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重点高新技术明星产业(之一)信息产业

台湾重点高新技术明星产业(之一)信息产业

一、台湾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明星产业(之一) 资讯业(论文文献综述)

罗琼[1](2012)在《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产业政策的合理实施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量的提高,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既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趋势,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合理实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升级,经济增长是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的合理实施分不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台湾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体,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对台湾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的研究,不但能为台湾尽快克服内外部经济发展限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还能为其他发展中的经济体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在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首先概括分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接着综合运用产业理论和常用分析技术总结了台湾战后六十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演变特征,分析了台湾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总体关系、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效应,并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最后在综合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对未来台湾产业发展的展望及建议,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文章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内容、方法、路线和创新点,同时在对本论文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第二章: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主要概括了以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关于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以美、日、韩主要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演变为研究对象,从中找出各国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共性及个性,力求为台湾产业发展获得经验启示。第四章:台湾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及特点分析。全面回顾总结了台湾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产业结构与经济运行的特点。第五章:台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综合运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对台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总体关系进行分析。第六章:台湾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全面回顾总结台湾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第七章:台湾产业政策效应及评析。在对台湾产业政策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台湾产业政策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析。第八章:结论、展望及建议。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台湾未来产业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对台湾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方面:总的来说,无论在产值比重方面,还是在劳动力比重方面,第一产业的比重都是趋于下降的,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是趋于上升的。2、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方面:在贡献率方面,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是很明显,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拉动率方面,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总体上表现的较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第二、三产业对经济拉动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且呈现交替变化的趋势,进入80年代中后期之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第一力量。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第一,从长远来看,台湾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呈反方向变动,和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是呈同方向变化的;第二,经济总量增长越迅速,产业结构的转换和调整速度就越快;第三,经济增长依赖并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第四,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4、产业政策方面:第一,产业政策的制定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第二,产业发展要遵循要素比较优势原则,朝国际市场分工方向发展;第三,树立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相应的产业政策目标。

庄荣良[2](2009)在《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作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走过了一个波浪式推进和阶段性提升的发展演进过程。因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而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潮流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创造了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产业升级的持续快速进行,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拓展,两岸产业分工形态持续发生变化,分工模式趋向多元化,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更趋密切,产业依存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也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全面、正确认识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和经济效应,对于把握当前两岸经贸发展的有利契机,推进两岸产业分工迈上更高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且大量穿插比较研究的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分工理论,在综合借鉴过去20年来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关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历程、动因机制、模式演进、经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第一,迄今为止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依其规模、投资领域、地域分布、产业层次等,可分为试探起步、迅速扩张、调整深化和突破转型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分工型态不同并且呈阶段性深化提升趋势。第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是由两岸的比较利益差异、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大陆的投资环境优势、台湾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现有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都只能部分地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给予解释。第三,20多年来,两岸产业分工模式经历了一个“以垂直分工为主——兼具垂直与水平特征的混合型分工——以产业内功能性分工和产业间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分工”动态演进和渐进式提升的过程。现阶段两岸产业呈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型分工等多种分工方式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分工格局,其中水平分工是主导形态,是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通过回归分析,本文揭示了两岸产业分工对在对两岸贸易的促进效应,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效应和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效应,同时对两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产生了较为显着的正推动效应。第五,本文选择以厦门与台湾在光电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方面的合作作为例证,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和思路进行具体探讨,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在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光电产业合作基地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基本思路。第六,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既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也面临着“大三通”时代来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本文据此提出了新阶段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

林坚[3](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熊俊莉[4](2009)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成为新兴经济体“四小龙”之一,迅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是台湾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且已经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研究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的原理、组成及功能等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与功能性因素,而且对大陆地区高科技产业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益于推进两岸科技与经济的交流合作。本论文归纳总结出一个研究台湾高科技产业化运行规律的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借鉴这一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技术动力来源、技术转化机制、产业化环境塑造等关键子系统运行的原理、组成及功能等规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第一,以关键的技术要素为主线,分别用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转移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构建技术动力子系统、技术转化子系统和产业环境子系统等功能模块的理论基础,并归纳形成一个研究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规律的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分别从抉择准则、衡量指标、效率评价等角度探讨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的外部技术动力与内部技术动力。实证发现,台湾的技术动力子系统出现了内部创新的效率危机与外部创新的价值危机,要求由“应用重基础轻,引进重自给轻”为特征的市场需求型主导机制调整为科技进步型主导机制,改变“重外轻内”的严重倾斜现象,促进产业技术的多元创新与合作创新。第三,分别从背景条件、机制功能、转化效益等角度探讨技术衍生转化系统、技术产学转化系统和技术交易转化系统。三种技术转化子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呈现供给主体重叠化、生命周期阶段化、协作关系自由化与政府影响差异化等特征。第四,台湾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优异的要素集中机制(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表现出显着的产业规模扩张效应与垂直分工深化效应,使产业环境子系统内技术与产业资源取得较为成功的优化整合。

李非,熊俊莉[5](2007)在《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和地区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两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各自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政策。经过十多年发展,两岸高科技产业已经各具规模和特色,在此进程中两岸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合作也日益加深。

李宁[6](2006)在《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企业和生产要素在扩散过程中,又在一些区域重新集聚,通常把这种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称为企业集群。例如,意大利普拉托的毛纺织业集群,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集群,中国浙江大唐的袜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资讯业集群等等。企业集群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表明企业集群这种组织模式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探寻企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日益成为集群理论关注与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企业间的协调问题则是企业集群顺利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对于集群经济较为典型和活跃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如何系统吸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并揭示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在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企业集群是一种网络组织。集群内部的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科研院所等行为主体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集聚形成本地网络,它可以根据构成主体的不同分为企业间的生产网络和企业与地方组织间的辅助网络,核心是集群内部企业间形成的分工网络,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互补企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网络。因此,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集群网络有效率的运行。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需要协调?协调什么?怎样协调?以及协调的结果是什么?论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 论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了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作者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把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构建为隐性协调与显性协调,并将集群网络看作一个系统,集群内部的行为主体则看作是系统中的要素单元,来研究协调机制的作用机理。 2.运用博弈分析法论证企业集群内部协调的必要性。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

唐德琴[7](2003)在《海峡两岸IT产业优势互补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海峡两岸的合作与发展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8项主张。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再次明确了对台的方针政策,这将更有力地推动两岸关系、产业合作与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两岸加入WTO的环境下,中国内地与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互补性合作与经贸交流取得了一定进展。

包智华[8](2003)在《从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看两岸经济关系》文中指出近年来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加速推动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联系,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在这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大量资料及图表分析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及其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剖析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提出要运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对台商投资的重要变化,引进台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两岸关系发展,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层次的提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叶明亮[9](2003)在《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动态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1月海峡两岸先后加入WTO,给海峡两岸的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主要对在WTO框架下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在系统而又全面地分析了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互补性问题、合作的现状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后,结合WTO原则对高科技产业开放提出的要求,研究了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合作的利益所在与不合作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对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整合动因进行分析,找出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在同质技术水平与异质技术水平条件下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技术合作意愿度的均衡点,并用闽台两地高科技农业试验区的情况进行了一些实证检验,然后利用前面的分析与模型得出的结论,针对海峡两岸的管理层在高科技产业合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通过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比较、合作现状以及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主要是两岸政治上的歧异与经济上的异质,限制了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并着重提出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应从民间层次交流与协作上升为制度性合作。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为解决入世后海峡两岸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陈恩[10](2003)在《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互动关系,剖析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有序演进和合规律发展的过程,研究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陷入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出路,提出了通过促进台湾产业结构转换,推动两岸产业资源整合,来加快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和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绪论和正文7章。 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构造了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产业结构演化—产业结构转换—区域产业合作为主要理论框架的本论文研究平台和分析工具;第二章从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岛内产业结构互动入手,研究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动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以产业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岛内宏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从台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台湾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特点,揭示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的有序演化和合规律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产业结构变化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进未来出路。第五章运用垄断优势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分析台湾经济从引进海外资本投资台湾到岛内产业大规模外移投资发展过程。第六章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产业合作理论来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海峡两岸间的产业资源互动和经济整合,分析了两岸入世后对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提出了加快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若干管见。第七章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贯穿全文的几个基本结论。

二、台湾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明星产业(之一) 资讯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明星产业(之一) 资讯业(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1.2.1 产业结构
        1.2.2 产业政策
        1.2.3 经济增长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2.1.3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
    第二节 产业政策理论
        2.2.1 产业政策的内容
        2.2.2 产业政策的功能及局限性
        2.2.3 产业政策的特征
        2.2.4 产业政策的效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及趋势
        3.1.1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回顾与评析
        3.1.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及趋势总结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产业政策
        3.2.1 美国的产业政策回顾与评析
        3.2.2 日本的产业政策回顾与评析
        3.2.3 韩国产业政策发展历程与评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湾产业结构演变回顾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台湾产业结构回顾
        4.1.1 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2 年)
        4.1.2 进口替代时期(1953——1960 年)
        4.1.3 出口扩张时期(1961——1971)
        4.1.4 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1972——1980 年)
        4.1.5 经济自由化时期(1981——1990 年)
        4.1.6 高科技产业发展时期(1991——2000 年)
        4.1.7 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时期(2000 年以后)
    第二节 台湾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
        4.2.1 第三产业发展独具特点
        4.2.2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2.3 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4.2.4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序推进
        4.2.5 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湾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台湾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5.1.2 三次产业贡献的总体分析
    第二节 台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的选取和预处理
        5.2.3 单位根检验
        5.2.4 协整检验
        5.2.5 误差修正模型
        5.2.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台湾产业政策研究
    第一节 台湾产业政策的架构
    第二节 台湾产业政策的演进过程
        6.1.1 战后重建时期(1945 年——1952 年)
        6.1.2 轻工业发展时期(1953——1971 年)
        6.1.3 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1972——1980 年)
        6.1.4 经济自由化时期(1981——1990)
        6.1.5 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期(1991——2000 年)
        6.1.6 知识经济时期(2001——至今)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台湾产业政策效应评析
    第一节 台湾产业政策效应分析
        7.1.1 从产业政策实施的不同阶段看
        7.1.2 从产业政策实施的类别看
    第二节 台湾产业政策效应评价
        7.2.1 产业政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7.2.2 产业政策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展望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方面
        8.1.2 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方面
        8.1.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
        8.1.4 产业政策效应方面
    第二节 台湾产业发展展望
        8.2.1 台湾产业发展趋势
        8.2.2 台湾产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篇章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二、以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础
        三、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第二节 国际产业分工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理论。
        三、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成果
        一、关于台商投资大陆的动机考量
        二、关于两岸产业分工的模式和型态
        三、关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
    小结
第三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现状
    第一节 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史和阶段特征
        一、试探起步阶段(1983—1991)
        二、迅速扩张阶段(1992—2000)
        三、调整深化阶段(2001至2008年初)
        四、突破转型阶段(2008年起)
    第二节 近几年台商投资大陆的新特征
        一、投资行为的群聚特征
        二、投资层次的升级趋势
        三、投资格局的新热点
    第三节 两岸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一、台湾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二、大陆产业结构演进
        三、现阶段两岸产业结构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
        一、比较利益驱动
        二、两岸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三、大陆的投资环境优势
        四、台湾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岛内发展环境的制约
        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外部推动
    第二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一、垂直分工主导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二、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混合型分工主导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三、多元化分工格局主导阶段(两岸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第三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的促进效应
        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产业升级效应
    小结
第五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例证分析
    第一节 两岸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合作—以厦台光电产业合作为例
        一、两岸高技术产业优劣势比较及其互补性分析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基本模式
        三、厦台光电产业合作——两岸高科技产业分工合作的一个例证
    第二节 两岸服务业分工合作—以厦台金融业合作为例
        一、两岸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两岸服务业合作的趋势与基本模式
        三、厦门建设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思路探索
    小结
第六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大三通"为推进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提供重要历史契机
    第三节 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第一章 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研究现状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与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理论分析框架总述
        一、高科技产业与产业化的含义
        二、高科技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三、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与高科技产业化的技术动力系统
        一、外部创新理论与外部技术来源
        二、自主创新理论与内部技术来源
        三、产业技术的多元创新趋势
    第三节 技术转移理论与高科技产业化的技术转化系统
        一、企业衍生与技术衍生转化方式
        二、产学合作与技术产学转化方式
        三、技术市场与技术交易转化方式
        四、产业技术的多元转化趋势
    第四节 产业集聚理论与高科技产业化的产业环境系统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理论依据
        二、产业集群的要素集中机理
        三、高科技产业集群与聚集经济效应
第三章 台湾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现况
    第一节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高科技产业方向的确立期
        二、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期
        三、高科技产业的调整转型期
    第二节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策略性高科技产业发展现况
第四章 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的技术动力子系统
    第一节 外部技术动力系统
        一、台湾产业外部技术动力的抉择法则
        二、台湾产业外部技术动力的衡量指标
        三、台湾产业外部技术动力的效率评价
    第二节 内部技术动力系统
        一、台湾产业内部技术动力的抉择原则
        二、台湾产业内部技术动力的衡量指标
        三、台湾产业内部技术动力的效率评价
    第三节 技术动力系统的调整策略
        一、台湾产业技术主导机制的调整原则
        二、台湾产业技术动力调整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的技术转化子系统
    第一节 发达国家技术转化经验的总结
        一、美国技术成果转化的特点与功效
        二、日本技术成果转化的特点与功效
        三、发达国家技术转化成功经验总结
    第二节 技术衍生转化系统
        一、台湾企业衍生转化方式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台湾企业衍生转化方式的角色分工与功能
        三、台湾企业衍生转化方式的路径与衍生效应
    第三节 技术产学转化系统
        一、台湾学术机构的技术转化潜力
        二、台湾产学技术转化的运作机制
        三、台湾产学技术转化的效益分析
    第四节 技术交易转化系统
        一、台湾技术交易平台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台湾技术交易市场平台的运作机制
        三、技术中介机构与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的产业环境子系统
    第一节 台湾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一、台湾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二、台湾产业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三、台湾产业群聚竞争力的国际评价
        四、台湾高科技产业群聚的转型需求
    第二节 台湾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要素集中度
        一、土地要素集中度
        二、资本要素集中度
        三、技术要素集中度
        四、人力要素集中度
        五、政策环境的建设
    第三节 台湾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聚集经济效应
        一、产业规模扩张效应
        二、垂直分工深化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5)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岸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标准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 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快速发展。
        2. 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不均衡
        3. 大陆高科技产业中外资企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
    (二)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步早, 发展成效好。
        2. 台湾高科技产业呈现结构单一化现象。
        3.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科技园区的聚集效应明显。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发展
    (一) 高科技产品贸易往来在迅速增长的两岸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二) 台商对大陆投资集中于高科技产业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问题与前景

(6)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的理论述评
    2.1 古典产业集聚理论的协调机制述评
        2.1.1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2 新产业区理论的内部协调机制述评
        2.2.1 “新产业区”学派
        2.2.2 “新的产业空间”学派
        2.2.3 “创新环境”学派和“创新系统”学派
        2.2.4 “集群”学派
    2.3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的内部协调机制述评
        2.3.1 网络组织理论
        2.3.2 社会网络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博弈分析
    3.1 网络的概念
    3.2 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3.3 企业集群内部的博弈分析
        3.3.1 企业集群所面临的风险
        3.3.2 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博弈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的构建
    4.1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的特殊性
        4.1.1 企业集群内部市场契约的不完全性
        4.1.2 内生的比较优势
        4.1.3 合作竞争的特性
        4.1.4 网络式创新的特性
    4.2 隐性协调的构建
        4.2.1 信任机制
        4.2.2 声誉机制
        4.2.3 集群文化协调
        4.2.4 社会关系网络协调
    4.3 显性协调的构建
        4.3.1 中介协调
        4.3.2 政府协调
    4.4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的作用机理
        4.4.1 隐性协调的作用机理
        4.4.2 显性协调的作用机理
    4.5 不同类型集群内部协调机制比较
        4.5.1 企业集群的类型
        4.5.2 不同类型集群所面临的风险
        4.5.3 不同类型集群内部的主要协调机制
    4.6 小结
第5章 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与集群优势的关系分析
    5.1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5.1.1 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获得
        5.1.2 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的效率与灵活性
        5.1.3 节约交易成本
        5.1.4 创新优势
        5.1.5 市场优势
    5.2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集群剩余
    5.3 协调机制与集群剩余实现的关系分析
        5.3.1 收益剩余的实现
        5.3.2 成本剩余的实现
    5.4 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自发分工型集群—以浙江大唐袜业企业集群为例
    6.2 大企业主导分工型集群—以柳市低压电器企业集群为例
    6.3 外来资本主导分工型集群—以广东东莞电脑资讯业企业集群为例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海峡两岸IT产业优势互补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台湾的资讯产业优势
    (一)台湾电子资讯业的发展历程
    (二)台湾资讯产业的特点
    (三)台湾电子资讯业的优势所在
        1、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研发为目的,技术引进与研发并重。
        2、以科技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3、台湾电子资讯产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
    (三)台湾电子资讯业的发展趋势
    (四)台湾最具优势的集成电路(IC)产业
        1、IC产业结构。
        2、技术水平。
        3、IC产业的发展模式。
        4、“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台湾IC产业的决定性作用。
二、台湾与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互补性
    (一)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和台湾电子资讯业之间各具优势
    (二)祖国大陆为台湾资讯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台湾企业在祖国大陆充分发挥着市场经营的优势
    (四)阐明两岸在高科技方面合作互补的可行性(以软件业为例)

(8)从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看两岸经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基本原理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从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看两岸经济关系现状
    2.1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发展历程
    2.2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重要变化
        2.2.1 在台商投资大陆的比重中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主流
        2.2.2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发生变化
        2.2.3 投资大陆的模式发生了转变
        2.2.4 投资主体转变,技术层次不断升高
    2.3 台商投资大陆重要变化的原因分析
        2.3.1 台商投资大陆主要是比较利益所驱动
        2.3.2 大陆潜在的市场商机
        2.3.3 追随客户原则
        2.3.4 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
    3.1 两岸经贸合作层次日益提高
        3.1.1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对大陆依存度日益加深
        3.1.2 改变了多年以来两岸的分工合作模式
        3.1.3 逐步提高了台商高科技产品的内销比例
    3.2 两岸经济依存度逐步增强,形成互利互补局面
        3.2.1 投资的变化带动了两岸商品贸易结构变化
        3.2.2 投资的重要变化推动了两岸互利互补经济关系的发展
        3.2.3 台商投资的重要变化推动了两岸贸易的发展
    3.3 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呈现互动型发展
第四章 从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看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4.1 以“戒急用忍”为代表的大陆经贸政策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4.1.1 台湾当局采取“戒急用忍”的政策,阻碍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4.1.2 台独分子的顽固立场,阻挠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4.2 台湾当局在两岸投资方面设置的障碍
        4.2.1 限制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
        4.2.2 完全禁止祖国大陆资本进入台湾市场
    4.3 美、日两国的战略意图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外在阻力
    4.4 两岸贸易关系长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第五章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分析
    5.1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5.1.1 两岸同文同种的木本水源关系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向心力
        5.1.2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目标
        5.1.3 中国国际地位及综合国力的加强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保障
    5.2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
第六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6.1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要代表两岸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
        6.1.1 在两岸经贸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一个中国,维护一个中国
        6.1.2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之所在
    6.2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6.2.1 通过两岸经济交流,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认同
        6.2.2 在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加强和扩大统一战线,充分发扬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6.3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6.3.1 两岸经济关系必须建立在促进生产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6.3.2 适应台商投资的重要变化,提高利用台资水平
        6.3.3 联合海内外人才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
结论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资料

(9)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动态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1.3 本文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回顾
    2.1 海峡两岸产业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
        2.1.1 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
        2.1.2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
    2.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互补性问题
        2.2.1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比较
        2.2.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互补问题的探讨
    2.3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2.3.1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
        2.3.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在WTO框架下,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WTO原则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1.1 WTO原则对高科技产业开放的要求
        3.1.2 入世后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及方式
    3.2 加入WTO后的大陆高科技产业
        3.2.1 加入WTO大陆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机遇
        3.2.2 大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
    3.3 加入WTO后的台湾高科技产业
        3.3.1 加入WTO后台湾高科技产业面临的总体影响
        3.3.2 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大陆的发展方向
    3.4 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分析
        3.4.1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
        3.4.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利益分析
    4.1 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大陆方面可获得的利益
        4.1.1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2 对其他国家到大陆投资起到示范作用
        4.1.3 替代效应
        4.1.4 放大效应
    4.2 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台湾方面可获得的利益
        4.2.1 成长效应
        4.2.2 开放效应
        4.2.3 转向效应
    4.3 两岸高科技产业不合作的可能性与不合作将产生的后果
        4.3.1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发展的日益深入
        4.3.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不合作的后果及可能性
第五章 入世后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动态博弈及政策选择
    5.1 海峡两岸同质高科技产业技术合作的动态博弈
        5.1.1 海峡两岸高科技企业在同质技术水平条件下的合作博弈研究
        5.1.2 第二阶段的价格博弈
        5.1.3 第一阶段的技术合作度的博弈
        5.1.4 小结
    5.2 海峡两岸异质高科技产业技术合作的动态博弈
        5.2.1 海峡两岸高科技企业在异质技术水平条件下的合作博弈研究
        5.2.2 第二阶段的价格博弈
        5.2.3 第一阶段的技术合作意愿度博弈
        5.2.4 总结
    5.3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博弈模型的应用及政策选择
        5.3.1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技术合作模型的应用
        5.3.2 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政策选择
结束语
参考文献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10)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依据和研究现状评述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1.2.1 论文的研究现状
    
1.2.2 论文的资料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1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2.2 论文的主要内容
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3.2 论文的主要创新
    
3.2.1 论文的选题具有新意
    
3.2.2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有创意
    
3.2.3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提出了几个具独创性的观点 1 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分类
    1.1.1 产业的界定及分类
    1.1.2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含义与岐义
    1.1.3 主要的产业分类方法
1.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2.1 配第-克拉克定理
    1.2.2 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1.2.3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
    1.2.4 工业结构变动的“霍夫曼比例”
1.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1.3.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1.3.2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
    1.3.3 结构成长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1.4 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结构
    1.4.1 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4.2 外贸发展和外贸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5 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1.5.1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1.5.2 产业转移和国际与区域产业合作
    1.5.3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产业合作发展趋势 2 国际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台湾在亚太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2.1.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态势
    2.1.2 “美国世纪”和美国“新经济”增长方式
    2.1.3 日本经济发展和德国的崛起不能改变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1.4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2 “东亚模式”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1 从“停滞的亚洲”到“东亚奇迹”
    2.2.2 东亚经济的“联动式发展”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3 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关联性和经济互动性
2.3 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3.1 东亚模式的局限性与东亚经济的结构性瓶颈
    2.3.2 东亚产业结构调整与东亚经济发展前景
2.4 台湾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4.1 从“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
    2.4.2 二战前的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3 二战后的美、日-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4 新世纪初的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间的新产业分工体系 3 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
3.1 台湾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
    3.1.1 台湾的经济增长与人均国民收水平的提高
    3.1.2 台湾的总需求变化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1.3 台湾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
3.2 台湾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3.2.1 实行按农、轻、重次序安排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3.2.2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3.2.3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导向
    3.2.4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整体经济的跳跃性、跨越式发展
    3.2.5 民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主导力量
    3.2.6 增加教育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是台湾产业结构提升的关健因素 4 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4.1 台湾农业的发展与结构变化
    4.1.1 台湾农业发展概况
    4.1.2 台湾农业的结构变化
    4.1.3 台湾农业的就业结构演变
4.2 台湾的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2.1 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
    4.2.2 台湾工业的结构变化
    4.2.3 台湾工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3 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3.1 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
    4.3.2 台湾服务业的结构变化
    4.3.3 台湾服务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4 台湾的产业结构演化与消费需求、对外贸易结构变动
    4.4.1 台湾的消费需求结构演变
    4.4.2 台湾的贸易结构变化
    4.4.3 台湾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4.5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1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
    4.5.2 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3 新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出路 5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与岛内产业外移投资
5.1 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与产业外移投资
    5.1.1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5.1.2 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外移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5.2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的演变与结构变化
    5.2.1 台湾引进海外(侨外)资本投资的发展过程
    5.2.2 侨外资本在台湾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5.2.3 台湾从引进海外投资到对外直接投资
5.3 台湾岛内产业对外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3.1 台湾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
    5.3.2 台湾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
5.4 台湾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分布和投资结构
    5.4.1 台湾产业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4.2 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
    5.4.3 台湾资讯电子业对大陆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与两岸经济一体化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
    6.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理论解释
    6.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2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构想
    6.2.1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6.2.3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构想
6.3 “入世”后两岸实现经济整合的契机与建议
    6.3.1 “入世”为两岸产业合作和两岸经济一体化提供契机
    6.3.2 “入世”后加快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基本思路
7.2 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
7.3 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文部分
2 英文部分
3 主要网站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台湾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明星产业(之一) 资讯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 罗琼. 南开大学, 2012(07)
  • [2]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D]. 庄荣良. 厦门大学, 2009(11)
  •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4]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研究[D]. 熊俊莉. 厦门大学, 2009(11)
  • [5]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J]. 李非,熊俊莉. 亚太经济, 2007(01)
  • [6]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研究[D]. 李宁. 山东大学, 2006(12)
  • [7]海峡两岸IT产业优势互补性探析[J]. 唐德琴. 经济前沿, 2003(Z1)
  • [8]从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变化看两岸经济关系[D]. 包智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02)
  • [9]入世后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动态博弈研究[D]. 叶明亮. 福州大学, 2003(02)
  • [10]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D]. 陈恩. 暨南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台湾重点高新技术明星产业(之一)信息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