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宣传工作应扩大到社会

档案宣传工作应扩大到社会

一、档案宣传工作宜向社会拓宽(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匡婷婷[1](2021)在《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途径研究——以安徽社会记忆构建为例》文中提出档案是构建社会记忆的权威性资源。本文在分析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研究背景基础上,以安徽省社会记忆构建工作为例,重点分析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城市记忆项目、乡村档案工作、档案新媒体的运用、档案部门跨界合作、传统档案工作参与社会记忆构建中的六条途径,分析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思考与启示,以期为我国档案机构参与社会记忆构建提供参考。

孙一然,徐海静[2](2021)在《基于档案法研究文献分析的档案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档案法》缩短了档案的开放期限,拓宽了开放主体,推进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志着我国《档案法》体系的逐渐完善,也必将成为档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保障。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以文献发表量、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为研究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新修订《档案法》对于规范档案工作、发展档案事业、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濮寒梅,邓慧[3](2021)在《如何开展新时代档案宣传工作》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档案馆每年拥有的各类档案资源越来越多,信息丰富、利用价值巨大。然而,目前在档案宣传工作方面却显得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档案开放利用率不高,有必要探索研究新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新方法,提升档案覆盖面和档案利用率。

刘霞[4](2021)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强化档案利用的价值与措施》文中指出政府信息是指党政机关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或获取,并以一定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利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拓宽档案收集范围、优化档案利用服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档案利用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强化档案利用的具体措施。

肖鹏,赵庆香,卢心怡,张衍[5](2021)在《国我国外“国十家四级五档”时案期事档业案战事略业规高划质及量其发对展的启示》文中认为为了支撑和服务"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档案馆和档案行业组织的最新战略规划进行研究,分析其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归纳世界档案事业发展趋势。基于上述研究,立足我国实际,对我国"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扩大开放利用,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能见度;加强行业话语,提升档案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助力政府转型,推进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重视数字变革,拓宽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道路。

张步东[6](2021)在《激活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何做好档案工作、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受到档案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常州市档案馆围绕红色档案工作,在积极征集收集、助力党史研究、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展览展示、加强资源整合、挖掘档案价值、丰富叙事方式、开发文创精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体现了新文科背景下的"新人文精神"。

黄霄羽,靳文君,贾沣琦[7](2021)在《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特点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依托案例和网络调研,将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近期特点归纳为档案服务彰显较浓厚的人文关怀、档案宣传注重外交功能和时机把握、档案合作规模宏大且时间持久、档案技术应用兼具前瞻性与审慎性,并针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提出档案服务赋能社会和谐发展、档案宣传提升"双向"档案意识、档案合作优化效能及理性对待信息技术的启示建议。

徐朝钦[8](2021)在《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构建的问题与策略》文中指出高校档案馆的文化记忆是高校档案理念的更始,需要其自身的文化引领。实现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需要充分挖掘其文化记忆内涵,加强文化记忆本质认知,拓宽文化记忆宣传渠道,以提升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能力。

张玉昭,杨智勇[9](2021)在《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之“道”》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国家治理开启新征程。国家治理方式由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化也同样引发对档案软治理方向的思考。我国档案馆作为文化组织与档案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的主体,其融入治理的过程对于国家实现软治理具有深刻影响。通过我国档案馆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进行软治理必要性、可行性的阐释,面对当下开展软治理面临的自治未完善之困、主体不平衡之囿、话语权表达之失三个困境,应以明晰档案软治理核心角色、实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牢握档案文化话语权的三个发展路径寻求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之"道"。

穆希琳[10](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二、档案宣传工作宜向社会拓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宣传工作宜向社会拓宽(论文提纲范文)

(1)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途径研究——以安徽社会记忆构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档案工作在安徽社会记忆构建中的途径
    (一)地方特色档案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1. 红色档案资源
        2. 徽州文书档案
        3. 其他特色档案
    (二)“记忆”类项目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三)乡村档案工作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四)新媒体的运用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五)部门跨界合作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六)传统档案工作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三、对档案工作在安徽社会记忆构建中实现途径的评价
    (一)优势
        1. 政治站位明确,主体力量发挥明显
        2. 档案资源丰富,地方特色记忆众多
        3. 档案意识较强,社会记忆构建积极
    (二)不足
        1. 公众社会记忆构建意识薄弱
        2. 档案工作参与社会记忆构建途径较少
        3. 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应用程度不够
四、思考与启示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拓宽资源收集渠道
        1. 拓宽实体档案收集
        2. 注重数字档案的收集
    (二)创新记忆构建途径,宣传社会记忆成果
    (三)提升社会合作空间,鼓励部门跨界合作
五、结语

(2)基于档案法研究文献分析的档案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分析及处理工具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发文量趋势
    3.2 关键词分析
    3.3 文献来源机构分析
    3.4 作者共现分析
4 新《档案法》发布后的档案利用
    4.1 不断学习,提高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4.2 突出重点,做好《档案法》普及工作
    4.3 把握关键,档案部门迅速适应工作
    4.4 加速发展,准确把握档案利用与公开信息查询的关系
5 结语

(3)如何开展新时代档案宣传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档案宣传工作的意义
    (一)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档案宣传工作是创建政府信息公开之公众服务平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档案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档案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利用率的有效举措
    (一)高度重视,加强档案宣传队伍建设
        1.深化认识,增强自觉
        2.精心组织,加强协调
        3.认真学习,提高质量
    (二)营造氛围,强化档案宣传引导
    (三)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加强新媒介宣传,提高宣传覆盖率和影响力
        1.档案网站
        2.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

(4)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强化档案利用的价值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信息公开对于档案利用的重要意义
二、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强化档案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档案馆建设,优化档案资源结构
    (二)加强社会宣传,强化公众档案利用意识
    (三)转变档案服务模式,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5)国我国外“国十家四级五档”时案期事档业案战事略业规高划质及量其发对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开放获取:深化档案资源利用
    3.2 人才培养:建设档案人才队伍
    3.3 数字转型:全面变革档案工作
    3.4 政务支持:构建新型文件规范
    3.5 扩大宣传:提升档案社会影响力
4 启示
    4.1 扩大开放利用,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能见度
    4.2 加强行业话语,提升档案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4.3 助力政府转型,推进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发展
    4.4 重视数字变革,拓宽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道路

(6)激活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动作为,广泛收集征集红色档案
    1.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
    2.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努力拓宽收集渠道。
    3. 大力推进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呵护有加,精心保管保护红色档案
    1. 有的放矢,建章立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2. 明晰家底,清理盘库,抢救珍贵历史档案。
    3. 协调配合,规范操作,保障档案安全高效流转。
    4. 重视修复,打破常规,加快档案修复速度。
三、创新形式,积极展示展现红色档案
    1. 创新宣传手段,传播红色文化。
    2. 全力编研开发,打造档案精品。
    3. 围绕中心大局,讲述红色故事。
    4. 发挥爱教职能,传承红色基因。

(7)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特点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特点评析
    (一)档案服务彰显较浓厚的人文关怀
        1. 持续关注残障群体的档案需求。
        2. 重视档案与女性职业发展的关联。
    (二)档案宣传注重外交功能和时机把握
        1. 利用档案推动国家外交发展。
        2. 把握重大节庆提升档案意识。
    (三)档案合作规模宏大且时间持久
        1. 合作共建国际大型数字档案馆。
        2. 持续协同创新档案文化教育。
    (四)技术应用兼具前瞻性与审慎性
        1. 应用技术直面档案工作挑战。
        2. 警惕档案技术应用伦理问题。
二、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一)调整服务理念:赋能社会和谐发展
    (二)创造宣传时机:提升“双向”档案意识
    (三)拓展合作疆域:优化档案合作效能
    (四)审慎应用技术:理性对待信息技术

(8)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构建的问题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的内涵和功能分析
2 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档案馆自身文化记忆建设水平不足。
    2.2 对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缺乏必要认知。
    2.3 学校和档案馆对文化记忆功能宣传乏力。
3 提升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构建能力的策略
    3.1 加快深化档案馆体制机制创新。
    3.2 增强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的认知。
    3.3拓宽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传播渠道。
4 结语

(9)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 道之寻: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必要性
    1.1 国家软治理传统追寻。
    1.2 我国档案馆软治理传承。
2 道之通: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可行性
    2.1 外部:政策制度导向。
    2.2 内部:文化功能回应。
3 道之阻:我国档案馆融入软治理面临困境
    3.1 自治未完善之困。
    3.2 主体不平衡之囿。
    3.3 话语权表达之失。
4 道之行: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现实选择
    4.1 文化塑造:重塑角色定位,发挥服务职能。
    4.2 文化认同:主体融合互补,多元协同治理。
    4.3 文化能力:回归文化本位,握牢档案话语权。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档案宣传工作宜向社会拓宽(论文参考文献)

  • [1]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途径研究——以安徽社会记忆构建为例[J]. 黄静,匡婷婷. 机电兵船档案, 2021(06)
  • [2]基于档案法研究文献分析的档案利用问题研究[J]. 孙一然,徐海静. 兰台内外, 2021(33)
  • [3]如何开展新时代档案宣传工作[J]. 濮寒梅,邓慧. 城建档案, 2021(11)
  • [4]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强化档案利用的价值与措施[J]. 刘霞. 城建档案, 2021(11)
  • [5]国我国外“国十家四级五档”时案期事档业案战事略业规高划质及量其发对展的启示[J]. 肖鹏,赵庆香,卢心怡,张衍. 档案与建设, 2021(10)
  • [6]激活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J]. 张步东. 档案与建设, 2021(10)
  • [7]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特点与启示[J]. 黄霄羽,靳文君,贾沣琦. 北京档案, 2021(09)
  • [8]高校档案馆文化记忆功能构建的问题与策略[J]. 徐朝钦. 档案管理, 2021(05)
  • [9]我国档案馆融入国家软治理之“道”[J]. 张玉昭,杨智勇. 档案管理, 2021(05)
  •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档案宣传工作应扩大到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