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模拟研究

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模拟研究

一、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的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景[1](2021)在《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机械行业一直以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工程机械设计水平的提高,对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更高的强度,还需要具有优良的韧性和良好的可焊接性。特别是对于屈服强度高于1000MPa的高强钢来说,其韧性的控制更是产品开发的难点。为了实现高强钢的强韧性匹配,本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种屈服强度超过1000MPa的Q1030超高强钢。并对其在不同技术工艺条件下的相变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了 Q1030超高强钢的CCT曲线、轧制工艺、微合金元素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以及不同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及回火时间条件下Q1030超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最终工艺优化后,Q1030超高强钢-20℃冲击韧性达到100J以上,并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于Q1030钢的静态CCT曲线,当冷速控制在1℃/s时,金相组织开始出现贝氏体;当冷速控制在3℃/s时,铁素体基本消失,金相组织变为以贝氏体为主,当冷速逐渐升高至7℃/s时,金相组织中开始出现马氏体。而对于Q1030钢的动态CCT曲线,变形奥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相变结束温度都有所升高,相变温度区间也有所增大。采用回归法确定了 Q1030高强钢在奥氏体区的热变形激活能,建立了该高强钢的热变形方程;采用lnθ-ε曲线的三次多项式拟合求拐点的方法,较准确地预测了 Q1030高强钢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和峰值应变,建立了临界应变与Z参数的关系。研究了低应变速率变形过程中Nb、Ti析出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实验钢中存在的析出相为长方形的TiN,近似方形的(NbTi)(CN)碳氮化物,椭圆形的(NbTi)C碳化物和NbC,利用热力学计算可知,钢中第二相析出的先后顺序为 TiN,TiC,NbC,NbN。研究了奥氏体晶粒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长大规律,随着加热温度的逐步升高,晶粒平均尺寸呈指数关系增大,随保温时间延长晶粒平均尺寸则呈现抛物线规律增大。在880~950℃区间淬火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逐步升高,Q1030钢的硬度和强度逐渐升高,到950℃时达到最大值,其中洛氏硬度达到46HRC,屈服强度可达到1120MPa;在950~1100℃温度区间淬火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进一步升高,Q1030超高强钢的硬度和强度逐渐降低。当温度达到950℃以上时,其韧性开始明显下降。当Q1030钢以0.25℃/s较慢的加热速度升温时,Q1030钢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分两阶段进行,第一低温阶段受扩散过程控制,在高温第二阶段,相变以切变方式进行。当以10℃/s较高的加热速度升温时,整个相变过程以切变方式连续进行。当Q1030钢加热至730℃时,组织中出现针状奥氏体,加热温度达到760℃时,在马氏体板条束界和原始奥氏体晶界上有粒状奥氏体形成,加热温度达到820℃时,组织开始以粒状奥氏体为主。在400℃以下回火时,马氏体板条界仍然清晰可见,小角度晶界的频率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屈服强度会缓慢下降,伸长率会缓慢上升,在400℃以上回火时,小角度晶界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屈服强度会迅速下降,伸长率开始迅速上升。随着回火温度的上升,很多细小且平行析出的θ-碳化物逐渐溶解,最终被析出的Cr的碳化物替代,Nb、V和Ti的碳氮化物也逐渐析出长大,形状也由方形向椭圆形演变。

张义伟[2](2020)在《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和优异的焊接性能,尤其在CO2和H2S等腐蚀性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因此通常作为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的替代产品而应用于深海及近海天然气、石油开采和管道输送等领域。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优异的综合性能与热加工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密切相关。本文以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研究其热加工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热加工后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和相变过程,研究热处理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影响规律。利用金相显微镜(O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并结合能谱分析研究逆变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元素分布及其与回火马氏体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依据实验数据建立恒温度回火条件下平衡态逆变奥氏体的相变动力学模型。从逆变奥氏体形貌特征、元素分布及其与基体之间的晶体学关系等角度分析逆变奥氏体的相变特征,揭示逆变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的相变机制,丰富了对逆变奥氏体相变的认识,为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实验与理论支撑。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双曲正弦模型构建了实验钢的本构方程,并获得热变形条件下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表观激活能为412k J/mol。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压缩变形中的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升高。在低应变速率和高变形温度下,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均匀细小的再结晶晶粒,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升高而增加。变形条件对显微组织有很大影响,较高的形变温度(1050℃)和较低的形变速率(0.01s-1)有助于提升实验钢热变形后的组织均匀性,并在回火处理后获得更多的逆变奥氏体。结合高温变形行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影响,为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热轧态组织控制提供参考。(2)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实验钢在950~1150℃范围内加热时奥氏体晶粒尺寸与加热温度之间符合Arrhenius关系,奥氏体晶界迁移激活能约为160.6k J/mol。在1050℃等温加热时,实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随时间延长呈抛物线增长,晶粒长大指数约为0.3。相同的淬火冷却速率条件下,实验钢的Ms点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对马氏体相变原位观察发现,马氏体以切变方式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生长,且淬火加热温度越高,形成的马氏体板条尺寸越大。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回火过程的动态观察表明,部分逆变奥氏体在回火过程中发生分解。原位动态组织观察,为控制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以及回火组织中逆变奥氏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提供思路。(3)实验钢在1050℃淬火580~700℃回火保温后的显微组织主要由回火马氏体和逆变奥氏体构成,随着回火加热温度的升高,逆变奥氏体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620℃回火时逆变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当回火温度继续升高时,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发生分解,重新转变成马氏体;而显微硬度的变化和逆变奥氏体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在620℃回火保温1~32小时的组织观察表明,随着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组织中的逆变奥氏体的形态从颗粒状到块状,直至呈现板条状,而板条状的逆变奥氏体细化了马氏体基体;逆变奥氏体含量随着回火保温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回火试样的显微硬度逐渐降低。(4)回火试样显微组织的EBSD表征发现,逆变奥氏体主要分布在回火马氏体板条束、板条块等亚结构界面上,少量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而马氏体基体中的微观结构取向差角分布在0°~60°范围内。根据逆变奥氏体和回火马氏体基体之间的极图分析,逆变奥氏体和基体之间满足K-S的取向关系:晶面(111)γ∥(011)α,晶向[11-0]γ∥[11-1]α,偏离理想K-S取向角度主要集中在2°左右,具有K-S取向关系的逆变奥氏体-马氏体界面具有低的界面能,有利于逆变奥氏体的生长。(5)结合TEM观察、能谱分析和XRD结构精修拟合发现,逆变奥氏体的形成与元素的配分与富集有关,尤其是逆变奥氏体中的Ni含量明显高于其在周边回火马氏体基体中的含量,证实了逆变奥氏体形成是由元素配分控制的扩散型相变机制;根据实验钢回火过程中的平衡态逆变奥氏体含量,构建了在恒温度条件下回火过程中逆变奥氏体的Johnson-Mehl-Avrami动力学方程,获得逆变奥氏体形成的激活能为369k J/mol,Avrami动力学时间指数n约为0.5,进一步证明逆变奥氏体的形成是受元素扩散控制的相变机制。

杨清[3](2019)在《X70管线钢再结晶及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运输方式。近年来,随着管道输送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对管线钢的研制和开发。X70钢是一种低碳高强度微合金钢,由于其高强度、高韧性及耐腐蚀等特点,广泛用于管道输送之中。近年来国内外管线钢发展迅速,需求量大幅增加,对管线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理想的外形与尺寸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选择最佳的成形工艺。在热变形过程中,可利用再结晶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材料的组织性能,因此研究X70管线钢在热加工中的再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变化规律十分重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Gleeble实验机模拟X70管线钢的一系列高温热变形过程,分析了再结晶及晶粒长大过程中该钢种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变化,拟合出再结晶动力学方程和晶粒尺寸方程,用来指导制定实际的生产工艺。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通过金相实验法对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低碳微合金X70钢的奥氏体晶粒演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Beck、Hillert和Sellars数学模型建立方程。得到结论,温度升高以及时间延长,会让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达到1150℃时晶粒明显粗化。对比分析这三种晶粒长大数学方程,Sellars模型对X70管线钢的晶粒长大行为拟合精度最高。基于晶粒长大实验规律的结果,对X70钢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分析了不同热加工参数对动态再结晶的影响,同时拟合出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晶粒尺寸方程。结果表明,提高应变速率和降低变形温度,使得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减小,拟合得到的X70钢动态再结晶方程适用于描述该钢种的再结晶行为和晶粒演变行为。基于拟合的方程建立了X70钢的热加工图,该钢种最明显的特点是不适宜在低温(<1027℃)下加工。根据动态再结晶得到的结果,对X70钢进行了双道次热压缩实验,探究了该钢种的静态和亚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静态再结晶受变形温度、预应变和应变速率影响较大,而受初始晶粒尺寸的影响较小。而亚动态再结晶分数和奥氏体晶粒尺寸会随着加热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X70钢静态和亚动态再结晶的动力学和微观组织演变方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金峰[4](2018)在《中碳贝氏体钢热变形及再结晶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中碳贝氏体钢具有高强度、适当的韧性和硬度,尤其是它具有优异的焊接工艺性能,使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金属材料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抗力和静态再结晶行为研究是轧制规程设计的基础。为了研究30MnSiCrAlNiMo贝氏体钢热变形行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30MnSiCrAlNiMo中碳贝氏体钢热压缩实验,测得了各变形条件下的真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程度对变形应力及动态再结晶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绘制了动态再结晶综合图。研究结果表明,30MnSiCrAlNiMo中碳贝氏体钢高温变形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形速率的降低,其变形抗力也越小;动态再结晶只有达到发生动态再结晶临界变形量,同时具有足够的激活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温度越高、变形速率越低发生动态再结晶也越容易。通过双道次热压缩实验根据所得数据确定了30MnSiCrAlNiMo钢动态再结晶激活能Qd=219.554 KJ/mol,并建立了其动态再结晶量的经验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张亚东[5](2017)在《大型轧辊用钢Cr5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元胞自动机法研究》文中指出大型锻件一般是重型装备上的核心零部件,由于工作环境特殊,要求其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而金属的宏观力学性能由其最终微观组织结构决定,在热加工的过程中,金属的宏观塑性变形引起了内部微观组织的复杂变化。在工业生产中,利用动态再结晶机制来改善材料在热变形中的微观组织,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了解和掌握金属在热变形时的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对提高其综合性能及控制产品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型轧辊用钢Cr5为研究对象,将宏观工艺参数与元胞自动机结合,以位错密度为内变量,建立能够从本质上反应Cr5钢热塑性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化模型,研究了Cr5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的演化规律与其变形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达到预测组织性能和优化工艺参数的目的。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通过热压缩物理模拟实验、初始位错密度测量实验以及母相初始晶粒尺寸测量实验,分析了不同变形条件下Cr5钢的流变应力行为和组织演化规律,建立了Cr5钢高温流变峰值应力模型,并获取了元胞自动机(CA)模拟所需的材料参数。基于材料热变形过程中的位错密度变化、再结晶形核及晶粒长大等材料学物理冶金理论,通过追踪唯一内变量—位错密度的变化,建立了用于模拟Cr5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的CA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动态再结晶CA模型,模拟了Cr5钢在各个变形条件下的高温流变应力曲线和动态再结晶动力学行为,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改变应变速率、变形温度以及应变量三大热变形参数,研究了各热力参数对Cr5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材料学物理冶金原理所建立的CA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和预测Cr5钢动态再结晶微观组织和流变应力的演变特征,从而为预测组织演变和控制产品质量提供合理依据。

张涛[6](2017)在《38MnVTi非调质钢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调质钢由于其后续不需要调质处理,即减少了高能耗的热处理环节,因而能够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随着非调质钢的发展,当前生产汽车所使用的大多数关键设备如动力部件、连接功能件、车轮转向部件等都使用非调质钢来进行加工。这些汽车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的承受拉伸、冲击、弯曲等比较复杂的载荷,因此要求材料在锻造成形后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高的抗疲劳性。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取决于热锻和锻后冷却组织的演变,因此对非调质钢成形和冷却过程当中显微结构演化规律的研究是比较重要的。通过模型和实际生产情况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对我国非调质钢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38MnVTi钢为实验对象,对热压缩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化进行了重点探讨。根据单道次热压缩实验的结果建立了高温流动应力模型,然后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了高温流动应力模型的参数,并根据38MnVTi钢的金相数据,建立了其对应的动态再结晶金相规律和相应的晶粒尺寸模型。在双道次热压缩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和对应的尺寸模型,并详细讨论了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的影响因素如形变的温度、第一道次的应变量、形变的速率等,得出影响体积分数的主要原因是形变的温度和第一道次的应变量,而形变的速率对其影响不大。通过奥氏体晶粒长大实验重点探讨了奥氏体区保温时间和加热温度对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的停留时间变化与晶粒尺寸间近似呈抛物线函数关系;加热温度的高低与晶粒尺寸间近似呈指数函数的关系,最后通过大量晶粒尺寸的平均化处理得到了相应的晶粒尺寸模型。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冷却终锻温度和冷却速度与非调质钢显微金相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采用的钢为典型的铁素体-珠光体型钢,珠光体的层片间距对非调质钢的综合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借助扫描电镜得出了冷却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影响规律。最后借助于EBSD技术研究了冷却速率对38MnVTi非调质钢的晶粒取向差和织构的影响,得出冷却速率对38MnVTi非调质钢的织构是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固定的规律。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建立了38MnVTi非调质钢在锻造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模型,并把得到的模型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实验值与模型的吻合程度较高。并用金相技术和EBSD技术研究了冷却工艺参数对热锻完成后冷却过程微观组织的影响,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王敬梓[7](2017)在《中碳钢高温大压下轧制流变行为及动态再结晶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和开发钢铁材料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对改善连铸坯的质量,提升最终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通过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获得性能优异的板坯,材料的高温特性和轧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十分重要。通过对实验钢高温热变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变规律和动态再结晶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艺参数,以指导连铸大压下工艺的工业实践。同时,在钢铁材料变形行为的研究中,对于接近固相线温度区间内钢铁材料高温流变特性的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利用MMS-3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实验用中碳钢在接近连铸凝固区的高温热变形行为,研究了中碳钢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等变形条件对实验钢的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和动态再结晶的相关模型,不仅扩充了材料数据库,对开发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在MMS-300热模拟实验机上进行热压缩模拟实验,得到中碳钢高温流变应力曲线,研究实验钢高温压缩变形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求解实验钢高温塑性变形本构方程系数并建立该实验钢在实验条件范围内的材料高温本构模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效果较好。(2)研究并分析了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过程。通过观测实验钢的显微组织,结合流变应力曲线,建立实验钢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模型,主要包括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和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根据实验钢的显微组织,得到不同变形条件下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分析变形工艺参数对实验钢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动态再结晶分数以及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3)利用本构模型和DEFORM3D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实验钢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下温度和等效应变的耦合场,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制定热模拟实验工艺,利用高温压缩实验模拟板坯厚度方向特征部位的变形过程,与连铸坯原始组织对比,分析各部位动态再结晶及变形特征。同时开展实验钢高温大压下轧制中试实验,对板坯变形前后的组织进行分析。

朱俊峰[8](2016)在《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流变应力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航空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对IN718合金试件的使用性能及尺寸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心立方结构的IN718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高的合金化使合金在热变形时具有高的变形抗力。热连轧作为IN718合金的一种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以及成材率高等特点。但是,热连轧过程中合金在各机架流变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轧制力的大小,需要得到重视。本文基于单道次和双道次圆柱体单轴压缩实验所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来构建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的流变应力模型,以MSC.Marc大型有限元模拟软件为平台,采用热力耦合的刚塑性有限元法建立了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且利用Fortran语言对热连轧过程的流变应力模型进行编译并嵌入到有限元模型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测得IN718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应变速率、变形程度以及变形温度对流变应力的影响,进而构建合金热轧过程的流变应力模型。(2)基于IN718合金圆柱体单轴压缩双道次实验结果,构建由于亚动态再结晶引起的软化率模型。结合合金的流变应力模型和软化率模型确立了合金热连轧过程的流变应力模型。(3)基于刚塑性有限元法,利用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综合考虑热连轧过程IN718合金的温度场模型、流变应力模型、软化率模型建立该合金热连轧过程的热力耦合分析模型。(4)根据数值仿真结果,选取轧件心部节点作为分析对象,研究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中该节点等效应变、等效应变速率、等效应力以及轧制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轧制速度对轧制力的影响,对合金热轧过程流变应力模型和道次间软化率模型进行验证。

巫宇峰[9](2016)在《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组织转变及强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运用微合金化技术和控制锻造参数是调节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强韧性最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不同V含量胀断连杆用非调质钢38MnVS为研究对象,对其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动态和静态CCT曲线以及锻后空冷条件下微观组织特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38MnVS钢的奥氏体晶粒均近似呈指数形式长大,且当加热温度超过析出相粒子的全固溶温度时,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随着奥氏体化保温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的奥氏体晶粒呈抛物线形式长大,且V对等温长大指数的影响较小;通过引入V含量作为变量,模拟得到了不同V含量的38MnVS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38MnVS钢的静态和动态CCT曲线均存在明显的铁素体-珠光体相区、贝氏体相区和马氏体相区,随着V含量的增加,Ac3、Ac1温度均逐渐提高,铁素体-珠光体相区、贝氏体相区和马氏体相区逐渐向低冷速方向右移;动态CCT曲线与静态CCT曲线相比,其铁素体-珠光体相变开始温度明显提高,同时贝氏体相区和马氏体相区也均有所上移,且随着V含量的增加,相变开始温度提高的幅度进一步增大。随着实验料冷却速度的增加,实验钢的硬度近似线性增加;当出现贝氏体转变后,硬度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提高钢中V含量,实验钢的硬度明显增加,且这种增加趋势随冷却速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当出现贝氏体转变后,V的这种影响不再明显。因此,对于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存在获得最佳强化效果的临界冷却速度。对于锻后空冷条件下的38MnVS钢来说,随着V含量的增加,铁素体含量增多且晶粒尺寸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变细,直径小于10 nm的析出相粒子占比增加;当V含量增至0.2%时材料的韧性急剧降低;材料硬度随V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铁素体与珠光体的显微硬度比值增大,但材料的屈服强度并不完全取决铁素体。在Hall-Patch公式、固溶元素强化系数和Ashby-Orowan模型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实验数据,建立了一个普遍适用于V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屈服强度的预测方程。

何沂桂[10](2014)在《铁素体—珠光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组织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素体-珠光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主要通过合理运用微合金化技术以及控制锻造工艺,调节组织中各强韧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获得适应不同用途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探究F+P型非调质钢中热变形参量(变形温度、变形量等)变化,以及Nb-V复合微合金化对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这对优化非调质钢强度和韧性、稳定其性能有着重要意义。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含V的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和Nb-V复合非调质钢的再结晶行为规律。首先研究了这两种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过程,发现在变形过程中变形温度T越高、应变速率ε越低,越有利于实验钢动态再结晶的发生。添加微量Nb的非调质钢动态再结晶激活能显着提高。然后对这两种非调质钢的静态再结晶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变形温度是影响静态再结晶过程最主要的因素。升高变形温度可以明显加快再结晶进行,显着增加静态再结晶进行的速率以及再结晶体积分数。Nb的添加对F+P型非调质钢的再结晶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热变形中第二相的析出也会影响静态再结晶的进行。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模拟了锻造生产条件下含V试验钢和Nb-V复合非调质钢的变形过程,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量、变形速率及冷却速度等参数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变形温度,可减小组织中珠光体团的平均尺寸,得到更细小的铁素体晶粒,先共析铁素体含量也有所增加。将变形量增大,晶粒畸变加剧会促进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改善组织韧性。多道次变形与单道次变形对组织性能影响不大,在实际锻造中可将大变形分成多次短间断小变形。冷却速度加大可抑制晶粒长大,细化铁素体尺寸,显着提高实验钢的强韧性。但是过快的冷速,也可能造成贝氏体出现,影响组织性能稳定性。在Y→a相变区内先快冷,再缓冷能细化组织并提高强度。以模拟的实验结果作为参考进行了实际锻造试制。在实际锻造中,发现增加终锻变形量能提高V钢的抗拉强度,使含Nb钢的冲击韧性显着提高。降低锻造温度会明显影响非调质钢的力学性能,可以同时改善V钢的强度和韧性,也可以使Nb-V复合钢的冲击韧性大幅提高。

二、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的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工程机械用高强钢研发情况
    2.2 高强钢显微组织的设计及发展趋势
    2.3 钢中各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
    2.4 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转变
        2.4.1 粒状奥氏体与针状奥氏体
        2.4.2 非平衡组织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
    2.5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强化机理
        2.5.1 板条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2.5.2 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2.5.3 马氏体组织的强化机理
    2.6 轧制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2.6.1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2.6.2 回火工艺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Q1030超高强钢的成分和轧制工艺、热处理工艺设计
    4.1 Q1030超高强钢成分设计及分析
    4.2 Q1030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4.2.1 Q1030钢静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及组织分析
        4.2.2 Q1030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定及组织分析
    4.3 Q1030超高强钢实验室轧制工艺及分析
        4.3.1 Q1030超高强钢的轧制工艺设计
    4.4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4.5 Q1030钢焊接热模拟实验及组织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Q1030钢动态再结晶及Nb、Ti的析出行为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5.2.2 热变形方程
        5.2.3 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
        5.2.4 Nb,Ti析出粒子的形貌和组成
        5.2.5 微合金元素析出行为的热力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热处理工艺对Q1030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 不同淬火加热温度下Q1030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
        6.2.1 淬火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6.2.2 Q1030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的建立
        6.2.3 奥氏体晶粒混晶现象
    6.3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组织的影响
    6.4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性能的影响
        6.4.1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强度与硬度的影响
        6.4.2 淬火加热温度对Q1030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6.5 回火对Q1030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6.5.1 扫描显微组织分析
        6.5.2 透射微观结构分析
        6.5.3 EBSD分析
        6.5.4 马氏体板条、小角度晶界、位错对力学性能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Q1030钢马氏体—奥氏体相变过程研究
    7.1 不同升温速度时的淬火态Q1030钢热膨胀曲线
    7.2 Q1030钢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的组织演变过程
        7.2.1 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组织演变过程的SEM研究
        7.2.2 马氏体—奥氏体相变组织演变过程的TEM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氏体不锈钢的分类
        1.1.1 铬系马氏体不锈钢
        1.1.2 镍铬系马氏体不锈钢
        1.1.3 新型马氏体不锈钢
    1.2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概述
        1.2.1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1.2.2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成分
        1.2.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
        1.2.4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
    1.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中的逆变奥氏体
        1.3.1 逆变奥氏体的形成
        1.3.2 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
        1.3.3 逆变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案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案
        2.2.1 高温热变形实验
        2.2.2 晶粒长大原位观察实验
        2.2.3 热处理工艺制定
    2.3 实验方法
        2.3.1 显微组织结构观察
        2.3.2 电子背散射衍射晶体结构分析
        2.3.3 逆变奥氏体含量的测定
        2.3.4 力学性能测定
第三章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变形行为及对组织的影响
    3.1 前言
    3.2 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分析
        3.2.1 应力-应变曲线
        3.2.2 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
        3.2.3 变形条件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3.3 高温热变形本构方程的构建
        3.3.1 热变形参数
        3.3.2 本构方程的确定
    3.4 变形条件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3.4.1 变形条件对实验钢淬火组织的影响
        3.4.2 变形条件对实验钢回火组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原位动态观察
    4.1 前言
    4.2 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原位观察
        4.2.1 奥氏体晶粒变温长大过程
        4.2.2 奥氏体晶粒等温长大过程
        4.2.3 奥氏体化晶粒长大模型
        4.2.4 奥氏体晶粒长大动态观察
    4.3 马氏体相变的动态观察
        4.3.1 马氏体相变的原位观察
        4.3.2 加热温度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4.3.3 冷却速度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4.4 回火过程的动态组织观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处理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回火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5.2.1 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5.2.2 回火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5.2.3 逆变奥氏体的分布特征
    5.3 回火工艺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性能的影响
        5.3.1 回火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5.3.2 回火时间对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逆变奥氏体相变机理及形成动力学
    6.1 前言
    6.2 逆变奥氏体回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6.2.1 恒温度条件下逆变奥氏体的组织
        6.2.2 逆变奥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取向关系
        6.2.3 逆变奥氏体中元素分配行为
    6.3 逆变奥氏体相变形成动力学
        6.3.1 等温条件下的逆变奥氏体含量
        6.3.2 逆变奥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建立
        6.3.3 逆变奥氏体形成长大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X70管线钢再结晶及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管线钢及材料发展状况
        1.2.1 管线钢发展概况
        1.2.2 低碳微合金X70 管线钢性能及应用概况
    1.3 再结晶和微观组织演变理论
        1.3.1 金属热变形物理模拟技术概况
        1.3.2 晶粒长大过程机理
        1.3.3 动态再结晶机理
        1.3.4 亚动态再结晶机理
        1.3.5 静态再结晶机理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 实验材料及方案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加热保温实验
        2.3.2 单道次热压缩实验
        2.3.3 双道次热压缩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X70 钢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X70 钢晶粒长大行为
        3.2.1 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3.2.2 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3.3 X70 钢晶粒长大动力学模型建立
        3.3.1 Beck模型
        3.3.2 Hillert模型
        3.3.3 Sellars模型
    3.4 X70 钢晶粒长大动力学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X70 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X70 钢单道次热变形应力-应变曲线
    4.3 X70 钢单道次热变形显微组织分析
    4.4 X70 钢动态再结晶模型
        4.4.1 本构方程
        4.4.2 动力学方程
        4.4.3 晶粒尺寸方程
    4.5 X70 钢动态再结晶模型验证
    4.6 X70 钢热加工图
    4.7 本章小结
5 X70 钢亚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X70 钢双道次热变形应力-应变曲线
    5.3 工艺参数对X70 钢亚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5.3.1 变形温度对亚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5.3.2 应变速率对亚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5.4 X70 钢亚动态再结晶模型
        5.4.1 动力学方程
        5.4.2 晶粒尺寸方程
    5.5 X70 钢亚动态再结晶模型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X70 钢静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X70 钢双道次热变形应力-应变曲线
    6.3 工艺参数对X70 钢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6.3.1 变形温度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6.3.2 应变速率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6.3.3 预应变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6.3.4 初始晶粒尺寸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6.4 X70 钢静态再结晶模型
        6.4.1 动力学方程
        6.4.2 晶粒尺寸方程
    6.5 X70 钢静态再结晶模型验证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碳贝氏体钢热变形及再结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热变形行为
    1.3 贝氏体钢变形行为研究现状
        1.3.1 冷变形研究
        1.3.2 热变形研究
    1.4 动态再结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热模拟试验
        2.2.2 等温热压缩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碳贝氏体钢热变形行为研究
    3.1 真应力—应变曲线
    3.2 变形条件对变形应力的影响
        3.2.1 变形温度对变形应力的影响
        3.2.2 变形速率对变形应力的影响
        3.2.3 变形量对变形应力的影响
    3.3 变形应力模型
        3.3.1 周纪华、管克智模型
        3.3.2 美坂佳助模型
        3.3.3 志田茂模型
        3.3.4 模型准确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碳贝氏体钢动态再结晶研究
    4.1 真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4.2 变形条件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4.2.1 变形温度的影响
        4.2.2 变形速率的影响
        4.2.3 变形量的影响
    4.3 静态再结晶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碳贝氏体钢静态再结晶研究
    5.1 数据处理的方法
    5.2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各种因素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5.3.1 变形量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5.3.2 变形速率对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5.4 静态再结晶模型
        5.4.1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5.4.2 静态再结晶模型的计算
        5.4.3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型轧辊用钢Cr5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元胞自动机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热成形工艺的研究方法
        1.2.1 物理模拟技术
        1.2.2 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
    1.3 金属热变形过程微观组织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微观组织有限元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微观组织介观尺度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1 引言
    2.2 热压缩实验与结果分析
        2.2.1 热压缩实验方法
        2.2.2 热压缩实验结果与分析
        2.2.3 Cr5钢热变形峰值应力模型的建立
    2.3 母材初始晶粒尺寸测量实验
        2.3.1 实验方法
        2.3.2 测量结果与分析
    2.4 母材初始位错密度测量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元胞自动机原理及初始组织的生成
    3.1 引言
    3.2 CA模拟方法的原理
        3.2.1 CA的基本特征
        3.2.2 CA模拟系统的基本组成
    3.3 母材初始组织的生成
        3.3.1 初始组织CA模型的建立
        3.3.2 初始组织的生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r5钢动态再结晶CA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4.1 引言
    4.2 Cr5钢动态再结晶理论模型的建立
        4.2.1 位错密度演化模型
        4.2.2 动态再结晶形核模型
        4.2.3 再结晶晶粒长大模型
        4.2.4 非变形材料参数的确定
    4.3 动态再结晶CA模型的建立
        4.3.1 基本假设
        4.3.2 CA模型的元素构成
        4.3.3 CA模型的程序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r5钢动态再结晶过程的CA模拟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流变应力曲线
    5.3 再结晶动力学分析
    5.4 热变形参数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5.4.1 应变量对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
        5.4.2 应变速率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5.4.3 变形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5.5 Cr5钢热压缩过程微观组织模拟
        5.5.1 宏观物理场量的获取及数据导出
        5.5.2 热压缩试样不同变形区域组织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38MnVTi非调质钢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非调质钢概述
        1.2.1 非调质钢的发展状况
        1.2.2 非调质钢的应用状况
    1.3 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现状
        1.3.1 热锻过程中流动应力模型
        1.3.2 热锻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状况
        1.3.3 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的相变及组织
    1.4 EBSD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应用
        1.4.1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的简介
        1.4.2 晶体取向和织构及其表示法
        1.4.3 EBSD技术在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38MnVTi钢高温流动应力及动态再结晶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3 单道次热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高温流动应力模型的建立
    2.5 高温流动应力模型参数的确定
        2.5.1 Zener-Hollomon参数的确定
        2.5.2 0s、sss、ss 和W 的确定
        2.5.3 再结晶临界变形条件cs、ps 的确定
    2.6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7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的建立
    2.8 本章小结
3 38MnVTi非调质钢热变形过程中静态再结晶模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再结晶真应力-应变曲线
        3.3.2 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的测定
        3.3.3 变形条件对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的影响
        3.3.4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5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验证
        3.3.6 静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38MnVTi非调质钢热变形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奥氏体晶粒长大实验
    4.4 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4.5 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4.6 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
    4.7 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的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连续冷却条件对 38MnVTi非调质钢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3 不同冷却条件下的金相微观组织
        5.3.1 不同冷却速率对 38MnVTi非调质钢锻后微观组织的影响
        5.3.2 不同冷却温度对 38MnVTi钢锻后微观组织的影响
    5.4 冷却条件对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影响
        5.4.1 冷却温度对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影响
        5.4.2 冷却速率对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影响
    5.5 不同冷却速率下 38MnVTi非调质钢的EBSD研究
        5.5.1 不同冷却速率对晶粒取向差的影响
        5.5.2 不同冷却速率对织构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碳钢高温大压下轧制流变行为及动态再结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连铸坯凝固末端压下技术发展概述
        1.2.1 连铸坯凝固末端轻压下技术
        1.2.2 连铸坯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
    1.3 材料高温变形行为的理论研究现状
        1.3.1 材料热变形本构模型的研究
        1.3.2 动态再结晶的研究现状
        1.3.3 物理模拟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中碳钢的高温流变行为研究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工艺
    2.2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2.2.1 变形温度对流变行为的影响
        2.2.2 应变程度对流变行为的影响
        2.2.3 应变速率对流变行为的影响
    2.3 高温粘塑性本构模型
        2.3.1 本构模型的建立
        2.3.2 本构模型的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碳钢高温大压下轧制过程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3.1 实验钢热变形过程分析
    3.2 动态再结晶激活能的确定
    3.3 临界应变的确定
    3.4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3.5 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模型
        3.5.1 实验结果分析
        3.5.2 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模型的建立
    3.6 热塑性变形条件对实验钢组织的影响
        3.6.1 变形温度对实验钢动态再结晶组织的影响
        3.6.2 应变速率对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组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厚板坯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组织均匀性的研究
    4.1 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
    4.2 高温大压下轧制的数值模拟
        4.2.1 有限元模拟系统的建立
        4.2.2 热模拟实验方案的确定
    4.3 热压缩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3.1 空冷组织分析
        4.3.2 再结晶行为分析
    4.4 中试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流变应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温合金与IN718合金简介
    1.2 有限元法简介
        1.2.1 有限元法的分类
        1.2.2 MSC.Marc有限元软件简介
        1.2.3 基于MSC.Marc的刚塑性有限元法在轧制过程的应用
    1.3 热变形过程材料高温流变行为的数学模型
    1.4 热变形过程材料的软化行为
        1.4.1 动态再结晶模型
        1.4.2 亚动态再结晶模型
    1.5 材料高温流变行为的实验方法
        1.5.1 拉伸试验
        1.5.2 扭转试验
        1.5.3 平面应变压缩试验
        1.5.4 圆柱体单向压缩试验
    1.6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圆柱体单轴压缩实验
    2.1 实验用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2.2 单道次压缩实验与分析
    2.3 双道次压缩实验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N718合金热轧过程流变应力模型
    3.1 IN718合金单道次流变应力模型
        3.1.1 单道次流变应力模型的回归
        3.1.2 单道次流变应力模型的验证
    3.2 峰值应变与临界应变模型
    3.3 双道次软化率模型
        3.3.1 双道次软化率模型的回归
        3.3.2 双道次软化率模型的验证
    3.4 热连轧过程的流变应力模型
    3.5 结论
第四章 流变应力模型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与验证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4.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轧制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轧制分析
        4.2.1 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变化
        4.2.2 等效应力变化
        4.2.3 轧制力预测与验证
        4.2.4 轧制速度对轧制力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组织转变及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非调质钢的研究概况
        1.2.1 非调质钢的分类情况
        1.2.2 非调质钢特点
        1.2.3 非调质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1.3 非调质钢的理论基础
        1.3.1 非调质钢的合金化原理
        1.3.2 非调质钢的强化机制
        1.3.3 非调质钢的韧化机制
    1.4 热变形工艺对非调质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4.1 加热温度对非调质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4.2 锻造温度对非调质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4.3 锻后冷却速度对非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5 微合金非调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
        1.5.1 奥氏体晶粒长大现象
        1.5.2 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行为
    1.6 影响非调质钢应用的因素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来源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2.2.2 析出相定性、定量和粒度分析
        2.2.3 力学性能实验
        2.2.4 静态CCT实验
        2.2.5 动态CCT实验
第三章 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3.1 奥氏体化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3.2 V(C,N)相平衡析出热力学计算
    3.3 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行为研究
    3.4 奥氏体晶粒等温长大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研究
    4.1 静态CCT曲线分析
        4.1.1 相变温度和相变时间的测定
        4.1.2 微观组织观测
        4.1.3 静态CCT曲线绘制
        4.1.4 钒对未变形实验钢硬度的影响
    4.2 动态CCT曲线分析
        4.2.1 钒对动态CCT曲线的影响
        4.2.2 钒对动态连续冷却转变组织的影响
        4.2.3 钒对变形实验钢硬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强化机制研究
    5.1 微观组织特征
    5.2 物理化学相分析
    5.3 力学性能分析
    5.4 强化机制分析
        5.4.1 屈服强度贡献量分析
        5.4.2 碳氮化钒的溶解与析出
        5.4.3 析出强化增量
        5.4.4 屈服强度预测方程系数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铁素体—珠光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组织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合金非调质钢
        1.1.1 非调质钢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1.2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分类与应用
    1.2 非调质钢的强韧化机理
        1.2.1 细晶强化
        1.2.2 沉淀强化
        1.2.3 其他强化方式
        1.2.4 韧化机理
    1.3 热变形过程中非调质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
        1.3.1 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
        1.3.2 奥氏体静态再结晶行为
    1.4 控锻控冷工艺
        1.4.1 控制锻造
        1.4.2 控制冷却
    1.5 微合金元素在非调质钢中的作用
    1.6 选题背景及主要实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研究路线
    2.2 实验用钢
    2.3 实验方法
        2.3.1 力学性能测试
        2.3.2 Gleeble热模拟试验
        2.3.3 微观组织分析
第三章 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再结晶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再结晶实验工艺
        3.2.1 动态再结晶研究实验
        3.2.2 静态再结晶研究实验
    3.3 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3.3.1 变形参数对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的影响
        3.3.2 变形参数对流变应力的影响
        3.3.3 动态再结晶RTT曲线
        3.3.4 动态再结晶激活能计算
        3.3.5 峰值应力与参数Z的关系
        3.3.6 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再结晶状态图
        3.3.7 热加工功率耗散图与塑性失稳图
    3.4 奥氏体静态再结晶行为研究
        3.4.1 变形参数对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的影响
        3.4.2 静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曲线
        3.4.3 静态再结晶激活能计算
        3.4.4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变形工艺对F+P型非调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控制变形与冷却工艺
    4.3 热变形参数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1 变形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2 变形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3 多道次变形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4 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5 分段冷却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4 F+P型非调质钢的锻造试制
        4.4.1 力学性能分析
        4.4.2 微观组织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的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Q1030超高强钢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D]. 王建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00Cr13Ni6Mo2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组织演变与相变行为研究[D]. 张义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6)
  • [3]X70管线钢再结晶及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研究[D]. 杨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中碳贝氏体钢热变形及再结晶行为研究[D]. 金峰. 燕山大学, 2018(05)
  • [5]大型轧辊用钢Cr5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元胞自动机法研究[D]. 张亚东.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6]38MnVTi非调质钢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D]. 张涛.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7]中碳钢高温大压下轧制流变行为及动态再结晶规律研究[D]. 王敬梓. 东北大学, 2017
  • [8]IN718合金热连轧过程流变应力模型研究[D]. 朱俊峰.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9]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组织转变及强化机制研究[D]. 巫宇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铁素体—珠光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组织调控技术研究[D]. 何沂桂.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油井管钢33Mn2V静态再结晶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