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思想成语浅论

先秦诸子思想成语浅论

一、先秦诸子思想成语化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尤伊凡[1](2020)在《先秦同题寓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寓言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大量寓言出现在各种典籍中,为阐理论说提供助力,并成为一种独特的语类文体。在这些寓言中,有一类属于“同题寓言”,即同一个寓言多次出现,有时内容相似,寓意相近,有时则衍生出不同版本,语境不同,寓意也有差异,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寓意,也存在寓意结构相同,但内容情节有所不同的特别情况。本论文以先秦寓言这种“重出互见”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论文具体分绪论、正文和附录等三部分来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讨论寓言和同题寓言的概念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标准,梳理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具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先秦同题寓言概述。首先从文本的相似程度出发,将同题寓言文本分为具有相似性、具有差异性和呈现异变性三类;其次从同题寓言的重出频率出发,将相关寓言分为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两种,并以图表方式呈现;第三则分析同一文献中出现的同题寓言,以此来全面了解先秦同题寓言的基本样貌和发展轮廓。第二章讨论同题寓言的运用方式。作为一种公共话语资源,先秦寓言在被人们引用说理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寓言的“寓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从正面引申,有时则从反面立意。而且同题寓言在论说中承担的说理“任务”也有轻重差异,有的自己独立承担“重任”,有的则与其他寓言并列承担。这些现象反映出先秦寓言在论说中活泼而多样的生态。第三章对先秦同题寓言进行个案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孔子困于陈蔡”;(二)《庄》《韩》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三)《列》《庄》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四)《吕》《韩》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通过个案的具体分析和综合比较,了解先秦同题寓言的题材内容、寓意内涵、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并以此为导向,探讨不同叙述者对寓言阐释的选择和干预,探究同题寓言背后的“共享资源”;第四章讨论先秦同题寓言特征和文体归属。基于前两章的梳理和总结,本章发现先秦同题寓言具有两个特征:“异统同源,集体间出”以及“角色类型化”,同时认识到先秦寓言文体具有独立性和依附性等特点。第五章讨论先秦同题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探究先秦同题寓言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从而了解同题寓言的特殊之处以及其作为语类文献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第三部分为《先秦同题寓言辑录》,共收入同题寓言177组,共计411则。

刘苏莹[2](2020)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助推器 ——《先秦诸子选读》使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本文尝试将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材料。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阐释了将《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教学辅助材料的时代背景。因为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发展受阻,现有的教辅材料未能充分助力,并且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尚未被充分利用,所以有了将本教材作为文言文辅助材料的探讨。第二章分析了《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文言文教学辅助材料的可行性。教科书式的编写体系有利于发挥阅读引导作用;丰沛的文言知识为知识积累提供物质材料;最后,由于该本教材独特的选修性质,还具备综合性、目标性、梯度性、系统性、延展性的独有优势。第三章结合前文所述,提出了《先秦诸子选读》的使用策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文言文学习的系统性;更新教学方式的形式,能够减少教学中的机械性,并且营造更浓厚的文言文学习环境;拓展文言文空间有利于提升文言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梅馨月[3](2019)在《苏轼对成语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苏轼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他对汉语言的贡献也很大,本文仅从成语的角度研究苏轼的语言贡献。成语以其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的特点,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作品中使用了相当多的成语,这些成语或引用、或自创,有许多都成为该语源流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汉语言发展有相当的影响。本文注重源流,采用文学研究路径,以苏轼作品中出现的成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参考了多本权威成语词典,又扩大范围,借助《四库全书》《佩文韵府》,考出成语共553条,笔者将这些成语进行了搜集、分类,并对其中若干个成语重点进行了源流研究。此外,还论述了苏轼的语言成就及贡献,解决了关于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苏轼作品中的成语,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苏轼的语言成就,主要内容有历代学者对其使用成语的评价、他的语言特点、他在成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第二章是苏轼对前代文本的成语化,内容包括其作品中成语的来源情况、成语的分类溯源、其引用成语所呈现的特征;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苏轼文本被后人成语化的列述、苏轼文本被成语化的缘由,以及有关于苏轼的成语故事;第四章主要涉及到未被现代成语词典收录的一些现成词,着重分析了三首苏诗中的现成词情况,并从《佩文韵府》中再摘录若干条现成词进行列述。

熊浩莉[4](2018)在《先秦诸子比喻与现代汉语成语》文中研究指明先秦诸子散文形成了大量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先秦诸子的比喻是众多成语的来源之一。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方式主要有照搬型、抽取型、概括型三种类型,其下有若干下位类型。按照比喻结构要素的特点,由先秦诸子比喻形成的成语从结构上可分为明喻类、暗喻类和借喻类三大类别。先秦诸子运用比喻形成成语的这种方式,对后世中国成语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任爱珍[5](2016)在《庄子思想对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认为庄子思想是先秦古典哲学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它适用于多个领域,对于高职教育思想也有启示性。庄子思想的"技""道"观与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庄子思想的非功利性价值观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庄子思想的浪漫主义人文情怀与高职教育的技术文化审美意味等都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李海洁[6](2016)在《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宋骈偶应用之文的创作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不仅彰显着赵宋士子博赡从容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更关系到宋初文章复兴以及对两宋文学发展史程的判断和书写。然而,自宋元以来,由于受到道学家重散轻骈的理念制约,文学研究者却未能给予"四六"创作足够的重视,不但其藻丽典雅、属对精工、音韵谐畅的艺术特点备受贬抑,代表作家的地位和成就也未能得到梳理总结。本文力图摆脱文学史家以"古文运动"为参照的传统研究模式,重新梳理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四六"艺术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还原真相,以成新说。在具体方法上,首先强调通过细读文本,尤其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充分了解相关作者的艺术特质;进而结合相关史料,深入分析不同作家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章创作方面因人而异的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四六"谱派的源流因革,并对历代"四六话"及文学史家的相关成说详加辨析,以期对北宋"四六"传承创变的阶段性特点和整体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公允的分析和描述。此外,本文还涉及"道学之儒"与"文章之士"在文章创作理念上的悬殊差异,以及骈文与"古文"之间的互动交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相关的讨论,也往往与长辈前贤形成商榷之势。全文共分五章。首章《北宋"四六"之渊源考述》对北宋骈文传承自晚唐五代、尤其是南唐俪文的艺术特点和演进轨迹进行了考察和辨析,旨在明确北宋"四六"艺术的源流正变。次章《北宋文坛初兴于骈体的历史进程》,着重考察宋初骈文兴盛的时代动因,探寻宋初文人以"四六"骈体改造五代以来卑弱文风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章《夏竦:北宋"四六"之集大成者》,则以夏竦这个被誉为"集大成"的骈体作家为个案,重点发掘其"四六"创作在政治思潮、文化重建等时代元素作用下体现出来的承前启后的独特风貌与价值。第四章《馆阁文臣群体与北宋"四六"创作的全面繁盛》,集中讨论真、仁时期馆阁文臣的"四六"创作理念与艺术取向,充分肯定其"颂美"情感对"四六"创作的积极影响,并由此窥探到北宋"四六"艺术探索发展的多个层面。第五章《北宋古文家的"四六"创作成就》,专门讨论"古文"名家的"四六"创作;本文认为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虽不能代表北宋"四六"创作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但他们深受"庆历之学"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在"以文体为四六"方面卓有建树,其艺术探索的功绩和影响均值得尊重。

宋佳桦[7](2016)在《三国时期书体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三国时期书体文主要出自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辑录的《全后汉文》和《全三国文》,并参考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和韩理洲《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中收录的三国时期书体文作以补充。经分析,本文共将321篇书体文作品纳入考察范围。本文绪论部分共分三节。第一节梳理书体文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书体文的起源、名称和功用;第二节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展现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第三节是文献综述,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出了相关研究着作和论文。本文正文部分共设置四个章节,分别围绕三国时期书体文的体裁、篇体特征、发展样态及其文体特征的成因展开论述。第一章为三国时期书体文之体裁,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辨析来廓清本文研究对象的具体范畴。结合三国时期的创作情况,通过一系列对比分析,将上书、玺书、笺、戒(诫、敕)等文体排除,补入帖、答XX、报XX等文体类型。最终共计有321篇书体文符合本文研究的三国时期书体文范围。第二章为三国时期书体文之篇体特征,主要介绍三国时期书体文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题材内容、思想情志和格式形制。通过充分地文本作品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书体文的三个要素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新变。题材内容进一步丰富拓展;思想情志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格式形制上承汉代,又有革新,并趋于稳定。第三章为三国时期书体文之发展样态,主要分析三国时期书体文在当时的创作状态和发展趋势。依据三国时期书体文的创作实际,本章将从私书逐渐成为三国时期书体文创作主流、注重并敢于抒发个性、有意识地追求美感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集中体现三国时期书体文的主要新变。同时,这些新的变化也是三国时期书体文最耀眼的文学价值之所在。第四章针对影响三国时期书体文文体特征形成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三国时期书体文的文体特征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来考察,以方便细化分析导致三国时期书体文文体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三国时期书体文创作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在书体文的整个发展历程当中地位突出。综合全文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书体文在体裁、篇体特征、发展样态三个方面都表现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总而言之,三国时期书体文因其作品量大,内容牵涉广泛,文学性和审美性强,有独特的时代特点,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有着很高的文学、史学和哲学研究价值。然而,三国时期书体文作为书体文整个历史发展链条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切入的角度与可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仅在文体这一个领域,就有广阔的讨论空间,有待研究者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索。

张恒煜[8](2016)在《汉语成语与海外文化传播》文中研究指明成语作为海外文化传播的一条途径,透过成语可以了解其蕴含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本文从成语的文化透视、文化来源和海外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阐述汉语成语,从而更好地传承成语,传播中华文化。

吴冰[9](2016)在《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寓言伴随着先秦诸子百家而兴起繁荣,在汉代演变传承。寓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不同叙述者重复使用,题材未变却于初始文本外衍生出多个相似版本,形成一组组具有渊源关系的同题寓言。先秦两汉寓言的同题现象比较普遍,但目前学界对此的专门性研究仍十分零散。本文即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整理归纳先秦两汉的同题寓言文本,再联系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寓言的文体特点,来探讨先秦两汉寓言的同题现象。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基于相似性前提下分析同题寓言的差异性,包括文本表述、思想寓意、文本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进行同题寓言间的横向比较;其二是探讨同题寓言的典源,将典源分为题材来源和初始文本两部分,探析同题寓言形成之初的相关问题;其三是研究同题寓言的演变过程,包括基本的演变模式、演变中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变量、以及汉代之后寓言文本的发展趋向等。第二和第三部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同题寓言的产生和发展,是纵向的比较。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研读了先秦两汉寓言相关的参考文献和汇总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法,发现其中异同并找出原因和规律。同时采用统计分析法,对部分结果进行整理,制作成表格或图表。最后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同题现象使得古老的寓言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先秦诸子向古书借鉴或从日常生活采风进行寓言创作,但不甘于照搬照录;两汉诸子在继承和改编中也不断寻求立足现实又有新意的灵感。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一次次演变和经过不同历史时期接受者改造之后的文本形态及其深层含义,体会到先人认知能力和叙事思维的不断进步,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脉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气。

梅梦婷[10](2016)在《《孟子》与《庄子》比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的阐述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列入《四书》,广为流传,和它大量使用修辞格是分不开的,而比喻又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辞格。《庄子》作为道家典范之作,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语言魅力更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其中比喻的运用尤为出色,构思新颖,妙喻横生。孟轲和庄周作为我国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都在各自的着作中大量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且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去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从比喻分类、比喻中的本体、喻体以及喻词等几个方面,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孟子》和《庄子》二书中的比喻进行对比研究:第一,在比喻分类方面,采用陈望道的修辞理论将比喻划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在此基础上对《孟子》和《庄子》中的比喻进行分类梳理和比较分析,并寻求二者异同的原因。以成语中的比喻作为二者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比较成语中比喻的运用和效果,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第二,在比喻中的本体方面,归纳总结《孟子》和《庄子》中的本体,比较分析并探究本体差异的原因。第三,在比喻中的喻体方面,归纳总结《孟子》和《庄子》中的喻体,进行比较分析。第四,在比喻中的喻词方面,统计《孟子》和《庄子》中喻词的数量,分析二者的异同。

二、先秦诸子思想成语化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秦诸子思想成语化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同题寓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寓言与同题寓言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先秦同题寓言概述
    第一节 文本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异变性
        一、高度相似的同题寓言
        二、存在差异的同题寓言
        三、题材异变的同题寓言
    第二节 同题寓言的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
        一、简单模式
        二、复杂模式
    第三节 在同一文献中出现的同题寓言
第二章 先秦同题寓言的运用方式
    第一节 同题寓言的正向引用和反向引用
    第二节 同题寓言作为引证材料有轻重之别
        一、并列式材料
        二、套环式材料
        三、关键性材料
    第三节 同题寓言的演变模式和取材来源
        一、演变模式
        二、取材来源
第三章 先秦同题寓言的个案分析与对比
    第一节 “孔子困于陈蔡”
    第二节 《庄》《韩》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
    第三节 《列》《庄》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
    第四节 《吕》《韩》同题寓言的同异比较
    小结
第四章 先秦同题寓言的特征和文体归属
    第一节 同题寓言的特征
        一、异统同源,集体间出
        二、角色类型化
    第二节 由同题寓言看先秦寓言的文体归属
        一、先秦寓言的文体辨析
        二、先秦寓言的文体归属
第五章 先秦同题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对汉初文学的影响:以《淮南子》为例
    第二节 在两汉时期的发展走向:典故化与成语化
    第三节 同题寓言对汉代以后言说的影响
余论
附录:先秦同题寓言辑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助推器 ——《先秦诸子选读》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文言文辅助教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困境概述
        一、教学内容:知识点庞杂
        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
        三、教学环境:语境匮乏
    第二节 现有教辅材料使用情况与文言文辅助局限性分析
        一、高频低效的使用现状
        二、现有教辅文言文辅助局限性分析
    第三节 闲置待利用的《先秦诸子选读》
        一、较低的教材使用率
        二、欠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章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文言文教学辅助教材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完备的教材编写系统——组织方式
        一、文质兼美的选文系统
        二、多元助力的助读系统
        三、灵活开放的练习系统
    第二节 丰厚的文言知识——教学内容
        一、疏通文意的基础:文言文字知识
        二、赏析手法的途径:文言文学知识
        三、思想文化的传承:文言文化知识
    第三节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教辅材料的优势分析
        一、更突出的综合性
        二、更精准的目标性
        三、更精细的梯度性
        四、更有机的系统性
        五、更便捷的延展性
第三章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文言文教学辅助材料的使用策略
    第一节 整合教学资源,增强文言学习系统性
        一、学段贯通,纵向联系
        二、选必结合,横向联系
    第二节 丰富教学活动,培养文言语感
        一、利用碎片时间,浸润接触文言
        二、自学查缺补漏,教学点睛提升
        三、开设文言活动,丰富学习形式
        四、引进课外资源,延展文言学习
    第三节 拓展文言教学,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读练结合,链接高考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苏轼对成语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苏轼的语言成就与贡献
    (一)历代对苏轼语言能力、语言成就的评价
    (二)苏轼的语言特点
    (三)苏轼的语言贡献及在中国四字成语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四)关于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
二、苏轼对前代文本的成语化
    (一)苏轼作品中成词的来源情况
    (二)苏轼对前代文本的使用类型
    (三)苏轼运用成语呈现的特征
三、苏轼故事与作品文本被成语化的情况
    (一)苏轼文本被成语化考
    (二)苏轼文本被成语化的主要缘由
    余论:成语中的苏轼故事
四、苏轼作品中使用的成语(典故)示例
    (一)苏轼三首诗中使用成语示例
    (二)诗句中苏轼使用成语示例
    (三)其他成语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4)先秦诸子比喻与现代汉语成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方式
    (一) 照搬型
    (二) 抽取型
        1. 原型抽取型
        2. 变换抽取型
    (三) 概括型
        1. 句式概括型
        2. 寓言概括型
二、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类型结构
    (一) 明喻类成语
        1. AB如C式
        2. A如BC式
        3. 如ABC式
    (二) 暗喻类成语
    (三) 借喻类成语
        1. 并列式
        2. 陈说式
        3. 偏正式
        4. 支配式
        5. 承接式
        6. 补充式
        7. 兼语式
        8. 缩合式
三、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特点与影响
    (一) 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往往固定为四字格式
    (二) 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的成语往往生动形象
    (三) 先秦诸子运用比喻而形成成语的方式与类型结构齐全

(5)庄子思想对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庄子思想与高职教育思想内涵的一致性
    1. 庄子的“技道观”与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内涵的一致性
    2. 庄子思想的人文情怀为高职教育变革提供了独特的的文化视角
    3. 庄子思想的非功利价值观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
二、庄子思想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益启示
    1. 庄子思想有利于职业教育价值形态的形成
    2. 庄子思想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伦理的形成
    3. 庄子思想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文化的形成

(6)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定位
    二 研究现状述评与反思
    三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四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宋"四六"之渊源考述
    第一节 晚唐五代书檄称盛的艺术得失
        一 强藩割据环境下幕府名士的人生渴求
        二 "樊南四六"的示范与引领价值
        三 晚唐五代"四六"骈辞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南唐"四六"艺术的传承与新变
        一 南唐"四六"繁盛的文化基础和总体成就
        二 富赡典雅的艺术传承
        三 融散入骈的时代风采
    第三节 江南文臣群体的入宋心态及"四六"创作
        一 南国降臣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
        二 以骈俪文章为进身之阶的群体选择
        三 江南"四六"应时而变的艺术趋向
    附论 晚唐"四六"和律赋的关联与互动
        一 兼擅律赋及"四六"的文吏群体
        二 "四六"创作取法律赋的基本途径
        三 晚唐"四六"艺术内涵的充实与提升
    附论 吴淑《事类赋》与宋初骈文的复兴
        一 "所征既繁,必资笺注"的客观需求
        二 "事以类义"的基本功用
        三 赋作示范的价值考察
        四 双重典范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 北宋文坛初兴于骈体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北宋"四六"渐至繁盛的时代动因
        一 皇权重建对于颂美俪文的客观需求
        二 北上历程中南方士人的集体选择
        三 诗赋取士环境下时代经典的重构与确立
    第二节 宋初文士开拓创新的探索实践
        一 "文士"主体意识的缓慢觉醒
        二 "四六"辞章承继骈俪传统的艺术表现
        三 古文风格开创宋调先声的崭新尝试
    第三节 文公"四六"承继创变的艺术成就
        一 习效"樊南四六"的传承积累
        二 骈文与诗歌体裁的交流互通
        三 杨亿骈体改造文风的时代价值
第三章 夏竦:北宋"四六"之集大成者
    第一节 夏竦成长的人格情感与时代内涵
        一 变革时期文士情怀的传承与积淀
        二 盛世文臣人格内涵的不断丰富
        三 "复合型"主体特征的初步显露
    第二节 夏竦"四六"的独特风格与艺术表征
        一 "诗赋苗裔之辞"藻丽赡逸
        二 王言典章之制步武燕许
        三 书奏议论之属风骨高秀
    第三节 夏竦"四六"的价值判断及历史影响
        一 四库馆臣"因人废言"等传统理念的误区
        二 夏竦"四六"示范价值的基本判断
        三 "集大成"地位的历史影响
    附论 夏竦蒙冤的道学环境与史学背景
        一 石夏构怨之是非始末
        二 夏英公的德行与才干
        三 豪杰含冤终不可雪的深层思致
第四章 馆阁文臣群体与北宋"四六"创作的全面繁盛
    第一节 真、仁时期的文学生态及馆阁文士群体的文化特征
        一 南文北进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
        二 望族心理的逐步成熟与典俪骈辞
        三 馆阁重臣的盛世情怀与"四六"文章
    第二节 北宋"四六"全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一 藻丽富赡之辞彰示博雅魅力
        二 闳衍博大之章尽显盛世气象
    第三节 多样风格的形成与"盛极而变"的前奏
        一 晏公首倡:以清丽气象改造浓艳文风
        二 宋氏兄弟:奇险拗峭之语犹可"自名一家"
        三 潞公、清献:侃侃谠议之论颇见古文气势
第五章 北宋古文家的"四六"创作成就
    第一节 庆历"新义"与古文家的"四六"创作
        一 儒学"新义"的阐发与骈体创作
        二 "四六"创作与庆历精神的张扬
    第二节 古文家"四六"创作的艺术得失
        一 以经史为"王言"者气象恢弘
        二 以散句为偶对者别具神采
    第三节 "以文体为四六"的历史定位与价值判断
        一 有关古文家"四六"创作评论的偏颇与失误
        一 "以文体为对属"的文学史意义
        三 "古文"名家"四六"创作的历史影响
        四 "四六话"批评体系的辨析与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三国时期书体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书体文概说
    2. 研究对象、方法及目的
    3. 文献综述
第1章 三国时期书体文之体裁
    1.1 由题定体:以“书”为题的文章文体辨析
        1.1.1 以“书”为题的书体文
        1.1.2 以“书”为题的其他文体
    1.2 由实定名:原有类型的变体与新类型的出现
        1.2.1 “答XX”和“报XX”
        1.2.2 帖
    1.3 书体文与其他文体:混淆与结合
        1.3.1 似同实异的易混文体
        1.3.2 偶然结合的临时类型
第2章 三国时期书体文之篇体特征
    2.1 题材内容
        2.1.1 公文类书体文
        2.1.2 私书类书体文
    2.2 思想情志
    2.3 格式形制
        2.3.1 书体文格式
        2.3.2 语言形式
        2.3.3 常用修辞
第3章 三国时期书体文之发展样态
    3.1 私书逐渐成为三国时期书体文创作主流
    3.2 注重并敢于抒发个性
        3.2.1 多元性格的曹操
        3.2.2 敢说敢为的孔融
        3.2.3 幽默诙谐的刘桢
        3.2.4 慷慨刚直的嵇康
        3.2.5 爱子心切的虞翻
    3.3 有意识地追求美感
        3.3.1 建安风骨,情辞相协
        3.3.2 正始之音,渐趋浮艳
第4章 三国时期书体文文体特征之成因
    4.1 内部因素
        4.1.1 自身发展之必然
        4.1.2 其他文体之影响
    4.2 外部因素
        4.2.1 战乱频繁
        4.2.2 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创作
        4.2.3 政治制度
        4.2.4 社会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三国时期书体文篇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先秦两汉的寓言同题现象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差异性
    第一节“同题”下的相似性
    第二节 文本表述的差异性
        一、全文差异甚微
        二、词句表述差异
        三、段落大幅增减
        四、文本侧重不同
    第三节 思想寓意的差异性
        一、细微之别
        二、延伸扩展
        三、截然不同
        四、同构召唤
    第四节 功能地位的差异性
        一、汇编性材料
        二、论证性材料
        三、关键性材料
第二章 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典源
    第一节 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题材来源
        一、题材来源
        二、选材特点
    第二节 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初始文本
        一、初始文本的真实性
        二、初始文本的实际作用
第三章 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的演变
    第一节 演变的基本模式
        一、简单模式
        二、串珠模式
        三、枝状模式
    第二节 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本
        一、《吕氏春秋》在同题寓言中承上启下之作用
        二、《战国策》与《说苑》、《新序》同题寓言之对比
        三、《韩诗外传》对两汉同题寓言之影响
    第三节 演变过程中的变量
        一、时间变量
        二、空间变量
        三、个体变量
    第四节 演变后期的发展走向
        一、典故化与成语化
        二、汉后发展脉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孟子》与《庄子》比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比喻”的界定
    1.2 语料来源
    1.3 研究综述
        1.3.1《孟子》比喻研究现状及成果
        1.3.2《庄子》比喻研究现状及成果
        1.3.3《孟子》与《庄子》的比喻对比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孟子》与《庄子》中比喻的基本类型
    2.1《孟子》的比喻类型
        2.1.1 明喻
        2.1.2 隐喻
        2.1.3 借喻
    2.2《庄子》的比喻类型
        2.2.1 明喻
        2.2.2 隐喻
        2.2.3 借喻
    2.3《孟子》与《庄子》比喻的宏观对比
        2.3.1《孟子》与《庄子》的比喻类型
        2.3.2《孟子》与《庄子》的比喻特色
        2.3.3《孟子》与《庄子》比喻异同点的形成原因
    2.4 特殊类型:《孟子》与《庄子》成语中的比喻
        2.4.1《孟子》成语中的比喻
        2.4.2《庄子》成语中的比喻
3 《孟子》与《庄子》比喻中的本体
    3.1《孟子》比喻中的本体
    3.2《庄子》比喻中的本体
4 《孟子》与《庄子》比喻中的喻体
    4.1 《孟子》比喻中的喻体
        4.1.1 以“人”为喻体
        4.1.2 以“事”为喻体
        4.1.3 以“物”为喻体
    4.2《庄子》比喻中的喻体
        4.2.1 以“人”为喻体
        4.2.2 以“物”为喻体
5 《孟子》与《庄子》比喻中的喻词
    5.1 《孟子》和《庄子》比喻中明喻类的喻词
    5.2《孟子》和《庄子》比喻中隐喻类的喻词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先秦诸子思想成语化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同题寓言研究[D]. 尤伊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助推器 ——《先秦诸子选读》使用策略研究[D]. 刘苏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苏轼对成语的贡献[D]. 梅馨月.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先秦诸子比喻与现代汉语成语[J]. 熊浩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5]庄子思想对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切性研究[J]. 任爱珍.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6(05)
  • [6]北宋“四六”艺术的传承与创变[D]. 李海洁. 浙江大学, 2016(07)
  • [7]三国时期书体文研究[D]. 宋佳桦.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汉语成语与海外文化传播[A]. 张恒煜. 第六届东亚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暨第九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6
  • [9]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D]. 吴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孟子》与《庄子》比喻对比研究[D]. 梅梦婷. 湖北师范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先秦诸子思想成语浅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