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研究

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研究

一、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煦[1](2021)在《计及误差及变形的类摆线齿轮修形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RV减速器复杂的过定位结构、极高的制造与装配精度要求等问题,本课题组在现有精密减速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类摆线齿轮(Abnormal Cycloidal Gear,ACG)精密减速器,并对其传动原理、传动方式以及误差来源等进行了研究,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减速器具有传动比大、结构简单等特点,但对轮齿的齿面载荷分布和啮合冲击等接触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为改善齿轮齿面接触状况,本文以类摆线齿轮为研究对象,围绕齿形设计、轮齿误差变形对修形参数的影响和修形方法展开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探究“摆线-渐开线-摆线”复合齿廓(类摆线齿廓)的形成方式,研究齿形参数对类摆线齿廓形成的影响,从啮合线设计入手,推导类摆线齿轮共轭齿廓曲线方程,建立内啮合类摆线齿轮副的几何模型,获得齿形设计参数对滑动率、重合度、曲率等传动特性的影响。(2)建立含制造和安装误差下的类摆线齿廓数学模型,结合Weber能量法获得特定工况下轮齿沿齿廓方向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附加变形和接触变形量大小,从而得到齿廓最大修形量,以此确定修形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3)根据齿轮传动载荷与轮齿变形关系,研究平行度误差对齿向变形大小和啮合歪斜度的影响,获得齿向最大修形量大小,得到齿向修形量、修形长度和修形曲线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轮齿的齿廓修形和齿向修形,研究齿轮齿向和齿廓弹性变形的交互作用对类摆线外齿轮修形量的影响,建立计及误差、变形的多参数耦合下修形齿轮的几何模型。(4)分别建立修形前、后的类摆线齿轮副有限元仿真模型,在不同安装误差下,对比分析修形前、后类摆线齿轮副的齿面动态接触形式、接触应力、应力集中区域以及齿顶冲击状况等接触性能,验证齿轮修形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修形后的类摆线齿轮减小了齿顶接触应力,改善了啮合状况,即接触区域由修形前的带状变为修形后的椭圆状,更有利于齿轮的精密传动。

刘俏[2](2020)在《大豆种子包衣机种药混合装置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趋年增多,而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种子包衣能够有效地驱避害虫对已播种子及幼苗的侵害,而种子包衣的均匀性则会影响种子水分吸收及药剂释放等诸多方面,从而进一步影响种子出苗质量,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期间的大豆需求,应重点关注在大豆种子播种前的包衣工作。在大豆种子包衣过程中,由于大豆种粒大且皮薄,匀种盘与药液雾化甩盘同轴高速旋转时,种子幕状抛撒均匀性变差、种子包敷成膜不均,导致种皮出现褶皱,褶皱的种子不能满足现代大豆种子包衣的要求。为此,本文在原有大豆种子包衣机的基础上,对种药混合装置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查阅资料、力学及运动学分析、模块化设计、有限元仿真、EDEM离散元模拟仿真、试验验证等方法,对种药混合装置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对双盘式种药混合装置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试验装置分为三个模块进行设计,分别为:供匀种模块、动力模块和辅助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进行组合。结合种子在种药混合装置内的运动学分析,确定了各模块中关键部件的参数和影响种药混合装置匀种性能的因素。(2)本文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动力模块中的电机传动轴进行模态分析,通过对电机传动轴的前6阶模态分析,确定了传动轴的各阶模态频率和变形部位,并对电机传动轴进行校核。(3)本文利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对种药混合装置的匀种性能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模拟。以大豆东农253为模拟试验对象,构建大豆种子的颗粒模型,并且利用Creo三维软件建立种药混合装置的三维模型。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确定了各因素的取值范围:料口高度为10~18 mm,匀种盘直径为280~320 mm,匀种盘转速为240~360 r/min。(4)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种药混合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种药混合装置匀种性能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匀种盘转速、料口高度、匀种盘直径。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参数优化并求解,得到最佳参数组合为料口高度15 mm,匀种盘直径303mm,匀种盘转速293 r/min,此时变异系数为9.49%。根据优化结果对获得的最佳参数组合进行验证试验,试验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可靠性,为种子包衣机双盘式种药混合装置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的设计与相关研究,改善了种子包衣机双盘式种药混合装置的工作性能,为后续的双盘式种药混合装置参数优化奠定了试验条件,促进了大豆种子包衣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刘锐[3](2020)在《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文中认为变速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承担着传递动力和改变汽车运行工况等作用,其工作情况直接影响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操作稳定性等性能。无级变速器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变速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传动比,使整车运行工况与发动机(或电动机)输出工况实现最佳匹配,因此其相较于传统变速器在各项性能上均有提升。目前汽车市场中多采用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或者液压式无级变速器,针对其普遍存在机械结构复杂、传动带易磨损、传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在动力传递方式和调速机构上具有一定创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提出一种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研究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相关三维建模软件(CATIA、Solidworks)建立各部件的虚拟样机模型,主要包括动力传输机构、速比调节机构、机械式胀紧锥轮机构等。并进行模型结构参数校核和动力学分析,建立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数学模型。(2)将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模型导入到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添加运动副和载荷模拟变速器运行工况,分析各传动部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的运动学特性,分析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动力学特性,验证了新型变速器运行的可靠性。(3)对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ABAUQS)。主要包括行星锥齿轮、行星架(输出支架)、变速环等部件,模拟零件在传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情况,与零件材料屈服强度对比,判断零部件强度和刚度设计的合理性。分析行星锥齿轮传动轴交角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4)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参数优化设计。运用KISSsoft软件的锥齿轮接触分析模块建立行星锥齿轮传动模型,分析锥齿轮设计过程中齿宽、模数、齿轮啮合传动比、轴交角等参数对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应力及齿根弯曲应力的耦合作用规律,优化了行星锥齿轮的设计参数。

王茂安[4](2020)在《一种竹林采伐机械设计》文中提出我国是竹林资源大国,拥有的竹林面积约为520万公顷,占世界竹林资源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国的竹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2属竹类资源500多种。与竹林资源相比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紧缺,每年我国木材的进口量不断的增加,为了解决我国森林资源的压力我国实行“以竹代木”的相关政策。四川省是我国的一个竹林资源大省,但由于其为山地丘陵地形,竹子的生长环境复杂。因此进行竹林资源开采的过程大多是传统的人工采伐,该伐竹方式效率低下。竹林资源的开采效率低限制了“以竹代木”的政策的实施。本课题设计研究了一种小型的竹林采伐机械,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四川省宜宾市的伐竹场进行现场的考察,与工人交流确定该伐竹场所需要的设备需要达到的功能和设计参数;接着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竹林采伐机械,通过对已有伐竹机械的学习再结合伐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伐竹机械的方案设计;根据确定的最终方案进行伐竹机械各部分的设计,并用SolidWorks和ANSYS等三维软件对各部分零件进行建模与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等,以确定设计的零件的功能和可靠性是否均符合要求;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伐竹机械的各个零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优化设计的结果进行伐竹机械各个部分的加工,并将伐竹机械加工完成的各部分进行组装,并在伐竹场进行现场的样机试验;样机试验结束后通过试验结果确定其已达到设计要求并对该伐竹机械进行第一批的量产。该伐竹机械的开发有效的解决了山地丘陵地区的竹林资源采伐效率低的这一问题。与传统的人工开采竹林资源相比较其采伐效率提升了2至3倍,为伐竹场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为推行“以竹代木”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该项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好的市场价值。

陈亚超[5](2020)在《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综合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缩短了病人的出院时间,而微创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快速完成手术动作,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是目前医疗机器人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根据微创手术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要求,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末端执行机构需要具有四自由度远端定点运动(Remote Center of Motion)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绕该定点的转动自由度和沿通过该点轴线的移动自由度,称这类机构为RCM机构。相比较现有的多连杆式、并联式RCM机构,轮系式RCM机构具备传动可靠,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解决了现有RCM机构灵活性低结构复杂等问题,满足小巧便携的发展要求。本文基于现有轮系图库,并结合RCM机构的运动特点进行了 RCM机构的构型综合,根据综合结果,提出了一种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即通过改变行星轮系传动比调整远心点的位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轮系式虚拟中心(VC)机构与轮系式RCM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将RCM机构综合问题转化为VC机构综合,最终利用VC机构与闭环连杆机构运动特性的相似性,对不同杆长条件下的单行星架和双行星架VC机构进行分析,获得满足要求的杆长条件。2)根据VC机构末端输出构件的运动特性,制定双色分层拓扑图筛选条件,对现有的轮系拓扑图库进行筛选,获得具备构造RCM机构潜在可能性的构型,其中单自由度六构件以内满足要求的有30种构型。3)结合杆长条件和筛选获得的构型,选取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变级方案和内部结构设计,进行运动学建模获得末端点姿态与输入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传动比进行求解。4)建立齿轮凸性判别式,以工作空间要求和非圆齿轮凸性指标作为约束条件,分析不同杆长条件下机构的运动特性(角位移、非圆齿轮齿廓、工作空间),其中满足约束条件的杆长比为1.3650至3.8637(末端输出杆长与行星架长度之比),可获得半锥角为30°至94.21°的圆锥形工作空间。5)选取合适杆长比作为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三级杆长参数,进行三维建模并仿真分析,最终加工零件完成样机装配与试验,对比试验远心点位置和工作空间,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范盛远[6](2019)在《卧式螺旋堆肥原料预混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牧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主要以畜禽粪污与秸秆为主,大量废弃物垃圾被偷排偷放,肆意焚烧填埋,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堆肥化处理是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的重要途径。本文研制了一种卧式螺旋堆肥原料预混试验装置,可为有机固体废弃物肥料化处理提供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持,推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堆肥对原料预混合设备的工艺要求,结合堆肥原料间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流动性低,粘度大等特点,确立了卧式螺旋堆肥原料预混试验装置整体结构。本文重点对混料机箱体、混料轴结构、混料轴螺旋升角、混料轴转速、混料轴功率、电机选型、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完成了虚拟样机的三维建模,对关键部件混料轴进行了静应力分析。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对猪粪离散元颗粒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确定了猪粪颗粒标定后离散元模型最佳参数组合为JKR表面能0.03J/m2、猪粪-猪粪滚动摩擦系数0.27、猪粪-猪粪颗粒间碰撞恢复系数0.54。通过开展仿真模拟情况下的正交试验,对影响混料机混料均匀度的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优化,确定了在仿真模拟状态下当前混料轴设计参数最优组合为混料时间90s,主轴转速30r/min,螺旋升角10°。进行了混料机性能试验,分别以混合物料C/N比,含水率、PH值为评价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以样本间离散系数表示物料混合均匀程度,离散系数分别为:6%、6%、10%,试验结果表明混料机对堆肥原料的混合均匀度满足混料机设计要求。使用混合均匀后的物料开展了好氧堆肥试验,通过监测堆体温度、含水率、挥发分、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分析指标变化趋势,确定堆体符合无害化标准,腐熟后物料各项指标皆满足国家标准。

徐琳[7](2019)在《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环路耦合行星轮系因其具有结构紧凑、功率密度高、可实现功率分流等优势,已经在车辆、航空、风力发电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单环路耦合行星轮系的功率特性十分复杂,在动力传递中,不良的功率流特性会导致传递效率低下甚至机构失效。特别是国内外关于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轮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在多动力源的应用中,缺乏工况变化时关于轮系的准动态响应问题的衡量标准。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差动轮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影响单环路行星轮系功率流临界点的新参数、总结了单环路行星轮系的设计准则并且通过课题组自行研发的试验系统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针对应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提出了反映轮系的转速、转矩与功率调整速度与效果的新概念——轮系的动态跟随性能,对差动轮系展开了灵敏度与贡献度的分析。通过分析转速、转矩、功率特性的灵敏度与贡献度的表达式,得出了系统参数对动态跟随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对转速灵敏度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差动轮系各基本构件之间的转速灵敏度以及转矩贡献度只与差动轮系特性参数有关;转速贡献度与功率贡献度由特性参数与轮系运动状态共同决定。针对耦合机构为无级变速器情况的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分析了无级变速器滑动率对系统功率分配系数、系统滑动率、系统各支路功率比例以及功率流形式所造成的影响。在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系统的动态跟随性能研究。综合了差动轮系的特性参数、耦合机构的传动比与耦合机构滑动率对系统传动效果、系统动态跟随性能、功率分配系数、功率流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的系统参数选择原则,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设计准则。为了填补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理论与设计准则的空白,对双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的转速、转矩以及功率特性分析表明,系统的对外特性与差动轮系的对外特性相似,符合轮系相似原理。对系统的功率研究得出了系统存在的19种不同的功率流形式,并依据结点功率法分别给出了效率计算公式。这些功率流包括7种临界点功率流形式、6种功率分汇流形式以及6种功率循环形式,后者又分为3种顺时针循环形式与3种逆时针循环形式。提出了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的组合式杠杆力学模型,通过力学模型与功率流形式的综合分析,解释了循环功率的本质。总结了耦合转矩存在的结构条件与运动学条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动态跟随性能,提出了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的参数选择原则。研制了耦合机构可变的开放式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的计算机控制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了转矩和功率流研究的试验方案。并通过试验研究了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的不同的功率流形式,以及系统中存在的自锁区域。试验还研究了系统传动比、差动轮系单元各基本构件之间转矩的定比例关系以及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动态跟随性能理论。试验结论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贾涵杰[8](2019)在《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动力学性能优化》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稳定、经济、自主保障程度最高的能源资源,在相当长时期内其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随着浅部煤层资源日益减少以及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煤炭开采正朝着深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深部煤层高地应力、强开采扰动的地质特点使采煤机的工作环境和作业任务更加复杂。采煤机截割部是一个具有悬臂式箱体的多级齿轮传动系统,其零部件众多,结构复杂。实践表明截割部故障频发,是采煤机的薄弱环节。采煤机在井下一旦因故障停机,常常需要运回地面维修,导致整个工作面瘫痪,并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国产采煤机与进口采煤机的可靠性仍有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设计理论薄弱和关键技术落后。本文依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的课题四(重载突变工况的高效动力传递原理及自适应控制方法,2014CB046304),针对采煤机截割部重载且载荷突变的工况特点和悬臂式箱体、多级齿轮传动的结构特点,以动力学建模和分析为手段,揭示了多级齿轮传动与摇臂箱体的动力学耦合机理,探明了典型载荷条件下截割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截割部动力学性能提升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将采煤机截割部的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归纳为大变形条件下多级齿轮系统建模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大变形齿轮模型和多级齿轮系统通用建模方法。大变形齿轮模型将各齿轮处理为具有6个自由度的集中质量,通过考虑系统变形对啮合角和实际啮合区间的影响,改进了啮合激励的切片计算法,更准确地反映了大变形条件下齿轮副的啮合状态。多级齿轮系统通用建模方法以动态子结构方法为核心,在对系统子结构分解、局部/全局自由度转化等关键步骤规范化编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矩阵运算实现子结构组集,可快速建立各种多级齿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2)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分别计算了摇臂箱体、多级齿轮传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综合采用固有频率、振动模式和模态应变能等特征,分析了耦合摇臂箱体对多级齿轮传动固有振动特性的影响。求解了不同转速下系统的动态变形、动载荷和振动加速度,分析了截割部建模时是否考虑摇臂箱体柔性对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影响的差异。(3)变负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部动态特性研究分别研究了平稳载荷和冲击载荷下截割部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特性。在平稳载荷下分析了负载系数和载荷波动系数对齿轮啮合状态、摇臂箱体振动特性的影响,对比了使用不同的齿轮动力学模型对仿真结果影响的差异,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部分结论。在冲击载荷下求解了截割部的瞬态响应,并结合时频分析、模态应变能分析识别出了截割部抗冲击的薄弱环节。(4)采煤机截割部动力学性能提升从摇臂箱体结构优化和多级齿轮三维拓扑修形两个方面提升截割部动力学性能。摇臂箱体变形是引起内部齿轮传动偏载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摇臂箱体进行结构优化,降低了平稳载荷和冲击载荷下的箱体变形和齿面偏载。齿轮的啮合冲击和齿面偏载是导致系统振动和过早损坏的关键原因,提出了考虑箱体变形的多级齿轮三维拓扑修形方法,使额定工况下各齿轮副的接触应力峰值和动载系数显着降低。

罗帅[9](2019)在《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畜禽粪便的基质化利用是实现畜禽粪便有效利用并替代育苗用草炭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案和综合利用技术。另一方面,目前在工厂化育苗中大量使用塑料穴盘,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若将基质制成成型基质块,就可以减少育苗托盘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蚯蚓堆肥是一种新型的畜禽粪便堆肥手段。经过蚯蚓过腹处理畜禽粪便,所得到的蚯蚓粪基质相比于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降低,理化性质较好且相对稳定,是一种较理想的育苗基质。将蚯蚓粪基质制成成型基质块,既可实现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又可以降低育苗中对草炭的依赖,减少塑料育苗托盘的使用,同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本研究针对蚯蚓粪基质的成型特点,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技术及成型设备开展研究,并对其成型关键过程建立蚯蚓粪基质的离散元模型,进行相关仿真分析,以期为蚯蚓粪基质及其它育苗基质的成型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测试分析。为了分析蚯蚓粪作为育苗基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可成型特性,以用牛粪为主要原料养殖蚯蚓所获得的蚯蚓粪为研究对象,对蚯蚓粪基质的含水率、容重、轮廓外形、粒径、粒级、孔隙特性等物理性质和EC、pH、有机质含量、TOC、TN、TP、TK、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化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基质的主要物理化学指标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适于作为基质使用。蚯蚓粪基质通气孔隙度较低,可以考虑添加一定的辅料以改善孔隙特性。蚯蚓粪基质中仍然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了避免基质中微孔被堵塞影响孔隙特性,蚯蚓粪基质成型宜采用冷压成型工艺。(2)基质块形态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1)为了确定基质块形状、尺寸以及成型压缩比等形态参数对其成型效果的影响,以满足蚯蚓粪基质成型设备设计需要,对基质块形态对成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首先研究了高度为40mm的圆柱形和圆台形基质块在不同成型密度和不同(当量)直径下的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试验结果表明,圆柱形和圆台形2种形状基质块在不同目标密度和不同目标(当量)直径下的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圆台形基质块松弛率低于圆柱形基质块。圆柱形基质块的跌落破损情况优于圆台形基质块,且随基质块形体尺寸的增大,跌落破损率增加。圆柱形基质的饱和吸水率亦高于圆台形基质块(平均饱和吸水率分别为53.88%和47.58%),二者的平均饱和吸水率随直径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失水情况看,前72h两种形状基质块失水量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圆柱形基质块失水量略高于圆台形。综合考虑成型模具的制造复杂性和成本,确定基质块形状为圆柱形较为合理。(2)在此基础上以圆柱形基质块为基本形状,以基质块直径、高度和密度为试验因素,以松弛率、跌落破损率和饱和吸水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块高度对成型效果影响最显着,其次是基质块直径,成型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优参数为基质块目标高度为30mm、目标直径为30mm、目标密度为1.5g/cm3。(3)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与分析。(1)在对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和成型性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采用2路动力传递方案,并设计了各部分的动力传递方法和布置方式以及各级传动比。成型系统采用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为1.10。并对成型冲头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设计有效提高成型周期中成型时间,缩短空行程时间,并使得成型冲头在成型初期以较大的速率快速压缩,成型后期以较小的速率缓慢压缩,利于蚯蚓粪基质成型。(2)为了保证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进料系统能顺利进料,对成型机在不同搅拌进料器转速和叶片分布形式下的搅拌进料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搅拌进料器转速比叶片分布形式对基质离心速率的影响更大。靠近搅拌轴的叶片对全体基质运动影响不大。靠近搅拌轴是否设置叶片,基质颗粒离心速率和颗粒的角速度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粒度基质的运动特性差异明显。相同搅拌条件下,粒度较小的颗粒运动更为活跃,表现为其离心速率更大,角速度变化更大。通过搅拌进料验证试验分析,对基质颗粒运动规律的离散元法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近似。(3)以成型密度、跌落破损率和持水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压缩比(2:1和2.5:1)和成型速率(4.85次/min、9.70次/min、14.55次/min和19.40次/min)为试验因素对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成型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成型速率对蚯蚓粪基质成型密度影响不明显,而压缩比对基质成型密度影响较大,在调整成型密度时,应重点考虑调整成型压缩比。成型速率和压缩比均对基质块跌落破损率有较大的影响,在2.5:1压缩比时,成型速率在14.55次/min及以下;或在2:1压缩比时成型速率在4.85次/min及以下,可使基质块跌落破损率低于5%;生产中,若需要饱和吸水量更大,可适当减小压缩比。调整压缩比对基质块失水性能影响不大。(4)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法参数标定。从机械式成型机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机能满足小型用户的需要,但基质块成型质量受原料特性以及成型机技术性能影响较大,其影响也较复杂,单纯通过试验研究很难分析其问题的关键,为了深入分析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采用离散元法进行模拟分析。准确建立蚯蚓粪基质的离散元法模型,首先需要对其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采用休止角方法对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提出了一种散体物料颗粒休止角获取方法,即提取堆积体轮廓,用正态分布对轮廓曲线进行拟合,以拟合曲线拐点的倾角作为休止角。试验表明,该方法拟合效果良好,为堆积体轮廓与蚯蚓粪基质相似的散体的休止角测定提供了一种处理思路。将JKR粘结模型用于蚯蚓粪基质颗粒,对蚯蚓粪基质颗粒参数进行标定试验,筛选出对休止角影响显着的参数(即颗粒间静摩擦因数、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JKR表面能),在此基础上对休止角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休止角与3个显着参数间的回归模型。经试验验证,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测定不同含水率下蚯蚓粪基质颗粒的休止角,建立了其含水率与休止角之间的指数函数。由此函数及休止角与3个显着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测定蚯蚓粪基质含水率,预测休止角,继而合理推定颗粒间静摩擦因数、颗粒间滚动摩擦因数、JKR表面能等其他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可靠的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5)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1)建立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蚯蚓粪基质的内部压力和压缩性,建立了蚯蚓粪基质颗粒的接触模型,以Janssen模型为基础对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的不同初始压强下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了Janssen模型与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公式理论上的统一关系,确定的蚯蚓粪基质的理论压缩极限。(2)在建立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冲头压缩力的变化、冲头压缩力和底座支撑力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成型阻力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中,远离成型冲头的一端基质所受到的成型阻力是减小的;蚯蚓粪基质在压缩过程中与其它散体物料类似,存在“粮仓效应”;为了降低这种效应的影响,应根据植株幼苗根系的特点选择基质块的高度;JKR接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蚯蚓粪基质颗粒间的接触,其成型过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可以用来模拟蚯蚓粪基质成型过程;蚯蚓粪基质块的成型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即排出基质颗粒间空气(和水分)的阶段(通气孔隙被压缩)和基质颗粒重新排列的阶段,在确定蚯蚓粪成型基质块的压缩比后,可以根据蚯蚓粪基质压缩进入第2阶段的位移确定基质初始量;基质颗粒在压缩成型过程中发生重排,颗粒沿着模具壁面重新分布,由此影响基质块后期的破坏方式。(6)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设计与试验。(1)根据理论分析及离散元法仿真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该成型机在三梁四柱液压机的基础上加装了侧缸作为进料装置,并进行了样机试制与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以满足预计的设计要求。(2)为了进一步确定适合该成型机的基质配方,选取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琼脂(Agar)和黄原胶(Xanthan gum,XG)等3种粘结剂,进行了粘结剂发芽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粘结剂在试验的添加量范围内,没有表现出抑制种子发芽的效果,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对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成型性能及适宜的基质配方进行了相关试验。以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添加量以及成型压强作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基质块成型和育苗试验,选取了抗压强度、跌落破损率、壮苗指数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使用XG粘结剂,添加量为1.5%,成型压强为15MPa,可获得最佳的成型效果。成型压强对基质块抗压强度和跌落破损率的影响不大。综合来看,3种粘结剂XG效果最好,CMC次之;在生产中成型压力达到10MPa即可满足成型要求;合理添加适量的有机粘结剂不仅有助于提升蚯蚓粪基质块的成型质量,且对幼苗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不同配方和成型条件下的蚯蚓粪基质进行FTIR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牛粪经过经过蚯蚓过腹处理之后,一些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消化,木质素、纤维素等被降解,含氮化合物完全矿化;在试验压强范围内蚯蚓粪基质与XG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这与试验结果中成型压强对XG粘结剂成型和育苗影响不显着的结果一致。

齐焕敏[10](2018)在《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2K-H(A)型单环路行星传动系统作为最常见的一类单环路系统,结构简单,传动范围大,能够传递更高的效率,在汽车、轮船、飞机等各种现代机械的传动部分均有广泛应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两个方面对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将单元支路损耗与系统效率相联系,对系统瞬态及稳态效率特性进行研究,得出一套完整的2K-H(A)型单环路行星传动系统设计准则,为单环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对2K-H(A)型单环路系统运动学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单元传动比与系统传动比的关系,根据行星差动轮系与定轴单元的组合方式,推导得出了2K-H(A)型单环路系统8类合理性方案。其次,从齿轮啮合基本原理出发,对单齿对、单对齿及双对齿功率损耗进行研究,得到了当有n个齿轮对串联时的定轴单元支路功率损耗。在对差动轮系独立行星单元损耗研究的基础上,考虑载荷分布情况,得到了差动单元的功率损耗及效率大小。将支路损耗与单环路系统相结合,用啮合损耗法得到2K-H(A)型单环路系统合理方案的瞬时效率计算公式,并得到转化机构中不同功率流向时行星单元基本构件的转矩及功率瞬时关系,完成对单环路系统的瞬态研究;对不同功率流状态下的支路稳态效率进行等效,利用支路功率分配比建立了支路效率与系统稳态效率间的关系,由此探讨了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的主动设计方法,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信号流图完成单环路系统效率的简便计算,得出单环路系统主动设计的补充准则。最后,在“PX型功率分汇流和XP型功率分汇流行星传动系统测试系统”试验台上分别进行功率分汇流、逆时针环流及顺时针环流的传动试验,通过试验验证本文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的正确性。

二、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计及误差及变形的类摆线齿轮修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形设计
        1.2.2 齿轮修形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类摆线齿轮齿形设计及传动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类摆线齿轮齿形形成原理
    2.3 类摆线齿轮齿廓方程与几何模型
        2.3.1 齿廓共轭方程
        2.3.2 齿廓设计参数对齿廓形状的影响
        2.3.3 类摆线齿轮副几何模型
    2.4 类摆线齿轮传动性能分析
        2.4.1 重合度
        2.4.2 曲率与曲率半径
        2.4.3 滑动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误差和变形的类摆线齿轮修形
    3.1 引言
    3.2 类摆线齿轮轮齿误差
        3.2.1 制造误差
        3.2.2 装配误差
    3.3 类摆线齿轮综合变形
        3.3.1 齿廓弹性变形
        3.3.2 齿向弹性变形
    3.4 类摆线齿轮修形方法的确定
        3.4.1 齿廓修形
        3.4.2 齿向修形
    3.5 类摆线齿轮修形规划
        3.5.1 齿廓修形最大修形量
        3.5.2 齿向修形最大修形量
        3.5.3 修形曲线与模型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形前后类摆线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
    4.1 引言
    4.2 类摆线齿轮有限元建模
        4.2.1 基于ANSYS Ls-Dyna的有限元建模
        4.2.2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建模
    4.3 修形前类摆线齿轮动态接触仿真结果分析
        4.3.1 齿面载荷分布
        4.3.2 齿顶接触应力
    4.4 修形后类摆线齿轮动态接触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4.1 齿面载荷分布
        4.4.2 齿顶接触应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A (MATLAB程序)
附录B (ANSYS命令流)
附录C (K文件局部)

(2)大豆种子包衣机种药混合装置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大豆种子包衣机种药混合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2.1 种子包衣机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种子包衣机总体结构
        2.1.2 种子包衣机工作原理
    2.2 种药混合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2.1 种药混合装置的设计要求
        2.2.2 种药混合装置的结构
        2.2.3 种药混合装置工作原理
    2.3 理论分析
    2.4 供匀种模块的设计
        2.4.1 导流锥的设计
        2.4.2 匀种盘的设计
        2.4.3 料管调节机构的设计
    2.5 动力模块的设计
        2.5.1 电机模块的设计
        2.5.2 传动系统模块的设计
    2.6 辅助模块的设计
        2.6.1 种粒收集装置
        2.6.2 过载保护装置
    2.7 种药混合装置的三维建模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电机传动轴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法及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3.2 电机传动轴模型的处理及网格划分
        3.2.1 电机传动轴模型的处理
        3.2.2 定义材料属性与网格划分
    3.3 模态分析与求解
        3.3.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3.3.2 施加约束和载荷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DEM的种药混合装置匀种性能数值模拟
    4.1 EDEM离散元法的介绍
    4.2 种药混合装置模型仿真设置
        4.2.1 种药混合装置模型的创建
        4.2.2 模型颗粒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方案的设计
    4.4 种药混合装置的离散元模拟仿真
        4.4.1 匀种盘转速与匀种性能关系
        4.4.2 料口高度与匀种性能关系
        4.4.3 匀种盘直径与匀种性能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种药混合装置的试验验证
    5.1 试验装置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匀种性能单因素试验
        5.3.1 料口高度对匀种性能的影响
        5.3.2 匀种盘直径对匀种性能的影响
        5.3.3 匀种盘转速对匀种性能的影响
        5.3.4 单因素试验可行性分析
    5.4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5.4.1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及分析
        5.4.2 参数优化
        5.4.3 试验验证
        5.4.4 多因素试验可行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VT的特点及分类
        1.2.1 CVT的特点
        1.2.2 CVT的类型
    1.3 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国外CVT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行星锥环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理论
    2.1 行星锥环式CVT工作原理
        2.1.1 行星锥环式CVT传动系统的组成
        2.1.2 行星锥环式CVT的工作原理
    2.2 变速器传动参数的确定
    2.3 行星锥环式CVT传动比数学模型
    2.4 行星锥环式CVT零部件的设计
        2.4.1 变速系统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2 机械式胀紧锥轮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3 速比调节执行机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2.4.4 轴的校核
        2.4.5 牵引油的应用
        2.4.6 安装和启动装置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ADAMS的新型CVT多体动力学仿真
    3.1 ADAMS软件介绍
    3.2 ADAMS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3.2.1 广义坐标系的选择
        3.2.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2.3 接触问题分析
    3.3 行星锥环式CVT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仿真模型的导入
        3.3.2 运动副和驱动的添加
        3.3.3 载荷的添加
    3.4 不同工况下行星锥环式CVT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3.4.1 匀速工况分析
        3.4.2 匀加速工况分析
        3.4.3 换挡工况分析
    3.5 行星锥环式CVT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静力学特性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4.1.1 ABAQUS软件介绍
        4.1.2 ABAQUS静力学分析流程
    4.2 关键零部件静力学特性分析
        4.2.1 行星锥齿轮静力学分析
        4.2.2 行星架静力学分析
        4.2.3 变速环及行星锥轮静力学分析
    4.3 轴交角对锥齿轮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4.3.1 锥齿轮传动的轴交角
        4.3.2 轴交角对锥齿轮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行星锥齿轮结构参数优化
    5.1 锥齿轮传动理论分析
        5.1.1 齿面接触应力
        5.1.2 齿根弯曲应力
    5.2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锥齿轮结构参数优化
        5.2.1 响应面分析方法介绍
        5.2.2 实验设计
        5.2.3 方差分析
        5.2.4 齿面接触应力模型分析
        5.2.5 齿根弯曲应力模型分析
        5.2.6 模型验证及参数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期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创新之处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4)一种竹林采伐机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采伐机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采伐机械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采伐机械研究现状
    1.3 伐竹机械的未来发展趋势
    1.4 竹林采伐机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竹林采伐机械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竹林采伐机械的工作环境分析
    2.2 竹子特征研究
        2.2.1 竹子的基本结构
        2.2.2 竹子的力学性能
    2.3 竹林采伐机械的具体要求明细
    2.4 竹林采伐机械设计任务的抽象
        2.4.1 竹林采伐机械抽离出的主要要求
        2.4.2 竹林采伐机械功能的定性描述
    2.5 竹林采伐机械的总功能分解
        2.5.1 机械的总功能确定
        2.5.2 竹林采伐机械分功能的拟定
    2.6 竹林采伐机械计方案的确定
        2.6.1 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
        2.6.2 最终方案的确立
    2.7 本章小结
3 竹林采伐机械的结构设计
    3.1 剪切机构的结构设计
        3.1.1 剪切机构的整体设计
        3.1.2 刀具材料选取
        3.1.3 刀具结构设计
    3.2 电机的选型与减速器的设计
        3.2.1 剪切力的测量
        3.2.2 电机的选型
        3.2.3 电机的行星减速器的设计
    3.3 电源的选择与设计
        3.3.1 锂电池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3.3.2 锂电池组的电芯的选择
        3.3.3 电池组的设计
    3.4 伐竹机械底座的设计
        3.4.1 伐竹机械底座材料的选取
        3.4.2 伐竹机械底座外形的设计
    3.5 电机套筒的设计和手柄的设计
        3.5.1 电机套筒的设计
        3.5.2 手柄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竹林采伐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4.2 竹林采伐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控制系统CPU的选择
        4.2.2 电源模块与传感器的选择
    4.3 程序的写入与控制板的试验
        4.3.1 控制程序的写入
        4.3.2控制板的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竹林采伐机械的力学分析、优化与样机试验
    5.1 竹林采伐机械主要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5.1.1 刀具的静力学分析
        5.1.2 伐竹机械底座的静力学分析
        5.1.3 手柄的静力学分析
        5.1.4 轴的静力学分析
    5.2 竹林采伐机械的动力学分析
        5.2.1 竹林采伐机械运动分析
        5.2.2 机架的模态分析
    5.3 伐竹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
        5.3.1 刀具的优化设计
        5.3.2 套筒的优化设计
    5.4 样机的制作与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片机控制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综合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RCM机构研究现状
        1.2.1 球形机械臂
        1.2.2 平行四边形机构
        1.2.3 圆弧机构
        1.2.4 其他构型
    1.3 国内外RCM机构综合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轮系式RCM机构综合
    2.1 VC机构与RCM机构关联性
    2.2 轮系式VC机构综合
        2.2.1 单行星架轮系式VC机构
        2.2.2 双行星架轮系式VC机构
    2.3 轮系式VC机构构型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运动学分析
    3.1 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方案及功能原理
    3.2 轮系式RCM机构运动学建模
    3.3 轮系式RCM机构传动比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轮系式RCM机构杆长比区间求解
    4.1 建立非圆齿轮凸性指标
    4.2 可行杆长比区间分析
        4.2.1 杆长比、工作空间、非圆齿轮凸性指标变化关系
        4.2.2 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参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建模仿真与试验
    5.1 轮系式RCM机构的结构设计
        5.1.1 行星轮系箱体及内部结构设计
        5.1.2 末端执行器和转动臂的设计
    5.2 轮系式RCM机构的仿真分析
    5.3 物理样机试验
        5.3.1 零件加工和样机装配
        5.3.2 远心点位置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卧式螺旋堆肥原料预混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理论研究现状
        1.2.2 混合设备研究现状
        1.2.3 离散元法在农业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物料特性研究及混料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2.1 堆肥原料配比
    2.2 物料特性试验
        2.2.1 试验方案及设备
        2.2.2 试验方法及数据
    2.3 混料机设计技术要求及方案
        2.3.1 技术要求
        2.3.2 技术方案
    2.4 混料机主体结构设计
        2.4.1 混料箱结构设计
        2.4.2 混料轴结构选型
        2.4.3 混料轴螺旋升角的分析设计
        2.4.4 混料轴转速的确定
        2.4.5 混料功率的计算与电机选型
        2.4.6 传动系统分析设计
        2.4.7 控制系统分析选型
    2.5 混料机三维建模与混料轴静强度分析
        2.5.1 混料机三维建模
        2.5.2 混料轴静应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EDEM物料混合过程仿真分析
    3.1 离散元基本原理
    3.2 EDEM软件介绍
    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颗粒接触模型
        3.3.2 混合颗粒模型的建立
        3.3.3 混料机几何体模型
        3.3.4 时间步长
        3.3.5 混合颗粒工厂
    3.4 参数标定
        3.4.1 试验内容与方案
        3.4.2 结果与分析
    3.5 仿真试验
        3.5.1 关键参数设置
        3.5.2 试验内容
        3.5.3 试验结果
        3.5.4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物理样机试制与试验
    4.1 物理样机的试制
    4.2 混料均匀度性能试验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堆肥试验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行星齿轮系统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行星轮系的研究现状
        1.2.2 SS-EGT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DS-EGT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体系
2 差动轮系动态跟随性能研究
    2.1 D-EGT基本理论
        2.1.1 D-EGT运动学分析
        2.1.2 D-EGT的力学分析
        2.1.3 D-EGT的功率分析
    2.2 D-EGT效率
        2.2.1 结点功率法
        2.2.2 D-EGT效率分析
    2.3 D-EGT动态跟随性能研究
        2.3.1 灵敏度分析
        2.3.2 贡献度分析
    2.4 基于动态跟随性能的参数选择原则
        2.4.1 D-EGT动态跟随性能的规律
        2.4.2 基于动态跟随性能的参数选择原则
    2.5 转速灵敏度试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单自由度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特性研究
    3.1 SS-EGT模型的建立与基本特性
        3.1.1 运动学特性
        3.1.2 力学特性
        3.1.3 功率特性
    3.2 复合式杠杆分析方法
        3.2.1 模型建立
        3.2.2 SS-EGT运动学分析
        3.2.3 SS-EGT转矩分汇流与转矩耦合传动的物理机制
        3.2.4 耦合转矩存在条件
        3.2.5 SS-EGT系统功率流分析
        3.2.6 支路a、b的功率分配
    3.3 循环功率对系统造成的功率损失及参数匹配
    3.4 SS-EGT系统动态跟随性能分析
        3.4.1 转速灵敏度
        3.4.2 转矩灵敏度
    3.5 耦合机构滑动率分析及其影响
        3.5.1 耦合机构滑动率与系统滑动率
        3.5.2 滑动率对功率流的影响
    3.6 SS-EGT系统参数选择原则
    3.7 本章小结
4 差动式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系统特性研究
    4.1 DS-EGT系统运动学分析
    4.2 DS-EGT系统力学分析
        4.2.1 DS-EGT系统基本构件力学关系
        4.2.2 DS-EGT系统复合式杠杆模型
    4.3 DS-EGT系统功率流分析
        4.3.1 转矩分汇流式结构功率流分析
        4.3.2 转矩耦合式结构的功率流分析
    4.4 DS-EGT系统耦合转矩的存在条件与大小判定
        4.4.1 耦合转矩存在的结构条件与端口传动比条件
        4.4.2 转矩耦合式结构功率分汇流的传动比宽度
        4.4.3 算例说明
    4.5 DS-EGT系统的动态跟随性能分析
        4.5.1 基于当量特性参数的动态跟随性能分析
        4.5.2 基于差动轮系特性参数的动态跟随性能分析
    4.6 基于结点功率法的DS-EGT系统效率分析
        4.6.1 分汇流式功率流效率
        4.6.2 顺时针循环式功率流效率
        4.6.3 逆时针循环式功率流效率
        4.6.4 端口传动比临界点的功率流效率
        4.6.5 效率结果分析
    4.7 DS-EGT系统参数选择原则与算例仿真
        4.7.1 DS-EGT系统参数选择原则
        4.7.2 DS-EGT在混合动力车辆中的算例
    4.8 本章小结
5 功率流与灵敏度试验研究
    5.1 试验系统组成与原理
        5.1.1 试验系统组成
        5.1.2 试验系统原理
    5.2 转矩特性与功率流形式试验研究
        5.2.1 试验方案
        5.2.2 转矩分汇流式结构试验
        5.2.3 转矩耦合式结构试验
    5.3 转速灵敏度试验研究
        5.3.1 试验方案
        5.3.2 转速灵敏度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动力学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齿轮啮合激励建模
        1.2.2 传动系统-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
        1.2.3 齿轮系统动力学性能优化
        1.2.4 采煤机截割部齿轮动力学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2.2.1 大变形齿轮模型
        2.2.2 摇臂箱体有限元缩聚模型
        2.2.3 其它关键部件数学模型
        2.2.4 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2.3 模型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3.2.1 摇臂箱体固有振动特性
        3.2.2 多级齿轮传动固有振动特性
        3.2.3 耦合系统固有振动特性
    3.3 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3.3.1 动态变形
        3.3.2 动载荷
        3.3.3 振动响应
    3.4 不同转速下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特性
        3.4.1 固定转速下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
        3.4.2 升速条件下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变负载工况下采煤机截割部动态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外部负载对截割部齿轮啮合状态的影响
        4.2.1 传统切片齿轮模型
        4.2.2 负载系数对齿轮啮合状态的影响
        4.2.3 平稳截割时的齿轮偏载估计
    4.3 不同负载下摇臂箱体振动特性
        4.3.1 负载系数对摇臂箱体振动特性的影响
        4.3.2 实验验证
    4.4 冲击载荷下截割部瞬态响应特性研究
        4.4.1 冲击载荷下摇臂箱体振动
        4.4.2 冲击载荷下齿轮动态啮合力
        4.4.3 冲击载荷下啮合齿向误差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截割部动力学性能提升
    5.1 引言
    5.2 摇臂箱体结构优化
        5.2.1 拓扑优化模型建立
        5.2.2 箱体结构优化设计
        5.2.3 箱体优化效果评价
    5.3 考虑箱体变形的多级齿轮三维拓扑修形
        5.3.1 三维拓扑修形设计思路
        5.3.2 关键模型建立
        5.3.3 一种新的修形参数计算方法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
        1.2.2 畜禽粪便蚯蚓堆肥处理与蚯蚓粪利用研究
        1.2.3 农业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研究
        1.2.4 有机栽培基质成型技术及设备研究
        1.2.5 离散元法在基质颗粒究领域的应用
        1.2.6 休止角研究进展及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蚯蚓粪基质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蚯蚓粪基质的孔隙特征和粒级分布
        2.3.2 蚯蚓粪基质的有机组分
        2.3.3 蚯蚓粪基质的其它理化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形态对蚯蚓粪基质成型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圆柱形和圆台形基质块成型对比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设备与成型模具
        3.2.4 试验方法
        3.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圆柱形基质块成型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
        3.3.3 成型模具和试验设备
        3.3.4 试验方法
        3.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
        4.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传动方案设计与分析
    4.3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搅拌进料系统仿真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材料
        4.3.3 试验方法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机械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成型效果试验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材料
        4.4.3 试验方法
        4.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蚯蚓粪基质离散元法参数标定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离散元模型
        5.2.4 休止角测定方法
        5.2.5 参数标定试验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lackett-Burman试验
        5.3.2 Box-Behnken试验
        5.3.3 含水率与休止角关系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蚯蚓粪基质成型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6.1 引言
    6.2 蚯蚓粪基质成型理论分析
        6.2.1 基质内部压力分析
        6.2.2 蚯蚓粪基质压缩性分析
    6.3 蚯蚓粪基质成型离散元法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2 仿真模型与仿真方法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设计与试验
    7.1 引言
    7.2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的设计
        7.2.1 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7.2.2 成型系统的设计
        7.2.3 液压系统的设计
    7.3 液压式蚯蚓粪基质成型机成型试验
        7.3.1 试验目的
        7.3.2 粘结剂毒性试验
        7.3.3 成型试验
    7.4 成型粘结剂粘结机理分析
        7.4.1 各粘结剂性质分析
        7.4.2 FTIR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列表
附录2 课题来源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环路行星齿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2K-H(A)型单环路系统基本理论
    2.1 运动学分析相关理论
    2.2 各单元传动比与系统传动比关系分析
    2.3 2K-H(A)型单环路系统合理性方案研究
        2.3.1 差动单元合理性方案确定
        2.3.2 定轴单元合理性方案确定
        2.3.3 2K-H(A)型单环路系统方案及功率流向
    2.4 本章小结
3 2K-H(A)型单环路系统支路瞬时损耗研究
    3.1 定轴单元支路瞬时损耗研究
        3.1.1 齿轮传动啮合过程
        3.1.2 齿轮啮合中单齿对功率损耗
        3.1.3 支路中单对齿传动功率损耗
        3.1.4 支路中定轴传动功率损耗及效率
    3.2 差动单元瞬时损耗研究
        3.2.1 独立行星单元损耗研究
        3.2.2 均载情况下行星单元效率分析
        3.2.3 非均载情况下行星单元效率分析
    3.3 单元支路瞬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研究
    4.1 基于啮合损耗法的系统瞬时效率特性
        4.1.1 单环路系统瞬时效率计算方法
        4.1.2 系统合理方案的瞬时效率计算
        4.1.3 系统瞬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 支路损耗情况与稳态传动效率探讨
        4.2.1 支路功率分配与支路功率传递
        4.2.2 支路联接关系与稳态传动效率
        4.2.3 各损耗单元对系统稳态效率损耗影响
        4.2.4 稳态效率计算实例
    4.3 关于2K-H(A)型单环路系统主动设计方法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引入信号流图的 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
    5.1 信号流图法基本理论介绍
        5.1.1 信号流图与传动系统之间的关系
        5.1.2 信号流图绘制与简化规则
    5.2 单环路系统信号流图建模及分析
        5.2.1 分汇流系统建模及效率计算
        5.2.2 环流系统建模及计算
    5.3 信号流图对单环路系统的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2K-H(A)型单环路系统试验研究
    6.1 单环路系统试验台概述
        6.1.1 试验台结构及基本参数
        6.1.2 试验台测试基本原理
    6.2 2K-H(A)型单环路系统试验方案的确定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配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计及误差及变形的类摆线齿轮修形方法研究[D]. 龚煦.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2]大豆种子包衣机种药混合装置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分析[D]. 刘锐.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4]一种竹林采伐机械设计[D]. 王茂安. 成都大学, 2020(08)
  • [5]远心点可变的轮系式RCM机构综合与设计[D]. 陈亚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6]卧式螺旋堆肥原料预混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D]. 范盛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2)
  • [7]单环路耦合行星传动理论及试验研究[D]. 徐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8]采煤机截割部多级齿轮传动-箱体耦合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动力学性能优化[D]. 贾涵杰. 重庆大学, 2019(01)
  • [9]蚯蚓粪基质成型工艺及成型机设计与试验[D]. 罗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10]2K-H(A)型单环路系统效率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齐焕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三级齿轮传动最佳传动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