在界面上的稳定存在对纳米科技、界面科学、流体力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此外,纳米气泡会引起流体在界面的滑移,减少流动阻力,并与表面粘附、胶体分散、矿石浮选、废渣处理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对界面纳米气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经典热力学表明纳米气泡在水中存在时间仅为几微秒,然而大量实验表明界面纳米气泡在溶液中可以存在几天,原子力显微镜也直接观察到了纳米气泡。纳米气泡的这种异常的长寿命对于我们理解固液界面气体行为的传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并且可能在很多领域有潜在的应用。所以目前纳米气泡的稳定性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界面纳米气泡的形貌特征,制备方法和存在理论。此外,还介绍了有机硅消泡剂的组成和消泡原理。第二章,我们选用了有机硅消泡剂来探究纳米气泡的稳定性,它对宏观气泡有很好的消除作用。实验中,我们分别探究了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纳米气泡(平均粒径小于100nm)的作用和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微纳米气泡(平均粒径不小于100nm)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水替换产生纳米生气泡或微纳米气泡后,有机硅消泡剂分子不会影响气泡的稳定性。说明界面纳米级气泡可能具有与宏观气泡不同的表面结构,它的表面张力可能比宏观气泡的更大。此外,也许是消泡剂颗粒的粒径较大(平均粒径347.8nm),但微纳米气泡体积却很小,所以吸附在气泡表面的消泡剂颗粒较少,虽然让气泡发生了形变但不足以将其表面结构破坏。第三章,AFM是研究纳米气泡的主要仪器,所以对AFM工作机理的认识非常重要。AFM参数的设置和工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对成像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本章我们系统的研究了AFM各种参数的改变和外界因素对界面纳米气泡成像的影响。为今后借助AFM研究界面纳米气泡,对各种参数的设置做了系统的说明。同时也对上一章中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纳米气泡作用中一些现象和结果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说明。第四章,我们研究了有机硅消泡剂与体相纳米气泡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和水混合的体积比例不同,产生体相纳米气泡的粒径大小也不同。此外,相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对不同粒径大小的体相纳米气泡的稳定性都有作用。会使混合溶液中的纳米气泡粒径变小,数量变小。不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溶液对相同粒径大小的体相纳米气泡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会使原来溶液中的纳米气泡粒径变小,数量变小。但纳米气泡不会完全消失,总会有部分粒径较小,数量很少的气泡存在于溶液中。最后,通过实验结果比较,我们发现界面纳米气泡和微纳米气泡相对比体相纳米气泡的稳定性强。界面气泡与消泡剂颗粒接触面积小,所以作用较小。此外,界面纳米气泡的三相线也促进了气泡的稳定。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周兵兵[9](2015)在《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居民点复垦作为当前我国补充耕地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居民点复垦前的土壤受到较强烈生活、生产活动的长期影响。复垦过程中的表土剥覆、充填、挖深垫浅、灌排水以及道路等工程建设,对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的土壤性质和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复垦的客土来源、上覆客土厚度等,给复垦耕地的土壤属性和质量带来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虽然复垦新增耕地质量问题业已获得国家和主管部门的一定重视,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指导下也开展了对新增耕地土壤的调查与评价试点,但如何全面揭示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对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的土壤质量进行监测评价,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的相关研究日渐丰富,但亟需从理论、技术和实证等方面进一步丰富。特别地,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土壤质量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探索科学合理的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为此,论文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性理论,提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价值取向下的“土壤本底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三维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框架,进一步构建了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测算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确权与集成技术。最后,以南京市浦口区典型农村居民点复垦项目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现有土壤质量评价相关研究鲜能在通用分析框架内对所研究土壤进行综合质量考察,从可持续性理论的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叠圆范式出发,构建农业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土壤本底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框架,能够就所研究农业土壤能不能种粮食、长不长得好粮食和种植的粮食是否安全等三方面所指示的土壤质量水平进行全面评价。(2)构建了由有机质、pH、容重、黏粒含量、砾石含量等土壤本底属性相关指标,以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元素,和汞、砷、铅、镉、铬、铜、锌、镍等八大常见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所构成的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无偏权重法、结构熵权法和毒性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本底属性指标之间、养分元素指标之间以及重金属元素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并集成各属性指标的非线性作用,通过加权叠乘法得到土壤本底质量指数、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和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最后,通过突变级数法计算得到最终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所提出的指标体系突出了复垦新增耕地土壤的特点,评价采用的数学方法符合土壤生态系统各属性和各分质量间的作用规律。(3)就案例研究区南京市浦口区典型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而言,复垦耕地的土壤本底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综合质量在不同剖面层次上没有显着差异,非复垦耕地土壤也仅有土壤本底质量呈垂直递减分布。整体来看,不同利用年限复垦耕地间及其与非复垦耕地间的土壤质量差异除了 0-10cm外都不显着;但总体上就土壤肥力质量而言,非复垦耕地优于复垦耕地,而复垦耕地间无显着区别;就土壤综合质量而言,非复垦耕地>复垦3a耕地>复垦1a耕地。就所有样本而言,土壤环境质量最好,其次是土壤本底质量,土壤肥力质量最差。(4)南京市浦口区所开展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新增耕地达到耕种要求,但其土壤质量低于该区域非复垦原状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且主要受限于相对较低的土壤肥力质量。因此,应采用化肥、有机肥等多种措施补充该类复垦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并应特别注意土壤压实与砾石掺杂等问题。

郭少青[10](2014)在《论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文中指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保障公民健康权为价值导向的,合理分配环境利益和环境风险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分配的权利主体是公众,义务主体是政府,分配的生产方可以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提供服务的方式包括了环境监管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卫生服务、环境治理服务和环境信息服务。作为一种由政府提供和分配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区际差异和群际差异方面。总量不足指的是政府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不足,导致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区际差异指的是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的分配存在差异;群际差异指的是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在相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合理的分配。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本性原因是在中国式分权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提供面临着政府间事权、责权的错愕,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偏颇,政府横向间的不当竞争和问责机制的失灵等四个方面的困境,使得地方政府更偏向于发展,忽视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资源开发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也进一步限制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根据相关的国外考察,可得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其中区域化的环境治理、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多元化的提供方式、制度化的资金保障和人本化的信息服务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要寻求一条合理分配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相关的理论考察必不可少。其中环境正义理论、分配正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对其影响深刻。而要真正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不仅应遵循公平原则、差别原则、补偿原则和预防原则,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政府间关系的法治化、提升环境民主的监督力量、加强环境行政的法治化和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

二、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LOV2对重组免疫毒素DAB389-4D5 scFv的改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免疫毒素
        1.1.1 免疫毒素概述
        1.1.2 免疫毒素的构建和制备
        1.1.3 免疫毒素的运用和展望
    1.2 白喉毒素
        1.2.1 白喉毒素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1.2.2 白喉毒素的临床应用
    1.3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1.4 4D5 scFv
    1.5 LOV2
        1.5.1 向光素和LOV结构域
        1.5.2 LOV结构域的结构
        1.5.3 LOV2的作用机理
        1.5.4 LOV2的研究和应用
    1.6 内含肽
        1.6.1 内含肽概述
        1.6.2 内含肽的结构
        1.6.3 内含肽的作用机制
        1.6.4 内含肽的应用
        1.6.5 NpuDnaE和光控内含肽剪接系统
    1.7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7.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DAB389-4D5插入内含肽LOV2的重组质粒构建和表达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2.4 培养基与主要溶液(含配制方法)
        2.2.5 软件和网络平台
        2.2.6 实验设计流程
    2.3 实验方法
        2.3.1 DAB389-4D5 scFv的三维结构建模和LOV2插入位点的选择
        2.3.2 重组质粒构建
        2.3.3 表达菌株的构建
        2.3.4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验证
    2.4 实验结果
        2.4.1 DAB389-4D5 scFv的三维结构模拟
        2.4.2 InLOV2插入位点的选择
        2.4.3 D4lnLOV重组质粒的构建
        2.4.4 重组质粒菌株的验证
        2.4.5 重组质粒的表达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组蛋白光控自剪接效果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
        3.2.4 培养基与主要溶液(含配制方法)
        3.2.5 实验设计流程
    3.3 实验步骤
        3.3.1 蛋白质避光诱导表达
        3.3.2 重组蛋白镍柱纯化
        3.3.3 蛋白浓度测定
        3.3.4 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3.3.5 重组蛋白抑制细胞增殖和靶向性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重组菌株的避光表达检验
        3.4.2 重组蛋白的纯化
        3.4.3 D4InLOV体外光控剪接的研究
        3.4.4 D4InLOV对细胞杀伤作用和靶向作用的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组蛋白D4InLOV_(530)光学控制的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质粒和细胞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
        4.2.4 培养基和主要溶液(含配制方法)
        4.2.5 软件和网络平台
        4.2.6 实验设计流程
    4.3 实验方法
        4.3.1 4D5 scFv非保守序列的查找
        4.3.2 重组质粒构建
        4.3.3 表达菌株的构建
        4.3.4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验证
        4.3.5 重组蛋白的纯化
        4.3.6 重组蛋白抑制细胞增殖和靶向性检测
    4.4 实验结果
        4.4.1 4D5 scFv保守序列分析和优化
        4.4.2 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和融合
        4.4.3 重组菌株的构建和验证
        4.4.4 重组菌株的表达验证
        4.4.5 重组蛋白的纯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组免疫毒素DAB389-4D5 scFv插入LOV2的光学调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质粒和细胞
        5.2.2 主要仪器
        5.2.3 主要试剂
        5.2.4 培养基和主要溶液(含配制方法)
        5.2.5 实验设计流程
    5.3 实验方法
        5.3.1 LOV2插入位点的选择
        5.3.2 重组质粒构建
        5.3.3 表达菌株的构建
        5.3.4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验证
        5.3.5 重组蛋白镍柱纯化
        5.3.6 蛋白浓度测定
        5.3.7 重组蛋白抑制细胞增殖测定
    5.4 实验结果
        5.4.1 LOV2结构域插入位点的选择
        5.4.2 目的基因的构建
        5.4.3 重组菌株的构建和验证
        5.4.4 蛋白质的表达和纯化
        5.4.5 蛋白对SK-OV-3细胞抑制效果的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组IL-24-CN的制备和探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菌株、质粒和细胞
        6.2.2 主要仪器
        6.2.3 主要试剂
        6.2.4 培养基与主要溶液(含配制方法)
        6.2.5 实验设计流程
    6.3 实验方法
        6.3.1 重组质粒构建
        6.3.2 IL-24-CN融合蛋白编码基因的获得
        6.3.3 表达菌株的构建
        6.3.4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验证
        6.3.5 重组蛋白的纯化
        6.3.6 融合标签的切除
        6.3.7 重组蛋白对细胞活性检测
    6.4 实验结果
        6.4.1 PCR扩增片段
        6.4.2 重组菌株的构建和验证
        6.4.3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
        6.4.4 重组蛋白的纯化
        6.4.5 重组蛋白标签的切除
        6.4.6 重组蛋白抑制能力检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肠杆菌sRNA EsrE的转录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与导言
    1.1 大肠杆菌sRNA及EsrE的研究进展
        1.1.1 大肠杆菌sRNA的概况
        1.1.2 EsrE的研究进展
    1.2 转录调控因子
    1.3 RNA聚合酶亚基σ~(32)(RpoH)
        1.3.1 σ~(32)转录调控
        1.3.2 σ~(32)的翻译调控
        1.3.3 σ~(32)的翻译后调控
        1.3.4 膜相关
    1.4 热休克反应
        1.4.1 热休克蛋白
        1.4.2 热休克反应调控
        1.4.3 热休克反应多样性
    1.5 β-羟酰-ACP脱水酶(FabZ)
    1.6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与器材
        2.1.1 化学药品与生化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缓冲液
        2.1.4 抗生素和诱导剂
        2.1.5 菌种
        2.1.6 质粒
        2.1.7 引物
        2.1.8 仪器与设备
    2.2 微生物学方法
        2.2.1 大肠杆菌(E. coli)培养条件
        2.2.2 菌种保藏
    2.3 遗传学方法
        2.3.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2 大肠杆菌的钙转化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2.4.1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4.2 DNA的纯化回收
        2.4.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4.4 重组蛋白的镍柱纯化
        2.4.5 分子筛脱盐
        2.4.6 蛋白电泳
        2.4.7 考马斯亮蓝G250法蛋白定量法
        2.4.8 β-半乳糖苷酶酶活的测定
        2.4.9 凝胶阻滞实验(EMSA)
        2.4.10 RNA抽提
        2.4.11 DNA的消化
        2.4.12 随机引物逆转录RNA
        2.4.13 半定量PCR
        2.4.14 RT-qPCR
    2.5 软件及数据库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esrE反式调控因子的验证
        3.1.1 体内双质粒报告系统的构建
        3.1.2 EsrE转录调控因子的验证
    3.2 FabZ调控EsrE的转录
        3.2.1 体内实验验证
        3.2.2 体外实验验证
    3.3 RpoH调控EsrE的转录
        3.3.1 体内双质粒系统优化
        3.3.2 体外验证RpoH调控EsrE的转录
    3.4 环境因子对EsrE转录的影响
        3.4.1 热休克对EsrE转录的影响
        3.4.2 H_2O_2对EsrE的转录的影响
        3.4.3 二酰胺对EsrE的转录的影响
        3.4.4 镉对EsrE的转录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报告基因系统的可靠性
        4.1.2 EsrE表达调控的复杂性
        4.1.3 热休克条件下EsrE的转录调控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肝螺杆菌研究进展
        1 病原特性
        1.1 分类学
        1.2 形态特征
        1.3 培养特性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3.1 鞭毛蛋白
        3.2 尿素酶
        3.3 黏附素
        3.4 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
        3.5 毒力岛
        4 致病性
        4.1 肝脏疾病
        4.2 肠道疾病
        4.3 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4.4 对试验的干扰
        5 检测方法
        5.1 分离培养法
        5.2 组织化学法
        5.3 血清学方法
        5.4 PCR方法
        6 预防控制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大小鼠细菌学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的评价
        1 检测内容(项目)
        2 检测方法
        3 结语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方法
        2.1 模板制备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 LAMP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2.4 结果判定
        2.5 LAMP特异性检测
        2.6 LAMP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应用验证
        3 结果
        3.1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3.2 LAMP特异性检测
        3.3 LAMP灵敏度检测
        3.4 临床应用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LAMP检测
        3 结果
        3.1 设施污染分析
        3.2 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菌悬液制备
        2.2 小鼠H.hepaticus感染模型的建立
        2.3 菌株分离与鉴定
        2.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5 细菌组织分布检测
        2.6 组织病理学检查
        2.7 肝组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检测
        3 结果
        3.1 小鼠体重、精神、粪便状况检查
        3.2 细菌分离与鉴定
        3.3 血液白细胞数检查
        3.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3.5 组织分布检测
        3.6 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第四部分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取材
        2.2 DNA抽提
        2.3 PCR扩增
        2.4 文库构建
        2.5 高通量测序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多样性分析
        3.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3 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3.4 肠道菌群定量PCR检测
        3.5 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4)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柑橘中的主要苦味物质
        1.2.1 柠檬苦素类似物
        1.2.2 柚皮苷
        1.2.3 柑橘中苦味物质的评价
    1.3 柑橘“后苦”的脱除及其机理研究
        1.3.1 物理脱苦法
        1.3.2 生物脱苦法
        1.3.3 复合脱苦法
    1.4 柑橘酒的脱苦研究
        1.4.1 柑橘品种的选择
        1.4.2 柑橘酒脱苦工艺的研究
        1.4.3 酒类脱苦的其他研究
    1.5 白兰地及皮渣白兰地的研究
        1.5.1 酿造原料的选择
        1.5.2 白兰地的生产工艺
        1.5.3 柑橘白兰地的研究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柑橘果实/汁/酒中苦味物质的检测
        2.3.2 柑橘中三种主要苦味物质的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柑橘果实/汁/酒中苦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2.4.2 柑橘中三种主要苦味物质的评价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物理法处理柑橘原料对柑橘酒苦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料处理
        3.3.2 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3.3.3 柑橘酒酿造
        3.3.4 柑橘汁(酒)中柠檬苦素类似物的提取和检测
        3.3.5 柑橘汁(酒)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6 柑橘汁(酒)的颜色评价
        3.3.7 柑橘汁(酒)中香气物质的测定及分析
        3.3.8 柑橘酒感官评价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相关理化指标
        3.4.2 柑橘汁(酒)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
        3.4.3 柑橘汁(酒)的浊度
        3.4.4 柑橘汁(酒)的颜色
        3.4.5 柑橘汁(酒)的香气物质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柑橘酒苦味降低的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果实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柑橘酒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
        4.3.2 不同工艺条件酿造柑橘酒
        4.3.3 下胶
        4.3.4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4.3.5 “后苦”类物质的提取及检测
        4.3.6 柑橘酒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3.7 柑橘酒的颜色评价
        4.3.8 柑橘酒中香气物质的测定
        4.3.9 柑橘酒感官评价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存温度对原料中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工艺条件对柑橘酒“后苦”类物质的影响
        4.4.3 不同下胶材料对柑橘酒“后苦”类物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苦味降低的柑橘蒸馏酒的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柑橘酒的酿造及蒸馏工艺
        5.3.2 供试样品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5.3.3 供试样品颜色的评价
        5.3.4 供试样品香气物质的测定
        5.3.5 供试样品中柠檬苦素、诺米林的提取和UPLC检测
        5.3.6 供试样品的感官评价
        5.3.7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供试样品的相关理化指标
        5.4.2 供试样品的颜色
        5.4.3 供试样品的香气物质
        5.4.4 供试样品的柠檬苦素类似物含量
        5.4.5 供试样品的感官评价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紫外杀菌技术在瓶装水生产中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紫外杀菌进水的微生物数量差异实验
        1.3.2 紫外杀菌剂量差异和新旧灯管效率比对试验
        1.3.3 无菌灌装线生产纯净水的工艺可行性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紫外杀菌进水的微生物数量差异实验
    2.2 紫外杀菌剂量差异和新旧灯管效率比对实验
    2.3 无菌灌装线生产纯净水的工艺可行性实验
3 结论

(6)泰山照山白生物活性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实验路线图
前言
    1 照山白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药理作用
    3 其他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一部分:泰山照山白枝叶对家蝇生物活性实验
    前言
    实验部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泰山照山白的提取与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前言
    实验部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泰山照山白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成分的活性实验
    前言
    实验部分
    结果与分析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课题创新之处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与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肿瘤药物
        1.1.1 生物烷化剂
        1.1.2 金属铂配合物
        1.1.3 博来霉素类抗生素
        1.1.4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1.2 抗肿瘤药物纳米给药系统
        1.2.1 纳米乳
        1.2.2 聚合物胶束
        1.2.3 纳米混悬剂
        1.2.4 纳米脂质体
        1.2.5 自组装药物递释系统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前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2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半琥珀酸酯的合成
        2.1.3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2.1.4 分析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半琥珀酸酯的合成
        2.2.2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组装与性质
    前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偶联物的组装
        3.1.3 平衡溶解度及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3.1.4 动态光散射
        3.1.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3.1.6 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临界聚集浓度
        3.2.2 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分析
        3.2.3 透射电镜表征结果分析
        3.2.4 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抗凝血药比伐卢定的固相合成
    前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比伐卢定的固相合成
        4.1.3 分析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保护氨基酸残基耦合条件
        4.2.2 分析表征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有机硅消泡剂对纳米气泡的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气泡的发现
    1.2 纳米气泡的形成
        1.2.1 溶液替换法
        1.2.2 直接滴加法
        1.2.3 电化学法
        1.2.4 基底加热法
    1.3 纳米气泡存在的理论
        1.3.1 线张力理论
        1.3.2 动态平衡理论
        1.3.3 克努森气体理论
        1.3.4 杂质理论
        1.3.5 高密度理论
    1.4 有机硅消泡剂
        1.4.1 有机硅消泡剂的组成
        1.4.2 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泡原理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用有机硅消泡剂探究界面纳米气泡的稳定性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纳米气泡(平均粒径小于 100nm)的作用探究
        2.2.1.1 界面纳米气泡的生成
        2.2.1.2 界面纳米气泡粒径大小的统计
        2.2.1.3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纳米气泡的作用探究
        2.2.2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微纳米气泡(平均粒径不小于 100nm)的作用探究
        2.2.2.1 界面微纳米气泡的生成
        2.2.2.2 界面微纳米气泡粒径大小的统计
        2.2.2.3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微纳米气泡的作用探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界面纳米气泡的生成
        2.3.2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纳米气泡(平均粒径小于 100nm)的作用探究
        2.3.3 有机硅消泡剂与界面微纳米气泡(平均粒径不小于 100nm)的作用探究
    2.4 小结
第3章 用AFM研究界面纳米气泡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FM成像模式的影响
        3.3.2 AFM针尖作用力的影响
        3.3.3 线扫描点和扫描速率的影响
        3.3.4 水流冲刷的影响
        3.3.5 界面纳米气泡存在的验证
        3.3.6 与消泡剂作用之后界面纳米级气泡的接触角
    3.4 小结
第4章 用有机硅消泡剂探究体相纳米气泡的稳定性
    4.1 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水中和乙醇中纳米气泡粒径的分析
        4.2.2 体相纳米气泡的生成
        4.2.3 相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溶液与不同粒径的体相纳米气泡的作用
        4.2.4 不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溶液与相同粒径的体相纳米气泡的作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中和乙醇中纳米气泡粒径的分析
        4.3.2 体相纳米气泡的生成
        4.3.3 相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溶液与不同粒径的体相纳米气泡的作用
        4.3.4 不同浓度的有机硅消泡剂溶液与相同粒径的体相纳米气泡的作用
        4.3.5 体相纳米气泡稳定性与界面纳米气泡稳定性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9)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 土壤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概述
        1.2.2 复垦耕地土壤相关研究概述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性理论的土壤质量评价框架构建
    2.1 土壤质量与评价
        2.1.1 土壤质量与相关概念
        2.1.2 土壤质量评价
    2.2 土壤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主要理论基础
        2.2.2 可持续性理论
    2.3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技术
    3.1 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1.2 复垦耕地土壤质量参评指标的隶属度归一化
    3.2 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
        3.2.1 指标确权依据与方法选择
        3.2.2 指标确权步骤及计算结果
    3.3 基于突变级数的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第四章 典型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4.1 案例概况与数据来源
        4.1.1 案例背景与土壤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与指标测试方法
    4.2 典型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变化
        4.2.1 主要理化性质的总体特征
        4.2.2 主要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
    4.3 典型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变化
        4.3.1 土壤质量的总体特征
        4.3.2 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特色
        5.1.1 研究结论
        5.1.2 主要特色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主要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论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导论
    一、前提性思考
    二、问题缘起
    三、研究目的
    四、文献述评
    五、分析框架与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局限
第一章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概述
    第一节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
        一、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
        二、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概念考察
        三、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
        一、环境监管服务
        二、环境治理服务
        三、环境卫生服务
        四、环境信息服务
        五、环境应急服务
    第三节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下的健康权
        一、健康权的理论发展
        二、健康权的内涵
        三、健康权的核心价值
第二章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
        一、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概念
        二、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中的主体
    第二节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
        二、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之区际差异
        三、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之群际差异
第三章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根本性原因:中国式分权的影响
        一、中国式分权与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
        二、政府间事权、责权的偏差
        三、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偏颇
        四、政府横向间的不当竞争
        五、问责机制的缺位
    第二节 结构性困境:三重障碍的影响
        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二、资源开发体制不顺畅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第四章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国外考察
    第一节 国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实践
        一、环境监管服务的国外实践
        二、环境治理服务的国外实践
        三、环境卫生服务的国外实践
        四、环境信息服务的国外实践
        五、环境应急服务的国外实践
    第二节 国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借鉴意义
        一、区域化的环境治理
        二、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三、多元化的提供方式
        四、制度化的资金保障
        五、人本化的信息服务
第五章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分配的理论思辨
    第一节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分配的理论考察
        一、环境正义理论
        二、分配正义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节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分配的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差别原则
        三、补偿原则
        四、预防原则
第六章 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分配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政府间关系的法治化
        一、政府间事权的合理划分
        二、政府间财权的合理划分
        三、政府监督机制的改进
    第二节 环境民主监督力量的提升
        一、环境民主机制的效用
        二、户籍、就业政策改革
        三、公民环境民主意识的培养
        四、社会双向沟通渠道的开启
    第三节 环境行政的法治化
        一、环境立法方式的更新
        二、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四节 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
        一、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定位
        二、鼓励多元化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分配
        三、建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附件

四、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LOV2对重组免疫毒素DAB389-4D5 scFv的改造探究[D]. 张铠政.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大肠杆菌sRNA EsrE的转录调控研究[D]. 宋洁.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D]. 冯洁. 扬州大学, 2019(06)
  • [4]柑橘酒苦味物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毕静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紫外杀菌技术在瓶装水生产中的可行性分析[J]. 曾志明,潘波,朱毓华,沈中锋. 饮料工业, 2017(06)
  • [6]泰山照山白生物活性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D]. 马亮亮.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7]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磷脂的合成与组装[D]. 张伟. 东南大学, 2016(03)
  • [8]有机硅消泡剂对纳米气泡的作用探究[D]. 刘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农村居民点复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周兵兵. 南京大学, 2015(05)
  • [10]论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分配[D]. 郭少青.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2000年吴江市纯净水水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