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船舶重工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渤海船舶重工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一、渤船重工圆满完成 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万东灿[1](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陈佳佳[2](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债转股是将公司债权转换为公司股权,是用来化解银行的坏账风险、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有效金融工具之一。债转股最早出现在海外,欧美、亚洲,不同国家在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时,都曾通过使用债转股来化解债务压力,缓解银行体系坏账压力。上世纪90年代,为了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实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我国首次实施政策性债转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应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和外需低迷、内需不足的经济困境。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萎靡的经济,来扩大内部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规模经济刺激后的弊端开始慢慢凸显,传统企业高杠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6年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拉开序幕,此次债转股着重强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的问题,截至2018年初,落地率仅10%;截至2019年上半年,签约金额超过2.4万亿,资金到位仅40%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选择符合要求的目标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企业财务风险,还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选取中国重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资本结构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重工公司概况和中国重工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如下:(1)资本结构效果,市场化债转股明显降低了中国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减轻企业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缓解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股权结构效果,成功吸引投资者的加入,使得自身的股权结构更加的多元化,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3)公司治理效果,8家投资机构从债权人转变为控股股东,对中国重工经营决策情况起到良好的监督、促进作用。(4)促进外部融合,国有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能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同行业恶性竞争。通过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效果,总结有以下这些成功的因素:(1)受船舶行业周期性困境和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公司财务危机只是暂时性的。(2)作为上市企业,公司信息透明,股价相对公允并且处于低位,议价机制得以保障。(3)为投资者提供了完善的退出渠道,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4)成功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因此,针对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时,要谨慎选择目标企业,避免僵尸企业的混入。(2)市场化债转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拥有完善的退出渠道,要积极地开拓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3)市场化债转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本研究可以为未来可能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

张少贤[3](2019)在《收益法在股权价值评估应用研究 ——以吉林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广泛。企业价值的评估在经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实行市场经济,仅仅才30年时间。在评估企业股权价值是,能够参考的评估对象比较缺乏,相关可供参照数据较少。这就导致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熟使用的技术,在我国却不能得到广泛地使用。另外,评估行业评估师的经验、主观判断、道德等因素也造成评估结果与实际成交价值往往有很大的偏差。因此,需要确定在使用收益法评估公司股权时,运用资产资本定价模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更准确的确定贴现率,进而为股权价值评估提供了一些见建议。整篇文章主要分以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着重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成果作出阐述。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本文使用收益法评估股权价值,收益法评估时需要确定收益率,本文梳理了针对我国评估界在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方法使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企业股权价值的评股中,选择收益法。同时,在确定未来收益额的大小,本文建议从定性的角度入手,以企业历史财务数据为基准,预测未来的收益状况。其次,针对股权价值评估时,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股权价值的收益率,对于相关参数的确定,从定性与定量的两方面来作出解释以及一些建议,针对相关参数的选取予以合理的方法进行了优化。然后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于预测期限存在资本结构的动态性问题,创新性的提出采用迭代法来最终确定其折现率,得出不含财务杠杆的折现率,进而确定折现系数和企业股权价值。并且针对风险溢价在实务界使用存在的问题,选取了近2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求其算数均值和几何均值,最后选取中间值得出风险溢价值。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应用,鉴于修正参数后折现率更优,以案例的形式应用其修正后的参数,进而确定企业的股权价值评估,使得修正后的参数应用。通过对收益法的改进,能够使评估过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评估结果更加接近企业股权的真实价值。

陈琦[4](2016)在《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利益输送还是利益协同 ——基于中国重工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即非公开发行在2006年一经证监会推出,便以其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的特殊性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众多上市公司所热衷的股权再融资手段。该种募集资金方式因其成本较低、操作流程较简洁以及准入门槛较低等优势,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在我国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在定向增发中发行的股票是部分甚至是完全面向大股东等关联投资者的,他们以定向增发换取控股股东的股权以及非股权的经营性资产,从而实现整体上市。但是这种通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方式也造就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关联交易,存在着很高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风险。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制度约束分析,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定向增发发行制度下,由于大股东机会主义动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比较高的利益输送的风险,而且完全面向大股东并以资产作为对价的定向增发中利益输送的风险更高。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定向增发从而实现整体上市为例,来全面探讨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究竟是利益输送还是利益协同,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具体改进和规范提供一定的方向和依据。首先,本文回顾了与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并以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有关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重工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定向增发为例,从企业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以后的关联交易情况、经营业绩表现、市场表现等角度分析其是否实现了利益协同,此外,本文还从定向增发发行新股的定价是否公允、定向增发前后的盈余管理以及定向增发之后的利润分配等角度分析了其利益输送的路径,最终通过分析发现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存在较大的利益输送风险从而得出相关启示。

宗情[5](2015)在《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研究 ——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军工企业是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导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军工企业在建国初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军工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发展趋于停滞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国防军事工业的改革的持续进行,军工企业的全方位改革也拉开了大幕。军工企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资金密集型意味着高融资难度,技术密集型意味着高竞争风险。我国的军工企业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制度原因,在规模、效益、技术和经营模式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军工企业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国际大型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资本市场是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最大助力。目前,我国的军工企业正处于资本证券化改革的时代,从国家的现行政策来看,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国防发展的需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的不断利好,军工企业的整体上市必将成为军工行业的一大趋势。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综合当前的商业实践案例,在理论上针对整体上市的概念进行系统化分析,分析整体上市对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和相关企业的影响,为我国的军工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意见,就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整体上市相关理论及我国军工企业整体上市政策背景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重工为案例分析对象,结合其他商业案例,通过分析其资本运作实践、交易数据和经营情况,总结出了军工企业进行整体上市的四种模式,并将各种上市模式的适用情况分别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整体上市实质上是公司边界的调整,是军工企业证券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利于军工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体制机制、制度规则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军工企业整体上市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王小刚[6](2014)在《渤船重工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35]。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下,我国船舶工业全行业加快调整转型步伐,特别是从20]3年以来,随着国际船市的持续低迷,造船企业着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优强企业。在此背景下,造船企业该如何平抑船舶行业发展的周期性风险,选择何种发展战略进行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战略成为企业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研究对象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是国内大型的船舶重工制造企业,经过近20年的民船业务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船业务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海洋工程、冶金设备、核电装备、钢结构加工和水电装备属于零散的、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并未形成规模,属于初级阶段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业务需要归核和梳理,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本文主要以战略管理理论、多元化战略理论等为研究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现场调研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PEST、"五力"模型对企业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外部威胁和机会,用资源能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明确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产业竞争优势。运用战略分析工具SWOT矩阵和波士顿矩阵,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框架,使企业的战略与其所处环境和能力相匹配,找到一条适合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即"横向多元、纵向专业"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企业战略目标、战略阶段选择和产业、产品发展定位,并从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结构升级、企业文化支持和企业资源整合等四方面对企业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提供措施保障。

都本伟[7](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丰收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圆满?

潘一[8](2009)在《渤船重工造船不减速》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 日前,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4.6万吨原油/成品油船15号船圆满完成试航。今年以来,该公司相继实现了15.9万吨原油船、5.73万吨散货船6号船和5号船以及16.3万吨原油船2号船上船台、机舱总段横移、开工等多个节点目标,分段制作、分段涂装、船台合拢等实物量较去年?

孙元政[9](2006)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体会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0 引言“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深度和范围离深层次的合作相距甚远;产业部门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国家出台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配套

朱利[10](2005)在《岁末盘点:船企喜讯一串》文中认为江南重工全年产值逾10亿元 本报讯:据12月中旬统计,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签约承接项目46项,合同金额约9.7亿元人民币,超过指标50%;非船钢结构在制项目55项,全年总投钢量6.9万余吨,年工业总产值逾1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

二、渤船重工圆满完成 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渤船重工圆满完成 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债转股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评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债转股相关理论
        2.1.1 债转股概念界定
        2.1.2 债转股分类及对比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界定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2.2.3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2.3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2.4 理论基础
        2.4.1 资本结构理论
        2.4.2 股权结构理论
        2.4.3 公司治理理论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介绍
    3.1 制度背景
    3.2 我国债转股实施现状
    3.3 中国重工基本概况
        3.3.1 公司简介
        3.3.2 财务状况
        3.3.3 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3.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介绍
4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分析
    4.1 资本结构效果分析
    4.2 股权结构效果分析
    4.3 公司治理效果分析
    4.4 外部融合影响分析
5 案例成功因素分析
    5.1 公司财务危机暂时性
    5.2 议价机制有保障
    5.3 完善的退出渠道
    5.4 社会资本的参与
6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6.2.1 谨慎选择市场化债转股目标企业
        6.2.2 退出渠道多样化
        6.2.3 市场化债转股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收益法在股权价值评估应用研究 ——以吉林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价值评估方法的相关研究
        1.2.2 收益率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股权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企业股权价值及其评估
        2.1.2 企业价值和股权价值的关系
    2.2 影响企业股权价值的因素
        2.2.1 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结构
        2.2.2 企业所处的行业因素
        2.2.3 宏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
    2.3 企业股权价值评估的一般方法及其适用性
        2.3.1 收益法及其适用性
        2.3.2 市场法及其适用性
        2.3.3 成本法及其适用性
第3章 收益法在股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收益法在股权价值评估中应用的现状
    3.2 未来收益额的确定存在的问题
    3.3 收益率的测算上存在的问题
        3.3.1 测算β系数时存在的问题
        3.3.2 测算MRP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收益法在企业股权价值评估应用的改进建议
    4.1 关于收益额预测方法的改进
    4.2 关于β系数存在问题的改进
        4.2.1 修正β测算的依据
        4.2.2 迭代法对资本结构动态性问题的解决
    4.3 针对MRP存在问题的改进
        4.3.1 MRP测算的方法
        4.3.2 测算MRP方法改进的依据
        4.3.3 改进MRP的建议
第5章 案例应用:吉林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股权评估
    5.1 吉林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5.1.1 评估的目的、对象及案例选择的原因
        5.1.2 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所处行业简介
    5.2 基于改进的收益法股权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5.2.1 评估的过程
        5.2.2 评估的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利益输送还是利益协同 ——基于中国重工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内容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
        1.3.1 选题上的创新
        1.3.2 研究角度上的创新
    1.4 概念的界定
        1.4.1 定向增发
        1.4.2 整体上市及其基本模式
        1.4.3 基于定向增发的整体上市
2 文献综述
    2.1 定向增发的研究综述
        2.1.1 定向增发的动因分析
        2.1.2 定向增发的折价现象
        2.1.3 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
    2.2 定向增发与整体上市的研究综述
        2.2.1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与利益协同
        2.2.2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与利益输送
    2.3 简要评述
3 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相关理论
    3.1 代理理论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控制权理论
4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背景
    4.1 中国重工简介
    4.2 中国重工两次定向增发基本情况
        4.2.1 第一次定向增发
        4.2.2 第二次定向增发
5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利益协同视角的分析
    5.1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是否减少了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
    5.2 中国重工定向増发整体上市后的经营表现是否体现了利益协同
    5.3 股票的市场表现是否认可中国重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实现了利益协同
        5.3.1 短期市场反应
        5.3.2 股票市场的长期反应
6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利益输送视角的分析
    6.1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选取的玄机
    6.2 中国重工的定向增发与盈余管理
        6.2.1 净利润变化
        6.2.2 季度毛利率及净利率数据波动异常
    6.3 中国重工的定向增发与利润分配
        6.3.1 利润分配政策中的利益输送
        6.3.2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政策中的利益输送
    6.4 中国重工定向增发认购资产的价值
        6.4.1 第一次定向增发
        6.4.2 第二次定向增发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提高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标准
        7.2.2 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做出限制
        7.2.3 提高与定向增发有关事项的信息披露程度
        7.2.4 完善资产质量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5)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研究 ——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整体上市的概念
    2.2 整体上市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边界理论
        2.2.2 企业的横向边界
        2.2.3 企业的纵向边界
    2.3 企业整体上市与行业整合关系理论
第3章 我国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的政策背景分析
    3.1 我国军工集团及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我国军工集团现状
        3.1.2 我国军工上市公司的总体状况
    3.2 我国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的沿革与政策支持
        3.2.1 我国军工集团证券化历程
        3.2.2 军工集团管理政策的演变
        3.2.3 军工企业整体上市政策支持
第4章 军工企业现行政策背景下整体上市模式与选择
    4.1 国外军工企业资本市场运作模式
    4.2 我国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的现行主流模式
        4.2.1 整体改制上市
        4.2.2 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收购母公司资产
        4.2.3 吸收合并上市公司
        4.2.4 回购上市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4.3 我国军工企业整体上市模式选择策略
        4.3.1 上市模式的定性选择策略
        4.3.2 上市模式的定量选择策略
第5章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5.1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5.2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过程及资本运作实践
    5.3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市的效果分析
    5.4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5.5 经验及启示
第6章 推进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的政策建议
    6.1 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6.2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则
    6.3 积极引导并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6.4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6.5 改进军工企业整体上市审批程序
    6.6 加强有效的监督管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渤船重工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船舶工业产能过剩
        1.1.2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1.1.3 国家新能源战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的概述
        2.1.1 企业战略的内涵
        2.1.2 企业战略的定位
        2.1.3 企业战略的层次
    2.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西方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 多元化发展战略
        2.3.1 多元化定义
        2.3.2 多元化战略类型
        2.3.3 多元化战略动因和方式
        2.3.4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和绩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渤船重工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企业发展现状
        3.1.1 企业基本情况
        3.1.2 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3.2 存在的问题
        3.2.1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大
        3.2.2 海洋工程亟待实现突破
        3.2.3 能源装备产业支撑度不足
        3.2.4 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渤船重工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科技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船舶行业环境分析
        4.2.2 海洋工程行业环境分析
        4.2.3 能源装备行业环境分析
    4.3 行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4.3.1 潜在进入者
        4.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3.3 替代者威胁
        4.3.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3.5 行业竞争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渤船重工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5.1 内部资源分析
        5.1.1 财务资源
        5.1.2 组织资源
        5.1.3 生产资源
        5.1.4 研发设计资源
        5.1.5 营销资源
        5.1.6 人力资源
        5.1.7 企业文化资源
    5.2 内部能力分析
        5.2.1 生产能力
        5.2.2 技术能力
        5.2.3 营销能力
        5.2.4 管理能力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渤船重工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与发展定位
    6.1 SWOT矩阵
    6.2 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
        6.2.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6.2.2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方向选择
        6.2.3 相关多元化发展的业务选择
    6.3 战略目标制定
        6.3.1 指导思想
        6.3.2 战略目标
    6.4 战略阶段选择
        6.4.1 整合阶段
        6.4.2 提升阶段
        6.4.3 跨越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渤船重工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7.1.1 专业化经营管理队伍
        7.1.2 专业化研发设计队伍
        7.1.3 专业化施工队伍
    7.2 组织结构升级
        7.2.1 事业部制改革
        7.2.2 业务流程再造
        7.2.3 信息化集成
    7.3 企业文化支持
        7.3.1 程序规则文化
        7.3.2 组织学习创新文化
        7.3.3 执行力文化
    7.4 企业资源整合
        7.4.1 资本运作
        7.4.2 品牌提升
        7.4.3 营销整合
        7.4.4 创新驱动
        7.4.5 售后服务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渤船重工圆满完成 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D]. 陈佳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收益法在股权价值评估应用研究 ——以吉林中意核管道制造有限公司为例[D]. 张少贤.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定向增发整体上市:利益输送还是利益协同 ——基于中国重工的案例分析[D]. 陈琦. 苏州大学, 2016(02)
  • [5]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研究 ——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宗情. 南昌大学, 2015(03)
  • [6]渤船重工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刚. 东北大学, 2014(06)
  • [7]政府工作报告[N]. 都本伟. 葫芦岛日报, 2012
  • [8]渤船重工造船不减速[N]. 潘一. 中国船舶报, 2009
  • [9]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体会与思考[A]. 孙元政. 2006中国大连国际海事论坛论文集, 2006
  • [10]岁末盘点:船企喜讯一串[N]. 朱利. 中国船舶报, 2005

标签:;  ;  ;  ;  ;  

渤海船舶重工圆满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